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鸟第一季

全6集

主演:塔伦·埃哲顿,保罗·沃尔特·豪泽,塞皮德·莫阿菲,格雷戈·金尼尔,雷·利奥塔,罗伯特·迪亚戈·杜奇,亚历山大·巴巴拉,Cecilia Leal,劳伦斯·特纳,Rachel Whitman Groves,Trazi Lashawn,杰克·麦克劳克林,克里斯托弗·B·邓肯,布兰顿·莫拉莱斯,查尔斯·格林,Kwajalyn Brown,罗宾·马尔科姆,库伦·莫斯,詹姆斯·杜蒙特,罗伯特·沃克·布兰乔德,乔·威廉森,迈克尔·艾伦·米利甘,T·C·马特恩,安东尼·迈克尔·弗雷德里克,Holly Bonney,Joh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2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3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4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5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6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3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4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5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6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7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8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19黑鸟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黑鸟第一季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詹姆斯·基内(塔伦·埃哲顿 饰)出生在芝加哥,是一名警察的儿子。他曾是一名出色的橄榄球球手,并朝着职业道路发展。而他犯的错使他被判10年监禁,无假释机会。检察官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但风险很高。有一个叫拉里·霍尔(保罗·沃尔特·豪泽 饰)的人绑架和谋杀了一个15岁女孩,而这个女孩仅仅是他过往杀害的19名女性之一,由于证据不足,霍尔或将被释放,基内的任务就是在狱中让霍尔承认他的谋杀行为。远古启示录神探加吉特2国语希德尼娅的骑士金海情蝙蝠侠与哈莉·奎恩无主之作恭喜八婆民间奇谈传稻草狗2011福斯特医生第二季廷巴克图暴劫倾情真爱2000侍神令关中义事春之樱:吟子和她的弟弟传奇海盗黑胡子船长(上)国语人海之中遇见你超能太阳鸭美人图灵能百分百 II我们的紫荆花——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云歌会街区大作战买房丑闻 第五季捉妖学院秘密花园2010无声言证单身汉1999什么,我是机器人深宅谜影无影侦察队不要告知丈夫的死亡那座城这家人花村别对映像研出手!天师斗僵尸粤语王府软萌小刺客翱翔雄心(普通话)传奇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很久以前一个朋友问过我,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对于这种问题,我一般都觉得压力很大。作为一个爱情片悬疑片剧情片科幻片文艺片什么类型片都通杀的人来说,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在看完《黑镜》第一季第二集之后,在滔滔江水都不足以表达我对它的喜爱之情之后,我忽然想明白这个问题。我喜欢“有料”的电影。电影的主题是对某些东西有所探讨的,如社会,如人性,或者在常规的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事物面前往前走一步看看,哎,会变成什么样子。《黑镜》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就是这样一部剧,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部电视剧。我可以臆想的是,该剧的编剧一定是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的死忠粉丝。整一集就是对它的阐释,和体现。因此整集看下来,我仿佛看到了娱乐至死+1984+楚门的世界的影子。

  关于这部剧有很多可以谈的。窃以为这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研究的样本。而我想谈的是只是《一千五百万的价值》的三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

  第一层讽刺体现在这部剧本身。剧情设定在一个完全电子化的世界里,每个人住在一个四面环绕的电视墙小格子里,底层人们靠踏自行车来挣取虚拟的货币。吃喝拉撒全都靠它。人们唯一的消遣,或者说生活除了正常的需要以外,人们的一切时间就是在看电视上,和在虚拟世界里打理自己的形象和升级系统。《一千五百的价值》其中探讨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的生活被电视被广告被娱乐完全掌控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1984》里是被老大哥所掌控的世界,而《一千五百万的价值》里则是被无形的娱乐广告电视商业所操控的世界。你活在这样的一个巨型电视墙下,你逃无可逃,避无可避。电视里一个我认为很巧妙的一个小细节就是,当男主角因为没有了虚拟货币,不能跳过那四面的广告,想从小格子里逃出去的时候,大屏幕上显示一句“广告时间不得外出”。电视巨头掌控着人们的生活,你只能接收它给你的信息。电视巨头还控制着人们的上行途径。你要怎样才能脱离那每天反复蹬自行车的日子?参加选秀,胜出成为人上人。而这一切只在乎你有没有卖点。为了卖点,他们可以把一个只想唱歌的女生哄骗成一个av女星。而且我觉得很讽刺的一个是,电视里头的娱乐节目《折磨真人秀》里肆无忌惮地对胖人的仇视和折磨,难道不是对我们社会所崇尚的审美观的一个放大化表达吗?

第二层讽刺

  这个要从我们的男主角说起。男主角倾家荡产帮助自己喜爱的女生去参加达人秀节目后,女主角却被弄成了一个av女星,男主角伤心欲绝痛不欲生。当男主角揣着一片三角形的碎玻璃去参加达人秀节目时,我还以为他会杀掉那些评委,或者血刃赛场,以自己的鲜血控诉这个操蛋的社会和现实,以唤醒这些愚昧的民众明了这个被操控的现实。我以为电影会到这里就结束。

  但是不是,当我们的男主角情绪激烈声泪俱下地发表完那番控诉现实的话以后,达人秀的评委说,这真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注意是表演。然后虚拟的观众席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当你说出了这个社会的真相,希望唤醒那些还处在愚昧当中的人们的时候,他们却以为这只是你另一种新奇的表演模式。这就是《娱乐至死》里面所说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因此对话无果,所有严肃的控诉被消解为一种娱乐的表达方式。

