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没搞懂电影名字#金珠玛米#是什么意思。海报上只是一个代表西藏的一个转经筒,并没有看得出来。后来,查了一下资料,原来金珠的意思是拯救苦难的菩萨,而玛米的汉语意思是兵。辣么,“金珠”和“玛米”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兵的意思。那我就理解了这部电影的一个基调了。 先说好的地方。首先,这部电影的风景部分,不得不说西藏的风景确实美啊!尤其是万里无云的蓝天和雄壮的山。其次,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故事情节还是有一定的叙事性。第三,导演在西藏排了不少纪录片的,所以,在拍摄西藏题材的电影上有一定的优势,电影在立意上也是有突破。 再来说一下缺点,虽然有纪录片拍摄的加持,但是,类似纪录片的手法来拍主旋律片还是有点不和谐。再有就是几条线索不够平衡,总体显得有点乱。还有结尾部分竟然男主角挂了,让我有点失落😔
《金珠玛米》,极具个人影像化风格,部分镜头和角度很有质感,藏地的风光和仪式拍摄地很震撼,但电影不感动。因为导演似乎忘记了,真正能吸引观众的是合理的故事情节走向和强烈的人物动机行为,而不是演员的特写,慢动作展示,或者无处不在的BGM。电影前半段线索的支离破碎几乎将观众的情绪消解殆尽,到了后半段我们才知道原来前面导演是在做铺垫,可此时任何的高潮都无法赢得共鸣。头人洛桑塑造的较为丰满,因为我们能感受这个人物的矛盾狡猾。可作为真正的“金珠玛米”,解放军华山(对,他还得政治正确地叫这个名字),却扁平化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甚至没有被逼成为土匪的雪鹰,角色立地住(白瞎了王紫逸的演技,我还是去看《喊山》里的韩冲压压惊)。最后一群“金珠玛米”们神兵天将的时候,我差点要笑场了。是好的题材,也有好的故事框架,如果能好好打磨剧本,或许绝不会是现在这样,可惜。
PS.不知道是不是献礼片,没准将来会在某CTV6看见这电影呐╭(╯ε╰)╮
12.15修改:查了一下资料,发现《金珠玛米》粗剪后经历了差不多一年半的审核,才获得上映许可。突然感觉,如果剧组在一年半的审核期间,因为经费或档期等原因,无法回到西藏补拍的话,那么就并非是剧本的问题,因为我们看到的,就被阉割的作品。哎,更可惜……
昨晚前往卢米埃,观看藏区题材的电影《金珠玛米》。影片描述的是1950年解放军进驻西藏的那段历史,完成质量着实一般,但其中解放军战士华山在藏人社区当中发现的那一系列故事,着实值得玩味。下面,就为大家简述一二。
尽管建国以来的官方历史,均声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电影故事发生的1950年,汉人向藏区的大规模移民尚未发生,加上民国历任政府对于边疆控制能力的极度弱化,此时的中原与西藏,仍然是两个异质性非常强的共同体。在中原,中共刚刚问鼎天下,倡导“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在西藏,则仍然是藏传佛教与农奴制主导的社会,僧侣位于西藏社会的权力顶端,而片中类似洛桑头人这样的地方豪强,则是西藏权力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广大劳苦民众,既畏服于藏传佛教的信仰力量,又对头人这样的首领权威顶礼膜拜,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在电影当中,广大民众(藏语中被称为“差巴”)劳苦终日,稍一犯错,就会面临割去手指的严厉惩罚;而他们对于这种伤及人身的严酷惩罚,居然没有任何反抗和异议,而是诚惶诚恐的接受。这一点,跟中原地区土改之前,不少地方地主与佃农之间相安无事,甚至相处融洽的状况相比,又是另一番严酷的状况。
