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2020.2.28 柏林
影片结束之后导演和主创和观众见了面。在回答主持人关于这次拍摄老年同志的爱情和之前青年同有什么不同时,导演说,这一次他不想在电影里设计 'drama ', 而想呈现给观众老年同志最朴实的甜蜜与无奈。就好像片子中贯穿始终的"细雨微风"里唱的,愿我是风你是雨,微风尽在细雨里。
一部没有drama的爱情电影,缓缓地展示了香港老年同志的生活。两位男主角的生活被包含在社会,家庭和自我三个交错而又矛盾的维度里。电影展示了公园crusing,发展场等一系列同志亚文化,而同志作为亚文化群体的一员,在生活中也不得不躲躲藏藏。而且在中国这种对于老年人的道德品质有极高要求的社会,老年同志受到更多的非议。电影有一幕Hoi在搀扶另一位上了年纪生病的老姐妹回家时,被邻居看到,他们只好迅速钻进屋里。电影虚化了在他们背后窃窃私语的邻居,就好像在平日歧视别人的人并不一定会光明正大地走到你面前,而是更喜欢在暗处指指点点。
Pak 和 Hoi 都各自有家庭和后代。电影本身并没讲Pak的太太是不是被他骗的同妻。 我个人倾向不是。细雨微风不是单单唱给Pak 和 Hoi 的,也有Pak和 太太相濡以沫的生活。就好像曾经热恋的情侣,在婚后几十年的时光里,慢慢退去激情,变成亲人之后,你很难再在他们身上找到恋爱的感觉。毕竟和 Hoi 相比 , Pak 最终选择的归属还是家庭。这个选择没有好坏之分,也不是同性恋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而是每一对情侣在选择婚姻之后都要面对的问题,激情与生活,很难兼得。老年同志代际之间的沟通也在电影里有很多展示。比起和其他人出柜,和自己的孩子坦诚相待或许更难。东亚文化里严格规定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是孩子的表率,父母什么样孩子什么样,父亲更是庄重威严的代表。在这种文化下,让一个作为文化边缘人的父亲向自己的孩子承认自己喜欢男人,是很难想象的。导演最后让 Hoi 在不经意间向儿子透露了自己的性取向,而儿子没有挑明的做法似乎是给这种几乎打成死结的关系松了松绑。
我很喜欢导演对于同性恋自我认同的处理。电影里边所有的老年同志都是处于一种妥协的认同。在义工的帮助下,大家聚在一起商议建立同志老年养老院的事,但在推选发言代表的时候,除了比较open的Dior,大家都是推推搡搡。但是从一些细节,比如家里挂的彩虹旗,又可以看到对同志身份的认同和骄傲。如果导演把老年同志刻画成非常激进的同志运动家,或者非常保守的深柜,似乎都不符合老年同志对于生活的领悟和智慧。
电影中把老年同志生活的日常拼接起来的是几个重要的 "通过仪式 "(rite of passage)。 人类学里,通过仪式是指人从一个人生阶段进入到另一个人生阶段中间的,处于交界处的不稳定状态,比如成人礼,婚礼。Pak 在给女儿办婚礼的时候邀请了 Hoi,而当时正处于Pak 和 Hoi 的热恋期,一场红火的婚礼有两对相爱的人。婚礼也是把Pak 和 Hoi 的爱情带入高潮的仪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是Pak决定退休把出租车给女婿的时候。 当他把擦得崭新的车送到女婿手里,挽着怀孕着的女儿的手慢慢走去吃早点的时候,似乎就为Pak 的最终选择埋下伏笔。最后Pak 走进之前一直抗拒的教堂,算是为他们之间的爱情画上句号,也是为了来时能够找到彼此祈祷吧,毕竟Hoi 一直跟他说,主会告诉你,当你爱的人走后,你能在哪里找到他。
叔.叔会角逐泰迪熊奖,希望会有好成绩。相信这部电影的意义能超过电影本身,让人们更多关注老年人(不仅仅是同志)的爱情和性。
在此,首先恭喜演员太保和区嘉雯凭借这部电影,获得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配角大奖,两位都是实至名归!