  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显然是男主角所没有预想到的。达人秀评委某电视台高层答应给他一个职位,让他到他的电视台以他这种表演方式表演脱口秀。男主角接受了。显然他不是一个坚决的信仰者,在这样的诱惑面前,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我们没有人可以要求他去做一个牺牲者,特别是在这样的牺牲之后,真的能改变什么还存在疑问的时候。但是我只能讲,编剧的这个处理,让我无比叹服。

第三层讽刺

  第三层讽刺是什么?是由你和我等各位看官完成的。当我们在看完剧之后,到处吹嘘这部剧有多牛逼有多神作,它怎么怎么反映了消费主义娱乐至死之后之后,你转身继续去刷微薄偷人家的菜打游戏看综艺节目看得哈哈大笑。你以为你看懂了这部剧,却不知道你自己却身处那部剧所阐述的一个逻辑中,你被什么控制着而你却不自知。这言外之意的讽刺,没有什么能比这讽刺更多的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开了个公众号,名字叫紫菀的影画志,只写影评和关于电影的碎碎念,欢迎来做客

 2 ) 仅用“屈从于物质”解释第二集是否显得太单薄?

第二集总体上是讽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人的影响。

片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是极简的,却赤裸地反映出大多数人在商品社会中的特点。蹬车是唯一的生产方式,而回报是点数,用以购买各种服务和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个人的情绪(即所谓对工作的热爱),这也是符合大多数实际的。它甚至将蹬车生产的产品都隐去了,为的就是突出描述个人与商品社会的关系——物质上的付出与索取。

太明显的讽刺也懒得多说,比如企鹅表现出的工业化埋没创造力,或者扫地工人与蹬车人之间的阶级关系与道德形态,我只想好好写写剧中的人是怎么都选择了所谓“屈从于物质主义”——这个过程在这一集拍的简直绝了。

女人受男人资助来到了舞台上,上台前她喝了一杯饮料。显然这杯饮料的作用是令她更容易服从。表演过后,他的支持者被拖走,又在药效的作用下,再面对三个轮番忽悠的评委,而且考虑到在那个社会道德情景下拍黄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关键的是通过舞台改变命运就是她一开始的初衷,所以女人做出的选择——仔细想想——其实也并非意外。因为这至少意味着不再蹬车了,还有花不完的点数。如果到这儿就结束,实在是隔靴搔痒,欲言又止。

但狠就狠在剩下那个男人的故事。他悲愤交加,决定反击。在他拣别人的剩饭吃,拼命地蹬车时,他脑中是有理想的。他要试图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个人的思想与情感早就被点数所淹没,剩下的只有浮在水面上的欲望。所以他攒够了点数也来到了舞台。这时他的状态和之前女人状态相比是截然不同的。女人的想法很实际,想不再蹬车改变命运,而男人的想法则那么英雄,他想给所有人上一课;女人在上台前不坚定而且紧张,而男人则抱着必死的决心;女人还喝下了精神控制的药水,而男的没有喝。这么多实现理想的有利条件,令我都在幻想黑男血洒舞台之后的世界大乱场景了。我是真没有料到,男人也被物质收服了。而且更黑暗的是,女人不过是去拍拍黄片,出卖一下身体,可是男人却拿着他那玻璃碴子搞宣讲会,出卖自己的思想。他的跨度比女人还要大。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像黑男这样的人最后也给招安了?他的反叛也被收在了丝绒盒子里。只用屈服于物欲这种太道德的说教来解释是否显得太为单薄?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评委对他所说表示出极大的厌恶与抗拒,那么也不难想象男人的舍生取义。或者再设想一下他们仅仅愿意为他办节目,但并不在物质上给予优待,那么他会接受吗?这种接受是不道德的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加上了物质的优待,我们就说他屈从于物质,道德沦丧呢?真正屈从于物质的情节将是简单的,就是他们给了他很多点数叫他闭嘴滚蛋,而他同意了。

物质主义为什么强大?因为物欲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和一种古老,质朴的人类情感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人类要求被认同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产生了物欲,实际上还产生了上进心,甚至爱。正因为如此,万事才会和物质主义建立联系。男人拿着玻璃碴子慷慨激昂之后,评委被折服了,还要为他制作专题节目。这意味着一种认同,意味着至少有人欣赏他的思想,认为可以拿去卖钱。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没有那么重要。而且平心而论,我们真的理解我们欣赏的每一件事吗?

所以与其说男人选择投身于物质,倒不如说他首先选择了被认同,从一个革命者变成了一个跟随者,只是这种认同是空洞的,并和丰富的物质联系起来。这不仅不算不道德,甚至在某些人眼中还是成熟的象征。那些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都有自己的逻辑。所以每当我们想当然地指责某人见利忘义,出卖自己,或许也需要三思一下儿。

 3 ) 黑镜第一季第二集:来看看,你自己会是里面的哪种人

【一】 这是个荒诞的世界,这是个我们正在创造的世界。 这个世界的人都住在由电子屏幕围成的格子间里,人们的生活很简单,睡——吃——踏步——在虚拟世界遨游。踏步是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只有靠此挣里程数,才能支付生活中的每一样开销。

(在虚拟的晨光中醒来,既不神清也不气爽)

这里的每个人都要在21岁之后进入到这个被一格格屏幕围成的格子间里。每人分得一个小房间作为卧室,除了休息和睡觉,其余时间基本在踏步机上度过。这是每个人的义务,也是每个人获取生活所需的唯一途径。

机械地生活正如格子间的我们

当然,这个世界绝不会让你枯燥地踏步。人气爆棚的选秀节目、无脑恶俗的综艺栏目、欲血喷张的魅影宝贝、以及各式各样的游戏和虚拟产品,这些,都是调剂骑行之路的“佳友良伴”。

