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知更鸟电影。)
《7Up》,中文名《人生七年》。豆瓣高分剧集。
1964年,迈克尔·艾普特为BBC电视台拍摄纪录片《7Up》。
受访者皆为七岁儿童,来自英国各阶层,有孤儿院,有精英家庭。此后,每七年,艾普特回访一次。大量点滴细节,堆砌出命运无常。
七岁看老。
导演的初衷之一,是抨击英国社会阶层固化: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富人的孩子仍是富人。
人的命运是跟血缘走的。
这一点,时隔数十年后,在影片中逐一印证。
但,也有例外。
尼克(Nick),农场主之子,从只有一间屋子的偏远小学考入牛津,目标清晰,路径明确,最终打破阶级壁垒,去美国当了物理教授。他凭的是天才。
布鲁斯(Bruce),家境优渥,牛津毕业,却不走从精英到精英的寻常路。七岁发愿,要尽己所能帮助穷人。一生践行理想,安贫乐道。他凭的是信仰。
这两位,一个凭天才,一个靠信仰,从不同方向,打破了“阶级固化”魔咒。
然而,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还不是他们。
最令人震撼的这位,开了一辈子出租车,却活得比谁都明白。
这个人,叫托尼(Tony)。
托尼成长于伦敦东区,最底层的孩子。个子不高,两眼带刀,人家问他:打架重要吗?他回答:重要!
拍摄时,他出门摔了一跤,只几秒,就自己爬起来,继续向前奔跑。
参加完party,导演让孩子们互相吐槽。富孩子说穷孩子野蛮,不懂礼节。托尼说,富孩子喜欢装模作样,要教训他们一下,说完挥出一记右钩拳。
谈及理想,有的孩子一脸骄矜,说得有板有眼,上牛津,上剑桥;有的孩子略带腼腆,想去连锁超市上班;有的孩子则一脸茫然,眼神空洞,没什么想法。托尼属于另外一种,他快活而认真地说:我要做马术师,是的,我要做马术师。
七岁时的理想,未必都是童言无忌。托尼是认真的,小学毕业后,他将空闲时间,都花在爱普森汤米高斯林的赛马场上。
到了十四岁,托尼成为赛马场助理,每天为马匹做清洁。他个子矮小,每次刷马鬃,都将水桶倒放,踩在上面。
这时的托尼,一改七年前的疯癫,满脸认真,手法娴熟,眼神执着。
导演:你爸妈是否赞同你这样做?
托尼:是的,他们一直希望我成为马术师。
导演:为什么?
托尼:他们很开心,能说我儿子是个马术师。
在回答问题时,托尼表情中带几分冷傲,还隐藏着一丝难以觉察的不安。
所谓世事弄人,就是当你付出了巨大心血,未必有等价的回报。
对于托尼来说,成为马术师的最大障碍,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身高不够。
导演说,成不了马术师怎么办?托尼低下头,将脸转向一边,目光有些黯淡,说:不知道。须臾,他抬起头说,若知道自己不行,我就不做这一行了。
导演继续补刀,那你做哪行?托尼说,开出租车。他说这句话时,没有任何犹豫,但眼神里,难掩梦想幻灭的落寞。
二十一岁的托尼,成了一位出租车司机。
经过少年时代的迷惘,他又回复了疯癫的本色。
面对镜头,托尼眉飞色舞地说,我当然能做好出租车司机,他们低估了我,他们大错特错,走着瞧吧,等我拿到执照,就给他们好看。
出租车司机,其实也是一种“马术师”,只是座驾不同罢了。它们二者的共通点是——自由。
二十一岁的托尼,个头依旧不高,但他一点不自卑。他说,有的女人说我个子矮,我就说,你胸很小,我们不相上下。
面对BBC镜头,托尼竟然讲起了黄段子。
托尼说,你知道“四F”理论吗?意思是找女友(find),养活她(feed),忘掉她(forget)。另一个“F”(fuck),你自己想。我能做到三个“F”,但我忘不了,这听起来很傻,但我就是这样。
汽车行驶在伦敦东区街头,镜头转向车窗外,灰色的天空,灰色的楼群。
托尼所在的伦敦东区,是大名鼎鼎的贫民区,街道狭窄,房屋稠密,犯罪横行,柯南·道尔形容它是最危险之处,无可比拟的暴力与堕落之乡。
导演问他,在东区生活是什么感觉?会不会加入帮派?
