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正文分割线
把“情“、”欲”拍成科幻,颜值满分的“禁爱”片!
《同等族群》
起初让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因为两位高颜值主演。
男主尼古拉斯霍尔特,代表作《皮囊》、《疯狂的麦克斯》、《巨人捕手杰克》、
《X战警》、《温暖的尸体》等等。
网友说,看到尼古拉斯霍尔特小时候照片之后,
可以说如果排个榜单:帅哥男明星从小到大脸没变,
只长个头。
尼古拉斯霍尔特一定排在其中。
身高一米九,加蓝色瞳孔,精致面庞。
《皮囊》一经播出,尼古拉斯霍尔特立刻成为广大观众最想扑倒的男明星之一。
《温暖的尸体》中,饰演了一个幽默风趣的丧尸,
这部电影可能比当初的《僵尸肖恩》还有趣。
也是从《温暖的尸体》开始,观众注意到霍尔特的演技。
和詹姆斯·麦卡沃伊合作《X战警:第一战》的时候,
霍尔特应该是和沃伊学会了一样技能,
就是“如何亲手毁掉自己的颜值”,(还好,相比沃伊,霍尔特下手算轻的)
霍尔特的演技一直都在,只是观众此前太在乎他的颜了。
到《疯狂的麦克斯》时,霍尔特的造型也说明了他的态度。
说回今天介绍的电影女主——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这熟悉的脸庞,没错,她就是我们曾经的“暮光女”。
看《暮光之城》的时候,觉得这女孩怎么可以这么邻家,这么漂亮,
即便是她脸上的雀斑,都觉得是美的。
现实生活中,男女主罗伯特和克里斯汀也是一对羡煞旁人的情侣。
然而,万万没想到,因为一次不雅照片,(克里斯汀坐在某导演的腿上)
这对情侣分手了,克里斯汀被网友骂惨,
之后也不知道是受了什么打击克里斯汀竟然出柜了,
公开表示自己双性恋的身份,
减去了一头长发,
一身中性打扮,在大街上大大方方地揽着自己的女朋友。
有网友说,看克里斯汀和霍尔特的合照,
克里斯汀竟然比霍尔特还“攻”。
如今的克里斯汀活得也越发潇洒,就连走红毯,
过后也是脱掉高跟鞋,随性而为,每年的红毯走秀,
脱鞋的克里斯汀都是媒体必定捕捉的一道风景。
说完两位主演,再来看看《同等族群》的剧情。
《同等族群》
在未来的世界里,一种被称为Equals的人类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组成力量。
Equals热爱和平,冷静,公正,有礼貌。
他们所居住的社会是完美的,没有贪婪,贫穷,暴力,也没有情感。
反之,当你有了情感、暴力之类的就是说明你生病了,患上了sos,
必须接受治疗,
男主希拉里本是一个“健康”的人,
他同大家一样,没有情感,没有感觉。
(外加性冷淡)
大家像是机器一样上班、吃饭、下班以后立马回到自己的房间准备睡觉。
没有任何社交往来。
女主尼亚也是如此。
希拉斯患上了SOS,也因此成为了社会的异端,此时的他遇到一个名为尼娅的女生,她也有情感,却能够掩饰自己不被人察觉。
有共鸣的希拉斯与尼娅首次感受到了爱情,但为了生存两人必须开始逃亡。
网友评价:这是在艺术审美,表演艺术上少有的佳作。
在灯光设计,摄影设计,美术设计,音效设计,综合美学上都有一种新突破。
里面确实有些如同《黑镜》一样的情节,故事上也确实欲言又止。
但是,任然是一部很值得慢慢品味的做平。它在美学上有种干净简练的美。
私信回复电影名称即可获得电影资源,去晚链接取消概不负责哦
(例如下图)
▼
我是二维码分割线
剧本差,漏洞百出就不说了。这种背景设置在科幻世界里的爱情故事,本可以有浮想联翩或者惊心动魄的情节,比如《龙虾》或《逃出克隆岛》。这部真看得人昏昏入睡,情节毫无悬念可言,还充斥着肤浅老套的剧情桥段。暮光女得罪造型师了吧,又老又丑的妆容有点惨不忍睹。只剩下灯光、摄影和配乐值得一提。有几场通过灯光颜色渐变来表现人物心理变化,以及男女主角在虚焦镜头下互相触摸的一场,绝对有声有色,无声胜有声。如果全片做成默片的话,也许效果更出人意料。现在角色一开口说话,那种未来世界的虚幻感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部戏觉得不好看的人其实是没看懂。表面就是说一个发生在未来世界里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再深一层,其实是对现今社会的讽刺电影。一个极大的讽刺。这层含义因为它的力度不大,隐晦,导致很多人看不出来。