我不想简单将这部电影定义为LGBTQ电影,因为除了描写两位主角如何相识相知,这部话题之作更是关于东方传统文化下,老年同性恋者对生活与情感的抉择。比起2018年上映的《翠丝》,电影所表达的情感更隐忍,也更无奈。
《叔·叔》
在金马奖和金像奖中,《叔·叔》都入围多项大奖,其中,两位男主角更是同时入围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大奖,可见这部电影在表演层面上备受肯定,也让电影主题得到很细腻的呈现。
电影的两位男主角分别是阿柏(太保饰)和阿海(袁富华饰)。
阿柏是计程车司机,年轻时移居香港,与妻子结婚40年,育有一子一女,还已经有了孙女,家庭美满幸福。
阿海则是已经退休的单亲爸爸,数十年与儿子相依为命,如今儿子已经成家立业,也依然跟父亲阿海住在一起,饭桌上三代同堂的情景看似美好。
这两个人在香港活过半个世纪,令他们自豪的,是一手建立的家;但暗藏在他们身体与心底的欲望,让两人在老年遇上彼此。
刚开始,他们俩都只是互相试探,并不敢逾越界限,因为彼此都谨记着自己是有家庭的。尤其是阿柏,第一次要载阿海回家时,没让对方坐在副驾驶,似乎要刻意保持距离。
可是后来相处久了,简单的聊天、逛街、做饭都能让他们感觉到愉悦,令他们逐渐正视自己心底的欲望。
其实退休后的阿海经常出入同志场所,认识许多跟他年龄相仿的男性同志,但他知道儿子是虔诚的宗教徒,当初也拉他入教,肯定无法接受自己的父亲是同性恋者,所以一直都不敢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而阿柏与妻子相濡以沫这么多年,虽然两人话已不多,但老年也该相互依靠,如果让年迈的太太知道他是同性恋者,恐怕是承受不住这个晚年的打击。
他们虽然都想进一步发展恋人关系,但回到家里面对家人,他们也一再迟疑。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叔·叔》是一部亲情为主的电影,他们最终所做出的抉择,更多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
在目前的社会下,出柜与否不止是个人的抉择。对于老年同性恋者来说,他们作出的决定可能会为家庭带来麻烦,惹来社会对家人的偏见,这都是一直为家庭付出的他们所难以接受的。
因此,他们宁愿隐藏自己的渴望,也不希望家人受到伤害,这是他们对家庭最深沉的爱,但这在观众看来,确实很无奈。
年轻时,传统成家立业的观念让同性恋者只能选择“正道”;而人到老年,他们依然因为社会和家庭无法做回自己,到底他们的人生需要经历多少世俗的束缚?
《叔·叔》没有波澜的故事情节,只是缓缓道来阿柏与阿海的情感和困惑,并关注着旁人的应对。
阿柏的妻子阿清显然早已察觉丈夫的秘密,阿柏不时流露的悲伤深情,在女儿婚宴上与阿海的互动,以及夜里独自站在阳台的情景,阿清都看在眼里。
但阿清也不过是传统女人,她不敢去想象丈夫为追求幸福而离开的结果,只能保持沉默,陪伴着丈夫,假装一切无恙,继续老夫老妻的平常生活。
阿海的儿子阿乐也该早就猜到父亲的性取向,只是他不知如何面对别人的眼光、如何去跟年幼的女儿解释,所以他当年让父亲信教,大抵是希望宗教能让父亲回归“正道”。
这些微妙的家庭关系,可谓尽显东方文化的特点,令观众更能理解片中每个人的抉择,投入到细腻的情感中。
两位资深演员太保与袁富华要在电影里演绎暧昧的关系,实属很不容易,但他们均奉献出精彩的表演,都能传递出角色对自己爱情取向的压抑。
太保精准展现出了阿柏抗拒接受自己身份但又渴望爱情的矛盾,而袁富华继去年在《翠丝》展露动人演技后,这次又以细腻的表演征服观众,无论是看着阿柏时悲喜交集的眼神,或是与家人相处时的沉默和暗淡,都令人信服。
《叔·叔》触及老年同性恋者的欲望与困境、世俗眼光的压力、为自我发声的难度、亲情的可贵与束缚等内容,值得认真体会与反思。
如果你是电影里的橘色,你会如何抉择?他们应该有怎样的结局?
