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黑暗的故事

正片

主演:娜塔莉·波特曼,马哈姆·胡里,希拉·哈斯,吉拉德·卡哈纳,奈塔·里斯金,阿米尔·特斯勒,莫尔·科恩,阿里扎·本-莫哈,尤纳通·希雷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5

 剧照

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2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3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4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5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6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3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4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5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6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7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8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19爱与黑暗的故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爱与黑暗的故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爱与黑暗的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末期的耶路撒冷,书中通过作者童年的视角写出了他母亲身患精神疾病的困扰和父亲的无助,同时也展现了以色列建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命运呼叫转移V8:雷霆卡丁1和2十字军 下差婆阿娇尼斯湖水怪传说2盖特的生活飞虎神鹰追梦冲锋陷阵骡子2018接送人生都市浪人逆者名校风暴 第四季食人鲨2014传承叶相棒第七季德里罪案第二季月之恋人造雨人1997麒麟幻镇人生

 长篇影评

 1 ) 娜塔莉很美,电影很失望

对,我就是今天去了北影节看电影并见到娜塔莉本人的那批人之一。
别羡慕,提问也没抽到我!但是真人实在太美!!花痴十分钟!!

但理性地说,电影不怎么样,甚至让我有些失望。
1. 电影把场景设计在耶路撒冷,但是对于它的动荡却刻画得很苍白,只是有一些枪声有一些死亡,但是这一家人却依然过得这么平静,让我感到有些冲突。看之前,我以为它至少是围绕 耶路撒冷 展开的,看之后我觉得这个极好的元素被白白浪费了。耶路撒冷和主人公一家的故事完全可以分开,主人公一家的故事搬到美国来拍也不会显得突兀。
2. 看的时候,我以为娜塔莉的突然转变是因为好友去世开始,但是到了最后却告诉我们她是被生活琐碎所困,因为离自己内心的浪漫、文艺的乌托邦越来越远从而想起了从前的恋人所以才突然抑郁,这个解释来得我错愕不已,太过牵强。若真是这样,那请问自她嫁人生下孩子开始她不就踏上了 生活琐碎 的旅程了吗?为何到了此时才突然因此抑郁?
(这部分其实我并没有太懂,请各位看清楚了的同学指正)
3. 娜塔莉想把这部片子拍成一部 电影 ,真正意义上的 文艺片 ,毕竟是处女作,可以理解。但是矫情和隐晦的尺寸私以为并没有把握得很好,反倒有些过了。比如说她和她母亲吵架那一段,完全没有前因后果,感觉是别家的故事;再比如说小男孩(记性不太好记不得小男孩的名字了orz)回家她说她要出去15min那段,只知道她在路边痛哭,甚至连她面对着哭的那个石头或者墙壁都没拍一眼,我也是不能get到点。
4. 改编得有些失败。看完电影之后我有些失望,心情不比看完 超蝙 的心情好多少,只觉得叙事都有些混乱,很多地方并没有交代清楚。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也不太确定该如何去归因这种混乱。直到提问环节,《爱与黑暗的故事》中译本的译者向娜塔莉提问说原著中对从前的恋人有非常多的描写,但电影里面并没有,娜塔莉是如何做出这种决定的。娜塔莉回答说要把一部600页(我记得她说的是600 pages,不对请指正)的小说融入进90min的电影,必须要有取舍。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小说里面是描写得十分清楚了的。我承认肯定得有取舍,毕竟小说和电影剧本还是不太一样,但是私以为娜塔莉丢掉了那些细节,便显得这部电影晦涩难懂。毕竟表现出那段真挚的感情之后,我才能理解你的变化吧。