托尼坦然地说:我扎根在这里,过得很好。我不是混混,我不偷东西,不伤害人,不恐吓人,我问心无愧。我怎么会和黑道混在一起?我天生不是那种人。
导演接着问,你初中没上完,就不上了。有没有后悔过?
谈到这个话题,托尼有点激动。
他说:
我已经比大部分人出色,特别是这个节目里的。当初我不爱学习,但这个东区男孩有了自己的车,每年去西班牙玩,每天下注,一点都不辛苦,我怎么做到的?
那些家伙当教授,摆弄瓶瓶罐罐,读书有什么用?这个世界不需要教育。
生活是一场赛跑,打败身边的人,才能跑到前面。我只懂赛狗行情,追女孩,伦敦路况,大街小巷,爱爸爸妈妈。我只懂这些,也不想懂别的。我不是政客,将来的问题,交给他们去解决好了。
28岁时,托尼结婚,并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开始反省七年前的观点:
七年前,我说不需要教育,当然是不对了。那些孩子很早就读了预备学校,这对他们很有帮助,这是他们的优势,会让他们得到很多机遇。
但这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父母的背景。那时候,我爸爸身体不好,不能去工作。哥哥穿剩下的衣服,衣袖上都有大洞了,我穿了十年。
那时候,我们家没有钱,我没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讲出来是很凄惨的。但这些让我更坚强,更懂得珍惜。现在我有了工作,经济独立,可以给孩子提供我不曾有过的东西,让他们明白过好日子的感觉。给他们漂亮的衣服,去度假,去过西班牙、葡萄牙,希望明年可以去美国。
开出租让我明白,每个人都不一样,我学会了判断人性。上流人士,中产阶级,不管任何人,我都是根据人品,而不是出身去判断他。
至于我,我是东区孩子,我很小就明白了这种区别。但我是个活跃的人,追求一种不原地踏步的人生哲学,要不断进步,在自己行将就木之前,做更多的事。
我是个性格乐天的人,我不想失去这种性格。
我不想改变,如果我改变了,那么从前的托尼就是假的。
托尼乐天的性格,来自他的母亲。
母亲去世时的情形,托尼记忆犹新。
二月九日,九点过十分,母亲呼出了最后一口气,走的时候,托尼握着她的手,那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时刻。
托尼说,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东区的人都跟妈妈很亲。
托尼的太太说,我这辈子从没遇见过他妈妈那样的人,相信以后也不会再遇到,她是个很好的人,是我的朋友。
每次站在坟前,托尼都会跟妈妈说话。脑海里回想起一幕幕往事,想起她说:“托尼,下楼给我买五根烟。”想起她在酒馆里喝酒唱歌,想起妈妈最常说的话,别想那么多,什么也别操心。
托尼说,我这辈子,没有一件事是我想去做而没有做的。赛马,跟莱斯特皮戈特同场竞技,我做到了;想进入影视界,也进入了,在一部影片里,我跟斯皮尔伯格合作了两周。我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没有人可以对我说:“是我帮了他”。这一点,我比其他人强得多。
导演说,但你终究没当成马术师,也没成为演员。托尼回答,做过总比没做过强。
托尼没怎么读过书,但他有脑子也有思想,随着阅历增长,他越来越洞彻这个世界,。
“没什么想法”的西蒙(Symon),五十四岁时才恍然大悟般,明白自己年轻时的幼稚,而托尼,早就洞穿了“阶层”和“命运”的真相。
当被问到英国的“阶级壁垒”,托尼这样说道:
有些含着金钥匙的孩子,走到了很高的位置,当然少不了他们自身的努力,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他们的爸爸加入了正确的俱乐部。其他孩子,即便付出成倍的努力,也难以获得他们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东西,多数人只能被放逐到那些廉价的工作岗位。
托尼的深刻,还体现在他成功预测了2008年经济危机。
2006年时,49岁的托尼说,我预感很快就会经济崩溃。
七年后,导演问他,在上集节目中,你预言了经济危机,你是怎么做到的?
