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部来自印度的《摔跤吧!爸爸》引起了中国观众的热烈讨论,不仅赢得了超高的口碑和人气,最终也获得了极佳的票房成绩。豆瓣上至今仍保持着9.1的高分,而阿米尔·汗也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印度巨星。
近13亿的票房成绩,大幅度刷新了印度片在国内的最好票房纪录,也让我们看到了印度片隐藏的巨大市场潜力。自那以后,中国大陆的院线和印度电影结下了全新的奇妙缘分。
今年年初,《神秘巨星》在大陆上映,这是大陆第一部采取“分账”形式引进的印度片。依然是阿米尔·汗主演,依然是打动人心的剧情故事,最后也获得了超过七亿的票房。而前阵子上映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豆瓣上8.6分的高分印证了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喜爱。
这样的举措一方面印证了国内市场相较以往来说稍有开放的趋势,这确实是件好事;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的观众带来了更多全新的选择。同属亚洲国家的印度和我国,本来在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上就有着许多同根同源的部分,而这些高分印度片的引进,不仅能让我们看到印度电影进步的一面,也能刺激到中国电影行业的良性发展。毕竟,我们曾经一直嘲笑着只有歌舞的“宝莱坞”,如今却拍出了我们还没拍或是不敢拍的题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即将在4月4号上映的又一部印度片《起跑线》,依然是这样的一部拥有超高口碑的反应社会现实的印度佳作。
影片讲述了一对印度的中产夫妇,服装店老板拉吉和妻子米塔,为了将女儿皮娅送到一所私立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费尽一切办法,然而在这过程中却又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阻力的故事。中国人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片名《起跑线》算是对这个故事最恰当的总结了。
教育问题,差不多是全世界家长都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而在印度这样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的国度里,现实的严峻更加让人难以忽视。传统的这类励志片旨在讲述父母心心念念为孩子营造一个所谓的更高的起点,或是主角直抒胸臆地抨击腐朽的教育体制。
而《起跑线》显然脱离了这种俗套的窠臼。在这一目的的基础上,它所想要讲述的是,当你的孩子相比很多人来说,已经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你却仍然无力改变现状时,你将何去何从。表面上,它讲述的是教育、是经济实力;实际上,它讲述的是阶层,是人性。
电影里的这对夫妻,他们的经济条件相当富足,然而文化程度却略显低下。这正是影片所抛出的第一个现实难题,正如妻子时刻提醒着丈夫的问题一样:“这个英文单词你会拼吗?”是否会说英文,这个看起来可笑但又尖锐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夫妻俩所处的窘境,它就像一条无形的高山横亘在孩子和名校面前。
因为教育水平的限制,导致了夫妻二人在中产阶层里并没有获得足够话语权,所以才会让其他的家长产生“服装店老板的后代只能继续去运营服装店”这种偏见。虽然听起来荒谬,但人们又不得不承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固化的阶层只会越来越趋向于封闭,而当圈子失去了流动性之后,女儿即使进入名校却还是难以真正融入进去。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夫妻俩也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只可惜最终还是与录取名额失之交臂。夫妻俩不得不通过另一种方式,即申请贫困生来让女儿获得入学资格。
于是,他们为了应对检查,也为了争取这一宝贵的配额,开始了辛苦的“装穷”生涯。到这里,影片抛出了第二层难以调和且更为尖利的现实矛盾,即巨大的贫富差距与难以逾越的社会阶级现状。
影片正是在这种一波三折、却又让人哭笑不得的剧情的转折中,给主角设置了层层的现实难题,将其置入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而在这样的剧情发展下,人物在面对一个个困难时,角色性格也得到了合理的展现,所揭示的主题也变得越发清晰。
在夫妻俩假扮穷人的日子里,发生了许多荒诞却又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这些笑点的设置,一方面突出了影片的喜剧色彩,同时在这样一种幽默的氛围里,更加透露出现实的残酷。对于他们这样的“土豪”而言,没有体验过穷人生活,根本不明白个中滋味。而这种前后的反差,更衬托出贫富阶层的巨大差异这一严肃的主题。
