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不久看过一遍《喜丧》,看得很沉重的一部电影。故事简单,却很真实很现实,似乎每个人都能在电影中找到真实生活的影子,自己或是身边人。
老人带着孙子小道一起生活,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利索,子女们希望老人去敬老院。可是老人并不想去。二儿子先去敬老院填表想让老母亲第二天搬进来,由于敬老院没有空床位只能等有老人去世才能入住。老人出门被门槛拌倒后,几个孩子开始轮流照顾老人,到每家住一段时间。先和孙子小道到二儿子家住,小道偷东西被抓,因为想要钱可以去找自己的母亲。然后老人去三儿子家住,小道去四女儿家让女儿给他找个事做。在三儿子家有温情有受委屈,孙女在奶奶的鼓励下勇敢走出家,老人转而去四女儿家住,被误会偷钱,再一次生病得了笑病,转而回家和二儿子一起住。因笑病不被理解,被儿子儿媳搬到牛棚住。老人仍在拜菩萨保佑自己的孩子。敬老院有老人去世了,在准备去敬老院的前一晚,老人吃老鼠药自杀。孩子们为她举办喜丧。小道也准备离开家去找母亲,二儿媳与老人的命运惊人地相似,在同一个地方同样地摔倒。
电影从农村的角度反映农村老人的现状问题,虽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镜头转变僵硬,观感会受影响。但结局让我从四星到五星,这个结局处理得很好,照应开头,又一个老人倒在门槛边,这无尽的命运的循环,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不用多说,留给观众想象。没有音乐,在沉静中结束,画面静止在二儿媳倒在地上,无声胜有声。
一直想要写点什么表达一下观感,尤其过年前后更让人有感悟,看这部电影也更容易产生共鸣。过年热热闹闹,阖家欢乐,但是热闹和温情总是短暂的,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差不多一个星期的热闹,而且现在的热闹也不如从前,然后又回到平时的生活状态。仿佛那段热闹像梦一样,走个过场,好不真实。
再看了一遍《喜丧》,看到了更多的细节,前后很多照应。觉得真的挺不错的,能够拿到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并获得很多赞赏确实值得。
儿女们谈的最多的是钱,而老母亲谈的最多的是希望孩子们平平安安。实在很无奈也很讽刺。
菩萨。电影开头一幕就是老人晚上在菩萨前祈祷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老人去哪里都带着这尊菩萨,平时用红布遮盖住菩萨。我觉得菩萨对于老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情感寄托。想到短片《一指城》,城市无休止地建高楼,人们要戴着安全帽避免不时掉落的碎石,短片的老奶奶把自己的安全帽留给菩萨戴,楼要倒了也想带上菩萨一起跑。老人的情感寄托不到孩子身上,也没有其他可以寄托,只能寄托到菩萨身上,我想这也是很多老人信菩萨的一个原因吧,不一定有所求,只是想有一个地方情感可以安放。孙女离开,老人跪拜菩萨即使儿媳指着脑袋骂,住到牛棚后老人依然拜菩萨即使儿子摔掉菩萨,他们不知道菩萨对于老人的意义,菩萨摔碎了,情感寄托没有了,我想这也是老人开始妥协的一个原因,她同意住进敬老院了,其实她是想自杀,离开这个世界,不给儿女再填麻烦了。
笑病。老人笑得了笑病,而孩子们并不知道这是一种病。其实这也是有细节铺垫的,老人在女儿家又一次生病,应该是听到女儿女婿怀疑自己偷拿了钱受了刺激,嘴角有些抽搐,送到医院去后,老人在医生的面前突然笑了起来,大家莫名其妙,医生当时说可能神经有点问题,希望回去大家多注意一下这个问题。可是没有人把这话放心上,没有人注意到老人的病是否真的好了。又遇上女儿的儿子军团去世的消息,大家都在一种悲伤的情绪,更是忘记了老人的病。然后老人回老家和二儿子一起住了,时不时突然笑起来,大家都很奇怪觉得可怕。大家没有想到这其实是一种病,神经错乱而导致喜笑无常。
喜丧。儿女们为表孝心为老人举办喜丧,说老人身前喜欢热闹,这话没错,在电影开始就是老人一个人去看村里的表演也可以体现老人爱热闹。但是老人并不符合喜丧的条件,她是自杀而死,并不是寿终正寝。喜丧这一段看得人好尴尬,台上唱着通俗流水歌,跳着热舞,台上举着老人的遗像正对着表演。这不讽刺吗?
