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狩猎》讲述了一桩错案——一位无辜的男性幼儿教师被家长和同事误认为性侵了学生们。在被起诉调查的这段时间内,男主角经历了众多的挫败,同时也几乎成为当地“最令人讨厌的人”。但健全的司法系统最终还是给予了其清白。然而故事远未结束,被污名化(stigmatization)、贴标签(labeling)的男主能否重新融入社区,能否恢复从前的身份(identity)?影片的答案已不言而喻。本片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旨趣十分浓厚,观众能够对它进行很多角度的阐释。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影片中的故事并非只停留在虚构当中,它确有其事,与它十分接近的真实案例发生在美国,而且当事人所遭受的影响也远比影片中的要恶劣。这一案例被称为the Wee Care case(或 the Kelly Michaels case):
1984年,22岁的凯利・迈克尔斯(Kelly Michaels),为了实现成为女明星的梦想,移居纽约。她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平日里非常喜欢孩子,待人接物温和有礼。为了养活自己,她开始在新泽西郊区一家名叫 Wee Care Preschool的幼儿园上班。据说,那里的孩子们都很喜欢她。
后来,迈克尔斯去了一家薪水更高的幼儿园。就在她在新单位上班两周后,她先前所在幼儿园里一个4岁的小男孩被送进了医院。一名护士揉搓小男孩的背部,向他解释说,等一会儿她将为他量肛温。孩子脱口而出:“以前我们老师[指迈克尔斯]在我午睡时也这样揉搓我。”虽然当时并不清楚孩子的意思是否是说:迈克尔斯有时会揉搓孩子后背哄他们入睡然后又为他们量肛温,然而被孩子的话吓了一跳的母亲,恰好地是一位地方法官的女儿,立马把这事告知学校,同时还报了警。警察询问了这名孩子和WCP幼儿园里的其他孩子,想要找到迈克尔斯性虐待孩子们的证据。随着调查的消息传开,忧心忡忡的父母们互通电话,互相告知事情的最新进展。警方也鼓励孩子们的父母去找州资助的心理治疗机构,以帮助这些父母和他们的孩子。反过来,治疗师则鼓励这些孩子的父母与正在进行调查的当局进行合作。
这个小男孩在医务室偶然说出的一句话,引发了青少年和家庭服务部(Division of Youth and Family Service)历时16个月的调查,最后以一份长达235页的公诉书,对迈克尔斯提起上诉。在这一调查过程中许多孩子的父母都被说服相信迈克尔斯用金属或木制汤勺、乐高玩具和灯泡侵害了他们的孩子;她光着身子在钢琴上弹奏“铃儿响叮当”;她把花生涂在孩子们的生殖器上然后自己舔下来、让孩子们喝她的尿、强迫他们吃地上的排泄物。到了审判开始时,迈克尔斯已经成为“全新泽西州最让人厌恶的女性”。
从一开始起,案件中就充满了矛盾和有问题的法律策略。例如,对采访记录的分析发现,调查人员通过引入暗示信息、当孩子们说了与迈克尔斯此案有牵连的事情时夸奖他们、当孩子们说了迈克尔斯的好话时则提出质疑、邀请孩子们假装知道或猜测所谓的事件,从而完全操控了孩子们。控方律师没有呈递任何可以证明性虐待的实质证据,但是他们却把迈克尔斯说成是一个“很会演戏”、“狡诈地迷惑人”的人。她做的每件事,都会从她是一个“怪物”的角度来加以解释。例如,她要是对孩子们很有耐心而且很和善,那就说明她想引诱他们。
在这家幼儿园工作的其他老师,没有一个人曾听到过或看到过什么,尽管多数午休时间的涉嫌性虐待都发生在与他们所在屋子只有一面窗帘相隔的午休室。在审判中,法官允许孩子们在闭路电视上作证,但他自己却依然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驳回了辩方律师提出的对孩子们进行交叉询问的请求。一位控方证人,即孩子们的心理治疗师,在作证时提到,那些否认被迈克尔斯小姐性虐待的孩子们,都得了一种“幼童性虐并发症”,这是一种心理状况,会使孩子们否认自己遭受过性虐待这回事。事实上,孩子们越是否认这件事,心理治疗师就越发肯定性虐待确有其事[按:此心理治疗师真是得弗洛伊德之真传]。
