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纪录片(真实改编),看后有点震惊。主人公单纯善良,仅仅因为独特的服装风格就被定义为异类,日常生活中被排斥甚至最后被殴打致死。所谓的发达国家开放文化也不过如此,排异的低级人性也普遍存在。结尾几个高大的男人一起围殴一个女孩致死的镜头,虽然没有过份血腥的镜头,但是让人有种发自内心的恶心。暴戾的人性+旁观者的冷漠造成了两个年轻善良生命的死亡!
其实最近一直在回想一件事
前些年,初中毕业去上专科,第一次住校,我们宿舍是整个宿舍楼人最多的 9个人。。隔壁也是自己班的宿舍,隔壁宿舍有一个人和我们宿舍的一个人很早就认识,所以和我们宿舍走的比较近,经常在我们宿舍玩。所以经常和他开一些“玩笑”。。。
说是玩笑,但在之后几年办走读不再住校回想时,也感觉当时我们的过分,也可以说是欺负人了。可是那个人却早已当兵去了。。
“玩笑”最过分的一次,就是我们九个人钻到自己的被窝中,把拖鞋拿在手中藏着,,哪哥们一进来就扔他。
也是这一次,让那哥们感受到了自己宿舍的温暖和那与我们不一样的友情。。
第二天,一早,在我们睡梦中,他们宿舍的人就推门进来了。具体说的什么忘了,反正就是来找场子的。我们宿舍一个个也都认识不少人。后来也是班主任插手后,草草收场了。
再我之后走读后,脱离那个人在不断减少的宿舍后,也是为自己干过的种种而感到自责。
。。。。这部影片让我再次回想到这件事。在写这篇评论时,也是突然想到为什么在那件事之后宿舍九人慢慢的减少到了两三人,有人搬出去了,有人办走读了。我也是办走读,因为感觉这个氛围再往下发展就要打起来了。至于为什么,以为每个人都在朋友中寻找欺负的目标,从其他宿舍到自己宿舍的内部。。。。
有点低烧,还在听着比赛,,,三星是还行,四星是推荐,五星是力荐,,四星吧,也先写到这吧。。。。。。。。。。
这是两个坠入爱河的少年。 在嘈杂的人潮中一见钟情;在对方背上画翅膀;在屋顶的火炉旁相拥着读《哈七》。 温柔,浪漫又天真。 除开朋克的穿着风格引人注目,其实和亿万个平凡人一样。 但就是这么一点不同,他们被陌生人呼作“怪胎”,引来没有来由的殴打,直到命悬一线。 只是因为穿着打扮比别人独特而已。 仅此而已。 有多少人,仅凭初见的印象和自己少得可怜的人生经验就给别人下个判断,打上标签。所有依据来源于“我听说......”“你看他那个样子......”甚至不知对方名姓。 愚蠢又可怜。 放得更大来看,如果这样的人占大多数,这会是一个排斥“不一样”的世界吗?会是一个拒绝多样化,不允许人去选择更自由的生活方式的地方吗?恐怕在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这种趋势。 最后Robert出院时,依然如受伤前一样,仔细穿戴,画上眼线,就像将上战场的战士换上戎装。因为他没有做错任何事,她不能让那些愚蠢的人以为自己是对的。 然后对用生命保护他,教他勇敢做自己的Sophie说:『我不会再害怕了。』 希望我们都能勇敢一点。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历“文革”荒芜岁月后的中国,有了蓬蓬勃勃的新气象,在1979年上映日本电影《追捕》及《巴士奇遇结良缘》《生死搏斗》等港片后,伴随着迪斯科的兴起,被人斥责的“奇装异服”也悄然流行。最显眼的便是喇叭裤,人们嘲笑那肥大的喇叭口可当大扫把。穿喇叭裤有讲究,一般会留着矢村警长(《追捕》中的角色)那样的长头发,再配副墨镜或蛤蟆镜,这样才显得与众不同。按现在的话就是酷毙了。