托尼说,因为像我(托尼)这样的人,一直付出,一直纳税,他们却骑在我们脖子上聚敛财富,他们榨干了经济体系负责,他们拿钱资助世界各地的国家,拿钱打仗,他们把钱交给银行,却不监管它们,你看到水龙头在那边不停漏水,等水箱里没有水剩下时,他们要求我们出血补水。
通过这部纪录片,托尼知名度大增,很多人欣赏他,有人围绕他的一生,写了部传记,结果大受欢迎,相关电影也已启动。
托尼很享受这种状态,他依旧开出租车。有一次,他拉活儿,乘客是宇航员巴玆奥尔德林——登上月球的第二个人。托尼正要开车,离开酒店前院,一个人走上前来,索要签名。
托尼对宇航员说,奥尔德林先生,您能给他签个名吗?结果那个人对托尼说,我不是要他的签名,我是要你的签名。
托尼五十四岁时,卖掉汽车,用这笔钱在西班牙买了度假别墅,他对这栋房子非常满意。他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孙子,两个孙女。每日含饴弄孙,沙滩看浪。非常滋润。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欲海奇男子(来自豆瓣)
来源://movie.douban.com/review/12902044/
剧中人物我就不做评价了,各位小伙伴肯定都有自己的理解。
下面的要素简表,适合看完剧集之后,回看这些人的半生,
通过对出身 / 教育 / 父母关系 / 婚配 / 子女 / 健康 / 经济大环境 等人生节点及其变迁过程的审视,来回顾整个剧集。
人物顺序见下图
制表比我预想的更花时间,中间经历了疫情(我是武汉人),前后拖了一年。。。
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
希望对喜欢这部剧的小伙伴有帮助
感谢
长久以来困惑于生活的状态,是否优秀。如何进取才能不荒废此生。很久之前就想看人生七年这部片子,现在终于如愿。如果之前有人告诉我,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他的一生。我会觉得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没有什么依据,不愿相信。然而看过了这部片子,看过了时间流失后活生生的人物变化。岁月的痕迹逐渐清晰,而性格决定命运论,也更加的清晰。。。
我不愿相信,也不得不信。
7岁,每个孩子的性格就有所凸显。7岁时自己有想做的事情的人,有计划的人,日后都做得不错,至少得到了大部分他们想得到的东西。而7岁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孩子,或者有飞向月球等不切实际幻想的孩子,日后为了他的爱幻想和冲动的性格也付出了代价。还有更多的孩子,是随着时间的潮水所带走,做了那些顺应社会意识的事情,依旧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了什么做选择。最后付出了更多的时间,青春,和成本也没有到达理想的目的地。其实他们就没有目的地。所以才会如此的被动,如此无助。
7岁时的那些想法和举动,不知是缘何而来。我也想不起来,我的7岁是个什么样子。但是片中孩子们的7岁,我们却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有人迷茫,有人做梦,有人有自己的路与想法,学着大人的口气,说着有逻辑的话。7岁前的日子都发生了什么无从而知,若是这些性格不同是与生俱来的,我倒是有点怕了。没有机会改变的人生,是多么的可怕。就好像上帝手中的线偶,所谓命运的那些线绳,在出生时就已写好的话,人生还有什么好值得期待?!
