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场2015

HD

主演:Diane Rosenfeld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狩猎场2015 剧照 NO.1狩猎场2015 剧照 NO.2狩猎场2015 剧照 NO.3狩猎场2015 剧照 NO.4狩猎场2015 剧照 NO.5狩猎场2015 剧照 NO.6狩猎场2015 剧照 NO.13

 剧情介绍

狩猎场201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继美军性侵丑闻的【隐秘的战争】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之后,科比·迪克导演再拍美国高校的性侵事件,背后各种阴暗的利害关系,影片最近也刚入围了圣丹斯电影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斯特莱克探案集:墨黑之心 第六季忧郁的萨克斯陪你一起长大之幼儿园的故事波士顿市政厅我们都要好好的歌舞青春:音乐剧集第一季花心萝卜与爱同居2

 长篇影评

 1 ) 短评写不下

开头启发了我在三月份等结果时也录视频。开头学生们无比兴奋,却不会知道之后遇到的意外,形成对比后非常痛心。

看完纪录片之后,再次看了Lady Gaga在88届奥斯卡的现场表演,更加的感动。

作为一部纪录片,它完整地展示了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展开,也提及事件无法被解决的原因,也在结尾展示成功的一步。插曲Words as Weapons再合适不过。

为题材打高分。

结尾短短的一句“We can stop this epidemic”是那样有力量,伴随Till It Happens to You,热泪盈眶。

 2 ) 校园性侵黑幕,没想到哈佛也这么不要脸

(本文由电影派dyp833原创)

性侵这个话题,沉重又老生常谈。

最近一段时间派爷给你们介绍过的——

电影《小白兔》,网络娈童题材。

美剧《十三个原因》,校园欺凌(含性侵)题材。

纪录片《日本未成年色情交易》,未成年性剥削题材。

角度各异,同样骇人听闻。

性侵作为一大社会问题,相关影视一向不少。

但电影和电视剧,通常只展示现象——

还是戏剧化处理后的现象。

BBC纪录片《日本未成年色情交易》,并未跨过中西方文化的鸿沟。

浅尝辄止,令人遗憾。

但派爷最近看到的一部纪录片,聚焦美国校园性侵。

揭露多方面的的深层原因。

不夸张的说,匪夷所思的内幕,绝对不是你们想过的那些。

《狩猎场》

The Hunting Ground

片名的比喻触目惊心:

他们就像在校园里捕获对自己胃口的猎物一样。

大学校园不再是「象牙塔」,而成了犯罪者的狩猎场。

甚至不是普普通通的大学。

包括哈佛,耶鲁,布朗这类常春藤名校。

影片从女孩们得知自己被名校录取拉开序幕。

每个人都沉浸在狂喜中。

而第一个讲述的女孩在开学前两周,就遭遇性侵。

惨剧突如其来。

事情发生后,一部分女孩勇敢站出来举报、揭发。

结果出人意料,女孩说:

他们唯一做的是反对我。

受害者被一次次逼问:

你穿了什么,你喝了多少酒,有没有奋力反抗。

被不断「训诫」:

你不该穿短裙,不该在夜晚外出,不该和男生喝酒。

派爷原本以为,「荡妇羞辱」在越贫穷、落后的地区才越严重。

(比如性侵案高发的印度)

这么一看,号称思想先进的美国,呵呵。

极少数敢站出来的男性受害者。

但这不是少数几个「黑心教师」的想法。

完全代表了整所学校的态度。

这态度,不是处理性侵案。

根本是在对付受害人。

对付的手段还是全方位的,厉害了。

先为犯罪者开脱:

施暴者也许心里也很难受呢?

他想跟你上床,是因为爱你嘛。

再来质疑受害人:

你们一定是给了男生什么错误暗示。

有些申报根本就不是性侵,你们撒谎吧?

