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年轻人的话语权不断提升,许多以前遭人鄙视的文艺作品其口碑有抬头的趋势,《无极》就是个典型例子。估计陈凯歌不上知乎,要不然他搜索相关问题并浏览一番,都能乐出声来。
《乡村爱情》与之同理,这部电视早期在网络上的舆情是一片骂声,如今风向似乎变了,也没有人再提赵本山与中传教授曾庆瑞吵架的事情。若是几年前的我,会坚定不移地站在赵本山这一边。但是现在,我做为一名年轻人、一名东北人、一名对着白山黑水所诞生的赵氏喜剧有感情的人,我还是要说:《乡村爱情》系列,是赵本山最差的影视作品。
回顾赵本山的电视历程,不难发现他的人生观有着明显的衍进,新世纪前的电视咱们暂且不提。新世纪后首要的电视剧就是《刘老根》。在这部作品中,赵对于东北农村的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主人公刘老根抓住机遇,开办龙泉山庄,最后成为一名成功的农民企业家,从而“先富带动后富”,使整个村落实现了共同富裕。纵观来看,这是一部歌颂改革开放的经典作品,是将政治建设与农村题材结合的典范。另外,官员的形象在剧情中占了很大比重,也有一部分贪官污吏是主人公进步的主要阻力,只是最终邪不压正,他们被新兴资产阶级与清廉的党政干部联合打倒。这也算是经久不衰的一种理想化套路了,值得留意的是,在赵本山以后的电视中,官员的形象几乎是缺席的。
后来,赵本山主演并拍摄的另一高收视的电视《马大帅》。此时,他对于农民显露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男主人公马大帅是一位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虽然他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找回女儿,但在他的一系列荒唐奇遇下,这个线索已然沦为了一条辅线。马大帅的同乡“镖哥”,更是农民出身挤破头皮想要跻身于城市的典型。这个系列一连拍了三部,每一部马大帅的拼搏都会回到原点,结局也不让人安心——我小时候便是相当讨厌这部剧的,因为它的主题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赵本山对于农民命运的悲观和迷惘萦绕于整个故事当中,甚至有一点虚无主义的意思了。不过直到现在,我依然对这部剧比较反感,一是因为我不喜欢它的笑料,二是因为它还缺少了最后一“得瑟”、缺少了剑锋所指的答案。若是它能再完美一些,城市盲流“马大帅”的形象几乎可以媲美卓别林。
如果说《马大帅》中赵本山还有一点点同情心、还对他的衣食父母有着一点点担忧的话。《乡村爱情》系列他便是明显的破罐子破摔了,他抛弃了长期以来压在身上的担子,轻松欢快、头也不回地奔向了市场的怀抱。
《乡爱》的第一部和后面的系列应当分开讲,他们的主旨有很大不同。必须要提的是,第一部的导演叫张惠中,他和“三驾马车”乔杰、崔凯、张超一样,是东北出身的老一辈文艺人才的代表。这些人能导会写,懂戏曲还擅长喜剧,可以说在赵拼搏的前期,利用自己的才华给了他全方位的服务。由于张惠中的参与,《乡爱》第一部的主题比《刘老根》还要纯粹,也更富时代气息——大学生勇敢创业,志在建设家乡。“反哺”的观念紧跟时代脉搏,表现的十分突出。所以第一部的剧本完成度也就最高、最主旋律。
从第二部开始,张惠中离开,有传言是理念不合。这时赵本山完全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他的“虚无”态度比起《马大帅》来还要进行地更彻底。
楼上有知友将《乡爱》比作中国版《老友记》,私以为还是过誉了。如果将其比为乡土版《爱情公寓》,那我还是认可的。《公寓》中的诸位年轻人处于熙熙攘攘的大上海之中,生活压力却低得要死,吕子乔没有正经工作还每日能自如出没酒吧,简直是吃软饭之神。对比《乡爱》,不难发现村民的经济水准十分之高,表面上每家都有自己的正经营生,但一但村中发生点什么八卦,马上毫不犹豫地扔下锄头去扯整整一天的淡——即便放下生产也要抓紧斗争,这种觉悟使我辈人望尘莫及。长贵为了招商引资折腾了好几季,直到他死后我也没看出村中人们的生活水平、生产方式发生什么变化。
《爱情公寓》因为抄袭而饱受恶评,但在此我无意针对这一点。因为我认为除却这方面,它同样缺少价值。主题空虚,看似有趣的人物关系也是空中楼阁,非要说的话,它的市场地位要高过它的艺术地位。如果有人坚持《爱情公寓》是一部水准之上的艺术品,那么《乡爱》理应得到同样的待遇。反过来,如果《爱情公寓》被您嗤之以鼻,那么《乡爱》也没有资格受到过多的重视。……嗯,我的态度是后者。