4.21更新 经盆友们提醒,编剧的问题不是关于从前的恋人而是关于农场的,lz自己没有听清楚,因此这一条有误。

5. 评论里有些人说娜塔莉情商太高所以正常人情商没有那么高是理解不了这部电影的,但依旧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我非常不赞同这样的观点,简直是太带入对娜塔莉主观的感受了。要是是个不知名的导演拍成这样,大部分说好的人也会觉得 这都是什么鬼,这样的也能拍出来?但,评价一部片子一个导演,就应该着眼于这部片子本身去看。再者,如果一部片子只是导演自己能看懂,观众都看不懂那一定称不上一部好片子。电影就是拍出来给观众看的,比纪录片还更加应该注重观众观影的感受,同时不丢失导演自己的想法。这很难,的确,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导演的。

或许,是我才疏学浅,看不懂娜塔莉的“爱与黑暗”的世界。
不过,看颜就可以了嘛!!并且还是个哈佛毕业在希伯来大学当讲师的大学霸!!

 2 ) 爱与黑暗的故事 电影日报戛纳影评

  这部基调忧郁而细腻的电影主角是一个充满诗人气质的母亲,她的不食人间烟火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儿子。而《爱与黑暗的故事》本身就像这位女主角一样,可爱,神秘,却又有些疏离,仿佛昙花一样脆弱易逝。本片改编自阿莫斯·奥兹的回忆录,讲述他在以色列的童年生活与母亲每况愈下的悲伤境遇,这对于首执导筒的波特曼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她的努力其实算不上很成功。实际上,全片都弥漫着这种过度沉迷于自我的忧郁气息,以至于本来基调就很沉痛的电影有些太过悲惨了。

  作为本次戛纳电影节的特别展映影片,《爱与黑暗的故事》有两大卖点:一是波特曼的艺术野心,她不仅自编自导还亲自担任主演;另一则是奥兹原著本身就出名。由于对白都是希伯来语,本片在美国发行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阻力,毕竟北美罕见外语片票房大卖。关键要看波特曼这部低调的激情之作能否保住自己的一份市场,并在视频点播和家庭影院平台方面有所作为了。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一切都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奥兹对童年的追忆;而《爱与黑暗的故事》真正的故事从1945年开始,那时他还是个年仅10岁的懵懂少年(Amir Tessler饰演),家庭美满,住在耶路撒冷,并有母亲法尼亚(娜塔莉·波特曼饰演)和手不释卷的父亲阿里耶(Gilad Kahana饰演)的陪伴。在最初,电影像是一部以色列建国时期的个人史,因为主角的父母都全情投入地为以色列独立而奋斗,特别是母亲法尼亚,从小就迫于波兰反犹太的压力而举家背井离乡。但随后,焦点慢慢地转移到法尼亚身上,她变得越来越离群与忧郁,而这也成为电影的重点。

  借助摄影师Slawomir Idziak,电影采用怀旧和私密的视角,这符合波特曼一贯的风格。不过这个人品味也是把双刃剑,她精心打磨每个角色的表演,并且让故事有如男高音一般微妙细腻。但过度的压抑与收敛,仿佛给电影套上了一个精美的琥珀囚笼;波特曼的改编是如此谨慎,以至于故事从头到尾都那么死板和压抑。

  可以说,影片展示的是一种流动的美,它影响着这个普通以色列家庭中的每个人,尽管他们只是碰巧撞上历史的洪流,有幸见证了以色列最为最动荡不安的一段历史。即便如此,波特曼对于以色列建国的部分总有些敷衍了事,她以一个家庭的视角,忠实地描述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但却缺少置身于大时代的紧急与迫切。

  有趣的是,影片的下半部分却转换视角,将重点放在法尼亚的逐渐衰老和颓丧上。她第一次出场时是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女性,给儿子讲许多传说故事和格言,由此打开了他进入文学与诗歌的大门(在现实中,作者也也确实是受母亲的影响才成为了作家)。但她对以色列独立的激动与兴奋是短暂的,随后就深深陷入无法言明的抑郁中。一直以来她梦寐以求的宗教自由,最终只给她留下了难以磨灭、更深的空洞。