看完这部电影非常感动。没有过多刻意的煽情,人们的真情实感,就慢慢蕴藏在他们的生活过的细节当中,等待我们,随着光影,一点一点地去发掘。如果一不注意,可能这种细微的情感,就从缝隙中流逝,被埋藏在琐碎的生活中了。
这是一段无力的、无疾而终的爱情,令人唏嘘,但符合常理。中老年同志,他们所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太多。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们仿佛是隐形的,不存在的。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隐藏自己的情欲,怀疑自己,克制自己,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的规范,成家立业,最终隐身于一个个家庭里。
一段爱情
电影一开始,柏叔洗车,然后接孙女,回家吃饭。我们看到了他的圆满的家庭,陪伴多年的妻子,孝顺的孩子。有了孙辈,某种意义上,柏叔已经步入老年,即使他还不舍弃工作。
柏叔,苦惯了。从一无所有来到香港,他什么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奋斗啊奋斗,人到老年,苦尽甘来,香港有房,孩子各自独立,抱孙女,可以安享晚年,不愁吃喝了。
直到这时,他才想起自己,开始忍不住内心的悸动。想要得到什么。情欲?
在公园,从他和海叔的第一次见面。“你要不要进去?”直接了当。想要,想做。
“不如先做朋友吧?”,海叔说。
“那下次吧。” 对于柏叔来说,这种对情感,欲大于爱。他的身体需要某种宣泄。
要不要进去。观察,试探。说明他也不是第一次在公园的厕所里,寻找安慰了。
在两人感情的开始,柏叔是试探的,担忧的。他不喜欢海叔晚上给他打电话,不让他坐他的副驾驶。他在害怕什么呢?其实有同性朋友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他怕的是自己内心的顾忌,怕被发现,怕爱上他。
在两人慢慢了解对方(性爱)后,他们也陷入了爱情。
对于柏叔来说,这是某种初恋,他从开始谨慎,尝试,看似主动,实则是被动,一步步地被引入禁忌之爱。而对于海叔,我们可以猜想到,他有过很多无疾而终的爱恋。柏叔可能只是他这一阶段的恋人。他也知道,和有家室的人恋爱,不会有好结果。他看似被动,但实则才是一开始主导的那个人。
他们去了廉价的同性浴室。只属于同性爱人们的隐秘天堂。那里有他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老年人的性爱,不可言说的隐蔽,羞愧,在昏暗的室内呈现。
其实一切也都不是不可说的。
一切也是真实感人的。他们谈着曾经的过往,感概度过的人生,相互爱抚依偎。
紧接着,我们看到了许多他们的同伴。柏叔在这样一群人里,终于做回了自己。他完全放松,露出来笑容。(在电影中,只有和海叔在一起的时候,柏叔才难得有笑容)
柏叔和海叔,他们像一对相濡以沫,相守多年的恋人,一起吃饭,聊天。旁人都说,你们有十年了吧。
十年。不过几天而已。
他们的爱情是否真的坚固?其实不过是包裹在层层制约下的易碎美物。而悲伤的是,他们都知道。这份感情会忽然戛然而止,忽然消失不见,只能随着自己死去,永远不能言说。
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两人在海叔家做饭的画面。他们躺在沙发上,像一对多年的恋人,对望,亲切自然。
柏叔主动靠上去,又如初恋般地亲吻。爱意奔涌,平淡又浓烈。
他们爱情的美好在于,既有需要经年累月形成的那份默契,又有纯真的,热烈的,小心的试探的初心。
婚礼于现实
而整部电影中最悲伤的莫过于在两人情感的顶峰之时,也就是在海叔家过夜之后。一个美好的邀请,让他们的感情直转急下。因为爱海叔,所以希望他可以参加自己女儿的婚礼,这是自己人生中重要的时刻,也是希望爱人可以陪伴左右作为见证的时刻。于是,柏叔郑重地向海叔提出邀请。
但两人都没有想到,这份隐秘的感情,会在婚礼后被撕碎。也许本身,对于他们两人而言,这份爱情是无法面对现实世界的考验的。婚礼代表了现实,他们必须回到自己本身的社会身份中。
海叔是一个多年的老朋友。柏叔是孩子们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是一家之主。
影片中多次给了柏叔手上戒指的特写,预示着家庭,对于他的束缚。
婚礼上的一家人,父亲形象再次出现,男子气概和同性之爱格格不入,他望向海叔,藏不住的爱意,但他是爸爸,是合照需要坐在中间的人,他要握着妻子的手。柏叔作为父亲、丈夫的身份和爱人的身份在婚礼上冲撞,充满矛盾的两股力量在对抗,然后身份破碎。于是,他们的感情也就到头了。
海叔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一个过客。毕竟在他们的年龄,想要再怎么冲出规则,作出不同的选择,太难了。因为限制,可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充满无奈,但是也无可奈何。
而海叔,看似潇洒,却在儿子面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自己的性取向,是他对家人最大的秘密。无论是想要被送去普通老人院,因为如果去了同性老人院,就等于向家人出柜,暴露出了自己隐瞒了一辈子的秘密。
他还是丢弃了与曾经恋人合照的盒子。告别过去,或者是,就这样永远埋葬自己的取向。这样自己行动不便之后,就不会有人拿出盒子,发现自己的秘密。
婚礼过后,两人的爱,两人的梦,就这样戛然而止。
好似初恋,从互相试探、到热恋,然后就各奔东西,无疾而终了。
信仰
海叔在儿子的影响下,信了教,他觉得,只要信了教,就不会失去儿子。他说,只有这样死后,儿子才能找到他。才可以和家人团聚。这是一种自我安慰。他把十字架送给柏叔,希望他也来教堂,这样他们死后才会相聚。他希望不要失去他们的联系。也许可以通过教堂再次连结吧?
