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的德国,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的狂潮席卷而来,举国上下都弥漫着激烈而又狂热的气氛。克拉拉(马蒂娜·戈黛特 Martina Gedeck 饰)就生活在这样一种充满了艺术气息的环境中。克拉拉是一名音乐艺术家,成名很早的她年仅11岁便举行了自己的独奏会。所以影片在一开场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交响音乐会,只见克拉拉:身穿晚礼服半露球状胸脯、不看乐谱时而闭目时而抬头摇晃、全神贯注激情地演奏着钢琴,非常具有表演性,但没有朗朗演奏时那么澎湃和夸张,她的娴熟精湛的钢琴技艺赢得了阵阵掌声。
在台下包厢里的则是她老公罗伯特·舒曼(帕斯卡·格里高利 Pascal Greggory 饰),结婚后克拉拉举家迁往了杜塞尔多夫定居。他手里玩弄着结婚戒指,不小心掉在了地上被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捡到(马立克·兹迪 Malik Zidi 饰),这像是预兆了后来他们的换位?他顺便将自己的名片递给了舒曼夫妇奉上自己新谱的钢琴曲。而当夫妇俩来到了乡村小酒馆里亲耳聆听他的独奏时,舒曼闻不惯的酒吧的臭味,克拉拉则陶醉在音乐中非常欣赏,别人用剪刀偷她裙子上的珍珠她都没有发现。
其实这三位主角在音乐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先从年长的说起: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
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1856年7月29日后逝世于精神病院。看到这一定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吧?这么遥远的故事,我们也只能请教百度了:克拉拉在8岁时遇到比她年长九岁的舒曼后,他们的恋情没有得到克拉拉父亲的支持,希望她找个好人家不要找大都没有未来的音乐人。由于彼此的爱慕,他们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肖邦对此事表示了不满认为粗暴地干涉年轻人的爱情会是极不道德的。克拉拉父亲的好友李斯特竟宣布与之绝交,抗议他的暴行,在莱比锡的门德尔松也向舒曼表示同情。这份感情在父亲百般阻挠下,两人尝尽了相思之苦,终于在1840年有情人终成眷属。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年9月13日—1896年5月20日),德国女钢琴家,1819年9月生于莱比锡。五岁随父亲学钢琴,八岁就能开独奏音乐会,十九岁的女孩子就登上了维也纳的乐坛。
婚后曾与丈夫一起去俄罗斯和意大利旅行演出,后定居柏林,并在法兰克福高等音乐学院教授钢琴。早期以演奏贝多芬的作品闻名,后期以演奏肖邦和舒曼的作品著称。作有钢琴协奏曲,特性曲,艺术歌曲,曾编辑《罗伯特·舒曼全集》。果然对于克拉拉来说,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经济的拮据和多病的丈夫让她肩负着巨大的压力,而克拉拉对于音乐的热爱又不允许她将其放弃全身心的投入到家庭之中。
在影片中也多次提到她们的生活是长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而在分裂而又痛苦的生活中,只有勃拉姆斯的存在能够让她感到温暖和快乐。她们是怎么认识的呢?原来在1850年3月,勃拉姆斯给正在汉堡举办音乐会的罗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舒曼夫妇寄去了自己钢琴曲的乐谱。影片中是登门拜访的,正好遇到克拉拉的两个女儿,对活泼、开朗、有趣的勃拉姆斯很是喜欢。当舒曼看到乐谱后很吃惊的样子,克拉拉更是急迫地弹奏起来,过了一会儿说了句:“将来他会成为一只猛虎!”舒曼在一边补充道:“他已经是一只猛虎了!”可见舒曼夫妇不仅自己是音乐人才,更是欣赏有才华的年轻后人,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勃拉姆斯在结识舒曼夫妇时年仅20岁是一颗音乐界的新人,克拉拉34岁,舒曼43岁。当时如果没有舒曼夫妇的大力支持和提拔再有才华的他也不会被人知晓和重视,更不会成为一颗耀眼的星星。他在1848年第一次举办个人音乐会,1853年,作曲家罗伯特·舒曼撰写了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该文预见了勃拉姆斯所取得的音乐成就;同年,舒曼将刚出道的勃拉姆斯介绍给他的乐谱出版商,其首批作品刊印出版。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就这样勃拉姆斯在舒曼夫妇家居住了多年,他们三人共同探讨音乐,一开始也是非常激动、愉悦、和谐的。