迈克尔斯后来被判有罪,罪状共计115条,其中包括折磨孩子、性虐孩子、恐怖威胁孩子等,她被处以47年有期徒刑。就像雪上加霜一样,在狱中,她收到了埃塞克斯县公共辩护律师办公室寄来的80万美元的法律费用账单。1993年,在她入狱5年后(这其中还包括18个月的单独囚禁,表面上说是为了保护她的安全),新泽西州上诉法院推翻了对该案的判决。不久,新泽西州最高法院宣布支持上诉法庭的决议,严厉谴责并驳回初审判决。法院记录上写道:在法庭上作证抨击迈克尔斯的那20个孩子,都是在受人指使、贿赂或威胁的情况下才这么去做的。
你可能会认为,由像州最高法院这样有影响力的机构作出的正式无罪宣判,应该可以扭转人们对迈克尔斯的看法。然而,她仍然是群众憎恨的焦点。仍有许多相信自己孩子受到性虐待的父母,继续对迈克尔斯起民事诉讼。其中一位母亲说,要是有机会,她会亲手掐死迈克尔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曾在那家幼儿园待过的孩子的父母,公开收回他们对其孩子前任教师的起诉。
上文摘自戴维·纽曼的《欢迎光临社会学》P340-342(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暂未考证电影《狩猎》的编剧是否确实受到了本案例的启发。
最后还想说几句话。虽然从个体视角来说,本片确实是深刻反映了人性的黑暗面,但除了老是重复这种陈词滥调以外——毕竟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影片都可以套用此话术——我们还必须以更宏观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例如,在本案例中司法系统严重违反“无罪推定原则”(presumption of innocence)。再例如本案例中的心理治疗师严重的古典精神分析思维倾向——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把“否认”视为是一种“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而这种“不可证伪性”正是一些科学哲学家们(如波普尔)抨击精分是伪科学的关键论据。对于个体来说,对一边倒的公众舆论始终秉持审慎的态度,对从众现象始终予以警惕,自然是避免自己陷入此类现象里的帮凶者境地的最根本的防范之道。不论怎样,以上这些都不能归结于简单的一句“人性本恶”,总是持有这样一种先天论视角,会使我们逃避主动参与社会建构的责任,会让我们的智识始终停留在未开化的水平。如果这样,the Wee Care case在中国继续重演,也不是不可能。
[2023.2.7更新] 本文原标题《〈狩猎〉故事的原型》可能会引起误解,让人以为电影是参照本文提及的真实案例改编的——从而被一些豆友对其潜在的性别议题进行批判。但根据回复区热心豆友的留言,本片导演是受到了认知心理学家Elizabeth Loftus有关“错误记忆”研究的启发。“错误记忆”相关研究揭示的是人们(注意,在真实实验中,被试往往都是成人,而非小孩)的记忆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人们往往自信“眼见为实”,然而研究证明,错误记忆能被研究者们轻易地建构出来。Loftus的实验范式已成经典,在记忆研究和司法心理学领域都有很大影响,相关内容可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书中的第16个研究,或我的一则读书笔记(//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annotation/102624627/&dt_dapp=1)。
