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奇怪的设定根本没必要吧,突如其来就是的四年后,接下来一年里袁崇焕进京+己巳之变不够精彩吗?充分展现崇祯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愚昧短浅,爱猜忌,冷酷少恩等等缺点。反而让崇祯满口大义不知所谓,甚至让观众以为他干得挺好。
没一会十三四岁陈圆圆都进京了,合着大明灭亡就是因为天灾人祸太不讲道理呗。
转载自://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0519355491944.html
崇祯十七年,眼看着内忧外患已经越来越严重,崇祯又动了南迁的念头。 可是官员们为了避免自己成为另一个陈新甲替崇祯背锅而掉了脑袋,纷纷闭口不语。没有一个人主动说出南迁的主张。
明末崇祯皇帝在李自成攻破之前确实有好多次机会南迁,但是最后却一直都没有南迁,不仅是因为自身的缘故,而且也是因为拖后腿的大臣们太多了。倘若崇祯皇帝生在一个稳定的王朝,那说不定真的会成为一个不错的皇帝,但可惜他却生在快要灭亡的大明王朝。以至于年纪轻轻就只能自缢身亡。 ……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每个朝代更替的时候,也必然是伴随着无数的流离失所、杀戮征伐,细腻地表现出了崇祯的挣扎,多尔衮的狡诈,吴三桂的心机,王承恩的尽忠……让人不禁感叹,明朝的最后是何等的凄凉!又让人多么地扼腕,沉思,每一个身处这种崩溃浪潮其中的人,都难以全身而退,这难道仅仅是个人人品问题么?后人将吴三桂洪承畴评为汉奸小人,可如果换成诸君身处当时的情势又该如何抉择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全剧情节有些散乱,想要表达的主旨也并不清晰,有诸多明显不符史实的内容,陈圆圆的出生时间更是硬伤,但是确实在用心演绎明亡清初的那一段故事,那个时代下的一些人物,通过这种演绎来让人感叹人生,思考自身,反思历史,这比当今许许多多只知粉饰太平,歌颂明君盛世的历史剧还是更有意思一点
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尤其是王刚老师,简直就成全了王承恩这个角色,冲着演员的演技,打四星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苦渡头 情哥哥 慢些走 妹妹等你在楼外楼 楼外楼 汴水流 泗水流 瓜洲有渡没有头啊 情妹妹 亲一口 哥哥喂你哥哥喂你盅交杯酒啊 交杯酒 汴水流(汴水流) 泗水流(泗水流) 瓜洲有渡没有头啊 情哥哥(情妹妹) 亲一口(亲一口) 妹妹喂你(哥哥喂你) 盅交杯酒啊 交杯酒啊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苦渡啊 情妹妹 慢些走 妹妹等你 (哥哥等你) 在楼外楼 等你 在楼外楼
农民造反拉起队伍,建立政权,稍有规模,都必须解决自己的给养问题,建构自己的经济供给模式。 从历史上看,农民造反队伍,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流寇型,如黄巢之流,到处流窜,走哪儿抢到哪儿,所有的军资供应,全靠劫掠。一种是换班型,如刘邦和朱元璋之辈,创出一份家业打出一片地盘之后,按照原有的统治模式统治,尽量安定民心,照旧交粮纳赋。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属于第一种。 1,打仗是需要花钱的,从古至今都是。 崇祯皇帝之所以吊死在煤山上归根结底还是缺钱,自古有言,皇帝不差饿兵,没钱什么事也干不了。就算你是皇帝,也只能困在紫金城里等死。 明朝政府之所以缺钱是因为身上背得包袱越来越重,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李自成轻装上阵,明朝政府的税负越重,李自成的人马越多。明朝政府再加上饥荒、官吏贪污腐败,成为恶性循环,李自成只会越战越勇。 清政府不一样,新生政权背负的包袱就小,组织能力和收税能力也高。而且入关时的清军已经不是当初抢了就走的土匪集团。经过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努力,吸收大批投降的明朝将领,通过武力掌握了先进生产力。有钱,有粮,自然无法阻挡。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武装有大多数农民起义军的通病,组织涣散,财政来源不稳定等等致命弱点。 一只没有稳定财政来源的农民军队,遇见清政府这样新生政权的有组织军队,自然只能节节败退。 2,明朝政府人心向背,清朝政府作为新生政权,笼络了大批士绅官僚,而这样士绅官僚在地方都算是实力派。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并没有很好的笼络地方实力派。 