你知道,分手并没有发生在双方协同分开的那一刻——无论是说好互不相扰,还是严重到彻底删除联系方式。泪水也许在那刻流下,心也许沉沉痛着,但这都不及在获知对方找寻到另一半时突然袭来的创痛。在此之前,虽然已处于分离状态,内心似乎还残留着一丝复合的希望,好像浪子回头,路还在。这股念想不是分手那刻镌刻下的,而是来自于对过往共度时光的延续。
唯有等到一方寻获到新伴,爱情才真正结束。对于那位无所感之于分手之事件的人,当如晴天霹雳。真的结束了,所谓的“失恋”是在此刻发生的。他知道一切都没有希望了,两个人彻底分开,而曾经所做的错误之事在他心中翻江倒海。分开最初也许满怀怨愤,必须分手;但此刻,悔意消解了一切,往昔以金灿灿的光芒在他残弱的内心回闪。他终于了解到,爱真的逝去了,一切都无可挽回。
这就是藏巴诺蜷缩在沙滩上哭泣时,醒悟到的东西。这位行走江湖的铮铮铁汉如今失声痛哭,在夜色和涛声中接受杰索米娜给予他的“爱的教育”。这也许是藏巴诺人生中唯一一次真正知道什么是爱情,而他如何辜负了一位天真女孩对他纯情的爱。他终于饱尝到了爱之痛,这是他自找的。
并不是发生在他离开杰索米娜的时候,他像抛弃一位精神病者那样抛弃了杰索米娜;而是当风中飘来熟悉的乐曲,非自愿的记忆开始席卷他的时候,他才醒悟到曾经有个女孩爱过他,被他无情辜负了,甚至,他还造成了对方的死亡。藏巴诺表面的鲁莽与愚钝再也掩盖不了他内心深处的脆弱,他躺在海边哭了。
这是爱情真正发生的时刻。作为一起事件,它以回溯的方式教育了藏巴诺。他会变成另一个自己,因为他经历了爱。藏巴诺对杰索米娜真的没有一点爱吗?如果没有,他就不会失手杀死“傻瓜”。无论这种情感是以嫉妒还是占有为形式呈现的。藏巴诺哀悼自己的孤独,悔恨曾经有个傻女孩那么爱他却错失。
如何理解这个结尾呢?如果不是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我想我感受不到藏巴诺真正的痛苦。借助表面的“共情”所获致的情感强度无法与这种痛苦相比,前者浅淡又虚假。“感同身受”是不存在的,如果有,那是自欺欺人。没有在生活中实际体验,如何能理解艺术的深度?
生活在模仿艺术,而不是相反。伟大的艺术源自于杰出艺术家私密又共通的经验,越私密,越深刻,越共通。我们是在生活中的重要时刻认知到艺术展现过的瞬间魅力,就像杨绛说的“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当调查统计宣告,婴儿潮出生代,将於二○六九年全数死去。此时我隐约听到一缕乐声,若断若续,如此熟悉,如此悠远。起先我不留意,我流浪在圣域传说里荒芜将死。但它又来了,又没了。一次比一次,明晰,确定,终至我清清楚楚听见了,它就在外面。我循声而往,是客厅,电视萤幕播映一部黑白片,我不敢相信我所看见的,那上面是,NHK第二台,我看见费里尼的大路正在上演中。
大力士安东尼昆,低智女朱丽叶塔,两位可爱的老朋友跨越时空来晤,我热泪盈眶,坐看如梦相似。
多久多久了,阿尧出国前我们在美新处林肯中心看的大路,也是我与阿尧最後一起共看的电影。每每尼诺罗塔的配乐一起,阿尧便感冒似的抽搐著鼻子,剧终时和安东尼昆跪倒於沙滩里无尽悔恨的啜泣汇奏为一片滔滔逝水,阿尧哭了,我也哭了。我们趁灯光大亮前各自赶快整顿好,逃出门仍悲切不止,默默一直走路。一整条重庆南路布置著牌楼国旗,十月金色的风到处镀上一层金。阿尧买了烤鱿鱼,我们喝完公园的冰镇酸梅汤,坐博物馆阶梯上撕鱿鱼吃,才开始谈观后感,却做了一个完全跟我们情感相反的结论。我们嫌大路,太乡愁了,不够犀利。我们著迷於八又二分之一,而膜拜爱情神话。
几年後我看到大路录影带,带著忆往的心情,比跟阿尧看时知道了一些背景知识。当年左翼记者皆反对大路,此片跟社会政治问题沾不上边,用新写实主义的说法,这是部拒绝的电影,颓废反动。唯独一位评论者他说,好一部勇敢的电影!他也许是嗅出了大路理力抗潮流的勇气。但我仍抱持跟阿尧的共识,大力士和低智女,都是费里尼、心中的理想人,失之浪漫过度罢。
