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溃边缘的女人

HD

主演:卡门·毛拉,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胡丽叶塔·塞拉诺,萝西·德·帕尔马,玛丽亚·巴兰科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年份:198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1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2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3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4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5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6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13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14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15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16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17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18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19崩溃边缘的女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崩溃边缘的女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演员佩帕(卡门·莫拉 Carmen Maura 饰)得知自己怀有身孕,但是她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因为她的情人伊万(Fernando Guillén 饰)突然失踪。佩帕想尽办法联系伊万,但最终一无所获,这令她歇斯底里,痛苦难耐。而就在这时,伊万的老婆露西娅(Juliet a Serrano 饰)又找上门来大找麻烦。不久,佩帕的好友坎德拉(María Barranco 饰)也因惧怕警察拘捕而寻求避难。一群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凑在一起,上演令人唏嘘的悲喜剧……  本片入围1988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终获得最佳剧本奖;1988年欧洲电影节最佳青年作品和最佳女演员奖;1988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1989年歌雅奖最佳女主角(Carmen Maura)、最佳剪辑、最佳剧本和最佳女配角奖(María Barranco)。杀戮赌场93航班乌鲁木齐的天空圆圈2017银魂真人版小帮派反叛的鲁路修剧场版2:叛道画江湖之不良人第二季星际迷航:发现号 第二季精子捐赠者活魔人心火(2008)边境2014真爱如血第二季开拓者歌声欢唱的树斯嘉丽小姐和公爵第一季布罗肯伍德疑案第五季成为康斯塔捍卫入侵者余生的第一天九一八事变后纪星际拾荒者生殖细胞盲少爷的小女仆2023灵魂停留尤伦卡苦乐参半2022心疼女人伴我入眠暴君第一季我的!体育老师[DVD版]攻炮砖家38岁离婚单身女尝试相亲APP的成果日记喝彩!夜潮1961天使请吻我死亡天使克罗姆的诅咒楼上,楼下 第三季司令阿根剑域风云驱魔警探悠哉日常大王剧场版:假期活动Seventeen Tour 'Follow' Again to Cinemas高斯电子公司速度与激情之A2狂飙

 长篇影评

 1 ) Behind the colorful characters and traumatic experiences: The sensitivity and positivity of Almodóvar

Almodóvar determined to establish positivity out of the melodrama’s natural chaos by making the women exactly be “on the verge.

Author: Coconuttree666, a Chinese student who wants to be a serendipper in film studies and capture a kaleidoscope of colors in each frame

The 1988 movie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movie, directed by Pedro Almodóvar Caballero, is described in the academia as highly stylized with the “colorful characters, vertiginous plotlines and rich intergeneric allusions” (Acevedo-Muñoz, 2006, p. 173). Just as West (2013) stated, Almodóvar is among those filmmakers who insert personal experiences as motives and features within their films. Although tons of critics have discussed the film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I intend to specifically underline two idiosyncratic attributes of it in this film blog, namely the color and the references to Hitchcock’s work, within the biographical context of Pedro Almodóvar.

To start with, as the artistic director Antxón Gómez observes, “Pedro works with a very definite range of colors. He has trouble working with white, for example. He always says, ‘I don’t understand black and white.’” According to Oliva (2009), the recognizable use of color constitutes a dominant trademark in Almodóvar’s movies, frequently acting in concert with a neo-baroque aesthetic style that is prominent in Hispanic culture. 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 most astonishing aesthetical achievement in this film should boil down to the various outfit of the leading actress, Pepa Marcos cast by Carmen Maura (see the screenshots below).

