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好的电影,总能让你看到各种可能,又不必执着于答案。
比如吉田大八的影片《听说桐岛要退部》。
看这部电影,可深可浅,都能看出乐趣。
浅的话,这是一部校园青春片。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男一号的始终缺席。
自始至终,那位叫作“桐岛”的学生——排球部的明星球员,都没有出现在影片中。与他相关的,只有一句流言:“听说桐岛要退出排球部了。”
至于这句流言的出处和真实性,全都不得而知。
但正是这句话,给平静的校园带来了剧烈的动荡。
桐岛的女友、死党、排球部的队员们,纷纷陷入了恐慌。
他们就像一群没了首领的猴子,急得抓耳挠腮,无所适从。尽管他们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惊慌。
影片采用多线叙事,为我们展现了这个暗流涌动的校园。
不安,在四处蔓延,渗透进每个角落。
但最有意思的是,在这个男一号消失的故事中,镜头的中心并没有想当然地让位于男二号、男三号或女一号、女二号,而是对准了那些更边缘的人物。
他们甚至都不是这个故事里的人,桐岛的在与不在,与他们也毫无瓜葛。
但也正是这点,使得这部青春片得以脱俗。
它留白了男一号,于是使得那些站在班级合照角落的人有了被看见的机会。
具体到影片中,就是管乐部的女生亚矢和电影部的男生前田,他们同样身为部长,却因为社团不受重视,以及样貌不够出众、性格内向等原因,而成为了边缘角色。
亚矢暗恋着桐岛的好友宏树,她站上天台,吹起萨克斯风,远远望着对方,但这份情愫却始终无人知晓。
前田深爱着电影,他带领电影部的一群宅男,拍校园丧尸片,可是片场却一次次被人闯入。
但最终,当所有人因为“桐岛要退部”而迷失时,只有他们不为外界所动,因为他们早已在内心握紧了最珍视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讲,这部电影讲的正是那些在所有青春故事里都不会成为主角的人,讲他们同样有自己的热血与热爱。
是的,野百合也有春天。
2
如果你愿意看得再深一点,影片中的校园,就成了一个微缩的社会。
这个社会是有严格等级的。
位于顶端的,是排球部、剑道部、篮球部这些体育社团;位于底层的,是管乐部、电影部这些所谓的文化社团。
不知这样的设置,是否也寄托了导演对于文化没落的哀叹?
这样的校园结构,原本是坚固而稳定的。
直到“桐岛要退部”的传闻出现,所有人才发现原本坚不可摧的结构,竟然吹弹可破。
桐岛——就像是位于顶部的利益集团的领袖,盯着无比巨大的光环,身系整个阶层的荣辱。
当他萌生退意时,所有活在光环之下的既得利益者们,瞬间有了危机感。
桐岛的女友梨纱成天忧心忡忡,一点也不像个女神;好友宏树整日失魂落魄,陷入无尽的等待,又不知自己在等什么;失去了桐岛的排球部,如一盘散沙,很快就输了比赛……
而在整个上层崩盘的过程里,唯一没有受影响的,反倒是那些底层的边缘人。
因为他们无所依靠,也就没什么不可失去;任城头变幻大王旗,他们依旧秉持着自己的小追求,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这里面有一种朴素的平民智慧,更深一层,还有一种关于存在、关于意义的哲思。
影片中最耐人寻味的情节,是宏树与同伴间的对话。
“我们为什么在这儿打篮球?”
“不是为了等桐岛吗?”
“还是因为我们真的很想打?”
这段对话是影片的题眼,它指向的问题是:如果桐岛不会来了,那么等待还有意义吗?以及用打篮球来消磨时间还有意义吗?
这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式的问题。
始终缺席的“桐岛”,就像久等不来的“戈多”一样,象征着一种“虚无”。
是的,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是无意义的。但关键在于,为了反抗这种无意义,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比如,你可以继续打篮球,哪怕等不来桐岛。
你还可以像棒球部的学长那样,不停地挥棒,直到高三毕业的那一刻。
还有像电影部的前田那样,明知道自己很可能成不了导演,还是一次次举起16毫米胶片的摄影机,对准眼前的世界。
宏树问他:“既然做不成导演,为什么还要拍?”
