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具现实意义的好电影,导演客观的陈述了故事,电影里没有太多参杂自己的感情色彩,把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故事展现在观众眼前,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在一生中不同阶段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为人子女的看了这部电影会对父母有更多的理解和释然,为什么父母们总是不理解自己;为人父母的看了这部电影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如何更好的保护好她们才不会受伤害,如何相处才能让孩子们遇到危险会及时相告?诚然善有善报,恶有恶果,但显然,导演想表达的不是这些,如果这样,这部片子就太平庸了,难道在现实世界里所有的不公真的能伸冤么?即便你抓住了一个罪犯,还会有另一个,在现今世界,网络世界虚虚实实,如何能好好保护好自身比抓住罪犯更有意义,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作为一个父亲,我能深深的体会到威尔面对自己女儿被伤的那种歇斯底里,悔恨自己没有保护好女儿,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也茫然于孩子们对童真信任的丧失,也惆怅于如何正确的带领孩子面对这些,也或者如何能更好的保护好孩子避免被人伤害,总以为做好自己比告诫他人更为重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童真不在,信任全无”,会尽力让家庭温情依旧,重树信任比惩罚坏人是不是更加现实?
翻译:彭娟 / 校对:小双 (cinephilia翻译小组)
文章鏈接:
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4443电影《信任》(Trust)中,导演大卫•施维默(David Schwimmer)最大胆的尝试是没有将事情简单化。这部电影讲述了由一个14岁的女孩和一个好色成性的恋童癖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对这个天真脆弱的女孩来说,性侵犯不过是最早发生的、却不是最可怕的悲剧。我们很容易推测这种故事应该如何发展,最终的处理可能会简单化。但聪明的导演并没有这么做,而是为故事增加了一些同情心。
这部电影的核心看点是年轻演员丽亚娜•莱布拉托(Liana Liberato)的出色表现,她在片中饰演安妮•卡梅隆(Annie Cameron),是个出身于威尔米特(Wilmette)上层社会的幸福女孩。这类角色可以从多角度诠释,但莱布拉托演出了人物身上的纯真却叛逆、对待事物理想化却易受伤害、容易相信别人等多种性格特征,同时似乎并未表露出超过她这个年纪应有的成熟。我们相信这些性格特征的确存在于这样的青春里。时下关于青少年性早熟的言论不绝于耳,而她却塑造了并不怎么标新立异的“好女孩”形象,甚至在聚会上看到那些圆滑世故的“人气女生”都会感到局促不安。她就是这样一个不错的孩子。
安妮从没交过男朋友,直到有次她在网络聊天室里遇到了查理。(导演将二人的聊天用字幕的方式显示在屏幕上。)查理自称是个高中生,和安妮一样也玩排球,也是个乖孩子。查理理解安妮,于是安妮渐渐和他走近了,她从未和任何男孩如此亲近,两人时常聊好几个小时的电话。
查理(克里斯•亨利•科菲(Chris Henry Coffey)饰演)最终吐露实情,其实他早就大学毕业,已经25岁了。安妮质问他问什么要撒谎,但查理很有安慰说服人的本事,最终安妮同意和他在商场见面。
安妮肯定也听说过像查理这样的网上性侵犯者案例,但那些案例说的都不是她的查理。但她看到查理时,那显然是一个已经30多岁的老男人。安妮崩溃了,但查理那么能言善辩,安妮根本没有能力抵抗。查理巧舌如簧,击中安妮内心的一切,让安妮建立起对他的完美幻想。演员科菲在这场戏里表现十分精彩。
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以为对接下来的情节了如指掌。而事实正好相反,导演对安妮内心复杂的情感表现了充分的尊重,为她提供大量表达内心纠结和脆弱的对白,这让我吃了一惊。而其实导演施维默本人就积极关注“性侵犯意识”这方面的话题,同时,合作这部电影的有关人员也肯定对此话题有一定见识,包括编剧安迪•柏林(Andy Bellin)和罗伯特•费斯廷(Robert Festinger)。
