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恋爱中的宝贝
本来是习惯在电影的新档期之后才来观看新电影的,那样可以避开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各种不一的褒贬,但是我却在“宝贝”的风潮还未褪尽时看了这部电影;本来是决定在情人节左右去看的这部电影的,却因为种种而没有在那个甜甜蜜蜜红男绿女的日子走近电影院,但是我又因此而庆兴,没有因为这部片子而在情人节那天颠覆我对爱情还存有的那一点点美丽的幻想与愉悦。
从一开头就知道,这将是一部充满神经质的片子。黑猫,拆迁,奔跑,紧张而繁复的镜头让人陷入莫名的眩晕里面。充满诡异的气息,像是露台角落里常年不见阳光的羊齿植物,有让人怜惜的气息。
从一开头就知道,这个圆瞪着眼睛的女子即将死去。犹如放在我枕边的安妮的书中的女子一样,只有死亡,才能充满她的瞳孔,才能让她得到圆满的结局。这是命运的安排,也是上帝奸诈的微笑。周迅坐在浴缸里的时候,后背上的骨,那样的嶙峋着,犹如要长出翅膀,立刻飞走。
从一开头就知道,这个男人对于一切都是无能为力,他有一双好看的手,那样修长的手指,却这能蜷缩着,没有力量。他对着镜头喃喃自语,对着妻子和朋友转身离去,对着宝贝的神经质的凛冽的叫喊,对着她在楼梯角落淋漓的鲜血……他都无能为力。
这不是一部描写爱情的片子。李少红用诡异的气氛将爱情扯成一片一片的,撒在情人节的花瓣上。让寂寞、孤独、痛苦从浪漫的背后闪现出来,让爱情还原为精神空白赖以寄托的一个符号。
周迅也不是一个好的演员。她灵魂里的凛冽,灵动,敏感,寂寞才是这部片子的主角。说实话,我是喜欢周迅的,喜欢那个在《那是花开》,《苏州河》里的她,而不是在此后的若干电视剧中的她。喜欢她,并不是犹如对朱丽叶.比诺什的深爱。喜欢她,犹如精灵,以及她无法掩饰的寂寞,如烟花般的寂寞。看她在电影里,走路抱着臂膀,睡觉蜷缩如婴儿,时常凝视一个没有目标的地方,毫无预知地爱上一个人,光着脚在路上尖叫。
这是一部压抑的电影,但是并没有让人一沉谷底。明艳与深沉的颜色处理,和种种如幻想般的特技,成为了一种人心的调剂。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觉得闻到了一种气息。犹如盛夏里,正在割草的气息,凛冽,疼痛,并且愉悦。
我喜欢用“烟花”这个词。那么这部电影,该是黑色的烟花,绽放在空中,只有被人指点,才能够看清。
2 ) 重新评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碎片,难以归结
如果从爱的方面来看,宝贝为啥子呀自杀呢?刘志对她的关爱应该已经够了,如果不把宝贝预设为一个超凡脱俗,非人化的人,那么应该够了,应该留得住她,好好过小日子,有些东西必须得承受,没有完美无缺.或者将来有完美无缺,谁能完全跟谁一样,傻子才一样呢.
如果从刘志这方面来讲,他更象一个现代人,忍受,但是太无力,他或者是根本就是太爱惜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好了,他娶冉冉,在离婚,没有看出他多么喜欢她,当然就算当初喜欢过她,变了以后,就不能容忍了吗?脆弱的心脏似乎不适应现代生活,我不认为现代的生活是不好的,如果不好,也是人能够承受地起的,因为我们都还有能力生存.这样来讲,刘志象个十分感性的家伙.一人一个样,没什么?
如果从文化来看,那么我国文化中对人的无价值的解释,大概是丝毫不现代的解释方法了,宝贝死有她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死于笼罩在生命低贱的阴影里面.她曾经的恋人曾经给过她的好大好大的月亮,这样的光明再也找不到了,在刘志那里也找不到,难道她要的关心刘志给不了,还是她变了,变得封闭,别人进入不了她的世界.当然就影片全部内容来看,应该是后者.世界是个人化的,但是宝贝是孤绝的.人的生存实际上是个信息的存在,人应当以自己为信息,就应当以别人的信息为信息,又以欲望的信息为互动.任何时候,都要自己给自己打气.