似乎,到今天这一刻,大路才有了它唯一的位子,银幕上正演著银幕下的。
走艺游人骑一辆马达篷车跟买来的低智女,两个边缘份子展开一段谋生旅程。冬天出太阳时,大力士抛弃了病愈又活回来的低智女,留给她一些钱和食物。若干年後,投靠到马戏团里有漂亮女人为伴混得还不错的大力士,歇演时在路旁晃荡,春天,空中飘飞粉絮,孩子们打球玩。他走著,忽然驻足,那似有若无的歌声,从何处吹来,断了,又来了。他趋步前往,旋律越来越清晰,他看见郊地上一名主妇哼著歌晾晒衣服,他问妇人这条歌。妇人说两年前有一女流浪到此,常常唱歌,去年在这里死了。
我覆脸乾啕起来一如影片结束时的大力士。我与阿尧,我与永桔,我们放野在社会边缘的逐色之徒,往往,未败於社会制裁之前先败於自己内心的荒原。我如何把自己弄到在这个屋子里,任费多的一切一切,无情践踏。
低智女大力士适时出现,向我招魂,以我们共通的语言,那一点点乡音已够我抓住像一缕丝线,依循它我走出了迷宫。我斯文扫地,仅免於精赤条条。朱丽叶塔滑稽之睑,善良如母鹿的圆眼睛,包容著越老越怪越难以相处的费里尼,亦包容了我这副不堪的蠢模样。她像金雀花治疗不安,石南使人平静,松香平衡消沉,龙胆根增加耐力,茉莉抗抑郁,薰衣草解除焦虑,金银花减轻乡愁。巴克疗法也好,芳香疗法也好,对於我仅须及於文字,文字疗法,够了。
且看,金盏花疗牙疼,樟树做收敛剂,灰毛菊解毒。桃金娘治支气管炎,橙花助消化,野葛抗腹泻,燕麦镇痉挛,丁香油防腐止痛,迷迭香强固记忆力……
我看完大路,关掉电视机,离开了费多的屋子,没有向费多道再见,当然也没有留下足迹。
人生长路,这是再通常不过的比喻。对流浪艺人来说,于此应该有最真切的感受。他们无以为家,从不问乡关何处,而足迹所印的地方,便有乡愁弥漫。路在脚下延伸,永远没有停留,永远没有终点。一个人体验流浪是孤独的,所以就有了杰尔索米娜和萨帕罗的故事。当然不是想象中江湖侠侣唯美动人的浪漫传奇,男的是粗鲁的武夫,女的是纤弱的小丑,两个人在一辆破摩托上过着颠沛的卖艺生涯。也没有相濡以沫的患难经历,只有一次次的冷落与遗弃。
在杰尔索米娜刚离开家的时候,她其实带着兴奋和憧憬的表情的。年轻人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精彩也好,无奈也罢,总是新鲜的情节,总有新鲜的情感。而且带她的是一个外表威猛的男子,跟他在一起总不缺乏依靠和保护。这样闯荡天涯,该是多么美妙的人生体验。只是在萨帕罗第一次用树枝抽打她的时候,我对此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但是那个孤单无助的女孩,只能无可抱怨地忍耐,无可选择地跟随。她一次次地向萨帕罗寻求关爱和理解,但他只是居高临下地把她看作一个低下的女奴,一个赚钱的工具。她失望的出走,却像一个遗失的物品一样被捡了回来。马托告诉她,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作用。是的,她的作用就是鼓起勇气陪伴在萨帕罗的身旁,祈求有一天他能感知到她温柔的眼神和凄苦的笑容。但是她终究还是无法等到,她的善良可以使她执著地守候一个不爱他的人,她的脆弱却无法接受他人的善良被无情扼杀。我们悲哀地看到,对天真的成人来说,发疯总是唯一的结局。
最后我们也看到了萨帕罗的醉酒与痛哭,我们不能说他是完全铁石心肠的。或许他的专横、粗暴和冷漠只是出于一种生存的本能,人性的自私蒙蔽了他的头脑,生活的艰难冲淡了他的激情,世俗的冷酷麻痹了他的内心。他只是出于炫耀地宣称杰尔索米娜是他的妻子,却动物本能式地跟妓女鬼混。他行尸走肉地在城镇间奔走卖艺,像一个机器一样崩断胸口的铁链。杰尔索米娜是极端的敏感,而他是极端的麻木。只有死亡才能勉强使他有所触动,不过醒悟总是来得太晚。我不怀疑片头提到的洛莎也是这样死去的,只是生存的残酷总是使萨帕罗轻易地忘记了珍惜。
