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不止有美丽的景色
对不起我用了万能句式,只是对于这部片子,我真的被感动到了。看到最后变性父亲和黄片儿子坐在一起喝啤酒,感觉心里暖暖的。
毫不吝啬的,我准备明天早起给个超五星,我喜欢他,不过我不确定我有信心可以把他推荐给一些人,包括他。因为我不晓得男妓,变性人,父子变母子这些场景和关系要怎么样好好演绎,也因为我一介绍我就紧张的想要逃避。不过倒是,我可以说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西部片,是我现在开始要研究的方向。其实我一开始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下的不好嘛?我根本不会知道这是一部多么争议的片子和这样的好看感人。
我认为的高潮发生在男妓儿子说要娶准备去变性的父亲那里。真的很戏剧化,也直接把剧情推向了高潮,也为接下来的发展做了一个很好的衔接,让我们不觉得他的坦诚布公有什么唐突。一开始我还在一直在揣测会把坦白安排在哪里,看着看着还剩下一小半了还是没有搞清楚明白,直到儿子魅惑的出现想要做他擅长的事情的事情剧情突然的爆发偏离了一贯温情诙谐的调调。儿子说我觉得你很性感,我很喜欢你,不知道怎么的我觉得我很了解你你也很了解我。看到这里,我不由得会心一笑。神秘的half犹太血统啊~
不过说实在的,还是有不足的地方的。像是其他评论讲的,本是一个可以很深入的话题。起码很招眼球也很争议,应该可以是一部非常棒的片子的。可惜导演大概只是发挥了他80%的才能,所以就只能是一部好片子而不是能是一部伟大的片子了。如果不是驴子上面的偶尔瞄到和鬼使神差的下下来,我也许会错过他一辈子的。
总体来说,值得推荐。
晚安。1:09am。删除《穿越美国》,准备去买碟收藏着。
2 ) I'm just traveling......
I can't tell you where I'm going,
I'm not sure of where I've been
But I know I must keep travelin' till my road comes to an end
......
每天早上,布莉都会精心打扮一番才会出门。穿上优雅的套装,化着精致的装容。从外表上看,布莉是个风韵犹存的女人,但实际上,“她”依然拥有着一个地地道道的男人的身体。从前,“她”的名字叫斯坦利。
布莉花了十七年把自己逐渐变成一个女人,最后只差一步,“她”就可以真正地变成了她。就在布莉为自己的变性手术做准备时,警察局打电话来,让她去保释她的儿子——一个她十七年前的一次风流韵事的结果。
儿子托比的出现打乱了布莉的生活。把儿子送回到他恋童癖的继父身边吗?把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可是又如何解释自己目前的状况?布莉一时手足无措。无奈之下,布莉决定带着儿子从纽约出发,开车穿越美国,在路上寻找答案。其实,布莉自己还有件心事,那就是在做变性手术之前,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
托比是个很有意思的少年,母亲自杀,继父暴虐,托比只能到街上当一个小混混:偷窃,贩毒,甚至当男妓。但他是个有理想的小混混,那就是到洛杉矶当一名A片演员,并找到自己的生父。
托比不知道为什么布莉要保释他并带他旅行,一路上,他把布莉当成了一位寂寞的教会服务人员,甚至想用自己的专长来讨好布莉。
旅途中当然不会是那么平静的。托比发现了布莉的男儿身份,他们的车被骗走......
