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9
这部电影应该说充分表现了铁托的勇敢顽强,坚韧不拔,面对如此绝境,依然坚持,英国人都不解的问他为什么不投降?他的回答是“我虽然是总指挥,却没有权利命令我的军队和人民投降。”战争,有的时候比的是意志和耐力。另外德军最高将领下令无论妇幼,不留活口,统统杀光,就先失去了人类最基本的人性和道义。
纵观整个苏捷斯卡突围,好像一万六千多游击队面对十三万德军的围追堵截,就是硬刚,没有什么其他战术,不知道是电影没有表现出来,还是真实写照。应该说铁托的游击队武器装备和弹药比我们的红军八路军强多了,和德军比,除了没有飞机大炮和坦克,轻武器一点也不差。看苏捷斯卡地区的地形地貌应该和中国鲁南地区的孟良崮有相似之处 ,可是当年解放军的武器比德军差太多了,更没有飞机坦克的配合,依然完胜国军,团灭张灵普的74师。不知道如果当时张灵普选择突围,是否能像铁托一样冲出包围。
铁托领导的游击队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最有效、最有力的反轴心国抵抗力量。
巴巴罗萨行动以后,南斯拉夫游击队开始攻击德军和通敌者的阵地。他们的力量迅速壮大,但仍然被德军逼迫撤退至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山区。
德军步步紧逼。(许多平民被暗杀)。但是,这些游击队还是成功地组建了人民解放军(People’s Liberation Army)。1942年11月,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在比哈奇召开了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反法西斯大会,建立了政府性质的民族解放委员会。
德军最高统帅部开始担心,逐渐壮大的游击队可能会协助盟军进驻巴尔干半岛。为了摧毁游击队的主要作战部队,轴心国计划了“黑色行动” (德国语为Fall Schwarz),也被称为苏捷斯卡战役或敌人的第五次进攻。
德国人曾经试图在内雷特瓦河战役中打败游击队,但他们没有成功。1943年4月,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发起“黑色行动”。希特勒命令各单位可以使用任何战术,即使是杀害平民,也必须达到他们的目的。
轴心国的计划是包围游击队,并彻底消灭他们。进攻部队有12.7万名士兵,8个炮兵团,坦克和300架飞机。其中德军作战力量包括:
游击队有16个旅和2个炮兵营参与了此次突围行动,大约有15700名士兵,和4000名伤员。
5月15日,轴心国部队发动了连续进攻。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就快速缩小了包围圈,逐渐威胁到了游击队总部医院。无产阶级一师、二师被迫向北撤退。
敌军从四面八方合拢,时机万分紧迫。但是铁托为了等英国代表团到达,还是把撤离时间推迟了36个小时。同时,游击队指挥部也意识到了德军的战略意图,开始思考如何逃出陷阱。
尽管游击队多次打退进攻的敌人,但他们始终无法突破包围。起初他们试图在富查附近突围,但这个方向的德军战斗力很强,尝试失败。
幸运的是,敌人也未能达到全部封锁的目标。苏捷斯卡附近仍有一段5公里的缺口。5月28日以后,铁托命令所有部队向苏捷斯卡河谷进发。5月31日游击队已经在河谷建立桥头堡阵地。
6月3日,铁托决定把部队分成两路突围:
第一集群:无产阶级第一师和第二师从苏捷斯卡河和泽伦戈拉山向波斯尼亚突围。
第二集群:第三突击师、巴尼亚第七师以及总部医院越过塔拉河向桑贾克突围。
但是,第二集群遇到了阻碍,只能重新向铁托指挥部靠拢。6月9日,铁托元帅受伤,而英国军事使团团长斯图尔特上尉也在一场轰炸中丧生。
6月10日,无产阶级第一师在掩埋重武器和文件后,进攻敌人369克罗地亚步兵师阵地,终于突出重围。包围圈里只剩下游击队第三突击师和一小部分重伤员。
然而轴心国军队以为只有一小群人逃脱了,派了五个师去攻打第三突击师。最后该师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逃脱,大多数人牺牲在了这一片热土之上。
6月14日,轴心国军队杀死了大约1200名受伤的游击队。