关于出生的编造的低贱或者无里头故事,伤害生命最基本的尊严.这是本国文化最让人感到无奈的一点,就这一点看,我国的文化不是欺骗的文化,就是野蛮的文化.
野蛮的文化,可以认为是虚无主义的,或者是允许人吃人,为人对人的残暴行为做了价值观上面的认识或者说阐释,所以价值观就是认为一切都无价值!!!这也许就是有那些黑猫,那些蛇的原因,他们向你发出恐吓和威胁.......你个人的善良和单独的渺小的力量,微不足道,不能保护自身.或者你根本就是在艰苦的求生存,无力量去做想做的那些美好的事情.....那么苟活着很有意思吗?当然与刘志的爱情本来可以存在,我刚刚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一个爱宝贝的刘志和他给的温暖的贴心的温柔还不够吗?那之所以宝贝要死,还是因为她关于生活的全部理想不只是一个爱人,踏踏实实的生活里不只是有爱情,还有些别的,还有个人的价值,爱人给的不够!!!.......所以这部影片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极致的故事.
用完全个人化的角度讲述一个关于价值得不到展现的故事.好像不是什么爱情片呢.
这样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吗?
野蛮拆迁不是现代的文明的做法.
不承认个人的价值文化, 不是文明的文化.
所以,我们的生活还是是碎片,总是难以归结,难有明亮和畅快的氛围.
而关于文明的黑暗,据说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如果这是指因为有竞争存在所引起的,我只好说,大家都知道公平的竞争算不得黑暗.物质文明,不是黑暗,而有一天,或者就在现在,就在世界的某些地方,人们已经懂得了合理的分配的,没有强权干涉和左右的.
3 ) 幸福,属于精神分裂的人们
《恋爱中的宝贝》虽然被大部分人划为爱情片,但是它所表达的东西远远超出爱情的范畴。影片不仅关注了人的成长主题,还反映了现代文明的隐忧和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并深入到当代人的自我主体中,涉及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缠绕和对抗。
1)“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的分裂愈演愈深
某种意义上,《宝贝》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关于爱情的成长片。和其他成长题材的片子不同的地方是,导演李少红并没有设置过多的人物来展示宝贝的成长历程,而是选取了宝贝成长时期中社会急剧变迁的景象来暗示这种周遭世界的巨变给宝贝留下的心灵印痕。但是那些给宝贝心灵带来振荡的各种场景并不依次出现,而因叙事需要插入其间。这就给整部影片的叙事节奏带来一种张弛感,并带领观众循着导演的叙事视角去看,去关注,去体察。
在角色设置上,略有神经质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分裂的宝贝似乎象征着滞后于时代变化的某类不合时宜的人,而刘志和妻子及其朋友则隐喻着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里的顺应潮流者。然而在物质的充分满足后,他们内心苍白,倍感焦虑与孤独。
影片开头,刘志和妻子之间仿佛就仅仅是一种物的联系。在时间的磨砺中,双方失去了情感和性的交流。于是刘志留恋于酒吧,在猎奇中得到暂时的满足。那所富丽堂皇的复式建筑,高档的法国装修以及仿若马尔代夫海潮般的马桶冲水声,无不暗示着冷漠的物质关系下,丈夫和妻子早已失去沟通。但是,后面酒吧里头那场没有台词的和解戏则暗示着让沟通变得困难的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我们疏于理解,只会厌倦并渐渐麻木。
影片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情节是帮刘志圆慌的朋友却和他的妻子有一腿。这个情节的设置也许有人会觉得过于戏剧化。我们且不去评说朋友和妻子之间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爱情还是一时饥渴下的性爱关系。但是不能否认,这里暗示了沟通的可能性。——当朋友去为作丈夫的圆慌时,必然和对方的妻子在情感上产生交流。也许我们不能排除其中怜悯的成分,然而即便是怜悯,在这里也暗示着交流的可能和珍贵。
相形之下,宝贝也并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来交流的人,但是她本真的性情并不因此而被掩盖。她之所以能表达自己对刘志的爱只因她有一颗敏感并单纯的心,并且心口如一。 关于家,宝贝只要床和厕所。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张楚的《厕所和床》。而刘志觉得“起码要有个窗帘吧,沙发,书桌,电视。家嘛,总得有个厨房吧,冰箱,洗衣机,再来一部电话,带传真的。电脑都还没买呢。最重要的还得有个大......”