在布莉家,当托比再一次用自己的身体向布莉示好时,布莉终于说出了实情:照片中托比妈妈身边的那个大胡子男人就是自己。
托比无法接受事实逃走,布莉回到纽约完成了自己变成女人的最后一步。
若干天后,已经如愿成为A片演员的托比来到布莉家,曾经是父子的两个人静静地坐在一起喝着啤酒。
这就是《穿越美国》(Transamerica)给我们讲述的故事。有人说它是喜剧,的确。儿子要跟自己的老爸上床,有够搞笑。有人说这是出悲剧,也许。布莉始终生活在大多数人异样的目光下,她无法回答那个小女孩天真的提问:“Are you boy or girl?”,托比成为变成一个性向模糊的A片演员。但就像歌中唱的那样:我不知道要去哪里,我不知道身在何方,但我还会继续走下去,直到路的尽头。...... 或许过段时间,布莉会给路上捎他们一程的那个印第安牛仔打个电话,托比会在片场碰到个可爱的女孩或者男孩,who knows?生活在继续,We are just traveling.
片中的演员都很不错。尤其是女主角Felicity Huffman。她把布莉变性前那种女性化的外表下隐约的男性气质,紧张不自然的女性特征,以及手术后放松自然的心态演绎的十分好。我曾看过号称中国第一变形人陈莉莉的访谈。的确,作为变性女人,她看上去有更多的女性气质,比如说话很温柔,女性特有的小动作特别多。但这都是不自然的,是她认为女人应该是这样而故意做出来的。Huffman表演出了这种特质。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应该给她而不是瑞茜·威瑟斯彭。
3 ) 遗传啊,父子俩对性别的认知都很模糊!
腐女很爱看的片子!尤其是陶比还那么帅,黑头发要性感多了!差一点点就乱伦了!可怜的陶比,看上了一个比自己大将近20岁的变性人就已经够他挣扎很久了,这个外表女性实则男性的教母还是他的亲生父亲,受到的打击得多大啊!最后如愿以偿的做了色情明星,捂嘴~(意思是不乱伦就得当同性恋吗?布莉你是可怜的儿子唯一看上的“女性”,这让他情何以堪啊!)祖母也挺可怜的,这一家人一点都不让她省心,布莉最终还是做了手术,手术恢复时的痛苦是后悔了么?陶比离家时,布莉坦言自己是陶比的父亲,对一直隐姓埋名希望以女性身份活着的布莉是多么大的勇气啊!经过这一个星期的相处,布莉和儿子还是有着很身后的感情的,虽然和儿子的感情任然不算融洽,但是至少很和谐!大爱啊~
4 ) 《穿越美国》:变性父亲在路上
在路上,在人生的路途上,你是否寻找到你需要的,你是否听见你内心的呼唤,你是否用手抓牢了你自己,就这样紧握不放。在自己的路上就这样一直走下去,这样子的坚持,这样子的义无返顾。
没有比公路电影更适合来阐述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在路过不同的风景,遇到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仿佛是一个浓缩的人生,在加快人的成长和转变。邓肯.图克尔就是这样子在他的处女作上经历了一次穿越美国的公路历程,他的第一次就这样大胆地触碰了敏感的“变性人”故事。这种大胆是种挑战,也是一种自信,敏感题材的影片更容易出戏,但也更容易导致反感。诸如这样的电影可以制造出许许多多的戏剧效果,而且更容易被打造成一部疯狂喜剧,可是图克尔没有这么做,而是用更严肃的态度来讲述一个故事,虽然影片存在些笑料,但这并不影响影片的认真劲,这终究不是部娱乐影片。