In terms of semiology, the color can function as a signifier, which will denote deeper significance namely the signified, the process of which helps us to deconstruct the film as an aggregation of signs. In the first several scenes featuring Pepa, she is wearing a gray suit, which signifies professional and formal; yet after she feels extremely disappointed at her relationship with Iván, the frequent show-up of the color red could manifest that Pepa is the woma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except for once she chooses to wear a blue suit pairing with a white shirt with black polka dots when she needs to be the adult for solving Candela (Maria Barranco)’s problems when seeing the feminist lawyer, where blue delivers a sense of calmness and intellect here (it can be somehow interestingly confusing with the same color constructing different meaning-making —— Candela, the character who represents irrationality and obtrusion, also wears a blue outfit when she shows up in the film for the first time). Furthermore, it is demonstrated by Oliva (2009) that the distinctive understandings of colors of Almodóvar might be triggered by his mother, Francisca Caballero, who made many cameos in his films before her death in 1999; as “bookish” as he could be, Almodóvar shows a sense of sensitivity through repeatedly claiming that his unlimited passion of narrative in the form of colorful visual compositions comes from his mother ——

As he said in a speech: “I like to think that my passion for color is not merely a function of the baroque style of my characters, but that it is also my mother’s answer to so many years of mourning, in which black was the dominant color. I was her extravagant reaction to the stultifying and excessive tradition of La Mancha (where Almodóvar grows up —— from the author)”.
“My mother was the territory where everything happened. I learned boldness from her, and something more: the need for certain doses of fiction so that reality can be better digested, better narrated, better lived… It was not a question of complacently accepting things, but of perfecting reality by adding a little bit of fiction.”

According to Zurian (2013) that when Almodóvar was eight, his family moved to Orellana la Vieja, a village with few traces of modernity, where he received the primary education under the religious supervision; at 17 he came to Madrid but never enrolled in the Official Film School since it ceased giving classes and gradually closed, then Almodóvar became an assistant in Telefónica, the national telephone company. Albeit lack systematic cinematic studies, he seems to be capable of expressing himself without any established rules; in the universe of narrative and film, his family, especially his mother seemingly leads him to a bigger illusionary world full of vivid colors that are conveying complicated connotations.

Moreover, it seems to have become a consensus in the sphere of film critics that Hitchcock should count as the primary textbook of Almodóvar, aesthetically and industrially; you can still tell new traces of the presence of Hitchcock in the form of appropriation in Almodóvar’s movies after accomplishing global success (Acevedo-Muñoz, 2007; Kercher, 2013).

Brill (1988) contended that many characters in Hitchcock’s films are victims of the inevitable and fatal traps of their past; conversely, Acevedo-Muñoz (2007) specifically argues that Almodóvar’s approaches are based partly on the unstable genre as a metaphor for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direct quotations of Hitchcock’s oeuvre, but as a therapy to damage the social diseases from cultural and religious repression in Franco’s Spain.

For instance, at the end of Women on the verge, Pepa ultimately reach some emotional firmness when facing Lucía, the crazy mother, who also actively asks to be taken back to the mental hospital after the failed attempt to kill her ex-husband, which is allegorical of the nation’s process of recovery; therefore, Almodóvar determined to establish stability and positivity out of the melodrama’s natural chaos by making the women exactly be “on the verge” of insaneness, just as the title reads. To sum up, he is trying to pass the positive message that the national trauma could be cured ultimately, or at least offset by presenting that the negativity can be, “paradoxically, a redeeming force”, as Almodóvar himself mentioned in an interview: “I don’t want to let even the memory of Francoism exist in my films”.

(Word count: 942)

References

Acevedo-Muñoz, E. R. (2007). Melo-Thriller: Hitchcock, Genre, and Nationalism in Pedro Almodóvar's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In D. Boyd & R. Barton (Eds.), After Hitchcock: Influence, Imitation, and Intertextuality (pp. 173-194). Texa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Allinson, M. (2001). A Spanish Labyrinth: The Films of Pedro Almodóvar. London: I.B.Tauris.

Brill, L. (1988). The Hitchcock Romance: Love and Irony in Hitchcock's Film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ercher, D. (2013). Almodóvar and Hitchcock: A Sorcerer’s Apprenticeship. In M. D’Lugo & K. M. Vernon (Eds.), A companion to Pedro Almodóvar (pp. 59-88). Chichester: Blackwell Publishing.

Oliva, I. (2009). Inside Almodóvar. In B. Epps & D. Kakoudaki (Eds.), All about Almodóvar: a passion for cinema (pp. 389-445).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ownson, N. (1988). The Spanish Labyrinth. New Statesman & Society, 1, 40.

West, D. (2013). A companion to Pedro Almodóvar. Choice, 51(4), 644.