遗产。老人在临死前把一叠鞋垫交给二儿子让他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分了。鞋垫在之前也出现过,老人一有时间就拿出鞋垫缝,在三儿子家,被儿媳嫌弃毛巾后,好好收起自己的毛巾,拿出鞋垫出来缝。好不让人心疼啊,尤其最后知道这是为你们这些儿女做的啊。老人在临死前也把二儿媳叫来,交给她传家宝,二儿媳很是高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电影很多细节反映农村青年外出的趋势现状,老人的想法也很开明,她听的广播放的歌唱的也是出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二儿孙媳想出去打工,让生活变好一点,二儿媳一开始不同意最后也同意并送她离开家。三儿子年轻时离开张沟沟,在外闯荡生活条件相对更好,家住县城,有车有房。他的女儿也想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电视里在放歌曲《外面的世界》,在听了父亲的故事和奶奶的鼓励后勇敢地离开家出去闯荡,她在走向车站的画面时背景音乐中唱的词,我觉得这样的安排肯定也有一定含义。孙子小道一开始偷钱的初衷就是为了能去上海找自己的母亲,在最后也离开了家乡,远去上海,这也是一个照应。
人性。因为想早点让老母亲住进敬老院,两兄弟经常去敬老院看看是不是有空床位了。听说有位老人快不行了,一直指望着她能早点离开,去敬老院探望然而失望而归,最后一次去终于得知有老人去世,这样就有空床位了。好寒心,老人到了一定年龄生命危及,她并没有做错什么,但这个社会却这样容不得她。还有上面说到的二儿媳拿到传家宝后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在她看来老人就要去敬老院了,自己留着也没用,她竟还问有没有别的,还有吗,寒暄几句老人会不会冷,然后高兴地出去了。我想老人内心是明了的。
我始终是相信子女们是有孝心的,只是他们可以尽的孝心是不用麻烦不会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的,他们的孝心是不够有耐心的。他们会把老人接过去住,照顾她,只是时间一长,就会不耐烦。儿女一多,互相计较起自己付出多付出少,孝顺的性质就有变化了。
细看电影每个人,其实每个人形象都很饱满,每个人都很无奈。我很喜欢二儿媳这个人物的设定,她的形象也是最为丰满的,有强硬有软弱。在她身上细节也体现得最多。她的命运和老人有些很多相似,应该说她是农村妇女的一个典型,曾经和未来都那么相似。还有一个细节,老人是出门摔倒,二儿媳是进门摔倒,这会不会也是一个照应?
有人说虽然反映了现实,但是不够深刻,主题表达不清,反映的内涵太浅,不够触动人,我觉得这不应该是否定一部作品的理由。因为戳不戳心在于自己,一部作品将现象呈现出来,怎么看在于观众,每个人触动的点也是不一样的。
老人儿童题材的影视很多很多,也更触动人心,只是触动了之后呢。是不是也像电影结局一样,无尽地循环着命运,没有任何的改变呢。而怎么改变,这不是我们看了之后应该想的和去做的吗?
值得看。老和穷,两个一叠加成就了这个悲剧。从几个点讲一下吧,第一是亲情。在贫穷面前,六亲不认不是问题,上一代人想通过增加孩子的数量来保证下半辈子的幸福(还有增加成活率),但是事实就是孩子数量和幸福不成正比,当一个老人成为负担时,多花一分钱都是罪。你要怪罪孩子不孝?但是每个人要养活自己的家庭都是问题时,谁能想到要估计你这个半入土的老人。只有当抛去金钱,可能才有存粹的亲情,剧中和老人最亲的就是她的孙子,两个人更多的是陪伴的关系,孙子最后拿起奶奶死前拿在手上的照片踏上去他乡的路,至少让奶奶的一辈子的有了个延续。特别在农村,你如果失去了劳动能力,养着你就等于养了一张只会吃饭吃钱的嘴,竭尽全力丢掉你这个包袱就是必然。穷还是原罪,亲情只会成为一个缓冲垫罢了。第二个点是母亲,感觉最近真的很难避开这个词。当看到奶奶盖着白布被推进殡仪馆,心中其实有点替这个老奶奶感到释怀。从自己被母亲抛弃,到自己成为母亲,靠卖破烂把六个孩子拉扯大。老奶奶劝出车祸的孙子的媳妇改嫁,应该就是知道一个人拉扯大孩子有多么地辛苦。但是一个母亲忙活一辈子,最后却因为成为了一个花钱的麻烦而被儿子女儿们强行送进来养老院。