第一层含义:
未来的社会倡导人类不应该有任何情感,一发现自己有情感就是“染病”,要治疗,甚至被处死。男女主意识到自己“染病”后,从怀疑,到确定自己根本没病,有情感是对的,再到相约离开这个誓要扼杀情感的地方。为什么要扼杀人类情感?可能是为了不让情感阻碍科技的发展,可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等等。现今社会何等相似,只是电影更极端化而已。现今社会,人们不热衷讨论情感,金融业,科技业变成世界各产业的主流,最高薪的职业也在于这两个行业。这两个行业最讲求理性,最不讲求情感。金融业里出现得最多的是数字,科技业是一系列的专业符号。而文学艺术这最讲求情感的行业变成了小众产业,赚不了钱,关注度低,从业人员数量远不及金融和科技的。大学里的专业中商科是永远的大热,计算机是永远听起来的高大上。文科生被贴上“没前途”,“没钱途”的标签,艺术家被边缘化,很多人对他们敬而远之。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拥有强烈情感的人是玻璃心,是脆弱的,成不了大事的;而一个人只有理性,才是强者。什么时候,人类开始隐藏自己的天性,害怕暴露自己的情感,甚至嘲笑其他出现负面情绪的人?就是科技和资本出现的那一刻。科技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不能以扼杀人类天性为代价。理智与情感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在中国,理工科才是主流,文科是非主流,想起都痛心。一出街,冷漠比热情多。人们成不了科技的主人,反成了它的奴隶。人类对情感越来越迟钝,越来越不懂得去感觉,不懂应该如何去表达情感。物质世界愈加丰富,精神世界却愈加荒芜。所以第一层含义就是故事的作者讽刺这个以理性为主导的社会逐渐扼杀人类的情感。如果你不服从,有权力的人和周围的人会用尽一切办法逼你服从。
第二层含义:
如果你很不幸,身处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群体,唯一的办法是离开。在这样的群体中,你也要像他们一样隐藏你的情感,每天像行尸走肉一样。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感受,你去在意其他人的情感也显得多余。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并不是谁的错,只是你们不是同类人。找到和你相似的一群人有多么重要。男女主他们,宁愿去一个生死未卜的地方,也不愿意被那些没情感的人同化。从最初你和大家都一样,到最后选择逃离,是一个很挣扎很痛苦的过程,因为在这过程中你肯定试过无数次否定自己,也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是这个群体的异类。到最后能明辨是非,并选择抽身,是需要勇气。男女主宁愿冒险,也要去勇敢追求做自己,不愿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现实中有多少人有勇气这样做?所以第二层含义是作者希望人们学会追随自己的内心,勇敢做自己,离开不同等族群,寻找自己的同等族群,而讽刺那些害怕成为异类而随大流的平庸之辈。
最后,虽然男主已经丧失情感了,但他又重新对女主有了感情。证明人类的天性根本不可能被扼杀掉,科技和资本只是人类生存的手段,而不能取代人性。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生产而消灭情感。科学技术的确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现代人情感的缺失难度不是人类的一大退步吗?