然而数据统计,95%-98%的性侵案申报都属实。

哪怕真的惩罚受害者——

先开除,再重新把性侵犯请回学校。

性侵犯上诉,改判无罪,根本不通知受害人。

受害者想找人帮忙——

为受性侵者声援的教师,被解雇,终生职位被撤回。

「哈佛声称没有打击报复」。

没想到,哈佛也这么不要脸。

不过,学校表示他们确实很为难。

一言蔽之:掩盖事实。

不让人报案,是为了不让校园案件的数字上升。

维持(表面上)平静的校园秩序,是为了维护学校的社会声誉。

社会声誉决定了招生状况。

既然各学校都有性侵案。谁不瞒着,谁倒霉。

受害女孩们总算摸清了状况,为时已晚。

学校有学校的难处,似乎存在让人体谅的空间。

但事实证明,对于性侵这种恶性事件——

不惩罚=包庇=纵容=鼓励。

别以为派爷是危言耸听。

逃脱惩处的犯罪者变成了「有经验的性侵者」。

他们能识别合适的犯罪对象(看起来脆弱好欺负的),选择犯罪的最佳时间地点。

最终化作几个血淋淋的数据:

惯犯平均会实施6起以上性侵,仅仅8%的男性犯下了高达90%的性侵事件。

其实看到这里,派爷还不算太惊讶。

高校出于声誉和招生考虑,隐瞒性侵案,包庇犯罪者。

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只能说,全世界的学校都是一副面孔。

但接下来几发猛料,很有「美国特色」。

真真的黑幕揭秘,这部纪录片挖得够深刻。

美国高校间盛行「联谊会」,成为一种巨大产业。

这些喝喝酒跳跳舞的联谊会上,性侵猖獗。

被称为「性侵嫌疑场所」的SAE,以迷奸闻名的DKE。

联谊会会员及准会员爱好攀比。

「征服」过几个妹子?拍了几张裸照?

会员的性侵行为,还会得到联谊会的内部奖励。

丧心病狂。

有这种黑恶势力存在,学校难道是吃干饭的?

真相残酷得多。

学校是靠联谊会吃饭的。

校友捐款是各大高校的一大收入来源。

而联谊会,素来砸钱不少。

(此时需要反贪局。)

一边是钱,一边是损声誉的性侵案。

高校「为难」起来,眼睛都不用眨一下。

除了联谊会,还有一种「美国特色性侵案」。

高校运动员。

数据显示,田径运动员是性侵犯的比例很高。

身高体壮难反抗,只是客观因素。

有个倒霉女孩,遭遇的性侵犯是橄榄球四分卫新星。

女孩当即报案,证据确凿。

当地警察局却晾着她,拒绝做DNA测试。

一晾就是10个月。

但早就有人警告过她:

这是个橄榄球城市,想清楚你的指控。

被性侵的是她,她的指控却犯了众怒。

运动队在美国大学校园,是一种商业模式。

一个受关注的运动员明星,学校从他身上能获取巨大回报。

拉得来赞助,赢得了奖金。

学校名利双收的前途,哪能被小小一桩性侵案阻拦。

看来正义的脚步迟滞不前,无非一条路障:利益。

名气,财富,生源,荣誉。

为了这众多利益,牺牲几个姑娘的权益。

这笔买卖,学校想必觉得做得很值。

影片以姑娘们收到录取通知开篇。

以她们参加毕业典礼收尾。

学校靠不住,遭受性侵的姑娘们自己联合起来抗争。

她们惊动了国会,惊动了参议员,惊动了当时的总统奥巴马。

胜利有望。

毕业后,她们还在继续推动政策调整和立法进程。

这些遭受性侵的姑娘们,故事的开端有血有泪。

好在故事落幕时,希望重新升起。

但正义还没能面面俱到。

那位四分卫新星, 就仍然逍遥法外。

犯下性侵案两年后,他还拿了橄榄球选秀状元。

影片的结局是光明的。

光明之中,阴影尚存。

类似题材的纪录片,派爷也看了不少。

有的是陈述,有的是控诉。

这部《狩猎场》算得上别出心裁。

切入点不在于犯罪者「猎人」,而在于「犯罪场」校园。

角度和深度,在同题材纪录片中都是佼佼者。

其实大多数社会问题,都不像看上去那样简单。

背后的利益瓜葛,局外人难以想象。

一部纪录片,能起到的作用也有限。

但譬如校园性侵,我们很少能关注到——

罪犯可恶,帮凶亦可耻。

说出「他爱你才性侵你」的学校尤为可耻。

为有前途的运动员犯罪者开脱的检察官。

这部纪录片所展示的是「美国特色」不假。

但类似的故事早就耳熟能详,不过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影片中有位女孩说:

有人觉得强奸举报就是做爱而已。

派爷想送他们一句——

同一个世界,同一种流氓,同一番屁话。

还想骗谁呢。

本文由电影派原创完成,微信ID:dyp833

微信搜索:电影派

 3 ) 《狩猎场》超140字影评

主题是很震撼的。不过,纪录片采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太多太平凡,不具有超级清晰的presentation超级凌厉的persuasive power,不够专业不够强悍不够凌厉。不得我心意。社会是残酷的,利益(权益属于利益)需要力量去争取去抢夺。在我看,这部片很高明,做到了先争取女性的目的,却并未做成一颗尖锐的子弹。 就纪录片而言,对于评价其他电影的 平衡、节奏 等词,似乎要改动一下。近几年纪录片钟爱话题是环保、人权,抱有目的去拍电影,镜头(素材)、剪辑(最终模样)必然会染上极强的主题色彩,平衡就会失去,变得更加像矛。但是,作为电影,抛开主题的平衡性,电影的平衡又在哪里呢。总觉得——不只这一部电影——哪里怪怪的,却又讲不清楚看不明白。量积不够?思考缺乏?经历浅薄? 影片在后面的展示搞出来一些层次,古典乐配音很提气,能量蕴藉着,专注也被完全吸引过去。但依然看得出混乱、无序,缺乏焦点。大概60多分钟时,出现主角及围绕她发生、讲述的主要事件,故事有所凝聚。这里有一个闪光点,各种场景贡献于一个快节奏的目的(前面都是嘴炮没有实际的有冲击的行动,也是减分),路上,奋斗、抗争。很激动。 好吧。我们抛开影片的中规中矩,来看一看片子展现的价值。刚刚讲最近几年纪录片扎堆儿环保、人权。大量作品涌现,明星作品很多,《海豚湾》、戈尔、《河中女孩》、《印度的女儿》,world-wide attention。也有低调不被众多知晓的《我们每日的面包》等。但更多的片子,既无法做到明星级别,又不能保证影片价值,更加无奈的是,大多影片,传达出的价值观,是比较理想化的。人类,文明,历史,强权,这些拥有强烈印记的存在,被多数影片从镜头中抹除,或忽略掉。就权利讲,男权是无须争取的客观事实,权力决定着权利归属和分配,而女权弱势得很,看到的更多是嘴炮。没有哪件事能够轻易得到,多数人在做的,是无用功,是为自己经历添砖加瓦,不,是补齐自己缺失的认知教育。进入社会,无论是谁,都要沉浸在再教育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谁也逃不脱,这不是我在两个人生低谷后的专属。而且,很多人是无意识的,透支老本儿的,价值观不足以支撑行为,价值观不足以铺就一条通达have it done的路。一堵堵墙挡住理想主义者的一厢情愿,沮丧、失落,却罕有反省。我们讲权益,我们讲平等,可世界何时在一个固定框架内形成平等。那是权力者贩卖你以一种又一种生活模式。~~写的很乱,正在去阳台山的路上。这些话,讲真,需要一点时间需要一点心思,才能捏合成形。就这样先放在这里吧。同者自同。 豆瓣评分8.5,但是这个高分,也只是在纪录片里面排中下而已。可以看见纪录片的普遍高分特征,和大众(相对观影人群其实是小众)的不加挑拣。

 4 ) Don't be a slient accomplice

It's hard to say we can stop this epidemic immediately but we must do something. Don't be an accomplice with silence. It's harder to image two girls can make such a big difference in China but we must start doing something or nothing will change.

Hope everyone can take sexual assault seriously, don't say that it's the victims' fault anymore. No means no.