  这或许是波特曼最为温情与悲伤的表演之一,但同时却也惊人地肤浅。必须肯定,法尼亚就像一个谜,让人难以捉摸,即便是深爱她的丈夫也理解不了她;然而,大段大段地描述她如何变得孤僻与疏远,并不能真正表现出这背后令人心碎的悲伤。于是我们再一次看到,这部作品虽然细腻,却还存在的缺陷:波特曼太爱这本书和书中的每个人物了,所以她反而不能挖掘得足够深,真正赋予人物灵魂。

翻译:CharlesFRen

校对:lab,阿暖

 3 ) Amos Oz's Mother Said to Him Before Her Suicide

“There are lots of women who are attracted to tyrannical men. Like moths to a flame. And there are some women who do not need a hero or even a stormy lover but a friend. Just remember that when you grow up. Steer clear of the tyrant lovers, and try to locate the ones who are looking for a man as a friend, not because they are feeling empty themselves but because they enjoy making you full too. And remember that friendship between a woman and a man is something much more precious and rare than love: love is actually something quite gross and even clumsy compared to friendship. Friendship includes a measure of sensitivity, attentiveness, generosity and a finely tuned sense of moderation.”

 4 ) 一部成熟的电影处女作

画面非常唯美,镜头语言让我想起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但大量面部特写镜头又提醒你这些画面出自一名女性的视角。 电影时长90分钟,犹太民族的悲剧被简化成了以色列建国背景下家庭的悲剧,无疑削弱了这部厚重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悲剧性,但这仍然是一部好电影。奥兹的文字水静流深,要将它转换成画面,需要对原著的充分理解和对画面的精确把握,我觉得娜塔丽波特曼做到了,有些地方甚至比我想象中更加出色并忠于原著。 “许多年间我一直在追踪这个老杀手,这个狡诈而原始的引诱者,这个令人作呕的脏老头,因年事已高而脱形,但是不时地把自己乔装打扮成年轻迷人的王子,这个猎取破碎心灵的狡猾猎手,这个吸血情人,声音又苦又甜,犹如孤寂夜晚的大提琴曲,这个诡异柔和的江湖骗子,一位谋略大师,一位具有魔力的流浪艺人,把绝望与孤独引到斗篷的褶皱里。这个屠杀破碎灵魂的老连环杀手。”这段写于母亲自杀后的文字,被转换成了一段十几秒的镜头,与小说中母亲的神秘主义和浪漫气质相当吻合,简直神来之笔。 奇怪的是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只有7分,可能因为原著小说太过出色。在我看来,电影中三名主要演员的表演水平均属上乘,摄影、配乐、服装等细节也很精致,如果把导演处女作和娜塔丽波特曼的犹太身份考虑在内,这部电影至少有8分以上。

 5 ) 私人记忆与历史记忆的误差

把《爱与黑暗的故事》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并非易事,即便是对历史题材大师来说也是如此。曾经还是《这个杀手不太冷》中叛逆小女孩的娜塔莉·波特曼给自己设下了一个挑战,这大概和她自己的出身有关。1981年,波特曼出生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犹太血统让她对《爱与黑暗的故事》有着更深的认同感,执导这部处女作,或许也是她找寻自我的过程。

从500页到97分钟
《爱与黑暗的故事》原著小说长达500多页,用希伯来语写成,被译成近30种语言,堪称鸿篇巨制。作者阿摩司·奥兹生于1939年,是以色列文学界当之无愧的巨匠。耶路撒冷作为一个有着其独特宗教与政治意义的地点,有着我们无法忽视的过去与历史,自我身份与故乡意义的双重模糊状态也让奥兹始终着眼于创作犹太民族题材和以色列国家题材文学。和本片导演娜塔莉·波特曼同样出身于耶路撒冷的奥兹在这本自传体式的小说里描写了太多的苦痛。这种苦痛既是属于父亲出轨、母亲自杀的奥兹自己的,同时也是整个犹太民族和耶路撒冷的。私人与历史,城市与民族都被文字描写出情绪,化成铅字印在这本500多页的小说里。