主人公的穷人好朋友一家,世世代代都很贫穷,固化的阶层就像是难以摆脱的遗传病,让每日的生活都难以为继。可即便如此,片中的他们仍然抱有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喜剧的内核是悲,看到这里,观众们在挤出一丝心酸的笑容背后,也开始慢慢思考其现实的意义。而他们这种善良淳朴的态度,不仅深深打动了主角夫妻,也感染了每一位观众。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成才”吗?或许吧。但我想比这更重要的,一定是先“成人”。
男女主角在最后时刻的幡然醒悟,不仅挽回了女儿前途,也拯救了他们夫妻俩。这种对于“性本善”的价值回归,也正是整个社会所呼吁的。也许主角没有揭穿这一整个“教育是门生意”的骗局,也许自己的孩子最后只能“泯然众人”,但这些和让自己做到问心无愧相比,都显得无足轻重了。从这个角度看,影片倒是给“起跑线”这一标题输入了全新的注解。
影片细节动人,讽刺力度到位,饰演男主角的伊尔凡·可汗曾经主演过安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还主演过高口碑的印度片《午餐盒》,无论是国际化还是本土化都混得风生水起。而他在片中的表演,幽默里透露出无奈,让人信服。
最重要的是,这部影片的各个方面都能够让我们中国观众产生深刻的共鸣。无论是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还是对于社会阶级问题的批判,抑或是对于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挖掘,每一幕都让我们似曾相识。
或许,在笑过之后,我们也该静下来好好反思。反思我们的现实题材电影与印度电影的距离有多远?反思我们在面临抉择的时候,是选“对的”还是选“好的”?反思父母眼中所谓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否绑架了孩子们的利益?反思在这样难以改变的现状下,有些人的“起跑线”是不是另一些人穷其一生都难以到达的“终点线”呢?
毋庸置疑,影片《起跑线》对于我们年轻人的未来也很有意义。正如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年轻人也终将为人父母,往往都会经历教育孩子的阶段。那么,如果我们的父母皆祸害,我们又将成为怎样的父母?这同样值得深思。
虽说电影只是电影,但它也可以承载很多很多。而它背后带给我们的那些思考,或许才是我们热爱它的真正意义。影片将于4月4日在国内上映,作为年度必看的印度最具话题之作,大家务必不要错过!
作者| 赖力;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投稿 |[email protected];微信 | kdykds
因为贫穷这门课,不是这么容易学会的。——全片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 2D,印度片,印度人的歌已经免疫(激动不起来了),love&peace万能主题。 全片想要表达的就是印度现阶段的社会问题之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以及阶级斗争。看到过别人的影评中有说过,印度电影敢于直面自己存在的问题,若是强大起来,怕是与中国可以一较高下。所以,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在影视作品上面上点心? 作为一个铁丁,对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概念在全片结束后仍是内心毫无波澜。也是尴尬了一把。 贫穷且善良的人,也是让我感动的点,印度电影真的很爱这种正能量爆棚的东西啊。 以下是影片中的一些台词或者歌词——随手一记。 战斗还是不战斗。——女主 你知道“***”的英文怎么写吗?——全片的笑点支撑(但是出现次数过多有点免疫) 贫穷却骄傲着——插曲歌词 无所畏惧人们,坚持着他们的一切。如果一个人一无所有,他又要什么好畏惧的呢?——插曲歌词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多种渴望——插曲歌词 如果我连一个好人都做不了,我怎么做一个好丈夫,好爸爸。——男主
没有男主那么富,也不像贫民窟的邻居那么穷;还没生孩子,更不用考虑孩子的择校问题,这个电影本来就是看看图个乐呵,但是,电影中传递的一个现实却是细思恐极:刚搬到富人区的女主和小PIA去玩耍,但是旁边的小孩们都不和他玩。我们以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可以竭尽所能往上爬,到不属于自己的那个阶层。但是,我们却忘了,那个阶层还可以选择不接纳我们。
影片别的地方也有暗示这样的现实:校长年轻时不得不帮助富人做作业才能被邀请去生日派对,而去了生日派对却也仍旧是被孤立。有了贫困生入学名额,却还需要缴纳昂贵“课外活动费”,我们能够想象,交得起一次,不代表每次交得起;交得起参加费,不代表能够和富人一样程度的参与其中,那最后,不是这些贫困孩子被孤立,就是他们主动选择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参与其中,免得一次次被提醒自己不属于这里。
我曾经听说上海某私立小学的一件小事。每个学生会被要求,轮流负责班级的美化。听起来没什么问题,让孩子有主人翁意识,也鼓励孩子们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执行力。但是,最后却变成了比拼家长的财力物力。刚开始只是孩子让家长帮了个小忙,打印或者设计一些东西。后来,孩子们不愿意做的比别人差, 就越来越多的求助于家长,比“创意”,比“效果”。最后,甚至有家长直接找广告公司,承接了这个“项目”,据说一次整体服务下来,花费高达20多万……
在座的看官们,你有这20万吗?你愿意花这20万吗?
