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外乡人》这部几乎完美的电视剧,跟《生存之民工》一样绝对都是良心之作。好的地方太多太多了我就不多赘述了。
我还没有看完,说几点我自己的想法;
看法一:演员上有一个疑问,对于郑则仕老师演李宝根,觉得有点不舒服由于郑则仕在港片中太有份量了,在我的思维中一看到他就能想起这是港片,不太好。其他演员都没得说,尤其是马少骅老师,真是厉害,从国家人物到底层小老百姓,真是厉害。
看法二:我的这个看法可能偏激,好多人会有不同观点,但这也是我觉得本剧中最大的别扭点;阳台是整个弄堂公众的地方,是本剧时代背景与故事转折的重要场景;前几集的时候李宝根因为身份证丢失的问题请大伙吃饭,这时阳台上的电视机播放美国轰炸我国大使馆的新闻,主角们都很气愤,这里用了很多镜头描写主角们对于美国做法的愤恨,我觉得这里是不合理的,如果是为了挖苦李宝根把女儿送到美国去学习而是叛徒的话,完全几个镜头就可以略过。首先我们的主角都是农村人,辛辛苦苦来到大城市,“残喘”的生活在上海这个大都市里,可以说是社会底层人的代表,作为这样一群辛苦劳作一天拼死拼活不够吃不够花的底层外地人,哪有闲心去关注国际新闻(个人观点),当然还有后面的申奥成功举国欢庆,我觉得这里镜头只交代别人的欢庆时刻就好,主角完全没必要举着国旗去欢庆,实话讲北京人的全民欢庆是有的,这是北京人对国家事件关注度高,作为一个远在上海的而且辛辛苦苦吃力生活的人,我觉得对美国的愤怒,对奥运会的喜悦是有的,但是绝对不会那么强烈;而且修车子的跟卖水果的谈论国际政治问题,我觉得不太现实,会有毕竟还是少吧。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古代开始,人们身在异乡的愁思就没有断过。即使前途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无尽的坎坷,那些毅然离开家乡的人们还是坚持前进的步伐,古代的渡头、古代的客栈,留下了一代代奔波在外的人们的脚印。今天,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仍然有许多人仍然离开了故土,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大城市里打拼,他们有的成功转变成一片新土地的主人,而有的仍然为了存留下来而努力。
上海、广州、深圳、北京……这些大城市的街头上总是能听到全国各地的口音,每逢过年过节火车站就变得水泄不通,每种口音终于找到了聚合点。在开往全国各地的列车上,看看旁边的旅客,都是亲爱的老乡,大家的脸上都写着同样的情怀,回家的迫切心情总是溢于言表。但是过不了几天,人们又纷纷踏上了离家的路途,心中有一万句不舍,也只能把母亲的叮嘱放在心头,把父母的目光留在背后。带着家人的期盼,上路,继续奋斗。
在外乡人的群体中,有学生、有工薪阶层、有农民工,虽然他们的身份不一样,但是他们有着相似的情怀:或许是面对生活各样坎坷时的坚持,或许是面对工作沉重压力的拼搏,又或许是面对朋友相聚时的快乐,以及面对岗位升迁时的自豪……种种情愫掺杂在一起,组成了外乡人酸甜苦辣的生活。正因为如此,他们更能体会生活的本真,他们更懂得珍惜劳动的所获,他们也更加关心城市的发展。他们来到一座大都市的时候可能只有忐忑与不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把这片新的土地当成第二家乡,当再次离开的时候也会产生留恋与不舍,时时想到那里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
在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逐渐淡漠。大都市的生活节奏又特别快,每天的早晚高峰都是堵得水泄不通的车子,每一辆公交车上都挤满了陌生的面孔,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有国家发生了重大事情的时候,大家的心才凝结在一起。愿人们能够重新回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时代,愿外乡人之间能够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在陌生的土地上共同奋斗。当我们身边不再有亲人的时候,老乡便是亲人,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真诚的沟通,哪怕一声简短的问候也好。要知道这句简短的问候,可以让一个心灰意冷的外乡人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外乡人,一个熟悉却又边缘的词语;外乡人,意味着愁思与坎坷。但总有一天,外乡人意味着骄傲与自豪,意味着温暖与坚强。因为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外乡人,而且他们为着城市的发展在贡献微薄却必不可少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对于他们对于人生信念不灭的坚持。
