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听了一期节目去看的,在B站看的分段,有些说明部分被码了,有些观影缺失,但不影响整体的了解。
这是一部西方人拍的朝鲜伪纪录片。别处了解到的是,朝鲜邀请过来拍电影,在拍摄过程中朝鲜有严格的指导,朝鲜以为是电影,他们把电影以及指导的过程拍了下来。
里面有很多镜头是不适的,自己印象最深的,电梯口的俯拍镜头令人非常不适,看的时候有一刹那看到的是港式恐怖片。
意味深长的电影语言。据说,我们也曾被如此好奇地凝视过。自然,这部电影最后的呈现应该是让朝鲜不适的。
里面很多画面的确有种蹩脚的感觉,但我能够理解这种在西方人眼里的“遮掩”和“故意”,西方人用“特写”让可能常规的动作也有了很深的意味。
我觉得没什么的,大家都是这么发展过来的。只是有些走得快,有些走得慢,国家也是人发展起来的。西方世界一开始也不是如今所谓的开放、自由的,和宗教争夺了几个世纪,女王的星法院法令限制了英国传播近百年,《论出版自由》是17世纪的产物。你看,无谓好坏,不过快慢而已。
也许,国家的成长,就如一个人长大,你也许觉得你有很多道理,但路,他仍要自己走一遭的。是人,就会有学习、有弯路、有坚持、有成长,最后也许是超越。
哪怕不是超越,但你是明明做过小孩的人,不论过多久都不应该忘记,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眼睛可以看,但不应该变颜色。
看完电影,想起了另一个人。 拍摄《秃鹫与孩子》的凯文卡特。 人民被他镜头中的绝望所震撼,颁给了他普利策奖,然后纷纷指责他的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挽救那个孩子。 被千夫所指的他,在获得普利策奖后两个月自杀身亡。 相对于凯文卡特,本片导演维塔利·曼斯基聪明多了。 “我希望做一部关于真实的朝鲜的电影,但这里没有现实生活,”曼斯基说,“只有关于现实生活的传说。” 他做到了。 他靠偷梁换柱得到了那片神秘土地的真实影像,又用空洞的配乐和凛冽的画面将那土地上人民的空洞与恐惧完美传递。 不过,既然他可以如此深刻的理解那国家的森冷,为什么还会罔顾陪伴自己一年的辛美一家的生命安全,将他们置于绝对的危险境地。 我在知乎上说:如果辛美一家因为这部电影受到了政治迫害甚至生命威胁,我永远不会原谅这个导演。 收获差评:如果是我,永远不会原谅迫害他们的政权。 呵呵。 维塔利·曼斯基与凯文卡特的区别在哪? 凯文卡特并没有召唤那只秃鹫,事实上,放下相机后,那只秃鹫还是飞走了。小女孩并没有丧身鹫口。 但绝对是曼斯基的选择将辛美一家,朝方所有帮助参与拍摄的人员,当然你说他们是伪造影像的人员也好,弃之不顾,推向了绝对的危险。 而曼斯基,在朝鲜经历了一年的严密监控,对他们将要遭受的危险,心知肚明。 然而他还是选择播出真实的影像,这不是揭露事实的勇气,这是沽名钓誉。 这部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很难得,加倍的印证了我们对神秘朝鲜的想象。 但是这部猎奇的电影能改变什么?除了辛美一家本来还算“幸福”的生活? 有良心的导演,会拼命保留自己的影像,也会尽量保障参与者的安全。 不会这样大张旗鼓的在全世界洋洋得意自己的冒险。 如果导演只当辛美是自己电影里的道具,可以用完即弃,那他和北韩政府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破坏辛美人生的是那个可笑又恐怖的政权。 也是本片导演维塔利·曼斯基。
————————————————————————————
下面回复有人拿劫匪、人质和警察作比。
…………
维塔利·曼斯基不是警察,他是走过路过掏出手机拍个小视频上传快手赚点击量的“看客”。
人质救不救得出来,他才不管。
哦,对了,他要是生活在90年代台湾,一定是报道白冰冰女儿绑架案的记者之一。
至于白冰冰女儿绑架案,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好好学习并写5000字心得体会。
我觉得这不像一部朝鲜的纪录片;而更像一部朝鲜是如何进行政治宣传的纪录片。