这部电影里为一个对母亲态度好一点又不图任何东西的人是他的一个女儿。毕竟还是得一个母亲才能理解自己母亲的难,但是家里的财力确实不能支撑她把母亲养在家里,老奶奶看到了这点,提前提出了离开。做一个母亲真的太累了,生孩子前身上担负着传宗接代的责任,生完孩子后又得为孩子的担心。担心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会不会读书,能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电影里每个母亲,无不为这些日日操心。下一个想说的是女人。做女人已经够累了,更何况还是一个母亲。最为一个女孩,父母各自飞时更没有心理负担;作为一个女人,不能从事过多体力活动的她只能靠收破烂养活自己;作为一个妻子,生孩子养孩子成为无法逃避的责任;最为一个母亲,在没有丈夫情况下又把养活孩子的责任扛了下来。一辈子操心,为了别人操心,最后终于为自己做了一个决定,吞下老鼠药,拒绝前往养老院。最后一个想说的点是养老院。中国人从心底里抗拒养老院,因为这个地方意味着死亡和亲情的缺失。中国人最不喜欢死,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亲情。我在这个点上还是有点矛盾的,一方面我觉得送老人去养老院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但是我又不能为老人想要子女陪伴想出一个最优解。但是让人难受的是子女们推老人进养老院是因为觉得她就是一个烫手山芋,没人愿意接手她。
每个问题都是很迫切但是又是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喜丧》,下面请看前线家族老人们面对生死产生的复杂评价了!
Xavier-耐观影:
中途退场,驾驭不了乡村沉浸式题材。
曲有误:
被看见,被沉默,被遗忘,亡者哀,生者乐。
zzy花岗岩:
沉重、压抑甚至令人气愤,它展现了农村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困境,情节设计略微刻意,但非职业演员的表现增添了影片的写实感。
赵小毯:
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方法增加了真实感,同时,素人演员的生活痕迹的展露与粗野的台词巧妙的结合。通过老人养老问题的主线和衍生的支线来解析家庭的结构关系。靠近结尾的丧礼上上的喜剧着实令人感到悲痛。
psychopath.MN:
等待去敬老院的日子如同流亡般的生活。也许很戏剧,但是太真实。或许很寻常,但是不正常。或许是自己的解脱,或许是儿女的解脱。被现实抛弃?被情感抛弃?很无力,不知道如何拯救。现实主义题材的乡村故事太值得被挖掘。
Her Majesty:
镜头还是扎实的,固定镜头是学小津的,轻轻摇摆的镜头是学侯孝贤的。那一届first主席是最喜欢小津的王家卫,拿俩大奖有主席个人喜好的原因。非职业演员的木讷表演下,老人成为了子女心中沉重的符号。小津和侯孝贤的镜头是精致的、感官享乐的,而《喜丧》的镜头是枯燥的、荒芜的。
热可可加盐:
沉重的气氛在老人诡吊的笑病中更加刺人,近乎冷血的自私打破了以血缘亲情为主要人际联结的差序格局——有了这层铺垫,老人临终前的孤独、无力才来得如此让人心碎。在乡村设定下,如此的冒昧无知固然有戏剧化的元素,可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人性,这部表达得倒是合情合理。倒是最后的结尾有点狗尾续貂,精简一点会更为有力。
欧.尹:
收音机与电视机中的音乐是老人乃至全家人心境映射,后来音乐没了,只剩下观音,后来观音碎了,只剩下喜丧。这是卖惨,也是实惨,高明的是镜头聚焦之外还有更惨,让人在留白的空间里持续哀痛,二奶奶走时可有痛苦?从来钱到人不到的大哥大姐又是什么样的人?单从观感上来讲,《喜丧》比《东京物语》更能让我共情,片中细节的精心编排与非专业演员的精彩表现显出极大的现实力量——戏剧性是做出来的,但这完全可能发生或每一天都在发生,我看没什么刻意的。或许老是种原罪,但归结原罪是穷与陋,是背后的忙碌与漠然,现实面前,又何曾真能有选择的权利。