80后在一线长大有感,看过电视剧后想着有机会来看看,分享给大家。以下与内容无关:人在时代面前如一粒沙子,渺小,沉浮。闯一把为种群进化做一份力量,躺平一把为自己健康付一份责任。走多远 入多深 无对错,不狠一把心难平,太狠一把便宜了他们伤的是自己身子。
人类大部分观点的塑造,都是通过群体思维。而非个人理性。
我们之所以会坚持这些观点,是因为对群体的忠诚。
我一开始觉得 我的团长我的团,算国内最尖儿的电视剧,但是他其实还是在专心的抄袭美国内点儿个人英雄主义,而且在我心目中,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某些角色也是我热衷最求的生活态度。忽然间,有这么一部我才看了5集就已经服了的电视剧 外乡人。从名字上来看没一点儿的遮拦,多了一点儿诗意。如果是个在事儿逼点儿的导演没准儿就管这部电视剧叫外地人或者别的什么更直接也更有轰动效应的名字了。好的,外乡人,真他妈的牛逼。拍摄的十分讲究,国内电视剧摄影技术的高水准,不知道为什么始终给我一种特别80年代的感觉,虽然他讲的是90年代末的事情。
他开始在一座真实的城市(我特别觉得哪些把明明很强城市色彩的戏换一傻逼名字的导演及编剧)里给大家描绘一个生活圈。各种各样儿的城市底层,实际,不废话,还带着点儿社会底层对社会的另外一个世界里的不屑。
真是不错的电视剧,虽然全是生活的里废话,但哪些演员就跟长在内屋子里一样的没废话的演着那种底层的生活状态。我在他们脸上根本看不到我经常看到的上海,哪些学日本学韩国的脂粉气,还有哪些没完没了的高级劲,我觉得这个就是底层的真实的上海,跟纪录片儿一样的过瘾。
一般的电视剧你都能说出来那个演员牛逼那个不牛逼,这部呢?好像没演员似的吧。
我看完了,想起来,当年的渴望,血染的风采
实在,朴实的感觉
可以让那个《纯洁心灵》的烂片导演看看这部剧什么叫群像戏,什么叫多线叙事并行不悖。要不是结尾几集有些刻意主旋律,几近完美。一批演技派,随便拎出来都是教科书式的演技。大牛逼的管虎导演。
管虎似乎很擅长表现这类题材,而电视剧中表现的群体正是一直以来广大电影电视等媒体少有所为的,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还是一部人物众多的电视剧而不是电影——这看似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却是很多所谓“名导”在他们一辈子的作品里都没能做到的。
基本是今年看过的最好连续剧。除前六集人物太多没理清头绪,其他几乎每集都有泪点,不是煽情,而是真挚的爱情和友情、天道酬勤以及命运无常,全片朴素到没有一个主要的高潮,但完整的交代了数个感人的故事。喝酒的场景每一个都那么真实,那么好。时间线基本上是我从本科到博士的十年,所以我会格外动情
你上海了我,还一笑而过。王迅除了能搞笑,还把一个憋屈懦弱压抑的中年男人演绎的入木三分。
纪录片式的镜头,浓郁的生活气息,非典、型秀、超女这些时间的标签一闪而过,平凡生活的众生态则不间断地在一个小小里弄的空间里缓缓展开。很有意思也很精致的一部剧,虽不完美,给五星了。
挺接地气的,但剧情亮点不多。大徐、谢长发、陆文昌较出彩。小美有点像陈好,琳琅挺有气质的,小诺诺好可爱,大头太损了!
至少是10年内看过的最好电视剧。
这不是发人思考,这是生存,像蝼蚁一样坚定的活着,这不是别人
我一开始觉得 我的团长我的团,算国内最尖儿的电视剧,但是他其实还是在专心的抄袭美国内点儿个人英雄主义,而且在我心目中,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某些角色也是我热衷最求的生活态度。忽然间,有这么一部我才看了5集就已经服了的电视剧 外乡人。从名字上来看没一点儿的遮拦,多了一点儿诗意。如果是
除了一方有难 八方借钱是假的 其他特别真实 追的不是剧 其实是生活 每位演员都是影帝影后级别表演 看写实剧还看管虎
所谓外乡人就是在一个彻底陌生的地方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楼下的包子铺,饺子馆,修车摊,成衣店,房产中介,街道办大妈,片儿警,粉红灯光的洗头房,操着各种口音的邻居,我们的生活,你我他,这部电视剧涵盖了所有,可惜如今的浮夸与做作太多,再也找不到如此接生活气儿的戏了。
09年的片子秒杀现在百分之九十九的电视剧,现在的都是什么烂玩意儿
看似最残酷,实则乌托邦。
但是我觉得 那位四川妹妹 应该跟李老板 在一起! 多好的一个人啊
72%的五星非虛...人物形象刻畫相當丰滿, 演員的味道各在其中. 完全沒有偽裝和配音, 雖是普通的生活戲但入木三分.
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灵魂,他们穿着自己最好的衣裳来到这座城市寻找自己的梦和那些关于生活的答案
这才是最贴近生活的,中国人自己的电视剧。
看了3遍了,一点都不觉得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