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无疑是对陈姓人士的一场浩大报复。
陈柏霖身为领衔主演,演绎了三个槽点可以填满太平洋的故事。而这三个故事的主角分别叫陈德明,陈志彬,和——
陈经理。
前面两个名字甩下来就已经将千千万万人砸到吐血,而陈经理,更是强力地图炮,充满了对所有陈姓经理的满满恶意。
我本想问说导演你到底对姓陈的有什么误解?
可是随后我就发现,诶,导演之一也姓陈?
我衷心希望大家看完下面的故事梗概后,就不要去电影院浪费生命了。别问为什么,电影标题都告诉你了——再见。
以下吐槽高能剧透预警↓↓↓
本片是由三个故事组合而成的。
第一个故事,陈经理去广西出差,遇见了因不明原因失散多年的老爹,然后他们也没相认,再然后他把老爹的另一个儿子打了一顿,坐在路边楼梯上哭,因为他女朋友打胎了。
哦故事结束了。
你别问我这几件事情有什么联系,我不知道。也别问我为啥女票一直给他打电话他不接,我也不懂,唯一的解释大概就是索尼手机赞助需要多一点镜头吧。
▽ ▽ ▽
第二个是一个关于湖边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陈柏霖的名字叫做陈德明。陈德明和发小男孩每天在湖边玩,就是鸳鸳相抱何时了那种。然后陈德明的老爹就不让他去湖边玩,因为老爹的同事曾不怀好意地和他说:“哎呀听说你的蛾子每天都去湖边玩啊?”还伴随着迷之微笑。
诶诶导演我想问问,是我漏看了什么吗?这个湖边有什么传说吗?是说去湖边玩能遇见夏雨荷吗?为什么好像去湖边是个很羞耻的事情?反正我没得到答案。
再后来老爹到湖边和发小去撕逼,让他不要靠近自己的儿子,然后发小溺水了,但是老爹死了。我不懂为什么溺水的是发小但死的却是老爹,这可能就是湖边的神秘之处。
再后来过了很久,久到陈德明都从少年演员换成陈柏霖了,他的发小被判死刑了。为啥死刑?我不知道。临死前陈德明探监,发小问他你好吗,他说我结婚了。
诶?诶诶?所以在第一个故事里你演直男让女票打掉了孩子,到第二个故事弯的反而生孩子这样真的好吗?确定这么做没有问题吗?不会教坏小孩子嘛?不过陈德明也使用了索尼手机,我便释然了。
▽ ▽ ▽
第三个故事陈柏霖叫陈志彬,是个不晓得为什么三十岁就能当教授的角色。他去泰国某大学当客座教授,吸引了一个泰国迷妹。
然而他心心念念的却是自己的老师蒋雯丽。
他和蒋雯丽在酒店深情剖白心意,后来他俩就疯狂地接吻,持续了大概两三秒的样子。再后来就完了。然后我一点都不想提他老师15岁的女儿是他的孩子这件事。哦对了,故事里那个迷妹也给陈志彬打电话,陈志彬依然没有接,索尼手机又有几个特写镜头。
电影就这么结束了。
我只能说还好结尾有孙燕姿唱的主题曲。
很好听。
▽ ▽ ▽
但我依然很愤怒,因为我本以为影片中间至少能听到几次她唱的歌,然而我太天真了,片中不仅没有歌,甚至连所谓的bgm都没有,更有甚者,没有bgm的同时,居然连台词都没有几句。
我不晓得这个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台词有没有2万字。我只知道这么随随便便拍几个片段凑成的电影沉闷又无趣,无趣到连我对陈柏霖颜值的好感都要消耗殆尽。
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所谓的文艺片,但我认为这三个字不应成为一个烂片的遮羞布和观众不买账的理由。观众不是傻子,你不能靠着打擦边球沾点同性恋或是师生恋就来揺大旗装逼格博眼球。
我也不懂为什么这年头将几个微电影凑够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电影。这已成为公然圈钱的惯用作案手法,手段低劣,而作案者却屡试不爽毫无悔意。
不得不说这个片子让我想起了今年情人节大片《奔爱》(3.6分),没看过的可以去了解一下。我甚至猜想这三个故事是和奔爱的五个故事一起拍的,但因为八个故事凑成一个电影太长了,于是分成两次来卖。至于为什么有这种猜想,因为它们烂得太一脉相承了。简直想不通是为什么要将它们要凑在一起,除了比谁更烂我想不到别的更好的解释。
或许埋藏在最深处的原因就是他们需要联手报复姓陈的人吧,这是多么的处心积虑而又深藏不露。
最后的最后,姓陈的都输了,赢的只有索尼手机。
诶不对我又想了想,大概索尼也是被报复的目标吧,因为看了这个电影的人
——真的会想买他家的手机吗???