可时间久了好性格的布拉姆斯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更是得到了克拉拉的宠爱。为此舒曼也会烦恼、嫉妒、不开心,影片中也多次表露出舒曼的醋意大发,有次喝了酒还动手打了克拉拉。而克拉拉也坦诚地告诉舒曼:把勃拉姆斯当成自己最大的孩子喜爱。此时的勃拉姆斯已经深深爱上善良、漂亮、开朗的克拉拉,他的心里已经发生了不平衡充满矛盾,舒曼也是他的恩师所以不能破坏他们的美好家庭。当他突然要决意离开时,克拉拉伤心地说了句:“我会想你的:时时刻刻!”,勃拉姆斯则背对她深情地告白:“我也会想你的:日日夜夜!”。
之后勃拉姆斯的发展非常顺利,他的辉煌创作也被载入了史册。在第一批乐稿德国音乐史中,常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与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相提并论,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拉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而将三人总称为“3B”。此外,勃拉姆斯也是继贝多芬之后,创作面广、继承古典传统较深的德国作曲家。
1868年,《德意志安魂曲》在不来梅首演。1871年,接受了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艺术指导的邀请,在职期间为宣传推动德国古典音乐发挥了重要作用。1876年,完成并首演了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1877年,《D大调第二交响曲》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1879年,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荣誉博士称号。1883年,《F大调第三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1885年,《e小调第四交响曲》在迈宁根首演。1896年,创作《四首严肃歌曲》。1897年3月13日,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4月3日,勃拉姆斯逝世。
当舒曼费尽周折、呕心沥血地把著名的《莱茵河交响曲》第2章顺利的完成,并取得成功后。他的老毛病头痛症又开始频繁发作了,而且越演越烈,不像之前使用鸦片药剂可以得到缓解。他的大脑经常像有人在打鼓般的巨响令他无法忍受,为此他还跳过莱茵河想寻死被人救起。最后只能到医院去接受外科脑部手术,可手术并不成功病情恶化。此时的克拉拉正在分娩他们的第6个孩子,经济拮据房租都要快付不起了。勃拉姆斯闻讯后寄来了钱,缓解了舒曼夫妇的危机,当舒曼临终前他也陪同在克拉拉的身边安慰她鼓励她。
影片中介绍了克拉拉与舒曼有6个孩子,可历史资料显示她一共有9个孩子,所以另外3个一定是勃拉姆斯的。本片的导演是贺玛·桑德斯-勃拉姆斯是勃拉姆斯的后代这也是有力的证明。当舒曼46岁去世时,克拉拉只有37岁,而她坚强乐观地养育了这么多孩子77岁去世时,过了一年都不到勃拉姆斯就随她而去了,享年63岁。联想到了我的爷爷和奶奶:当爷爷先去世后,奶奶没有了精神寄托,第二年也跟着去了。相信在没有克拉拉的日子里,勃拉姆斯的生活就失去了动力而没有滋味,因为勃拉姆斯的生命是为懂他爱他的克拉拉而闪耀的。
克拉克是谁?
如果不看这部《琴恋克拉克》(又译《亲爱的克拉克》),不会得出一个更深的印象。最多也只知道她是舒曼的夫人,一个钢琴演奏家。克拉克与舒曼生了四个孩子。最后一个,按舒曼的说法,疑似与一个叫勃拉姆斯的偏激天才有关。当然,舒曼不能肯定,只是醉后之言。
事实是,克拉克发现了寄居在码头的勃拉姆斯,为他的音乐创作叫好,称他是这个时代的最理想表达,预言他将横空出世。并让他住在自己的家中,舒曼也喜欢这个自由洒脱的家伙。只是舒曼再也不能正常的去指挥乐队了。他心力交瘁,还是完成了四部交响曲,按他的说法是与生生不息的莱茵河相关的“交响曲”。 人生总是生活在矛盾的漩涡中。舒曼一边为克拉克发现勃拉姆斯这个音乐天才而心生欢喜,一方面又因勃拉姆斯为克拉克所倾倒而心生醋意,终日头痛不已。最后,他住进了精神病院而故去,年仅46岁。