当一个人准备好一切打算重新开始一场新的人生,但却被一个电话打断,不得不去梳理清楚过去的一切,于是他上路了。布莉这个女人或者说是史坦利这个男人,他得去保释出自己的儿子然后安排好他的一切,从最初见到儿子起他就决心快速搞定一切然后回去完成变性手术,真正开始自己的女性人生,那一刻的他与儿子之间并没有亲情的维系,也没有担负责任的心思,一切只是为变性而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影片的情感脉络相当的清楚,阶段性地表现了布莉国与儿子间的情感变化。当布莉将儿子托比送到继父家发现真相后,她从初始的扔掉包袱的心态转变成主动承担起责任。而当托比发现布莉实际是个男人时,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僵持,但在其后碰到骗子和善良的印底安人后,托比开始渐渐理解变性人。而在布莉父母家真相大白后,托比愤怒离去而布莉开始感受到亲情。结尾处托比来看望已完成变性的布莉,一切情归圆满。
在这样一个看似温情脉脉的影片中,却充斥着一些出格的东西,诸如吸食毒品、男妓、变性人、A片男演员,而奇怪的是所有这些容易令人生厌的东西却并没有影响影片所散发出的温情。人类这种最真挚的情感是如此弥恒久远,无论对于何种人群似乎都是一样,表达与理解都不存在隔阂。导演图克尔便是试图用如此众多光怪陆离的人和事来证明亲情至上,你或许可以否定所有这些有违传统的人和事,但却不能否定这最基本的情感。图克尔站在一个更高更平等的视角在看待所有一切,有种难能可贵的尊重和理解,无论是布莉选择变性还是托比成为A片男演员的理想,在他的电影语境中没有惊讶和批评,散发出的更多是一份坦然地平淡,如同影片中那位印底安人说的那样,要懂得尊重别人的隐密。
变性的历程就是自我人生的一种艰难抉择,反反复复,不停的自问不停地确认,影片在故事发展中一点点揭示了布莉作为史坦利时的心路历程,他甚至于用上帝的话来开解自己的心结。他舍弃优越的家境拼命工作赚取做变性手术的费用。选择是响应着内心的呼唤,不愿再背负着心头沉重的十字枷锁,告别痛苦彷徨的成长期,重新开始一个真正身心合一的新人生。
影片中有些幽默的桥段,虽然在笑声中化解掉一些沉重的感觉,但是却没有削弱影片打动人心的感染力。公路的历程是曲折坎坷的,而人的心路同样也随之起伏成长,布莉和托比一路上遇到骗子也遇到好人,他们失去了很多同样也获得不少,影片不仅仅只是在讲一位变性父亲和儿子的情感沟通,它还在教会观众去理解和宽容。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来自于饰演“变性父亲”的菲丽西提霍夫曼,这个角色无论对谁都是一个挑战,而菲丽西提这位在剧集《绝望主妇》中走出来的演员,脸部线条相当硬朗,蛮适合变性男子的角色。为了更加贴近角色,她努力压低嗓音来加强雄性气质,不过这个度其实相当难以把握,倒底是阳刚味多点还阴柔味多些这完全没有标准,菲丽西提的成功之处在于她对细节的拿捏来诠释人物心理的起伏,这让她的表演表受肯定。记得以前看过一部香港影片《我爱厨房》,罗家英也曾在片中饰演过一位变性父亲,如果将两者拿来作比的话,罗家英的表演略显夸张,谐趣味道偏重,而菲丽西提相比之下则显得更朴实细致。
影片虽然以“变性”为卖点,但实际上真正打动观众心房的却是剔除杂念后的真情实感,或许说很多人并不会认同主人公的超越世俗的行为但却认同情感,这也是影片之所以被广泛认同的原因。导演图克尔在影片中闪砾其辞地表达着,个人的选择在不防碍他人的情况下应当被理解和善待,有点象李银河对于性命题的言论观点,这或许正是美国式的人权理解。只不过这样的选择在与传统的对抗中必然困难重重,如果这样的选择真是你内心所渴望的,那么需要的是个人的坚持。
文:眉间尺
5 ) 谁是女人,女人是谁
要问真正的女人该是什么样的?这问题真要较真起来,争论的口水若喷到造物主上帝老爷子的脸上,估计老家伙也是一楞一楞的:女人?想当初造人很简单的,直接从亚当身上卸了根肋骨捣鼓了几下就成了夏娃。然后再把他俩放逐在伊甸园里自生自灭,几千年连个座谈会茶话会什么的都没开过,现在一下子要追问女人你是谁?谁还记得你是谁?