在这里,你看不到书籍、看不到艺术品、看不到山川湖海、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电影、看不到戏剧、看不到一切真实美好的东西。 在这里,每天一睁眼环顾左右看见的都是屏幕,屏幕,屏幕,以及屏幕里虚伪、夸张、恶俗、煽情、美化的一切。 这样的世界很压抑,对吧?这样的世界很恐怖,对吧?呵,不过这终究是个虚拟的世界,杞人忧天,有人一定会这样说,对吧? 可这真的是杞人忧天吗?随着电子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似乎正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引入这个世界。 有多少人,每天醒来第一件事便是打开手机,让自己进入到屏幕的世界。吃饭、上厕所、聚会、休息,甚至是走路和开车,都手捧手机,不愿从屏幕的世界里出来。 屏幕里有什么呢?网络小说、搞笑综艺、微博微信的碎片化信息平台、各种虚拟产品,以及“魅影宝贝”;当然,这里面也有书籍、艺术、电影、音乐、戏剧、诗歌,但似乎他们的生命力没有前者旺盛,他们不是大行其道者。 我们沉醉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疏忽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屏蔽了星辰大海、花香绿影;消弭了真实的、美好的东西的影响力,又因为身为人难以抵御的所谓猎奇心理、原始本能、视觉冲动等,强化了低俗、献媚、无脑等元素的影响。 现实社会美好的东西一大把,可许多人却宁愿沉醉在虚拟世界中,前沿科学的走向也在大踏步地往虚拟现实技术方向发展。未来,你可以像影片中的人一样,足不出户便能亲身感受演唱会、综艺大赏、盛世奇观,和奇珍异兽互动,变换各种酷炫造型。 既然这样,影片创作者,便来了个干脆,把所有这些现在触手可及却屡被忽视的真实全部抹去,给大家既能解放双手,又能无时无刻满足你“屏幕需求”的美丽新世界。 但是,难道要为了阻止这样的世界出现,我们就得放弃科技智能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吗?当然不是!破坏与禁止从来都不应该成为解决问题的首选方式,这是懒惰与无能的表现!正如第一集的解说里说的那样,科学技术从来都无所谓好与坏,决定其好坏的是使用它的人。 为什么现在网络世界里充斥了各种恶俗、媚俗、滥情、无脑的视频、文字、声音、言论,这些并非就意味着受众群体的素质和品味低下,这只能说明生产这些精神垃圾的制造者的投机取巧与利欲熏心。 性、暴力、猎奇、伦理,时下充斥网络的各种信息无不包含这些元素,这些是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很难不去关注的信息。内容制造商为了确保其所生产的信息能被最大化地传播出去,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最保险的方式就是将所有东西打碎、包装成这些形式展现出来。 有人反感这些吗?肯定是有的,而且对此反感的人应该不在少数。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有严谨的、美好的、艺术的、科学的、理性的、真挚的、梦与诗的东西。只是我们的日子似乎都太累了,累到懒于去表达自己喜欢的、去批判那些不好的,这样我们的需求没有被看到,我们的反对也只如一个哈欠,润了自己的眼眶,却没有一点声息。 现在是个“粉丝经济时代”,大众文化产品在产出过程中会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这个产品是否受欢迎,是否有继续生产下去的必要,该怎样改进的更好,都要参考粉丝的反馈。 所以,如果你看了一部电影、一场戏剧,听了一首歌,看了一本书,购买了一个产品,体验了一次服务,甚至于使用了一个APP,阅读了一篇文章,都不要因为怕麻烦而不去给予评价。不去评价,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将自己的需求表达给未来世界的权利。好的不去说好,坏的不去说坏,未来的世界可能就不会是你想要的那个样子。 或许有人会说,个人在时代潮流之前都如蝼蚁,只能被推着走,而无法改变它的走向。但是,未来谁都不可知,时代的潮流也是如你我一样的每一个人,每一股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每一股像你一样的细流,因为相同的喜好、品位和梦想共同发声、共同努力,聚集越多的力量,那时代潮流朝你所希望的方向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不要吝于为所好发声,也不要惧于为所恶斥言。当然,对于自己所发的言论,一定要保持相对客观和理性。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不妨为自己所喜爱的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比如,使用了某套微信表情,可以给作者打赏,即使钱数不多,那也是种支持。去影院看电影、去戏院看话剧、购买正版图书、正版影像制品,让美好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与动力,才会让未来的世界,变成美好的样子。 【二】 影片着重展现了五个人在这个世界里的表现,他们其实就是我们。 1.首先是男主宾的邻座,他是一个典型地被泛娱乐化网络社会教化出来的人。他认同这个世界的运作模式,并以此为准则。他热衷无脑综艺、沉醉于魅影宝贝,他不觉得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好,他沉浸其中笑得不能自持。

他对于这个世界给他的东西,不假思索,全盘接受。他觉得每天踏步换取里程并凭此享受各种产品,是他的义务也是他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他瞧不上因为肥胖或者疾病,而只能从事更低级工作的人。因为这个世界传递给他的价值观就是这样。所以,他没有同情心,他麻木不仁,所以,面对更低级别的香蕉人,他会恶语相向,戏谑嘲弄,并狂妄地说着“我-给-了-钱-的!”多么熟悉的话语,多么丑陋的话语!