看片子的时候我不断想起所谓意识形态的问题:观众在意识形态的框架下理解内容,我们所相信的所有内容事实上都充满偏见。
我其实对片子的内容没有太大的感触。听讲座打哈切的小女孩儿,不断重复金正恩打倒了日本鬼子的老师,整齐列队跑步的学生,在“金正恩”节日上载歌载舞的爱国活动。大概西方会觉得这是完全不可思议、侵犯人权的社会主义集权;但在中国人(至少在我)眼里,这都是一些司空见惯的“表面工夫”。
谁没被学校要求着一起去听讲座过?谁又没在讲座上开小差、赶作业?谁没进行过晨练?谁又没在晨练中偷工减料、甚至装病不去过?谁没参与过歌咏比赛?谁又真正因为歌咏比赛就更爱伟大领袖了?我们都参加过军训,但谁也没有在军训过后还记着怎么整齐地走正步;小学天天升国旗奏国歌不带红领巾要被批评,我也依旧经常忘带每天早上急急忙忙跑到小卖部买一条5毛钱的红领巾;129活动大家唱的都是爱国歌曲,129之后大家就依旧该听hippop的hippop该听古风的古风。
那么朝鲜呢?在这样的表面重复背后是什么?这是表面功夫还是更厉害的洗脑呢?
我不知道。
所以从剧情内容本身来看,这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什么“太阳之下”的内容。而西方世界所谓感受到的内容,可能也只是管中窥豹、哈哈镜里看人罢了。
比起对西方的影响,这部片子对我们来说除了“可悲”之感,更有一种“自嘲”之意。我们也是所谓共产主义国家,经历过文革,我们的一部分教育和朝鲜的“表面宣传”也没什么区别。今天太阳之下的阴影是朝鲜,中国又会不会重蹈这样的覆辙甚至还不自知呢...?
至于朝鲜人“导演”纪录片这个被导演强调的细节...我感受到的其实并不是这一切都是被演出来的荒谬,而是朝鲜对“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定义的荒谬。一方面来说,按照朝鲜的要求来看,这是一部纪录片还是一部宣传片?通篇从课堂、学习跳舞、入少先队、过节,伟大领袖金正恩这几个字眼几乎每句话都在出现...看完片子记住的绝对不是这个小女孩儿,而是她的伟大领袖金正恩...
Anyway,另一方面来讲,我觉得这部片子最荒谬和可怕的地方在于它对“优秀作品”的定义上。这部片子里有一些很“有趣”的镜头,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女孩儿吃泡菜那段和老师上课那段。
吃泡菜:
爸爸:每天需要吃100g泡菜,再喝70ml的泡菜汁,这样一天的维他命就够了。
女儿:我知道,它可以防老化和防癌,所以好处很多。
我:????泡菜含亚硝酸盐不是致癌吗??吃泡菜可以防老化当泡菜是福尔马林人是标本么?(好吧我后来百度又查了感觉百度也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100g泡菜和70ml泡菜水也太夸张了?这是只能用泡菜下饭么??)
上课:
老师:我们的伟大领袖金正恩同志捡起石头赶跑了日本鬼子、地主和美国人,他们都是窃国贼
老师:地主和日本鬼子都是恶棍强盗。
老师:是谁给了他们一个教训?
我:这么小就挑起阶级矛盾...?石头赶走日本鬼子...?为什么感觉老师在不断重复那几句话...而且“金正恩”前面总是要加上一溜长的形容词,听起来跟“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一样神奇。
而这些在我们看起来很荒谬的“故事”,在他们眼里却是很好的“宣传”。是他们的首都平壤的“模范生活”。
那朝鲜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我觉得这才算是一个回答。
ANYWAY,但我还是觉得这部片子中导演主观色彩太重了。
片子中我印象比较深的音乐有2段,一段是少先队表彰后的地铁站,一段是一家人一家人的照相。因为除开事件本身,音乐和空镜一向是很能调动氛围的2个方面。地铁站那段,如果换一个音乐,剪辑换一个节奏,换一个色调,我觉得完全能改成大家欢欢喜喜过大年朝鲜地铁方便快捷人民和谐的感觉来...照相那块,如果镜头移速不是这么慢,音乐不是这么落寞,色调不是这么暗,也完全可以剪辑成小朋友终于当上了少先队员的快乐...