苏捷斯卡战役是巴尔干战争的转折点,盟军开始支持铁托指挥下的游击队。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声望不断壮大,到1943年底,铁托游击队已经有30万名士兵。
1972年是伯顿开始抽风的一年,他拍了三部电影,两部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拍摄的,《苏捷斯卡战役》在南斯拉夫,《蓝胡子》在匈牙利。而在巴黎拍摄的《刺杀托洛茨基》也是讲共产主义领袖的。
也不知道他这一年抽的什么风,专门跑去演这类冷战时期和英美敌对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题材和人物,可能是想感受一下敌对阵营的氛围。然而他又是个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享乐者,哪里能适应得了这种和他从小到大一直生活着的西方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呢。
这一年也是伯顿开始自我摧残的一年。三月份在布达佩斯,他给泰勒花了100万美元办了个超级奢侈的生日趴,送了包括泰姬陵钻石在内的几样总价高达两三百万的珠宝,以弥补夫妻之间开始出现的裂痕。
可惜没过几天,伯顿就接到了哥哥的死讯——三年前他不听泰勒的叮嘱,偷偷地和大哥艾法在瑞士的酒吧里喝酒,俩人都喝高了,艾法独自一人先回家。天黑了看不清路,在开门时不小心跌倒,摔断了脖子,因此瘫痪在床。尽管一直精心照料,可现在还是死了,这让他自责内疚到了完全不能原谅自己的地步。
当时他正在匈牙利拍摄《蓝胡子》,等奔丧回来之后开始了自杀性地酗酒。导演说,他甚至喝到路也走不动,一大早要保镖和经纪人一人一边架着他来片场拍戏的地步。
更可怕的是他的容貌衰败之快,是肉眼可见的速度,导演说他一周比一周地见老,以至于在镜头里前后差了好几岁的样子,他们不得不用大量的技术手段来补救,力求前后一致。
到了夏天时,伯顿带着泰勒来到南斯拉夫拍摄《苏捷斯卡战役》,饰演铁托时,已经老成了这个视频里的样子,这张脸真是被酒精摧残得触目惊心。
铁托是因为看了他在68年演的《血染雪山堡》,很喜欢他饰演的英雄人物形象,所以特意请他来饰演自己的。
当时这是南斯拉夫筹拍的一部大片,很多人都认为应该由南斯拉夫的国宝级演员日沃伊诺维奇演铁托元帅。然而铁托本人却认为日沃伊诺维奇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形象太深入人心,如果让他来演,那就不是铁托,而是瓦尔特了,于是只让他在这部电影里演了个配角。
日沃伊诺维奇对此非常不满,也因此迁怒于伯顿。在91年来中国宣传南斯拉夫电影时,他接受记者的采访,表示他对伯顿的演技没什么看法也没什么印象,就是总是看西方报纸说伯顿酗酒,而就他所见伯顿确实挺爱喝酒的。
又说这个角色不应该由伯顿演,伯顿的外形和气质都根本不像铁托,当时是为了争取欧美市场才请了个好莱坞演员来演的。
在拍摄期间伯顿总是郁郁寡欢,每天都要坐着军用直升机飞到深山里拍摄,语言不通,和这里的环境格格不入。为了排解拍戏的苦闷,他每天在简陋的帐篷里拼命地吸烟,喝廉价的雀巢速溶咖啡,还因为是否要收养拍戏所用的一条德国牧羊犬和泰勒的女儿丽莎闹了矛盾。
这期间出了一件令人后怕不已的事情——泰勒每天早上目送他乘坐直升机去拍戏,这一天突然产生了不祥的预感,她强烈要求伯顿换乘另一架飞机,伯顿起初不愿意,但在她的再三要求下不得不更换了。结果原本他每天乘坐的那一架直升机果然在当天飞往摄制地点的途中撞山坠毁了。
所有人都心有余悸,不得不说泰勒惊人的直觉和预感救了伯顿一命,否则他就是第二个托德了。
这个花絮里有意思的是三点,一个是伯顿脸上的麻坑,相对少一点的左脸在镜头下仍然是坑坑洼洼,满目疮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脸被拍得像月球上的环形火山”,这坑多的连粉都挂不住了,化妆师也真是无奈。我觉得他很需要贝玲妃的猪油膏和反孔精英来填充这些麻坑。
第二点就是他容貌残败不复英俊之后,唯一还没有变的那双眼睛。即使是这么糟糕的画质这么幽暗的光线,也能看到这双剔透明艳的眼睛在闪光。他的眼睛再一次随着衣帽的颜色而变色,看起来和他头上的船形帽一样呈现为浅青灰的颜色,非常的协调。