(利益相关:本文作者为陈柏霖 真·迷妹。)
((╯‵□′)╯︵┻━┻)
原文链接:
//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kzODE5Ng==&mid=2247483765&idx=1&sn=a9101434d95021e579cd43495ff0a525&scene=1&srcid=05191tTu6ParFkr1Kq1CRYM0&key=f5c31ae61525f82e8b1df4f500dfabf22b29a230e10c9b503683097712bb11003e45bccd8b8101919bef013072150b22&ascene=0&uin=MTQ5NTIwODE0MA%3D%3D&devicetype=iMac+MacBookPro11%2C1+OSX+OSX+10.11.4+build(15E65)&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Rklkpg9OS1lhSre921cVWfUWyfBVIXyW3ui%2Fv0sni%2BzF%2Fi1T%2BxnOaGDLHsgxXEqD
秦沛已经有了年老的不堪,生活的磨难,让他早已遗忘了当年时光与途径生命中的至亲之人,这是岁月给每个人的赠与,无法拒收也无从逃避,所以他拼命记得自己曾经的荣耀和尊严。“友情”的一次迎来送往,在回忆与现实中来回跳跃的陈柏霖与杨祐宁两人相遇,也只是轻轻的问候一句对方,你过的怎样,一边淡淡的回答还不错。最不应该发生的爱情让人唏嘘不已,年龄再次显现其在爱情中的杠杆作用,对陈柏霖和蒋雯丽那一吻艰难理解,但既然发生了,就有了可以被演绎成浪漫的条件。这是一部充满悲伤的影片,用故事将人赶到异乡的人海里,去重逢那些不辞而别的遗憾。孙燕姿:"不敢再见,不想再面对面只为了悼念。"
作为2015金马影展的开幕片,国内今日公映。保持了台湾电影一贯的温吞的节奏。去年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觉得是不是有错别字。其实在也不见,是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彼此相依着存在,也不会再见。三个故事是独立的,人物间也没有联系。故事间的转化也没有特意的背景告知。第一个故事亲情,因为不记得,即使相见也等于不见;第二个故事友情,最后一面死别,不如不见;第三个故事爱情,相互牵挂,见了只是为了更好的告别。
故事不在于灵不灵,“再见,在也不见”都是对过去回不去的执念。故事转化模糊,我在想,我们活到了快40的年龄,感情的界限也开始越来越模糊。很多的感情并不能非常清楚得界定出是哪种?爱情中有亲情,友情中有爱情,甚至友情中也有亲情。不是说斩断就能断的。
“你的微信里有多少好友,100个?200个?甚至更多?你能讲出其中在乎的,在意的,不想失去的有多少?”