拍摄角度也很有导向性。片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1个女老师牵着2个学生看起来像是去...学跳舞?一个摇镜头,从3人上楼梯-巨大雕像-领导人头像,然后接一个超高位置的俯拍镜头,换个场景你说带她们赴刑场我也相信...
这场拍摄里,导演是抱着揭丑的动机来的,不过却是打的一个好名头。导演和朝鲜官方处于一种“互相欺骗”的状态:你安排我的所有剧情,我双卡双待藏一张sd卡。
一方面来说,我觉得导演并没有先了解、理解朝鲜。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朝鲜的这个“社会主义”这么不同?通过朝鲜的经济、人口作出预判,朝鲜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朝鲜有没有过他眼里的“好”的时期?为什么现在就不好了?我觉得导演就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傲慢去了、拍了,把片子剪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又或许是他带着对俄罗斯曾经社会主义时期的了解和历史吧)
另一方面,伦理上来看...即使是这部片子这样的剪辑我也很担心那个小女孩儿的命运...我觉得与其做成这样一部力度不是很够的纪录片,不如放小女孩一条生路吧(
ps:我觉得以导演这么局限的素材,其实不太适合剪成“太阳之下的阴影”这种风格...如果(只看效果不论伦理) 感觉剪成《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and《报告老板》那种画风,做成以重复搞笑经典达成反讽的效果会更讽刺一点。
都在撕“导演该不该毫无顾忌地把影片公布”,啧,我觉得吧,导演他可能觉得这部纪录片能够揭示朝鲜虚伪政权,让更多人看的更清楚一点这个国家。那些干扰拍摄的工作人员可是政府人员?或者从事电影行业者?反正他们是被政府当做工具来使,身不由己,这也是最大的悲哀。
说实话,纪录片就是要忠实地记录事实,在经过导演的剪辑调整更精确地将信息传递给观众。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也看到了,平壤的部分生活状况是怎样的,政府怎么的虚伪控制拍摄,最后辛美下意识地背出赞美诗,更是反应了洗脑之深、之多。这些都是导演记录下来的有用信息啊,导演将他们公布出来只是履行了他的责任,其他的他没有顾及,虽不能说他正确,但并不错误。
就好像《饥饿的苏丹》一样,记者拍下这一幕只是履行了他的职责,说点不好听的,他又不是爱众生的圣人,救不救那个女孩不在他的职责内,救她出于人道,不救也没有任何错。职责有对错,黑白分明;人道可不是!人道只是一种选择。如此说来,他凭什么去救她?没有任何理由,仅仅靠他的良知,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没有违背他的职责,他没有错,哪怕他没有人性,他也没有错。(这一段我自己想到也不寒而栗)
再举个例子,有孩童意外跌进入了大猩猩的饲养地,大猩猩没有伤害他并把他呵护在怀里,那么旁人该怎么办?干等着也不是办法,派人下去?怎么知道大猩猩不会认为这人是坏人而攻击他并误伤孩子?射杀它?很不人道,但动物园、包括警察的职责是保护人而非动物的安全,射杀了看似没有攻击性的动物是很不人道,但为了孩子的安全,必须射杀,这是完全符合职责的选择,因此这件事里没有人有错,只有人不人道。
再说来这个导演,他也尽到了自己记录事实的职责,他不在意辛美一家和工作人员的命运,说实话很不人道,但他没有错啊,请问他作为一名导演有何不守职责之处?那么,他不人道,但他没有错。在这部片子里真正错的是这个政府,其余人都是工具,是让人感到悲哀的、身不由己的工具。
人道和职责永远是要分开讨论的,只要尽到应尽的职责,有没有人道精神只是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根本上来说,你没做错任何事。
所以,导演应该把影片放出来,本质上没有做错,只是他不太人道。只是,他不太人道,罢了
看到评论里有骂导演的,不禁惆怅,喷子们披着悲天悯人的外皮,肆意诋毁,岂不可笑?
