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片散场后,听到有位妹子问她身边的闺蜜(其实也记不得是闺蜜还是男票了):为什么这部片子要叫社交恐惧症(Socialphobia)?
听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蛮幼稚的,因为虽然没有具象表表现恐惧的场景,或者说至少在我看没有明显地表达,但某些时刻仍然会强调一种压迫感造成观看者的不适,不过现在回头琢磨琢磨,这确实提炼出这样一个命题,即何为恐惧。当然,我们还是谈谈电影本身所想阐述的恐惧吧。
电影本身的题材,老实说并不新鲜,每个国家都有,特别是对韩国这样一个随时浸淫在网络暴力的国度中更是稀松平常,就拿近期他国的作品来说,美国导演贾森·雷特曼就有一部《男人,女人和孩子》也是类似题材,或者应该说是同一大框架下的另一面,那部影片本身的观感如何就无需多提,看过的都自由定夺。其实我也完全可以抛开电影本身,大谈卞小哥本身怎么帅怎么童颜怎么嫩得出水……(以下省略一千字)可归结到影片本身,还是得要客观冷静地说,电影本身的质素只能算是在我的预期范围以内的中等偏上,有亮点,但更多的时候,更像是在客观阐述一个既定事实,这点倒是和小哥在电影中旁观者的角色定位比较类似。
从我了解到的前期的宣传物料中来看,片方还是有意向小哥方向靠拢,以他目前的人气,这当然无可厚非,而且从角色的实际设定看,也确实还是担起了男主角的身份。但是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同样因为角色的实际设定,其实小哥在其中更多是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从而决定其发挥空间并不大,并且在后半段更为明显,这和戏份多少无关,他只是承担了角色本身应该承担的地位。
影片故事本身的结构仍然是悬疑片惯常使用的“怀疑—推翻”的方式来层层递进,从而达到一种类似循环的效果,实际上仍是标准的线性叙事。导演本身并没有更深层的意愿去挖掘故事背后的社会意义,或者至少是说表达得暧昧不清,但我所理解的独立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要阐释一些什么,可以是导演的自我表达,或者就是需要达到一种社会启示性。但我至少并没有在片中看到导演有这方面的野心,也许他自身也在恐惧着些什么。如果他能够像影片中李柱胜饰演的另一位男主角一样愿意去追逐争取真相,哪怕最后的真相更是反过来加害于自己,也许影片会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当然,能够设置这样的角色说明导演本身是有这样一种反思,这也是影片为什么至少是在合格线以上的水准可仍尚未达到出色的水准。
影片确实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点,比如针对表现“网络”这一题材而插入了大量的后期特效。并且在配乐这一方面使用了由电子合成器构成的鼓点效果,虽然不多,但合理的插入恰当好处地平添了一份压抑感。片中后半段有一处情节没有任何演员登场,却将上述两者结合,反而造成了种冲击,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形式上的新颖,也一定程度弱化了故事情节本身带给观者的思考,不过关键,还是故事本身不够强硬,缺一点锐气。
题外话一些,这次在乘上海地铁赶着去其他电影院看片的途中,看到内地贾樟柯导演的这样一句广告语,虽然本质上是商业性质广告,但广告语本身还是让我有些触动:十年前我想用电影改变世界,十年后我想用世界改变电影。会有些唏嘘,不过其实稍微了解他的影迷都知道贾樟柯这几年确实是在默默尝试与内地电影的大环境达成一种和解,但是和解并不代表要失去锋芒,所以我们仍然能看到《天注定》和《山河故人》,后者仍然入围了今年早前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没错,小哥的新片《Madonna》也入围了戛纳,但是是第二梯队的一种关注单元)和本届上海电影节的官方推荐单元。并且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韩国早两年另外一部真正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电影《熔炉》,其中有一句异曲同工的台词:我们一路走来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啊,虽然看上去什么都改变不了,但至少应该表达一些观点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说这些并非是想突出劣势,而是觉得电影本身可以做得更好。当然,也许正是因为小哥主演的电影,所以更希望能够出彩,心理自设门槛也就更高了些吧。
影片最后,智勇(小哥饰演的角色)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离开的背影,一切似乎恢复了平静,而我多希望,他不要再恐惧,而是能回头多看一眼。
PS:我的原博→→
http://weibo.com/p/1001603856298285398571,有微调
直到片尾,也没能弄明白社交恐惧症这个名字和剧情的关系,但是没关系啊,这又不影响这部电影想表达的,而且,我是两天追完六龙飞天依然意犹未尽,社交恐惧症早就在观影名单里,前段时间刚好忘记,看完六龙又刚好想起。
以下,社交恐惧症的123456
1、故事很简单,就是网络引发的问题,不管是现杀,还是网上互扒黑料,还是人肉搜索,还是当下红的不得了的直播,究其根本都是网络,看着现杀直播感受着要现杀的人就要到家门口的恐惧,因为网络黑料上不了学还得改名换姓的人生,人肉搜索下信息的暴露,每一个都跟网络脱不了干系。
2、本来是去现杀,结果却出现人命,当时的每个人在发现尸体时,除了受惊,在冷静过后,估计心理也是压力,难道不是因为自己这群人现杀和网络语言的压力?网络恶言也许没有违反法律,但在道德上却是被人所无法忍受的,有恶言攻击,就有所谓的正义的反击,还有人肉搜索下暴露的个人信息。
贝卡和道多利都是网络称呼,但是人肉信息下,蒙面键盘侠的真身暴露在日光下,难道不会遭人报复?