物质欲望的膨胀导致人们忘记了那些最本真的事物的存在。床和厕所无疑象征着最低的生活需求,但是在宝贝看来,这就够了。刘志的愿望在我们看来似乎也并不过分。殊不知,这些物质已经使我们本真的生活发生变异。窗帘给了我们隐私也带来了我们对距离的习惯和依赖。沙发是慵懒和松弛的象征,同时也暗示着分工日益细密的异化劳动使得我们对所谓放松和休息的想象仅存于如此一方皮软之地。电视把世界缩小在荧屏之内,我们可以在瞬间知晓天下事,却再也不会为一场新闻报道里 的战争垂泪,因为电视已经让我们对苦难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电脑看似把地球上的人类都笼罩在一个村子里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老死不相往来。
现代物质文明拓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使我们的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舒适,但是我们是否因此而增添幸福感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不断膨胀的物欲和异化的出现使得原本混沌一体的自我主体发生变异,分裂为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而随着文明的进程,这两者之间的分裂亦愈演愈深。我们征服世界却并没有换来心灵上的更大自由。或“人为物役”,或“心为形役”。宝贝在这里无疑象征着人类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本真主体,仿若庄子笔下的“古之真人”。而刘志作为一个现代人,有着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的双重自我。但是由于受现代文明的熏染,他身上更多的是异化自我,他已经无法脱离物的奴役,离开这些已经习惯的文明世界的物质就几乎不能继续生活了。
2)当爱情作为救赎: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对望
片首,刘志自述厌倦了现实世界里没完没了的人和事:厌倦工作,厌倦电话,厌倦婚姻也厌倦泡妞……“总幻想自己有一天在街上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当场击倒,然后远走高飞,离这个世界越远越好。”
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刘志在此在世界和彼在世界中游荡。他有精神上的渴望,但是这渴望被现实所压抑。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他厌倦,他渴望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带他远离这个世界。这个时候,爱情变作一种救赎,一种逃离此在世界的救赎。
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总是我的此在”。此在的现在就是在世,人又必须与自然和他人交往;与自然交往构成“烦忙”,与他人交往构成“烦神”。人无法摆脱过去的规定性,只能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全部历史所构成的世界中,这就是“沉沦”;沉沦意味着异化。可见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一种忘却了本真存在的存在,是异化的存在。彼在意味着对此在的超越。相对于此在世界的异化,彼在就是本真的存在,就是返回未被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类本真性情。
于是她从天而降。 她叫宝贝。一个活在想象世界里的精神分裂者。这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宝贝仿如一个纯粹的彼在,当刘志被此在世界所抛弃的时候,这个纯粹的“彼在”一度拯救了他,并实现了他在此在世界时对彼在的幻想。 突如其来的爱情,纯粹而美好。
纯粹的美好的爱情,在人类现实的世界里注定遭遇象征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警察和象征阴森恐怖的侵犯者的猫吗?我们被不断的异化和欺骗,本真的性情被亵渎并摧残。此在和彼在由此形成一种对望的姿态。人类追寻着此在与彼在的弥合,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它们日益分裂并疏离。席勒曾经提出的“完整的人”,如今看来只是前工业时代理想人性的状态,仿佛现代人遥远的怀想和孩提的记忆。然而,我们又听到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这样说道:人的伟大在于他是通向目标的桥梁,而不是目标本身。这样来看,也许人的高贵正彰显于此。