为什么他会这样?因为常年沉浸在泛娱乐化的虚拟世界之中,接收的信息又基本上是暴力的、嘲弄的、性的,这让他成为了一个情感麻木,没有同理心,暴躁易怒,以娱乐化的心态看待任何事情,无论事情是悲剧还是惨剧。 这部剧里,我最讨厌的就是他,可是在自媒体盛行,主流媒体下行的网络社会,这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自以为正确。他们会说,这么认真干嘛,就是个玩笑而已;你了不起啊,圣母婊;爱国婊;这婊那婊……凡是先给对方贴个标签,先发制人,让对方觉得自己错了,然后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谴责对方。 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拒绝别人表达善意。对,我们应该抵制愚昧的善良,但是抵制并不是用标签化的形式来抵制,而是应该用就事论事的方法,用客观与理性来说服,而不是靠嘴炮来赢得自我心理的满足。 2.第二位是红发男孩。他还是个懵懂的无知男孩。他热衷于更换自己的电子形象,在意电子形象给别人的映像。他保有对别人的同理心,他会感动,也会激动。但是他的这些表现都是情绪化的,并不会持续多久。他可以在上一秒听了Abi的演唱而泪流满面,又可以马上跟着周围人一起激动地对Abi喊着,让她答应去做艳星。他可以边激动地听着男主宾激情洋溢地发表沉醉于更换电子形象的虚无,边为自己的电子形象挑选新的装备

泛娱乐化的网络世界,将完整的信息切割成一段段的碎片,每条碎片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从你的眼中闪过,上一条信息给你的感触你还来不及消化,下一条信息的冲击马上就覆盖了上一条信息的影响。长此以往,我们的情绪波动会越来越大,而深入的思考能力将会越来越弱。我们易被情绪打动,却也易被情绪动摇。情绪逝去,行动没有,日子照旧,行尸走肉。 不做情绪的拉线木偶,让自己多些完整的信息接收时间,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完整地看一个电影,完整地了解一个人,完整地进行一场思考,完整地写一篇文章,完整地去做一件事,可能才能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3.第三位是暗恋男主宾的女子。她可能是几位角色中相对清醒的她明白这个世界的罪恶,知道这个世界的虚伪,但是她并无意做出行动来影响并改变这个世界。她觉得自己能够在这个虚伪荒唐的世界里独善其身,避开那些恶俗的节目,找一些相对清新的精神产品,寻一个喜欢的人,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可是,世界并不会因为她这样想就给她独辟一片绿地。她失去了心仪的对象,继续过着无趣的生活。 时代的潮流巨变中,每个人都无法独善其身,能做的便是从每一件小事出发,让自己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比如,不要认为保护环境是某个组织或政府的事,每天节约一点水、少浪费一点电,有节制地进行消费,都有帮助。又比如,像上文说的那样,尽可能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

4.第四位,是女主角Abi。她是这部影片中的悲剧。她的悲剧是两方面造成的。 首先,当然是Hot Shot 里的那一帮人。正如男主所言,在他们眼里参赛者并不是人,只是可以盈利的工具而已,他们在乎的只是如何创造更高的收视率、如何挣更多的钱,而你的梦想、你的人生在他们眼中一文不值。 梦想,既是他们掩盖自己罪恶并向你示好的遮羞布,同时也是诱你上钩并更好操控你的工具。他们会使手段,让你的意志变得虚弱;比如给你喝“静心水”,对你威逼利诱,对你描述现状的灰暗,未来的光明,犹豫的罪恶,迅速做决定的必要。在这一系列的强攻之下,意志薄弱、目标不坚定的人,很有可能就会妥协。

其实,Abi自己也是这一悲剧的制造者。首先,她的目标本来就不明确。她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唱歌,是否真的一定要成为歌星。只是刚好有个人认为她唱歌很好听,并且愿意帮她支付门票,心想这或许是个摆脱现状的机会,反正自己不会损失什么,何乐而不为?

(I guess 透露了其实Abi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机会与选择,有些选择似乎前景光明,并且不需要你花费很多的努力,很多人因此会选择这个机会。但是做一件事情,不可能没有一点牺牲。做了这个选择,就放弃了另一种可能,当选择的是所不愿的,而放弃的却是梦想,那该如何是好。 所以,人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并且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便现在处于迷茫之时,还未看清自己想要为何物,那也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什么是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什么是自己绝对不能越轨去做的事情。只有这样,不能说一定能找到并实现自己心中所愿,但也能保证你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不至于迷失太远,甚至背道而驰。 此外,即便你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成为什么,那也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与坚定。因为,在你一路狂奔的路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或事情,想方设法绊住你的脚步。所以,如果你一直保有初心与善意,同时心怀坚定与谦卑,知道自己的不足,同时明白自己的方向,即便是全世界的人都同声叫你放弃梦想,叫你去做一件你不愿意做的事情,你也不会昏了头而妥协。

看到这里心酸不已

5.最后,便是影片的男主角宾。在遇到Abi之前,他混沌地过着日子:任性地晚起、尽情地使用生活用品,随心所欲地将不喜欢的节目广告跳过,悠闲地踩着踏步器。因为,他从死去的哥哥那里继承了1万5千里程,可以从容地面对这个满是屏幕的世界。 他虽然已经厌倦了这个到处都是虚伪的世界,但是他仍愿意相信这个梦想是美好的,HOT SHOT 这个选秀节目是实现梦想、通往美好的大门。所以,当他遇上心仪的姑娘Abi,被她的歌声打动,他不愿让如此美好的生命浪费在终日惨白的踏步中,他觉得美好应该绽放在美好的地方。

放眼望去,多像我们的格子间

所以,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里程帮Abi购买了一张通往梦想的入场券,并陪伴着她一起走上了梦想的舞台。然而,这里满满的都是套路,本来打算成为歌手的Abi,在主持人的巧言令色、威逼利诱和大家的哄闹下,成功地拜托了终日踏步的人生,成为了一个艳星。