我亲眼看过,1979年的国庆节,正上映《保密局的枪声》,电影院前就有女孩子穿着超短裙。难以想象,1976年中国还处于“文革”绝对清一色的着装中。身着“奇装异服”,夹杂着单卡录音机传出的“靡靡之音”,成为那个年代年轻人赶时髦的奢侈品。虽然被老革命嗤之以鼻,但很多年轻人还是我行我素,“二流子”“小痞子”就会叫开来。但骂归骂,倒很少有人因为“奇装异服”被欺凌和被殴打的事件,因为他们装扮很邪门,反而让别人小怕怕。显然,那种流行装扮,是对于“文革”禁锢岁月清一色着装的一种“反叛”,称之为个性解放也不过分。
1983年8月“二王”事件后,全国治安有点乱,遂发动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严打”,当时有点扩大化趋势,不乏“奇装异服”者被抓,这种刻板印象,仍是“文革”当中凭脸谱化定性的余波。无论如何,在任何情形下,“奇装异服”,或现在所说的另类酷我装扮,都不能因为谁看不惯而遭欺凌。每个人都有保持自我装扮的权利,只要他(她)没有伤害到他人,或影响到别人的生活,那就无可指责。一个健康美好的社会,应是和而不同又和谐共处的良性循环,而非看不惯就打。
如此,保罗·安德鲁·威廉姆斯执导的《死于独特》(2017·BBC制作),就显得极为可贵。影片只有61分钟,却呈现了一个由真实事件演绎的凛冽故事,从始至终,让人伤痛不已。本不应该发生的事,还是惨烈的发生了。片头说明“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本片基于调查采访以及新闻报告,一些人物是为了戏剧性目的而创造,剧本有可能会引起部分观众不适的镜头。”
影片把我们拉回到2007年8月11日那个暗夜,在英国小城兰开夏娜郡的贝克鲁滑板公园,20岁的索菲和21岁的男友罗伯特遭到一群身份不明的年青人殴打,情势危急下,一名叫迈克的小伙打电话呼救。结果,女孩索菲在入院急救十几天后不治离世,罗伯特则从死亡线上侥幸活下来。影片的艺术性也是独树一帜,突出真实性效果,采用现实与过往的快速交叉,阐释了这对恋人自2005年相识,直至2007年发生不幸事件这两年多的经历。
现实则是事发后,女警察不停地寻找目击证人的艰辛过程,主要是想通过小伙迈克提供有益的线索,但胆小的迈克因为受到了参与斗殴者的威胁,他们警告迈克,如果吐了一个字,他将死翘翘,于是,这一帮家伙都玩起了攻守同盟,不准对警察吐露一个字。这很像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那些校园欺凌事件,大多都不了了之,受欺负的孩子最终都只能吃个哑巴亏。
《死于独特》中的转折点,乃是因为索菲的不治死亡,给迈克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女警察也告诉他,现在已进入谋杀刑事案的侦查,让他抛弃幻想。她说“不要让你后半辈子都无法直视别人的双眼,就因为你现在的羞愧感,你得让他们羞愧去。”难得的是迈克的母亲,一再劝说儿子勇于举报这种不法行为。在此情势下,迈克终于坦白了这件事的由来。
那天在商店打工的迈克,看到了一身哥特风装扮的索菲和罗伯特,很是喜欢。索菲梳着一头花色脏辫,指甲油,最富特色的还是她的鼻环、唇环、耳环,可谓环环闪耀。她总是散发着明媚的微笑。而罗伯特留有卷绺的长发,打着唇钉,深眼线,最晃眼的还是他的骷髅戒,脚蹬漆黑锃亮的长皮靴,酷毙的造型与索菲极为匹配,好像他俩天生如此。
迈克一时兴起,主动邀请他俩到滑板公园玩。对于他俩来说,这还是他们第一次有人主动邀请他们。要知道,这两年来,他们遭受到的大都是冷嘲热讽和辱骂。的确,到了公园后,索菲爽朗地给他们每个人散烟,喜悦难以言表,这是迈克等伙伴对他们的一种肯定。