《成长系列》我在看的过程中就有一个冲动,就是我一定要把这部纪录片推荐给我的朋友。我很多喜欢看的电影和书籍都是通过分享的形式获得的,就比如说我第一次知道果壳,松鼠科学会,TED×的那些演讲都是通过蔡祥师兄,如果不认识他,可能到现在我都不会发现这么有意思的事情。
这部《成长系列》在豆瓣上高达9.2分,BBC良心出品。它之所以这么吸引人的原因就是真实,没有个人的英雄主义,没有一夜成名大富大贵,有的是像你我一样的平平凡凡出自各个阶层的人真实写照,不煽情,不做作,不刻意,只为记录而记录,不做引导,更没有渲染,这比国内很多煽情的纪录片更忠实于事情的本身和原汁原味。
起初,我想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英国的不同阶层的人是否最终能改变自己所处的阶级,想探究阶层的划分是不是真的如此严谨和难以逾越。所以它挑选了14名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以七年为一周期,以访谈的方式探讨他们的家庭,事业,婚姻,以及对这个社会的看法。虽然我对政治历史向来一窍不通,可它带给我的冲击还是相当强烈的。
关于教育
直白的来说,金钱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能改变这种地位的是一个人的修为,而修为是很泛泛的综合性的词语,它受到家庭,朋友,老师,个人经历,社会环境,个人努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能拎得出来的显而易见占最大比重的其实就是教育。我们并不是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阶层,这种观念本事就是忠实的阶级拥护者所想的,我们是要通过教育获得更多的选择,只有你有足够多的选择,你才能明白什么是自己所擅长。人们常说你没钱不能买一件物品,和你有钱但你没买是不一样的,虽然结果都是你没有买,但一个是你能你却没有,另一个是你别无选择不能做,这完全是两码事。片中几乎所有在年轻时没有好好努力学习的主人公在晚年都会遗憾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强迫自己再更努力些,对于子女的教育他们尽力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希望他们比自己走的更远。
大部分得到良好教育的人,都会相应的在金钱上有所收获,可以让人活得更舒适,但终极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为了让我们在有多重选择的前提下选自己崇尚的生活和人生态度,而不去考虑阶级所带来的差距和困惑。就像Bruce虽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是并没有选择去追求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而是选择去孟加拉做一名老师。
教育所得到的东西是可以植根于内心,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的。你没法给孩子留下实质性的东西,但你能确定你可以给他一个良好的教育,让他们终身受用。
关于事业
这部纪录片里,女性在事业上没有太出色的,这也跟他选取的性别有关,在最初选择女性时,只选择了四个,三个来自一般家庭,一个来自富裕家庭,当然他们并不是所有的英国女性的生活面貌,总的来说sue算是唯一一个事业型的女性,虽然早期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但在合适的契机下她幸运的把握住了,回想她之前的56年,年少的时候不太喜欢学习去了综合性的学校,毕业后做了打字员,结婚,离婚,单亲妈妈,直到42岁再婚,从片子里很容易看出在42岁以后她说话都是笑笑的,那是真正充实美满的生活的开始,也是在那之后她开始追求事业,在伦敦大学皇后学院法学系次从一名助理到行政主管,爱情让一个女人变得温柔可人,而事业则让一个女人更有魅力。同样作为单亲妈妈的Jackie因为健康等诸多因素,没有成为一名职业女性,而是靠着婆婆的接济辛苦把孩子养大,这种从小在一起的玩伴在今后的发展中渐行渐远,让人倍感失落和真实。
在49up时,katie和导演的一些冲突展现了出来,我特意又重新看了一遍,导演在21up时特意问了Jackie关于钱的问题,认为suzi可以做任何想做的,而这三个来自伦敦东区的女孩明显不如suzi心里会有什么落差,一提到这个明显Jackie会激动,我们往往也是这样,心里知道自己在某些缺失的方面不管是自己原因还是其他原因,都会很在意,甚至在意到可以摧毁一个人。Katie在后来跟导演说,你把我看扁了,认为导演过分强调了她不能做的,而非她能够的,极力为自己辩解,认为导演对于她的未来的预测有失偏颇,问她的问题都太隐私太尖锐,把一个21岁的姑娘弄得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之后的生活。她觉得这部片子导演插手的太多了,没能很好的还原主人公原本的样子,导演怎么想的就把他们塑造成什么形象,而自己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人,在这场接近于博弈的对话中我能深深地感到Katie的无所适从和导演的狡黠,但也正是靠着这种狡黠才刺破了我们原本穿戴好的面具,让我们看到了波澜不惊的面具后的那一丝慌张和恐惧。诚然,导演或多或少是带有主观偏见和局外人的思想的,但这无法避免,我们不能阻止自己的思想停止思考,就像导演说的这些好的坏的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而这个片子不就是在讲人生么?怎能展现它光鲜亮丽的一面,而刻意隐瞒它阴暗的一面呢?但是人都是有一条底线,过分的逾越难免会痛彻心扉,导演为了谈话能顺利进行避开了,只是问Katie想做什么,回想自己的大半生,Katie最想做的是回到学校学习,跟上这个时代,而不是停滞不前。我不能片面的把他们的命运和教育相联系起来,但我又不得不承认教育和事业真的是捆绑在一起的。