他的眸色变化最明显的是《安妮的一千日》,戴什么颜色的帽子,眼睛就跟着变成什么色,很有意思,建议看看。
第三点是泰勒的头发。她原本标志性的乌黑得发亮的头发现在已经变得灰白了,再结合大半年前拍《牛奶树下》时的照片,那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白发。不得不说酒精催人老,她这一年才40岁,而伯顿也是40岁开始两鬓斑白的。
这对夫妻在二三十岁的时候都拥有令人艳慕惊叹的容颜,老天赏饭吃的资本,简直是造物主的杰作。
然而他们却从来不珍惜,从来不知道不好好爱护,整天肆意挥霍着他们的健康和金钱,在酒精和药物成瘾中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到了几乎痴呆麻木的地步。几年下来就把原本的美貌糟蹋成了这样,让他们看起来远远大过他们的实际年龄,实在让人痛心。
原来伯顿为了演《苏捷斯卡战役》更像铁托,向铁托询问了他当时的体重,然后减了肥,从他的正常体重163斤减到148斤,难怪当时他在日记里写“照片里的我很憔悴,可能是因为我太瘦了。”
博扎奇说伯顿在这部戏的筹拍期间和拍摄前期都非常考据,搜集了大量资料,天天都研究当时的情况。还特意自学了塞尔维亚语,让自己尽可能接近当年的铁托,还原他。
这诸多的努力,直到伯顿在一次飞机轰炸时差点受伤时戛然而止了。因为他突然发现这是真实的轰炸,所有的炮弹子弹都是真实的,铁托却没有告诉他。
他之前以为是假的,所以没有刻意躲避。全凭运气好,才没有被击中。而群众演员已经被炸死了好几个了。
伯顿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从此以后就是例行公事,不再认真了。
用真实的弹药,可能是为了更逼真。独裁者就是这样的,草菅人命。但是伯顿是个非常专业的演员,你就算告诉了他这是真的要小心,他也有办法演得很真。又不是胆小鬼,说了实弹就吓得不敢演,或者演不好了。
总之这件事铁托做得不厚道,伯顿是很宽容的人,才在知道之后假装不知道的。
有时候想想伯顿为什么总是不开心,因为他不能当场发作那些让他生气的人。铁托的这次,他没有跑去追究吵架,只能闷在心里,这种事换谁都要气个半死。待人太好的人,总难免要默默忍受委屈和愤懑的。 这是杂志封面上扮演铁托时的伯顿,罕见地流着泪
原来伯顿为了赚铁托的那100万美元,差点把命搭在巴尔干半岛的崇山峻岭里了,而且还是一连两次。
71年9月,在拍完《奇男奇女奇情》之后,伯顿没有新的工作,这时候养家糊口的重任完全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肩膀上了。
泰勒自从67年《驯悍记》之后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走下坡路,已经没有人愿意给她新的工作了。
此时伯顿需要养着一架喷气式私人飞机,一艘有九名船员和四名保镖的大型游艇,三十几名工作人员,以及他在威尔士那一大家子的四十几口人。
比起挥金如土的60年代,伯顿第一次感受到了财政方面的压力。当泰勒要求他买一架价值350万美元的,世界上最昂贵的私人飞机时,他破天荒地对她说了一个“不”字,因为“我们已经是一对过气明星了,以后没有人再会出100万请我们拍戏了。”
而从70年开始的好莱坞大环境差到了极点,所有制片商都在节衣缩食,伯顿遭遇了一个刚刚开始,却不知道会在多少年后才彻底结束的电影业寒冬。
在这种情况下,他明知道《苏捷斯卡战役》的剧本很糟糕,但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向钱低头。 他乘坐私人飞机抵达贝尔格莱德,他的卡利兹玛号游艇将他的三十几名随行人员送到了港口城市察夫塔特,然后被铁托派人接到贝尔格莱德最好的酒店里。他和泰勒则住在铁托的豪华宫殿里。
按照玛格丽特公主的说法,“和铁托的宫殿比起来,白金汉宫完全就是普通中产阶级的房子罢了。”
然而拍摄环境是相当艰苦的,每天都要乘坐军用直升机穿过层峦起伏的多重山脉,到群山深处去拍摄。因为太危险,他拒绝一向对他寸步不离的泰勒的陪伴,每天都是独自一人去片场的。
在某一天清晨,泰勒送他上直升机时,突然有了不祥的预感。
她后来回忆说,“突然,好像一个奇怪的东西过来了,在直升机边上对理查德说,‘伙计们,离开那里!理查德,离开那里,出去!’”