最终,男主选择了让孩子到公立学校读书。虽然是理想化的处理,某种意义上却也是让人背后发凉的无奈选择:阶层,本来就是人组成的,不存在一厢情愿。费劲心思到不属于你的阶层玩了一圈,最后还是从哪里来,回到那里去。贫民窟的小男孩是,男女主的小女孩也是。
---
(以下是无差别打击的负能量)
原来点进的这个问题叫做,哪个情节最能引发你的共鸣。以上我说的问题,很不幸,不仅在教育中出现,更纠缠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中产新贵们一步步往上爬,还是农民工兄弟们到外地打工赚钱,当我们身边的环境改变,我们就有大几率面对这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某种意义上而言,只能是披着各种外皮的消极逃避罢了。唐人街是孤独的产物,网络是是逃避的居所。我们费尽心思经营在各种社区中经营的圈子,代替了我们本该在现实生活中敞开的内心。
只是如此还不能让我们安心,我们还会欺骗自己。其实,这是一个身份认同的问题。当我们身边的环境改变,我们希望融入其中。如果融入不进去,那么,我们便会强调自己原有的特性,以欺骗自己,不是我“难以”融入,而是我“不想”融入。
不管我们是出于主动、或者被动,现实就是,运转这个世界的巨大惯性,从来不允许我们用一己之力来挑战它。
作为刚刚换了学校的孩子及其家长,闺女和我都看得津津有味。观影体验总会和个人经历有联系。我想,对自身所处的教育体系有困惑的人,也可能都会有触动。因为是部商业片,编剧做了不少庸俗化和简单化的处理,比如“皮娅吸毒”这样的桥段,大概只有闺女这样的资浅观众才会买账。但总的来说,手法和主题是匹配的,并且在一家人转折前行中,升华出了一个我相当认可的主题。主题放到最后讲,先讲讲对一些影片细节的感受。
首先,本片译名《起跑线》可以说是失败的。一则主角根本不是这个站在起跑线上的小姑娘,片名会产生误导;二则片名也过于规矩,起不到吸引观众观影的效果。相对而言,原片名《印地中产》虽然还是普通,但至少说明了主角夫妇才是电影的重点。
演女儿皮娅的小演员非常非常可爱。可惜皮娅在这部电影里基本就是道具,出场次数虽然不少,台词却少得可怜。从少数戏份来看,这是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无论是从老家搬进新公寓,还是从新公寓搬进贫民窟,她都能淡然处之。(在新公寓的第一次宴会上,她拉着爸爸毫无顾忌地跳舞;在贫民窟的第一天晚上,她在床上跳着脚要杰瑞。)除去先天因素,这种强大只能来自父母充沛但不过分的关爱。(影片中保护欲过度的母亲米塔的形象,其实是和皮娅的形象相违背的。硬要解释的话,大概只能说父亲拉吉做了更重要的示范。)
在电影所架构的印地中产的世界里,孩子们只是父母希望精心打造的产品。皮娅的道具属性,也是有意为之。其中最显著的是,每次学校面试,皮娅都只作为父母的背景,出现在镜头的左上角。升学辅导机构的老师也说,皮娅没问题,学校只是不想要店主的孩子。换言之,孩子有无问题根本无所谓,因为学校面试的只是家长。从这个角度讲,在影片结尾的演讲中,拉吉面对的并不是一群无辜的、让孩子走正常流程入学的家长,而是一群通过已占有的权力和资源去摄取更多权力和资源的既得利益者。包括推荐信和入学辅导在内的整套流程,实质是在比拼家长的实力。拉吉在比拼中失败了,才转而去侵占贫民的特招指标。其他家长看起来不像拉吉这么无耻,但那是因为他们以合法的制度设置巩固了自己的特权,不需要伸手去抢,只需背过身去,就剥夺了贫民的教育资源。