前田回答:“因为有时候,我们喜欢的电影和自己正在拍的电影刚好能联系起来,就会很开心。但真的是极偶尔的时候噢。”
那一刻,宏树怔住了,并在前田的镜头里流下泪来。
其实反观整部影片,如果一定要选个第一主角,正是宏树。
他高大帅气,擅长各类运动,是仅次于桐岛的明星学生。
可他并没有加入任何社团,棒球社长一再邀他加入,他也一再拒绝,因为他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当桐岛消失后,更加剧了他的彷徨。
直到天台的那场戏,他与矮他一头的前田相对而立,听这个瘦小的人讲出那番话,宏树才意识到:原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哪怕只是偶尔开心,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正如前田写进剧本里的那句台词:“战斗吧,这才是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别有深意。
宏树拨通了桐岛的电话,无人应答,而眼前是正在训练的棒球部。
影片就结束在这一幕。
但我相信,如果还有下一幕的话,宏树一定会丢下手机,向棒球场跑去。
因为放掉那些虚无的念头,去做点什么,这才是人生。
3
比起上述宏观主题,这部电影更打动我的地方,是导演的私货。
它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影片中最不起眼的电影部,由一群宅男组成。由于吸引不到女社员加入,女性角色都得依靠男扮女装来饰演。
但就是这样一群人,却深爱着电影。
导演前田会独自跑去影院,看日本影史经典cult片《铁男》。
他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也异于其他少男少女。
开场白是:“我昨天看完了《惊声尖笑3》,果然还是2比较好看。”
当他们说起电影时,眼睛里是有光的。
尽管他们没有独立的活动室,只能委身于剑道部的角落;尽管他们拍片的现场一次次被闯入,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可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拍摄。
当老师又一次塞给他们剧本,让他们拍一些无聊的校园生活时,这群男孩决定违背老师的意志,拍一部丧尸片。
为此,他们准备起廉价的道具,画上漏洞百出的妆容,认真地拍了起来。
直到天台的一场大戏,众人因为寻找桐岛跑了上来,再次破坏了拍摄现场。
前田一怒之下,对自己的演员们喊出:“把这些人全部吃掉!”
于是,一场半真半假的“丧尸吃人”大戏上演。
那场戏看得我热血沸腾,不仅因为它暗含着一种表达:那些迷茫的年轻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更在于,它道出了电影的本质。
什么是电影?
电影就是对于真实生活的艺术性表达。
这群年轻人拒绝了老师狗血的剧本,选择相信自己的直觉。
虽然他们拍的是丧尸,是艺术想象,但同时,它又是极为真实的,是校园生活的某种极端呈现。
那是电影发光的时刻,也是导演胜利的时刻。
他看见了别人也在看,却不曾看见的东西,于是电影诞生了。
夕阳下,学生被丧尸撕碎。凄美的一幕。
直到镜头停在宏树的身上,前田说:“果然好帅啊。”
宏树却潸然泪下。
电影终究是导演的艺术,是前田导演了这一切,宏树的帅和泪,都是前田的镜头赋予的。
4
看完《听说桐岛要退部》,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具备条件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吗?
想来想去,似乎所有条件都是具备的。
这是一部低成本电影。
也没有任何过激的表达,可能触犯审查。
可为什么我们拍不出来?
这已不是这篇文章能够探讨的事。
巧妙的叙述手法,丰满有特点的人物,剧情上没有以一些青春片泛滥的“奋斗”“成功”“恋爱”“梦想”为主题,而是通过对桐岛要退部所牵动的一系列人物,来描绘出以宏树为首的大多数人真实的青春――“等待”,等待一个像桐岛一样的领路人,在等待中碌碌地走过这段青春,相反神木一群人却一直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尽管没有才能,尽管以后根本成不了什么导演,也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两者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努力却得不到回报的神木和有才能却选择等待的宏树令我唏嘘