3)走向精神分裂
詹姆逊曾经用符号学的方法把人类文化史分为:符码化、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再符码化和精神分裂这个五个时期。精神分裂其实是德鲁兹在《反俄狄普斯》中为我们指出的一条出路。在他看来,伟大的当代英雄只可能是精神分裂的人,因为只有他(她)能摆脱这一切符码,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他们把那种状态称为精神分裂的流涌)。其实浪漫主义者早在十九世纪就已推崇某种形式的精神失常,而当代的精神分裂反映的是一种对社会的彻底拒绝抵抗或者是彻底的不接受。
“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我不知道它会通向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会碰到蛇,还有猫,我很害怕,真的很害怕。但是在路上会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耀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还会有一种声音,它老是照着我,是你最熟悉的人。我的表哥,坐他开的车去周游世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还会有一种味道,会让你经常想起一些忘不掉的事情。”
这是宝贝的一段内心独语。宝贝作为影片的一个角色隐喻了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那些对所谓文明彻底拒绝和不接受的人。他们敏感于我们不屑的事物,他们用心记录着各种细微的感受。他们不膜拜现代文明却无比珍视内心真实的快乐。我不由想起《疯癫的历史》里,福柯曾告诉人们,精神分裂者不是正常世界里的疯子,而是疯狂世界里的正常人。
原来,先知早已告知世人,所谓幸福,属于精神分裂的人们。
4 ) “ 我可以爱你吗?”
“我可以爱你吗?”曾几何时,我以为这是一句很蠢的话。幼稚的我固执的认为爱情不过是一个人的事。爱也好,不爱也罢,全在于个人本身。我爱你,不过只是执着于我爱你这件事而已。可是,后来我慢慢长大,才发现如果只有你一人在爱情之中,一切比死还痛苦,反倒不如不去爱的好。
有人在爱肥肥的猫,可是她并不喜欢那个男孩,只是同情他。当猫猫要求离开他时,男生威胁她说如果她走,他就自杀。后来,猫猫去了法国,而男生了无音讯。贝利亚爱上了高一届的学长,但她不敢说,也不敢问,弄的自己很迷惑。有一天,另一个男孩走进了她的生活。那个男生对她很好,无微不至。她想,自己是否应该接受另一段感情。纸包不住火,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学长的耳朵里。学长对贝利亚说:只要你幸福,我会摊开双手祝福你。贝利亚哭了,虽然她从来都表现的那么坚强。她说她觉得自己很无耻。宝宝爱上了末世,她对我说她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到北京去。她不说为什么。可我知道,在那个城市中有她所期待的人。看见宝宝每天都给末世发着各式短信,我开始觉得寂寞。虽然她从未承认过自己爱着她(没打错,是两个“她”),但我可以想象有一天在北京的街头,我将看见她们。也许会很幸福。那时我也许也可以坦然的同时面对她们。皮皮鲁爱上她的好朋友。当她知道那个女孩有了男朋友时,她生气的挂断了电话。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她对着我们无语,在吃饭的时候她的眼泪像珠子般往下落。她不能告诉那个女孩她从很久以前就喜欢她了,只是因为她们都是女生。猪说每天都有很多男生缠着她,可是没有一个是她喜欢的。我说那是因为我们周围的女生太出色,而男生则不起眼。其实,每一天都有各式各样的爱情在我们身边上演或落幕,只是对于这些故事我们无法保证它的完整。
记得以前贝利亚常常安抚我,说:我的小公主,有一天你的王子会骑着白马来接你。你不要害怕,你的巫婆会一直陪伴着你,祝福你。于是,我就傻乎乎的抱着童话入眠。其实童话都是大人用来欺骗孩子的,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公主,王子,白马,巫婆,只是我们明明知道却甘心受骗。不是吗,我的宝贝?
