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只有高中学历的宋宇锡通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通过司法考试,并在成为法官后很快转行成为一名律师。他敏锐地从最新政策中嗅到商机,以不动产代书业务起家。虽然被同行讥讽为随时随地派发名片的夜店小弟,但佑硕不以为忤,一步一步朝着心中的目标迈进。他依靠赚来的钱让妻儿过上富足的生活,也还了七年前在饭店大婶那里欠下的良心债。进入20世纪80年代,韩国民主化斗争愈演愈烈。宇锡全然不管窗外事,关起门来继续赚钱。然而社会的巨变已经不容他置身事外,饭店大婶的儿子朴镇宇因从属的釜山读书联合会被控为左翼社团而遭到逮捕,更受到残酷的虐待和不公的指控。
《辩护人》观影人次超过1136万,是韩国史上第9部观影人次破千万的本土电影,而这部作品则是导演的处女作,几乎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是一部牵扯到了政治和民主的敏感题材电影。看过很多部韩国敏感题材电影,《杀人回忆》《熔炉》《孝子洞理发师》《绿洲》《薄荷糖》《26年》《华丽的假期》《假日》《共同警备区JSA》《素媛》…不得不说,韩国电影的创作空间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佳作出现的原因。
2013年宋康昊有三部电影上映,包括《雪国列车》《观相》《辩护人》,观影人次均超过900万,所以说这个饼子脸的大叔在2013年一人独揽3000万观影人次,这是史无前例的。《义兄弟》之后,宋康昊只有《蓝盐》和《Howling》两部口碑一般的作品,而过去的13年,大叔则是有三部相当质素的电影和观众见面,《观相》我还没有看,目前《雪国列车》国内也暂无资源,但这部作品也是很多影迷期待已久的。
转回正题,127分钟的《辩护人》可以说丝毫不限拖沓,影片以1981年韩国第五共和国全斗焕军事独裁政权执政初期的釜山为背景,讲述了平凡税务律师宋佑硕的为震惊全国的“釜林事件”受害学生进行人权辩护的故事。因为政治敏感性和极富争议,曾令宋康昊一度拒演。他担心很难毫无顾及的去演绎一个颇具争议的政治人物(韩国前总统卢武铉)的人生断面。但在回味了剧本15天后,宋康昊决定接下这个角色,他给出的理由是"为身处那个年代的那些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热情所打动",并且宋康昊还坦言"主人公宋佑硕前后心境和现实行动的转变勾起了他的表演欲望"。而在此片中,大叔也挑战了一把前所未有的咆哮演技,雄辩滔滔的法庭上,说的眼泛泪光。
经历了贫苦的日子并且以高中毕业的学历通过了司法考试,这个只知道赚钱的律师宋佑硕似乎比一般律师头脑灵活,事务所的生意风生水起,他也变的浮夸起来,而他转变的结点就在“釜林事件”这里,因为有恩与他的大娘的儿子被警察抓走惨遭酷刑严刑逼供,激发了他想为孩子们的清白的辩护的意愿。这条路并不好走,政府施压、民众不理解他、事务所的大顾客也弃他而去,妻子孩子都受到了威胁,可是他依旧没有放弃伸张正义。
犀利的反应社会问题,并且让观者得到共鸣,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当宋佑硕平生第一次不为钱,而是为了人的尊严和司法正义站上法庭,角色的鲜明度也随之凸显…“即使岩石再坚硬也是死的,鸡蛋再脆弱也是活着的生命,岩石最终会碎成细沙,而鸡蛋终究会孵化越过岩石”,如果没有正义的一方去捍卫民主权利,肆意任民主民意被践踏,那这个世界怎么会进步?