他心中的美好被击碎,他决定做出改变。是的,他行动了。比许多只会嘴上说说,心中仅激动片刻却什么都不做的人,好了很多。然而,当他慷慨激昂地对这个世界进行了一番批判之后,他所批判的对象没有如他所想对他施以暴力,而是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他听着对方所描述的新生活,发现自己有机会从自己刚刚抨击的对象中能获得相当的好处,他迟疑了,妥协了,走到了对立方。 其实,他会这样做也理所当然。他之所以会以命相搏,试图让大家发现现行世界的罪恶,并期盼能打破它,并非其拥有多么无私与高大的梦想,仅仅是因为他自己的梦想破碎了,所以他要报复。但是,当对方能为他构筑新的梦想,并允诺帮他实现时,他的愤怒便消失了。他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立场,他的立场从来都是自己,所以他最后选择离开踏步机,走进另一个更大的格子间,开始另一种踏步的生活。

【三】 我们再回到泛娱乐化网络世界的话题。就像男主在抨击Hot Shot的三位主持人那样,不管是从业人员的有意为之,还是无意导致,在对待很多事情上,自媒体与不少主流媒体,在解读的时候,往往不是走煽情的路子,就是把事件打碎,解构成一个娱乐化的、笑料式的话题,很少会去深挖事件背后的真相和原因。 所以当越来越多的233333出现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是该认为网络世界只是个提供笑料的地方,还是认为这个地方把一切都当做个笑话看?如果是前者,那为何我们要花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在这上面?如果是后者,那我们是否应该多点思考、多点人文情怀。 还有,为什么说要勤于表达自己对这样、那样事情的评价,为这样那样的美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就是希望更多有着美好、善意、真实、深刻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浸润更多人的身体与心灵,这样时代的潮流应该会向着真真实美好的方向流动,而不至于得到像影片中那样的社会,连现在触手可及便能得到的绿树鲜花、真情美好都要靠生命来换取。 最后,我只愿,越多的人珍爱我们的地球、珍爱身边真实的美好,多从手机的世界里走出来,和爱的人一起在真实里拥抱。 你来人间一趟, 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 一起走在街上。 ——海子《夏天的太阳》

另附黑镜第一季1/3集杂感:

1.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看懂黑镜第一季第一集

2.黑镜第一季第三集:一声叹息,你我都逃不过这张巨大的网

更多精彩影评

1.十二怒汉 | 当所有人都和你意见不同时,你会怎样?

2.每个人都可能是被嫌弃的松子

3.这部让众人恐婚的片子 教会我如何去爱

微信关注:认真看电影

认真看电影,认真去懂你!

欢迎各种转发哟~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

 4 ) 无所遁形的潜意识

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英国电影,挺有内涵的。黑镜映射的是人性的本质,是潜藏于意识之下的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潜意识,而正是在社会发展与影响下,潜意识的自由发展,出现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驱动人原始的思考和抉择,以致于这种思考和抉择脱离传统意识中善与恶、是与非等观念。所以说一切美好和罪恶只不过是黑色镜子里的幻象。

 5 ) 关键词:记性不好,所以快乐 EP3

      <红色袜子>
    从头到尾,男主角的红色袜子在一身笔挺西装的印衬下亮眼而醒目。红得汹涌,像是一抹宁湖下暗藏的旋窝,像是苍茫荒野看不尽的地平线外狂奔的牛群。
    晃荡一下,戛然而止的镜头,剩下的都是这一斑猩红。


    <一半的记忆都是不重要的>
    第二幕的聚餐中说到,人的记忆中,一半都是不重要的。这似曾相识的句子命中主旨,因为记忆不好,所以大脑自动筛选保留下来的,都是重要的,快乐相比难过,自然是快乐比较重要。因为记性不好,所以快乐;因为记性能以保存,所以EP3 的世界中,多了很多不快乐。
    但是,真实的场景还原出真实的情感,不快乐冲淡了我们的快乐,甚至突然知道事实的人会因为感觉被欺骗而产生更多不快,这样获得真实的踏实感换来的是倍加的不快乐。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我记起父母时常的争吵,无非是我记得是这个你不同意这个,相互拌嘴还原事实,最后一方妥协以求安宁。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真相有着不可抑制的欲求——直到发觉这条记忆之路走不回真实,才以爱的名义去妥协。
    于是我又想起曾经给一位朋友的建议,若深爱,请健忘。


    <伤疤>
    还是第二幕,聚餐。最后登场的海伦,是少数摘除了记忆芯片的人。男二号触摸她的记忆芯片伤疤时候,暧昧的言语下这段伏笔被巧妙带过。
    直到片尾,交织在爱欲与悔恨中的男主角拿起了刀片,走向了同样的道路。

    
    <喋喋不休>
    心理学中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事物存有执念之人,莫不是对自己的不满足对事物存有过多欲求。反观片中男主角的喋喋不休不依不饶,是个人都会觉得气量小又敏感,这是一个多么不自信的人啊。
    但是越看到后面越会发现这确实他高智商的表现,精准的直觉与异于常人的观察力。
    噗噗几声,捅破了玻璃纸看清真相。
    又噗噗几声,心口中了一枪。


    <做爱时候的其他早期的激情记忆>
    男主角的敏锐不无道理,跟妻子做爱,眼前看见的却不是现在的欢愉而是过往的云烟,这至少说明现在不欢愉(尼玛俩人轻轻抽动就完事儿了,这也太……==)
    都说身体是能感觉到彼此的情感的,真高潮还是假高潮,是个正常人都能感受到。所以两个人都选择沉醉在记忆中来达到真高潮。但是这样心照不宣的谎言,又能维持多久呢?
    果然维持不了多久。