柏叔收下了,又退还了。他说他不需要,他只相信自己。这是他们在影片中的最后一次会面。
其实我觉得柏叔虽然隐藏了半辈子,但是他反而更像是能做出选择的人。不需要十字架,其实是不需要将自己的情感隐瞒在虚无的信仰中,不需要去逃避。
最后,柏叔去了教堂,仿佛在缅怀他们逝去的爱情。
开放性结局。
他们会不会再见呢?还是这场梦就这样结束了呢?
留白,也许未来的世界会更好,也许一个更好的世界,可以让这些老年同志们更勇敢地面对自己。
前不久刚落下帷幕的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凭借在电影《叔·叔》中的优秀表演,太保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曲嘉雯获得最佳女配角;
同时,《叔·叔》还获得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剪辑的提名。电影行业的认可,让这部小众同志电影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近几年讲述同志爱情的电影众多,但是这部《叔·叔》另辟蹊径,摒弃了电影的商业性,平淡地讲述了一对老年同志的爱情故事。
柏(70岁)与海(65岁)是垂暮之年各自拥有家庭的同志。岁月磨平了他们对生活的激情和棱角,每日的生活便是接小孙女放学、帮家人做饭、和家人一起共度闲暇时光...柏时常去同志出没的公共厕所寻找伴侣,在公厕旁的公园里结识了海,一位也在寻找“朋友”的老年同志,与柏不同的是,海的妻子已经与他离婚。
两次相见之后,海带柏去男同常去的澡堂发生了关系。“澡堂”这一地点意喻着潮湿、暧昧、阴暗、狭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志”不能见光“的生存困境。
李银河在《同性恋亚文化》里,描写男同常去的几个地点:公厕、夜晚的公园、公共澡堂;上世纪,迫于世俗压力和传统观念,大部分男同会选择妻子生子,瞒着家人在空闲时候去上述几个地点排遣寂寞。电影中呈现的男同也一样。
导演对两个男人的情欲戏拍得克制、温暖、细腻,没有炽热的情欲,更像是两个劳累的男人在长时间伪装自己中的片刻的喘息。 海躺在柏的肚子上,柏说你的皮肤真好,自己是吃苦的命。柏年轻的时候偷渡来了香港,为养活老婆儿女,做过很多苦工,退休年纪为了补贴家用还去当出租车司机。他是上一代内地人对香港梦的追求的体现。辛苦了一辈子,却还是只能窝在澡堂里做一次自己。
海在与妻子离婚后,独自一人拉扯大了儿子。他与儿子的父子关系也是电影的另一个侧重点。儿子在家里时常对海的行为表示不满,父子之间缺乏交流和理解。海在与妻子离婚多年后没有再找,朝夕相处可能使儿子已经对海的性取向有了一两分的怀疑。
电影的叙事风格偏向于生活化的写实主义,少有的配乐也用在两人相处时。和心爱的人一起逛街、买菜、做饭、吃饭,就是最平淡温馨的幸福吧。
但是这段关系还是被柏的妻子,清(65岁)察觉到了。丈夫最近称自己要去深圳做按摩夜不归宿,却忘记带回乡证;女儿的婚礼上邀请自己不认识的男人前来,目光与言语令她感到不惯。
海在码头送给柏自己在教会拿来的十字架,柏说自己不信这个,海邀请柏和自己一起去教会,说“我的儿子劝我信教,说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可以知道去哪里找我。”这是海对柏生死之交的承诺,海的感情对柏来说却有些沉重。
在决定退休后,儿子给柏一些钱,在电话里说爸爸劳累了一辈子趁着还能动要和妈妈一起安度晚年,这是儿女对柏的一篇孝心。那晚,柏一夜未眠,不知道是在想伪装自己、为了家庭辛苦操劳的一辈子,还是在想面对海真挚的表白,自己在家庭间该如何抉择。那晚,妻子同样一夜未睡。
柏和清对家庭都是负责的,妻子又做错了什么呢?
