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各个部分的细节刻画极其具有真实力,这一点与上部相同。我认为这一部的深度要超过上一部,它不仅仅是在呈现战场,它还在呈现军队与百姓的关系,一块土地与革命的关系,一个政权与人民的关系,战争与人民的关系。如果把上下两部分开了看,我愿意给下部六颗心。看这部片,我数度热泪盈眶,有同情也有感怀,还有对人的命运的悲悯,对苦难历史的不忍直视。刘邓看望借锅老人、警卫员放马、刘邓争着留在大别山周旋。片中最美的三处场景,是对战争残酷的反衬,也是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向往。大汉沐浴图、河边洗晒图、油菜花田会师图。
“我们的纪律不是一纸空文,我们的纪律是铁是钢,如果我们对我们身边的一个连长都不能执行纪律,那么对其他的营长、团长、旅长包括对我们自己,又如何约束呢?”
以上台词对任何一个权力机关都是适用的,拥有暴力或者暴力支持下的权力的团体需要有规则予以规范,否则固有的人性当中的丑恶性就会生出祸乱,对那些没有暴力和权力的普通民众来说就是最大的苦难。希望我们身处的国度的统治者能够执行那些制定得良善的法律,尤其是限制权力者的法律,最根本的是不能让我们的人民制定的宪法失去它的现实意义和应有的尊严。
“老乡们又怎么能相信我们就是当年的红军?”
“当年的红军”代表着一种信任,更是一种品质和身份的认同,岁月流转,人去人来,一个团体在不断地变化,谁也不能保证一个团体在发展中会性质不变。能得到这些的不是自称为“红军”,也不是相同或类似的衣装,而是言行所秉持的观念和信仰,还有那种命运相融的紧密关系。对于任何一个革命政权也是如此,从前的王朝更迭便是统治者变质的结果,中国人民受了太多苦难了,他们不应当继续重复苦难的历史。希望我们的革命政权能够在变化发展中始终不忘历史的初衷,希望一代一代的接班人能从历史文化和民族的认同中将自己的人生与中国过去的革命历程进行某种链接,时时警惕自身,勿辜负先辈革命之难,也就是不辜负自己之来处、现时所处之土地、未来子孙之生计,继续不断地变革自身,保持自身的精神不老、永续传承。坚定地去做“当年的红军”的后继者。
“老百姓不是命里注定要跟我们走的。”
此句简直是至为清醒之识,老百姓是一切政权所以建立的根本所在,而政权建立为了老百姓才是老百姓持续支持政权的不绝之源。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权的存亡其实并不是掌握在老百姓之手,因为没有哪个老百姓是愿意战乱人祸的,尤其是中国人民,历史不断地向我们证明,中国老百姓是那么忠厚老实,不是难以存活他们是从不打算推翻政权的。这样的人民值得更好的对待,而不是因其忍耐而愈加压制。这世上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从来没有注定的归宿,谁能让老百姓好好活着,老百姓自然跟着他走。因而,政权团体需要保持这样清醒的自觉,时刻警醒自己是否有资格让百姓拥护。希望我们的国家政权能够永葆这样的充满理性的自觉。
“从红军到现在,老百姓支援了我们多少,而我们给他们留下了多少这样的条子,让他们等着兑现。不管哪一级政府,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对得起老百姓,没有他们,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毫无疑问,中国的革命就是人民革命,革命的军队是人民组成的,革命战争所需的物资是人民供应,革命的胜利是人民支持下实现的。为什么要支持,因为革命者为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全部人民作出了牺牲,所以人民拥护革命者并为他们作出牺牲,这是相濡以沫的关系,互相成就。相反,若一方不再爱护另一方,那么这种关系就势必会破裂而难以维持,最终也许重新革命,再造共和。因而,人民应当是政权的目的,政权是人民的凭借。希望中国能够把这样的正大光明的革命关系进行到底。
26年前的电影 色彩 场面 都很写实。26年后我们很难拍出污水泥垢的战士脸 很难拍出破墙败瓦烂床帐的接近真实感。从头到尾贯穿了对四进四出大别山产生的当地群众的现实问题的负疚,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的情感。刘邓分前后指各自为战后,电报里邓对刘的“生日快乐”是对两位战友情感表达的一次集中。
26年前的电影 色彩 场面 都很写实。26年后我们很难拍出污水泥垢的战士脸 很难拍出破墙败瓦烂床帐的接近真实感。从头到尾贯穿了对四进四出大别山产生的当地群众的现实问题的负疚,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的情感。刘邓分前后指各自为战后,电报里邓对刘的“生日快乐”是对两位战友情感表达的一次集中。