伯顿当然没有看到这个“东西”,但泰勒清楚地听清了这个警告,她立即叫伯顿从直升机里出来,换乘另一架直升机去片场。
果不其然,这架直升机在当天坠毁在山里了,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了。 但是,死神似乎不打算就此收手,又一个灾难又找上了他。
不久之后,结束了一整天的拍摄之后,他和布鲁克,英国制片人罗恩伯克利,导演吉阿尼博扎奇,以及一名叫维森的女翻译乘坐直升机返回途中,再一次与死神迎头相遇。
布鲁克在多年后回忆起这件事仍然是心有余悸,丝丝毫毫都记得分明。
“当时天气恶劣,云层很低,飞行员的视线被阻挡了,他几乎看不见云雾之外的任何情况。里奇、我、维森三人坐在飞行员的后面,罗恩和吉阿尼则坐在我们的后面。
飞机在两侧的高山之间穿行,这时候,前方突然出现了一片巨大的云,我们完全身处于无边无际的白色团雾之中,除了云什么都看不到,这感觉太可怕了。
更糟糕的是,在云里穿行时,又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那雨非常大,完全是一股洪流,飞机颠簸得很厉害。
这时候,飞行员突然凭借直觉意识到,我们正朝着一座山峰直直地飞去。他是一个很有经验的飞行员,连忙操纵着飞机及时右转,让我们在最后时刻错过了山顶。
刚刚避开了那个山头,我们就猛然发现另一座山迎面而来,距离我们非常近,几乎是避无可避,马上就要撞上了。他又迅速让飞机左转,在最后一刻躲开山峰,机身堪堪擦过岩面。
飞机副驾驶一直在紧紧地盯着外面的情况,我们坐在后面根本看不清楚具体情况。
到了这时候我已经不敢再看,紧紧地闭上眼睛。而我身后的罗恩吓得从座位上跌了下来,紧紧地蜷缩在座位之间的地板上,把自己团成了一团。
我听到身边的理查德在低声念着,‘天啊,天啊。’(这段必须放原文,不然不足以体现伯顿当时的惊恐,伯顿说的是Holy shit,Holy shit)
突然间,我们开始疾速下降,就像突然失重了一样。我以为我们完了,飞机正在坠落。
直到我睁眼,这才发现原来并不是坠落,而是飞行员正驾驶飞机快速下降,以便辨认方向,避开山峰。
最终,我看到一条山路出现在了飞机下方,一场即将发生的悲剧就这样被避免了。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因为眼前出现了一条道路而如此高兴。” 不得不说,这100万实在太难赚了,虽然不是血汗钱,却可以说是卖命钱了。一大群人全部都指着伯顿一个人养活,一个人给他们付薪酬,伯顿身上的担子该有多重呢?