有时,放下只是将一个珍藏着信物的铁盒扔进垃圾桶,而离开只是退回信物的一个转身。
电影的结局,出于导演的写实原则,让两名已有儿孙的同志,回到各自的家庭,像主题曲《微风细雨》所唱,只是一个偶然共寻觅的秘密。
电影对“同妻”、中老年同性恋与儿女亲子关系的问题都是点到为止。除了对爱情和家庭关系的思考,电影还着重刻画了同志对养老的社会需求。
电影几次呈现了,爷爷们被年轻的议员聚在一起,议员希望为他们在议会上争取权益,成立“同志养老院”,初心是好的;但是爷爷们却怕自己的家人看见,也有单身的爷爷怕自己社会性出柜会遭人白眼。可能愈是年老,愈怕受到伤害和来自社会的异样的目光。
海的一位朋友,独居单身一辈子,老年无人照顾,家里无人收拾,看着令人心酸。
近几年,香港的同志平权运动不断发展,已经有议员出柜,每年都有彩虹游行和其他相关的宣传活动。但是,对于性少数群体的老年人的生存条件,却鲜有人关心。
导演杨曜恺,2000年起主办香港同志影展,他曾表示“想拍一部香港的同志电影”。这部电影的拍摄初心,是希望可以帮助这些老年同志做自己,不要把秘密带进棺材里,希望可以减轻社会上对这些人的歧视。
《叔·叔》的剧本,是杨曜恺参考香港同志长者口述历史《男男正传》写成。之后接触过作者同部分被访者后,令他更想为这些人发声。遗憾的是,柏的原型,那位开出租的爷爷,已经不在人世。
在电影的选角阶段,由于话题的敏感,杨曜恺前后被拒绝超过100次,足足花了9个月才找到太保及袁富华演出。另一方面,因为剧情不吸引主流市场,赞助商和投资人对这部电影也十分冷淡。虽然筹备阶段困难,电影上映后也收获了一些好评。
这些年,华语电影对于同志题材的尝试越来越多,这也促进更多的人去了解LGBT的生存困境,更加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活。
我们生活的社会,一直崇尚为集体和家庭贡献,有时忽略了人作为个体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如果我们可以尊重每个人的爱,理解其他人的选择,那么因为性取向不同所造成的个人痛苦和家庭悲剧就会少些。
海的付出是全身心的,扔掉了陪伴大半辈子的初恋记忆,想与柏厮守下去,但柏最后的转身实在决绝。被儿子发现了之后黑暗中躺在床上的场景,让人觉得莫名的孤独。
另,有人说音乐太出戏,我觉得很好。出租车上,微风细雨一响起,我哭了,虽然那是个甜蜜的场景,但歌声中一股淡淡的忧伤,让人明白这甜蜜的短暂。
比较两位男主的演技,我觉得袁老师更胜一筹,初见时的笑、一起做饭时的笑、拿回十字架时的苦笑,都很有感染力。
1、
“我怕家里人知道。”
[00:26:55] 这句话是海的台词,是华人同志一生的写照,也是全片的核心:年少时怕父母知道,成年后怕婚姻对象知道,年老后怕儿女知道,性向成为背负一生的秘密;
2、同志题材的影片很多,关注到老年同志群体的很少,只有《极品基老伴》、《爱很怪》等寥寥几部,这部应该是华语同志影片中的第一部;
3、这部片子同《美少年之恋》形成呼应,都是香港同志故事,主角都生活在逼仄的小楼中,算是香港的中底层,都贯穿感情与家庭的纠葛,《美》是被父亲撞见情事,《叔》是被子女、婚姻伴侣感知到;
4、柏在厕所中打望旁边小便的人,是早年同志圈寻找同类的方式, 在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网络的年代,男厕成为中外同志共同的社交地;
5、柏是大逃港时期从内地偷渡到香港的,没有学历,所以一辈子只能依靠扛米袋、开出租等方式营生;
6、柏的妻子建议柏扔掉旧Polo衫,但最后还是没有扔,或许是顾念他依然有“长情”的一面;她的观念很传统,担心女儿错嫁,又担心女儿年纪大了不会有多少选择,这估计和她当年面对婚姻时的心态是相似的;
7 、柏和海的家庭能够表达爱的最大形式,是一起出去旅游:海故意不带妻子出去玩;海的儿子带妻女出去玩;柏的儿子给他钱让他带老伴出去玩;次之,则是一起买菜做饭,对收入微薄的他们来说,吃一条石斑鱼都是略显奢侈的事;