奥兹12岁时母亲自杀,此后他离开父亲,前往想要建立犹太民族乌托邦社会的以色列集体农场基布兹,与小说中类似,奥兹的家庭深受犹太复国主义影响,同为知识分子的父母都是原住于东欧的犹太人,在30年代来到耶路撒冷,渴求与同胞们一起重建“犹太国度”。其父掌握十几门语言,在图书馆工作,闲暇之余创作希伯来语小说;母亲出身于犹太富裕磨坊主家庭,熟练七八门语言,即便在反犹主义兴盛时期,也依旧能在波兰大学和布拉格大学就读;奥兹的叔叔更是著名的犹太复国主义学者、以色列总统候选人、《近代希伯来文学简史》作者约瑟夫·克劳斯纳。土地具有着神奇的力量,即便身处耶路撒冷,奥兹以及奥兹的父母仍旧对欧洲抱有复杂的情感,这种徘徊在抵抗与怀想间的情绪放在民族主义中便变得更为暧昧,这使得奥兹的父母只教给奥兹希伯来语。“也许他们害怕,即使我只懂一门欧洲语言,一旦长大成人,欧洲致命的吸引力就会诱惑我,使我如中花衣魔笛手的魔法前往欧洲,在那里遭欧洲人杀害”,奥兹如是说。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奥兹的小说中看到这种文化间的裂缝与摇摆,他的父母无疑是流亡的知识分子,流亡让他们失去根基,在拥有知识的奢华财富与现实的丑陋空虚之间站立不稳,长期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地下室中躲避空袭,在混合着多人体味和排泄物的污浊空气中入睡,但却也会在睡前为小儿子奥兹轻声打开文学世界的大门。夹在历史与宗教之间的耶路撒冷并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家园,它甚至都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市,它是朝圣者心中的应许之地,但却不是奥兹母亲心中文化与爱情的安置点,因此她在一次雨中散步以后服药自尽,这段记忆也成为奥兹心中的巨大黑暗。自己对母亲、母亲对自己的爱也让黑暗变得更为真实,直到小说写就以后,奥兹才觉得自己能再去面对这段回忆,而娜塔莉·波特曼则要把500多页的私人历史浓缩到97分钟的影像,这是勇气之举,但显然也会有不少问题。


从男性到女性的视角转换
男性的自传体小说改为女性导演自编自导自演,很容易就会落入对女性主角的极致刻画中,从影片看来,波特曼显然在极力避免这一点,影片由采用了奥兹的视点,在他的回忆中展开叙事,兼有打破线性时间的插叙部分,这样的讨巧叙事技巧让故事具有了一种悬疑感,关于家庭和个人的秘密在画外音的舒缓中一点点被揭开,父亲与母亲的形象一点点被拼凑起来,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对记忆的碎片化特质的叙事化再现。观众们和年幼的奥兹一样,并不真正明白父母婚姻失败、母亲自杀的真正缘由,只能在观看中,与奥兹的成长同步,一点点去拼凑、尝试还原回忆的历史。与这种回忆补全与个人成长同步的,还有时代背景的成长。

影片背景中的以色列,就像是一个成长中的少女,散发着迫切成熟的荷尔蒙气息。当奥兹的父母在抗争时,以色列也在为自己的独立而抗争。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进行表决,以美国、苏联等33票赞成,阿拉伯等13票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独立。影片亦对决议通过的一刻进行了表现,俯拍镜头下众人殷切的眼神是对家国归处的渴望,投票通过后,众人欢呼,不再因为犹太身份而被区别对待似乎成为触手可得的现实,然而现实的讽刺来得如此迅捷,几个小时内,耶路撒冷被炮火点亮,家国之梦依旧遥远。

