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无忧无虑
本文与影片无关。
影片结束在一面镜湖之上
蓝天白云高远
绿树环绕郁郁葱葱
随处散落着小船悠悠
两个女孩划一划浆,偶尔停下来嘻嘻笑着随波荡漾
这样的画面打动了我的心
让我想留下一些此刻的心情
也许是通篇我都带着批判的眼神看她:
那样快乐的踩单车
挫折时轻松可爱的皱皱眉头
自以为天真实则善意的挑逗
乐于插科打诨其实一直逃避着矛盾
……
这些都是从前的我
一摸一样
那些举动我都做过
其实很做作,却自得其乐
非常的善良,使得矫情也好像无害植物
可即使是一个多么乐观的人
也不能永远保持好脾气和微笑
你需要足够的智慧应对生活
还需要足够的勇气披荆斩棘
生活会给“小白痴们”以教训:
你想表示友好却招来已婚男人
你想和睦相处却被更加的欺负
偶尔不想微笑别人觉得你变坏
父母只以那个忍气吞声的你为骄傲
觉得现在这个坚持自我的你不可救药
……
这时候,世界上只要有一个真正理解你爱护你的人
足以感激涕零
于是我任性的走了
为了坚持这样无忧无虑快乐的自我生活
远走高飞
可是,就好像风筝不能够自由飞翔
无忧无虑也是不能够的
若要自由飞翔,先要扯断绳索
若想无忧无虑,就得先学会做一个自私的混球
对于把责任作为生存意义的A型血
却无法办到
我怀念小时候星期天的下午
爸爸带我去公园划船
就像影片结束时那样美好的天气
我们神勇无比,划到天黑不想上岸
那时候爸爸笑得很开心
在往后的那么多年里,我好像都没有看到他笑得那么开心过
2 ) 愣没看出好来
没想到是金球奖喜剧类最佳女主角,这大姐太没心没肺了,我在现实中碰到这种人绝对会崩溃的,哪有这么童真的,还百无禁忌。其实不顾及别人想法的做法是有点伤人的,这电影一直给人一种压抑着爆发不了的感觉,有点憋屈啊。
那段弗拉明戈的蛮喜欢的,看此片的感觉会乏味、想睡觉以及烦躁......,或许目的就是这样?那导演倒是牛的,如果是为了反映什么保留童真,凡事乐观的那种神经病基调,那就算很差了。
3 ) god bless his happy children
铜管和弦乐奏出轻快幽默的旋律,女主角波皮骑着自行车一路将我们带入伦敦老街:红砖房,灰蓝的天空,公交车和远处隆隆驶过的火车,阳光明媚,午后的跳蚤市场里,一个把短发染成粉红色的女孩随手拿起一盒打折化妆品。印象的伦敦就应该是如此吧,琐碎闲适,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忧郁,一杯下午茶就是一个慵懒的下午。
贯穿全片的主人公波皮是个打扮夸张的30岁小学女教师,尽管没有婚姻、没有存款,十年来和室友一起挤在一间狭小的公寓里,她却总能自得其乐。这个快活得近乎亢奋的大龄女青年,手舞足蹈地跟遇到的每一个人打招呼,像一颗糖果点缀着暗淡的伦敦。但这种快活多少有些醉生梦死的白痴范儿,她走进一家书店,抽出一本《通往现实之路》,自言自语地说:“现在还不想去那儿。”
当她从书店出来时,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英国人不丢自行车,绅士淑女不丢自行车,因为不够优雅,朋克也不丢自行车,因为不够酷。这种暗示社会治安存在问题、进而批判现实的事情是意大利人做的,比如说他们的经典影片《偷自行车的人》。
丢车事件之后,波皮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1、她打算去考个驾驶执照;2、她放弃了之前坚持的蹦床运动,改学弗拉门戈舞;3、她交了一个男朋友。这三条线索看似随意铺陈,实则是精巧细密的相互穿插,并各司其职,层层推动情节发展。影片的叙事绝对是大师级的:始终没有脱离看似松散的形式和各种家长里短——在准确表达主题的前提下,轻快地跳跃在沉重的主题之上。
在进一步剖析影片之前,我们有必要大致了解英国的社会现状:整个国家都受到全球化问题的困扰,大概在十年前,英国人还能在优越的福利制度的庇护下,过着平缓安逸的生活,而近几年,大量外国移民涌入伦敦,他们在带来劳动力和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威胁到原住民的生活,治安混乱、失业率激增、生活压力加大……仇视外来人口的民族主义情绪因此高涨起来。
比如说波皮的驾驶教练斯科特,一个严肃偏执的男子,凡事要求“控制”——你控制自己的生活应像控制方向盘,必须谨慎,防止一切意外发生。但实际上他无法控制,就像英国人无法控制自己国家的走向。情绪失控时,他揪住波皮的头发大骂她是个故意勾引自己的婊子。导演迈克•李说:“我们处于一个正迈向灾难的世界……”是这样的,影片因此带上了沉重的底色,我们不禁担心:波皮还能继续没头没脑地快乐下去么?
