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engge.blogbus.com/logs/2004/02/105072.html我作为港片的拥趸,丝毫不亚于那些自诩文艺青年作为欧洲电影、伊朗、印度电影的拥趸,之所以这样说,我是想证明一下自己不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很是自豪的说。
之所以一直想写一点关于导演彭浩翔和他的电影《大丈夫》的文字,是因为无意中看到《大丈夫》DVD菜单中的一段“导演的话”:
“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变。”这是邓小平在九七前开给香港人的一张期票。记得当时我还担心:“那五十年后呢?2046时怎么办呀?”结果,大限未过十分之一,湾仔杜老志夜总会宣告结业。
舞,再不可跳。
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纸醉金迷、香港神话、延续黄金十年余辉的金色年代。就连过去小学社会科课本中经常强调的:“香港水深港阔,是国内跟海外转口贸易的交通枢纽。”亦随着回归祖国及中国加入WTO而优势顿失,东方之珠依然放光,只是已今非昔比。
我的人生,竟始于一个舞台剧的谢幕部分,这经常教我感到不知所措。
杜老志结业,引发我写这个故事。我没到过杜老志,因赶不及亲身体会那个年代。当然,我亦没有赶得上香港经济起飞、鱼翅捞饭的日子;也没有赶得上香港电影百花齐放,人人同时开几组的岁月。对于这些,我充满憧憬,但一切只存活于前辈们的传颂与回忆中。
纵使素未谋面,但《大丈夫》一定程度上,是对这段黄金岁月的一份追悼。正如《文心雕龙》所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导演 彭浩翔
当你看完一部黑色的、调侃的喜剧之后忽然看到这样一段文字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每个故事后面都有另一个故事——那是讲故事人自己的故事。
彭浩翔今年30岁,生于七十年代初的他没赶上香港的黄金岁月,不免时常会感慨生不逢时——虽然他对香港发展的看法也有偏颇,但是还是能明白他那种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对现实的无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以有了这部电影,这部关于“偷情”的电影。
关于杜老志,我专门去搜了来看,原来是香港鼎鼎有名的夜场——那的确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象征一个灯红酒绿、日日笙歌的时代;象征着一个风月无边、一掷万金的时代...虽然那是一个属于少数人的时代,但却是一个让无数人怀念的时代。
香港的经济近年欲振乏力,无论工商界还是市民,都多有抱怨,并把这些与“九七”联系起来——其实指责和抱怨都没有意义,港人对未来的努力,我想是丝毫不会有所改变的。就象彭浩翔一样不能说是生不逢时没有成就:年仅30岁的他以前是靠写字为生,在做导演之前已然是圈中颇有名气的编剧、作家,如今的导演生涯刚刚开始已是崭露头角,出手可谓不凡。
彭浩翔说他和夫人经常爱在饭店偷听旁桌的人说话,以此找到很多故事,他还让莫文蔚出演张爱玲的《半生缘》。我去搜索发现,原来很多blogger也有对彭浩翔的介绍:广告壹玖酒吧则早有介绍他的电影和小说,而個人新聞台的下世紀再嬉戲写的《大丈夫》最合我心。
这部电影着实让人喜欢,从头至尾越看越觉得有趣——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导演处理的手法:把那些经典的桥段一一安插进去,竟是了无痕迹,配上不同电影的音乐,竟也隐喻多多。最后看到曾志伟和毛舜筠夫妻一起看曼联对阿仙奴上半场球赛的时候(隐喻双方斗智斗力结果不分高低),发现自己喜欢港片的原因,尽在它肆意的腾挪戏噱之中了。