P.s.釜山地方法院2014年2月13日对“釜林事件”进行了二审宣判,判决5名被告人无罪,距离一审判决时隔33年。
《辩护人》是我去年非常期待的一部韩国电影,影片的历史题材让我感兴趣,而更主要的是,主演是宋康昊,看这位饼脸大叔的表演,绝对是一种享受。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就了解过背景,它大概是根据韩国已故前总统卢武铉年轻时的经历改编的。讲主人公怎样从一个唯利是图的律师转变成为一个为民请命的斗士。选对了题材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基础,背景具有历史意义,主人公的原型又富有争议,是个吸引人的好题材。但如何把一个好题材讲好,就是编导演的水平了。
我们愿意把一些反映时代变迁以及时代中人物命运起伏的电影称作史诗电影,当然如何衡量一部电影是史诗没有什么标准,场面大,时间跨度长,人物众多……我想这些只能算作构成史诗电影的元素,最终的评判恐怕还在影迷心中,当你看完一部电影,长叹一声,经典啊,史诗啊,得,这就是你的史诗电影了。在我心中,《辩护人》算史诗电影。虽然没有大的场面,但却有大的气场。天子一怒,血能漂橹,这是大的气场;匹夫一怒,血溅百步,这气场同样强大。
你能把气场表达出来,即便是讲述匹夫的故事,也是史诗;否则,即使你在描述家国天下,可能也只收获一个大而无当。比如张艺谋的《英雄》,中心思想就是“天下”两个字,但里面的人物,实在是太没有说服力了,观众怎么可能相信刺客们的信仰,秦王的信仰就轻易被“天下”两个字就改变了?如果写两个字,做一番演讲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这改变还不一定对),那这世界上的恐怖分子早就被教育改造好了。还有宁浩那部《黄金大劫案》,一个小痞子转变成革命志士的过程也太过简单粗暴。如果人物性格的变化无法让人信服,则整部电影也就失去了人性宣讲的力量。
《辩护人》就是一部描述匹夫成长的电影,也可能,从高的标准来看,电影的表达还不够克制,但对于主人公人性的刻画,尤其是他心路历程的转变,非常有逻辑,有说服力。即便抛开题材不谈,这个塑造人物的水平,就值得我们的导演学学。很多人认为,我们拍不成这样的电影是环境不允许,这观点我不同意。我自然也不同意张国立老师的观点,我觉得我们拍不出《纸牌屋》,不是环境问题,是能力问题,不信咱们试试弄一部不犯忌讳的《来自星星的你》出来?这两部片子背后,是极为成熟的电视剧工业。不排除我们的哪位编剧导演小宇宙爆发搞出来《潜伏》《走向共和》这类的神来之笔,但像美国、韩国那样批量生产水准均衡的电视剧,我们还不行。
还是来谈谈这部影片是如何塑造人物的。我始终相信人的本性难移,一个人的价值观发生重大改变的背后,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都是因为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只不过之前限于环境、知识等等外在因素,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影片的主人公宋佑硕一开始表现出一种唯利是图,甚至为了赚钱在打法律的擦边球。他的这种行为根本不为律师圈所容。影片的前半个小时,都在讲述他所生活的环境,高压的,贫困的,这是他唯利是图的原因,他希望在这样的空间中能够独善其身。这段描写也刻画了他的性格,比如自尊心强,比如顽强,比如灵活,这些都是他后来法庭表现的筹码。但如果这些性格特征放在一个坏人身上,那他也不可能成为后来的那个人。于是影片里安排了这样一个小细节——练习帆船。
宋佑硕尊敬的一位律师前辈想要选择一个律师,但宋佑硕显然不是他的选择,在他眼里,宋佑硕是个贪图富贵享乐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证据就是他听说宋佑硕买了一艘游艇。当他不得不去找宋佑硕的时候,他发现那是一艘帆船。宋佑硕购买和练习帆船的目的,是想要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这个表达很明显,这是一个希望为国家做点什么的人,只是还没有找到路径。这样一个有利他想法的人,为什么会面对社会不公视而不见呢?他和记者同学在酒馆里的冲突告诉我们,这不是立场问题,是认识问题。