似乎很多人认为影片的结尾不够有力或过于矫情,但我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尾,即最后的最后,拉吉和米塔送皮娅上车,然后相拥走开的那一段。这使得影片的深度,从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反思,更进了一步。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教育问题,中国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差异,和印度私校与公校也远不是一回事。但所有家庭都面临一样的教育问题,即能否在家长与孩子、家长与家长之间,达成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一致。拉吉、米塔和皮娅放弃了顶级名校的学位,想必很多观众在银幕外都替他们心疼。但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追名逐利的压力是怎样的一剂毒药?家庭和谐能带来的又是什么样的价值?
1
最近经历了一段迷茫的时期,心态有点崩。工作上的事情琐碎又繁杂,说起来参加工作也快两年了,但始终难以找到好的状态。生活也不如意,房租涨了又涨,工资却不见涨,帝都的生活成本又高,感觉自己分分钟变成日剧里的“丧”角色。
看到朋友圈有的同龄人大学被父母送出国念书,早已在国外找到工作安居,光鲜亮丽,好不自在。还有一个初中同学,高中时被父母送去了省重点,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现在在一家投行工作,好像那句玩笑话说的,“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好像还只有我在原地转圈,没有进步。有时候也会想,要是当初父母也把我送去了省重点,要是当初父母也让我接受最好的教育,这一切会不会有不同?
2
好友A君推荐了一部印度电影给我,名叫《起跑线》,4月4号会在影院公映。A君说:看了这部电影,或许你的心态会产生好的变化。
这几年印度电影真的很猛,从《摔跤吧!爸爸》到《神秘巨星》,无一不是高分类型佳作,这两部我也都有看过,不过相比这两部,《起跑线》不出A君预料地更加打动了我。
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父母尽自己的全力,或者承受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压力,也要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起跑线》就是讲的父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典型的中产阶级夫妇——服装店老板拉吉与其太太米塔,有点小钱,却没有到只手遮天的万能。所以当他们面对入学难的问题时——让女儿皮娅进那所最好的学校,也只得想尽了各种办法,甚至可以说不择手段,就像海报上那句话说的一样,“即使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也要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比如该学校规定离学校3千米内入学机率大,于是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的富人区。
比如为了给女儿注册,天刚亮就去排队(虽然到的时候已经排起了长队)。比如中产阶级装穷人,只为了让女儿占贫困生的名额进入那所最好的学校。
再比如花钱买通学校的关系,让女儿顺利拿到贫困生的名额。
《起跑线》对教育问题的刻画很深入,而且很生动。“入学难”对很多没有孩子的年轻人来说也许只是报纸上的一个标题,但是看完电影,至少我是第一次知道原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背后,原来有那么多曲折复杂的故事。至于已为人父母的人,我相信都会感同身受的,无论是印度的,还是中国的。
看到拉吉和米塔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做的这些事,我的内心涌起很多感触。一方面想:如果当初我的父母也能这样为我做,为了让我进重点学校而不择手段的话,我现在是不是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工作上的烦恼?是不是也就“赢在起跑线上”了?