弗拉门戈舞的西班牙女教师给出了问题的答案。片中的弗拉门戈舞课段落堪称经典,女舞蹈教师阐释弗拉门戈舞的深意:“吉普赛人颠沛流离,他们的流浪之路是一条包含着折磨和痛苦的道路,但他们不需要国家,他们有尊严,这是我的地盘(她用力踏着地面),我的地盘!”弗拉门戈舞是一种踩踏在刀刃上的充满力量的舞蹈,一种强悍自信的狂欢。
而要求控制往往意味着自卑和脆弱,就像斯科特,他憎恨波皮是因为他爱上了她:“你故意穿着袒胸露背,让我动心,然后你就可以轻蔑地甩了我!”我们看到了两位老师:斯科特和舞蹈教师,前者教会她面对现实,后者激励她保持乐观。波皮向他们学习,以便让自己更好的生活下去,尽管她最终放弃了斯科特,但他们都让她受益匪浅。还有第三位老师,就是波皮本人。她班上的一个男孩总是无缘无故地殴打同学,学校请来一位义工帮助她处理这个难题,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交流是困难的,我们不可能与遇见的每一个陌生人友好相处(就像英国不可能接纳所有外来文化的入侵),但必然有人值得我们学习,有人必须远离,有人可以与之坠入爱河——并且记住,散发魅力,保持微笑。《无忧无虑》中的快活不是不负责任的轻浮享乐,而是对忧郁和沉重的强有力的反抗,是立足于现实之上的积极乐观,英国人有责任保持这种状态,因为,还有孩子。不要担心灾难会降临到你头上,因为上帝保佑热情洋溢的人民。这是导演迈克•李对波皮和英国的最美好的祝福。
4 ) lucky-go-happy
我们周围总会有poppy这样的孩子
她们长相平平穿着色彩艳丽略显俗气,开着并不好笑的玩笑,跟每个认识的人打招呼,总是挂着大大的微笑在脸上,精力充沛胃口惊人,富有同情心爱管闲事,赶时髦,什么流行她们学什么,喜欢扎堆,总想让所有人都跟自己一样不知天高地厚的傻乐.
乍一看,你会觉得,她们毫无性格可言,因为她们霓虹灯般颜色的丝袜,因为她们时不时咯吱咯吱的疯笑,因为她们看似对生活没有什么追求....
可是时间长了,你发现你错了,其实快乐就是她们的个性.有时会象poppy妹妹生出无名火,一种难以理解的妒火中烧,有时又真想一把拉住她们把一个巨大问号砸在她们脸上:how could you do that?
就象电影一开始,我很讨厌poppy,象她妹妹那样看她,30了整天打扮象20刚出头,连个驾照都没有,每个周末喝酒通宵泡吧,不找男朋友也不找老公跟个女同屋亲密无间性取向都无法分辨,噢,对了,还喜欢用废话完成别人的陈述...然后,电影节奏缓慢的进行,发现她其实没那么讨厌,直到结束,一点不讨厌她却开始讨厌自己,厌恶自己的狭隘和不厚道.凭什么就见不得别人开心别人好,非要全世界人民都水深火热才暗自捂着嘴巴乐.