灵巧的周迅接了这样一个疯疯癜癜的角色,从影片一开始她就在我们眼前像疯子般的跳动着,多了一些落寞,却少了一些灵动的可爱。李少红说这是一部带有魔幻色彩的爱情电影。我没看见魔幻,只看见爱情,虽然它显得不那么高明,不那么真实。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会痛的电影,(当然,如果你是位男性就另当别论了。)它像极了安妮的文字,潮湿,阴郁,绝望。只是安妮是坚强的,而宝贝太过理想。
宝贝捡到一合录象带,于是爱上了对着DV絮絮叨叨的刘志。一个灵魂看见另一个灵魂,相爱了,然后就剩下可悲了。 她努力寻找,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爱情。就像CLAMP在《CHOBITS》中让那些拥有自由意识的人型电脑说的一样:我只想等待属于我自己的爱情,并努力成为让对方幸福的人。在茫茫人海中第一眼就可以发现我的人,他在那里?真的会有这样的爱情吗?我想我的宝贝也会这样喃喃的说吧!就像那些简单的人型电脑一样,美丽而无助。
如果寻找会让我们迷惑,在一切结果明了以前,我们至少还拥有做梦的权利;而结果却只能让我们悲哀,在故事发展到我们无法掌控的地方,我们只好看着人生流泪。宝贝的努力换来的刘志的一个拥抱。而拥抱往往代表不确定,代表无法给予的更多,无法用心去爱。于是,留在宝贝身边的刘志,依旧的我行我素,依旧的完成着自己的杰作。当宝贝在物质化的生活中因为恐惧而不断蜷缩自己的灵魂时,他只看见自己,忘却了关怀。于是,他失去了她。
爱情在这个越来越欲化的年代里显得越发不可靠,越发可笑。依旧执着于爱情的孩子在自己的编制的童话中渐行渐远,然后被世界遗弃。所以我们知道,我们的宝贝,永远无法幸福,即使只是短暂的欢愉也成了我们的奢求。即便是终于可以在一起的他们,也早已远离了快乐。后来,宝贝疯了,一遍遍重复着;“我怀孕了。”就像个哀伤的孩子,如此的绝望,如此的渴望爱,被爱以及给予爱。安妮说:孩子比男人可靠的多。这些凄美的女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的在城市的喧嚣中喘息,并用自己的方式抓住了一个孩子。属于自己的孩子,长的如同他们所爱的男人。
“我怀孕了。”“我要把自己洗干净,生一个干净的宝宝。我要洗干净。”“不,不要伤害我的宝宝。”“我告诉过你,他就在这里。”………
故事的最后,宝贝剖开了自己的肚子,血肉模糊。而那个她爱的男人只是喃喃的说:我看见一个女孩的灵魂,她在离我远去。一切都魂飞魄散了。我无语。
是的,一切都像一场梦,可怕的噩梦。这些梦魇在影片一开始时就萦绕在影象周围,不是迷幻,只是痛苦。宝贝的笑容,无法带给我们如同爱米莉一样的欣喜,那些空洞的表情,没有快乐,只是绝望。活在恐怖梦境中的孩子,怎么可能畅快的微笑,于是,我们无法平静地看完这部电影。
当看见宝贝的绝望时,我以为我看见了自己,悲哀的灵魂。我想我们是一群活在阳光阴影下的孩子。只是太多的无助,让我们向世界妥协,最后,骗自己;“嘿,我是这个样子的,生来如此。”嘿,这是真的吗?