喜欢的几张剧照,俩人中总有一个是虚化的。在。其实也不在。
电影名字起得有嚼头。谐音的趣味自不必说,关键是耍了个心眼,写了什么,就没有什么。三次别离,都没有一句“再见”。而所谓“在也不见”,其实在了,也见了。初看像是好不容易有了佳句,舍不得增改一字,宁可文不对题。
但其实,正是陈述了电影最直截的背景。二人别后,明知对方尚在,只是长时间未尝相见罢了。
在这基础上,六个字连在一起,心中那种怨就出来了,仿佛赌气似的——你走了,以后大家就迎面不相识了。然而,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就是念,就是想,多少气都好,不见一面就卸不掉。憋着鼓着,仿佛也在拱着所谓的主旨。
口不对心的人,情结越深,表现得越不自在。
陈柏霖化身的三位陈先生,都是这种人,心不在焉,魂不守舍,写满渔翁之意。三次找寻,三次哭泣,有趣的地方都在这题外的纠结徘徊。
电影原本的名字比较简单,就一《距离》。从佛山到南京,从台湾到新加坡,从北京到曼谷,当然是距离。时间之长,人心之远,也都是。甚至那芥蒂咔嚓一声的前后,也邈远出了距离感。而时空的距离所带来的物非人是——人还是老样子,问题却长了枝桠手脚——未必就比物是人非重击的力道要轻。
见与不见,在与不在,再与不再,都可以任穷酸书生强说上一天的愁。只恐连这电影,也未必承载得了。
那既然说起了标题,还是由标题说去。三个段落,都是因由难恕之事得以生分。粗浅地看,是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痛,就像是寻常议论文惯有的三条支线,各插一刀,才痛得完整——电影本来就有这个野心,让陈柏霖把所谓人生所能经历的复杂情感轮演一遍。细致地打量标题,第一段是《背影》,朱自清的名篇中也有蹒跚老父,此间却正好颠覆了所有的象征符号以及受用对象。第二段是《湖畔》,很朦胧地表达了两个好哥们儿萌生了友达以上的情愫,湖畔承载了自由与欢乐,必然成为禁地。巧的是,2013年戛纳电影节上有部很耀眼的同志电影,恰好与死亡相关,又恰好叫做《湖畔的陌生人》。第三段《再见》,标题直接挪用了电影名号,本没有解读的必要。只是想到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同样是故人再见,同样是年长女性与年轻男人的爱恋。
被广电洗劫过的大陆荧幕,爆点颇多的婚外恋、同性恋、师生恋、“老”少恋集中在一部电影中去探讨,总觉满手都是大招。何况,《心迷宫》后终于看到忻钰坤出手,而戏骨秦沛与蒋雯丽强势加盟,兼有陈柏霖的颜,着实满心期待了良久。
可惜,这汇集三位导演之力打造的电影就是不到位,还偶有别扭。那么多值得大书特书的点,困在规矩里演绎得实在稀疏朦胧,加之三方摊薄之后,力度更是坍颓。设置了那么多该随着哭戏而伤感的场景,尚未聚神调息呢,场子就赶到了下一出。
气色都败在那些生疏与短促上。
连我这种喜欢在狭隘的卫道士口里讨几口便宜的食客,也嫌这好肉没炖出靓汤。
但本来围绕同一主题去行文的短片集,能出佳品的就极少。
2006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巴黎,我爱你》(Paris, je t'aime)尚还不错,用18种姿态展示了这座城的动感、温存与美态,看完满心欢愉。“爱情城市”系列随后的《纽约,我爱你》(New York, I Love You)和《里约,我爱你》(Rio, eu te amo),却步入下坡路。不知2017年的系列嫡亲《扬州,我爱你》会怎样,今年年末亮相威尼斯倒有陆川和麦婉欣等导演的《上海,我爱你》。
再往前,2002年多伦多电影节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Ten Minutes Older: The Cello)和戛纳电影节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Ten Minutes Older: The Trumpet),大师们各自解读了时间和人情冷暖,颇有高度。不过2007年同样形式却只限制三分钟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œ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精巧之作却屈指可数。
合集本就参差不齐,每部作品当中的单元,更难有齐头的高度。
不过,要寻找与《再见,在也不见》形式相似的,可能得看同是三段式主题电影的《爱神》(Eros),然而即便有王家卫、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三位大师联手探讨爱与性,也没有取得很好效果。或者看死侍男主瑞恩·雷诺兹(Ryan Reynolds)当年的九度空间(The Nines),由同样的演员演出相同或不同的角色——正是近年美剧界很火的诗选形式,比如《美国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等等——形式有趣了,电影口碑也不够好。
而如果筛选只有男主一人贯穿全局的,暂时还找不到敌手,但万一《再见,在也不见》成了开山鼻祖,后人似乎不难超越。
又话说,这电影被方励的一跪挤掉了好些排片量,但是《百鸟朝凤》即便有不足之处隐伏,《再见,在也不见》却大大咧咧地裸露了诸多短处。似乎,不跪也罢。
文艺≠尿性,不痛不痒的故事串联徒然浪费导演和演员。当我发现陈柏霖和杨祐宁都需要人来演他们年轻时候了,我真是心塞一本...