鲍勃粥:
图像结构上至少做到扎实(意象的连贯性:菩萨和照片)但是文本结构本身却毫无新意(就算不提小津的东京物语也高度类似传统单口相声化蜡扦)语句过度咄咄逼人,而影像本身在许多时候缺席,比如缺乏面孔的特写,使得人物变成类型学的身份去行进。几处老母亲如“不在场”般的背影和镜中的模糊的确动人,但许多扰乱节奏的被突然插入的不必要的题外话显然多余,反而继续加重了孩子们的“恶”(偷车,偷钱),使得最后的“温情告白”没有支柱,中段没刹住车。最后的魔幻现实主义葬礼显然有点突兀,既不是“喜”也不是“丧”,把堆积的情感一并丢掉然后演成了滑稽戏。
迷幻松饼:
我虽说算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但我妈那边的上上辈往上都是乡下人。我的太奶奶,也就是我妈的奶奶,现在也已经九十多岁了。太奶奶生了五个小孩,大的七八十,小的也才五六十。现在原来的农村都已经拆迁拆掉,我妈那里的亲戚都从自己的田盖的农村小楼搬到了安居房公寓。前几年我太奶奶摔骨折了,因为已经是高龄老人,医院有点不敢做手术,就一直拖着在最小的儿子家里住着。在我记忆里的亲戚的闲言碎语里就曾听到过“老人”、“每个人都给点”、“养不起”这种话。我初中的时候,我的二婆婆的儿子,在二十刚刚出头的时候喝酒骑摩托车去世了,留下一个未婚妻。我感觉我就像是那个生活在城里,离家出走去浙江打工的平平。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我看到了我家农村的生活,可能没有那么残酷,但绝对真实。一些小细节,长镜头和冷色调的运用让人深感窒息。
非有想非无想:
电影发生在鲁南,齐鲁大地是孔圣人的故乡。儒家传统文化把孝道放在很高的位置!毕竟,百善孝为先,教孩子们背的弟子规也是首孝悌。可是,苦难的奶奶靠要饭养大的六个孩子没有一个孝顺!台词处处扎心,沉重的敲醒每个人,尽管电影比较极端的展现了儿女的恶和不孝,但是现实中也多的是更残酷的事实!奶奶总是低着头,因为要饭习惯了,甚至没啥特写,她就静静地看着儿女们对她的嫌弃、抛弃,依然祈祷菩萨保佑儿女的平安。小道、二孩、三孩、桂花、平平、小娟、圆圆……每一个都是我的儿,也都是我的债!当老人没用成为负担,是不是只能为鱼肉任人处置?那每一个都会老去的我们又该怎么办。能这样想,大概是因为还年轻还有力气做点改变还能自主。真的动弹不得也就没了发声埋冤的可能了。电影是有很多问题,只够7分。但是角度和提出的问题实在太心酸不敢面对。
布谷卟咕:
构图和线索(镜子,照片,钱)的设置都表达出来了想法,个别时刻有些生硬,可能是因为剧情不够饱满/有张力时,注意力都会被意象吸引过去,但又有点空。短短以老人等死为主线的一部片子,也呈现出来婆媳关系,信仰,年轻人奋斗,打工人,贫困线上挣扎的人的被没钱围剿的窘态,等各种现实问题。老人家们演得不错,真了不起啊,不用在镜头前做什么也能感受到她强烈的挣扎和无奈,不会像年轻人一出现在屏幕上如果没有台词就会有点明显在演的尴尬。老少救赎、中年一代扮演黑脸还是有点没有刺到痛点的感觉(加上没有给老人送终,感觉这个走向让剧情不再是活在边缘的人被生活所迫而选择让老人去养老院,而单纯是人性的恶和不孝了。)也许作者是走隐忍风格的,视角总在门框外,但很多地方我会想要看到镜头推进,比如儿子哭着问母亲恨不恨自己那里,以及少年的脸,也许是因为演员都非职业,特写会比较难拍吧。
#FIFF16#无人知晓单元第1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魔幻现实主义。 细节一:“求菩萨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求菩萨保佑我平平安安”——“求菩萨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在某一瞬间,她想为自己活一下,但终究逃不过,要为子女活得的中国式终极父母的一生的深入骨髓的羁绊。
现在才晚上七点多,已经困的不行,一个人在家里来回踱步,找不到什么事情做,干脆洗了澡躺在床上,但是不想睡那么早,就找点事情来做吧。想到之前看到的这个电影,有些感悟总想记录一下。