我觉得影片最好的人物设计,就是设计了小酒馆母子这两个形象。我们无法知道当年卢武铉内心转变的动机。但是电影里给了宋佑硕一个动机:一对可以说于他有恩、堪比亲人的母子,被冤枉了,求助无门。所以,一开始让他卷入这件事并且最终转变的不是理念,而是情感。情感永远比理论更容易说服一个人,被说服的不仅仅是主人公,也包括观众。这之后就顺理成章了,他辩护的过程就是他成长的过程,情感渐渐的和理念交织在一起,而他的性格特征也开始发挥作用,到了这时候,他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开始转变成兼济天下,而最重要的是,他原本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影片不仅仅塑造了宋佑硕一个生动的角色,在很多主要配角身上,我们都看到了观念的表达。比如他那个敢怒而不敢言的记者同学,就分明让人想起那就著名的格言:好人不说话,坏人就得逞。再比如那个助纣为虐的警察,他绝对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身上显示着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这些人物,着墨不多,却同样鲜明。
釜山的那些律师们,从最初的鄙视到最后的敬重,其实价值观是始终如一的。当所有这一切堆积起来,到了影片的最后,当99个律师出现在法庭联名要求为宋佑硕辩护的时候,这个逻辑就变得非常通达,情感也就来的极为充沛。就好像《死亡诗社》的结尾,让你泪流满面的不是那个结尾,而是整部电影蓄积的力量。如果设计出这样一个煽情的结尾还不能让观众动容的话,那肯定是电影前面出了问题。
编剧芦苇特别推崇《末代皇帝》,因为这部电影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表达历史,而我们的电影,却老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表达历史。搞不清人性正常的情感需求和行为逻辑,塑造出来的人物又怎么能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呢?这样的假人又怎么能感动观众呢?就像我热爱的《唐顿庄园》,人家牛逼的地方不在制作精良,而在人性丰满,价值观正确。
“特此声明本电影以真实人物事件为背景但内容为虚伪。”
宋佑硕背后的真实人物是韩国前总统卢武铉。
但既然电影刚开始就这么说了,那就抛开卢武铉,单纯说一说宋佑硕这个人物和电影本身。
从电影一开始,宋佑硕身上就有着爱憎分明的特性。
因为儿子的出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考了律师执照从底层奋斗起来的小人物,为了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热情的工作挣钱。会“投机”且努力,四处发名片宣传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被同行嘲笑是“夜店小弟”,也一律白眼看回去,仍旧努力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一个记仇的人,多半也重情。
搬到曾经做民工时盖的楼房后,带着一家老小回头去找七年前穷的走投无路吃了霸王餐的小饭馆。就是因为这份“不忘”,开始对这个人物有好感,这是他身上正义闪耀的初始。欠了别人的,不管当初因为什么又是时隔多久,有能力了就去还债,更不惧把自己“不堪”的过往摊开在家人面前。估计老板娘也是被他这份磊落打动,拒绝了他的饭钱,并大方的表示这顿也免了,由此建立起情同母子的感情。
宋佑硕是个有勇有谋还肯努力的人,从不动产登记到后面的税务律师就能看出来,这样的人基本上想不成功都难。高中学历当上法官,立个门面后出来做律师挣钱,他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简单,努力赚钱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很中庸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好人,带着同事天天去欠过债的小餐馆吃饭,想着怎么把事务所做大赚更多的钱,和昔日的同学聚聚会吹吹牛皮,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甲乙丙丁戊一样。同样的,对“现实世界”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觉得搞反对运动的学生们都是吃饱了撑的,对于被接受的真相毫不怀疑。你不能因此就说他不是一个好人,只是当一件事没落到自己头上就会觉得事不关己,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
