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强大的影响力不仅遍及丝绸之路,还跨越千年直至今天,我们自居的汉族出处就是大汉王朝。汉武帝时期武力强盛,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也影响深远,中央集权费穿后世,绵延不绝的儒家思想就从独尊儒术开始,汉武帝的故事比几个美人心计或秀丽江山加起来都丰富。可为什么喜欢杨晓雄这一版,因为大汉天子系列从个人的角度讲故事,让我们想到了自己。
第二部的故事基调比较复杂,第一部朝气蓬勃,第三部日薄西山,第二部是最壮阔的时代,雄心壮志,勾心斗角,儿女情长,家国天下,差不多的元素都有了,故事还没有讲乱,因为点了题:止戈为武。
这四个字东方朔写过,主父偃又接过来交给霍去病,最后由秋婵说出,提醒汉武帝。第一次东方朔告诉汉武帝,没有领悟,经历了多次胜利与失败,才能体会其深意。每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就像念奴娇与李娃,代表了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意义。也像李勇和霍去病,代表普通人和英雄,每种人生都不想放弃。
战争的洗礼,波及到所有人,深切沉重,不可回避,这是大汉天子的主题,功业背后是牺牲,强国之下的个人寂廖无声。
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超越了国家界限,注入了宽广的人文情怀。中国人历来追求和平,战争的阵痛在第二部体现得最贴切。大汉王朝从来不热衷战争,战争的目的永远是和平。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汉武雄风的终极意义。
对于这部电视剧的第二部,我想写点观后感,都是来自有感而发,写的好坏都是意由心生。 《大汉天子2》这部电视剧真是越来越不精致,看后都不知道导演拍这部电视剧想表达具体什么故事的线路,也说不清导演究竟脑子里想点什么,但是电视剧颠覆了历史,还好有自知之明,在第二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名字有的都换了,还提示了本剧纯属虚构。我想应该是迫于外界压力,和拍的有辱历史,才这么自知之明的吧! 《大汉天子2》成功之处就是拍出了一种幸福的忧伤。
在主父堰、霍去病去世后,大宛公主和秋蝉是这种本应幸福却成了忧伤,而这两处情节,演绎的煽人泪下。堆砌出来了一种有情人阴阳两隔的伤感。
看到这两个第二部主要的人物最后的结局,我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从历史原本的角度上他们的死亡不会感到唐突,也不会让人觉得导演拍出的死法情节造作,虽然不是历史真正的死亡原因,反而这种演绎的死法更显得人物重于泰山的伟大形象,
像这种想拍点古装历史背景素材的电视剧,是要经历岁月淘洗的,是否能成为历久弥新,要经过后人观看率点评的,才能是一部好的作品永久不衰,要知道能拍出最好的古装历史素材的电视剧,往往是那些最简单的方式,平凡中出英雄,人物的演绎到位,往往是在第一眼就把人打动,让人欲罢不能的熬夜追剧。
无论 《大汉天子2》究竟是不是纯属虚构,还是想拍历史背景拍砸了,总之黄晓明的演绎是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正是有了他的主演,才有了我全部的看完。不过这不是说黄晓明演绎出了汉武帝的雄风。其实从整部剧的质量看黄教主演绎出什么味道已经不重要了,这部电视剧之所以还能让十多年后再来观看,就是因为这部剧在低水平的情况下能明明白白地直指人心,轻易地演绎出每个人在情场中辗转的男女心事。
在霍去病痴情一生,凄迷心情之后终于抱得美人归,婚后不久女儿未出世就撒手人寰,则像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故事情节,是活着的人在痛苦中饱受煎熬,有着无可奈何的心境,在日后不知不觉的岁月中还希望能够相见,明知道今生无缘,无法再相见,但偏偏还要告诉对方,在奈何桥上等我,或许在另一个世界真有奈何桥还能够重逢。
这部剧的观后感是我个人的角度出发,一部期待了解历史作品变成了爱情故事。明知道有违初心的观看,却偏偏我长了一颗矛盾的心,总是看了第一集,就要看到最后的人,令我自己都觉得充满欲哭无泪的矛盾体。或许我也有着敏感的心,属于情怀的人,才能看到了这部剧的悲情,生离死别,天人永隔,爱情或许这样,都是无可避免的。整部剧淡淡的儿女私情却勾勒出了我不平静的内心……
补遗
x
先把教主的好剧先评一下分,我觉得大汉天子系列都还不错我比较喜欢看
沒看過第一部。就記得很像陳阿嬌的那個女人很醜。還有主父偃的“長鋏歸來兮”和那西域美人。
主父偃+1
这一部的主父偃不如上一部的东方朔吸引人啊
王刚给人装神弄鬼的感觉.......还记得“天山的。。。”
除了王刚替掉了周道明,剩下都记不清了。
对宁静一直喜欢不来,她超不适合卫子夫,看到她演差点弃剧。
主父偃没有东方朔有意思啊
宁静和黄晓明实在不搭啊
第二部的卫子夫换人了,一点都不温婉了,宁静太霸气了,看的时候有种姐弟恋的感觉。
宁静并不适合卫子夫,她更适合演吕后
王刚演的那个逗逼 哈哈
没有第一部的爽快,但竟然感觉到了一些厚重和人心的刻画。这是怎么回事儿?!
宁静出场了,我就崩溃了。
三星
其实这部拍的不错的!
弃了
童年回忆之原来我看过这么多电视剧,一概三星略过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