舒曼的死与他早年得过梅毒相关,因治病而吸入大量含水银的药,造成了他一根手指永久性丧失。而妻子克拉克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奇女子。她温柔大方,善解人意。她不但是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她还参与舒曼与勃拉姆斯的创作。可以这样说,因为克拉克,世界上从此多了两个音乐大师。但她又一直生活在他们的阴影中,她为他们,为自己,为孩子而挣扎。她为一切而痛苦。
勃拉姆斯为了音乐在码头这样的“江湖”四处闯荡,难免不带有粗野的性情成分。他拜访过李斯特,因其不屑,而终生痛恨李斯特和瓦格纳这样在当时被尊为“音乐之神”的人。但也许就是这样狂放不羁的性格,造就了天才的勃拉姆斯。他可以在克拉克演奏钢琴时,偷偷的钻进琴下去摸她的脚指,他说他一直为她倾倒。舒曼还未死去,他就为她发誓要成为她永久的情人。舒曼真的死去,勃拉姆斯也并未能与克拉克成婚。毕竟她比大十四岁,但活到六十四岁的他,一直也未婚。
后人,在音乐评价上,一般都认同勃拉姆斯的成就高过舒曼。但舒曼是一个真正的音乐使徒,一个虔诚的浪漫主义者。他的音乐是对灵魂的最好诠释与表达。勃拉姆斯则复杂得多,他的音乐高贵、优雅而感伤,但同时他的音乐与他的人一样,多少带点诡秘的成份。
常听他的“第三交响曲”,由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这是公认的一个比较好的CD版本,与其一起还有舒柏特的“第五交响曲”。而不朽的舒柏特的音乐成就,介乎他俩之间。早于他们几十年的舒柏特,其命运似乎与人们易混淆的舒曼相似,只是舒柏特更惨,只活了三十一岁。据说他也是因患梅毒而死。舒曼对舒柏特一直奉若神明,当听到舒柏特的死讯时,他终日以泪洗面。一个音乐才子对另一个前辈的崇敬程度,这可能是现在的人们所无法想像的。
拍于2008年的这部《琴恋克拉克》,由德国女导演贺玛·桑德斯·勃拉姆斯执导,不知他是否是勃氏后人,着实认真至极,从法国请来《玫瑰人生》的男主角帕斯·卡格里戈里饰演舒曼,他在法国好像是一个叫好不叫坐的影帝,和苏菲·玛索合作过,并出演过侯麦的《沙滩上的宝莲》。他的演技出众,奈何长相平平,甚至有点丑陋。出演勃拉姆斯的则是法国当红影星马立克·迪兹,总觉得他还稚气未消,多少有些脸谱化的成份,但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的效果。
德国知名女星马蒂兹·戈黛特出演克拉克,可以说,她的表演无可挑剔,让人感觉她简直就是再生的克拉克。她以前出演过的角色多少带点神经质,如出演《美味关系》的女主角。而这次她不得不收敛好多。节制的优雅,是她在这部电影散发出的优异特质,可以说是她使这部电影熠熠生辉。亦一百三十年前真实中的克拉克那样,令人心碎而感慨。
2009、7、4
music here
打动我的是影片所表现的同行之间的惺惺相惜
勃拉姆斯只是个花痴,舒曼只是在神游。女主演得比他俩加起来都演得好。
华丽丽的三角恋。
舒曼的演员演技真好,里面的家居很好看!华丽的瓷砖和墙纸哟...
这导演是勃拉姆斯的什么人?
片子本身上气不接下气,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勃拉姆斯对克拉拉的爱情是一种骑士对淑女遥不可及的崇拜,他爱得沉默而高贵,性格中的克制、恬淡、超然、理性和寂寞,在片中却被歪曲表现为一个举止轻浮、眼神油腻的登徒子。克拉拉则疯疯癫癫、蹦蹦跳跳、忽喜忽嗔,毫无仪态内涵可言,指挥的场面尤其滑稽
勃拉姆斯演得真寒碜啊
好美的勃拉姆斯
音乐不错,其它一般。
故事乏味/三大主演极具安全感的表演和一串串乐章也够安抚人了 请两个外援来配德语比较囧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为她失去自我的女人,至少一个。
一看就是德国人拍的、囧
据说导演贺玛桑德斯布拉姆斯素有「德国新电影教母」美誉,同时也是布拉姆斯家族的后人,但本片也太一般了,特别是女主角根本不像才华横溢的著名钢琴家,倒像是家庭妇女,两位男主角还行,但本片有些地方怪怪的,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就是感觉不是很到位的说。
……无情无色;只有大胸……
这个女人的一生不是一部电影可以表达完的,电影没她的人生精彩。我还是比较喜欢她跟勃拉姆斯之间的纠葛,可惜描述的很少。
音乐很好听
失望到家了
多少大师死于庸医之手。
三颗星给勃拉姆斯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