这是一出十足的悲剧。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了给人看。只是有时候毫无知觉的冷漠比充满仇恨的摧毁更容易打击人们易碎的心灵。人生旅途中有了太多错过的美好和痛悔的遗失,不要再让稚嫩的灵魂独自沉睡在断壁颓垣之下了。
在我刚开始看电影的时候,有一种迷茫,总是困惑这么多电影该如何进行选择。所以那会儿,看得很杂,好的坏的,一股脑儿地看。后来,渐渐地有了好坏的感觉,发现喜好偏向于某一类,如是对电影的选择就转到导演的身上。这一点一直是我内心的思维状态,我有一种很强的人物崇拜。对于一件作品的喜好,我会直接转到对作者的喜好上。比方说看到喜欢的文字,我会爱上那位作者,然后去认识他,关注他。这在我身上是自然的过程,时间久了,会有一种好处:就是那些伟大的人物开始以他们的品性人格影响着我,坏处就是会陷入一种疯狂的境地,对于作品本身的关注漠视了,而进入一种非理性的狂热状态。只有在那时,我的内心是狂热的,就像是在一片广袤的狂野上,内心生长出粗壮的根,萌发出茁壮的芽。这种激情的好坏,无法一概而论,在别人看来,这是疯狂的行为,但是之于我,我内心的安适说明了一切。
费里尼,我想,任何接触过一些电影艺术的人都知道他的伟大。而我,在看电影之前,只有这般的道听途说。我是相信的,但是不全信,因为我无法让别人来带我思考。所以,持着这种半信半疑的态度,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接触他的电影。首先关注到的是他如雷贯耳的《八部半》,我很喜欢的作家卡尔维诺是这样评价这部电影的,他说“费里尼的工作,就是以《八部半》如陀螺般重复显现的自我解析为轴心,把这纠结成一团的神话整理好,并分门别类。”很抽象的表述,但是我去看了。说实话那真不是一次好的观影体验。时间是在凌晨了,很困,却仍要强打着精神,在电脑前在线观看。要命的是,这部已经跨时四五十年的电影,在网上根本找不到在线清晰的。只找到一部稍微过得去的,没办法,我也就看了。嗯哈,真的,那真是糟糕透了,从头到尾影片都是以快节奏的方式呈现的,而且听不懂意大利人格格的语言,要一直看字幕,所以一下子混了,等我看完,都没明白怎么一回事,有印象的只有一个又一个的梦。看完后,我瘫软在椅子上,心想:真是一次糟糕的观影体验。唯一能让我感到欣慰的就是费里尼对于镜头的调度,他完全不用蒙太奇,只用长镜头就把蒙太奇能做的事做完了,而且有了不同的风味。这是我从未见过的,即使这种场面调度和摄影机位的移动已经在大屏幕上呈现了几十年,我也没见那位导演模仿过,说的好听点是“致敬过”,没有,这样的镜头我是第一次见到,直接把我震摄了。
所以,费力尼我是这样认识的。还有一个觉得神奇的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大卫林奇(当然是到目前为止),与费里尼同时在1月20日摩羯与水平交接时出生的,同一天出生在历史上的还有侦探小说鼻祖爱伦坡。这两位导演是这么地相像,同样执着地着迷于对梦的描绘,费里尼甚至说:“梦是唯一的真实”。而我本身,是相信这个世界是有神秘而不可知的东西存在的,科学的理性部分地抑制了我们这些本性的成长。这一点,更是增加了我对这位导演的好感。