在这种状况下,一位“听毛主席的话”,根本不懂得藏传佛教的所谓九乘三部,脑子里只有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解放军战士,出现在西藏的社区之中,自然会给这个社区的结构与氛围带来显著的变化。在1950年的西藏,毛主席对于普通藏民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外来者的名字,以至于他们会问出“毛主席的地有洛桑头人的地大吗”这样可爱的话。尽管不知道毛主席,但是对于毛主席指导的人民解放军入藏后的意义,无论是僧侣、头人,还是普通藏民,相信还是心知肚明。这意味着西藏千百年来延续的等级制度有可能会被打破,意味着西藏的权力体系要发生重大重组。这或许就是西藏民众把入藏的解放军十八军称为“金珠玛米”(意为“解放者”)的原因。
当解放军战士华山出现在洛桑头人的社区当中,尽管他只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但社区中原本惯常运转的权力体系很快就发生了变化。在解放军接受了平等观浸淫的华山,马上对洛桑的残酷处置差巴提出了质疑。这样的质疑,在逆来顺受的差巴群体当中,无疑会激起一番波浪。这不只让一批黑头藏人开始跟华山接近,形成一个小团体,还让洛桑头人心仪的女人央金,对华山产生倾慕之心。有意思的是,央金欣赏的上一个男人,正是敢于反抗洛桑权威的雪猪猎人,而他的儿子占堆,现在则成为一名著名的强盗首领,横行于藏区。华山,是西藏社区里的他者与异数;而作为强盗的占堆,尽管算得上是西藏社区的我者,但他同样是常态社会里的变数和边缘化力量。
质疑头人的反抗,仅仅只是华山一人改变社区秩序的第一步。在信仰主导的西藏社会里,如果无法获得神魅的力量,就永远不能成功取得权力。于是我们看到,在两大头人的争斗当中,华山的一声枪响,意外地导致从天而降的冰雹瞬间停息。这一极其偶然的事件,被藏民视为华山拥有控制自然的力量,从而让华山具备了僧侣一般的影响力。如果说这一次,华山对于自身被赋予的神魅力量,还感觉无法适应的话,那么到了影片结尾处的那场大战中,他已经得心应手地穿上了僧侣的服装,动员僧侣们平息这场争斗。从挑战权威而获得的增量权力,到顺应信仰而获得的神魅力量,华山一人在西藏社区里的开拓,可以看作解放军和中共政权入藏,并在西藏站稳脚跟的一个缩影。
片末,解放军将领让占堆带领他的强盗们加入解放军,尽管遭到占堆的婉言谢绝,但这一幕同样富有深意。无论是在中原,还是在西藏,在广大农民畏服于既定权力结构、不敢出来寻求变革的时候,中共的变革所最先寻找的同盟者和积极分子,往往正是强盗、浪人、不安分分子等流氓无产者。这一点,早已经在众多历史学、政治学的学者研究当中得到映证。然而这仅仅是变革时期的一种非常态做法,当社会完成变革,重新进入稳态之中,上述积极分子,还是需要面临被规训和消灭的命运。占堆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说出了“老虎赶走了土狼,狮子又赶走了老虎”的这番话,情愿继续浪迹天涯,四海飘荡。
影片把这位解放军战士命名为“华山”,其具有的象征色彩也很强。中共入藏之后的一系列变革,通过倡导平等和重分土地,迅速赢得广大藏民的支持,也成功建立了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因此,尽管西藏在历史上,曾经多次以不同形式从属于中原政权,中共的这次入藏,又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方式,让西藏从属于中华统治。“华山”既象征着最新鼎革的中原中共政权,又喻指西藏即将再一次向心于中华,可谓一语双关。
就此搁笔。
2017.12.13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即将刊发于《江海晚报》的“文化视点”专栏。)
(附)《金珠玛米》观影笔记:
十八军——解放者——金珠玛米,集体主义美学,藏人的边陲想象,红汉人把你抓住吃了,毛主席是谁?毛主席的地有洛桑头人的地大吗?打箭炉学过汉语,九乘三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农奴制主导的西藏社会,地方豪强的观望,名贵的天马,森严的等级制度,一位解放军带来的变数,逃饥荒的解放军出身,头人社会,解放军一声枪,把雹子打散,众人祈祷,解放军成神,听党的话,党是谁?是你家女人吗?解放军入藏的变革,黑头藏人与解放军,疤脸雪鹰——占堆,央金,强盗、头人与解放军,头人之间,强盗和洛桑都给解放军粮食,蒙古语的祈祷,占堆是雪猪猎人的儿子,祖宗基业,差巴(农奴)不能夺去,红汉人不能夺去,解放军回来了,茶马天珠是松吉杀的,强盗成为依托力量,老虎赶走了土狼,狮子又赶走了老虎——占堆,解放军的名字叫华山。