曾和宋佑硕探讨以卵击石,说“即使岩石再坚硬也是死的,鸡蛋再脆弱也是活着的生命,岩石最终会碎成细沙,而鸡蛋终究会孵化越过岩石”老板娘的儿子朴镇宇作为赤色分子被抓走,另一边却是他的事业做的蒸蒸日上。
前辈来拜托他帮忙,只听是国法案件就以自己是个眼里看钱的理由拒绝了,没什么,怕麻烦而已。他是个接地气儿的小人物,人情世故,哪些能碰哪些不能碰,心里其实都门儿清,之所以会卷入釜读联事件,完全可以说是因为对老板娘的重情。
看过的律政题材的影视剧有一些,律师这个职业几乎可以说是最没有“正义”可言的,他们需要为自己的当事人争取最大的权益,并不是一味追求正义,可以说是法律服务于公民的最直观的“工具”。
随着不断的了解深入,一个由权利堆砌的残忍真相摆在了宋佑硕眼前。出庭前就一目了然的官官勾结,句句暗示的都是庭审只是要走个过场而已。之前说过了,宋佑硕是个有勇有谋的人,法庭上的先发制人,一派勾结下的以法辩“法”极为漂亮,也亮出了自己的立场,无罪辩护,绝不放弃。他一出手就搞得一众人等阵脚大乱,却也注定了这是他要一肩扛起的辩护。法庭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站在他这边,包括他的辩护律师。
罗素曾说,所有的政治都是笑脸恶魔,他教唆那些精力旺盛、头脑灵活的人去折磨那些逆来顺受的广大民众,以夺走他们兜中的钱财、手中的权力和脑中的思想。
这世界上有一种人是最为可怕的,就是认定自己是在用暴力声张正义的人,如警官车东英。特别是当他们所认定的正义在政府为背景的权力支持下,手无寸铁的公民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可以了,玩完了。
这种人从来不会少,不然为何坊间有“警察比流氓更像流氓”这种话。城管打人,暴力拆迁流传多少年了,真的是屡见不鲜。
是用没法想象的残酷虐待,愣是把一个满腔热血伟光正的好青年逼成了一个开口就是洗脑句式的“我错了……”并不反对SM,俩人或者几个人奔着追求灵肉高潮进行一番你情我愿高段位人体探险什么的,说到底只是和咱们普通人兴趣不同,没啥好批判非议的。但是以剥夺一个人人格尊严乃至已经不把对方当做人看待的虐待行为,实在是看的咬牙切齿。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自诩正义的“爱国之士们”眼中是一片漠然,对此没有丝毫感觉。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透过那个军医的眼睛,我们同样感到不寒而栗以及难以置信。
这是会真实发生的,最容易让人感同身受的。谁有资格这么做?法律之下,对一个杀人犯进行虐待逼供都是违法行为不是么。从古至今,杀人犯法都是铁律。以身犯法的却从来没少过,有些甚至只是为了兴趣,甚至能聪明的逍遥法外数载。法律能约束的,从来都只是大多数人。法律约束“善”,法律制裁“恶”。
看待一切事情都保持中立态度,这虽然常让人感觉缺乏热情过于冷漠,却是我们这些处于食物链高层的生物体面对所谓考验人性的问题时最缺乏的态度。免去利欲侵心,懂得责怪,也要懂得自省。直面自己并非佛陀上帝,世界没有那么完美,而我们也手中没有权杖衡量裁决世间善恶。
在强调少数与多数,或者个人与群体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所谓的“平等”。在“弱势群体天然正确性”面前先持一分理性,退一步,或许更能看清,到底是掌握着真理的少数,还是倚弱卖弱的投机利用。
法律的意义,就是成为一柄权杖来衡量对错,裁决公正。
但是,当法律完全附庸成为服务于权力政府的存在时,就会发生这样可怕的事情。听闻宋佑硕是律师后仍旧拳打脚踢,却在听到国歌的瞬间立正敬礼。如果说看的这么多犯罪题材的影视剧告诉我什么真理的话,那就是,几乎没有一个犯人会主观认为自己犯了罪,没有一个坏人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我们所见的犯罪行为是他们心中正义伸张之必要途径。每个人心中的正义不同,是以如何裁决完全仰赖于法律,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宣布其有罪。
所以法律不给力的时候真的只能呵呵了。你问我什么叫法律不给力?举个例子,大概是十几年前还上小学的时候看法制节目,男性打工仔被男性老板性侵,状诉无门,甚至没有任何适用条例,记得当时还只能在旧刑法中找到一条“流氓罪”,呵呵。到如今的张大同案,男童被性侵屡见不鲜,新闻中也说“立法没跟上”,一片“真空”。你看,光我知道的都十几年了,给力不?