Happy-Go-Lucky可以看做是"天使爱美丽"的英国郊县现实版,甚至更好一些,真实而不花哨,诚实而不做作.
在生活里
It's not happy-go-lucky,but it's lucky to be happy all thda way..
5 ) 不比较能死吗?
两年前毕业的时候在一个论坛(貌似是应届生求职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名为《在北京奋斗了10年,月薪1万的我现在充其量是活着》,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当初还为此写了一篇东西,发帖的人觉得自己仅仅只是活着,而不是在生活着。
他做了如下的比较:
一、他收入从3千提升到1万多;但他一个老同学从靠家人养活到在北京有十几套房子,靠炒房为生;
二、他月供,给父母、弟弟生活费,油费除外,两口每月可支配不到1千;老同学则经常出入高级消费场所;
三、他月供6千;老同学则有十几套房可随时出手,自己住三套
四、他的车是宾悦,10万;老同学宝马、卡宴换着开;
五、他的数码产品:诺基亚N97(公司报一半)、ipod8GMP3(奖品,免费)、IBM手提(公司配)、数码相机(价格便宜);老同学的数码产品:苹果3G手机、苹果itouch、索尼超薄电脑、索尼新款滑盖PSP,镜头巨长的尼康单反,随时跟着潮流更新换代
六、男士感情比较专一,只有发妻一个,仅此一人;老同学未婚,女朋友一大堆,随时间场合更换
因此发帖的人得出了自己只是活着的结论。
这个帖子的真实性无从考据,但是里面表达的思想很有代表性。我身边这样的人很多,处处与人比较,一处不如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心情必然不好。像帖子这种纯粹以物质富有和享乐考量一切,羡慕不劳而获而轻视自己踏实奋斗的人,在当今的中国,实在是太多了。尽管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受了高等教育,但思想认识狭隘到这种程度,也真令人匪夷所思。
当一个社会的很多年轻人都指望不劳而获而轻视踏实奋斗的时候,浮躁的风气不蔓延才怪。抱着这样想法的人,你叫他如何happy?
本片的主角未必就是个傻不唧唧毫无头脑的女人,她难道不知道社会有很多不公正,有很多阴暗面?她难道就对自己的人生毫无想法?她难道不知道世俗的眼光有多么咄咄逼人?
但是又怎么样呢?她这样的人普通得要死,没有豪车豪宅,没有高端科技产品,没有随时可以更换的帅气男朋友,作为女人,不仅长得土气,穿衣打扮也俗不可耐,那她应该去死哇?
但这女人普通得很正面,对旁人很友好,对亲人有耐心,对工作负责任,心态好又善良,浑身上下都充满了积极健康的力量,谁身边有这种女人都应该感到庆幸。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自顾不暇之时很难对别人和颜悦色,甚至因为心里面憋着气而对人无比冷漠。片子里有个场景很好,女主角在公交车上因为摇晃撞到了旁人,她就傻笑着对人说对不起,本来很严肃的乘客也笑了。想想我们经常在拥挤的公车上的表现,那种恨不得干掉旁人的心态。
比较本没有什么错,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但比较的时候也应该抱着端正积极的心态,而不是想入非非、标准混乱的比较。像上述发帖的那位男士,如果有朝一日他成功了发达了,抛妻弃子,贪腐妄为都很有可能,这种人不成功便罢,一旦成功了成为社会蛀虫的几率最大。
大家都是普通人,能做好一个有爱心能以积极心态感染别人的人,就很不错了。
6 ) 尋求快樂的輕
暑假在英國時已想看Mike Leigh的新作<<快樂小小姐>>(Happy-Go-Lucky),可惜放映的戲院不多,只能望海報止渴。誰料到幾個月後香港竟有小眾放映。
電影的女主角Puppy三十歲,是一名小學教師,沒正經地過著日子,是個典型的樂天派傻大姐。電影開首不久,Puppy踏進一間陌生書店,縱使店員由始至終沒有反應,Puppy偏東拉西扯逗他說話逗他笑--起初覺得她變態低能多於天性開朗。故事發展下去,平淡卻不失趣味。