这时不远处,彼特和特德这几个小子,好像有一种真痞子看不惯假痞子的心态,习惯了以自己为中心,不想因为他俩的独特而被冷落。对于这几个混混来说,本来就看你俩特不爽,因你俩他妈的玩独特。于是,怒火冲天的他们,便开始过来叨叨“变态玩意”,接着即是一哄而上的辱骂“打死他,头给他打烂,发臭的非主流混蛋”。
如此情势突变,谁也没想到。罗伯特被打得不省人事鲜血直流,索菲亚哀求着,但没人主动上来制止,旁边的人都不知所措,吓得惊呆了,一直愣在那。这时,如果有人挺身而出,哪怕只是拉开,也不会有如此的恶果。随后,索菲亚也同遭厄运,不忍卒睹的现场,血肉模糊……他们跑了,这时的迈克才缓过神来,打了急救电话。迈克说,我带着他们到公园玩,以为很开心,后来发生的事,我当时怕极了,不是我救了罗伯特,而是索菲。
是的,索菲以她的生命拯救了奄奄一息的罗伯特。2005年初,他俩相识于一家舞厅。在这个小城,同样的独特装扮,总有一种惺惺相惜。罗伯特性情温和,为人善良,酷爱绘画,他把她的身体当作画布,给她彩绘上天使的翅膀。他笑着说你就是蒙娜丽莎,我是达芬奇。乐观的索菲亚对于那些嘲笑他俩的人,从来不会退缩,总是鼓励罗伯特要勇敢地面对那些看不惯他俩的人。
他们爱的如此单纯,如此的不畏世俗。罗伯特知道她喜欢哈利·波特,就淋着雨跑很远,给她买来了新出版的《哈利·波特与死亡神器》。欣喜的她给他读着书中这样的话:“人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就看你选择哪一面,我选择光明,那才是真我……我们都是人,不是吗,每个人的生命都一样的珍贵,都值得保护。”想来这也是他俩对于自己独特装扮的一种慰藉吧。
他们爱得真挚,却因为个性的装扮,而屡遭斥责,最终逃脱不了悲剧的收场。这真的值得我们深思。影片最后,康复的罗伯特自信满满,伴着深情的歌声“如果上帝能让我们身份转换,我宁愿那个人是我”,由衷地表达了罗伯特对于索菲亚的怀念和不舍。依然个性不改的他,走向大街走向人群。彼特和特德,都因谋杀罪被判了无期徒刑,其它几个跟班的小喽罗也被判了五年不等的刑期。
《死于独特》当然并不是说“独特”有罪,恰恰在说“独特”不是错,更不是罪,有罪的是那些以自己行为习惯,去打扰直至伤害“独特”的人。“独特”本身,坚守在一个小城已属不易。任何人都没有随意剥夺别人生命的权利。问题是,人在特殊情境下,恶的因子总会如猛兽出洞,尽显疯狂与狰狞,而袖手旁观者则一致的漠视,看起来是惧怕,其实乃因缺乏正义感所致。胆怯往往来源于无知与信念的缺失。
最可悲的是,现在的社会,很多人习惯于一种麻木不仁的模式里,甚至喜欢看别人被欺负的笑话,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比比皆是,往往他们是说一套做一套,其所作所为令人作呕。看看,单英国2016年就有近7万起仇恨引发的罪案,达至最高记录。一个六千万人口的国家,且代表西方文明最高的国家,如此之多的罪案,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这其中当然有新移民与当地人发生冲突的事件。看来,这个世界并不安宁,似乎一切都尚待澄清之中。的确,一个社会想要达至真正的和谐与安宁,就需要宽容的力量。宽容是一种气度,一种良善,更是一种美丽的和光。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2017、8、5