这几年来, 关于变性人的报道层出不穷。不过报道的角度和深度总让人觉得不对劲,似有歧视歧义。记得两年前,在南京某个咖啡馆里邂逅苏皖第一例变性人陈LILI小姐。当时有人要求跟她合影。陈小姐人很温柔友好,落落大方地摆POSE逐一与之合影。之前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的她肯定洞悉到接近她的一些人仅仅是猎奇好奇作祟,甚至不够善意,但她仍没有任何的不悦形色,隐忍坚强。待她一离开咖啡店,可不得了!店里的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挪在一起摆起龙门阵,畅所欲言。关于“何为女人”的话题炸开了锅。
陈LL给我们的触动真的很大。有人现场用手提电脑显示刚才拍的数码照片。没错,她的外形还不是明显的女人形像。皮肤不够白,有点粗砺,喉结隐约。手的指节粗大,涂了丹寇的扁平指甲非单没有一丝的女人味,而且笨拙滑稽。但没有谁能忽略她的眼神,无论男人女人都很快被吸引和感染。那种眼神,平静温柔,饱含希望。有个男人声音高八度地宣告:“今天才知道什么叫做女人味。陈LL比我们公司里的女人有味道多了。现在的女人都不知道成啥了……。”
MM们自知理亏,没人搭理。任由汉子们圈圈一起唾沫横飞,指桑骂槐。如果说一个变性人集中代表了女性的气质和男人对女人的渴望和要求,未免太不厚道太刻薄。
女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一朋友某天神气活现地对我说,推荐一部电影给你。看看别人是怎么做女人的。我一听这样的说辞,忒烦。大喝一声,丫少来这套,无聊!丰胸广告说女人要挺起来,纤体广告又说女人要瘦下去,玫琳凯小姐吓唬说我脸上有斑有痘不够美,美容院的老板威胁我说皮肤快有褶子了,早已被各路美的使者美的代言人,实则是刮我油水掏我荷包的商家修理得神经疲劳神智不清了,现在竟然有人籍由一电影来灭我残留的自尊自信心,怎不怒目相向?
不过我在查了《穿越美国》的剧情后,还是安静地看完了这部关于变性人情感的电影。霍夫曼在《绝望主妇》里漂亮绝伦,艳丽性感,在《穿》剧里摇却身一变,成为一个拖着男根抹着厚粉的中年人,他攒了点钱,准备去医院割掉小尾巴做真正的女人,他的梦想跟别的男人很不一样。别的男人梦想是要拥有好多好多的女人,而他的梦想则是自己要亲身实践做一回女人。在手术将要进行,梦想快要成真前的几天,却意外得知自己在17岁时,不小心在大学女友肚里播的种子已先后发育成了小人儿,并且长成了大人儿。小家伙现在捣了乱关在局子里等他去处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保释了自己的儿子,带着他出行。他是他生理意义上不折不扣的父亲,但外在气质和心理上早已蜕变成了一个女人,并且女性气质浓郁不俗,充满了吸引力。
他无从对儿子开口,也解释不清。以至于闹出了一系列的误会和冲突。可是无论他的性别怎么变,作为一个中年人,他对儿子的感情和责任不会因性别的变化而有任何的变动。
插点题外话。也许有人说这是典型的美国电影。美国人天马行空,想象丰富,不禁忌任何题材。而且美国的文化多元,啥都接受包容,放在东方似乎失去了土壤和环境,有噱头之嫌。其实MALE和FEMALE的话题是全球性的话题,现在医学发达,性别换位很容易,生理范畴的MALE,FEMALE很容易判别,但真正的男性,女性特征和标准在哪呢?我抓着头皮,找不到答案。