曾为《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基耶洛夫斯基的《蓝》担任摄影的著名摄影师斯拉沃米尔·埃迪扎克担纲了《爱与黑暗的故事》的摄影,在他那缓慢移动的镜头下,耶路撒冷以压抑的青蓝色调呈现,显得阴暗而潮湿,这恰好与影片私人而隐秘的叙事视角构成呼应,母亲法尼亚睡前为奥兹讲故事的场景在波特曼自己的声场下也真的具有了一种催眠力量,文学世界在声音中如子夜的酣梦一般被打开,我们也因此有理由相信,是法尼亚赐予了奥兹解开文学创作之锁的钥匙。

影片的后半段叙述更加集中于法尼亚身上,波特曼则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忧伤来引导角色和叙事,以色列独立并没与带来民族主义的新生,国度的建立从另一个反面佐证着信仰破裂,耶路撒冷也没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它依旧是历史的样子,但法尼亚却不再有影片开始时候的魅力了,她开始变得孤僻沉默,疏于表达。婚姻的失败、生活条件的恶劣、好友的离世都不足以成为法尼亚自杀的理由,杀死法尼亚的,是状态的庸俗。就像奥兹写到的,“她或许能够咬紧牙关,忍受艰辛、失落、贫穷,或婚姻生活的残酷。但我觉得,她无法忍受庸俗。”

影片前半段所规避的女性自怜心态在这里被打破,从演员的角度看来,波特曼的表演并无太大问题,她精准地演绎出了法尼亚身上褪去的生气与活力,甚至还包括那被她自己扼杀的母性,她也需要扼杀掉自己的母性,才能够抛下奥兹,真正在生理上完成“去死”的行动。但这种过度沉迷于女性自我命运的自恋式表现如果是从导演的角度看来,无疑淡化了影片整体宏大的历史背景。

诚然,只把故事做成一个私人化的女性故事并不是不可以,但《爱与黑暗的故事》的问题在于在自怜的同时又不够私人,由于篇幅的限制,范妮亚的前史与过去的生活极少展现,偶有的段落几乎都在台词和画外音中补充,缺乏影像表现力的“过去”悬置在故事上,使得记忆中的“现在”缺乏说服力,法尼亚的转变、隐忍与痛苦都因为“过去”的缺乏而难以让人代入,这不仅让人物在行为上缺乏动机,也同沉浸内化的表演风格背道而驰。从这一点上来说,波特曼身为导演对原著的取舍并不够成功。

个人与历史的失语
我们可以谈论未来,但我们也应该谈论过去;我们可以回望过去,但我们不应该成为过去的奴隶;我们可以回避历史,但历史不会回避我们;我们应该活在现在,但我们更应该去往未来。

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如此复杂,它不仅交织着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同时也交织着我们对父辈的认识,更携带着整个民族对自我从何处来的认识。这种成长的困境游离在生理和世代之外,也是《爱与黑暗的故事》难以改编的原因,它直指整个犹太民族和欧洲间暧昧的血缘关系,也指向阿拉伯民族内部的种族冲突,犹太复国主义从来就没有想要给犹太人提供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家国,它更想要做的,是带领这个颠沛流离但又才华横溢的民族走出失语的困境,提供一种言语与平等对话的可能。

影片中,奥兹的父母之间是缺乏交流的,法尼亚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与母亲争吵后,只能在房中抽自己的耳光来发泄情绪,并咬紧双唇避免发出声音,这样的自虐行为显然是失语的一种表现。同样的,法尼亚反复给奥兹讲述的睡前故事,以奇幻段落插叙的影像场景,也是失语状态在另一层面的表征。作为知识分子女性内心的恐慌与渴望,作为母亲而想要传达给孩子的哲理,都只能通过虚构故事的场景实现,语言与交流在这里后退,成为服务于“讲故事”的工具。