作为继《大决战》后的又一个国家工程,《大转折》也是一部反映人民战争的史诗。 各大军区、各级人民政府协助拍摄,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完成,整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强烈的“对比”。蒋介石的别墅公馆和毛主席、刘邓首长住的平房;蒋公的微操和毛主席、中央军委的宏伟战略;蒋介石、白崇禧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勾心斗角和刘、邓司令员深厚的革命友谊,无一不展示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什么会如此终结。 《大转折(1996)》的上映时间在《大决战(1991)》之后,但时间点是在前面的。比较而言,大转折少了一些刻画国军将士的场景,多了一些描写我英勇指战员和老百姓的画面。大战略和小细节,在电影里相得益彰,蒋介石手里拿的《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是他的偶像),小云的镜子,还有战马小花和警卫员、丁小二(这里沿用大决战中的角色名字hhh)这一个个普通人物,都用生命讴歌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创作团队高超的艺术水准可见一斑。 剧中提到的小保队,是蒋介石在“围剿”大别山根据地同时发展的特务组织,主要由当地的地主、恶霸、特务、土顽部队组成。他们隐藏在群众当中,对我地方工作人员、掉队战士、伤病员进行疯狂的反攻残害。小云所在的农民协会,就是在当地主持土地改革时被这些反动派袭击,同志们的遭遇也不得不让邓政委建议中央修改土改方案,限制在巩固区内。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剑插到蒋介石的心里面。 讲的是历史,想的是未来。
白崇禧代替了顾祝同成为了大凉山的小总总指挥,刘邓大军第1次无后方作战,在离战区屡屡的打歼灭战缴获物资,并自己动手做棉衣过冬,因为白崇禧是国民党军最会指挥的战略家他派大量的军队围剿大别山,两个月的时间让流动大军十分的艰难流动,被迫分开,但仍心系对方,物主同和白崇禧两个指挥部却相互的猜忌,互相掣肘,国共双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流动大军分开的原因是因为分散鸡蛋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让敌人打碎了一个指挥部,还有另一个指挥部,而因为顾白崇禧重兵围堵大梁山,共产党在外线也是屡屡得手,逼迫着将军。蒋介石逼着白崇禧从大别山撤军去支援白崇禧虽然不同意,但是只能迫于蒋介石的淫威,去撤兵结果给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以喘息之机,于是白崇禧不伺候时。
神还原历史人物。抓各种细节。毛主席焦虑:睡觉和大便真让人头疼。四进四出大别山,真是苦了老百姓,国民党在墙上留的白字。特别困难。民众不支持,内忧外患。还好可以以德服人,挥泪斩马谡。温泉一段有意思。
总体还是很不错的片
要么从记录历史的角度拍,要么从颂扬的角度拍,显然这两部都拍在了中间,战争形势,战略意义都没拍出来,流于形式了。有点可惜。
刘邓分开,邓内线更为艰苦。
还是大决战系列场面大些
中国现代史上国内战争的演绎。
刘邓的特型演员非常优秀
能诚恳拍摄四进四出后的凄凉状况便已吊打当下的(无论左右)军事电影了。又,不知陈布雷自杀之日可有(如白起自杀之日)忆起论证黄河归故势在必行之时??
小时候很喜欢的战争片
二野挺进大别山伤亡过半,损失堪比长征,同时好像很少有红色电影刻画老区在红军走后的惨状,本片对这两点比较写实,更能让后来人体会巨大战略意义背后的艰难与不易
下集几乎可以与《大决战》媲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敌我双方双线索,都交代得很清晰,全景式的宏大叙事与人物塑造都很到位。人物形象很生动、丰满,细节处理也很出色。PS国共双方拉锯四次,大别山区的百姓真是不容易啊!
人民群众对触犯军纪的士兵求情是何居心,一般受害者都恨不得把兵痞宰了吧,片尾出现了邓二的讲话,怎么不找找刘伯承的讲话也放一下。十二万人挺进大别山出山人数仅剩一半,代价很大。陈谢大军的谢富治干脆没出现,只在讲话中提到。
重在刻画人民军队曾四进四出大别山给老百姓带来的牺牲和害怕,这第五次必须严守军纪才能重新换得民心。无后方作战,没有民众支援,军心出现动摇,形势困难之大,只有满怀理想主义才能坚持到胜利。
电影频道
小诸葛白崇禧的阴狠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1.上集多讲军事,下集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了政权建设上。从涉及到邓政委的影视作品里的讲述里,这一趟趟无法回答群众的旅程,可能是他在日后把重点放在改善人民生活的原因吧。“老百姓不是命中注定要跟我们走的。”自己“跟着走”和让群众心甘情愿“跟着走”可能是邓政委研究一生的课题,而这句“跟着走”和《出山》里的“在等待”可以说是邓政委一生的主题。2.《大转折》系列特别之处在于从共产党本身去反思的着墨不少。《淮海战役》里那段60万对80万的互文,蒋是在回忆过往,毛是在关注眼下。而这部《大转折》就更有现实意义。现在轰轰烈烈的各种回望过去,如果不以史为鉴研究如何革命而减少人民的痛苦,如何兑现给群众的承诺,那不也是换了种方式说“优势在我”吗?
热评某些人简直恶心逢主旋律就必反了是吧
真不容易
5大转折两部整体简略了些不够精彩当时的困难表现的不够突出。。。历史科普片确实达不到大决战系列的级别。。
邓爷爷的指示,要拍;学校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