3、这群人所谓的查明真相,不过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内心愧疚:如果真的是他杀,那这条人命就不是因为自己的现杀导致的,如果是他杀,那就不是自己的过错,就不用内心愧疚,直播出来,不仅证明自己的清白,还能为自己在网络上博出一片名声,于是,何不为呢?
4、发现尸体的第一时间,内心呼喊倒霉紧接着就掏出手机拍照然后删除自己的发言,这种事情太多了,每一个意外事件的现场,围观者除了围观者本人,还有围观者手中的手机和闪烁的闪光灯,发布,分享,消息迅速传播,分享和信息传播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情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关键的地方是,在任意一个这样的事故现场,很多人想起的是,赶紧拍照上传分享,而不是报警救人。
5、故事的最后,证明这就是自杀事件,在追查的过程中发现身边的同伴就是之前和贝卡有过矛盾的道多利,于是刀锋一转,开始发力,语言攻击不够痛快,甚至打着真相的旗号再要来一场现杀,在目睹道多利要上吊的时候,没有所谓的恐惧和愧疚,反而带着嘲讽觉得是作秀,这些人的丑恶嘴脸,真是刺眼。
6、电影里一直在直播,直播发现尸体,直播寻找真凶,直播现杀道多利,现实生活中用这种方式博取眼球的方式其实一点都不少。
7、电影里志雄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被同伴怂恿的去现杀,被拉着去找真凶。
在这些人第一次将凶手锁定为张世民的时候,这些人也是怂恿着志雄,道多利在志雄犹豫的时候一下子就按出了发送键,神态丝毫不在乎。坐在电脑后面看不见脸的键盘侠们用手指嚣张的在平台和论坛上发光发热,不背负法律也不背负道德,我还是觉得,当我知道永明就是到道多利的时候,一开始觉得他怎么老是做这种怂恿不负责的事情的疑惑突然间就没有了,他也许在被贝卡扒出黑料之后改名换姓想开始新的生活了,但是,本性难改。
8、关于贝卡,也许是因为读太多书,因此,没有办法跟其他的人处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沟通,有时候有些人说他们怪异,倒不如说只是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9、说点别的。
故事很完整,没有大腕但是却很精彩,通过现杀到追查再到现杀,无一不反应这个社会下的网络暴力,看的时候,最惊心的有两场戏,一是发现尸体,众人都是手机拍照赶着删除信息,除了要考警察志愿生的志雄和永民,没有人在乎吊着的人,连报警都是看直播的网友们报的。
二是当这群侦探们发现永民就是道多利之后,刀锋转向永民,除了恶语相向怀疑凶手,还有图有真相仿佛抓到了真凶。
这感觉,像极了三人成虎。
10、我本来是冲着卞耀汉来的,看完之后,本来是打三星半的,但是现在给四星
11、网络暴力,人肉信息,我们身边不是没有这种事,但是把这样的故事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大概没几个中国导演想拍,因为,没大腕故事也不搏眼球,圈不了钱啊!