Zurian, F. A. (2013). Creative beginnings in Almodóvar’s work. In M. D’Lugo & K. M. Vernon (Eds.), A companion to Pedro Almodóvar (pp. 39-59). Chichester: Blackwell Publishing.

 2 ) 以爱为名,这一支悬崖上的西班牙舞

曾经的山盟海誓不再,爱到了尽头。女人们已经站在悬崖上,因此不再吝啬,亦不再掩饰;不再功利,盲目。一支浓烈的西班牙舞,跳得真实而炫目,美得恰到好处。
电影演员Pepa怀着Ivan的孩子,却只能一次次接到他的电话留言,告知他和新欢的离开。面对背叛,她的满腔爱意化为竭斯底里的追逐,希望找回爱人。她疯狂的打电话寻找Ivan。她失眠,违背医嘱而吸烟,甚至火烧床单、把大把安眠药放进西班牙冷汤里。
当Pepa在被爱人背叛的痛楚中艰难度日时,Ivan的前妻Lucia开始找她的麻烦。Lucia因为Ivan的背叛,二十多年前便精神失常。她讨厌自己的儿子Carlos,因为一看到他就想起自己离家的丈夫。她以为Ivan即将与Pepa去旅行,因而发疯似地来找她算账。
Pepa一面要提防Lucia,一面还要接受朋友Candela的求救。Candela的前男友被警方逮捕,她认为自己随时会被警方逮捕。因为精神过于紧张,她甚至跳楼。
Carlos带他的未婚妻Marisa到Pepa的住所来看房,女人们悬崖上的西班牙舞就此开始。
深情舞者Pepa被爱人抛弃。看着她在录音棚倒下,看着她独面燃烧着的床单,看着她怒砸电话……我在心里深深的为她惋惜,为这份不值得的爱恋。最后在机场,Pepa阻止了Lucia的复仇救下了Ivan,却放弃了唤回他的机会——眼前这男子千般好、万般好,他不再爱你。这个缺点,怎么也改不了。影片最后,年轻的Marisa聆听Pepa批判“不可一世的处女”。这让我不得不叹服西班牙女人的洒脱,对于爱对于性她们坦诚真实。
高潮舞者Lucia,疯狂如她,二十多年钟情无二。俗套的追车情节因她复古的眼妆而平增亮色。那一刻疯狂的的定格,活脱脱一个复仇女神。最后她不得不承认,自己“仍适合呆在精神病医院”。的确,倘若不能放下旧情,那么还是不要有机会记起的好,就在精神病院翩翩起舞,享受没有男人也没有回忆的简单生活吧。
趣味舞者Candela从一开始便笑料百出。她一直不停地告诉Pepa自己“有麻烦了有麻烦了”;跳楼,却被大家七手八脚的拉了回来;用Pepa家里的电话打报警电话招来警察,搞得自己精神崩溃像孩子一样掩面哭泣;最后混淆了冷汤杯子,和已有未婚妻的Carlos相拥而卧,甜甜睡去。若对男人的爱止于性,便是会如此荒谬搞笑的吧。
伴舞者Marisa,做完春梦后眼见未婚夫的出轨却只有一刹那的惊讶,可见她的爱是极浅的。
凶巴巴的女律师,Ivan的现任女友其实是黑暗中的独舞者。她和Ivan的结局可想而知。
神经濒于崩溃而不是全然的失控,才将俗世的爱恋刻画的恰到好处;模糊了故事的结局,舞蹈本身才更显精彩。在对爱的追逐里,从来就不分对错。这些女人,携生命的激情在悬崖上起舞,纵使一个个输得泪流满面,千疮百孔,然而她们用心爱过无所谓地付出过,跳得酣畅淋漓,那么也就不枉了这一曲浓烈奔放的西班牙之歌。