越是看别人写的、说的东西,思维越是容易被禁锢,索性抛开一切来写。
这部片子让我有很多瞬间觉得几乎落泪,但从情理上我又非常难以解释这种感觉,毕竟他们的故事离我太远太远,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共鸣是因为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自己回归人类童年后和他们身上的气质相重合。它在画面和音乐上给了我一种史诗般的感觉,洛桑头人的很多台词串起来讲述了一个一个神话故事和虔诚的信仰,让你觉得那就是真实的。
电影给了很多背影,每一个背影都非常有意思,比如说指导员被土匪所困,命悬一线,华山的背影慢下来,前景是被炸药炸出来的碎石和泥土,像雪花一样,那一刻就像一个神话,随后绵延的雪山镜头更加让人有这种感觉。
每个人物都很丰满,但我最想谈的还是洛桑头人,一如我的标题,他就像是在历史夹缝中的最后一个贵族。
洛桑头人的出场给了观众足够的时间去反应和接收这些庞大的信息量,他并没有一开始就出现在电影镜头里,而是从一个名字开始——“老爷”。藏民抓到了从土匪手中逃出来的华山,不知道如何处置,将他带到了“老爷”的屋外。洛桑头人的身份和地位就这样简单勾勒出来,但是还不够,跪在“老爷”的屋门口,审问华山的“高位者”并不是真正的头人。洛桑头人一开始就被塑造得非常残酷、狠毒和神秘,同时信仰非常的坚定。这个人物太复杂了,但是很多作品里都有这样的一个人物——像《教父》,甚至更多。
从另一面来看,洛桑头人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贵族,同时非常信赖神明,并且崇拜祖先,非常有尊严,内心敏感细腻。
他心里非常喜欢央金,但是他的尊严不允许他去掠夺这个女人。于是洛桑头人用他的方式,去表达对央金的爱。他送给央金珍贵的首饰,发现央金没戴,内心非常失落。但后来得知央金喜欢别人,他对央金的感情又发生了改变,更像是女儿,央金被掳走,他还是会担心,会派人去救央金——虽然这些,央金都不知道。
最后华山返回,那一瞬间的景象像神佛的恩赐,洛桑头人喃喃地念着,他的信仰和慈悲。
在最初他就能预测到,历史只可能朝着两个方向奔腾而去,他已经做好了万全的打算。可是那一天真正来临之际,他除了绝望和解脱,似乎没有什么胜算,他所供奉的神佛给了他最好的解释。电影结尾没有笔墨去交代头人的去向,但似乎是一个人人都能想象的结局,但也充满了开放性想象。
民族和宗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被略过去的话题,而在这其中有很多璀璨的东西点亮了更宏观的话题。这些偏远的、出于边缘的地带,还孕育着人类的童年,他们的这种原始性总能引起共鸣。西部片的叙事风格放在这个背景里也毫不违和,一开始的闯入者打破了这种平衡,却不是这个中心的角逐者,他只是一个掀开帷幕的人,历史只是一块背景板,映衬这场史诗般的绝唱。
导演生怕观众看不懂,每一次的暗示都恨不得贴上大字报:看这里是重点!
故事叙述能力有多弱,剧本有多糟糕,声势就能造多大。
辽阔震撼的西藏美景,令人敬畏的秃鹫,拍的真是美,有一处秃鹫仰头长叫,画面很经典,让人不禁感叹,摄影团队的确是下了功夫。杨蕊怕是也有同感,觉的这些镜头都太美了,所以要多多的用,要胡乱的加塞。
倒不是说蒙太奇手法不能用,敢于尝新总是好的,剪辑紧凑,画面漂亮的镜头,确实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体验上的冲击力,可惜的是,这部片子里的剪辑并没有给影片加分,反而显得莫名其妙,让人感觉纯粹的就是为了运用镜头语言,电影叙述技巧而用,本末倒置,让原本就很弱的故事更加凌乱。
这个片本来让我很生气,在电影院看的,没有看简介,就去买票了,结果一上来给我演八路的事我差点砸银幕,觉得完全被名字给骗子,是个主旋律,怎么不好好研究了再来看,然后立刻在猫眼给了个低分,但是细看下去,八路的事越来越少,虽然是出于美化八路的目的把他们的匪性给降低了,但至少没到处输出恐怖主义,片中男主居然说他们买粮食的钱被土匪抢了,卧槽,发指,他们那会能有钱?货币在藏区通用吗?再说了,他们还喊别人土匪,简直笑掉大牙啊。后来演的都是藏区的儿女情仇和富有那么一点历史真实性的感觉在里面,尤其是藏区那种神秘感,民族特色,在大山中徘徊畅游的酣畅感出来了,无论是洛桑家还是反一都有希望自由自在的心愿,这就是导演隐晦表达的主旨,看到这我才明白非得带上八路就是为了过审。那这样的话我可以忍了。