看了几个夸奖的影评,以分析社会意义为主,属于马屁拍在马腿。而专黑此片的几个朋友主要黑了三点:1是开头铺垫多,节奏拖沓。2是风格不统一,一会冷,一会温。3是社会意义太强烈以至于降低了艺术性,或曰电影性,有高端冷艳影迷称之为cinematic。其中第3点,是一般冷艳高端的影迷最爱黑的一点。
下面从编剧角度先对开场部分进行拉片分析,有严重剧透,适合看过本片两遍以上再读。
片头卢卡斯亮相后的第一个段落,以三个递进关系明显的戏剧动作,完成了人物出场。
1陪大家捉迷藏一场
2给男生擦屁股一场
3送迷路女孩也就是女主回家一场
卢卡斯的出场设计相当缜密,三次互动,层层递进,而且全都是被动行动。不要小看这种被动设计,在一连串的被动设计铺垫之后,卢卡斯的主动性才会微妙而强烈的表现出来。
第一场互动,是男主的人物亮相,一群孩子捉迷藏,卢卡斯作为游戏的目标出现。孩子们藏在树后桌边,等着和卢卡斯来个已有默契的围猎游戏,而卢卡斯也非常愿意配合。这里有一个看似随意的主动行为,是卢卡斯在篱笆后观察孩子们,我猜测这种选择是在剪辑时完成的,因为这组镜头显然拍了不只这些。而观察结束后,他已经“不得不”对这个场面进行水到渠成的配合。
第二场互动,是一个男孩内急,园长习惯性的安排卢卡斯带他如厕。卢卡斯当然没有选择,但在男孩如厕结束后,我们看到孩子对卢卡斯颐指气使的态度:孩子们已经理所当然的认为,卢卡斯需要为他们的一切需求负责。所以当男孩要求卢卡斯来擦屁股时,卢卡斯尽管口头上对男孩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提出了婉转的抗议,但行动上他是无法拒绝的。这场戏涉及了较为私密的生理需求,比上一场的群体游戏深入一步。他再次“不得不”对孩子负起责任。
第三场互动,是结束了幼儿园内例行公事的为人民服务后,遇到孤身的女主角。在这里我们对男主的心理了解也得以深入一步。这场戏的指向本来很明确,小女孩迷路了,卢卡斯送她回去,这一切发生在幼儿园外,证明卢卡斯的被动行为来自其人格而非来自职业要求。但在这个情节点内,插入了双方心理的深入描写:小女孩迷路是因为害怕踩到地上的格子线。当卢卡斯再次“不得不”把萝莉送到家时,这个人物的主动性终于开始展现出来:他不在乎被颐指气使的工作状态,不介意被孩子们当成玩偶,反而对敏感的儿童心理世界给与一种相当严肃的认真态度。
这段对话,完成两个人物塑造。对小女孩来说,使她与开头那些嬉闹的儿童群体拉开心理距离。对卢卡斯来说,也使我们对他的理解超越了片头那些为赌钱而在冰湖中放肆跳水的其他成年人。(因为跳水动作有露点,洁版的剪掉了几个镜头。)
至此,卢卡斯的出场完成了一个被动人物设计的三连招,他从配合群体儿童的游戏,到照顾个体儿童的生理需求,终于进入女主角的心理隐私。
送女孩回家后,卢卡斯作为一个单亲爸爸的身份背景被进一步展开,而这个过程和女主的生活环境是并列展开的。
我们看到女主的胡子老爹对和卢卡斯的第一次单独沟通,就是涉及信任:胡子老爹说,当你眨眼的时候,我能看出你在撒谎。这里的人物关系基调轻松调侃,胡子老爹就像每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成年人那样“轻松的调侃着”。而卢卡斯的狗对胡子老爹狂吠不止,也暗示出潜藏的关系危机。
卢卡斯是一个细腻敏感,对孩子们需求从不拒绝的老好人。他离了婚,工作不忙,业余时间很多,爱心更多,他对这份工作的态度也不像园长奶奶那样,只看做一份责任,而是怀着爱。他是如何比他那些莽撞的成人朋友们更敏感,在第一幕开头短短十几分钟已经得到全方位立体展现。
再看看我们的小女孩,她的父母是如何耽于片刻的欢愉与片刻的情绪宣泄,而对一个如此敏感的女孩疏于理解,也在极为浓缩的背景中完成了交代。他们不是不想爱她,而是没有卢卡斯这样懂她。当下面几场,小女孩对卢卡斯展开一组示爱动作递进完成并接连受挫,于是采取否认和报复行动后,第二幕的血雨腥风便拉开帷幕。
始乱终弃的女同事当然是一条重要线索,她不能理解男主的愤怒,也就不配享有男主的深情。因为悲欣喜怒的程度,其实最终都无差别的指向一个人的敏感程度,所以女同事不过也是一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水中浮木而已。这点设计相当明确,无需多言,看不出这条感情线的虚伪,就会觉得很多细节莫名其妙。