寓言《皇帝的新衣》:当皇帝一丝不挂的走在街上时,所有人都在欢呼,赞美衣服的美丽,虽然真相并非如此。为什么?只因为恐惧。众人害怕被认为是愚蠢,更害怕当众揭露皇帝的愚蠢而被报复。直到一个小孩,一个无知无畏的小孩揭露了真相的一角,由此结束了一场骗局。
在这部电影中,皇帝是朝鲜统治者,新衣是一个“繁荣,幸福,人民安居乐业的朝鲜”,小孩则是本片导演维塔利·曼斯基。
首先搞清楚基本事实:本片是由朝鲜政府策划与俄罗斯共同拍摄的,维塔利是被朝鲜选中的导演,因为他擅长拍摄人权相关的纪录片。朝鲜政府的如意算盘是:利用维塔利的国际影响力,加上朝鲜的纪录片审查,创作出来的作品更有助于宣传一个人权方面“进步,忠诚,和谐”的朝鲜。
导演为什么要拍这部纪录片?
一为名?导演维塔利本身就是知名纪录片导演,所以才会被朝鲜选中,纪录片题材多的很,导演何必以身犯险?
二为利?这不是好莱坞大片可以赚票房,这部电影只在Tallinn Black Night电影节上公开上映过。算上相关发行所得够不够胶卷钱都是问题。朝鲜政府是肯定不会支付导演的片酬了,这是稳赔不赚的纪录片。
导演为了什么?只为良心。曼斯基1963年生于苏联时期的俄罗斯,他说决定拍摄这部纪录片是觉着“能更好地了解俄罗斯的过去”。
什么意思?早从伊凡雷帝开始,到成为现代领袖崇拜的开创国,发生了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赫鲁晓夫的武装镇压等等都俄罗斯历史中惨痛的一笔。苏联的领袖崇拜也直接影响了高棉、中国、朝鲜,哪个不曾尸横遍野?
导演从平民的角度出发,揭示了现代独裁统治下的荒谬、畸形、恐怖的朝鲜。
寓言没有告诉我们,揭露了皇帝的小孩是什么下场。如果在朝鲜就被发现偷拍幕后花絮,包括导演在内的工作人员会有什么下场?炮决不大可能,关10年不长。回国后导演维塔利收到了朝鲜政府的直接威胁,再看看朝鲜特工对李汉英、黄长烨和所有脱北者的暗杀。待在国外就安全?跨国刺杀比比皆是,为什么朝鲜不能在俄罗斯杀人?
至于朝鲜演员的生存情况,可能比一些人想的要乐观。负责监督的一票政府人员肯定会受罚,但他们正是金正恩宣传机器的一员,想必平常也算滋润,这次要被降职流放周边地区过苦日子了。至于小女孩一家,他们只是奉命行事,按照要求演出罢了,朝鲜政府应该不会太为难他们。我有个合理脑洞:朝鲜可能会优待重用小女孩,等她长大后在公开场合露露脸,编个理由解释一下纪录片中的情况,然后骄傲的说:“在金将军的领导下,我终于成长为伟大主体思想朝鲜的一员啦”。也算为朝鲜政府挽回点颜面。当然,前提是那一天金家政权还在。
我们要学会勇气,如果害怕自己和其他人收到伤害,就裹足不前,弃真理于不顾,苟且一隅之内,像皇帝身旁的人一样。那么这个世界有谁来改变?没有那些承担风险,逆流前行的勇者,就永无拨云见日的那一天。
感谢导演维塔利·曼斯基,你是真正的勇士。从今以后不会有《太阳之下》这样的纪录片了,也根本不需要不是吗?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纪录片将在人类历史中留下痕迹,记录下这一特殊时期朝鲜社会的光怪陆离。希望你安好,别被暗杀:-D,继续关注人权,揭露现实。希望朝鲜人民能真正自由,正如你所说,“朝鲜人把这部纪录片当做笑谈”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这部纪录片最有意思的是,它把拍摄现场的指导部分保留了下来,让“正片”部分显得虚假,也让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真实。“暴露电影运作”这一先锋派用来破坏虚构电影真实幻觉的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具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