 3 ) 男性的去功能性和女性的自我觉醒

    作为三个女人矛盾触发点的Ivan在电影中并没有直接刻画,相反,他的形象通过女性的发掘,不断地被渲染,被一点点揭露。妻子Lucia在Ivan的遗弃下变为疯狂的复仇者,身为母亲却因为不愿想起丈夫而讨厌儿子,影片结尾,她穿着可爱甜美的粉色套装,奇异的眼妆却表达出她内心疯狂和对荒诞人生的惊异。female‘s madness 一直是一个受关注的问题,Lucia的原型像是《简爱》中的Mason,虽然拥有婚姻,却也因此而受禁锢、疯狂。Lucia和Mason一样,选择杀死背叛自己的男人,作为失去理性而只有女性本能的疯狂者对男权的最高反击。此外,Ivan的现任秘密女友女律师体现了对女性的探讨。作为女权主义律师,片中的律师却无意于为受什叶派恐怖分子利用的Candela辩护,而将矛头指向Ivan 的前女友Pepa。可以推测,女律师为Lucia辩护要求Ivan赔偿前妻而败诉也是她故意为之。这两起案件中,她成了虚伪的女权主义者,甚至是缺乏职业操守的律师。而这一切换来的是她和Ivan的斯德哥尔摩之旅。和Lucia,Pepa,和女律师相比,Candela 和 Marisa 则是一对仍然在探索爱情的年轻女子。Candela忠实于自己的身体,为追求性的满足冲动之中收留了恐怖分子,而处女Marisa的熟睡则象征着她未被唤醒的身体欲望。相比Candela总是吵吵嚷嚷控制不住自己的话语,Marisa则总是被禁语,不管是未婚夫的忽视还是熟睡或者结尾发现未婚夫和Candela睡在一起只是讶然一下,她一直是一个失语的角色。结尾Marisa对Pepa说自己做了个梦,早上还是处女,而现在却不是了,同Pepa在机场同Ivan说的一样,她在男性伴侣缺失的情况下宣布自己改变并成长了,Carlos和Ivan都已不再是这两位女性关心的事物。
    除此之外,男性的去功能化是电影中的另一个特点。Ivan对于父亲和丈夫角色的失职和逃避,Carlos对于自己未婚妻的背叛,以及Marisa在睡梦中唤醒性意识的情节,都否定了男性的不可缺失性。

 4 ) 《电影评论》访谈(1988):佩德罗·阿莫多瓦【译】

作者:Marcia Pally (Film Comment)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崩溃边缘的女人》(1988)是一部公式化的影片,它像是用罐头来盛装情感,就像安迪·沃霍尔用汤罐头来盛装食物那样——它是一部坎普式的讽刺作品,在每一次的「崩溃」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个女人在情节剧式的情境下哭泣,它讥笑了每一种电视肥皂剧,甚至还涉及了洗衣粉广告。整部故事的情节是一张由陈词滥调构成的完美网络,影片中还充斥着经典电影老片的海报。在这一年,它轻易地抢走了马丁·斯科塞斯那部《基督最后的诱惑》(1988)的风头。佩德罗影片中的女人风靡一时,她们似乎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在愚蠢的兴奋情绪中尖叫着、互相推挤着。正如诺埃尔·科沃德咕哝的那样:这部电影令人耳目一新。

阿莫多瓦的幽默带有讽刺性。他将「最后的诱惑」戏称为「最后的卖弄」,当被问起他想要获得的奖项时,他答道:「如果(《崩溃边缘的女人》)拿到了最高奖项,那么文化部长可能就会把它禁掉了。」最终它赢得了最佳剧本奖。这部影片没有遭受世界性的非议,官僚们可能已经无视了阿莫多瓦。他目前为止的七部长片都是反文职人员的,它们驳斥了各种教条:宗教、女权主义、法西斯主义、同性恋自由主义等等,它们如同贝蒂·戴维斯扮演的女王,将蠢人们从酒吧里驱逐出去。政治思想太过粗鲁、拘泥于字句、井然有序,所以它们无法阐释我们的热情。阿莫多瓦惧怕政府和教会的压迫,惧怕弗朗哥和奥普斯·德(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很受欢迎的右翼天主教徒),但他也惧怕那些仅仅立足于性别角色、社会规范思考问题的群体,当然还有那些推翻上述两者的、「善意」的激进分子。正如他在威尼斯告诉观众们的那样:「重要的是要知道你的敌人是谁。」