宋佑硕的几段辩护都极为精彩,宋康昊的演技也真是,太赞了,开始的时候完全是冲着宋康昊以及片名来看的。
舆论被控制着,法官被控制着,他的辩护进行的很被动也很艰难。幸亏他不是一个单纯热血上头的人,以法辩“法”的艰辛之外,懂得利用外媒的力量,四处搜罗寻找蛛丝马迹的证据,也是他的执着和坚持,才终于等到一个举足轻重的证人。
他付出了什么呢?正如常务长对他所说的那句,“今天起,是你把自己安稳的人生一脚踹了。”
但这是他的选择,如果说一开始是为了老板娘的重情,那相信他逐渐在这个案件中领悟了宪法存在的真谛,他找到了值得自己为之坚持奋斗的正义。
“想让我的孩子们不要生活在因这种荒唐的事踩刹车的时代。”
“因为国民不富裕就不能受法律保护,不能享受民主主义,这种说法我是无法接受的。”
“国家,证人所说的国家到底是什么?大韩民国宪法第一条第二项,大韩民国主权属于国家,所有的权力都由国民产生,国家即国民。但是证人毫无法律依据,一味强调国家安保,就把国家镇压践踏在了脚下,证人所说的国家只是强制取得政权的一小部分。难道不是吗?你是让善良无罪的国家生病的蛆虫,军事政权肮脏的帮手而已。”
“在这种市民无法行驶自己法律权利的时候,作为法务人员,我更应该走在最前面,这才是真正的法务人员义务。”
证人被抓走,证言被删除,朴镇宇最后还是量刑有罪。但是老板娘非常理解的对他说“你已经尽力了”。是的,他确实尽力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他赢了。
成了民主斗士的宋佑硕,因为违反集会与示威的法律这一次作为犯罪嫌疑人站在法庭上,全釜山142名律师中有99名作为辩护人出席法庭。
这就是宋佑硕的胜利。
“历史也许会以进两步、退一步的方式螺旋式前进,某代人可能会在那倒退的一步中度过倒霉的一生,但我相信在所有的专制者中,时间是最专制的那一个。很多时候,人类一不小心误会了自己,把自己想象得太过聪明,或者不够聪明,而时间总是不徐不疾地将误会澄清。”——刘瑜
在电影之外的真实世界里,卢武铉的胜利是——时隔33年韩国釜林事件5名被告改判无罪。
“今天你可以失去获得它的权利,明天你同样会失去更多的权利。中国现在这种状况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长期温水煮青蛙的结果,大家会觉得农民的土地被侵占了与我何干?火车不开发票偷漏税与我何干?别人的房屋被强拆与我何干?有一天,这些事情或许就会落在你的身上!”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权利只是一张纸!”