整个电影记述的事件并不是很稀奇,反而很普遍,导演并不是拍出来惊世骇俗的惨案而引起大家的关注,而是提醒着人们日常发生而且不断上演的我们习以为常的悲剧。从小在农村长大,生活没有城市中的孩子好,但是见识却不比他们少。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总有些耳闻,甚至有些是亲身经历的。我的曾祖父去世的早,曾祖母一直一个人生活,直到后面自己不能照顾自己的衣食起行之后,就像电影中一样,搬到各个子女家住。我们家的情形和电影中确是十分的相似,我曾经是留守儿童,因此我的祖父母一共要照顾我及几个表弟妹共四个孩子,还要照顾曾祖母,负担不可谓不重,幸亏我的爷爷奶奶倒不至于那么的不孝顺,甚至于有时候我没有很好的按照要求交代照顾好曾祖母还会挨到训斥。但是我爷爷的弟弟家却不是这样的,他们也和电影中一样,觉得曾祖母人老了,特别脏,因此给她用单独的碗筷,甚至子女们给曾祖母买的零食,也会被偷吃。记得有一次,曾祖母气不过,那么时候她的腿脚都不好使了,在地上爬,非要去我爷爷家,十几年过去了,这个场景我一直都没有忘记。
在农村看到太多的这样的事情,想要帮助总是心有余,但是却被擎肘的很多。曾祖母的不幸,当时我还小,即使看到曾祖母的无奈,却也不能够帮助她,这样的愧疚让我总再也不愿意这样的悲剧重演。长大后,听他们说,我奶奶的姐姐一个人住,没有什么吃的和穿的后,我问我奶奶,我要不要给她一点钱,让她生活好一些,奶奶很不以为意,说,她有自己儿女呢,怎么轮到你。这一句话噎的我不知道怎么回复。
人生已经很多无奈与荆棘了,为什么我们还在制造更多的荆棘呢?整部电影,从反映的主旨来看,最深刻的就是结尾。看到这个结尾,更多的是五味杂陈。按照报应来说,应该高兴,大儿媳妇这么对待老人,轮到自己了,报应。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想,一代代人的命运都没有改变。多么想,到了大儿媳妇这一代,她的命运会有所不同,不要重复着前人的悲剧,但是往往是痴心妄想。结局是喜更是悲。喜的是大儿媳妇的报应,悲的是悲剧还在继续上演。
电影中,很不好,很做作的地方就在于,为了凸显主旨出来,老人家变成了超级无私,都是为儿女考虑的。我不排除会有这样的人,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至少在我接触的事情人群中,这是很少出现的。无论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但是总是有限度的。我没有看到有任何的理由和逻辑在她的子女那么对她了,她还会这么表现。我从来都不愿意低估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我也很确信,很多父母在危急中都可能牺牲自己而保存子女。我曾经被我母亲短暂丢失了,幸好最后找到了。每每回忆起那个片段,老妈都是长吁短叹。但是这种爱也是一种相对的,再强大的父爱母爱都经不起子女的无情吹打。如果电影中不那么做作,更符合人性的话,不知道会不会更好一点。
大多数写实的电影在真实性上都让人尴尬
原因不只在于没有能正确处理演员的表演
(情境的设计,而不是让演员去过度表演)
更为重要的是对声音的无意识或胡乱处理
演员念诵台词时使用的简单配音不用说了
这是为何一部电影会被认为是电视的原因
构成电视的一切都在影像的表层运作,是
为了完成理解的直接性,但是对电影来说
体验的深度被无条件地加剧,我们需要它
不只是为了一个故事,还有感官上的愉悦
这是为何电影对于影像的真实性如此苛责
观众忍受不住一部电影流露出稍微的虚假
当然,那些在虚实实验上游走的影像除外
影像的真实性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空间真实
空间是构成影像情境之真实感的关键因素
空间不止来自于摄影机镜头-目光的延伸
同样来自于环境的声音对空间氛围的营造
声音的真实性,直接决定了影像的真实性
《喜丧》中的声音遵循着现实生活的规律
在细微响度中将空间的完整形态展现出来
空间因而成为呈示故事如何发生着的背景
将角色的活动包裹其中,并赋予其真实性
事实上大多数独立电影都没能做到这一点
在声音真实性上赋予影像真实体验的质感
后期加入(配上)的声音被处理得是是而非
远非真实环境中可能保持的声音形态,因而
让人轰然出戏。声音决定了空间的体验形态