最后想说一下片尾,众多评论都认为是男主一家回归社会的授枪仪式,其实并非真正的成人仪式。大家应该还记得令很多人感到费解的开头——那个看似是闲笔的打赌跳水的场面——才代表着真正的成人游戏:一群二逼而有闲的成年人看似激情澎湃的封闭世界。类似的无聊而刺激的节目不断上演着,它不涉及任何严肃的感情。而授予男孩猎枪,不过是类似毕业证或考驾照之类的表象礼仪而已。它对于男孩来说甚至因其过于严肃而显得残酷,因为他与成人世界的距离,还没有女主那个两个看毛片的兄弟接近。
在经历了这荒诞的一切后,温特伯格给授枪这场戏赋予了某种仪式感和神圣性,但绝非指向回归。因为对本片真正的主角卢卡斯来说,是否回归社会已经并不重要,当他和女孩在遍地格子中再次相逢,他抱着她说出要大步走的时候,社会的误解早被忘在脑后。那个萝莉挥手一笑的画面,看得我心头一颤,面对这一笑,卢卡斯怎么会在乎背后隐藏的黑枪。(分析黑枪是谁开的脑残也可以休矣。)卢卡斯的内心深处,一定宁愿接受她无情的鞭打,也许是十年后,但肯定不是现在。不为别的,只因他是可以为萝莉肝脑涂地的那种大叔。
拉片分析告一段落,下面对本文开头的三点辩护一下:
1关于此片的开场,已经在上面拉片分析,后面的节奏也是一样,故事讲的干净利落,严丝合缝。
2关于导演风格,我没听过导演轨,但猜测觉得此片剪辑师一定很吊,把本来资质平平的镜头素材,处理的到位出彩。俗话说导演是爹,剪辑是妈。
3关于社会意义,电影当然是有社会意义的,只看出社会意义就黑的,跟那些只看出社会意义就捧的人其实没啥区别。要看社会意义,为何不直接去看南周?
此片以经典结构毫无废话干净利落的叙述节奏,三幕清晰明确,被动人物塑造完美,足可以拉片为师,消除认为有此岸必有彼岸的狭隘偏见,以渡故事创作的无涯之海。
道格玛95一党其实早已不再道格玛久矣,早就超越了一纸宣言给自己限定的囚笼。但教条主义者还沉浸在教条中,怀着成见期待“后道格玛作品”面世。此片进入商业影迷视野后,先是带来一阵瞎捧狂潮,后因为迷影群体那种高端冷艳的期待,在迷影影迷中又分裂成黑捧两派,动辄以《大象》《浪潮》等日美著名“社会意义片”横向纵向类比。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因为本片导演太帅而认定人家是个花瓶的一批人,正好和因为冯提尔太颓而认定其装逼的是同一批人。
—— —— —— ——2014年5月分割线—— —— —— ——
此文是去年在某个专黑电影群里互喷之后的意气之作,虽然反黑有些过,但也不代表我就觉得这此片取得了多么牛逼到不行的成就。道格玛嘛,说到底也就是一个意气用事的团伙,谁本科的时候不想当当震撼业界的标题党呢。
这个片也是意气用事的团伙的一员,人到中年以后拍的一个常规片,人家可取的地方在于没有躺在年轻的成就上矫枉过正,用了一些好莱坞的技巧,继续讲述一些催人泪下的歪风邪气,这主题也是道格玛的老菜,仅此而已。
前几天,与一个荷兰女人聊起各自国家的教育现状和校园暴力。我们这边,持续不断有着老师对学生惩戒过度甚至侵犯的新闻,欧洲那边,则有着一种更为让人深思的隐形暴力,“在我孩子的班上,老师为表扬一个同学,轻拍了他后背,却被学生放大为‘亲密身体接触’,而遭停职,这太可怕了!”荷兰女人感慨到。
没想到几天后,在戛纳就看到了关于这种孩子对成人暴力的最完美诠释。托马斯.温特伯格的新片《狩猎》,让一个女孩随意的一句谎言,在小镇社区变形传播并扩大数倍后,彻底毁灭了一个成人。从中你可以看出整个西方社会是如何对“怪蜀黍”们绷紧了神经,更可以被信息时代谣言的致命程度深深震撼,同时,在影片传达的义愤感中,再次确凿无比的相信,孩子永远不是不会撒谎的纯真天使,而更可能是充满毁灭性的小恶魔。这种破坏能量,我们早已在前些年著名的小说和电影《赎罪》中洞悉。
《狩猎》的丹麦小镇生活背景,比有着大时代衬底的《赎罪》要简单得多。关于主题,可以简单到以一句“谎言毁灭个人世界”阐述清楚,但主题该如何在简单背景下发酵为振聋发聩的力量,就全在于编导功力。