另一方面也想:当初我的父母是不是也像拉吉和米塔这样,为了让我有一个好的起跑线而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只是幼小的我并不能明白他们的付出?而我现在的怨尤只是庸人自扰?
而让我在观影时难忘的一点是,《起跑线》在讲述这些事的时候,并没有带着一种苦大仇深的态度,也没有冗长的说教,而是用诙谐和温馨感染观众,以至于如此深刻的话题也能轻松地缓缓道来。
比如夫妻两人为了跻身所谓的“上流社会”,而穿戴了一身名牌,恨不得变成行走的大牌LOGO,伴随着酷炫的BGM出场,土豪气质满格,结果却被导师一顿奚落;
比如为了和有钱有势的人们打成一片组织了一场轰趴,天真的女儿和直率的父亲在听到嗨曲儿时当即不管不顾地热舞起来,舞曲之俗,舞姿之土,让上流人士们目瞪口呆,妈妈只好怒关电闸;
再比如一家三口假扮穷人,在贫民窟中遇到教育部门抽查时,为了圆谎洋相百出,险些遇到“编不下去”的终极困境……
这让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数次开怀大笑,一部虽然意在探讨严肃的教育话题的电影,却意外地减压。不能不说是个意外的收获了。
3
当然,《起跑线》打动我的并不只是上面的那些对入学难等社会问题的描写,如果电影只是止步于此的话,那么也许它配不上豆瓣8.2的高分。
真正触动我的是最后父亲的选择。这里我不想剧透,我相信如果大家自己去看,一定在内心会收获良多。
很多人和我一样,在人生的暗淡时刻,会将其归咎于许多外因。比如我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我的父母不是有钱人 ,我没有像别人一样受过优等教育。但教育到底是什么呢?多棒的师资力量?多高级的硬件设施?多严格的教学制度?这些都是,但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像电影中的女儿,如果她接受了父母的选择,被动地去成为“上等人”,她的未来就一定会更好吗?我想并不一定。
所谓的起跑线,从来都不是人生的某一个节点。电影中的父亲风趣幽默,又对女儿饱含着深沉的爱,他对女儿的期许,是让她更为更好的、大写的“人”,而不是更“上等”的人。这才是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最好的教育吧。《起跑线》还有一款海报,两只脚,一只是穿着破旧的穷人的脚,一只是西装革履富人的,但是这两只脚却是平等地处于同一水平线的。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假如,成年人的世界也没有什么童话。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某一个起跑线上落后了的话,与其花太多时间怨天尤人,是不是更加卖力冲刺才可以让自己和跑在前面一点的人并肩前行呢?
看完这部电影,我给父母打了个电话,依然像平时一样,简单的问候,跟他们说我很好,你们要注意身体。
然后给A君发了个信息:看完了,谢谢。他回了一个笑脸:加油!