“无声就是默许。”——郝劲松
在被真相的时代,让我们感谢那些愿意“浪费时间”斤斤计较的人们吧。
真相有时固然残忍,而追逐真相的过程又必然艰辛,但是我们想生活的未来也绝不能由暴力谎言来打造。
感谢那些吃螃蟹的人。
之所以说这是一场小概率事件,是因为我们能看到的,跟被掩埋的相比,实在是太少了。
韩影是越来越喜欢,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杀人回忆》《熔炉》,到去年的《新世界》《恐怖直播》《素媛》,都是很棒的片子。
《熔炉》里曾说,我们一路奋战,其实并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乔布斯却说,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那些不疯魔不成活真正去改变了什么的,从来都是那小部分人。致敬那些真的通过奋战,最终改变了世界的人们。
何谓爱国。
作为一个伪动漫迷,在我逝去的青春中曾数次被批“不爱国”。如今,仅仅因为一两个热播韩剧以及穿着时尚盘靓条顺的男星就又热切的喊起爱国口号。这种随意定性别人是否“爱国”的行为和影片中警官傲慢的仅凭一眼就定罪“赤色分子”是一样的荒唐可笑。
“国家仅仅是个国民谋求幸福的工具而已。”——熊培云
在声讨韩国肥皂剧狗血没内涵,耻笑韩国人是棒子除了泡菜没得吃日本人是小倭寇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为什么他们的文化会源源不断的向外输出并被广为接纳,为什么人家能拍出这么受人欢迎的影视作品?
什么样的东西都有人喜欢,这是自由,但非逼着别人苟同就太扯淡了。国外有优秀的作品摆着不看,非硬顶着爱国旗号跑去支持流水线出来的烂片,结果一众影视剧都跟打了鸡血似的玩命儿把观众当傻逼捞钱,最后烂无穷烂,你说这不给自己添堵么。一部不需要费那么多力就能赚钱的片子和一部费时费力还可能得罪上面人的片子,投资方会选哪个简直是显而易见的。
被认为烂的片子,有人会觉得好看,这并没什么,“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各人爱好不同而已。别非扯是制度问题,有谁逼着你去看去拍了!制度有其掣肘之处,但不能成为全部的理由。
我们需要的,只是给真心实意拍电影的导演们更多的土壤和生存空间。冯小刚都坦诚《私人订制》是为了给公司赚钱才拍的,骂声一片的同时,多少也透露出电影人们的无奈。当烂片们越来越难刷出票房奇迹的时候,导演们为了“赚钱”,也得跟上了不是。已能洞悉烂片之烂,对好电影来说,就是另种方式的认同和尊重。
“我站在粪坑里,所以我脏;你手里有泥巴,所以你脏,我们都脏。本无不同。”
“一味‘合同异’,要点就是否认量变之间的差异,否认差异就是否认了进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而为一切落后进行辩护。”
“在应该学习他国长处的时候,诉诸‘国情’,在为本国不足辩护的时候,却诉诸‘普世’,还真是辩论中的制胜法宝。”
“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刘瑜
看到别人的缺点时想到不让自己也出现这种问题,看到别人的优点时想到如何吸收化为己用。不要总是拿自己的缺点跟别人的缺点比,那叫强词夺理。
在我们自由表达观点,甚至在我敲下这些字时,这就是民主所在。看到烂片会不满,能甄别出好坏,并愿意发出声音,这都是进步,在其他事情上也是同理。民主需要妥协,但同时允许有不同的声音。我们质疑,这是自由;我们苛求,是为了进步。一味归责于制度,不再抱任何希望去质疑去苛求的时候,就是我们亲手放弃了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宋佑硕也曾对媒体报道深信不疑,可当他开始怀疑后,他集结了那些知晓真相却不敢言的力量,找到了不被制度掣肘的外媒。常务长也告诉他“以卵击石”的不可能,这权力面前的“低头”,并不能斥之为愚昧软弱,这只是我们大多数人下意识就认定不可能的妥协。可宋佑硕偏不,他向前迈了一步,成为了更好时代的先驱。也许我们并不能成为宋佑硕们,但并不妨碍我们敬佩他们,从小的地方开始,尽自己绵薄之力。
