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在一个疗愈塔罗公众号一篇推送中,我那时 也是接触神秘学有一段时间,看到里面所说的刚接触这些从自我掌控到想知道命运从而变得痛苦,觉得感同身受。虽然此片在豆瓣评分并不高且被大批“影评人”称为鸡汤,但这些看看就好了,还是要保留自己内心一片净土和专注感受自己当时的感受。 由男主写给死亡、时间与爱情的三封信开始的故事,其中让我突然有一种“你是无限的”感觉的就是剧中关于时间的语言。时间不是从早到晚,也不是从一月到十二月,这只是人类强行定下的规则,而时间本就是虚幻,我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不过也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感受。有了这样的认识,许多对于时间的焦虑,自己完全可以使其不复存在。你是万物,是无限,你自行创造你周身的一切,只需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 还有,当你越在意最后的结果是否是好时,反而会失去过程中的美丽。而电影让我更加恍然的是,结果是无法预测的,你每一天每一时刻所做的事会自然导向某个结果,若过程中一直感受到快乐和美丽,结局那个节点可能会被无限延伸成过程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戛然而止在一个不太理想的位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段时间以来你所感受到更多的是美好,因此,不要为了执着于结果而失衡于过程。也相信自己,力量源自我们的内心。 同时,“爱是不连续的,是发生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在亲密关系中,也不必过问:“你会永远爱我吗?”本身即是悖论,我们只有不求回报无私的爱,与那一个个共鸣的瞬间迸发出的,源自内心的,自己能清晰体察到的“爱意”。 愿你时刻将自己的心,自己的感受当作重点。
吐槽下片名中文翻译烂到连主题中心都没法表达出来,看了半天都不懂哪里是附属美丽。
然后看了别人的解释:附属美丽,指的是不要只盯着你focus的事,多notice一下它周围的事情,它附带的东西也很美。
她对haword说,you lost child ,it'll never be fixed.
所以,那个选择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成为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心结。午夜梦回的时候我也会留下眼泪,每年固定时间会去山上替她点上一盏长明灯,无论什么原因我不要她了,都是我的错,连一个名字都没来得及给她,唯有不灭的灯延续我对她的思念。
不知道别人看这部电影的感受,但是自己最明白内心深处不愿意被揭开的伤口,我愿意伤口腐烂,我只focus在自己的痛苦之中,我已经看不到周围那些附带的美丽了。面对痛苦的时候,却连痛感都失去了,唯有每年失去她的日子独自待在房间重复想着医生说的那句,都有心跳了呢。就像电影中,平安夜,haword敲开前妻家的门,前妻无数次的问他,haword,告诉我你的女儿叫什么名字。那个逝去的生命就如同梦魇困住了不想要前进的人,haword给了前妻一张卡片,上面写着,if only we could be strangers again.如果可以,那就不要相遇,如果可以,那就回到原处。是一直出现的love,time和death让他终是选择进入徘徊过的那个窗口,选择扮演着不认识的陌生人,重新和她相遇,重新开始。
我没办写悼文给她,我不敢在有人场合提起她,甚至都不会有人知道她曾经存在过。也许借着电影能把我内心真实的感受传递给她,无惧死亡,消磨时间,无法感受爱意,这就是我不要她给自己留下的惩罚吧。顺便说下,死亡出现穿的蓝色衣服真的不是隐喻吗?
我觉得片子给差评的人很幸福,证明那些人无需面对这种痛苦,无需体会这种被悲伤困住的无力感,这是好事。也觉得那些同有感触的人不一定会得到治愈,但伤口的脓暂时被清除干净了,尽管之后还会任其发展,不想伤口愈合,自我惩罚如是。
可能我看这部电影的时机刚刚好,经历了悲伤的永别,并且和主人公一样在思考什么是死亡、时间和爱。它击中了我的迷茫,令我泪流满面。所以这部电影被我认为是最近一两年最让人感动和值得反复看的电影。里面的各位影后影帝的飙戏,也让角色非常立体而丰满。也许烂番茄、豆瓣上的大多数低分都来自没有对死亡有深切感受的人吧。相信这部电影在生命的某个阶段,会刚刚好真是你的那杯茶,而且可以细细品尝。
生而为人,避无可避的几件事是什么?编剧艾伦·里布在新片《最美丽的安排》中,提炼出「死亡」、「时间」、「爱」三要素,并把它们「拟人化」,分别让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桀骜不驯的年轻人、心思细腻的美丽女生「扮演」这三样本该看不见的存在,来「安慰」丧女后一蹶不振的广告公司总监。
听起来是不是很奇妙?除了故事脑洞清奇,片中演员更是星光熠熠:饰演总监Howard的是《当幸福来敲门》的 Will Smith、「死亡」、「时间」和「爱」分别是老戏骨Helen Mirren、歌手Jacob Latimore和似乎无处不在的Keira Knightley,而围绕在主角身边的「好(损)友三人组」更是云集Edward Norton、Kate Winslet与Michael Peña这三张演技了得的「熟脸」。