Peter有句话说的很好:有很多次,我会想过去,会想很多事情是不该做的或者以其他的方式,但是生活不是让你后悔的,人生必须积极实现,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对自己的人生做过太多妥协的事情,能够感到你走出的人生旅程跟你希望走的方向一致。
关于婚姻
Paul 在年轻的时候做了一个特别大胆的决定,就是和妻子变卖了房子以后,历时7个月走了24000公里穿越澳大利亚中西部,那一段经历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了彼此,也为他们今后的婚姻生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越来越发现,没有什么感情一开始就是坚不可摧的,一开始的牢靠是因为彼此的吸引和不熟悉,是你第一个和一个异性产生了某种感情上的共鸣,有人称它为新鲜感,但是我们同样都知道,新鲜感总终究会过去的,在欲望燃尽的终点,人又靠着什么去相互忍受和包容呢,难道像久木和凛子一样为了避免这种曲终人散的悲境,在潮热癫狂的顶点相拥自杀么?当然不是,我觉得就是在那之前的种种经历,互相看到对方的方寸大乱,沉着果敢,渐渐蜕变长大,然后细心呵护,一滴一滴的积攒,一抔土一抔土的夯实。天生就没有完全合适的两个人,我们总说这是我遇到的那个对的人,事实上是因为你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对于Bruce的婚姻,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好的感情不怕晚,只要你耐心等,他必然会来到你身边,但在此之前不要匆匆忙忙的就把自己随便打发了。
纵观这部纪录片,14人中有7人是从始至终只有一个伴侣,其他除了Neil,均有两次婚姻,6人中离异后在二次婚姻中找到幸福的有4人。从片中不难看出Sue在第二次婚姻中过得十分幸福美满。
关于家庭
片子中有很多谈及父母的对话,在片中主人公的父母亲一一去世,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他们还是一提起来就痛哭流涕,很多曾经和父母有隔阂的人最终还是达成了和解。随着他们成长的累积,他们渐渐就理解了。当导演问Peter说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礼物是什么?Peter回答说是一种不会改变的爱与支持和他们投入的时间。孩子们的价值观和评判能力受谁影响最多,答案当然是父母。Symon由于是私生子,自幼没见过父亲,在很小的时候当别人问起他的父亲时,他总是感到很自卑,所以当他有了孩子后,说的一句话我印象最深,他的孩子现在什么都有,尤其是有自己的爸爸。片中有几位主人公明显在童年时期家庭并不和睦,所以在青少年时期,谈及婚姻都会觉得恐惧,有些孩子认为父母离婚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这会给他们带来无法估量的困扰和愧疚感,进而让他们对未来的另一半失去信心。Suzy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因为嫁了一个好老公,把她从玩世不恭的生活状态中解救出来了,21岁的她还是特别的萎靡,目光呆滞,对生活没有信心,想逃离,而28岁时,说话时眉眼都是笑的,虽然一辈子没有自己的事业,但也不觉得遗憾,专心享受一名家庭主妇的角色。
关于阶级
在所有人里,几乎大多数人维持在自己原先的阶级或是尽力往更高的阶级奋斗,而Bruce是唯一一个自己选择从高一阶次下来的人,他一直倡导普世教育,因为这样对大众有利,而私立学校会严格的遵守阶级制度,而普世教育能使这种划分不那么明显。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到穷困的孟加拉成为了教书先生,不过晚年仍然回归了该有的状态,Bruce给人的感觉永远是波澜不惊,没有太大的野心,对自己做的事情清楚明白,不在乎其他人的看法,在他每个年龄段的采访你都不会感到紧张局促,内心称得上是非常强大。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他本该有更好地发展,但是生活是自己选择的,他能够采菊东篱下,不失为一种境界。
从片中能看出,很多人反对阶级,反感它所带来烙印似的标签,但因它太根深蒂固,所以只能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看似毫无进展的努力才会逐渐看出我们是怎样struggle for it。所以他们的下一代他们都尽力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缩小这道鸿沟。
可能有一天教育的终极理想就是让我们完全淡漠阶级所带来的身份与地位的悬殊感,而让人们充盈坦然一视同仁的活着。
关于梦想