这部电影也体现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差异,西方价值观首先尊重个体的价值,尊重人性和自然,但在中国讨论这些问题,就像个另类。现在,能碰到一部比较像电影的国产电影都不错 了,更不要说是会思考人类终极命运的富哲理性的电影。类似这种问题还有像哲学,西方人讨论它们,研究它们是非常平常的。但在中国,思考这些问题的人非常少。为什么呢?首先,教育部声称的“素质教育”真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吗?无数的贪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很多成绩很好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没有,攀比,骄傲自大。这就是今天素质教育的成果。说“素质教育”真是恶心别人又恶心自己。在中国,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只有金钱和权势,其它都不看的。在这险恶丛生的社会,不被人害已经很好了,人人自危,还哪有人会去研究那些高深的道理。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忌讳谈论政治,谈论哲学,谈论伦理,说明这个国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星扣在看不出男女主之间有任何火花。另外是前半部分节奏缓慢,略显沉闷。
第一眼的感觉,像反乌托邦三部小说中的《我们》。白色透明的屋子(电影里并没有全部透明),每个人都是统一的机械行为,抑制情绪,服从理性。其实这个设定我并不喜欢。首先,要抑制人心中的情欲,就必须要铲除周遭的动物。动物比人更能引起人的情感。无论是狮子老虎,还是小猫小狗,或者是蝴蝶麻雀,都不能存在周围。但如此,缺少了动物,地球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有的植物泛滥,有的植物灭迹,到头来人类也岌岌可危。
电影的基调就是十分地苍白与冷淡,跟大环境保持一致。一旦俩人有亲昵行为,镜头开始柔和,聚焦在脸部的细微表情和肢体语言上,目光也不再冷峻。看完总的感觉还是不错的,不过并非出色。可能是故事局限太小了,没有展开更大更多的背景。
有几处我是猜错了。比如一个,片中科技应该很发达了,但到处都没有监控摄像头,给了男女主角许多交流的空间,不合理。另外猜错的,是那个情感互助小组。我本以为那几个人应该像是《1984》中那个引导别人犯错的重要角色,最后再返场出来摆恶脸。真浪费了这几位戏骨的演技。
唉,电影看完,我也觉得自己冷淡不少。这也许就是我只能给三星的原因吧。
恋爱让人如此痛苦,所以未来的人有了先进的生育技术,不想要有感情,把它当做一种疾病。
女主角很像布拉德彼特啊。
他们统一穿白色的衣服,不化妆,因此人的美完全靠长相和体态。
喜欢她,就一遍遍听她的录音。
他们的工作是站在触摸屏面前点点点。
怀孕传票,女人只是受孕工具。
这里只允许友情、同事之情,不允许有爱情。
第一个因爱而出生的小孩。
隐藏者们帮他们。
——你还爱我吗?
——我记得我爱过你。
他不爱她了,但他们仍然愿意在一起生活。
三星半
无情无爱或许会让你走的更远,但爱恨是平凡如斯的我身上的唯一神性。——题记
未来会是怎样?是狼烟四起还是歌舞升平?或许都不是。《同等族群》中再现了一个高度秩序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爱恨情欲都是一种病,每个人都是这个秩序紧严的的社会中的一个螺丝。也是有例外的,比如男女主,比如愿意无条件伸出援手的同路人。
与其认可情爱无用论,我愿相信情感是神的恩赐。你看,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推动的巨石,阿基琉斯的盖世之功,古往今来的传奇中处处可见的是对人类的大爱,无畏、执着且不悔。她跳脱出男女之爱,也映衬出普世之情。是情爱的存在让每个平凡的我们在被需要的瞬间也变得非凡异常,让传奇与人类生生不息。