在纽约电影节上,他向一位女士抱怨自己在政治立场方面的矛盾,他用了一种更为特别的方式来表述这一点:「我不喜欢任何激进分子,我也不喜欢电话。激情有它自己的非理性规则,就和冷漠一样。它可以推着人们抵达崇高的彼岸,或是危险的极端。社会沉迷于控制激情,因为它是不平衡的。但对个人而言,这无疑是赋予生活意义的唯一动力。」

阿莫多瓦着眼于制片厂电影和电视情节剧的那种华丽戏剧,他可以在这类故事中自由地展现欲望、背叛与宽恕。他会用那种坎普式的风格,重新组织这些情节,让它们变成一场狂欢派对,派对上有迷幻的布景,舞台上搬演着盛大的梦境,每个人都盛装出席,以便自相残杀。他的角色们——修女、无赖、斗士、被抛弃的女人、天真的年轻人——都携带着某种反讽意味。他们的情绪十分典型,这些情绪呈现在电影中的方式也十分轻快、极富讽刺性。阿莫多瓦在电影中的编排,就马克·莫里斯在舞蹈艺术中所做的那么精妙。阿莫多瓦将同性恋贫民窟孕育的那种讽刺态度——例如犹太人式的幽默——用作是一种逃避社会仇恨的明智手段,并用这种感知方式来体认整个世界。

「坎普让你用讽刺态度来观察人类的处境,」阿莫多瓦说道,「将坎普带出同性恋的语境,并用它来谈论任何东西,是一件有趣得多的事,但如果你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表现出你有多么热爱它、多么享受它,否则你看起来就会像是在取笑它。在坎普的世界里,你会同情他人在力量上的匮乏,例如那些感伤歌曲中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庸俗的,你也会意识到这一点,不过这种意识只关乎讽刺,不关乎批评。如果你像一个知识分子一样使用坎普,你就永远无法将它带离原始的语境。如果要在外部世界使用它,你就必须赞颂它,必须创造一场坎普的狂欢。无论如何,这就是一种感觉。你要么有,要么没有。」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和路易斯·布努埃尔可以算是阿莫多瓦的导师——他将他们称作是自己的「圣三位一体」。他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坎普色彩而闻名,但他们教会了他如何调和对立的双方,如何创造荒谬的并置,这些效果始终具有讽刺意味。希区柯克将「高级艺术」的影像推广到了广泛的观众之中,并将「难以置信之物变得可以置信」。怀尔德将痛苦的、现实的故事讲成了喜剧。在三人之中,布努埃尔是离坎普最近的一位,尤其是他那些墨西哥时期的作品,他将极为糟糕的剧本与演员转化成了动人电影中的复杂佐料。阿莫多瓦还指出,他将梦境与超现实主义的幻想注入了日常的场景之中,「他甚至没有改变灯光的效果」。

他私下里说,「当你开始幻想成为一名导演的时候,你幻想的是一些演员,而不是导演。关乎导演的意识随后才会出现。我的梦想就是贝蒂·戴维斯——我喜欢她性格中的那种强度、她的自主性——或是凯瑟琳·赫本和玛丽莲·梦露。当代演员无法给我这种印象。她们是制片厂系统的一部分,这种系统对于那些工作其中的人是可怕的,但它却创造了一些拥有超凡能力、能够超越自身生命的演员。」

「演员的『种族』现在已经改变了,这种改变甚至发生在身体层面。演员变得和正常人一样,但正常人无法成为丽塔·海华斯。在一部《斗牛士》这样的电影中,一部寓言性的、幻想性的作品中,我想要一些伟大的演员,作为整部影片的基座。我本该将年轻的艾娃·加德纳选作女主角的。」

「在我的情绪变得极端的情境下,我想要成为一个女人,」阿莫多瓦解释了《崩溃边缘的女人》的起因(还有什么新东西呢?)「所以我想到了让·科克托写的短篇《人类的呼声》,它仅仅讲述了一个等待在电话旁的女人的故事。于是我开始写作,而我自己的生活也融入了这个故事。我记得曾经有一天,我也坐在电话旁,等待着某个人打来电话,时刻准备着冲出家门。」

记者:那么,为什么要将主角设置为一个女人呢?这也是一种坎普式的同性恋情结吗?