最后,忍不住吐槽国产电影,投那么多钱拍那么多烂片,也是拼
最后,送上四星,以及我的膝盖。
以上
over
今年总共也没看几部新片,韩影更少,加起来也就四部,因此万万不敢直言这部是上半年里最好的韩影之内的云云。但这是我个人今年新片里第一个五星,纪念一下,就多发几句牢骚。
再次强调下,打星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是非常粗暴简单的,只能说在时下这样影像媒体滥觞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最快捷成本最低的商业选择手段。我个人打分的习惯通常是将之放至于同一小范围体系来考察。一个导演手下的一系列电影。或者说一种类型下的电影。或者说一段时日里一个区域的电影。而不做笼统的评价。你很难说《现代启示录》和《四百下》谁高谁低。在我看来这样的比较没有多少意义。
回到这部片子上,其实五星并非说它本身无可挑剔。其实本片除了摄影上几近完美,无论从叙事的漏洞上或是题材本身挖掘的深度上都并非是高水准之作。但在我看来,它的出现的意义是其他类型片无法替代的。在韩式犯罪类型片发展到今天,它非常难得的让人看到了几乎剔除以往所有惯用伎俩的韩式犯罪。不歇斯底里,不一味迎合国民黑政府的愿望,不使用快速剪辑,不用背景音乐,不突兀地装模作样。
一以贯之的稀疏日常从头到尾,表面上节奏并没有迎合观者心态,让剧情自然发生,但实际上又紧扣疑点的伏笔牢牢抓住观者的注意力。其中角色设定上的多重视角也很有层次感。片中人在直播现杀时,我们也在直播片中人。两位男演员的表演比起同辈也显得自然纯熟很多。卞能延续在《未生》里的出色发挥的确很欣慰。
最后说一下题材内容。其实网络暴力的话题已经成为咱们这个时代经久不衰的热题。扫了一眼短评,看到有友邻差评的原因是:不如《搜索》。这让我感到疑惑,我不清楚他认为《搜索》与之相比到底高在哪里。在那部(在我看来)完全挂羊头卖狗肉的明星扎堆却无卵用的片子中,网络暴力已经被稀释到几乎消失的地步,离异女人自强不息,高赵恋前传,姚晨版新闻编辑室。都有,就是不关网爆任何事。呈现社会议题如果始终需要以非常戏剧化的情节来做支撑,事实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
而这部片子的魅力正在于展现了去戏剧化应用在呈现社会事件中的功效,每一步都打破观者的既有期待,当你感觉按照以往看电影的经验它接下来该怎样怎样的时候,事实上它并没有怎样怎样。如果我没猜错,应该有很多观众在看到结尾道多利上吊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这群傻逼上天台看见的又是一句吊死鬼的死尸吧。但电影这时候用了滑稽的方法处理了这个事件的发展,但是作为具有上帝视角的观者而言,其实这样的滑稽比一具死尸要来得更加残忍。
像类似这样的细节处理,片中还有很多。每一个细节往深了去都是你我所处的时下的网络生态和现实世界交汇而可能产生的荒诞事实。在键盘侠们将道德底线调至最低为了毫无成本的虚幻正义摩拳擦掌蠢蠢欲动的时候,当大多数人误以为绝对的个人主义就等同于“我没有义务只发表你想看的内容”的时候。没有人能理得清到底是谁杀死了她。
蔡康永在一篇访谈中有这样一席话让我印象极深也极为鞭笞我,让我反思自己行径。在很长的一段时日内我是那种为了在言语上胜过别人不顾一切的人。但这如今成为我每当想起就忍不住低下头的一个缺陷。这是一种疾病,这是一种匮乏。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在网络上面发言的人,常常都是对文字有掌握能力的人,对文字有掌握能力的人常常是文艺青年,文艺青年的人生常常很可怕,所以,不要轻易相信那些常在网络上写东西的人讲的话,他们只是爱讲话而已,不是他们很有本事,讲出对的、有智慧的话来。很多沉默的人是过得很好的,他们只是不善于整天在脸书上一小时发一篇文章。这是我给年轻人的第一个建议。”
片中女生的同学对女生的评价:她看了很多书,为人很冷漠,说话从不留情。老师的评价:你对别人头头是道,为什么不自己拿出一点作品来呢,只顾批评别人的人无从进步。
也许很多观者在途中和我有过一样的顾虑,为什么警察不介入此事呢。为什么他们可以轻易地到达别人的家中而不受管制呢。在已经出了人命的情况下,他们短时间内又对下一个目标做出同样的事这样真的可以吗。
警察的缺席真是这部片子的神来之笔。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法律观照不到的角落实在太多太多了。网暴的真空是其中之一。
这些年你我围观了太多伶牙俐齿牙尖嘴利的人的盛会,他们轻易的评断一个人在网络上呈现的某个片段就等于这个人的全部。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假想敌画像。但因为他们在言语上的胜利,他们赢得了史无前例的喝彩。一方面,审美上,这是个言语严重败退甚至退无可退的时代,另一方面,某种程度是,这又是一个言语决定一切的时代。