我很庆幸,这部片子里的的人还是有人在做梦的,导演没有把那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剪切掉。Neil虽然有点半糊涂半清醒,但除了想找一份能使自己温饱的工作外,他还是希望成为一名作家的。有一个片段在片中总被不断地反复着,屋子里灯光昏暗,Neil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面黄肌瘦穷困潦倒却仍然在打字机前专心致志的不辍的写着文字,那一刻让我特别动容,虽然Neil是所有人里在经济上最拮据的,但是他没有放弃做梦的机会,仍然靠着自己从一而终的毅力努力做着一件事情。
很多时候我门没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因为束缚太多,不光是来源于自身的能力,同时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外界,那些固守成规的观念和想法极大地限制住了我们,而我们自身能力又不足以与之抗衡,所以选择了妥协,但是凡事都有例外,那些选择冲破牢笼的就会获得另外一种生活
七岁看老,这句话既让人害怕又让人欣慰。害怕的是我们每每想到这句话就意识到我们不太可能在目前的生活困境中有所突破,像命运的紧箍咒一样把我们套牢,欣慰的是,我们存有一丝的怀疑和不服气,想要尝试做一些让人惊讶的事情。纪录片中有一小部分人的梦想和长大之后从事的职业不谋而合,来源于一个七岁儿童大胆的预测,后来成为了现实,那种强烈的欲望,在后来的日子里支撑着他们走到了梦想面前。虽然有的人在后来经历了打击和自身原因的限制一点点改变了自己的梦想,但他们的生活状态的确是和最初的七岁时候很相似。
关于纪录片
这是一个真人秀,每个来到这个节目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怨恨这个节目,因为这个节目他们被推到了公众的面前,根据片中的只言片语,对他们的生活评头论足,妄加揣测。他们觉得自己赤裸裸的被推了上来,没有了隐私,断章取义的把他们的某些话说成是全部,有些可能就是脑海中一闪的想法,自己都没有仔细考虑过。不过在晚年主人公们也说到这也是因为受时间限制的影响,使得节目不能做得很透彻。而大众乐于看到这样的节目,只要不是自己。Andrew说这个节目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说的话会有所保留,考虑一下,不再妄言轻谈,说话都会比较谨慎,因为它在不同程度的刺破了一些主人公的生活,所以Charles离开了,在28up时没有再录,期间也有人断断续续离开,但庆幸的是在56up时,他们回来了。他们一定也意识到了自己微不足道的人生给他人同样带来了难以预计的影响,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我们看过之后变得沉默,然后开始真正的思考。
但是,即使是这样,我还是不得不说,这部纪录片光是能拍下来就很令人惊奇了,在这背后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以及剧组所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巨大难以估量的,用流水式的叙述将一个人的大半生缩在一粒水滴里,然后滴在宣纸上浸散开来,把几十年浓缩在短短的十几个小时里,这种时间上的冲击足以让很多人驻足惊叹感慨。在最近一次采访里,导演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也变成了一个老人,让我不禁唏嘘,人生如果以七年来划分,其实并没有几次。
何为人生?何为理想?何为幸福?何为成功与失败?阶级真的存在么?它又是怎样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命运真的在很小的时候就注定了么?你的人生还有多少能够逆转?
在我们看过他们的成长经历后,会反思我们自己,意识到肩上将承担的巨大的责任,每一个七年我们能有什么改变。人生虽在幼年时期已经定型,但是变数还是太大了,即使是在35岁,42岁,或是49岁。
关于读书
片中没有涉及,只是我自己想谈谈,因为它对我来说不可或缺,我越发的意识到它对我的重要性。
知乎上有人问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回答让我特别认同,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而我现在理解的是,书籍不光是纤维素做成的一张纸,还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一部意义非凡的纪录片,一次振聋发聩的演讲。
我已将处在第四个人生七年,未来的那些捉摸不透,不可预知让我既兴奋又害怕,不过我深知,在人生的路上,我并不曾孤独!
P.S.这大概是我写的最长的一个影评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我还有很多灵光一现的想法都没能表达出来,只是絮絮叨叨的做了个大概的简介,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才看完,只想说一句,虽然我写得并不太吸引你,但麻烦你去豆瓣多看看这部纪录片的影评,花十几个小时好好看它绝对是值得的。下一步63up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如果有的话应该是2019年,非常期待!