《爱与黑暗的故事》的核心既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它的困境同样也既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这种困境也成为了娜塔莉·波特曼的困境,在历史与个人叙述的抉择间,她意识到必须抗拒着太过私人,却又无可抵制地太沉浸于私人,故事虽然从一个家庭讲起,却应该能做到管窥时代,但娜塔莉·波特曼并没能做到。她对个人与历史的困惑,就像是犹太民族对欧洲的心态的困惑,耶路撒冷绝不只是一个故事的发生地,它承担着比故事背景更为重要的位置,它勾连起了个人与历史,也勾连起了家庭与时代,它具有着形似《飘》里面的一抔红土般的力量与意义。

就像奥兹在小说中写的,“我们等了两千年才在耶路撒冷找到了立足之地,实在不愿立刻离开。我们一抬脚,别人就会立刻把我们那一小块地方夺走。”

原载《看电影》午夜场2016年5月刊


 6 ) 黯淡琐碎乏味是日常生活的本质

电影爱与黑暗的故事从小男孩的视角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破碎家庭的悲剧故事,以及以色列诞生之际世界的动荡与变化。 其中一条线是女主法妮雅、男主阿里耶和儿子阿莫斯的三口之家。这条线展现出的是二战后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的生活。无论屋外多么动荡,屋内的生活还要继续。 婚姻、尿布、补给、甚至是亲人的离去如影随形。也许这些才是现实生活的真相吧,生活无时无刻都在用它的方式逼着我们低头。 另一条线则通过老年阿莫斯漫步于城墙之间的回忆和叙述展开,从孩子的视角解读父亲和母亲的这段关系以及处于摇篮中的以色列的历史。 由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女主角美丽又浪漫,可就是这个会讲巫女,小精灵,狼人故事来启迪安慰儿子的母亲,让这样的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最终在她三十八岁选择了自杀。 这部电影由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兹创作的同名自传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改编而来。在作者的眼中,聪慧、慷慨、儒雅、相互尊重的两个好人——他父母,却一同酿造了一场悲剧。看完了原著后,我发现电影的侧重点在家庭这条线上。 片名爱与黑暗的含义不单单是家庭的爱和时代的黑暗。我对它的解读是,无论是家庭还是时代都笼罩在爱与黑暗的阴影之下。也就是说啊摩丝父母这个家庭的悲剧并不仅仅只有小家这一个因素,也不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它是由家庭关系和社会背景双重因素共同造成的。片中的父亲阿利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母亲范尼娅则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在某种程度上,一个现实主义者永远也理解不了理想主义者。就像是身处在大千世界中的男女极难理解寺庙中的僧人一般。与中国的父母充满攻击性的家庭冲突不同,片中小男孩父母阿里耶和法妮雅之间的冲突是无声的,更是压抑的。 理想主义者法妮雅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因为欧洲对于犹太人的迫害,她来到了耶路撒冷,嫁给了缺少浪漫情怀的阿里耶。甚至遭受了她亲生母亲的冷眼与不理解。 深埋在两人冲突背后的是两人价值观和理想生活的差异。女主法妮雅也许永远都没有真正拥有过爱情。丈夫阿里耶拥有渊博的知识,但终其一生都在一个小小的图书馆担任编目员,理解不了法妮雅的浪漫和理想。父亲严肃现实的书生形象与母亲梦幻而孤独的内心世界永远无法契合。也许浪漫总是伴随着痛苦而存在的。 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有后代的家庭,吃饱穿暖的生活就是他们全部的追求。却不曾想过人这一辈子是为谁而活?也不会去思考世界的美和意义。 法妮雅在这样的生活中日复一日的坚持,直到她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她绝望自杀了。 影片大走暗黑文艺风,不同于哥特式小说和电影的风格,其中克制压抑的情绪,灰暗阴冷的色彩,使得全片充满了诗意和近乎绝望的美感。

 短评

人类的苦难太多了,如果现在不是雾霾很重,我也许再给加一星,我要看喜剧了。

5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娜塔丽·波特曼的导演处女作,以以色列建国作为背景,讲述一位母亲和妻子的绽放与枯萎,悲伤的情调就像连绵的雨水,无论爱或黑暗都拍得极富文学性,但从爱到黑暗的转变却缺少必要铺垫。导演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好好琢磨,希望未来可以再出一位女性电影大师~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每个房间都有天堂和地狱,如同失望是梦想的本质。