Howard几年前丧女后便一蹶不振,每日只知堆砌多米诺骨牌,很少进食、夜不能寐,活成了行尸走肉,公司业务一落千丈。「好(损)友三人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透过特殊手段得知,Howard分别给他曾经在开会时反复强调的「死亡」、「时间」、「爱」投递了信件,灵机一动,决定找人来扮演这三个对象,希望既能以此推进商业交易、又能或多或少令Howard感到安慰。三人分别负责与扮演「死亡」、「时间」、「爱」的演员沟通,而巧合的是,他们自己也分别有与「死亡」、「时间」和「爱」相关的困扰。
片中这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失去至亲的痛苦,是永远不可能消失的。」越是刻意回避、把生活过得一团糟、试图遗忘,结果可能愈发适得其反。「死亡」无可避免、「时间」带来好与不好的境遇,给人以治愈的能量,「爱」则是一切的缘由,藏在各种情绪当中,无论是开心满足还是愤怒忧伤。影片试图呈现一个人遭受创伤后的自愈过程,除了沉重的对白外,也穿插进不少缓解气氛的笑料。
经过漫长的过程,Howard终于接受了事实,三位好友和三位演员亦分别得到了自我实现和救赎,片尾的画面温馨美好。虽然Howard是「被设计」的那个,那又何尝不是「最美丽的安排」呢——片名仿佛一语双关。如果你想在年末欣赏一部催泪的暖心小品,这部片应该非常适合。
然而,瑜不掩瑕,在颇具巧思的设置背后,有很多生硬的起承转合,当中人物亦显扁平。Edward Norton对三位演员的发掘太过随机与巧合,Jacob Latimore与「时间」的关联性几乎无迹可寻,代表「爱」的Keira Knightley行为变化令人捉摸不透,而三位好友各自的困境,与「死亡」、「时间」、「爱」的联系简单粗暴,篇幅所限,人物像被迫注入命运,却很难令人感同身受。
「死亡」、「时间」、「爱」与Howard的对话中,则充斥着浓浓的「妙语大全」和「心灵鸡汤」感,编剧试图用最直接的方式把道理灌输给观众,对于人物的感受和变化却着力不足,说教感强烈。至于主角,一个连自己公司被卖掉、朋友送餐上门都不管不顾的人,居然在最后突然「顿悟」关心起三位好友,并(在应该对外界无知无觉的时间内)对他们的事了如指掌,性情突变令人咋舌。
在去年的《永远的爱丽丝》中,Julianne Moore饰演的爱丽丝患上了哈兹海默病,她本是事业心很强的教授,患病后记忆逐渐退化、甚至丧失自理能力,这样的变化和「失去」,一点一滴随着情节推进,「润物细无声」,令人心有戚戚焉。同样是讲「爱」,但片中,没有人向她抛出警世良言,而即使在她几乎什么都记不起时,依然能感受到「爱」的温度,传达「爱」的力量。
在《最美丽的安排》(港译)中,有一段对话是刻意点题,与之相连的是结尾的反转,内容配合出现得恰到好处的原声音乐,非常有催泪功效。然而,从情节设置到具体落实的每一方面,都渗出强烈的「匠气」,即使努力靠各色人物插科打诨仍难以被掩盖,令人无法专心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编剧的巧思是电影成功的一半,但如何抹掉巧思中的「匠气」,让故事以更平和、自然、更令人信服、更前后一致的方式呈现,更真实、更长久地打动人心,或许依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Happy Ending皆大欢喜,而故事中的主人公Howard,究竟有没有相信过「死亡」、「时间」、「爱」的「人形存在」,被这「美丽的安排」打动?相信观众看过后自会有答案。
(合作文,八股感强烈,仅存稿在此。原文: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12/21/010047413.shtml)
今天卧病在床,原本丧气无比的周末被这部电影打破了——附属美丽(Collateral Beauty)。
在电影中不断出现的三个元素:爱,时间,死亡。这是三个可以让世界上每一个人产生共鸣的话题。没有人可以在生活中脱离它们。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些事情是你无法“准备好”去接受的,比如亲人的离去,孤老的余生,被自己搞砸的家庭…它发生的那一刻,永远与想象中不同,不论你自以为自己多么强大。
于是也许有那么一刻,我们开始怨恨,怨恨着所谓的“宇宙规则”从你手中夺走的一切。我们不停的问“为什么”,为什么是我?为什么非要如此?这一切为什么要发生?我们怨恨“死亡”来得太早,怨恨“爱”让我们的失去如此疼痛难捱,怨恨“时间”没在美好的那刻多停留一些,却留下一片漫长的荒芜。
怨恨让我们变的偏执,再也找不回生活原有的节奏,我们总是执着于追寻一个永远不会有的答案,而忘了环顾四周还有什么留下来了。
我们忽略了那些,附属的美丽。
是的是的,我们都曾被击碎,我们都有那个“怀疑人生再也不会好起来”的时刻。那么亲爱的,就给自己一些时间吧,让爱重新慢慢苏醒,“死亡”说:“当你换个角度看,没有什么真正的死去。”别忘了留意,那些附属的美丽。
电影的结局真的震撼了我,我真实的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也许在时间线上,一切无法重来,无法转圜,可是,时间是什么呢?是线性存在还是幻象,是谁来给它定义呢?