 5 ) 《狩猎场》观后感

生而为人已不是易事,生为女人更是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我们面对的黑暗要更多,看着纪录片里一个个还年轻美丽的女孩流着泪讲述自己的遭遇,真的很难过,无助绝望从她们的眼神里流露出来,想到之前一位日本记者写的书《黑箱》讲的就是在她遇到性侵害之后无法及时有效的得到法律上的帮助,比起沉默,她选择勇敢的说出来,向大众揭露个人的罪恶和整个组织和环境的腐败,这部纪录片里也有两个勇敢的女孩这么做了,而且真的帮助到了那些受害者,然而影片的最后是一位父亲的电话,述说着女儿遭遇性侵害的事实,悲愤至极。果然现实就是这样,我有的时候在想,我们不仅仅应该告诉受害者该怎么做,我们更应该告诉会成为加害者的那些人什么不应该做,所有的帮助都是发生在伤害之后,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这些事情的发生不是更好吗?但是谁知道哪些人会成为加害者呢,他们一个个对外都光鲜亮丽,但是在直面欲望的时候都如同野兽一般失去控制,伤害他人。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位圣玛丽学院的女学生在最后说,我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人不都是善良的。人是罪恶的。

 6 ) We can stop this epidemic.

作为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开始新生活的freshman来说 此时看这部纪录片再合适不过了 之前看到过Columbia University一名女生搬床垫参加毕业典礼为谴责学校对于学生被性侵报案后的不作为的新闻 近段时间又有新闻说Stanford University一名性侵女生的男学生不被追究责任 我都漠视了 以为这些都只是与我无关的新闻 直到今天看完这部纪录片 我才意识到Sexual assault有多么可怕 那些数据 那些亲身经历有多么的触目惊心

"Till it happens to you, you don't know how it feels."

开头很美好 录取的喜悦 然而结尾却并不美丽 恶人有恶报最终还是输给了现实 还是有那么多的rapists逍遥法外 而victims却要为其行为背着莫须有的cunt whore的骂名 可叹可气又可悲 这个社会的认知还是那么的狭隘 还是那么容易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No matter what you do, you're not gonna win."

记得有一个片段是一位在St Mary college的女生说 自从那件事发生之后 他的父亲把Notre Dame的毕业戒指取下了 大学本应该是一个人为之骄傲的地方 然而那些阴暗面却使得我们感到羞耻

我相信 片中的那些女生只代表了很少一部分 然而她们也反映了很大一部分 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勇气甚至没有机会说出来的人 不论男女 都值得我们去理解去尊重去支持

片中最后提及了我的学校 我着实很震惊 这些事再也不是与我无关的事了 而是即将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了

We should and we can stop this epidemic.

 短评

真的是触目惊心。Erica Kinsman的控诉对象竟然还是去年NFL选秀的状元Jameis Winston……据说Winston已经对Erica提起诉讼了……

8分钟前
  • ChelseaQinWang
  • 力荐

中规中矩校园Broll+采访,Lady Gaga的音乐很煽情,好在故事太震撼,没想到校园强奸如此猖狂,牵扯巨大利益链,只有当学校不依赖橄榄球或兄弟会赚钱+人们观念彻底改变,问题才能解决。故事:概况,themes如父母兄弟会自杀等+具体事例,穿插activist女孩的进展(她们能去白宫也是导演意料之外的发展)

9分钟前
  • 弯弯
  • 推荐

言论是自由的,可惜没啥鸟用。美国法律多多少少还是要为有钱人们服务的。同学们继续努力,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实现正义,推动一点是一点啦。5星推荐...看到Lady Gaga的名字,还以为她也被性侵过了... 汗颜...

14分钟前
  • bugz
  • 力荐

有时候想想必须让这些不到20岁的年青人站出来保护自己本来就是社会方方面面的失职,但是又为他们的独立、坚强和勇敢感到赞叹甚至羡慕。另一方面,结合最近看的Making a Murderer和American Crime S2,这种封闭的共同利益团体之中对犯罪行为的包庇和纵容真是让人愤怒。

16分钟前
  • eiapov
  • 推荐

看到很感人!特别是那些把受害人联合起来,告那些学校的时候!