赚钱如此不易,他却仍然没有降低他的花销水准,在几个月后,泰勒过40岁生日时,伯顿把这100万美元换成了泰姬陵钻石,把它挂在了泰勒的脖子上。
他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说,“我爱伊丽莎白。我本想把整座泰姬陵买下来送给她,只是运费太贵了。”
这颗钻石相当具有历史价值。它原本属于17世纪时莫卧尔帝国的统治者沙阿贾汉吉尔,上面刻着他妻子的名字,“努尔贾汉”。
贾汉吉尔把吊坠传给了儿子沙阿贾汉,后者正是泰姬陵的建造者。他将它赠送给爱妻泰姬玛哈尔,这是两人的爱情象征。 图一为伯顿在《苏捷斯卡战役》片场与铁托夫妇
图二为伯顿夫妇与铁托
图三为泰姬陵钻石
图四图五为72年2月,泰勒的生日宴上,伯顿夫妇与格蕾丝凯利在一起 我注意到图五里的伯顿可以说是腿很长了,他的上下身比例其实很好
两星,铁托拼命砸钱,毕加索设计海报(当初就是被这个吸引的),漫山遍野的人海,荷枪实弹拍摄死了人。如果你用低预算拍烂片,那只能说明你的处境很烂,但花了这么多钱,拍出这种片子,只能说明你人很烂电影似乎没有搞清楚什么叫做战争的惨烈。一天死6000人和三百天每天死20人是有截然不同的差距。电影只是在告诉我们,游击队每次突围都要死人,死一次人就要煽一次情,硬生生的用各种泛滥的煽情撑满了片子的3/4。明明电影剧本还有结构已经严重失衡了,为了展现铁托光伟正的形象,剩下那1/4全用来给他发表英明讲话了。理查德伯顿怎么看都像是情场得意官场失意的人,演铁托实在风牛马不相及。这种电影风格完全是对邦达尔丘克拙劣的模仿,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与优秀配乐
前南战争片似乎都很像
瓦尔特yyds
致敬,深夜醒来刷老电影
看了国语配音版,片长只有80分钟,大概是因为删减的缘故使剧情缺乏连贯性整体感尽失。二万无重武器无粮食补给的游击队对付12万拥有飞机大炮的德国正规军,如此悬殊的军力对比让这场战争的惨烈可想而知,而不丢一个伤员的人道主义精神更是令人敬佩。。。PS无论是长相还是气质伯顿和铁托都有很大的差异
小时候在父母单位礼堂看过,就记得战斗非常惨烈。。
英国观察团问铁托还有必要打下去吗?铁托说,我没有理由阻止我的人民为自由而战。(场面话,二是战争的目的崇高了)
对于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看来,故事发展脉络不甚清晰,结尾游击队冲出重围的过程太过简略了。
看来钱都砸在设备和人员上了,场面本身反而因为调度不当显得影片捉襟见肘,伯顿的表演基本就是划水,两位塞尔维亚巨星的水准到还是在线。
此时是2023-1-13下午15点45分,央六公主正在放映,译制片剪了很多。这是二战时候的一场突围战,没有那些有名的战役名声大,但是,他是南斯拉夫啊~
铁托同志,怎么在这种时候,要分党员和非党员了呐?今天在场的都是共产党员。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使南斯拉夫成为唯一不依靠外国力量完成驱逐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桥》中的党卫军考斯这次成了英国考察团成员,也牺牲在了苏捷斯卡。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引进。
南斯拉夫湘江战役
2021.7.17 15点23电影频道首播。第263个标记看过的人
南斯拉夫电影黄金时代的产物,毕加索为本片设计英文海报,铁托元帅甚至请来Richard Burton在片中扮演自己~
四面包围游击队的德军唱起军歌时,就是所谓的四面楚歌吧
为了战胜侵略者,南斯拉夫人民牺牲了170万英雄儿女,独立、自由是多么珍贵!
看了评论才意识到国语配音版又又又删减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整部电影很像流水账,没什么记忆点。伯顿演的铁托和其他南斯拉夫演员格格不入ps:关于毕加索设计海报一事是否有误,本片各海报没有一种是接近毕加索风格的。经查找资料,毕加索曾为《内雷特瓦河战役》设计海报,而并未找到与本片相关信息
德军十二万人马团团包围南斯拉夫2万部队,还有众多伤员随行,他们且战且突围,不怕牺牲,团结一致,铁托、尼古拉等领导人指挥有方,场面宏大,狗咬人、飞机轰炸、守护儿子的母亲、陪伴儿子的父亲、摘花被炸死、藏炮打坦克、誓死守住那块阵地。
前南斯拉夫的二战题材电影,反映了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人民反抗纳粹德国付出的重大牺牲,让人缅怀那些为争取国家自由独立而牺牲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