在解放的前一年,参加东北土改的湖南人周立波写下了著名的“山药蛋派”小说《暴风骤雨》。其中人物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比较简单和典型。但是这些人物凑在一起,也能迸发出强烈而感人的戏剧冲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却还在利用类似的手段来塑造角色。《乡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十分地扁平化、戏剧化,曾庆瑞批评赵本山讽刺残疾人不无道理。当然,因为历史原因,农村总是会有一些身体缺陷中老年人,这不能算是赵剧的过于夸张。但是不管是扁平化的人物也好、搞笑的残疾人也好,1948年,现代主义作家运用这些人物谱写了一曲农民运动的高歌;2010年,新时期的喜剧之王却只能让他们跳着蹩脚的舞蹈。当这些精心安排的“农民”只为幽默服务的时候,就缺少的一种自然的态度,多了一些可耻的退步。
所以有人问《乡村爱情》在中国影视史上有什么地位,我认为它没有地位。它或许和《爱情公寓》一样,有些针对受众的研究价值,但是考虑到艺术层面的话,它没有什么地位。这就是我,一个赵本山资深粉丝给出的回答。
2016.7.1 发表于知乎网
也许她的父亲也会说刘英没出息,管不住赵玉田,不然她丈夫赵玉田也就不会喜欢上陈艳楠,其实她是有责任的,太懦弱,太无能,作为妻子把一个男人当成儿子一样的溺爱,结婚前就一直喜欢他,我觉得刘英是恋爱脑,当时年龄小,年龄也就20岁差不多,如果刘英有本事,就不该嫁给赵玉田,不该非得生孩子,传宗接代,和赵玉田结婚后几乎都是忙活着生孩子,不是生孩子,就是在生娃的路上,不理解刘能明知赵玉田精神出轨,女婿对不起闺女刘英,反过来还一直跟踪,如果必须让赵玉田和陈艳楠黄了,而不是刘英提出离婚,我也是服了,作为2007年的东北农村思想还这么落后,我看不是2007,应该1997年……,真的是好落后的一部农村剧,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反观男人四十要出嫁里的王春燕,虽然柔弱,其实内心强大,并不柔弱,人家为什么就能离婚呢!还能出去打工呢!王春燕比刘英强的不是一星半点。看看人家的娘家,虽然春燕妈脾气不好,拜金,至少可以为女儿撑腰。周六福对王春燕没有太深的感情基础,至少是尊重。赵玉田从来都没有尊重过刘英,甚至刘英怀孕,赵四这个老公公还吃她的东西,以及赵玉田喝她喜欢的酸奶,这踏马是个人吗!之后后面的剧情,生二胎,生三胎,赵家真的过分了,两个女孩了,怎么随妈妈姓也合情合理,不随也行,就连所有的事,不让刘英知道,把刘英当外人,生孩子的时候却把刘英当亲人,这部剧的编剧我可去你码的吧…把一个东北农村女性写的这么低贱,写的在婆家没有话语权,没有地位。低三下四的。这是大清朝吗!
刘英跟王小蒙相比,就不是性格独立,家庭幸福的女人,再说了赵玉田那么渣又大男子主义,瞧不起刘英,刘英干嘛不离婚?天底下的男人死光了啊?非得嫁给赵玉田,赵玉田是个什么好东西,被父母溺爱惯了,一点教养都没有,就因为是男孩被父母惯坏了,在原生家庭不知道尊重女性,那么80后男人真的这样吗?不见得,尤其是东北男人,东北男人最尊重女性,不像电视剧演的那样,不像刘能谢广坤赵四他们家似的,乡村爱情就是抹黑东北人,东北不存在包办婚姻,支持恋爱自由和结婚自由。王小蒙的老公公不好,但是谢永强对王小蒙挺好的,不像他爹那样说一不二,我觉得谢永强和王小蒙挺般配的,喜欢谢永强和王小蒙这对。他们仅代表着男女平等。所以,这部剧的败笔是赵玉田和刘英,刘英没资格结婚嫁人,最起码思想不独立,经历不独立,也没有娘家撑腰。
怀念我曾经生活过的白山黑水
花 啊花是无罪的
一个看乡爱的我,怎么配的上一个看北爱的你?!
结局有点霸王硬上弓的意思 跟前边的剧情想比 转变的优点快!
不说别的,就这故事性,有几部国产剧可以达到。不过结尾赵玉田态度反转的太快,看着别扭。另外就是相对那些对乡村爱情系列存在偏见的人说一句,有些剧,还是看看才知道好不好。
这一部最讨厌赵玉田,结婚了还追着陈艳楠
没什么太大印象了!
也还行。。
哈哈哈哈 标记了乡村爱情1关注果然掉了,笑屎了
赵玉田这个小畜生、人渣、烂人,看过这么多片子没见过这么让人咬牙切齿的角色,太影响我观看欲。
一直觉得第二部最好看
中华品质,三包保障!
继续“闹”下去,最喜欢的角色是刘英。
很搞笑
因为这个剧 喜欢上了东北那疙瘩
我只是马克一下
范老师的演技真是没谁了
我婶儿穿上像蒙娜丽莎啊,这钱花的不白瞎
农村也有无限的故事啊,为什么只靠赵本山来发掘呢?
最爱看刘能赵四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