已经不想再问为什么我国拍不出来这样的片子了。
今年遇到的冷门惊喜,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喜欢,但我实在是太喜欢了。男女主演技都很棒,内容感觉可以和天才枪手对照着看,但从对教育体系的讽刺来说,比当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现实得多也好玩得多。顺便怪不得说看了这么多印度片竟然对女主没印象原来是巴基斯坦的。
其实中国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就算了,拿出把这部拎去学校轮番播放的勇气就好了
虽然结尾有些鸡汤,不过只是这几句台词:“我们都会了英语,谁来伺候你们”“政客媒体警察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读书啊”“贫穷没有那么容易学”就甩你国某些假借批判之名行误导之实的片子几条街了。
父亲走上舞台开始夸夸其谈的时候,一定觉得自己无比崇高。披附着正义的荣光,试图把从穷人那里剥夺来的名校资格物归原主。从头至尾,没一个人问过女儿的感受。孩子上名校满足他们融入上层圈子的虚荣,转公立又慰藉他们对良心的拷问。文法学院的校长才是最清醒的人:认清现实,别做自我感动的道德圣人。
中国电影和中国足球差不多,以前一直在追欧美,后来改追日韩,后来改追港台,后来和东南亚一较高下,现在追印度。真是好,我们一直在追赶
跟中国很相似啊,好看。不过这名字译过来是起跑线吗
他们体验了贫穷,其实只是拮据,却没有了解贫穷;他们一直在强调对小孩的教育,和小孩的互动戏份却寥寥无几;他们夹在富有富出路穷有穷方法中间被现实制度和环境抛弃,却没有反思自身的群体(无论是描述的铺垫还是讨论性的出路)。全片就在流水账简单笑料中进行,触碰了教育话题,却方方面面的不深刻。
3.5。这就是上周网上流传的【家长委员会竞争】的电影体现啊,放印度,放我国,这电影都适用。不过,为毛要看点本土现状,我们老得通过印度片,韩国片,美国片来看呐,无解。
戏谑讽刺,完全西化的一部新印度片。题材敏感,用一种幽默的呈现方式去让人们易于思考不公的等级制度。剧本虽像流水账,但道理娓娓而来。制作很成熟。
最讽刺的有两个点,一是拉吉跟校长举报自己后满以为自己会受到惩罚,结果校长轻描淡写地说出实情。二是拉吉慷慨激昂地演讲完,有家长想鼓掌又放弃。很讽刺,但又很现实。喜欢每次印度电影探讨的深度以及用喜剧包裹的形式,挺有启发
也许全世界都一样,电影是拍给有消费能力的阶级看的,所以多是中产阶级拍自己的焦虑、分裂、爱憎,给多数中产阶级看,至于脏乱差的穷人、底层生活,大家都不关心,他们能做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两个世界基本不交集,就像豆瓣的人觉得这里是精神角落,快手的人觉得整个世界都像他们一样活着。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我的个神啊》,从《摔跤吧!爸爸》到《神秘巨星》,从《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到《起跑线》。无论是教育体制,宗教信仰,男权社会,政治争端还是民族自信,印度电影都将其通通批判了个遍。一个好的艺术工作者应该具备这样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深度,还有敢于挑战世俗的勇气。
“贫穷...无法那么容易被理解的”。手法技巧和立意都谈不上有多高级,但是看到父母为了孩子上学装贫困户那段经历实在太深省了,竟然还有同样的碰瓷手段。还是感觉阶层固化都一个样,穷人光是为了生存就筋疲力尽了,印度的阶层差异不比中国的低。同样的题材,改头换面一下在国内上映毫无违和感。 8.0
非常套路,但是在同样把教育当成生意做的你囶,是不是应该多点这样的电影呢?另外,可汗哥才是三国第一帅
就毀在了最後的十分鐘那個正能量演講裡面了 簡直就是你朝教育的範本記錄 利己主義和功利主義教育的套路式呈現 片子是很套路 但在懂得套路玩得溜以後 就是改變的開始了 別說韓國能拍你不能拍了 現在印度也能拍了 請問你們在拍啥
影片很好地诠释了,穷人像穷人,穷而有骨气;富人像富人,为富有仁义。这就是印度追求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句台词特别赞:我们身为穷人,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
不喜欢价值观和结局,不论是进贵族学校还是公立学校,其实是父母在把孩子当成玩物而已。就算你进行游说进行说教,改变的也只有剧中人且只有主人公。生活里还是往好学校挤,而且公立学校和穷人也不见得会有这么人情味。
8.0/10 分。如果能停在女校长的那句 “如果我把这个学位交给一个贫困生,那我们怎么盈利了。。。” ,就能打满分了。。。
题材很大胆,批判了印度的教育制度与阶层固化。印度人在电影里被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上等人的孩子将来是上等人,中等人的孩子将来是中等人,下等人的孩子将来是下等人。而在我国要读国内大学就必须参加高考,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公平。虽然高考非常辛苦,但至少给贫困生提供了凭实力打败富二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