    <直觉>
    善忘的人更依靠判断,而不是直觉。这句话听起来不是特别对劲,但我觉得,善忘的人没有过去可以分析,直觉对于他们来说是更加危险的,所以一般人会更需要判断。
    在片中,我的这个想法得到印证。能读取每一段记忆的世界中,太多的片段可以溯洄,所以我们不需要更多的判断,只需要直觉,前进,对比,前进,靠着直觉捅破窗户纸。
    对比?对比不是判断么?当然不是,判断哪里只有对比那么简单。


    <欺骗>
       不看到最后,是难以想象那么冠冕堂皇看似矜持有度的女主角竟然隐藏着这么龌蹉的记忆。
    不知怎么我自己也中了一枪,我自诩是个记忆力还不错但是会经常主动忘记事情的人。不是不想获得真相,而是有的时候,道德和欲望之间,真的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真诚的。可能你最爱的那个人,暗地里背叛你最多。
    但是有的时候,爱情这样珍贵的事物,你一旦得到了表象,是不会再忍心把它擦干净看透它的。


       <记忆>
       片尾晃荡的记忆场景,有着亮金色如晨辉的美感。然后晃荡一下,就变回白灰暗杂乱的现实。这几分钟的镜头,让我不得不感叹导演的功力之强。
    一部好的作品是需要一个好的故事好的画面好的音乐,但是他之所以好很多时候不是所有的东西珠联璧合,而是突然一个点敲到你的心坎。
    所以这个蒙太奇画面降临的时候,我必须说我被敲到了


       <删除>
       对应第二幕中海伦的伤疤,我想很多人都会不禁联想那个女人是不是也有这样不希望回忆起来的画面。

       把记忆芯片扯出来这版血肉模糊的场景,戛然而止。
    我在想,这样就算忘掉了不快乐,用伤疤换来快乐了呢,还是男主角再也看不清事情了睁眼一片瞎了呢?

    毕竟,有人问海伦摘除记忆芯片后没有影响吗?她的回答只是,至少我现在还看得见,这就说明没有问题。




     这个本身就是问题嘛,看得见现实,看不见事实;看得见快乐,看不见难过。

 6 ) The Dark Side of Media (内有部分剧透,慎入)

原本只是循着自身重口味而去的一场猎奇,不料却成就了个人年末的一道盛宴.除了向英剧<黑镜>(<Black Mirror>)的编剧和导演致以最为真挚的敬意这一简单直接的方式之外,我实在找不到更为贴切地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激越.

有趣的是,一位在美利坚念传播学的好友,她的期末论文之一叫做"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y"(姑且译为:科技的意外吧).在她下笔之前,我们曾经聊过一阵究竟什么叫"Unintended Consequences".如今看来,<黑镜>几乎就是对这一论文题目的绝佳注解.

Ep 1.

在更早之前,我们亦曾聊起过BBC的纪录片<How Facebook Changed The World: The Arab Spring>.无可否认,sns网站确实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但仅是这样却并不足以其正当性/正义性.正如<社交网络>中马克扎克伯格所阐述的那样: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让其成长,而其究竟会成长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确定;另一方面,sns网站高企的市值亦并不足证其价值,而只是更多地凸显了投资人的预期而已.

同作为sns的典范网站, YouTube和Twitter在<黑镜>ep1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远非那么正面.在片中, YouTube和Twitter上的各种回复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民意",首相大人的一举一动也不得不随"民意"的趋势而变,以至于最后不得不走进地狱般的直播间.在这里,ep1并没有像其他B级电影一般去仔细呈现那个极具话题性的场面,而是把镜头缓慢地扫过了广大围观群众的脸,两遍.于是,我们先是看到了美梦成真般的激动和兴奋,然后看到的是噩梦悄然侵袭时的啜泣.

不知是谁说过:美梦成真的那一刻也可能是噩梦降临之时.我并不确定那些渐渐变得悲伤,扭曲的面容是意味着有什么内心的东西被唤醒,还是他们感到了某种东西的坠落;但至少,我们不难兔死狐悲地想到:首相且如此,民何以堪?安迪沃霍尔的名言也似乎可以被更精确地陈述为: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被直播的机会(no matter it is for or against your will).

比起后面的ep2和ep3,闹剧般的ep1要短上那么15分钟,这使得它更像是谱曲时定下调性的第一个音符---媒介之暗面,而紧随其后的ep2和ep3不论其编织与铺陈有多么精巧绚丽,最终也都殊途同归般回复到这一被黑色浸染的注脚.

Ep 2.

虽然<黑镜>之编剧的想象力毋庸置疑,可一切也非无本之木,凭空捏造而来.只是,与其说ep2中的虚拟世界与<机器人总动员>中人类飞船里的生活场景有几分相似,倒不如说编剧为我们呈现的更接近于一个彻底苹果化了的世界.我们的工作,娱乐,乃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通过一个个高度发达的app来完成:我们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我们眼下正在做的---动动手指,挥挥手臂而已.似乎是嫌这样的类比还不够明显,提供该视觉平台的公司还被命名为nopple(no-apple?),其间想传达的信息不言而喻.

比起nopple这样的影射,对于选秀的嫁接更是一头撞入我们当下的生活.不论是在我们的现实中,还是ep2的世界中,选秀都已经成为了从一文不名走向一鸣惊人的康庄大道.然而,似乎很少有人去问:选秀的背后,究竟是谁在做出选择?是评委,还是大众?鉴于几乎所有的选秀到最后都号称把决定权交给了大众,那么究竟谁是大众?在有了ep1的前车之鉴之后,参加选秀这一行为本身是否也意味着自身权利的一种让渡呢?又一次,个人意愿需要在媒介的舞台之上直面(confront)大众的意志;或者说,与ep1一样,大众又一次站到了某种个体的对立面上.