第一段《背影》,老人蹒跚而行似致敬朱自清;第二段《湖畔》,晦涩悬疑克制隐忍,只是两个孤独少年多年后死别前的重逢;第三段《再见》,情绪刚铺成又戛然而止,突兀地叫人意犹未尽。有女诗人说,我们不善于告别。没想到,我们也不善于重逢。这世间所有的久别重逢,都不如不见与怀念。
无法相认的父子,阴阳两隔的断背,不置可否的忘年
好文艺的电影名,文艺都有些做作了。
三个故事,三个导演,三段畸形的感情,故事不咋地,秦沛不错。
陈柏霖吻上蒋雯丽的一刹那给我的震撼不亚于董子健的忘年恋。
再见,在,也不见!很吸引人的片名,亲情、友情、爱情三段故事,不同的世界相同的基调,擅长告别的陈柏霖与蒋雯丽秦沛的结合,别有一番韵味
一段友情,一段爱情,一段亲情,然而三段故事都没有讲好。
大仁哥的吻戏!!!我要炸!!!
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段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地理、心灵和感情距离,再见已是时过境迁。
三个导演拍摄的到底还是衔接的不太自然,第一个故事的脉脉温情其实是最喜欢的,温吞的却带着深深的暖意
再见,在也不见,是对回不去的执念。第一个故事《背影》太老派,温温吞吞典型文艺闷片。第二个故事《湖畔》就灵多了,双线交叉,肉欲暗涌:裸体摔跤、安检摸全身、赤条下水…杨佑宁“好久不见”。第三个故事《再见》勉强还行,陈柏霖&蒋雯丽的忘年吻惊呆全场。“世界那么大,你真正关心的只有5个人”
三个故事是在比烂吗
陈柏霖吻上蒋雯丽的时候,全场都炸了
見多少次才會堵止思念 看多少眼就能平息淚田 再用多少年去擺脫從前(孙燕姿)
在影院观赏如此质朴的影像,让我有些平静和舒心。《背影》:缺乏戏剧性张力十足的剧本,忻钰坤导演新作的魅力确实失色不少;《湖畔》:同性涉及太浅,双线交叉叙事,情谊暧昧但不深刻;《再见》:为了让自己横向的社交情谊能有一定深度,我便对社交软件好友数目加以控制!孙燕姿演唱的片尾曲真好听啊!
其实看了一小半就想到伤心事,哭的停不了,只好去西北湖边吹吹风看鸭子
三段故事,可以用烂尾表示!第一段拍的中规中矩,第二段不那么沉了,第三段过了。
亲情友情爱情三段式,三段都是无法相见终又相见的关系。忻钰坤完成的私生子段落仍旧是心迷宫风格和父子情感,泰国导演忘年恋段落是败笔导致全程尴尬全场笑翻,最好的是新加坡导演的友情段落,情感最丰富,包括两个男孩被传同性恋以及父亲死亡的隐情,表达得却很克制。
请别用同性恋在此博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