8、两个家庭最大的受害者,是两位同妻。柏的妻子觉察到了一切,但她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事情,尤其是想到她莫名的一生,锅盘碗盏之后,儿子女儿也成了家,她觉得她曾被关心过就够了;
9、柏在桑拿房的手牌是57,大概是“无妻”的谐音,在这里的人都是不需要一个女性妻子的人,或者说只有在这里他们才真正放下“妻子”的束缚,追求真正的情爱;
10、海发的这条消息好像是Telegram发的?【误:此处应是Whatsapp,港人更多使用whatsapp作为日常沟通工具】这个小狗表情展现了他隐藏在心底的“小受”一面;
11、海的儿子让全家跟他一起信教,海对信教并不热心,对在街上卖爱心饼干募款这种事也并不情愿,但儿子在家中已拥有绝对地位,他担心他如果不顺从就会失去儿子的支持——亦或者,是始终觉得对儿子有所亏欠,因为自己的性向让儿子成长的环境缺少了母爱;
12、[01:21:00] 基友们在立法会上的陈词代表了海的心声,他激动得调大了手机的音量——他希望真实的自己能被这个世界听到;海的儿子在门外敲门让他把音量调小——他并不希望听到父亲的这一切;
13、同志桑拿在香港有很多,在这个赤裸裸表达欲望的地方,同样有着严格的等级,或者叫鄙视链,年老色衰的老年同志在其中往往是最得不到正眼看待的,当然也有例外,慕老圈是同志圈中的亚文化圈;柏提到的“浴德池”是香港最早的同志桑拿,曾在《霸王别姬》的小说中有提到,在香港旺角太子道123号,已经在06年停业;
14、在立法会上为同志养老院发声的Dior,演员施魅力在现实生活中如片中一样是同权运动的支持者;Dior是“屌”的谐音,男同性恋一生为Dior生为Dior死;
15、鳏居的同志长者超仔的生活是另一部分终身未婚的同志群体的代表:对生活抱有热爱——一辈子都喜欢新潮好看的衣服;老来无人照顾生活无着——房间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睡着就会像孩子一样不自觉地淌口水,周身病患,非常需要同志朋友相互扶持;愿意为同志权利发声——参加Gay Pride ,家里挂着彩虹旗;饱受外界歧视——街坊邻居把他当笑话看,甚至药房拿药都要被视为异类,以至于宁肯家里潮湿发霉也不敢开窗通风;
16、[01:10:48] Dior的这句话,是说给所有同志听的;本来香港立法会已经在同志平权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如今怕是只能止步于此了;
17、柏最终还是继续穿那件破旧的绛红色Polo衫,他和海都选择结束恋情回归自己原来的家庭,真实的自己就像一个罪恶,只能压抑;十字架所代表的宗教是灵魂的救赎,在桑拿房时,海摘下了十字架,躲开宗教对道德的审视;把十字架送给柏,是希望能一起获得认同;柏退回十字架,是表达自己不想再把感情深入维持下去,觉得对妻子儿女有愧,最后在教堂中对十字架的凝视,是灵与肉的挣扎;
18、片尾鸣谢的“基恩之家BMCC”是香港一家面向同志群体的基督教组织;
“晚同牵Gay&Grey”是香港的一家面向老年同志的公益组织;
19、片尾鸣谢名单里有一个“舒琪”,我以为是舒淇,正想说她串联起了《美少年之恋》和《叔叔》,检索之后才发现香港另有一个男同志导演舒琪;
20、即便是老司机,也不敢直视片中的大量情欲画面,因为镜头前不是诱人的青春酮体,而是遍布皱纹和老年斑的长者,让观众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老年人(不管是不是同志)也有性的需求。
附一篇国内的导演专访稿:
相比《翠丝》的抓马和多议题,《叔叔》显得非常日常和平和,甚至没什么戏剧冲突(原本以为妻子已经察觉后面会有冲突然而并没有),平和到好像每个人日常生活一样,但在平和的表面下是隐忍而无奈的一生,非常细腻动人。公厕、公园、桑拿,华人男同都是一样的啊。“退休后想干嘛干嘛”,但其实并不能为所欲为。一边是家庭和亲情,一边是爱情和自由,一辈子的无解难题。喜欢最后一组空镜,那是我们在一起过的证据。10.9@BIFF第八部(一早抢票又没抢到,最后坐了一小时车来看这部,惊喜之作,不枉我挨饿憋尿赶场了)