我知道有些苦痛无法湮灭,无论多久,它就在那里,永远无法变得OK,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学习面对它,承认它。
“If only we could be strangers again.”
唯愿我们能回到陌生,以新的自己,重新相识。
嗨,你好,我是yoyo,你呢?
P.S.
I love Will Smith!
影片故事最核心的概念即时间、爱、死亡这三者构成了我们生命的三元素,学会与这三大元素和谐相处的人才能学会珍惜时光、感受爱意和淡然面对死亡。从主角到配角清一色全明星的卡司也让这个本来故事就温暖有爱的圣诞治愈系更加璀璨夺目,史皇饰演的丧女父亲令人动容,海伦·米伦阿姨扮的“死亡”超级有爱
本该很暖心的一个故事,被拍成这般田地真是太!可!惜!了!众多人物没有一个立得起来的,每个都想讲故事,最后全都讲成了一张张白纸;故事讲不好也就算了,连煽情都这么廉价。btw,跟踪男主一路的大妈,请告诉我你用的什么手机,距离这么远还拍的这么高清,连声音都这么清楚,我也想要一台。
這敘事非常糟糕。
竟然真的抽出了时间来看这部《摆渡人》,一帮大明星举着大号水枪朝着彼此和观众乱喷又冷又馊的鸡汤,确实是很特别的体验。
AA126。一大堆戏骨……本来就是美丽的小品诗,男主角的爱情那部分我是真没想到,于是在飞机上哭了……缺一点儿味,因为啥都讲一点没讲完,但我能给五分……
最尾個翻轉無說服力, 三大天使聯手都恨錯難返....7.1/10
来看失踪人口诺顿叔叔
故事是关于女儿夭折的主角直面伤痛走出denial的过程,剧作是对其过程的解构,这个解构通过将爱、时间与死亡三个围绕着主角的元素具象化为角色并与主角互动而实现;互助组支线与主线融合的反转并不令人信服,配角塑造靠简单有效的支线支撑,但仍显单薄,演员的优秀表演准确传递出的情感弥补了角色的不足
3.5星。鸡汤有毒,真爱无敌。
一碗浓鸡汤,电影院里所有人都哭成狗。其实剧情有点牵强,人物突然的心理变化也没太懂,但是不妨碍亲情的各种泪点,末了还来个出人意料的小反转,可以。
这种电影代表了一个很奇怪的烂片类型:大牌多到眼花看不过来,也有一个貌似很巧妙的故事设定,然而却会感觉每个人都只是来走过场的而不是走心,方方面面都飘得很。
佛教提到菩萨可能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幻化万象。而如果演技用在创造幸福和生命上,那表演者何尝不像是在人间行善的菩萨。但是最后两分钟点破了反而就没意思了。装不认识这段简直了,完美致敬《日出之前》和《午夜之前》
一大碗鸡汤但是一口都喝不进系列
2.5 对白如诗般美,但完全没有被打动。有些演员,真是能把烂演技传染给全剧组。
爱,死亡,和时间。要记得去留意痛定之后的美。
花了三次断点续传看完了,特别喜欢这部电影的台词,金句非常多。几位大咖也演的非常好,当然,剧本也不错,有些悬疑,有些浪漫,有些催泪。#20170405
这电影没搞清楚形势,这年头谁愿看一帮在NY住大房子的中产精英自我治愈啊。史皇要真想继续冲奥,狠狠心去演黑奴和gay吧
营养过剩之际被灌了一碗鸡汤,消化不良哈欠连连,泪点超低如我都挤不出一丁点,被大道理疲劳轰炸到白眼直翻。浪费了几个好演员。但我喜欢Norton这个赖皮撩妹的角色,表示很吃这套!Keira美得呐!看在大家都演得这么卖力,加上温情家庭路线很契合Noël的氛围,就给及格分鼓励下吧。
看完试映会 久久不能平静 明天要写观影笔记 电影的预告片完全没能体现整个故事的魅力 无数的大咖不过是这个电影出彩的一部分 故事的精妙和感动让我在12月的第一天干了这碗心灵鸡汤
overwhelmingly stupid,幸福来敲门被提名后will smith现在一到年底就开始熬鸡汤冲奥,从concussion到这个算是烂触底了,无辜连累一大堆好演员,叫collateral damage比较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