如果有可能,越多的人看这部片子越好。
最最后,这部的摄影很出色,很好地参与了整部片子的建构,是除了主角之外的主角。
涉及到的主题是网络暴力,当下讨论比较火的问题之一。影片主要不是在讲述什么,讲的生动与否都不是影片的关键。关键在于代入,将你的生活与影片相结合而引发的思考。看完影片之后的感受才尤为重要。
影片的选裁,不突兀,不夸张,不造作。影片的色调没有刻意去营造压抑,但故事的起伏总是发生在晚上,甚至有些镜头,我需要把亮度调高才能看得见。我想还是与主题有关吧,和网络一般,你看不清,更看不到。没有过多残忍的镜头,比如闵荷英死去的镜头,没有特写,就是全景,背面,也许这种不露骨的残忍才真的可怕。
影片的人物塑造,不是很成功。没有刻画的很细腻,只是大方向的去把控。有些情节,也没有处理的打动人心。比如受害者和施暴者,影片并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比如影片的片名《社交恐惧症》,影片并没有过多的去讲述“女主”闵荷英与社交恐惧症的联系以及社交恐惧症与网络暴力的必然性,表达的太浅显,就是一群无聊的闲人在无聊的攻击。虽然是有这样的存在,但这毕竟不是纪录片,电影还是要有其表达内涵及方式的,更何况现在记录片都在转型呢。整体感觉,是粗糙了些。但主题的选择,还是贴近当下的。思考的深度,还是有部分去取决于观众的。
影片较为讽刺的就是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乃至后来成为受害者的,竟然是准备参加警察考试的学生,这太讽刺了…他的结局也是肯定的
这个情节也是整部影片表现最血腥的了,人性的冷漠。闵荷英的离去也没有唤醒大家的良知,悲剧又在重演…思考后总是要有改变的,网络虽然可以满足你的想象以及内心的部分黑暗,但适可而止。共创和谐网络社会啥啥的,就没有必要再说了。大道理,大家都懂。骂爽了,骂惨了,又用害人的键盘去编造同情的 善良的 正义的另一个你,没劲
网络迟早会好,我相信,毕竟它是由人操控的嘛。没有人会拒绝善良的意见,也没有人会接受无故的谩骂。远在网络那边施暴者的你/他/她,自重。电影中的结局总是惊人的相似~
这个时代人人都有社交恐惧症。
结局太软了,把前面累积起来的黑暗感完全浪费了。另外,说不如《搜索》的是不是傻?
为了看金正八来的,演得真好。虽然有点欠揍。但还是很帅。虽然还是有点欠揍。但是帅呀
5.7分。啰嗦,没重点,主线松散,所以案件都没解释清,更别说探讨社会问题了。
升级版的搜索,网络暴力从二次元走到了三次元。故事线挺不错的,但是导演对节奏的掌控有点缺,所以把片子想成整体一个故事觉得还不错,但是把每一幕拆分了来看就变的非常的没有联结感,而大段大段的留言板对非韩语观众就更劝退了。
一般般 但韩国反思此类问题的态度较多
社交恐惧衍生社会冷暴力,社会冷暴力反过来又直接暴力了作为者,孰是孰非啊。
剧情推进太慢了。
刚刷完88心塞至极随手点开阿烈的这部来看。真是时间点太巧了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完全符合。一句话能杀人吗?也许不。那一人一句呢?影片的受害者和加害者突然换位的情节太妙了,完美诠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有做了受害那一方才会感受到这扑面而来的恐怖,毕竟是一对多呢。以后还是闭嘴少说话吧。。
搜索升级版,呼吁重视网络暴力,呼吁立法管理,实习网络实名制,呼吁建立合法的网络警察。PS我就是去看柳俊烈的
好无聊啊……
题材不错,现在的网络暴民真的可以杀人
男主脑残粉
影片只是默默的讲述了一个故事,网络暴民在现场目睹了自己「杀死」的人都不认为自己有责任,后面仍然在继续网络暴力,这就是真实情况。虽然是2014年的片子,伪纪实,也有点闷,还是建议大家可以看看。PS:片名有点误导,应该是比如「网络暴力」「键盘侠」。
大悦城
节奏确实有点问题,题材确实也是好题材。网络酸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嘴脸在前十分钟真的是展露无疑啊
总的时长加起来还没有黑屏几分钟的字幕精彩。借名不说社恐,说了社交网络带来的恐惧。
电影里面的字幕有点儿多,请问,我是看电影来了,还是看电影里面的字幕来了?
故事太简单,要表达的思想也很简单直白。为了柳哥刷完了这片,不过牙套柳这个男配真的是丑得直逼我爱他的心啊你为何要牙套头箍这么丑啊为何我还是这么喜欢你啊(哭笑脸!!
故事整体感觉有点偏平,却也没忘记把形成网络人格的根本引流到生活的真实处,这点值得写故事的们来学习,最近韩影的选材真的很有创意,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引发拷问网络言论过度自由的弊端处,话语权在网络上的任性,很多时候会引就舆论的反偏差,所以网络大V最好不要瞎逼乱说,严重点会毁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