真的是部很好的电影,看完后感动和思绪充斥大脑,久久不能平静,半年前看完,但每次回想起来都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豆瓣上的第一篇长评,不仅仅是关于这部电影的,更重要的起因是ED里高桥优撕心裂肺甩汪峰十条长安街的嚎叫,在这个年代,中国好声音选出了一大批的中国好会吼,我们的耳朵和我们的心灵,在各种评委称为震撼灵魂的声线中不得安生。。。吉田把这个MV的情节拍成了电影的延续,甚至往夸张了说,直接把这段故事加进电影里也毫无违和感,若干年后的神木dd仍然是个并未忘记拍电影这件事的外卖boy,这种小技巧的卖弄足以媲美宫藤官九郎的很多桥段,也足以证明吉田至少是个一流的CM创意人~~~
为了高桥的声音,去听了被B站奉为神作点击量20w的MAD欢迎回到现实世界,第一遍关弹幕,静静的听歌,没有多少悲伤感动,第二遍,弹幕一开,果然脱宅神曲的fu就慢慢溢出来,第三遍,“宅几个月算什么,哥宅了三年”,“不管哪个国家,再宅的人饿了三天就会跑出去发传单挣饭钱了”,之类的话从屏幕上划过,中间几句旁白响起的时候,哥真的燃了,内牛满面。。。三遍过后,我渐渐可以理解神木DD拿剧本出教室后的背影了,非常不习惯把神木叫做前田,这个姓总是让我想到蹲不稳和眉毛。。。
虽然我的高中岁月很遥远了,记忆大部分模糊不可考,但是为了集体活动拼命表现什么的,还是会让我突然想起某些片段,学校运动会的入场式所有班级列队进场的时候ms要进行评比打分,到主席台前还要改踢正步云云,这些流程每年都差不多,大家也没有多少热血的斗魂,只是某一年咱们班行尸走肉般正步经过主席台的时候,俺右脚的球鞋莫名就飞出两米远,落在了跑道边上的草地里,于是大家面面相觑,总不能就这么冲出队伍捡鞋去吧,片刻停顿之后俺就本能的光着一只脚踢正步走完了入场式。。。结果向来在评比中寂寂无为的俺班级那一年居然得了二等奖,据说理由是出现突发事件仍然沉着冷静坚守岗位完成比赛云云。。。
不知道神木DD的映画部有多少本能的色彩,半道闯入摄影现场还毁坏道具总不能连句道歉都没有吧?变身僵尸把它拍成纪录片,算不算神木监督本能的反应?
另外一个细节是菊池佑树童鞋片尾字幕的那个空括号,看到不止一人说归宅部只有hiroki一个人名字后面加括号,而且括号里没有写社团名称,这暗示了影片结束时他打电话给桐岛的内容,以及他很可能开始打野球等等。。。但是我想说,菊池童鞋本来就是野球部的,证据有很多,比如他成天背着晃荡的野球包,还有他喊野球部长前辈,不是一个社团的叫学长就好了吧,而且归宅三人组里的卷毛和另一个都不认识野球部长,你见过映画部的神木喊吹奏部的泽岛部长么?而且野球部长为什么要去请求一个没加入社团的人参加比赛啊?比起暗示剧情结局的作用,我始终认为这个空括号的讽刺意味更多一些,菊池明明是野球部的成员却从不参加训练比赛,宁可跟归宅组打篮球消磨时间等待排球部的桐岛,部长还低三下四的求他参加训练赛,甚至来应援都可以,这就是天赋高什么都能做好的人的特权么?得知桐岛退部以后,菊池忽然觉得打篮球这项活动也失去意义,看到桐岛跳天台的那个家伙说自己喜欢打篮球所以才在打篮球,菊池还冷嘲热讽的说那你加入篮球部啊。。。这又说明了菊池不是因为喜欢野球才加入社团的,说不定就是热血的部长觉得他天赋异禀软磨硬泡,菊池就像对待自己妹子一样不反感也不热衷,于是菊池名字旁的括号里其实应该写的是“野球部(伪)归宅部(真)”,按照片尾的暗示或者以后还会变成“---->野球部(真)”。。。
年初,24岁的朝井Ryo凭借描写准备就职活动的大学生群像的小说《何者》成为2013年日本直木赏受赏作家。《听说桐岛要退部》是朝井的作品,同样以年轻人为主角,青春群像大概算是作者的偏爱。而吉田大八的电影改编、2012年日本本土的卖座以及众多专业电影杂志以及电影奖项给予的肯定,无疑给《桐岛》这部作品画上了有点传奇的色彩。
有些影迷在观看作品之后给出了“平淡”、“不能理解日本校园内部阶级”的评价。面对众多细数“学校阶级结构”的影评,我倒是更愿意把这部作品看作是一部有点集体回忆色彩的“青春白皮书”。
恋爱——插曲而已
说到底,这部影片中描写主人公们恋爱的戏份并不多,它穿插于人物生活的多条线索之中,对于人物来说“重要”但又似乎不那么“重要”。但既然以青春为题,大家关心的当然要放在前面说。