附参与者简介和出席时间表
Andrew:上层阶级,私立学校三人之一,成一名律师,后成为了公司合伙人,娶妻生子。
Charles: 上层阶级, 私立学校三人之一,28岁以后成为BBC的一名,去了Marlborough大学,曾为报社编辑,后加入BBC从助理制片人升为制片人,34岁结婚并退出该节目的录制。
John: 上层阶级, 私立学校三人之一,成为一名律师,后成为皇室律师,娶了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借着节目为保加利亚的慈善事业所除了一些贡献,期间有退出过,不过在49岁时又回归了。
Suzy: 上层阶级, 富家女,14岁时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生活,很早被送到寄宿学校,16岁辍学上了秘书学校,不热衷于学习。在14-21岁期间,对婚姻生活怀有恐惧,但找到了一个满意的对象,逐渐变得开朗,成为一名家庭主妇,在事业上没有打拼,回首往事,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好好念书,所以非常希望孩子们念书,所以他的大儿子和女儿都念了大学。有趣的是她在这群人中与Nick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Jackie:中层阶级,伦敦东区的三个女孩之一,有过两次婚姻,与第一任有一个私生子,后又与第二任育有两个儿子,靠着婆婆的帮助,和领取救济金拉扯孩子到大,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做过几份工作,现独身,第二任老公患有胃癌。
Lynn: 中层阶级, 伦敦东区三个女孩之一,是女孩中学习最好的一个,19岁结婚,在图书馆工作,后来从事特殊人群的教育工作,婚姻事业都中规中矩。中年查出健康问题,但一直生活至今。
Sue: 中层阶级, 伦敦东区三个女孩之一,有过两次婚姻,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单亲妈妈,在42岁时找到人生伴侣,事业上可以说是女性里最成功的一个。
Tony:底层阶级,天生的乐天派,来自伦敦东区,家庭贫苦,从小开始就比较独立,想尽办法赚钱。成人后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在中年时遭遇了家庭危机,但还是被老婆原谅,在经济上比较富足。
Paul: 底层阶级, 从小生活在寄宿学校,父母分居,对婚姻怀有恐惧,但最终和sue白头到老,婚姻美满,年轻时,住在澳大利亚,历时7个月和伴侣走了24000公里穿越澳大利亚中西部,婚姻生活幸福美满。
Symon: 底层阶级, 与Paul:是童年玩伴,住在寄宿学校,单亲家庭,跟随母亲,在35岁时母亲去世有两次婚姻。第一次离婚后,5个孩子跟随母亲,随着年龄增长关系慢慢缓和。和第二任妻子成为了很多寄养孩子的父母,关注他们长大成人。回首自己前50多年,觉得没能好好学习有些遗憾。
Nick: 底层阶级, 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也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脱离了原先的阶级,成为更高一层阶级的人,在牛津大学物理系,28岁毕业移民到美国,成为了一名教授,42岁离婚时儿子10岁,儿子不太愿意见他,有两次婚姻,现任为同一大学校教授。
Peter: 中层阶级, 与Neil是童年好友,在综合学校毕业后去了伦敦大学历史系,28岁以后退出节目,56岁想借节目推广自己的乐队,故而重返,曾为教师,后来考取公务员,现在创立了自己的乐队,小有名气。有两次婚姻,现任为乐队一员。
Neil: 中层阶级, 住在郊区,与Peter是童年玩伴,青年时期精神出现问题,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几乎一直穷困潦倒,一直想成为一名作家,但是未能实现,49岁去坎布里亚成为了一个地方议会的自由民主党议员,终身未娶。
Bruce: 中层阶级, 住在寄宿学校,后在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在金融区工作了一年决定成为一名小学老师,认为普通教育对社会有所帮助,而私立的学校会严格的遵守阶级制度,而普世教育能使这种划分不那么明显。35岁去了孟加拉教书,认为那里教育资源匮乏,42岁回到伦敦东区在女子学院当系主任,并找到了人生伴侣。
“七岁看老”,在这童言无忌的问与答中,充满了美好人生的各种憧憬。且看N年以后。8.6