我说这片子可以给6.8分,本来如果没有八路搅合的话可以给7.5分,因为这是一部汉人开始理解藏文化的起点之一的片子,也是藏族尝试融入汉文化整体的起点,我认为这非常之不易,双方都智慧地跨出了第一步,但难免显得有点笨也是很正常的,我认为以后融合的更好的作品会很多。就像日本的北海道文化根鹿儿岛文化都有所不同一样。希望不是一种文化非得盖过另一种或者消灭另一种,而是两种并存,给老百姓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样才是最好的制度。
并没有看到导演所说的信仰,西藏只是被标签化的拍出来 愚蠢 野蛮甚至是最后的土匪向神山的朝拜 都显得很刻意
(ಥ_ಥ)
人物单薄到单拿出来分析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傻子吧 以及都花了那么久时间拍西藏了 为什么不好好磨一磨本子呢? 以至于剧情直接能猜出发生了什么 景色好看 打斗场面打出了页游即视感??? 同质化那么严重为什么放在西藏拍?
主旋律式政治正确与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的混合,奈何解放军和强盗首领明星化的选角,完全不能彰显其英雄气质。大段大段的旁白,和种种突兀的剧情衔接,显示出导演影像叙事能力的欠缺。配乐也过于大片化,跟藏地气质不甚相符。可圈可点的只有壮美的摄影,和对西藏解放前等级和宗教主导社会的形象反映。
看开头以为是用别样的角度展示这段历史,虽说看到了新奇的东西,但还是要儿女情长了,藏区玛丽苏啊。还有,王紫逸的大特写太多啦,空镜也有些滥用多数都是意义不大的。导演美。
“总有人要担当民族电影”拍电影靠的不是梦想不是热情,而是责任,责任高于一切。(杨老师)
嗯,两星半。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摄影与风光了。
唯一感受:摄影还行~
避雷不及,大时代背景在片中很无力,导演也不具备把一个故事讲明白的能力。关于西藏的元素,都不具备灵魂,只不过是导演摆弄不清的符号罢了
最大的感觉是混乱,风格和意识的混乱,三条主线并进的关系和昌都战役的大背景结合的不是很好,但雀儿山的实地拍摄,演员和剧组人员的付出,还是让人不忍打低分。老贵族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被时代裹挟前进的无奈,与金珠玛米对于藏地奴隶的解放,是两个意识方向的撕扯,看得出有导演意志的坚持和妥协。
1/4@和平 5分。一次有趣的在西部类型片与主旋律颂恩宣传片之间进行的融合尝试(以精分告终)。视听可观,但用碎航拍做节拍器显得低级。台词下功,但书面语汇及汉藏无痕切换太假。欣见今年主旋律慢慢打开多元表达。而分,没法打。党是谁,你家的女人吗?
用类型片的手法来讲历史叙述,题材难度大,拍出来已经不易。
虚构故事 随心所欲 那段历史只是作为背景的画板 除景观外没什么看点 剧情放到任意偏远地区都不会走样 号称演员推了其他戏接这部 大概是用不同的故事忽悠人家签了约 细节透着向commonwealth谄媚的姿态 恐怕不单是为了获奖那么简单 媒体称导演获NHK最佳作品奖也是不存在的
人物丢失
今年最好的国产大片,那些给低分的估计都是弱智和脑子有屎吧,请问这些根本不懂电影的250来看什么电影呢,去看你们的所谓“大明星”就行了呗。
政治性修改痕迹明显,如果没有这类修改,核心故事可以打4星
超脱了一般藏族题材电影。
航拍不错
补标,献礼片,为了突显某军战士伟光正,负面呈现五十年代藏地文化。
进藏远不止视觉猎奇和磕长头, “主旋律”表象下,解放谁,原来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汉子和女人,打碎锁l链的人,导演在视觉叙事上的实验和探索无疑也是“带着锁链”跳舞,连小角色都睽得见性格情绪,一部洞见个人心灵奇观、呈现复杂人性的魔幻现实之作,每一段长镜头又饱含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