李自成能攻入北京城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但他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机会。军纪涣散,将领不受节制,打家劫舍,不仅明朝政府投降官员受到严刑拷打,就是普通百姓家庭也深受其害,由此失去了民心。 而清朝政府一方面通过武力镇压反对力量,一方面又注重笼络这批地方实力派,通过拜孔庙,设科举,封官加爵等多方面举措安定地方,稳定人心。 3,农民军内部的‘山头主义’在胜利之际开始显现,使领导层出现了分化。对比清朝政府的领导层,有很大的劣势。 李自成手下大将,如刘宗敏、李过、高一功、田见秀、刘芳亮、袁宗第、刘体纯、李双喜、张鼐、谷可成、马世耀、吴汝义、李友、李强,这些人一方面能征惯战,为大顺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方面都拥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在革命胜利之际开始自我陶醉,贪图享乐,李自成也无法节制。 反观清朝政府,尽管内部也有争执和矛盾,但在对外时能同心协力共同合作。 4,人心思定,大家都想好好过日子,厌倦了战争。而明朝政府没有这种能力,李自成本来有机会却没抓住机会,但清朝政府牢牢抓住了历史给予的这次机会。 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想踏踏实实的过平安日子,没有多少人愿意过这种朝不保夕刀头舔血的日子。 明朝政府的政策让种田的无心种田,当兵的拿不到军饷,当官的贪污腐败无心理政……但到了李自成手里,他依然无力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只能继续闹哄哄。但清政府通过血腥暴力和政治手段实现了社会稳定。 种田的,读书的,经商的,当兵的,都能安于本职工作,对生活有了盼头,从而赢得了人心。 这一点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所不能比的,也是他失败的根源。
看了8集,还是放弃了。刚看完《朱元璋》过来的,相比之下,此剧情节拖沓,两小时憋不出一个屁来,边看边感叹“磨叽”。演员缺乏表现力,不是那个味道。另外,情节逻辑有些荒唐,为演而演,为拍而拍痕迹明显。比如,第8集吴三桂平息兵勇闹事,他妈最后把巡抚给砍了,这事就没后续了?他妈怎么想的。接着砍杀兵勇事,还来个决斗比赛,你耍猴呢,待死的兵勇还能这么配合吗?如此,看不下去了,时间浪费不起啊。
看了半集就不行了
阵容很强大。各角色表现的都传神,比较符合我对这些人物的想象。陈道明做木匠,陈宝国在一旁拍马屁的戏看得很好笑。很早以前看的,补注。
选角,演技都值得肯定,行事动机看似可以自冾,但不能深究,厚黑的精彩程度还差一大截火候。不知道《大明王朝1566》是不是踩在本剧肩上完成了功德圆满。2集弃
喜欢那种色调,很有历史真实感,赞李强的表演
大明天下无敌呀!!!!!!!
可以用神作来形容。
全剧都在王朝末日的倒计时中,每次都是南北交困,财政拮据。看崇祯没有一刻松懈,没有一次退缩,又交织着多疑刚愎自用。深夜独自一人在山洞中痛哭让人感慨万千,真的讨厌是失败,也厌倦了力挽狂澜。当洪承畴把农民军聚歼在滁州那一刻的意气风发,那一刻真希望就此走出困境……
断断续续看完了,作为一部云集了这么多大腕儿的剧,却没什么名气,还是剧本身有不少问题。最明显的问题是视点太多太散,观众很难移情到一个角色身上,而缺少观众的移情,就很难沉浸在叙事之中。比如皇太极围困北京城那段,观众在情感上明明更倾向于崇祯或者袁崇焕,但编剧却偏偏花大量篇幅去讲范仁宽,以至于本来是浓墨重彩的一章,却看得观众乏味不已。最后,整个剧果然是魔法少女小圆(陈圆圆)的故事,琵琶是陈圆圆的灵魂宝石,最后琵琶碎了,陈圆圆也魔女化了……
看的我流眼泪,不知道为啥,或许是因为那么多仁人志士,也拯救不了大厦之将倾。袁崇焕、洪承畴、王承恩、杨嗣昌、孙传庭、吴三桂。
原来一星 为了惊艳的天启帝加2颗
因为剧名而差点忽略掉的佳作。这部剧看着真让人心痛。王承恩这个角色也是绝了,王刚和这个角色是相得益彰,互相成就
令人扼腕的明朝晚期历史:勤奋但刻薄的皇帝,懒惰且善变的大臣,聪明投机的太监,各色人等,淋漓尽致。
突然看到有文章提起这部剧来才想起自己看过这个,历史剧爱好者想起来打个分,客观2星,结合现状1星。评论里有谁说的?中二是种病,得治。
王刚奉献出,他这一生,我认为除了"和珅",演出的最精彩的角色!
道明哪怕一闪而过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惜 不发行OST
评价过了..氛围好.
历史情节改过头了,陈圆圆是败笔。但至少强过现在的商业烂片。
简直是心理学和谈判技巧的培训课程。值得手动点赞。
千古江山 风雨多情 我多灾的汉民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