性侵犯是项残忍的犯罪行为。失去童贞对安妮来说还不是最坏的事,更重要的是她失去了名誉,失去了学校里属于自己的世界,失去的还有自尊。她要是不跟任何人提这事,或许情况还好一些。但她透露给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又告诉了校长,结果前来调查此案的两名身穿制服的警员将她从学校带出。这个细节,包括电影其余部分的无数细节,均让我们意识到,安妮在受到生理上的性侵犯后,又受到了心理上的性侵犯。只有一位寡言少语、言辞谨慎的精神科医生(Viola Davis)完全明白安妮的遭遇。
安妮的父母是善良的人。父亲威尔(克里夫•欧文饰,Clive Owen)是英国人,他是位销售主任。讽刺的是,他正是为臭名昭著的美国服饰零售连锁公司(American Apparel retail chain)开发的青少年性感流行服装做营销工作。安妮的母亲林恩(凯瑟琳•基纳饰,Catherine Keener)通晓事理、心地善良。安妮父母的婚姻没有什么问题。这件事发生以后,安妮急切需要的是个人隐私和空间,而她得到的却是FBI侵犯隐私的调查、学校里冷酷的流言以及网上残忍的玩笑,她依恋的查理在自己心中的完美形象也随之破灭。
《信任》这部电影对安妮的情感给予了充分的尊重,但在处理安妮父亲上却也许有点过了头。威尔渐渐痴迷于FBI式的调查,想要对性侵犯者展开个人复仇行动,并越来越不理智。有一幕中,他内心的愤怒不受控制,以至于在安妮的数百个同学面前羞辱她。
《信任》并没有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安妮的生活还得继续,但她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并非全部来自性侵犯本身,也许更多来自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这部电影无情地揭露了性侵犯者的手段;查理是邪恶的化身。但是社会对安妮却缺乏理性的同情和对此事妥当的处理,而社会本不该如此邪恶。凯瑟琳•基纳扮演的母亲是一个温暖人心但很不起眼的角色,她给了女儿一些关心和安慰。但这远远不够,特别是此时安妮的父亲越来越关心复仇,而不是治愈女儿的创伤。
这部电影隐晦复杂。丽亚娜•莱布拉托饰演了这个让人心痛的角色,她诠释了这个角色如何、以及为什么让人心痛。有三个场景尤甚,她用悲痛的台词抒发了内心的创伤,剧本如此动人,表演如此精妙,以至于观众也为之心碎。大卫•施维默导演为我们带来了今年的一部佳片,此片不仅情感饱满有力,还充满了敏锐的洞察力。
彭娟:
小双:
http://www.douban.com/people/wxs723/片中当父母的固然有监护甚至监管不到位的地方,但我觉得其父母这个角色的责任算是比较小的,如片中父母的开明、宽容,即使在如今也是很少有的,片中女儿的角色买了露脐装,父母并未严厉阻止;女儿说网上认识了查理,父母也未大动干戈审查此人来龙去脉,而是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信息(就这一点父母的负责与否值得商榷,毕竟片中女儿角色十四岁,问太多引起抵触情绪,问也不问也太不负责,所以我觉得剧本很好,很写实)。
我同意大部分的责任在于女儿这个角色,但我觉得不能抛开环境因素不谈。犹如我们讲家教问题。每个人面对家庭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剧本中父亲与母亲的处理方式是典型。
母亲宽容,认为女儿没有过错,事情发生了最重要的是支持与鼓励(和那个无能的心理创伤治疗师一般,对症要下药,而我只看到心理医师不断的淳淳诱导女儿说出自己的想法,算是取得了“受害者”的信任,却未能进一步帮助一个不懂事理的未成年人弄清自身认知的不足与其自身应负的责任。)
父亲的角色则是典型的暴怒和仇恨,我觉得这个角色在片中面对女儿和妻子时的多次妥协有点无法认同(起码40%无法认同)。父亲即恨自己未能保护好家庭成员,又恨女儿在事情发生后仍在为施暴者辩护;进一步的父亲这个角色把对自己的恨与对女儿的愧疚混淆到一起,就是说摊下了全部责任,我看片的时候忍不住在设想各个场景的对话。