「这不是因为我是同性恋。我只是对女人好奇得多。我总是在公交车或地铁上偷听她们的谈话。我正在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伯格曼(「根深蒂固」的异性恋者)也清楚如何与女性交谈、如何展示她们。在戏剧性主题中,女人要更具自发性、更令人惊讶,而我的自发性也更容易通过她们表现出来。」没有其他的西班牙男性导演提到过这种「女性宇宙」,阿莫多瓦说道,「实际上,在西班牙只有两位女导演。这也是一个拥有伟大的女演员,而非男演员的国家。男人太不灵活了,他们已经注定被锁死在那种西班牙式的男子气概中。」

记者:所以,你对女人的兴趣不在于你的性取向,而在于你的「自发性」?

「是的……嗯。」阿莫多瓦常常很激动,或是表现出孩童般的兴奋,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脸红。「我们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许多恶毒的女人,她们的体内有某种男性气质。但我的女性角色不是伪装成女人的男人,我只在《斗牛士》这部影片中做过一次这样的事情。恋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斗牛,而她就是斗牛士。如果一个女人仅仅因为自己的意愿,想要变得男性化,那么她需要强大的意志才能做到这一点。」

记者:但《斗牛士》中的男性气质是如此强烈。

「我希望如此。在她对男人的模仿中蕴含着一种绝望,那是一种源于社会环境的、徒劳地想要变得男性化的那种绝望,她就生活在这种男性气质之中。」在《崩溃边缘的女人》中,当女主角感受到绝望的时候,她与一般的女性化气质要接近得多。「男人不知道该如何离开女人。所以让他们真的想要离开她们的时候,他们还是会说自己爱她们。这种伪善令女人感到多么沮丧、多么困惑啊。在一段关系中,女人要比男人更有弹性,而且她们承受的痛苦要大得多。但当他们必须分离的时候,女人会面对这种别离。她们比男性拥有更多的常识,男人要更加懒惰。在西班牙,有80%的离婚申请是由女人提出的。

记者:为什么呢?

「你也可以想一想。我觉得这是因为女人更为务实。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不过男人对女人不诚实的现象,在西班牙尤其突出。这是一种遗传自拉丁恋人的特质。一个男人永远也不能说出女人不喜欢的话,所以他们会说谎。」

记者:对于同性恋情侣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吗?

「我觉得,在同性恋关系中,他们不会扮演男性和女性的角色。有时候同性恋人对彼此会更为诚挚,因为除了感情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没有契约关系、没有家庭,通常在经济上的依赖也更少。不过你知道,什么事都不能一概而论。」

「无论如何,不管对谁来说,分离都是可悲的,因为它迫使你去开始一段新的生活,而我们都是如此脆弱、如此虚弱。当你觉得你要让自己发疯的时候,是不存在什么中间的节点的,但是……我们还是静观其变吧。」

 5 ) 西班牙凉菜汤和万能出租车

和阿尔莫多瓦后来探讨女性和人性的深刻影片相比,这部更像是早期的风格探索,定格的是导演的标签:浓郁明艳的色彩、充满张力的人物关系、一套肥皂剧式的公寓、穿高跟鞋的女人,吵吵闹闹的爱情,这些标志在导演后来的作品中一再出现,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实在是世界影坛的一朵“奇葩”。
笑点:
女主角pepa扮演杀手母亲出演的洗衣粉广告。
pepa每一次几乎崩溃的时候往窗外扔的东西都能砸中目标,电话、唱片、答录机。
pepa做的西班牙凉菜汤,配料是片番茄洋葱大蒜黄瓜冷面包橄榄油……警察就倒了。
最经典的万能出租车,车里有纸巾、牙膏、香烟、玩具,后来还添置了眼药水,司机形似阿尔莫多瓦,恐怕是导演的自嘲。
ivan:have you had to forget?
pepa:As many as the women you remember.