这么多年,丹麦电影人在全球各大电影节甚至奥斯卡的攻城拔寨,足以让人相信,他们出身的丹麦电影学校无疑是训练编导对戏剧冲突把握能力的最佳训练营。早在1998年,就以伟大的《家宴》载入史册的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无疑是这个学校出来的尖子生之一。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的《家宴》之所以伟大,虽说更多是因其被冠以
“DOGMA 95”手册派的第一部作品,但也确实让人们充分见识到托马斯的戏剧爆破力:把一群理性的成人置于一个封闭的空间,接下来某个尴尬时刻就携带着毁灭的能量到来。现在回想起来,《家宴》几乎现场直播感的形式主义,更多是为了让DOGMA 95成为一场摧枯拉朽的电影革命,而毫不在乎反传统姿态所带来的入戏难度。在这场革命如昙花凋谢后,领头羊托马斯.温特伯格以及拉斯.冯.提尔纷纷专注于研发开拓各自的独特表达方式,前者的《一切为了爱》和《枪之故事》更像是为艺术精神如何与庸俗商业顺利结合而进行的探索。终于,这14年的探索耕耘催生出了殷实的果实。《狩猎》具有了充足的娱乐性,让观众极快入戏并为角色处境愈发揪心,还能在受压迫对象奋起反抗时,将已然代入的憋屈感畅快淋漓的释放,这是一种多么切肤的现场体验,从现场不断的叹息到终于来临的泄愤般掌声中可见一斑;同时,它没有让现实又深邃的主题牺牲哪怕一丁点。
导演是在1999年一个冬夜,从一个突然造访的心理医生那收获了这个故事,当时忙于《家宴》成功后各种琐碎应酬的托马斯,懒得听医生那些“思想是病毒”、“压抑记忆”的复杂词汇,客气的送走了客人,将故事丢在客厅上床睡觉。10年后,托马斯自己需要心理医生了,出于回访他人的礼貌,他翻出了这个故事,并惊讶的发现,“这不就是一个现代的猎杀女巫戏!”
女巫造成的恐惧以及全民猎杀女巫,是欧洲黑暗中世纪历史的重要部分。即便到了文明的现代,一次误会,一则谎言,也会将其针对的对象化身为邪恶女巫。昨天还欢聚一堂的好友转瞬反目,每天光临的学校超市加油站成为禁区,亲人都一边说着“我们相信你”而一边立起警惕心,一个可怕的猎场形成,将被谣言中伤者丢进靶心。撒谎小孩被眼前所见瞎住了,再想辩解,也会被认为是“受恐吓过度”,并加剧家人和邻里对“嫌疑迫害者”行为的确认。而又有哪个家长不会保护自己犯了错误的孩子呢?
以丹麦首席男星Mads Mikkelsen牵头的这部电影中,所有的演员都在被丢到猎场后,立即成为戏剧舞台上杰出的表演者。人际关系的紧张、心里动机的发展、身体行为的加剧,都让整个故事主题向着最强大的能量场奔去。
1.
《狩猎》放了很久,一直没看。《虐童疑云》和《水果硬糖》也是,我对涉及猥亵儿童的片子有天然的反感。但是我非常喜欢麦德斯·米科尔森的表演,这迫使我把《狩猎》看了。看完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对此类题材的“天然反感”实际上也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屏蔽。这“天然反感”的危险在于,它会左右一个理智的人做出不理智的判断。如果我在那个小镇,我也一定是深深怀疑卢卡斯的那种人。——这也是为什么“小清新”不可取的原因:自以为是的阳光、善良会因为不屑于直视下流、肮脏、丑恶而忽略掉真相。我们都知道“恶”是不可取的,但“恶”的定义是什么,以及由谁来定义,在每个人心中却千差万别,一如我们知道“法”。
2.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担心导演,担心他是一个“坏人”。刘震云说有四种电影:1好人拍好人;2好人拍坏人;3坏人拍好人;4坏人拍坏人。我特别怕《狩猎》是坏人拍的电影,不管他拍的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会有更残酷和撕裂的世界观。如果卢卡斯家有地下室呢?如果卢卡斯被带走后认罪了呢?虽然一开始我就断定卢卡斯是好人,因为当格蕾蒂指责他时他完全想不出是哪个孩子在告发。(说明在他眼里孩子们是一样的)但我一直有隐隐的担心,担心导演的世界观。最终看完我可以认定,这是第一种:好人拍好人的电影。
3.