Robert和Sophie是那么热爱生活的人,在酒吧一见钟情,男孩给女孩画翅膀,他给她买深夜半价的故事书,没钱坐公交车了就走路来回,一起读哈利波特,热泪盈眶,拥抱着看星星,互相给对方的话打分,美好地接吻。
可终究是阴阳两隔了,Robert的妈妈真的好善良,是天使吧,来补偿男孩受的伤。他脸上的伤还没痊愈,怕自己不好看,在轮椅上慌乱地对妈妈说,我不能这样去见Sophie,真让人心碎啊。
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两个孩子充满恶意,那些不懂道理的败类小孩真的让人窝火,并不能说家教有问题,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无期徒刑真的便宜了他们,不过也好,希望他们死前能想明白为什么进去,带着悔恨和自责去死。
我没有很阳光,也没有多宽容,我只想这世道相对公平些,还想善恶真能终有报。我也尖酸,我也刻薄,可我不会第一个做恶人,只想保护好自己,不愿受委屈。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
“做自己”是当下很常见的口号,但有的人却因为做自己,被残忍杀害。
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真实的存在。
BBC根据一起真实的“世俗偏见杀人案”改编成一部电影——
《死于独特》
这部只有一小时的电影虽然剧情简单,但值得每个人看一遍。
在酒吧,20岁的苏菲和21岁的罗伯特相识,一眼就看到对方的他们是同类。
外表虽是哥特式打扮,内心却是从未长大的孩童。
苏菲喜欢《哈利波特》,他们会在一起依偎着读其中的片段。
为了给苏菲惊喜,钱不够的他走路来回给苏菲买了打折的《哈利波特和死亡圣器》。
罗伯特喜欢画画,他觉得苏菲是他的天使,于是在她背上画上了翅膀。
他们拥抱,他们亲吻,他们相视而笑。
他们的感情和其他情侣并没什么不同。
拥有美好爱情的他们却要忍受有些陌生人对他们妆容的指指点点甚至人身攻击。
人们骂他们“非主流”、“怪胎”、“变态”,不仅嘲笑他们,还拿东西扔他们。
内心因此受伤的罗伯特甚至不愿再出门,苏菲告诉罗伯特逃避没有用,自己没有做错,就不要在意那些白痴。
——我们做错了什么吗?
——没啊
在便利店,苏菲和罗伯特认识了两个男孩,其中一个男孩邀请他们去公园玩。
在公园,一群看不惯他们打扮的青少年袭击了罗伯特。为了保护罗伯特,苏菲也被打到昏迷。
血泊中,两个被打得面目全非的人,依然想要尽力去握对方的手。
苏菲死了,罗伯特带着对苏菲的爱变得勇敢。他打扮回从前的样子,回忆着他们美好的曾经。
电影用交叉叙事和闪回再现了这起案件,受害者有没有死,警方是怎么找到凶手的,都牵动着我们的心。
不时插入的受害者的爱情故事,更是用美好纯粹衬托出这类案件的残忍。苏菲和罗伯特的爱情越是美好,当这种美好被打碎时越是让人心碎。
在打斗发生时,没有人出来阻止,没有人报警。在打斗发生后,没有人愿意说出真相。当警察询问时,都说不知道、没看见、没参与。
这种冷漠让人心惊。
邀请苏菲和罗伯特去公园的男孩,没有参与打斗却也没出面阻止。
在事后选择了叫救护车的他,因受到打人者的威胁而对警察保持沉默,但也不得不忍受着内心的煎熬。
他的冷漠和隐瞒何尝不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好在,他选择了说出真相。
苏菲的案件发生在十年前,凶手也得到了严惩。但去年,英国还是有七万起仇恨罪案发生。
这种仇恨是偏见,是狭隘,是自以为是。悲哀的是,这种偏见并不因法律严惩而减少丝毫。
苏菲和罗伯特,他们做错了什么?他们伤害了谁?不!都没有!