年少时的恋爱要轰轰烈烈才显得精彩,事实往往是各种琐碎与错位。桐岛的女友梨纱为了等待男友社团活动结束,每天都等在教学楼外的长椅上,甚是引人注目又叫人羡艳。实际情况则是,桐岛在全片中从未与女友同时出现,甚至连退出社团、学校缺席这样的事情都不告诉自己的“恋人”。沙奈与宏树则是班级里最高调的情侣,然而细看来,金童玉女表面的风格风光全依赖沙奈自己的主动,在宏树眼中社团的去留才是校园生活中最费心思的事情。亚矢作为宏树的后桌,那种久而久之产生的憧憬一直萦绕在心中,甚至变成了自己乐团活动时练习地点选择上的私心。前田作为电影社团的成员,心中的女神是班里的东原霞,本以为与女神有缘有份,甚至想过让女生成为自己镜头的主角,却在回班级拿东西时撞见了霞与地下男友龙汰一起,自此失恋。全片中最有日式青春恋爱气息的一对却是不怎么显眼实果与风助,一个是在无名的羽毛球部每天练习却难出成果的少女,另一个是在中心人物桐岛参加的排球部里苦练却徒劳的无名小卒。结果不重要,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才是美的,因为这点而被吸引也就不足为怪了。
琐琐碎碎的恋爱片段在片中穿插,像梭子把线织起来,最终织出的网是社团活动的全景。
社团——青春的证明
桐岛是谁?他长什么样?全校的中心人物为什么要退出排球部?想要在片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很难。抛开桐岛的影响辐射,我们只看那些想要坚持社团活动的人,影片中一抓一大把。社团的意义不仅仅是放学不回家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是你在青春时代在校园中留下的点点足迹。
“你为我拭去青春的热泪”,当学生会干事在礼堂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读出这个片名时,包括干事自己在内的大多人都忍不住笑了。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影片,好不容易通过了第一轮评审最终却又被刷了下来,电影社团的前田和武文都不甘心,偏偏这样有点糗的消息是放在桐岛率领排球队参加比赛的消息后面,有了其他社团的风光站在主席台上的两人简直无地自容。电影社团的成员不多,一水儿的男生,学校分配的活动地点小到汗颜,拍个片子还要用指导老师写的剧本。前田作为一个资深影迷,梦想就是拿着父亲用过的8mm摄像机拍部自己写的作品,所以他和搭档四处寻觅理想拍摄地,想把道具做的更考究些,场景和演员的表演再逼真些,至少没有棒球队和天台上练乐器的其他社团打扰。现实并不理想,剧本被否,场地被人占,拍摄中断,道具被摔坏,但前田依旧拿起摄像机拍下了眼前发生的一切,并借机在想象的电影影像中让导致自己失恋的女神被僵尸袭击。那一刻,少年充满热情。
影片最后,当宏树拿着摄像机对着前田并询问他将来会不会当导演时,前田的回答却不知可否。前田执着追求的是否真的是梦想呢?又好像羽毛球部的实果,在朋友对社团活动的嘲讽面前一言不发,内心却有着不满和坚持。她对自己的搭档解释,和那些人费多少口舌,她们也不会明白的。不在其中的人不会明白,在青春的年纪、豆蔻年华里,全心全力地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情。因为未来难测,过了现在也许以后就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社团留给他们追梦的空间恰恰就在这里。
前田带着一番难以言喻的感慨,淡淡的回答完问题之后,宏树却哭了。因为前田所做的一切,恰恰是自己没有勇气去做的。作为桐岛的亲友,宏树离开活动了多年的棒球队,其实身材和体力出众的宏树即便是去篮球队也能成为风云人物,他却选择成为“回家部”。表面看上去成了自由人。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滋味实在不好受,面对棒球部前辈的一次次询问和邀请,宏树的内心总是在动摇却又不能做出决定。而眼前的前田虽然不受外人的理解,却仍然坚持着自己,不能不让人羡慕。
友情——坚固又脆弱
俗话说在家父母,在外靠朋友。学校就像一个小社会,你要在这里学习、成长,或通达一些事理,又或学会一些诡计。男生的友情,简单直率,一起混或不一起混,看得惯或看不惯。宏树可以接到桐岛打来的电话立即抛下女友就赶过去。久保不满桐岛的做法,看不上打得差的风助。前田和武文因为电影结缘,面对指导老师的独断,前田准备用自己的剧本拍摄影片来表达自己的反抗,看起来有点懦弱的武文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支持了亲友。利落而干脆。而相比起来,女生之间的友情关系就掺杂了更多其它的成分。