看《大路》,是在星期五的晚上,突然想看看这部电影,资料上是这样介绍的:这部电影在当年打败了黑泽明的《七武士》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第一部让费里尼赢得国际声誉的作品。我什么都没想,就直接找出来看了。鉴于上次惨痛的经历,我认识到电影欣赏的环境很重要,当然,最好的环境无疑是在电影院里,黑暗的环境,两只眼睛盯着大屏幕,除了电影什么都不用想。但是能在电影院看到一部电影的机会是多么难得,这倒不是说电影票太贵,这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电影院我喜好的电影总是很少的,尤其在中国。所以要看好片,只能对着电脑看,电脑这么小的屏幕怎么能跟电影院里的大屏幕相比呢,这也只是无奈之举,能有什么办法,这样的牺牲只能是打折扣的欣赏。
看《大路》不一样的是,这次关了灯,最起码,电脑屏幕透出的光有点让人觉得像电影院的感觉,而注意力也不会被其它东西打散,同时,这也是对电影艺术的一份崇敬之心。
现在要讲到观看这部电影的观影感受了。这是最不好受了。在表述情绪抑或感觉的媒介中,我最认同的是音乐,其次才是文字,有一些情绪用文字来表述是传达不出那份真情,而音乐却可以将最复杂的情绪转述出来。但是我本人对音乐一窍不通,所以只能借文字这一二流媒介来传达。看完电影,我首先感到的是简单。费里尼讲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他只是在讲一个故事而已。如果哪位希冀从影片本身去推演其内涵,很可能会无疾而终,有些电影的确将些创作者的思想镶嵌进电影里面,但同时也不应该忘记,有些导演只是在讲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象征,而只有电影艺术的本真。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杰米索娜,一个弱智女孩,因为生活窘困,被母亲卖给了一个旅行艺人藏巴诺,外号破布尔,在卖艺的旅程中,杰米索娜渐渐爱上了这个散着痞子气的破布尔,但是破布尔是个身性浪荡的人,经常找女人过夜,杰米索娜无法容忍,离开了破布尔,遇到走钢丝的流浪艺人“傻瓜”,傻瓜与破布尔曾经有矛盾,后来破布尔找到杰米索娜,一同进了杂技团,后因傻瓜与破布尔矛盾复发,破布尔被关进监狱,这是时摆在杰米索娜面前的是两个选择,等破布尔出狱,再同他过流浪生活,或是离开破布尔同“傻瓜”一起浪迹天涯。在“傻瓜”的一语点醒下,杰索米娜决定等破布尔出狱,同他一起生活。后来他们途经一座修道院,在离开的路上遇到“傻瓜”在修车,破布尔难耐心中的愤怒,一时冲动失手打死了“傻瓜”,善良的杰米索娜无力接受这个事实,显得更加神经,一直躲着破布尔,最后,破布尔抛弃了她,一个人继续流浪生涯。多年后,破布尔在一个临海的小村庄卖艺,偶然间从一位村妇口中听到了杰米索娜经常吹的那段旋律,得知三年前他父亲在海边发现了杰米索娜,领回家照顾,那时的杰米索娜神经已经完全失常,但经常哼这段旋律,后来死了。得知这个消息后的破布尔来到海边,跪在沙滩上,痛哭。
这样的表述,即使在我自己看来,也是难以跟电影本身相提的。通过影像,故事可以讲得更为迷人。
我是以当前的姿态来看这部四五十年前的电影的,内心仍是默默的感动。影像已经过去那么多年,却仍然散发着迷人的气质。我已说了,简单是这部电影带给后人的典范。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的情感表达,只有简单没有杂余。
电影的结构,我把它看成五部分,首位和中间的三部分。中间三部分可以看成平行的表述。第一部分是杰索米娜第一次表演小丑,破布尔因此赚了一大笔钱,于是他们到酒馆里去喝酒,碰到了一妓女,破布尔和妓女驾车而去,留下杰索米娜一个人留在酒馆外等候,一直等到第二天,当杰索米娜知道破布尔不忠于自己的感情,于是愤然离去,后被破布尔追回。第二部分是杰索米娜与破布尔进入“傻瓜”的杂技团,“傻瓜”教杰米索娜吹小号,破布尔与“傻瓜”发生争执,进了监狱,杰索米娜这次选择等待破布尔出狱。第三部分是破布尔失手打死了“傻瓜”,杰索米娜陷入痛苦的境地,远离着破布尔,却不愿离去。这三个部分我之所以将其看成是品行的关系,是因为它最后都以杰米索娜的抉择结束,第一次他选择离开,因为她觉得破布尔背叛了她;第二次他选择等待,因为她坚信她就像大地上的一块石头都是有用的,她的存在就是为了破布尔;第三次她在去与留之间徘徊,因为她对破布尔又爱又恨。杰米索娜这一人物心理的变迁,组织了故事的结构,让故事显得简单而严谨。