影片结构亦是先以男方角度开始偷情经历,中间又以女方角度重演捉奸起因,然后才合二为一上演曲折交错的斗智好戏。其中大丈夫们自述偷情理由一段,尽管歪曲搞笑,却真实道出了男人心声,就折射出些许深度意味。还企图借一场捉奸闹剧来审视夫妻的相处关系,提出宽容之道,抑或心照不宣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在《大丈夫》的出乎意料的结尾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似乎少了贴近香港现实的社会背景和讽刺,转而专注于夫妻捉奸斗智的桥段噱头,加之谭咏麟、洪金宝等演员大多于情节无关的客串,显得更加通俗商业。但同样也不能否认,《大丈夫》拍得还算有些创意、有些深度、且有极佳妙趣。
大智若愚彭浩翔,洞察男性女性心里的小九九,相当细致,看透但说不透,解构生活的同时,也在解构喜剧电影,类型嵌套,思维极其跳跃,用谍战片的脉络,夹杂冷幽默,可谓把婚姻中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掏了个干干净净。
听到那句Too simple, too naive,我当时就喷了~
too simple too naive 让我笑抽了
黑帮偷情片、“不赌不知时运到,不滚不知身体好”、用狗仔闪光灯模拟枪战、“他们会不会只是出来吃顿饭啊”“Too simple, too naive”、“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所以我觉得我有义务出去滚”、人至贱则无敌。
彭式结局,意料中的意外的小感动。
发生在男人和女人之间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不过,最后出奇制胜的绝招,还是感情~~
彭浩翔是人情世故的高手,能把大智慧零敲碎打拍成小聪明
大男人主义十足的电影,因而港味十足。曾志伟老婆关于选择的一通屁话猛一听是这么回事,但最后自己通风报信乍一看意味无穷其实是败作——它的逻辑关系要建立在女性折腾到底无法独立终求依靠这个前提假设之下。这也许是绝大部分事件的真相,不知道女性看了这片会不会不舒服。彭好像和张达明詹瑞文关系好
以警匪片程式处理男女关系(对偶制与男权社会的张力),整体做得很好,武侠音乐也很不错。彭浩翔是男权制下男女关系的赞颂者,他善于调侃却绝不批判,好的地方在于能够呈现出其中的细节与微妙,而细节往往是溢出结构本身的。
第十放映室看到的,那段模仿枪战的很有趣
不赌不知时运到,不滚不知身体好
肥彭你好嘢....客串阵容强大呀~阿伦和宝叔==!
彭浩翔看到以前的自己会不会有点怀念?
看《情圣》想起《大丈夫》。彭浩翔在所有电影中都贯穿一种犬儒主义的爱情观,他不相信那种理想主义的爱情,但是他的好处是他也不强迫女人去相信,始终保持一种及时行乐和当下即永恒的态度。但其实,这种态度对男人更有利,因为现实环境允许男人这样,而女人也想如此,需要承担大得多的成本。
開始真的驚嘆連連,但是熱情好像隨著劇終就消失了.....我也質疑手機卡的問題...而且最後毛毛阿姨親自通風報信這段怪怪的有點跳脫..我頂害怕這種堅持不下去似的折中的溫情.....相比之下Exodus就冷得比較統一..
跟着彭胖子永远有好戏看!
以香港警匪片的模式来拍这么一个题材真的是个天才的想法,也不知这算致敬还算恶搞。彭浩翔的痞子幽默和美国的屎尿屁那种低级喜剧还不一样,就喜欢这种有深度的黄段子。另,梁家辉是真影帝!
【A】我知道类型片能让我痴迷,能让我膜拜,但我从未想过会有这样一部如此放肆的港式类型杂糅片能让我笑的如此张狂。试问《无间道》到底供养了多少港式恶搞电影,试问彭浩翔的“直男思维”下到底潜藏了多少对香港类型片的爱,试问在两性关系如此敏感的今天我们是否能够继续用纯粹的眼光去体验这部电影。但无论如何,片中滋味只有影迷才能体会:当我们看到梁家辉的“监狱风云”,仍不免从这股轻浮中获得感动,明白自己对“电影”的爱。PS:原来最后的“世纪之吻”还有曾国祥的参与,真是辛苦了....
彭浩翔的黑色幽默,把《无间道》、《坡豪》、《辣手神探》、《江湖》等黑帮片的情节、对白变成梁家辉掩护兄弟、偷食4人组、狗仔队的攻防战和陈小春与曾志伟的冲突等情节和对白都笑死我了。
肥彭我真是服了你,大半夜的我一个人在房间笑到流泪,还好本人尚未结婚。把一个失败未遂的偷情故事拍成如此气势磅礴的“革命片”,正应了那句“爱情就是革命”。看罢之后心底还有一丝后怕和心凉,男女关系到今天果真是明争暗斗,如果智商不够定力不足,我还能够结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