房屋在身边倒塌,机器在耳畔轰鸣,学校中坏孩子在等待修理你,靠近街角的人家养了一只对你虎视眈眈的恶猫,而妈妈只是喜欢和别的女人唠叨些无聊的琐事,她们总是在撒谎,她们说我们是捡来的,她们只是在骇人的大笑,就想魔鬼一般。我想没有人知道,这些阴影将伴随我们多久。我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们总要说我们是捡来的?我们因为这个曾经何等的伤心。”宝贝说:“他们骗我们,我们是生出来的。”那时,我流泪了,我曾恐惧的以为我是那个捡来的孩子,当看见妈妈对妹妹的爱时,这种感觉尤为明显。我想我太怕爱,怕失去它,其实,也许我从来不曾拥有过它。是不是我的宝贝也这么想?一样的傻,一样的简单,一样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悲惨的活着,期待爱,错过爱,永远无法得到爱。
“我可以爱你吗?”我问你。我只想找一个地方安静的看我的电影,一遍一遍,然后在电影落幕的时候,流下泪来。
5 ) 月光下游走的伤痛之魂
又看了一部周迅的电影,李少红导演的。久闻大名,听说在其中会有裸露镜头的《恋爱中的宝贝》,看完之后,除了心中不断涌现的抑郁,和有些混乱的思绪,似乎什么,什么,都没有得到。没有丝毫愉悦的感觉。只是在片子里难过,难过,很意识流的一部电影。
周迅在这部片子里眼神满是迷惘,果然是在失恋的状态下。人怎么可以那么空虚。我没有看出在片中她爱上那个男人。我只能觉得她在寻找着一条路,能够让她忘记痛苦记忆的路。片尾处,她剃光了自己的眉毛,划开了自己的腹部,血流满地,月光下,白得泛紫的脸,极端的哥特。而她的灵魂,光洁的行走,月光倾城。
几次看得有一种憋闷想哭的情绪,或许这样的夜晚,我本应该选择一部看起来会快乐一点的电影。而不是折磨自己的电影。觉得李少红想表达很多东西,尽管理解了她想表达的东西之后我觉得无比压抑。空空的房间是我想要的,房间里只要有爱,无需更多的点缀。看的时候,突然有一种冲动,想和自己爱的人一起躺在空空的房间里,看着窗外大大的月亮,无需更多的语言。可是为什么。我的爱人,你要离开我。如此伤我的心。是不是对我的好都是我的幻觉。你是否认真听过我说的话。
影片中,周迅演的女孩儿名叫宝贝儿。想起同样很喜欢的董洁扮演的那个叫展颜的女孩子。她们都是坐在月光下抱着自己的膝盖默默快乐悲伤的女孩。连笑容里都满是破碎的痕迹。我不是你的宝贝儿,颜只为你而展又如何。你要的终究不是我。不是。不是。你不要骗我,不要骗我。说对别人没有感觉。我不信。我不信。我爱你是因为你是我生命里唯一的一抹亮色。我阴郁的童年回忆,怎么也驱赶不走的那些灰蒙蒙的东西。你不管我,谁来关心我。没有人。没有人。只有你。只有你对我好,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你还是不要我。不要我了。骗我吧。尽情的。尽情的。这样心痛会不会好一点,我疯了,我为你疯了,我得病了,病的好重,好重。可是你听不到吧。你不会在意吧。 如果我走,你会不会有一点伤心和难过,为了你的这一点伤心,我决定伤害自己。
我终于失去了心。然后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的不过是一具躯体罢了。我再不是你的宝贝儿了。还是我从来就不曾是。我想如果我离开你,你会不会意识到原来我是这样的重要,氧气一般。你会不会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找寻我,呼喊我的名字,一遍又一遍。
难以忘记最后周迅一袭白衣赤足走在月光下微笑的样子。你看,我没有你,漂浮在空气里的灵魂是这样干净而美好。
6 ) 你是谁的宝贝
在诡异的7月看完这部电影。
应该是CE说他要结婚的那天。
落地大窗、干净柔软的沙发。我是恋爱中的amy。你是即将结婚的CE。
多么诡异的身份。
我穿了超短裙。没有诱惑的气味。
恋爱中的宝贝是甜蜜的
却带着血腥的气息。
今年7月
我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单身
你是已婚的CE
你不再叫我宝贝
于是我忘了甜蜜的味道
也忘了我是谁的宝贝
故弄玄虚的以裸戏为噱头的恐怖片····
情人节,和某潘一起去看的,那时她还是和我一起过节的,结果发现那里是应景的爱情文艺片,根本就是恐怖片嘛,晕倒,还是大众
看着看着剧情就扭曲了,李少红为什么就不能老老实实拍一部惊悚片呢?真惨连续看了五部硬盘里的片都是形式玩得花哨的本质烂片我也是醉了。周迅的灵气只有在好电影里有光彩,在不好的电影里看了只会觉得心烦
李小婉爱李少红的才华,李少红爱郑重王要的精神、黄觉的肉体,她还爱周迅的灵魂。写了女性成长过程中所有的恐惧,对出生的疑问、看见父母做爱、初潮、怀孕,写了那么多符码,然后把人物写丢了。
国内导演再多点想象力我期待才会再高点
不幸和蔷花红莲一起看,只能说:两部鬼片。太作了。。至于抄袭或者借鉴方面就不提了。
周迅是人精
李少红对阴暗、惊悚的东西有特别爱好,她特别喜欢将自己的人物一点一点撕碎,再用诡异、黑暗的花朵为之殉葬,呈现出一种隐隐的真实,这种真实现实中少有,但内心中存在。
别管我!我为周迅疯狂!光是2004年情人节可以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这件事,就足以五星了!