这样的情感如果是出现在一位正常人身上,可能就不会取得这么大的艺术效果,但是费力尼选择了一个弱智的女孩来传载这份情感的变迁,无疑让这个故事更为动人。作为一位观众,我深深地为杰米索娜这一人物所感动。她那乖张逗趣的表演,时不时地让我想到卓别林先生,所取得的喜剧效果两者是相同的:观众以惯常的高人一等来自居。但是杰索米娜真执的情感却在无声地嘲讽我们这种自命不凡的特质而让我们显得多么愚蠢。这也是影片感人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在观影的过程中发现了我们内心的不足,发现了我们人性的弱点。杰索米娜小丑的装扮与她内心的纯真善良是不合的,这种反差在观影中被放大,观众犹如拿着一面放大镜观察自己的内心。而人物就这样高大起来。有些电影,选择傻子,或神经病作为表现对象,他们不仅仅是在描述这一类弱势群体的生活现状,更是在窥视我们正常的内心到底正常在哪里。因为,傻子,或是神经病,他们的内心远没有我们正常人来的复杂,他们真挚,善良,质朴,这些恰恰是我们现代人正逐渐缺失的。
这部电影没有很强的艺术技巧,像新现实主义的电影,但又有不同。人们把它评价为“费里尼从新现实主义开始蜕变为新现代主义派的转型作”,也就说它与新现实主义的不同。不同在哪?在与新现实主义典范之作《偷自行车的人》(1948年)相比较,这部影片更纯熟,整体气质更强烈。在《偷自行车的人》中,我们能见到一些可供分析作为典范的电影语言,同样这也使得它显得生硬。而《大路》在电影语言上自成一体,就像是费里尼编织起来的一个梦,观众都成了做梦者。就是不那么现实,却很真实。
细节。电影的细节体现导演情感的细致表达。
(1)杰米索娜被破布尔留在酒馆门外等他,夜里一匹马走过,马蹄发出当当声。
(2)杰米索娜种了番茄,并在上面插上一个树枝。
(3)离开杰米索娜的破布尔,把小号留给了杰米索娜。
原谅我这些浅显的读解。
费里尼用最克制的镜头拍出了最幽深的感情,纵然当事人自己都没意识到。有的狗,想说什么的时候只会吠。结局一箭穿心...
我对电影产生了睡意,对女主角的表情产生了嫌恶,对费里尼产生了排斥。
费里尼的片子总在是结尾的时候让人的心理防线瞬间崩溃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瞧瞧热评最高赞那条说的是人话吗?合着费里尼情人无数马西娜该为自己正宫地位尤在而庆幸?这世界不能总欺负忠诚的人。
怎么可以不给五星!古典的戏法,当年这片火得一塌糊涂,意大利供演了一出不小的文艺复兴。P.S.在意大利电影城,每逢下班时刻,公车站牌总是大排长龙。但是公车司机却总是将车停在尼诺罗塔面前,让他先上车。每天一起等车的费里尼看不过去,就上前理论。于是,一代导演和音乐家就这样相识了。
费里尼早期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那么的孤独!粗莽流浪艺人与痴傻女小丑的悲情故事;2.感情细腻真挚,费里尼妻子玛西娜的表演极富表现力,让人情不自禁同悲同笑;3.尼诺罗塔忧伤的配乐;4.贯穿费里尼全部作品的元素:马戏,小丑,海滩,天与地之间的人,游行,流浪,花心男与痴心女。(9.5/10)【2020.10.31 艺海剧院 4K修复版重温】后半程一直泪流满面,如此纯粹而深情。一块路边的小石头,也是有用的,否则,即使是星辰,也毫无意义。有的人懂得多,敢冒险,却总爱乱开玩笑。有的人仗着自己在某方面的优势便横行自傲,也不是没有头脑,只是思考终归来得太晚。有的人爱音乐,爱浪漫,重情义,却抵不住自卑与经不起刺激变故。《大路》如同一出宿命的悲剧,谁也没犯什么大过错,但却阴差阳错,造成了致命的错过。