2020.1.7HK艺术中心,港岛老gay们的故事。一反青年LGBT电影中经常表现的热烈情欲解放、不妥协的张扬政治表达。中年gay叔们早已习惯在粉饰和满的家庭生活与偷偷寻求基友解放自我之间维持平衡了,毋宁说这已成为他们在压抑个体性社会中的唯一生存方式,自身早已过了容易愤懑的年纪,人老体弱,却依旧苦闷于最基本的个体情欲表达。对于各自家庭的呈现是又一点睛,家庭一方面早已成为装满共同生活的温情和责任的场所,是不能出走和逃离的,另一方面却又无时无刻不像一道昭然的枷锁,提醒他们自身的困窘处境,这种微妙的关系十分具有中式特色了。电影某种程度上已经突破了同性电影的边界,在不断叩问人之自我的生存。床戏还是太怪,把不再美丽的肉体拍出互相渴求的感觉还是很考功力的,不是关个小黑屋再打个光再让两个人互相蹭就可以的。
有看到如当年港片《桃姐》似的细腻情感,最希望太保可以拿到最佳男主,一想起他那张苦了半辈子的老脸依旧愁眉不展,纠结最后到底要相信什么还是很难受。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把他写得太好了,不仅是深柜,他还是许多直男也自愧不如的好父亲和老公,偷渡而来的背景更是引申出一个自强不息奋斗史的香港梦,在当下尤其重要。但这又是在隐藏掉自己真实性取向的情况下,欺骗内疚又不舍的复杂心情挣扎在情人与家庭之间。描绘的还不只是这一对,而是牵扯出一众中老年同志群体即将面对死亡。他们在狭窄阴暗的浴室偷欢,偶尔在无人空旷的室外透气,还有为养老勇敢站出来发声的。关注到没有鲜肉只有皱纹的叔·叔,相信这部应该也会进入华语影片此类题材的经典之列。#金马56#见面场。
比预期好,并非只是依赖于题材,是一部很容易忽视细节、被误读,但其实全程“和风细雨藏血刃”的电影。相比去年金马BP另外几部追求精巧的电影,更会做减法,用简约、朴拙的方式,包裹住复杂无解的社会问题。平常的视听手段与黏连式的情节展开、稀疏无力的人物心理呈现非常适洽。柏(太保)那张愁苦、布满皱纹的脸,海偷偷藏起的照相簿,人物前史作为时间容器式的在场与闪现。情感设定上基于老年同志情感的易碎性与矛盾性,表层气若游丝,内在凝练苦楚:背负一生的十字架,也可以是下辈子找到对方的定情物,但最终为了家庭选择舍弃,舍弃终究成为了一种甘愿自罚式的自主选择。
所以同志养老院通过了吗?我想报名
細膩兩杯鴛鴦,幽微友誼永固。
#24th Busan IFF# 9分。亚洲电影之窗世界首映。本届釜山最大惊喜了吧,完全没想到这部老年同志题材拍得这么细腻温暖,捕捉到家长里短的烟火气,同时又颇为幽默,深柜和浅柜写得都很准确,细节又到位,水准跟[桃姐]相当,再戏剧化一点就是老年版[断背山]了……最后结尾还是差一点点意思,包括海叔(演的真棒,金马男主请发给他!)在同志社群那条线其实写得局限了,应该把柏叔带过去就对了。但无论如何应该是年度华语十佳的水平!
无论男女同直,都别“被迫”结婚了
这一生仿佛都活在浴德池,不断看别人上上下下来了又去,自己只敢面对客厅的世俗电视发呆。把肉体寄存在出租车里,把灵魂托付在十字架上,把自我丢失在回乡证里。妻子知他是长情的人,也知他缘何对自己薄情。儿子知他是热闹的人,也知他为何对自己安静。这一生都无法活成自己,只好寄望下世还可以相遇。
真没想到2019年看的最唯美的同志性爱戏和最甜蜜的同志爱情戏竟然是两个满身赘肉、加起来一百多岁的大叔!电影没有设置明显的戏剧冲突,而恰是这种平淡的写实最残酷。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成熟,华语同志电影的切入视角已经从“面对自己”、“面对父母”过度到了“面对家庭”、“面对社会”,主题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和思辨性,本片可以说是《翠丝》番外篇。两位金马男配凭借本片双双入围金马男主,除了特殊原因外,两人的确奉献了精湛的表演,细节处理非常精妙,相辅相成,个人认为太保叔比富华叔演的更好。这些垂暮老者风轻云淡一句“我什么时候能做自己”真的问得人振聋发聩!