Puppy再樂觀,上天也不會因此對她特別眷顧,世界也不會圍著她而轉動。劇情安排一些你你我我在生活之中亦有可能遇到的挫折:單車被偷、工作煩惱、駕駛師傅脾氣暴躁、背痛……但Puppy就是能夠輕輕鬆鬆地面對,就如她在書店看到一本名叫<<真理之路>>的書時,語帶幽默地說:「還未需要走上這路。」她所追求的,正是生命的輕。
編導又以世俗對幸福的定義跟Puppy作對比,Puppy的妹妹比她年輕,已婚,懷孕,有儲蓄,神經質地質疑Puppy生活,情緒幾近失控。原來,外在的充實,也及不上內有的快樂。
然而,Puppy誓想不到,她的樂觀竟會造成另一人的不幸。透過駕駛師傅的故事,明白到生活上總有幸有不幸,快樂不會是一個人的全部,卻是推使我們變得健康的重要原素。
題外話:今屆奧斯卡應該幾刺激,原因是到現在頒發了近二十張影評人協會得獎名單後仍難以指出哪部電影屬大熱門(更大原因是幾部衝著奧斯卡而來的大作都甩腳)。眾多影評人眼中的最佳女主角,飾演Puppy的Sally Hawkins、<<Doubt>>的Meryl Streep和<<Rachel Getting Married>>的Anne Hathaway被看高一線,然而前幾天公佈的SAG名單中Sally Hawkins卻被發出局,衝奧無望。美國人的頒獎禮,始終不想連續兩屆的Best Actress都由歐洲演員勝出吧?
想起一个导演问我“你是真的没心没肺还是在装疯卖傻?”
Poppy这个角色,就算接受度很高的观众,也会觉得她太没心没肺、像嗑药了一样整天high吧?看完电影我想了想这大概就是迈克李给观众出的考题吧,现在的社会,把人用房子、车子、工作、生小孩养小孩牢牢圈住,且不提“快乐”和“自由”这样奢侈的字眼了,还会变成对身边一切人物事物的控制狂,希望别人都像自己一样,如果他们开心那就是不正常。Poppy正常吗?她只不过是年届三十、没有存款、和人合租房子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她对他人“超乎现代社会正常标准”的关爱和微笑,给她招了麻烦,但怎会是她的问题呢。迈克李真是编剧大师呀,每次都觉得他的故事展开方式举重若轻,一件件看似无关的小事连在一起之后人物不仅立体起来,还可以一下子引入一个激烈而合理的冲突。Sally Hawkins太可爱了!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也是这样,过剩的乐观主义,每天都快乐到不行,全世界都是她的好朋友,其实,这样真的蛮招人烦的。
女主角太不可爱了
然后人格是一种魅力
如果三十岁,我希望能够像POPPY,仍然纯真善良。 如果我变得暴戾,也只是因为懊恼于这纯善的消失。
T T
大笑姑婆的态度论 了
Annoying...这种个性可能不错,但是我觉得她就跟high了没啥区别……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英伦小调
我很喜欢死机发飙的那段。但是我对所有絮絮叨叨的电影都难有好感
很喜欢女主角的表演,生动流畅,司机也演的相当出色。笑声中亦有深意。
不同人生观的人面对迈克李的作品时,体验截然不同。他处理的也是这样的问题,不同境遇、不同性格、不同政治立场、不同生活态度的人如何遭遇和相处,理解似乎很难,但总试图做这种努力。一个再无恶意的人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BUG,有的人只是更幸运一些而已。风格上就是太顺滑了(too polished)
本片风格跟预设不一样,细节的拿捏是值得肯定的,但观影时融入性较差,一个字:闷。
love you, poppy
you know yeah
怎麼樣才算是「糟糕」的生活,怎麼樣才算是「理想」的生活
not a sausage没有性生活/time of the month月经,小学老师经历了孩子暴力,学车暴力,谈恋爱等剧情片情节,划水,练舞和散步,国外的生活还是有丰富乐趣和香槟的
即使拥有敏感的心我对她还是无感
尽管体会到导演想要传达的所谓乐观精神,但是现实中遇到这种女主角还是闪远点,要不会被烦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