好情郎走钢丝,笑声郎朗,却脆弱不设防。坏情郎走四方,凶神恶煞,却落寞不懂爱。打鼓吹号的大眼睛天使,只会扮演自己,为他人留守。这颗星球上,无数条大路,无数条路上,澄明的灵魂遇上寂寞的心,时间才是奢侈品。
心臟不好的人不要看 因為會傷心
“如果我死了,你会为我流泪么?”“如果我不和你在一起,那么和谁?”2020-10-22三刷,依旧为精灵般的玛西娜着迷,女神中的女神,将可怜可爱、至情至性演绎到完美,无人出其右;她是费里尼永远的女版小丑,是堕入荒凉尘世的纯良天使,她对美和良善的向往从未泯灭,那一曲伤心小号吹起就漾起无穷悲哀,她惊惶的眼神里藏着多少渴爱的诉求啊——“你有没有一点点爱我”。从戏内到戏外,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更多的是互相依赖的相濡以沫,含泪的微笑真是楚楚动人。世上万物皆有其用,微渺草芥来过一遭,如天空飘过的云彩不留痕迹。三次镜头拉远(离家、离开警局、遗弃),大路在脚下延伸,未来其去未知;对应最后一个沙滩上他徒留遗恨的倒退镜头。
流浪艺人法没谈论爱情,“爱情、理想”都是虚空的概念,只有“需要”,“他需要我”,尽管有那么多逃离的机会,她还是选择了留下,除非被抛弃。尽管他粗暴,野蛮,有种种不好,但第一次大赚一笔两人去餐厅的时候,他先问的她想吃什么,每次吃饭的时候,也都是给她拿着大碗。只有细节和生活,没有爱情。
这是那种会让你久久不能忘怀,泪流满面的结局。会有不少人想要拍类似的故事,想拍一个美好的结局,填补它在心中造成的黑洞,但最终还是会觉得这个让人疼痛的结局是那么美丽,那么无法释怀。你会想起那些失去的、稍纵即逝的、触手可及的,却还是遥挂在远方的美梦。
这是爱吗,我看不出来。。。没觉得特别好,女主哭和笑永远那副表情让人有点厌。
费里尼一生情人无数,却从不曾离开他的妻子。那个天真善良,始终忍受着他的滥情任性与坏脾气的小个子女人。他以这部《大路》表达对她的爱与歉。尽管费里尼拥有那样华丽的盛名,但也许在他的心中,他始终不过是一个在世间颠簸的流浪艺人,而只有他的妻子,才是他在流离世间最忠诚的,唯一的旅伴。
他没带翅膀的背影转身走了,留给杰瑞米娜像她眼睛一样明亮的心.那个夜晚他假装坦率地调侃告诉她男主角爱上了她,其实明明他自己也爱上了她嘛,尤其当她吹起他教她的那首曲子,他告诉她自己存在的价值,让她破涕为笑,他尊重她的选择,为她戴上自己的项链留做纪念,然后又一边哼着那首小曲一边奔奔跳跳走了。
我不知道故事结尾有着钢铁之肺的男人在海边恸哭是在悔恨错失的爱还是哀悼自己的孤独。我只知道除了那个不会做饭不会跳舞丑得像株洋蓟的傻女人,再没有人会那样爱你。大路茫茫,当你在世间颠簸流浪,再没有人陪着你。
女演员的样子真有点后无来者
噢太感人了,后来那段音乐一响起来就让人泪流满面。会爱但不会表达的人酿成的悲剧,这结局啊。。。哪怕有可以挣脱铁链的胸膛但也禁不住心碎的痛
费里尼的这部比八部半好看多了,傻姑娘的乐观与天真让我感动让我心碎。有些狗想说什么的时候,它们却只能吠。
看完电影觉得很大一部分电影史是男人把女人送上祭坛为自己换救赎的故事
和我从《八部半》中认识到的费里尼完全不同。朴素而本质的爱总是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同时又无需言语去附注。戏中人相爱的方式那么笨拙乏术,却被戏外的费里尼呈现得如此浪漫悲戚。等到爱已死,才发现爱过。→20.11.28 资料馆二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