〈穿越美国〉不但塑造了一个极力想成为女人的男人,也塑造了一个很MAN的汉子,他无疑是衬托斯坦利的女性魅力的配角,作为一个西部牛仔,他粗犷,侠义心肠。在酒馆里看见饥肠辘辘落魄不堪的斯坦利,风度坦然地代他买单并且用车捎他一程。他无疑被他的女性魅力吸引了,临分别时清晰地道明自己的身份,一个曾坐过牢的男人。历史和现在都透明公开,把选择权让给斯坦利。坦荡潇洒,用风流才子志摩的话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从现实里我见过的陈LL小姐和电影里的斯坦利身上,他们身上之所以充满了浓郁的女性气质,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真的渴望成为女人,并且觉得那是最大的幸福。而大部分上帝派生出来的女人从不会琢磨女人到底该怎样。反正吃饱睡好,逍遥快活。费那劲干嘛?例如本人。
斯坦利最终还是借助手术心想事成,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中年女演员霍夫曼凭借此角色好象拿了个奥斯卡奖。有人说,她不但塑造了一个横空出世的变性人屏幕形象,也激活人们关注现实里变性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21世纪的社会犹如斯坦利这个变性者一样复杂模糊,充满了不确定感。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变性等新鲜人、事粉墨登场,各领风骚,。尤其中性潮流更是洪水猛兽,垄断全球。而支撑农业社会牧歌式生活的儒家文化则受到剧烈的冲击,当超级女生里男装女扮的假小子都是头发甩甩,大步走开的形象,再也没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古典之美了,多少男士瞠目结舌,哀叹人心不古,美人不再。
真正的女人到底是什么模样的?《穿越美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余地。那就是不管你是天生的女人还是“人造”的女人,只有当你的内心强烈地涌动着一种想成为女人的激情时,并且珍惜做女人的身份和权利。你,才是无可挑剔的女性。
6 ) 不是平反, 是關愛
獨個兒到影藝看Transamerica, 很高興, 在奧斯卡前夕知道入圍名單就覺得Felicity Huffman會贏定了, 說實在點, 是想她贏, 這個想法在看前看後有所改變。想和贏定了不盡相同, 在我看來, 贏定了是有一份:「係你啦, 仲唔係你仲有邊個, 玩曬啦。」是放棄, 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意識, 是不上心的。而想就是:「如果你拿就好了, 如果你贏真係就真的太好了。」帶有不安全, 不是百份之百, 更不是老定的冀望。說白點就是一種你係我杯茶, 你贏我真的會在家大叫好野, 為你喝采, 你輸我又會大大聲問點解點解的一種感覺。沒錯在金球獎前她已奪得最佳女主角, 她還不是贏定了那一種嗎? 對不起, , 一開始我便對Walk the Line的 Reese Witherspoon毫無好感可言, 因為她才是贏定了那一類。Walk the Line 個人自傳式電影向來都不是我杯茶, 所以更不用問我喜不喜歡 Ray。說不出, 就是片種的問題, 我對她提不起丁點的好感。 Felicity Huffman 的演技令我對她贏不了的不值, 在戲院內她哭我也差點哭的情感, 都不白費了(係呀. 我差d喊左啦, 係呀, 話係笑片, 但有d我好sensitive既位)。對, 她是那種由贏定了到想她贏的轉變已教我滿足。
毫無疑問, 輸了獎, 贏盡口碑。我希望她快樂做戲就好了。
假如Felicity Huffman是如妃的話, 那Reese Witherspoon就是黎姿了。看過就會明白。
註: 奧斯卡紅地毯上, 她的Desperate Housewife老友們在遠方送上祝福, 而她的妝也被眼淚弄化了, 她卻對主持說: 謝謝你令我的妝弄髒了, 多得體 :)