在这样的一种近乎于对峙的关系当中,评委的角色十分值得玩味.他们宣称自己只提供意见,并不拥有作决断的权力.然而,评委之所以为评委,则是因为他们了解大众,知道如何取悦或操控大众;所谓的点评,也不过是告诉你该如何包装和贩售自己(的某个部分)---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极了齐泽克口中的电影(参见<变态者电影指南>):唤醒大众的欲望,把玩大众的欲望,并将这种欲望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当评委的这一行为特质被放大到极致时,我们才得以看到在<黑镜>ep2中的生杀予夺---讽刺的在于,这一权利亦正是源于剧中那些以复数方式+虚拟形象所呈现的大众.

面对着评委的强势与物质(哪怕只是虚拟的物质)的诱惑,选手的人生抉择早已由他们上场前被要求喝下的饮料名所暗示:compliance,妥协.带着满腔怒火,且未曾喝下规定饮料登台的男主角原本有机会在怒斥评委和选秀的虚伪后,以自杀的方式来对选秀给出一个大写的NO;然而,他所有的愤怒却被评委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给击碎了:刚才的那一切都是你的表演吧.

那一刻,我的嘴角浮起微笑,全身却汗毛倒竖.我仿佛看到一个隐形的,形状不明的怪兽借着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将一个人类倾尽全力的攻势在顷刻间瓦解,吞噬.那一刻,我看到台上那双迷茫的眼睛,我知道:消费主义又一次赢得了胜利.是啊,还有什么是不能被表演的呢?随之而来的热烈鼓掌,也绝非是对个体的褒奖,而更像是对消费主义胜利的欢呼.这竟是怎样的一种皆大欢喜?

仅仅是影射与嫁接的简单并置,尚不足以成就ep2的暗黑气质.真正让ep2大放黑色光华的,还是在于虚拟视觉生活与选秀消费主义的无缝连接.换句话说,当人们不满足于只是做一个混吃等死的消费者或是渴望追寻不同于虚拟视觉的真实时,他们会发现:每一分自己找到的真实都会被消费主义吞食然后转化成虚拟的视觉予以呈现,人们无法成为一名真实的生产者,而只能沦落为虚拟的被消费的生产者.就仿佛除了自杀,来对这个世界说"不"之外,人们其实无路可逃.这一宛若幽闭空间中一步步感受黑暗侵袭时的窒息感,其表面却又是那样的光鲜靓丽,五彩缤纷.

Ep 3.

老实说,ep3的开头让我很有些懵懂.圆桌评估中的洽谈,让我瞬间想起了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以及前些日子里"身为人母"的热点讨论:片中,一家未来的公司打算接下来开拓的经营领域正是针对父母亲的追溯性起诉,比如起诉他们对自己关爱不够而导致自己现在自信的缺乏和收入的低微.很难想象这样的业务如果真的在现实中开展会是怎样的情景.只是,这样一个简短而有些突兀的开头已经为所有的剧情埋下了伏笔.

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抱怨过:没有任何相机能完美地复制并呈现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这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扔掉相机的理由.可我从来都未曾反问过自己:如果有一天完美复制,储存和呈现(播放,定格,放大)我们眼见的一切---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们所有的记忆---成为日常,我们的生活究竟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而这,似乎正是ep3试图去回答的问题.

如同ep2一般,ep3中这些颇具科幻意味的设定并非前无古人.早在西班牙的独立小制作<Sleep Dealer>中,日常生活的记忆便可以放入网络被当作日记贩售;而ep3中几乎人手一枚的U盘大小的电子装置则让人联想起好莱坞喜剧<人生遥控器>.只是,当这种设定的联合被放大普及至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深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时,我们也就开始遭遇那些"unintended consequences".

通过植入这种被称为"grain"的电子装置,你能在任何时候回放你的任何一段经历,定格和放大每一帧画面,重温任何一段经历,只要你未曾将它删除;你甚至还能将这一记忆的视觉影像投影到任何一个屏幕上与周围的人分享---这样一种分享的便利程度, 我想,正是现实中不少sns(微博)用户所渴望的,不是么?

然而,这样的便利却是以对(姑且称为)影像权的悄然篡夺或是对于镜头敏感的直接漠视为前提的.就仿佛是约定俗成一般:每个人都认可自身成为他人影像的采集对象,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对于记忆的采集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固然使得任何人都有机会过上一把<Lie to Me>的瘾,或是切身体验一下安东尼奥尼的<放大>.可是,生活并不总是侦探剧,而<Lie to Me>也早已向我们呈现了真相的杀伤力.

已经不难看到:不论是该公司打算开设的新业务,还是日常记忆采集的设定,几乎都在结果上指向了对家庭的拆解.这样的拆解究竟会铸就一个怎样的社会结构固然难以确定,但流动性的增强和人与人之间疏离度的增加却是大势所趋.又或者,当日常记忆的采集和分享成为sns的终极版本,我们是否不得不回到最初那个有趣的问题:sns的出现究竟是让人们的联系更紧密,抑或更疏离?就我个人而言,我一直都难以忘掉<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在向前女友发送了朋友的请求后,不断刷新页面的镜头.

另一方面,我们亦可从记忆本身出发,来观照上述的提问.在剧中聚餐的餐桌上,一名从事植入"grain"的女士宣扬了植入"grain"的理由: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忆采集装置,那么我们的记忆是很容易被那些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比如催眠师,所篡改的;又或者,记忆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变得模糊.有了这样的装置,任何的记忆都将变得可查证,可核对.

