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are lots of women who are attracted to tyrannical men. Like moths to a flame. And there are some women who do not need a hero or even a stormy lover but a friend. Just remember that when you grow up. Steer clear of the tyrant lovers, and try to locate the ones who are looking for a man as a friend, not because they are feeling empty themselves but because they enjoy making you full too. And remember that friendship between a woman and a man is something much more precious and rare than love: love is actually something quite gross and even clumsy compared to friendship. Friendship includes a measure of sensitivity, attentiveness, generosity and a finely tuned sense of moderation.”
画面非常唯美,镜头语言让我想起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但大量面部特写镜头又提醒你这些画面出自一名女性的视角。 电影时长90分钟,犹太民族的悲剧被简化成了以色列建国背景下家庭的悲剧,无疑削弱了这部厚重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悲剧性,但这仍然是一部好电影。奥兹的文字水静流深,要将它转换成画面,需要对原著的充分理解和对画面的精确把握,我觉得娜塔丽波特曼做到了,有些地方甚至比我想象中更加出色并忠于原著。 “许多年间我一直在追踪这个老杀手,这个狡诈而原始的引诱者,这个令人作呕的脏老头,因年事已高而脱形,但是不时地把自己乔装打扮成年轻迷人的王子,这个猎取破碎心灵的狡猾猎手,这个吸血情人,声音又苦又甜,犹如孤寂夜晚的大提琴曲,这个诡异柔和的江湖骗子,一位谋略大师,一位具有魔力的流浪艺人,把绝望与孤独引到斗篷的褶皱里。这个屠杀破碎灵魂的老连环杀手。”这段写于母亲自杀后的文字,被转换成了一段十几秒的镜头,与小说中母亲的神秘主义和浪漫气质相当吻合,简直神来之笔。 奇怪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7分,可能因为原著小说太过出色。在我看来,电影中三名主要演员的表演水平均属上乘,摄影、配乐、服装等细节也很精致,如果把导演处女作和娜塔丽波特曼的犹太身份考虑在内,这部电影至少有8分以上。
电影爱与黑暗的故事从小男孩的视角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破碎家庭的悲剧故事,以及以色列诞生之际世界的动荡与变化。 其中一条线是女主法妮雅、男主阿里耶和儿子阿莫斯的三口之家。这条线展现出的是二战后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的生活。无论屋外多么动荡,屋内的生活还要继续。 婚姻、尿布、补给、甚至是亲人的离去如影随形。也许这些才是现实生活的真相吧,生活无时无刻都在用它的方式逼着我们低头。 另一条线则通过老年阿莫斯漫步于城墙之间的回忆和叙述展开,从孩子的视角解读父亲和母亲的这段关系以及处于摇篮中的以色列的历史。 由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女主角美丽又浪漫,可就是这个会讲巫女,小精灵,狼人故事来启迪安慰儿子的母亲,让这样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最终在她三十八岁选择了自杀。 这部电影由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创作的同名自传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改编而来。在作者的眼中,聪慧、慷慨、儒雅、相互尊重的两个好人——他父母,却一同酿造了一场悲剧。看完了原著后,我发现电影的侧重点在家庭这条线上。 片名爱与黑暗的含义不单单是家庭的爱和时代的黑暗。我对它的解读是,无论是家庭还是时代都笼罩在爱与黑暗的阴影之下。也就是说啊摩丝父母这个家庭的悲剧并不仅仅只有小家这一个因素,也不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它是由家庭关系和社会背景双重因素共同造成的。