修了法西斯主義以後,看這部紀錄片感覺毛骨悚然。。。天壤之別,似乎早已註定。導演像是用孩子進行養成實驗似的。儘管確實可以做出一個巨製的人種志實驗,不過一個人生活的前因後果被完全公佈,這種感覺就像裸體示眾。問的問題倒是太深刻,從對打架的看法,從而激發對制度及紀律的思考;從對班長的態度,拷問他們對民主與專製的意見;從課外活動窺探性別觀念,從家庭時間表反推家教模式,成員地位。他們談種族觀念,貧富觀念,但奇妙的是,對於弱者的看法,沒有顯示出太大階級差異。他們享有的資源會限制他們的想象力,當私立學校的孩子對於未來學業規劃頭頭是道時,農村放牛的男孩在問什麼是大學,他們覺得職業道路不需要學術。女孩想要回歸家庭,也沒有想太多讀書。貌似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很早就有了雛形。
youtube上各种全啊 -- - - 非常值得再看几遍。
这个纪录片创意太好了 跨越了半个多世纪7年一部拍了8部纪录片啊 看了这第一部之后立刻想看后边想知道小盆友们最终的情况啊 人数太多 就对几个小盆友印象比较深 就记得那个未来要当传教士的小盆友说我们应该把all。。some。。most of the money给上帝的时候笑尿了 这可比夏洛克牛逼多了 人家7年才出一集
拍了7部,也就是近50年。片头就告诉我们这是为了献礼千禧年。之后绝对是要虐惨的。创意太牛逼太有意义有意思,和少年时代撞上。大家看之前一定要看这个系列纪录片。关于梦想还有对事物看法小孩们都挺可爱的感觉看到了自己。太喜欢这个感觉。/6.9/
从一开始等级就已被注定。不同的生长环境,让小小的孩子已经在自信、言谈举止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相同的只是7岁时的他们都还有笑容。
我靠,这不是最早的儿童行为观察电影嘛。牛逼。这创意,太屌了。必须好好研究。孩子们远比大人以为的聪明多了。偏见、暴力、观念、未来人生方向,7岁已基本见分晓。五星。
1—8 P4 一旦运转起来,我会做的很好,但是动因很难获得。P8 人生必须积极实践,最重要的是一种,总体而言,没有做出太多妥协的感觉。7岁到14岁,从天真灵动,到困惑羞涩。从21岁之后,大多数人,无论贫穷富有,平凡出色;无论是被别人安排还是随遇而安,似乎都过上了一种向前望去缺少惊喜的生活。Neil是最特别的一个。
这个节目的重点当然在于比较,对参与者来说有一点残忍,一生都被展示给所有人看。7岁时能看到一条基准线,有人排在前面有人落后些,但若跑起来或退着走,这条线就会淡一点。
所有人的颜值巅峰
英国那时候的校服真是气哭中国学生了!!
七岁的白人小孩周六带上异性朋友去电影院。导演与他们探讨如何看待打架、异性、生育、大学、金钱、纪律以及有色人种等等话题。
七岁的英国小孩想的是打架、恋爱、结婚、女孩、理想,七岁的我们想的也是这些,不过只敢在外面谈改良版的最后一个
英国纪录片。组织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二十个7岁孩子,每隔7年拍一部记录他们现状的片子,从1964年拍到2012年。记录下其成长历程乃至英国社会的缩影。这是第一部,由对孩子们的访谈和生活场景构成。孩子们童言无忌,畅谈男女,工作,金钱…让人迫不及待想看到他们14,21乃至56岁时的情况
每代人滴人生变迁都有属于自己滴阵痛,都会有第一次放弃,取舍……但人生就是个学会做减法滴过程,你孤独滴来到这个世界,也将孤独滴离去……不过是中途你会有这样那样滴可能,但到头来发现一切都只是令你更有存在感……做个纯粹滴随心所欲滴比做个懂得取舍滴要简单滴多……
其实是个恐怖片。想到我小时候总有大段难以消化的空白时间,没有书看,也没有兴趣班去上,被扔在随便的亲戚家自娱自乐。多讽刺,成长之后已经落后了别人那么多,除了学习好一无所成。
A comment on Youtube: What happened to kids like this? a 6 year old reading the Financial Times...all you get out of a 6 year old now is BLAAAAARWWAAA
CCTV9看的,很棒的一部纪录片
我们老是自欺欺人地说:人人生而平等。但其实出身和家庭环境决定我们掌握的资源,进而影响所受的教育和眼界。7岁就看financial times并对自己的未来清晰规划到剑桥三一学院的孩子,跟一个连university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大概已经可以预见
十四个孩子,代表不了整体。富家子弟最大特点,家长传授的事物和底层家庭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