这段专业的陈述,事实上关乎于对于记忆的定义.究竟什么是记忆?记忆能否等同于或者一定是真相?就我个人而言,作为普鲁斯特和本雅明的信徒,我几乎是本能地抗拒这样一种单一化的记忆.它意味着我们复归过去的路径只有一条,我们和过往的联系也将仅存一种.我们将无法去享受记忆的多义与游览其间的层峦叠嶂,无法在各个吉光片羽般的记忆片段前眼花缭乱,如坠梦幻.当我们将多义的记忆阉割到只剩真实,那么我们也需要去面对那些撤下了自我防御机制后的现实的创伤.显然,不是每个人都强大到足以面对这些创伤,尤其是一次性地去面对它们.

Ep3叫做"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你个人的全部生命史.对我来说,这更多地是一个问句:你准备好面对/检视自己的全部历史,所有回忆了么?

尾声

尽管<黑镜>在情节的设定上颇具科幻意味,但其内核却完全指涉现实.从ep1到ep3,编剧似乎更像是醉心于某种学术研究:先是提出假设,然后推导论证.并且,他选择的是一种定性的研究方式,试图通过某种放大到极致或是极度偏执的假设,来获得对于人性,对于生活的洞见.因此,我更愿意从所谓"hyper-real"或者德勒兹意义上virtual去理解这样的设定,而不会去考虑设定本身的现实性和逻辑性.也即,剧中所有的设定都具有一种"潜在的现实性",或者说是现实与虚拟的耦合;而这一耦合所形成的多义文本空间,亦正是该剧之魅力所在.

此外,上面所有的解读几乎都只集中于"黑",或者说"暗";关于"镜"(mirror)的解读可以说还未开始.个人初步的设想中,除了需要参考各家关于镜像的理论论述之外,"视觉化"也将是解读的重点之一---剧中所有技术设定几乎都以视觉化的媒介为载体,那么当我们,比如观看我们的记忆时,我们究竟在看什么?当我们将自己的记忆快进,定格,放大的时候,我们在手中把玩的又是什么?又或者,是否在有了对于记忆的视觉储存和播放的便利之后,我们便可以永远地活在记忆当中呢?

<黑镜3> //movie.douban.com/review/8168749/

 短评

含泪推荐!超越2011所有电影电视作品!

6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力荐

那只猪是母的吗....

8分钟前
  • 释硌
  • 力荐

说第三集弱的人是自己没经历过吧

13分钟前
  • PixelGirl
  • 力荐

第三集真的看得我心寒,特别是结合最近的亲身经历。记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怕的敌人,我倒是真的希望能有Grain让我可以删除那些不想保留的东西,没有负担的过以后的生活。

15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这部英剧真强悍,每集都能让人的心理防线来次大逆转,慢慢的和故事里的人们一起同流合污,最后内心觉得现代高科技的悲哀,特别是第一集的绑架案,讽刺手段来的太阴暗了,它让你审视自己和现代科技带给你的各种瘾,最后它顺便连你一并讽刺了,你还会拍着双手叫绝。你敢说你没想看首相干猪吗?★★★★★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用最超凡的想象力来描绘人性的暗角与尴尬。神作。必看。

23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影片最最精彩和恐怖的地方是——3集都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部分事件的预言。

2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Black mirror依旧讨论的是现在的问题,过度娱乐化,过度传播和过度记忆,但编剧把其背景放在科技发达的未来加重了效果,非常好看,值得深思。

32分钟前
  • Titanium
  • 力荐

媒体强奸了你,消费侵蚀了你,科技玩弄了你……

34分钟前
  • 力荐

1、题材大胆,故事却刻板,政治及社会讽刺过于直白,被绑公主好美 2、刚开始还有点享受这个新奇科技流的未来世界和无私付出的爱情故事,可越看就越发现自己已经陷进无法自拔的悲凉和哀叹,特别最后那把曾经打算用来反抗体制的玻璃刀竟然成了娱乐大众的道具 3、因为联想太深,被虐的彻底窒息了…bravo

35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其实我觉得第三集是最弱的,对人性的展示最没说服力最不典型的例子,因为男主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就算没这种能力他也同样如此。

3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英剧能够探讨的深度真的是其他同行业无法匹及的高度。媒介的力量,公众意愿,技术先进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侵蚀,沉沦过去。每一集都无比精彩,值得深思。

39分钟前
  • Bèn
  • 力荐

看几集IT Crowd补补身体去

41分钟前
  • cat
  • 推荐

看完黑镜才意识到这个国家依然在产出奥威尔。

46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E01从首相的睡衣与重臣的制服开始就透露着浓厚的黑色,而最后一段犹如国殇的拍法让我背脊发凉!E02当他用自己的生命说了那段反抗的宣言,却最终向这个已经被消费主义腐蚀了的社会投降。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么?E03当你可以随意查看回忆将其分析放大,你将永远走不出去。

51分钟前
  • mOco
  • 推荐

对于这么一部同时犀利深刻、囧囧有神、迷幻而重口味的黑色大片合集,我森森滴想到中国电影《失恋三十三天》,人家是把电视剧当成电影拍咱是把电影当成电视剧拍,不说话了。

56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万人空巷争看首相日猪救美进退两难,网络凶猛资讯传播一日千里喜忧参半。

5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第一集还只是觉得牛逼哄哄,噱头十足;第二集也不过搬出眼花缭乱的新科技,可是第三集,裸/血腥/高科技都是浮云,最后一幕那黏着肉带着血的痛斩前尘、剜除旧疮,才让我心灵沉重受创,顿时觉得,真的是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5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两句话:1、此为年度英国最佳剧集。2、看此片需内心强大。

1小时前
  • 波澄酒
  • 力荐

话说,已经没什么能阻挡英剧了

1小时前
  • Haru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