片中的父亲阿利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母亲范尼娅则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现实主义者永远也理解不了理想主义者。就像是身处在大千世界中的男女极难理解寺庙中的僧人一般。与中国的父母充满攻击性的家庭冲突不同,片中小男孩父母阿里耶和法妮雅之间的冲突是无声的,更是压抑的。 理想主义者法妮雅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因为欧洲对于犹太人的迫害,她来到了耶路撒冷,嫁给了缺少浪漫情怀的阿里耶。甚至遭受了她亲生母亲的冷眼与不理解。 深埋在两人冲突背后的是两人价值观和理想生活的差异。女主法妮雅也许永远都没有真正拥有过爱情。丈夫阿里耶拥有渊博的知识,但终其一生都在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担任编目员,理解不了法妮雅的浪漫和理想。父亲严肃现实的书生形象与母亲梦幻而孤独的内心世界永远无法契合。也许浪漫总是伴随着痛苦而存在的。 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有后代的家庭,吃饱穿暖的生活就是他们全部的追求。却不曾想过人这一辈子是为谁而活?也不会去思考世界的美和意义。 法妮雅在这样的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坚持,直到她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她绝望自杀了。 影片大走暗黑文艺风,不同于哥特式小说和电影的风格,其中克制压抑的情绪,灰暗阴冷的色彩,使得全片充满了诗意和近乎绝望的美感。
人类的苦难太多了,如果现在不是雾霾很重,我也许再给加一星,我要看喜剧了。
娜塔丽·波特曼的导演处女作,以以色列建国作为背景,讲述一位母亲和妻子的绽放与枯萎,悲伤的情调就像连绵的雨水,无论爱或黑暗都拍得极富文学性,但从爱到黑暗的转变却缺少必要铺垫。导演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好好琢磨,希望未来可以再出一位女性电影大师~
每个房间都有天堂和地狱,如同失望是梦想的本质。
闷与睡眠的故事。
导演 编剧 主演 ,有才。文学气质好,但是电影本身交代不够清晰,家国情怀有点糊。
重新审视人类的种种差异与纷争:性别、民族、宗教、国家、阶级、年龄、文化、性格、职业、梦想。
1.配乐赞2.娜塔丽波特曼好美3.母亲讲的每个故事都有寓意4.整个片子很哲学
娜塔莉波特曼的名字本身就带有无限光环。导演功力是有的,只是题材不感冒,触动点也寥寥。(唉,都怪昨天看了库神的2001)
没看过书有点看不懂nei
台词是诗 画面是诗 梦境是诗 而现实如泥 只能看她慢慢下沉
真的是看的最费劲的一部电影 下了英语字幕依然挡不住希伯来语字幕 画面美音乐美 做了妻母的大龄女文青发现梦境是诗现实是屎 呼之欲出的热忱和期待被以色列建国的硝烟灭殆尽的绝望 身体的努力依旧拯救不了精神的问题 选择死亡似乎看起来是斩断所有纷乱旁支的唯一安慰剂 当乌鸦聚集铺满 那么只能接受黑暗
段落间碎如残片。演员的处女作就用碎片化的手法尝试一个自己穷极一生也拍不好的故事,想不失魂也难,野心与现实无一不溃败。所幸娜塔莉·波特曼的美和原著本身所存的基调,还是吸引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BJIFF#只能说娜塔莉真人比片子有吸引力多了,看来演员的导演处女作还是总喜欢四平八稳。剧本在政治文化与个人心魔间语焉不详,限于片长又让男孩母亲两条线交代的都不完美。所幸娜塔莉演的不错,掌镜上无功无过,完成度尚可吧。
波波还是好好演戏吧,乖。
两个月前影展看的,喜欢那些穿插在现实里的梦,似寓言。前一阵见到了奥兹本人,真是一个温暖幽默又充满爱的老爷爷本人,他说“谢谢你喜欢这个故事。”
野心架不起历史的厚重。
极度造作 疯狂自恋 处女作没完没了升格难道可以掩饰不会拍吗 放不完的mv 实在是极度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叨逼叨的诗意不能接受 强加给观众的民族大义 酸爆
看了书后再看电影,觉得母亲真漂亮。浪漫主义者的坠落,绵长的爱与黑暗,智灵的损耗。这真的是2018终曲了,哀伤,稠密,又深沉。
1、睡过了前半场 2、基本是个以色列版立春?3、纳塔莉的搞气氛功力真是不错 诗性呼之欲出 有大师相 4、对巴以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不够 所以对题材有些兴趣索然 期待下部作品
两星半,加半星诚意分。娜塔莉·波特曼这部处女作简直是最典型的演员转导演的电影,摄影和美术下足工夫想要impress到观众(“看到没,我也是有作者风格的!”),但基本的叙事却散乱又温吞,无疑是缺乏基本功又急于求成的结果。真正打动我的是充满整部电影的对自己故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