无情无爱真的会让人类走的更远吗?我不知道,可我还是喜欢拿破仑的剑,巴尔扎克的笔,喜欢想起你时自己的微笑与泪,喜欢你。
基本就像评论所描述的,早恋被抓的故事+主角的特写 #SIFF2016
故事没什么新意,但影片完成度极高。除了极具代入感的配乐(获威尼斯特别奖)与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外,性冷淡风的服装与布景、冷色滤镜与精细布光、大量虚焦浅景深镜头搭配前景遮挡式构图、限制性视角(特写与中近景为主,几无定位镜头)共同塑造出冷寂疏离的隔阂感,亦是与故事最贴合的风格。(8.3/10)
给人觉得很惊艳。很有未来感的美学。虽然‘情感被当做疾病’这种设定并不新颖,但镜头的语言让我深有感触,如一双充满感情的眼睛在冰冷的世界渴求一丝温暖,一点人情。在手持和近镜头之间,能感到拍摄者的呼吸,亦或是主人公的脉动。情感是存活在世间的价值与目的,整个宇宙也无法填满失去它后的孤独。
真是受够了这种科幻设定的青春爱情片了。这简直就是初中情侣偷尝禁果不慎怀孕结伴离家出走的傻故事嘛。
再一次旁边人睡着了一片我又看哭了。敢说世界上只有百分之一的人能讲出片子里的这种感觉,还有百分之一能体会但讲不出。主创全部是AFI校友,导演第二年没上完因为觉得拍短片没前途跑出去拍了个长片拿回来毕业。之前很讨厌导演的上一个片子,后来发现好几场戏是在AFI拍的就打算重新看一下嘻嘻。
敬请跟着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尼古拉斯·霍尔特和这部《同等族群》一起,体验摄影虚焦跑焦之美。这样的电影质感拍成男士香水广告,一定很棒。
反乌托邦软科幻,铲除产生情感的异己,这样设定真是屡见不鲜了。拍得跟泰伦斯马力克似的,各种白净大特写,虚焦大光圈,手持摄影,以白色为基调的简洁美术设计,响到震耳的配乐。一个拉和一个基的床戏怎么看都不对劲呢怎么。
3.5/5,一星给怎么看怎么顺眼的性冷淡之美。《龙虾》社会设定的的对立面,但无聊主要社会秩序如何,总会有反抗军,人性使然。演员选择不错,毕竟不是一直说KS面瘫+叛逆吗?全程Nic的超近镜头特写多得数不过来
白化病的布景,烂大街的设定,老大哥的乌托邦里总有这么些爱搞破坏的狗男女。看拉拉和基佬谈恋爱太辣眼睛~~~
克里斯汀真的不适合演任何异性恋。。。。。
这片是把龙虾的剧本倒着抄的吗,一点未来感都没有啊!好好的禁欲氛围都被你们破坏了……
又名《逃出计生岛》
好看,人物设定是旧肉换新皮,不得不说这个皮还是很有意思的。开头的爱情来的有点快,结尾结束得有点仓促。美学在这部电影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简洁的白色很好,耐看。尼子的演技还是那么好,在温暖的尸体里面就有体现,他的肌肉看不够呀看不够,1米9的身高加上一双迷死人的蓝眼睛真是😍😍😍
导演肯定是看着眼睛选角的 美死了~
6/10。前景滤镜+背景虚焦的MV视听手段,剧情简单到就像两个初中生谈恋爱,两人反复试探你拍一我拍一,明知怀孕有危险还不做措施,到了影片高潮赖在床上腻歪着不逃走!闹自杀和面临逮捕命运是如此平淡的情节里再正常不过的梗,谁出卖小组?药物抑制的情感能残留?欲言又止的尴尬结局真是分分钟想删片。
这是在艺术审美,表演艺术上少有的佳作。在灯光设计,摄影设计,美术设计,音效设计,综合美学上都有一种新突破。里面确实有些如同《黑镜》一样的情节,故事上也确实欲言又止。但是,任然是一部很值得慢慢品味的做平。它在美学上有种干净简练的美。(电影艺术真的是需要慢慢品的)
如何拍不会有MV感,多兰老师快看过来。
为了女主。
【5.0】对对对 这就是美国商业片落寞的原因。老梗的堆积,反乌托邦的设定,1984+美丽新世界的结合体。500年后即视感。不不不,我拒绝为其付高费。两星
读剧本的时候真的很喜欢,片子拍出来反而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