17分钟前
  • 玥玲大可爱
  • 推荐

仅单一切入点

21分钟前
  • 吉髙
  • 还行

5.1 受害者笑中带泪的描述真的太让人心碎,they are real survivors。 被资本裹挟,哪里都不是净土,世界顶级学府也不能保护学生安全。妈耶,我现在简直要恨美式足球了。。。

22分钟前
  • 鸟鸟弗斯
  • 还行

光是看采访就可以想象这些女生遭受的身体和心理的痛苦和折磨了,无论在世界哪个国家,校园性侵都是这么猖狂,受害者都是一样的无助

23分钟前
  • 雏菊~velly
  • 推荐

和《日本之耻》一起看的,两部纪录片虽同讲性侵犯,但由于发生的国家不同、施暴对象不同,揭露的阴暗面也不同——前者是政媒勾结下司法的不作为和日本物化女性的社会文化,伊藤诗织成为了撕开这层遮羞布的第一人;后者虽然有不少学生在事发后第一时间上报,但由于学校对这些施暴者的庇护和取证困难导致事件在校园内不了了之。很感谢导演大量取材,将这些事件曝光在公众视线中。

28分钟前
  • kissの樱
  • 推荐

只有代价足够大行为才会失去吸引力

33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这种事情在中国不是没有 重要的是美国的高校有可以上诉的途径(即使并没有成功) 以及这群勇敢的女生敢于发声 还有教育部的接受 更有整个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 是的高校以前没能好好保护这些女生 但是现在因为其他的监督手段 越来越多人能够给予关注和改变 这就是美国与中国最不一样的地方

35分钟前
  • Sigma von Zeta
  • 力荐

大学背后庞大的产业链条,利益至上的驱使下,只能让那些被强奸的姑娘们当牺牲品。如果犯下强奸罪的是橄榄球运动员,而橄榄球运动恰恰是学校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那么他将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为了保持名誉,学校也会三缄其口。这就是普世的真理:当个人搅乱高层政治的利益时,个人的权益必将受到碾压。

40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能站出来已是勇气可嘉。

42分钟前
  • ~skyyy~
  • 推荐

9.1/10因一首歌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平常人视角展开叙述,步入梦想大学的惊喜,却成为人生噩梦的开始。媒体报道、数据汇总、甚至还有相关宣传片,让即使身处国外的观众也能看得明白。案件的过程并不重要,受害者的无助与自强、加害者的现状、各局的反映都清晰呈现。

45分钟前
  • 终结者
  • 力荐

补。不能再应景,也是伦理争辩的样本 终于,再看(Nov 20)

50分钟前
  • zang兮兮
  • 推荐

先是看了Lady Gaga在奥斯卡的表演,唱了电影主题曲,勇敢说出了自己19岁被性侵的经历,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更加震撼人心。不言而喻,她和这首歌,以及这部电影,为不少受伤的女孩传达了力量。

55分钟前
  • 无双觉主
  • 推荐

现实令人震惊,结局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身边就有熟人校园性侵受害者,她们不得已选择沉默,性格和人生却也无可避免受到了影响。敬佩片中一直在努力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人。发达如美国,依然有不可触碰的利益链为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保驾护航。

56分钟前
  • 豆咪
  • 力荐

(me too 预热)

59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校园性侵的特殊在于特殊的环境,在于这个环境下产生的一些微妙的自成体系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方式。所以这样的性侵在事件本身上可能就存在诸多模棱两可的元素,加上举证和当中插着学校这个小社会“当局者”的态度,使得一件本来在现代社会已经很明晰的法制事件变得诡异起来。我觉得这样的案件的确应该更多

1小时前
  • 画瞳
  • 推荐

要分開幾次才能看完。因為會被悲憤淹沒。讓這紀錄片更「中立」的一個方法:讓那些加害者,或者「嫌疑犯」,和那些行政官僚,都接受訪問吧。讓那些男人的家人,都來接受訪問吧。我只想釘起那些人的眼皮,要他們看清楚,他們如何把另一個人夷為平地。

1小时前
  • 何倩彤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