 6 ) 成长记

俗气的西班牙电影,情节简单,场面闹哄哄,讲述的是一个多情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感情纠葛,及由此给女人们带来的伤痛、疯狂、崩溃,以及成长。电影用俗艳的颜色,怪诞的道具以及任务夸张的表现来渲染和突出主题,让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们,在为剧中人物的离奇思想和行为捧腹大笑甚至抱以不屑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阿莫多瓦,其实是懂女人的。

谁没有为失恋感伤心痛的时刻?谁没有为男人的谎言气恼愤恨的时刻?谁没有在绝望至极之时想要自我放任永不超生的堕落?谁没有在怨念充斥心间不得想要毁灭一切的冲动?既然有过类似的体验和感受,为什么不能理解与接受相同感情生发的行为呢?当女人自己都不能理解和尊重女人的时候,我们还能指望谁来拯救女人?

或许,怎样思想,怎样行为,都不应该过多地加以苛责。因为在苛责之前,我们应该揭开思想和行为背后的面纱,看看隐藏在后面的是什么。

电影里的女人们为什么会“精神濒于崩溃”?不要告诉我是因为爱情。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整个社会,包括女人自己给自己套上的爱情枷锁。长久以来,我们总被这样的言论引导着:女人是水做的,女人是感性的,女人是为爱而生的,女人应是温情的。当社会把成功女性叫做女强人的时候,是否也就暗示着正常的女人应该是小鸟依人般的柔弱女子?不管是传统,还是现实,似乎都在向我们昭示着这样的“事实”:爱使地球运转,女人理应眩晕,跌倒,爬起来,每一个毛孔都等待着感受生命,而后遭受幻灭。于是,当人生的唯一目的——爱,也以欺骗和毁灭告终时,“神经濒于崩溃”就成了女人们唯一合理的结局。

然而,事实是这样么?事实应该是这样么?女人的一生就只是灰姑娘,是睡美人,等待着王子的救赎?电影里,阿莫多瓦告诉我们不是。佩芭在心痛过,疯狂过,绝望过之后,终于清醒了,在濒临崩溃的边缘又找回了自己。于是,我们看到,在机场,当伊万想要挽回这段感情,对佩芭给予弥补时,佩芭果断而坚定地拒绝了。在爱情的泥泞里打一个滚儿,爬起来,重新把自己清理干净,佩芭成长了。

佩芭成长了,你呢?
不要相信有王子。女人不是等待救赎的灰姑娘。爱情不是花朵,它只是培育花朵的土壤。你爱过,被爱过,你被伤害过,也伤害过别人。然后,你成长了。你发现,原来,真正的花朵是你的人生。

 短评

患得患失其实只求一句交流的情人、走向绝路不管不顾的前妻、身陷荒唐陷阱只求爱情的傻子和昏睡不起的处女...男人、生活、情感都将他们推向“崩溃边缘”,一环扣一环变成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女性浮世绘。P.S. 年轻时候的Rossy de Palma直到现在都长得还是那样...真是“不老脸”啊。

6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还行吧,一群女人的故事

8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7.6 哈哈哈,就是个小品啊。想看重拍版,演员阵容如下:佩帕-牛本山 坎德拉-杏菜 伊万-亚瑟 伊万前妻-席丹丹 伊万儿子-贾隆平 伊万儿子未婚妻-傻脸娜 律师-接漏 出租车司机-火星哥 看门大姨-鸡腿呆 警察-贾婷婷&王宇直 电话修理工-黄老板 摩托车小哥&女友-哈卷&霉霉

12分钟前
  • La~jum~bo
  • 推荐

5。女主角品味排行榜:1、阿莫多瓦;2、法斯宾德;3、待定

14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西班牙大师展 有点愧疚,开场的时候不应该提醒后面两个聊天的阿姨安静。这个电影非常适合在影院里叽叽喳喳吃着爆米花嘻嘻哈哈歇斯底里地看了。

18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音乐动听,色彩运用浓烈,情节饱满人物出场环环相扣,场面热闹搞笑不止,将失恋女子中的那份竭思底里渲染到极致,还好是濒临崩溃,最终还是找回了真我。他人讲失恋总是令人伤感,而阿莫多瓦讲失恋真叫人痛快。此片遗憾的是主角们的模样都不怎么样。特别是那个马面女,怎么看都不顺。