“病急需猛药”,这种事情发生后一味的理解、宽容、支持并未能使女儿的角色更早醒悟,早一点说出“这种事情也有你自己的责任,在见面后觉得上当就该离开时不离开,在进入对方车前就不该上去,在汽车旅馆时就该呼救甚至跑掉,而不是全部责怪自己的家人不理解你,不是责怪自己的朋友在自己被侵犯时报告警察,不是在家庭聚会的餐桌上把哥哥正常交往女友与否和自己被年过35的人诱奸混淆起来。”的话,即使会伤害女儿,但当头棒喝,长痛不如短痛,说出来、说清楚,总比闷在那儿好。
可惜父亲的角色只是木讷的愣在了那里,可惜母亲的角色在把父亲搜集资料时一股脑儿扫到地上一味责怪父亲没能同女儿沟通(事实上面对这种情况任谁都沟通不能)时,父亲的角色又一次沉默,好似再一次义无反顾的抗下了责任。
但无论如何角色的设置是很典型、符合逻辑的,情感冲突也表现得很写实,诱奸犯的说服力太过于强大是个小bug(现在的孩子哪有这么容易被拐到motel!切~除非下药(⊙_⊙)
ross很有才~呵呵
脑残果真是没有下限的。
也许影片的很多时候都让人以为这会是一场新闻记录,肤浅的犹如社会新闻,但主创们最终选择了一个最平淡最生活化的出口,让一切变得神奇,这样一个开放式结局本身就代表着普通人的生活。无论生活让你经历了什么,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活下去!差点忘了惊呼一句,小女孩的表演太惊艳了!★★★★
脑残女
影片结尾父女那段对话,实在太打动我了。小女孩演得很用心。
不错滴
中国最应该拍青少年网络交友的电影!中国导演都干嘛去了?哦,在潜规则青年女演员呢!
小孩纸不能网恋
借社会问题阐述了很多主体问题:父母与孩子间性话题的闭塞,零距离人机对话疏远了人与人的沟通,强奸与诱奸对受害者的观念差异,心灵重建还是以暴制暴,性犯罪者并不一定是惯犯。
每个家庭都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一直觉得对于这种“外来环境的侵入”应是“病急需猛药”,父母无限制的对未成年的孩子说爱你支持你宽容你犯的错虽然是给受伤成员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慰藉,但于孩子懂事明理毫无帮助。大卫史威默导演的!强~ BD 720P 11/07/09
做你能做的事情
我喜欢这种电影,客观冷静的陈述一个故事,不去发表看法,不去评断某个人,只是恰当的反映某个社会现象和某种情感,只是让观众在事件背后有自己的感想。大卫休默早在老友记时就已经体现出自己的导演才华,这部导演作品并没有让我失望,节奏把握合适,镜头和配乐也恰到好处,期待下一部作品~
【C+】跳过儿童性侵中性侵的部分,而是关注儿童本人在事件前后的心理变化,剧本的切入点不错,在类型化与一定的社会深度间也做了个很好的平衡,然而大卫·休默作为导演极度平庸,所有惊骇的情节点在他手下都变得轻描淡写,交给维纶纽瓦来拍一定不同。
影片讲述了14岁的女孩被35岁的怪大叔勾引并侵犯。本片客观冷静的陈述一个故事,不去发表看法,不去评断某个人,只是恰当的反映某个社会现象和某种情感,只是让观众在事件背后有自己的感想。对主角内心复杂的情感表现了充分的尊重,为她提供大量表达内心纠结和脆弱的对白。
3.5星,这个父亲有点偏执了,
要不是小女演员演得好,让我恍惚见到了JODIE FOSTER初出道,仅凭欧文那张丑脸我实在是看不下去
14岁的女儿被35岁的怪大叔勾引并侵犯,这个“意外”,在原本一派祥和的家庭内部引起一连串不可理喻的残酷搅动……在越来越趋于绝望的故事结尾,编剧最终决定赐予观众微薄的希望,他设计了一段父女谈话,用父亲的彻底崩溃化解了坚冰。完全符合好莱坞的叙事原则:“结束时给观众以希望或救赎。”
故事偏向于小情节,着力表现的并非追凶和复仇,而是不同角色因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的激烈冲突,最令人移情的父亲和情绪波动最大的女儿都令人信服,母亲一角却无厘头到不可理喻
he just wanna fuck u once, stupid chick~!!!
结尾真烂。
首先,导演是六人行里我喜欢的那位,简直不可思议。这里面clive像极了一个狂爱女儿的爸爸。田园下的罪恶女人真够烦的。小女孩难道不是怦然心动里的吗?最后一幕父女交谈,clive哭着说,当爸爸的没能保护好女儿,甚至让她想要伤害自己,哪怕一分钟,哪怕让她觉得自己不漂亮。我顿时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