以少部分概括地区,声讨定性,这是很常见的事情。这和暴戾警官不可一世的“偏见”是如出一辙的。他把自己当成了法律之权杖,国家之公正,培育滋养他的,正是他身后的权力政府。
一个国家的人嘲笑另一个国家,一个省的人嘲笑另一个省,同一个省里的则城市间彼此嘲笑。再往小了说,村口的都可能看不起住在村尾的。如今昆明的暴力事件又牵扯出大部分无辜的维吾尔族人,这很可笑,却很常见。
一般情况下,足够强大的人是不会把宝贵时间浪费在嘲笑别人这种事情上的。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其作用远大于一个羸弱不堪的同侪。能正视自身弱点的同时,也要能正视别人的优秀。
嘲笑别人是最容易的,能洞悉自身弱点并愿意认同别人的优秀,却是很难的。它需要你放下成见,放低姿态,甚至放掉过多的自我。
宋佑硕也曾认为搞运动的学生们都是在为不好好念书找借口。可当了解之后,他亲手推翻了自己曾经的偏见,还成为了他从前所认为“吃饱了撑的”那些人中的一个,单就这一点来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勇气和觉悟的。
迫不及待的对任何事情发表看法,过后却又总不愿意承认有些确实是错的。论证已认定的事实,捂住眼睛不去看其它的可能性。诚如车东英在“一眼”认定赤色分子后,要做的就只剩下逼供而已了,哪管什么证据。就算你把真相摆在他面前,指出他撒谎无赖捏造事实,他也只会愤怒的说你也是赤色分子,多荒唐可笑的神逻辑辩论,却几乎所向披靡……
目前能看到的影视剧,对大跃进,对文革,大都还是一笔带过的,却也足够让人瞠目结舌。再回想一下多少女青年被组织劝说拉郎配什么的,真是,呵呵。相较之下,我们已然生活在一个更好的时代。是的,每个时代都有其不足之处,但不能否认是在越变越好的。
一个良性社会能够让公民自觉乐于贡献,却也能坦荡说出我就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大多数人”牺牲自己又怎么地了,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说“不”才是真正的民主自由。
民主自由就是不恐惧会被抹杀,无论是精神个性还是肉体。
在天朝什么时候能看到彻底的公正的回顾反思大跃进和文革时期的影视作品,也且拭目以待。
对此我抱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因为我们现在正在谈论,能通过网络和纸媒看到相关报道。无论是暴力执“法”还是因为昆明事件被牵连的人,我们在谈论,甚至愿意站出来说一些话,哪怕人微言轻。制度是会改变的,也许很慢,又或许很久,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在影视剧中看不到这件事正在发生时,不论需要多久,就一定会有看得到的那一天。
关注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能够正视历史,正视错误,正视恐惧的民族,才能真正的强大起来,也同样值得尊重。
PS: 烂片的正确打开方式请戳→【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111464/】
感谢黄老湿身先士卒
【高亮】谢绝一切不署名!不注明出处!不打招呼!删减改的转载。
只有更卖力地骂内地院线片了。原来是改编了卢武铉的故事,法庭戏倒是一般,煽情没错,但合理性和逻辑性似乎不太够,结尾超级感人。宋康昊曾用那双大小眼注视着银幕观众,如今,又是直面冷血暴力机器,非常之动情
很佩服韩国人正视民族历史的勇气,《辩护人》充分展现国家权力机器与国民之间的缓和与争锋。我也套用《熔炉》里面的台词“我们所做的,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我们每一个国民只不过是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中的一个动物,我们所做的就是过清醒的人生,做自由的灵魂!