为了获得影像的真实质感,青年导演们首先
需在影像空间与声音的关系上多做努力探索
为了纪录式质感,这么拍,无可厚非,从剧情片角度看,视点有点散乱,出场人物多,杂,没节奏,平实稳妥得像电视专题片,看完有点犯迷糊,没记住非职业演员谁是谁。题外话,作为南方山区人,对北方喜丧不太能理解。老人在,你推我攮人人愁;人死,载歌载舞,民歌、迪高、艳舞大家乐,不知图啥。
原生态和自然主义是两码事
非职业演员全员立功
个体很符号,群戏却很真实。节奏慢了点,但是故事本身震慑感略强。电影质感太差了,感觉这已经成独立电影导演通病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过上了《欢乐颂》中安迪一样的生活,我只知道有很多家庭遇到了《喜丧》里奶奶一样的问题。
奔着恶狠狠的中国家庭劣性大全去的,或许在这个维度上想走到极端,造成用力太猛......叙事和对话随处可见重复、啰嗦、拖沓、稚嫩、生硬堆砌之处,尽管有不少闪光点,从葬礼开始好看。
竟然忍不住流泪了好几次…笑病的设计太巧妙,哭笑的混淆和交错,让辛酸加倍、张力放大。乡村信仰的消逝、礼义廉耻的丢失,都在最后那场喜丧上跳梁小丑般的表演中炸裂。母性、孝道、生死、轮回,多重的意义空间。凌厉、真实、窒息感
一部沉重,压抑甚至是恐怖的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写实记录,众多非职业演员身上,可以找到亲朋好友路人邻居道听途说的各种家庭惨剧。丧礼大腿舞的崩坏,已经深深讽刺了笑着去死的中国梦。但扁平的人物性格和轮回说教的结尾,没有把电影导向一个更高明的艺术表现方式。
各种反讽衬托出的悲凉,个中况味还没等老已能体会。真的不能看有老奶奶的电影,更何况还是如此残忍的一部。
我相信这不单单在批判子女不孝,而是在记录一种无奈的残酷轮回。很多人爱站在道德高点指责人心,忘了什么样的土壤会长出什么样的人心。当你被贫穷与困厄缠身而自顾不暇,对老人能做的未必比片中的儿女好多少。所以寄生虫会发出因为有钱而善良的感慨。所以有些赤贫山村为了下一代将老人抛弃。能在泥沼中坚守德行的人性光辉并不多见,也没有人能知晓那些道德楷模的幕后生活。信仰是被摔碎的观音菩萨,崩坏是葬礼上的大腿舞。无力是老人的自嘲发笑,轮回是儿媳桂花的摔倒。克制的镜头与非专业演员如纪录片真实。中国九亿多农民老龄化才刚刚开始,我儿,敬老院来信了吗?
横跨四代人困境的家族谱系使它在社会议题外有着更为丰富的历史指向。在极为艰难的制作环境下,导演依然展示了他对演员、节奏的准确控制力,尤其对于非职业演员的调度,及对日常县乡镇村生态的冷峻观察。它甚至也可以同欧洲古典人物画像相媲美,镜头饱含怜悯与救赎,珍藏着这个时代最易被忽略的群像。
生如蝼蚁,死如草芥。
日子比你想象的长,人心比你想象的凉
直击中国社会现今大隐患,老无所依的现象不惟是乡村的,城市更多见,在人际关系纽带稍强的农村铺展开这个随处可见的故事,更具戏剧张力;笑病仿佛是对一生辛劳却无颐养天年的悲凉自嘲,当死亡成为一种必须,生存的意义显得格外荒诞;葬礼上的尬舞颇有魔幻现实之风。
现实生活有很多面,影片反映的是其中一面。老太太独自拉扯大六个子女,晚年这段时光却活得毫无尊严,只有一个女儿很孝顺。得了笑病后老太太总是抑制不住地大笑,笑得越大声,越是让人感到无尽的悲凉。
直面农村老人的自杀潮,曾经中国传统的百善孝为先渐渐变成了老无所养,儿媳的冷嘲热讽,自身却也逃不脱岁月无情的轮回,特别讽刺!加上亲戚邻里的“专业”表演,非常希望这样的社会题材电影能再多一点!
暮投我儿屋,听坟夜招人。老年好可怕,又在跟着人的过去,还会成为人的未来,一边看电影一边计算自己还有多久变老。唉,活着是一件多么苟且的事,才会让死亡才变得光荣。
老太太临走前的那个早上,起床,倒水,抹脸,篦头,照镜,拜佛,服药。破旧的棚子里,晨光从豁口透进来,远处有鸡打鸣和狗的晨吠。生而为人的孤独啊,在这悠然的一幕中,淋漓尽致。
一次被家人期盼的死亡,一次对于生命意义的拷问。真正的死亡都是沉闷的,在死亡到来之前的那段时间,真的让人见证什么叫不堪。中国底层的暮年,中国式的一场丧礼,映射的都是内心的衰败。
生即是苦难,死亦是虚无。你愿意留在不堪的苦难,还是去往寂灭的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