好人卢卡斯在片中射杀了一头鹿。那鹿回头时,眼睛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当圣诞节他在教堂里座位上慢慢地回头,他的眼睛里也空空的,什么也没有。这个重叠我相信是有意的。这是一种比喻。面对飞来横恶,我们都是森林里的鹿。
4.
在有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目标之后,可怕的是,几乎每个人都突然觉得自己有权力使用一点暴力,并被自己的正义感感动了。那一刻,没人在意鹿是不是无辜。
整个事件是由没有狩猎资格的女孩克拉拉引起,这几乎毁掉一个成年人的生活。而影片结尾,男孩马库斯获得了狩猎证,他有了合法射杀的权利,合法施恶的权利。
为他庆祝的,是一群有狩猎资格的成年男人。这其中不言而喻的象征性。
5.
指责、攻击别人是那么容易,那么方便、天然。特别是在道德的掩护之下。容易到谁都不会去考虑他最严重的特性:不可逆。贺卫方在《拷问死刑》里提到聂树斌案:2005年河南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王某,王某供述出曾强奸杀害多名女性,其中包括1994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强奸杀害女工康某。而河北高院在1995年已经将此案了结,并对犯罪嫌疑人聂树斌执行了死刑。聂未尝不是一个现实版的更加残酷的卢卡斯,只不过他死了。而承担生的拷问的,是他的自杀未遂导致瘫痪的父亲,和奔走呼号多年哀告无门的母亲。
6.
卢卡斯没有逃避。他选择坚强的去超市,去教堂,他能怎样呢,这是他从小长大的土地。这里有了《西西里岛美丽传说》的味道。生命的韧度与硬度。面对指责、非难、攻击的态度。在这里我想提一提陈凯歌拍的《搜索》。怎么说呢?卢卡斯、玛莲娜、叶蓝秋。总觉得叶是在拿死亡撒娇。
7.
片尾那一枪意味深长。有人说是克拉拉的哥哥,究竟是谁真的并不重要。他只是告诉你,有些影响是不可逆的。覆水难收,有些话有些事说出来做出来就伤人,并且会一直伤害下去。所以要慎之又慎。林彪当年有个“三快一慢”:侦查快,准备快,追击快,总攻慢。中心在“慢”上,总攻开始要慢,不管外面、上面、下面的压力有多大,一定要等准备好了、确认清楚了再打。我们可以为鉴,想做攻击、伤害的事时,慎重(当然也不可畏首畏尾)。那些为国家制定规则的人,尤该引以为戒。
權力的反轉,受害者卻成加害者,有趣。其實小孩很早就說是自己瞎說的,但是她周圍的大人選擇相信這件事真的發生,畢竟,我們心裡都隱隱希望罪行真的發生過,這樣我們就都能成為善良正義的人了。
逃脱了世人的诬网,躲过了森林的暗枪。没有打中你的子弹,它击中了我。继去年《单车少年》后,再一次出现被击中心口的感觉,达内兄弟和李沧东的混合物。平安夜教堂一段,虐惨了。小女孩并非罪魁祸首,他们完全不知道一个谎言的杀伤力,其他人的添油加醋方才可恨(尤其幼儿园那大妈等)
不懂事的孩子撒谎惹祸,而孩子还根本就不懂事件的严重性,这是个有趣的创意。在儿童性侵如此重口的丑闻面前,所有人物和角色的行为和立场都变得清楚而极端化,孩子的纯真让善良的人们变得极端的可怕,整部电影的压抑情绪让观众不寒而栗,甚至想要男主爆发报复社会,这几乎是一部完美电影!★★★★★
1、看的人想死的心都有了;2、……还得活着。
如果你有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就会明白,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诱导的方式,成人都能从孩子的口中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信息,所以,关键问题是大人们想得到什么,而不是孩子说了什么
占据道德的制高点猎杀他者,你手上可有血污!?