本来以为会有大大的优越感,但看到入队仪式和宣誓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一刻,觉得是五十步笑百步。剧情结构上有点太散了,基本是有什么放上什么。亮点在于朝鲜干部一次次的要求重拍,并且提出指导意见,俨然导演
好感谢这导演冒着风险,给我们带来了高清无码的朝鲜世界,也感谢中国远离了那个世界。
问我看完《太阳之下》的感觉??哦,没感觉啊~习惯了,又有谁不尊敬领导呢,,,对吧【😓】
在我们看来,太阳之下的意思是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我家有亲戚是真朝鲜人 去年75岁最后一次来中国 说自打十年前吃过豆腐之后回去就再也没吃过 吃不起 他在朝鲜到丹东的火车上 中国人给他跟火腿肠 不知道该怎么吃 中国人给他好多吃的 他感动哭 他说从来没吃饱过 他说只有精英才能住平壤 并且不能有残疾人等 还有很多奇葩事 说不完
看完不觉得荒唐,只觉得眼熟,这才是最可怕的
朝鲜当局审查了每一秒钟,然而最终呈现出来他们认为纯洁健康积极向上的,恰恰也是最表现国民之畸形和病态的部分,我猜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政府和国民,活在互相都假装不知道对方知道双方都在相互撒谎的奇观里,就像中国
坐在影院里,笑声阵阵,美国人一边说着“oh,god”一边无奈的笑着。前苏国家的导演拍这种片子确实不太一样,能理解这种现状的人会把他的理解融入影片,即使在这样一部嘲讽的电影中你也能感到他的忧伤。我喜欢最后的结尾。
朝鮮官方精心排練的宣傳片與排練之外的部分形成了微妙的反差萌以及強烈的反諷,幸好是俄國導演,若是美國人,現在該在牢裡吧。
21世纪了,还有朝鲜这样的国家全民扮演现代性。实际上,影片里所呈现的民众生活又何尝不是中国日常的升旗仪式与文艺汇演。
应该算是最真实的朝鲜实录了,朝鲜人民的那种空洞感让人心疼。。。说朝鲜幸福指数高的,请你去朝鲜生活。
中文片名也可叫“童年往事” 嘛
主题先行的催情配乐其实也是导演的另一种操作和表演。偶然和西雅图观众聊到这个片,发现可能大部分西方观众对朝鲜/社会主义都处于一种充满好奇但并不会去了解的状态,于是这种展示“窥淫”欲望的片子就特别对口味。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辛美对于“快乐”的一无所知和难以抑制的眼泪让人很难过。
太阳之下确无新事,来中国拍为国庆阅兵排练的志愿者,拍一遍遍感谢领导的山区学生,拍小城镇里的纺织厂女工,拍背诵着弟子规的孩童,拍红歌大赛……没有什么不同的。
和安东尼奥尼那部不可名述的纪录片比起来,这部片的导演显得挺弱智的,给我一种牺牲别人就是为了成就自己名声的感觉。难以想象在那样的国度,主人公们由于影片的上映会受到什么样的迫害,特别是小女孩的境遇会怎样?你真的能反应真实的朝鲜吗?还是说你展现的的只是你想让观众看到的?(我也觉得北韩烂透了,但我不认同这样的纪录片形式,或者说它连纪录片都算不上。同样关于北韩的,2020年的那部Assassins不知道比本“纪录片”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生活在官方幻觉之中的国度…最后问小姑娘回忆中有没有什么快乐或者记忆深刻的事情的时候,小姑娘什么也想不到,除了“伟大的金日成将军”,一片空白。
《太阳之下》像是安东尼奥尼《中国》的姐妹篇,现实主义与“官方安排”的机械生硬两种影像风格反讽并置,悲剧性的近景特写捕捉到了朝鲜人表象下隐藏的失望与恐惧。如同奥威尔笔下的1984一般不寒而栗,严格来讲应该是一部元电影而非纪录片,对于俄罗斯观众还有我们,命名为《童年往事》再贴切不过
此片沒有讓人大開眼界,反倒出奇地熟悉。其實,我們都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自由。
好像来我们中国拍不了这样的纪录片一样,还非特么跑去朝鲜拍,导演你这是瞧不起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