就因为他们的外表与世俗格格不入,所以被诋毁谩骂乃至丢掉性命。
世界这么大,总有跟世俗不同的“另类”。
有人和充气娃娃结婚,有人喜欢满身刺青,有人是同性恋,有人喜欢奇装异服……但他们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生命和尊严。
人人生而平等,说起来信誓旦旦,做起来免不了夹杂着世俗偏见。
在电影里,苏菲和罗伯特一起读《哈利波特》:
我们都是人,每个人的生命都一样珍贵,都值得保护。
我们每个人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重要的是,我们选择了哪一面,这就是真我。
人们可以不接受少数派,但必须尊重他们的存在。
多数派从来都没有定义少数派的权利,更没有伤害少数派的权利!
过什么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对错,但事有对错之分,人有善恶之分。
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与众不同的人,就不是错吗?!
用自己以为的“对”作恶,就不是恶吗?!
看得我心痛极了 bgm选的真是太好了 诚意满满的一部电影 有时候恶的起源就是根本不需要多深的仇恨 无知 无畏 无聊足够成为他们犯罪的动机了
故事简单,手法和观感不佳。反映的问题很好。死于独特吗?是死于那些别人变态的心理。
非主流遇袭事件,就是小青年冲突斗殴下手重了,云南打女游客拍成电影估计比这个好看
最难过的是,在我眼里那么酷的人,也会拥抱在一起,拥有彼此就再也不会害怕了。人群不只是偏见,是狭隘导致的自卑。
人人都在标榜做自己,但是如果“自己”不为常人所能理解,那么做自己的代价之高超乎想象。人们永远害怕自己不理解的东西,为了掩饰自己的害怕,这种情绪往往会披上仇恨的外衣。
永远站在少数的一边,永远尊重与包容那些与众不同的人们。
其实不太理解这种仇恨从何而来,非我族类的思想?
看完电影反思自己是否用异样的眼光看待那些独特的人
⒈钢琴版<Where is My Mind>,Muse-<Starlight>,Placebo-<Running to the Hill>;⒉Sophie朗读《死亡圣器》结尾时挺催泪,Rob说「有时候,一些美好的回忆也足够让人开心了」;⒊小时候,同学伙伴打架,我可能会上前劝阻,不成就找大人帮忙/报告老师;长大后,社会复杂了,对“暴力”愈加畏而远之了。
朗读死亡圣器和尸检剪脏辫两个场景近乎泪目。哈利波特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意义,早不止于儿童读物或畅销书了吧。
爱读哈利波特的Sophie美的让人想哭。这世界上找到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并相爱是多么难得…仪式感的镜头和强大的背景音乐,只是想想暴力场景就让人受不了。希望世界上更多人能接受和包容身边独特的人。
片子没拍好,到最后也没看懂为什么被打。。。。。
平庸了麻木的活,独特了清醒的死,你到底要哪个?
you are my angel.why are we still here?it's not like we found our new thing,is it?our new meaning. We are all here. We don't have a clue why
不是死于独特,是死于偏见、死于无知、死于不妥协。我一向对running up that hill无感,今天才发现原来这首歌这么好听。
好心塞啊 中国这样的事件不少 为什么没有大媒体排成这样的伪记录性质的片子 比起今日说法 这样的更能够得到传播我绝对。 歧视确实容易造成偏见 偏见容易导致被暴力 让世界多点爱吧
想不到大英帝国的青少年比小粉红们还保守 果然low逼全世界一个模样
一言不合就动手杀人
独特装扮下不过是一对最最普通的热恋青年男女的日常。电影并非着力渲染暴力之错,而是将视角放在探讨人的从众效应。
真的太心塞 拍攝其實非常簡單 也沒有刻意的煽情或者一昧地譴責暴力者 雖然平靜但非常有力量 仇恨暴力只是起源於我看你不順眼 以事件發生后的時間順述 以Sophie和Robert相遇相愛的日常插敘 Sophie讀哈利波特死亡聖器最後那段真的淚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