在一路磕磕绊绊之后,布莉无奈地回到亲生父母的家,虽然母亲无法接受他的女装(父亲倒是挺接纳的),可从她主动帮忙涂面包片及担心他孤独无助的言语能感受到母亲依然爱他,而当得知陶比是她亲孙子时更是表现出无比的喜悦……现实世界里蛮多父母不能接受子女是LGBT群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担心他们不能传宗接代。在异性恋主导的现实社会,感觉T比LGB生活得更艰难更不易让大众了解和接受。
温情有余,深度欠奉
《寻找他妈的...故事》这个译名真是精彩绝伦,虽然远远无法诠释英文原名的丰富内涵。题材非常另类,这样的题材很容易难以驾驭,但实际上电影处理得很好。配乐不错,电影里的符号更是丰富,但都仅仅触到皮毛。女主的表演绝对是现象级,06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没给霍夫曼天理不容。
喜剧化处理的伦理片。情绪铺垫很到位,既能满足你的偷窥欲,又带来少许温情。近半年看到的最好的喜剧。
题材很吸引人,没什么大毛病,可惜就是不够深入,少了回味
Felicity的演技是炉火纯青的。角色刻画很深入。
要看就用包容的心态去看,边缘题材却处理的不动声色,出色的表演中不经意带入情绪,不知不觉就被打动,绝望主妇中的疲劳妈妈+绯闻少女的坏小子,这组合新鲜,男演员挺耐看的,其次必须要说女主演的真的非常好,细腻真实又有张力,很是形象!一次旅程,一种坚持,一点亲情,一些感动,一个温暖的结局。
养父菊爆了他,他又差点菊爆了生父。。。超蛋定的重口味片!
很少有电影让我只看到三十分钟便义无反顾地打出五颗星
印第安人的牛仔帽有不同的戴法,一个被上帝设定好的人生能不能有不同的活法?她像中世纪的异教徒,被舆论的木桩刺穿,木桩上还有道德的碎片。这一路上,他在学习如何长大,她在学习怎样接受自己。在达拉斯的性别两全派对上,在原住民的奶牛场里,在家人冷漠伤痛的房间里,终于每个人都变成想成为的人。
一对奇葩父子,一次温情公路之旅。
【B-】其实片子毛病真的不小,明明题材那么好,故事却越往后越不行。女主最开始有关身份挣扎的心理矛盾并没有解决,而且最重要的,没有缔造能让观众将所有情绪释放的出口,只留下一个争吵和莫名其妙的和解来收尾。但是我真的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它如此怪异,如此悲伤,又无比的温暖。
不仅仅关于议题和家庭关系,也同样是优秀的公路喜剧;只言片语里,路上经历的风貌也得到生动的勾勒。在抵制文化的今天,无法想象Felicity阿姨和选角决定会不会被直接冲掉…有趣的是电影发行正值《绝望的主妇》,这里也是“Bree”莫名想笑哈哈哈。比主角的故事走向更有趣的大概是儿子,Kevin Zegers在里面神似Zac;后续发展不尽人意,也始终是遗憾吧。
提名2006年第78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歌曲
充满戏剧感和生活趣味,刻画变性人的辛酸同时又有苦中作乐的自我幽默。菲丽西提·霍夫曼的演技自不用说,刻意收敛的语音和频频补妆的细节都让人感到无比真实,只是当那根大XX掏出来的时候还是吓得我魂飞魄散...
3.5 片尾欢快的曲调唱“我只是个疲惫的朝圣者,想寻找家的感觉,救赎之道千千万,条条皆需受苦刑”这一路积压着的感动都一口气唱出来了,和《冥王星早餐》有点神似,竟然俩者碰巧都是2005年的,总觉得如果《丹麦女孩》能用这样的笔触描绘一个跨性别者的艰难之路应该会好看不少,不当心看到宅总老婆了!
女主在车后撒尿露出JJ的时候我竟然飙泪了。女主,对的是女主。
tween good and soso. maybe lack of OMG moments
!!常人难以想像的生活状态聚集在一起了... 最后如果女(男)主角回去找那个印第安大叔从此一家三口过上幸福生活就Happy Ending 了...
我以前常開玩笑說,父子戀應該是同人女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