突然发现演员表好熟悉……可是我一点都不记得这些人了= =,除了周迅
恋爱中的宝贝应该是我看迅哥的第一个电影,看不懂。只记得跌落的大床、宝贝破腹的那一幕。现在再看,演员表,黄觉,陈坤,都成了迅哥最好的哥们。
当年和我妹我爸我妈一起在情人节去看的。。好吧。。我妈我爸明显看懵了。。一直问我这都神马和神马啊?我说,你们就当MV看吧
意识流拍不成功就这样了。她没有找好能让人完全解读其意的借喻方式,看似高深,其实却几乎沦落为故弄玄虚。于是我们在垃圾场,寻找些零零散散闪光的小碎片,用以割破自己,那什么都不是,只是幻想。
周迅并未学过表演,可是早年也还是拍了一些这样莫名其妙的片子,这些片子究竟带给了她什么,好想知道
破碎的成长经历,破碎的记忆。可是却拥有一份完整的爱情。她解救了一个找不到自我的男子,却也被他解救——挣脱了命运的沉沦,抓住了那只猫,保护了她的孩子——即使这一切都是幻想。但那一刻,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如虚幻的光,将她带入天堂。
没想到在新世纪初有那么些魔怔而诡奇的探索,笨拙,却也生猛,毕竟这种带有毛边的试验性故事,现在都不多见。在刘志茫然的精神世界里,出现了一个失魂的宝贝,两个人都想飞,这个大多人幻想的极致,被他们诠释得轻灵迷幻,像是在工地,凭空飞出了一个情趣的乐园。她从幼时对性的迷惑开始,患得患失地构建了意识的领地,高兴时飘飞的果蔬与惊恐时轰炸的家私,全线压着神经,难怪周迅演完许久未能抽离。她独特的纤敏与水灵,看过就难以忘怀。黄觉俊朗下的性感会在月下涨潮,湿漉漉地谈第一次梦遗,赤身与周迅缠绵,甚至在那时就能说失眠会彻夜看HBO,都很有迷光。那年陈坤稚嫩得如同刘烨,而廖凡青涩出陈奕迅的感觉。三星半。
这不是中国版的艾米丽么?
1.工地:在尖叫中呼啸疯长的城市,快节奏剧变期的生活;2.刘志的录像:被压抑的意识镜像;3.寻找自我(自我意识):月经初潮、性教育(周围环境)的压抑扭曲、出走、恋爱(寻找另一个自己)、孩子;4.理想自我:老教授的古典;5.猫: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李少红灰常超现实,黛玉裸死算什么
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异色版天使爱美丽。爱情、幻想、快乐、痛苦以及寻找精神归属。周迅是个戏精,拍摄这个电影后周迅一度陷入忧郁症中。黄觉是个好演员。配乐是经典中的经典。
回看20世纪初那几年诞生的大陆电影,多少都有些自恋与魔怔,比如本片。而归根结底,大都是与人们找不着北的惶恐不安有染,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安全感,物欲横流到处大拆大建,于是爱情顺理成章成了生活的主角。可爱情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嘛,它就能让你忘掉迷茫找到方向重新活过来嘛?李少红对此是怀疑的,于是本片不光从头至尾都充斥着不着边际的梦呓(类似《地球最后的夜晚》),甚至用恐怖惊悚的镜头演绎爱情狂想,幻想照进现实也败给现实,而且周迅最终的疯狂与自尽,都似乎是对爱情的彻底质疑,也是对当时浮躁人心的一场文艺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