这个男人从始至终都善良、宽容的对待每一个人,这是最让我感动的,最后Lucas教堂里爆发那场戏看哭了,Mads演得真心好,个人认为结尾开枪的是Klara的哥哥~
童言无忌的威慑力足以将成人置于死地,但更怕的是人言可畏的成人世界,一味愚蠢、盲从、暴力,善良的猎人最终变成众人眼中的猎物。
Mads Mikkelsen被冤枉以后变成汉尼拔报复社会了
媽的,還是當漢尼拔吃人比較好。
由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引起的连锁反应,最怕的是它一发不可收拾,没想到剧情岂止是不可收拾,竟然到了万劫不复。当所有人都站在你的对立面,当你以为还可以据理力争一下,到后来的破罐破摔、百口莫辩,甚至以为隐忍退让、顺其自然或许一切就会好起来、最后不了了之,然而深入骨髓的东西永远超乎你想象……
天真无邪才是最大的邪,童言无忌才是最大的忌,天使有时候才是恶魔。能说出口的委屈都不叫委屈,最大的委屈是承受不白之冤还百口莫辩。
前半部分悬念铺设出色,后半部分情绪掌控直击人心,点睛之笔的结局让人想起《家宴》。尽管是已经被讲过无数遍的故事,但温特伯格仍然能一步步将你带入其中,所有角色的心理和行为都是如此真实可信,也因此更感可怕,观影体验如身临其境般痛苦难熬,堪称一大虐片。麦德斯的表演依然上乘。
这电影要是早两年看,不会有这么深感触。很多情况下,真相是什么对围观者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支点,让自己站在虚妄的道德制高点上,得意一时是一时,反正过几天他们就会遗忘,任由真相被新的猎奇淹没,微博上这样的人和事比比皆是。
实在是一部虐心的片子。感觉这样的故事很像时下微博流行的一些谣言,我们都喜欢耸动的新闻,人们不关注真相,更关注这个故事是否与自己预想的一致,或是对自己有利。而恶意一旦形成,将伴你一生。黑暗压抑的故事,麦德斯的表演很棒。这是个寓言,所以情节会略有刻意,尽可能的虐心。
❶本片极度绝望压抑(但毫不沉闷),易产生诸如替男主抬起猎枪从幼儿园园长超市店员开始杀起这样的冲动,请谨慎观看。❷我们都可能成为那些抛弃卢卡斯的人。就像我们认定一个人精神病,他的所有举止就是精神病。❸熊孩子的恶意比任何恶意都可怕,因为他们不知道后果。
即使整个社会抛弃了你,也要活得有尊严。叔顶着满头鲜血回到超市去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真是帅爆了=口=卢卡斯从没有抱怨过我什么都没有做你们却要这样对待我之类弱爆的怨言,而是咬牙挺胸堂堂正正的挺过去。如果恶意无法避免,至少要活得坚强。顺说我总觉得下一幕叔就会化身汉尼拔把全镇下饭…
1.萝莉由爱生怨的报复手段又狠又蠢 2.孩子最可怕就在于明明无知,却会本能地以纯真作为武器,让他人深信不疑 3.人们习惯于自以为是,站在弱者角度分发所谓的正义和怜悯心,本身就是一种不公 4.信任和声誉一样,一旦破坏就无法修复 5.你永远活在他人的目光里,而世界本就有太多恶意~结局很现实,好片
女人好可怕。。男人好愚蠢。。。。
极度深寒。很难不联想到韩寒事件、杰克逊娈童案、及阿瑟米勒剧本的<妒焰飞灰>。孩童之恶源于无知。成人之恶却发乎偏见、道听盲从、各种嗜血癖嗜尸癖嗜黑癖,对恶的无反思、不推己、不自知。诬名者往往善假正义之帜,无不高举道德刑具。泼粪杀人的最大恐惧是谁也无法预知,这冤假错何时会降临自己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