20分钟前
  • 许多多
  • 还行

处于《崩溃边缘的女人》显然意识不到问题其实就出在自己混乱的房间,所幸阿莫多瓦在失调的时光中早早洞悉到了关键。然而他却宁愿将那些偏执、愤怒和疯狂的女人们聚拢在同个屋檐下来放飞各自破碎的独白,也不肯让她们在对方的身上看见救赎与反省。爱情这部有声有色的电影怕是只有于想象的梦中才能完整。

23分钟前
  • Muto
  • 还行

女主家里的那场戏绝了,超有爱的出租车,总之老阿的片子就是各路女人的群戏。

27分钟前
  • 格林先生
  • 力荐

阿莫多瓦的女性群像谱,关于情殇引致的焦虑与崩溃,或执著癫狂,或回归自我。1.多类型混融,一如片首拼贴画credits,情节剧和神经喜剧交织,大部情节发生在公寓中,契如舞台话剧,高潮时又兀自转为追车动作片。2.色彩艳丽浓郁,热烈的红与静谧的蓝贯穿始终。3.开篇时空跳跃蒙太奇妙绝,既指涉主角职业([荒漠怪客]配音),又与主线互文,展露出男性的花心与自恋情结;以银幕倒计时与多个滴答闹钟凸显女主焦虑不安。4.不少镜像反照(旋转猫眼、碎玻璃、虚实难辨的大镜子段落),似承继自塞克与法斯宾德。5.女主对邻家的窥视,反向致敬[后窗]。6.演杀手母亲的女主洗血衣的洗衣粉广告。7.将车内布置得周全如家、酷似导演的出租司机—跟踪:“我以为这只会在电影中出现。” 8.烧床,番茄汁下药,两摔电话,掷出窗外。9.在安眠春梦中脱离处女。(9.0/10)

3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女主等几个人长得好man……阿氏作品看多了,就发现不是通俗剧的问题,不是狗血不狗血的问题,而是闹剧……

3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本片入围1988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终获得最佳剧本奖;1988年欧洲电影节最佳青年作品和最佳女演员奖;1988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1989年歌雅奖最佳女主角(Carmen Maura)、最佳剪辑、最佳剧本和最佳女配角奖(María Barranco)。

39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看阿莫多瓦的女性电影,总是很享受,看完就觉得那些无意义的爱算什么,男人的都是猪脑子,应该踢他们的卵。

43分钟前
  • ztlpoppy
  • 推荐

最最有趣的设定是那个喝了番茄汁昏睡的女友,在睡梦中不依靠任何帮助(尤其是男性,她男友最后也睡着了)享受了一番性爱愉悦,不再是处女了。将这作为影片的结尾,配合对着开阔天台展开的定格,遥想了一副抛弃男性的未来图景(看看《回归》吧!)。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地对男性进行象征性地反歼灭,尽管我无数次以为Ivan会只以声音出现,不再具身。但将几个女人汇聚一堂,用舞台剧的调度细致讲述女性的情绪、动作,还是表露出阿莫多瓦的个人创作态度。比较喜欢“花里胡哨”的运镜,来回奔走的脚部特写成为崩溃女性的提喻,浇火、扔碟充满电影味。

45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她可以喝下安眠药勾兑的蔬菜汁,把床铺烧出大洞,劫持哈雷摩托车手。崩溃边缘的女人,比要炸飞机的什叶派还恐怖。可是女人并不危险,她不过是想接到那通电话。喧闹的一夜过后,她踩上红色高跟鞋,像个胜利的女王小心躲过玻璃碎渣。可是爱情里哪有胜仗,养了成双对的动物,还是拯救不了无法成对的我们。

4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歇斯底里 紧张兮兮的

49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还行

洗衣粉广告和跳楼换取注意这类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导演的故事切入点很细腻。

53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阿莫多瓦作品总以激起观众群P欲望为高潮,用纯情地迷信真爱做结尾。

5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女人疯起来真的不要命

58分钟前
  • 不侠与
  • 推荐

由本片开始,阿莫多瓦在女性题材中找到了自己的电影灵魂

59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女人的崩溃不是因为男人的爱怜,而是同性彼此间的攀比,因为,男人的抓狂才是她们美貌和青春的财富见证~

60分钟前
  • Over5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