13分钟前
  • 七七玖
  • 推荐

闷与睡眠的故事。

1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导演 编剧 主演 ,有才。文学气质好,但是电影本身交代不够清晰,家国情怀有点糊。

16分钟前
  • 司马良木
  • 力荐

重新审视人类的种种差异与纷争:性别、民族、宗教、国家、阶级、年龄、文化、性格、职业、梦想。

17分钟前
  • 傅尸水
  • 力荐

1.配乐赞2.娜塔丽波特曼好美3.母亲讲的每个故事都有寓意4.整个片子很哲学

21分钟前
  • Nikita
  • 推荐

娜塔莉波特曼的名字本身就带有无限光环。导演功力是有的,只是题材不感冒,触动点也寥寥。(唉,都怪昨天看了库神的2001)

23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没看过书有点看不懂nei

25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台词是诗 画面是诗 梦境是诗 而现实如泥 只能看她慢慢下沉

28分钟前
  • 克里斯托空
  • 推荐

真的是看的最费劲的一部电影 下了英语字幕依然挡不住希伯来语字幕 画面美音乐美 做了妻母的大龄女文青发现梦境是诗现实是屎 呼之欲出的热忱和期待被以色列建国的硝烟灭殆尽的绝望 身体的努力依旧拯救不了精神的问题 选择死亡似乎看起来是斩断所有纷乱旁支的唯一安慰剂 当乌鸦聚集铺满 那么只能接受黑暗

33分钟前
  • E
  • 力荐

段落间碎如残片。演员的处女作就用碎片化的手法尝试一个自己穷极一生也拍不好的故事,想不失魂也难,野心与现实无一不溃败。所幸娜塔莉·波特曼的美和原著本身所存的基调,还是吸引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34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BJIFF#只能说娜塔莉真人比片子有吸引力多了,看来演员的导演处女作还是总喜欢四平八稳。剧本在政治文化与个人心魔间语焉不详,限于片长又让男孩母亲两条线交代的都不完美。所幸娜塔莉演的不错,掌镜上无功无过,完成度尚可吧。

36分钟前
  • Dr.Ray
  • 还行

波波还是好好演戏吧,乖。

40分钟前
  • 猱困困
  • 还行

两个月前影展看的,喜欢那些穿插在现实里的梦,似寓言。前一阵见到了奥兹本人,真是一个温暖幽默又充满爱的老爷爷本人,他说“谢谢你喜欢这个故事。”

45分钟前
  • 博尔赫斯的猫
  • 力荐

野心架不起历史的厚重。

49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极度造作 疯狂自恋 处女作没完没了升格难道可以掩饰不会拍吗 放不完的mv 实在是极度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叨逼叨的诗意不能接受 强加给观众的民族大义 酸爆

53分钟前
  • 较差

看了书后再看电影,觉得母亲真漂亮。浪漫主义者的坠落,绵长的爱与黑暗,智灵的损耗。这真的是2018终曲了,哀伤,稠密,又深沉。

58分钟前
  • archimboldi
  • 力荐

1、睡过了前半场 2、基本是个以色列版立春?3、纳塔莉的搞气氛功力真是不错 诗性呼之欲出 有大师相 4、对巴以历史文化背景了解不够 所以对题材有些兴趣索然 期待下部作品

1小时前
  • 赵找找
  • 还行

两星半,加半星诚意分。娜塔莉·波特曼这部处女作简直是最典型的演员转导演的电影,摄影和美术下足工夫想要impress到观众(“看到没,我也是有作者风格的!”),但基本的叙事却散乱又温吞,无疑是缺乏基本功又急于求成的结果。真正打动我的是充满整部电影的对自己故乡的爱。

1小时前
  • Vincent La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