一个感想是韩国人还是不行,居然让这种辩护人有了机会上庭,讲到一半还没被拖走,开会没掐断他话筒,催泪弹反正都放了棍子都上了,关号子了还能让99个律师有机会敢站出来帮忙辩护,这不是煽动罪也是危害国家安全罪嘛有啥好讲的!最后居然还让他当上了总统。你国人不行,太不行了。
吃了《熔炉》的亏之后我长记性了,这次先看了完整的背景介绍,查了许多资料,就差连卢武铉的传记都看完了,才看这个电影,有效地防止了被窝囊死。
韩国失去像卢武铉这样的总统... 真的是国之大丧.. 还有这个叫New的制片商真心让人眼前大亮~ 去年本人觉得不错的 《新世界》、《监视者》《7号房的礼物》《捉迷藏》等电影都是New筹拍的 而且都是启用了新人做导演
法庭抗辩情节太一般了。但有一点把握得特别准确:一个生活优渥且一心想着赚钱的人,你跟他讲再多民主斗争的大道理,他都可能不为所动。突然有一天发现,哎,那个被抓进去受虐待的就是平时卖猪肉汤给我的大娘的老实巴交的儿子,认识的人。一瞬间就变民主斗士了。。。
愿生平能在某朝的正规大院线见到这样的电影。哎呀呀,韩国电影真是越发的了不起了!8.6
一部改变现实的电影:釜山地方法院于2014年2月13日对“釜林事件”进行了二审宣判,判决5名被告人无罪,距离一审判决时隔33年。“因为国民不富裕就不能受法律保护,就不能享受民主,这种说法我是无法接受的。”——宋佑硕
OMG,这尽然是一部处女作。瑕不掩瑜,已经很棒了。被宋康昊那神演技弄得几度落泪,与其说是煽情,我倒觉得这就是演员发挥出来的功力见效了,入心。故事很有嚼头,真实事件改编,韩国军事独裁到宣扬民主的一个转折。结尾哭成傻逼了。另,韩影和韩剧真是出自同一个国家吗?Come on...
不是很清楚卢武铉是个什么样的总统,不过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至少他做过这样的事情。韩国电影一直有在自省历史,令人敬佩。大脸影帝之一的宋康昊演的太好,法庭上完全被他带入了。最后一幕特别加分,得人心者得天下!
最难忘的一幕是,在逼供处刚逮到律师的反派警官意外听到远处国歌响起,马上就地立正行礼。他的反应是那么迅速,神态是那么严肃、深情,你能看到他的举止绝对发自内心,以至旁若无人。这一幕太震撼了,完美诠释了爱国与行恶的不矛盾性。如果说主角代表了理想,那么这个人就是我们身边大多数人的写照。
仅仅是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就值得五星;仅仅是能上映,这样的政府就值得尊敬;卢武铉,自杀。文在寅,复仇。
王党鞭不要看什么星星了,看这个去吧
法律有时候也是国家暴力机器的一部分,但法律依然是个人能够对抗国家机器唯一的武器,当国家机器想要彻底摧毁一个人的尊严和权利时,它首先想要做到的就是践踏法律。而当法律被如此践踏时,即使是最逐利的律师,也会挺身而出来维护法律。如果要问法律为什么值得信仰,这大概就是我的理由吧。
石头虽然坚硬,可蛋才是生命。谁说穷人就不配享受公正?市民同志们,挺住!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们都在感叹原来韩国法治最黑暗的时期也还是能公开审理和请外媒记者的。。。==
“国家,证人所说的国家到底是什么?大韩民国宪法第一条第二项,大韩民国主权属于国家,所有的权力都由国民产生,国家即国民。但是证人毫无法律依据,一味强调国家安保,就把国家镇压践踏在了脚下······你是让善良无罪的国家生病的蛆虫,你是军事政权肮脏的帮手。”
2022年的今天这部电影又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无字幕就算了 还全片釜山方言 忍住这点痛苦看完了两个小时 电影结束后跟朋友对视 决定出字幕版时一定要再看一次 怎么说都得搞清楚自己为什么哭了两次啊。。。
七年前这里吃的酱拌饭被呕了出来,一同呕出来的还有羞耻;后来这里的乌冬面被写了出来,一同写出来的还有谎言;而今这里的汤泡饭被吞了下去,一同吞下的还有不甘。这一爿小店,收容过落魄,接纳过缅怀,原宥过屈辱;那一方法庭,钳制过自由,欺瞒过道德,背叛过国民。应声而起的辩护人们,名字叫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