那當然是各方面比翠絲好一萬倍...對床戲的把控其實很恰當。可惜時每每漸入佳境時就要來一段兩位主角含笑對望的MV式深情,之前鏡頭的冷靜在這一下就破功了,這種渲染手法真的很適得其反,不高明。能理解那種想要展示真摯情感的初衷,對導演選擇這樣的題材也很敬佩(因為即便在所有lgbt題材裡這也是最不juicy最沒有賣相的),反而是對配角們的處理都很好。李端嫻的音樂在這部片裡面也顯得太多太滿,或許是為了尊重導演的意思吧。演員沒有可挑剔的。
最生活化的华语同志片,老年人在家庭和情欲间的摆荡挣扎丝丝入扣又点到即止,还带出了整个老同群像,社会意义大于戏剧呈现。短评点赞第一那条真是令人作呕,这位小姐知不知道,叔叔们年轻时生活里根本就没有同性恋这个概念,也没有结婚之外的第二个选项?拿现在的道德观要求前辈,这不是主持正义,这是秀智商下限,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这样的电影遇到这样的观众真是白瞎了。
#56th 金馬影展. 目前兩岸三地,關注這個議題的是有大陸廣州同城的老年同志口述史小組,台灣同志熱線的老年同志小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支持一下我們.在台灣同志熱線老同小組做志工時,總會聽到一號叫郭大姐的人物,一位70歲的女同志,她常說「這條路毋通走」.我們有路了,但還應走下去.
东方式的,人终究是为别人而活。
导演献上的浪漫与唯美,恰是观众渴望的自我安慰。似《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是最大的问题,许鞍华擅以俗事唤起私情,而《叔叔》是以个例映照普世,两者南辕北辙。面对具有冒犯性的禁忌题材,导演始终在安全区内谨小慎微地把控平衡,从定格的情欲开始,到柔软的光影、不舍的回视、克制的隐忍、伤感的空镜,尺度的拿捏完全以对观众舒适感的揣度为转移。一旦迎合了大众的同理心,适度的道德困境与内心挣扎便成为最恰当的口号输出程序,关乎爱、欲望与责任,是所有议题的加权平均值,没有起伏,拒绝失控。
嗯现实很残酷,嗯这个群体受到不公平对待,嗯应该有多人了解理解他们。但还是忍不住发出一声疑惑:难道那些男同志背后无数个被骗婚骗子宫的背景板同妻不才是最惨的?!电影很写实,同性恋也无错,那她们受的委屈伤害谁了解了理解了?歌颂自由与平等时,请看看受众。
我爸在一旁看这部哭成了泪人
最温柔的同性爱情,自然得如鱼饮水。既是夕阳红也是“初恋”,柴米油盐三温暖样样不少,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两个老gay勤勤恳恳一辈子,东方社会要求履行的义务都尽到了,临到暮年才活出一点点真我,有遗憾但不丢人;倒是那些动辄升堂的道德卫士才真的丢死人,在他们眼里只看到骗婚,看不到人生。(结尾转弱有点可惜)
最质朴的快乐里有着最难以释怀的委屈。当松松垮垮的肉体不再提供观赏性的爱情,影片便带着我们回归原本,去洞察作为一段爱情故事的甜蜜与苦涩。他们的人生被主流体系占据后所剩无几,只能在这段感情里小心翼翼地享受片刻做自己的机会。镜头里被微风轻拂的两个身体,美好,可爱,细腻。这点美好面对滚滚而过的传统家庭压力太过渺小,只消一个起身离开的瞬间,或是将一个铁盒扔进垃圾桶的动作,便无声消逝。心痛淋着我,也淋着你。
黎耀辉同何宝荣1997年就分手了,他们再也不用知道23后的今天,2020年依然没有一处卑微的地方,能容得下这样两个老年男人同样卑微的感情。愿每个生命个体的情欲都能得到尊重与安放,在今时今日这仍旧只是徒然寄望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