沙奈与梨纱的要好是因为梨纱是桐岛的女友,而自己的男友是桐岛的好友,并且沙奈和梨纱一起对宏树后桌的女生亚矢议论纷纷。实果和霞虽然同是羽毛球队的搭档,但面对队友的运动优势,实果总是感到又羡慕又自卑。四个女生虽然平时是一个小团体,但沙奈和梨纱对社团活动的贬低着实让实果生气,实果表面和她们要好,背后却看不起她们。霞因为不想把自己恋爱的事情搞得复杂,一直对朋友隐瞒自己和同班的龙汰交往的事情。梨纱每天故作姿态的在校园里等桐岛,众人多少都有点觉得她故意秀恩爱,而沙奈八卦和易妒的本质有时候也让梨纱厌烦。表面看上去鲜亮的友情,遇到了爆发点裂痕也就不止是裂痕了。忍受不了沙奈八卦的梨纱狠狠的反击了一次,实果异常的赞美让霞有意躲开了她,霞的谎言被前田发现,霞替实果扇了侮辱社团活动的沙奈。一切看上去那么好,却又那么脆弱。
当然,桐岛不止说了这么多,校园里长幼尊卑的等级区分,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在里面有所呈现。恋情的成功或失败,梦想的坚持或放弃,友情的长久或崩溃。但谁又在意呢?一张出路志愿表告诉观众,主人公们处在即将结束高中生活,选择出路的年龄,而宏树收到志愿表后看了看就随便折了几下放在课桌里。谁知的这到底是不是应该考虑未来的年纪,他们只是在青春的时候曾经在这里恋爱过、追求过、执着过、迷茫过,愿你也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
日式青春cult版《等待戈多》。庞杂的社团,一大堆主角,多角度重复叙事,消失的桐岛,开始有点懵。逐渐熟悉一股隐秘无绪的躁动,天台冲突幻化僵尸邪典+铜管乐队合奏高潮+8mm迷影呈现,非常酷。致敬了许多日本美国暴力恐怖片,又是一场披着清新外衣的小狂欢。看铁男一,梦满岛光,你最爱昆汀哪部?
从头到尾桐岛都没出现在电影里。但因为其不在场,而形成的空洞,波及到每个人,荡漾出青春期时那纤细的情感涟漪。在同一时间的多重视角叙事之下,在多重人物关系的交织网下,最后以屋顶为结点,所有人在此相聚。却又巧妙以子结构植入到电影的电影里。残酷又热血的青春电影(桥本爱爱爱爱爱爱爱爱爱
不同角度的反复播放如同涨潮的海浪,一波接续一波不断酝酿情绪、制造矛盾。天台的高潮戏简直太棒了,人物彼此间的紧张关系、暗中较劲的等级摩擦、明角暗角中不断试探的青春,统统在一瞬间聚集爆发,同时趣味无限。另外,日本高中的压力实在是大,再次感叹这个不宽容的社会。
色彩赞,镜头美,由一个风云学生退部打破的校园日常平衡。就剧情来说,蛮一般。
后岩井俊二时代的话题之作,吉田大八进一步奠定了“广告人”在日本影坛的地位。多视角非线性叙事,将原本独立的五个章节改编为大胆的群戏,“广告人”倾尽全力将“岩井俊二”式的微妙朦胧演绎为具有独特形式感的管弦合奏,这也是其争议所在,如前辈中岛哲也。迷影电影既巧带导演私货,又令电影宅加分。
在电影院看的时候看睡着了,匆忙下了"无聊"一论。但回家租碟重新看了一次,也仍然没有体会到好评如潮的此片的魅力。才疏学浅,卖弄不了理论,南瓜白菜各有所爱,个人意见就是无法共感,且不对胃口。
天台的高潮戏真是太燃了,这是只有电影宅才能想出的泄愤方法,之前累积的情绪和分散各处的几组人物都集中在了一起,然后达到最终释放。前面的多线拼图式叙事多少会有些干扰,其实每个细节都很用心,包括角色的心思。等级分明的学校,不同的地位与彼此微妙的关系,还有那个高高在上如传说一样的桐岛。
電影只提供了技巧與趣味性,而自我投射的觀眾則在其中找到了自我振奮和感動的理由
各种各样 好可爱 p.s.神木真是长了一张 无聊/可以演任何角色 的 脸啊哈哈哈
“吃了他们!”这一段真的是突然就燃起来了。这种电影不可能不映射自己啊。
我竟然想到了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其实是想到了无处不在的类似的等级制度,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学再到整个社会,每个人都要扮演自己的角色,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份和生存方式,碍于身份就要有相应的行为爱好个性和朋友,反正你活着活着就活成了现在的身份,即使这都不是你要的,你都不爱。★★★★
用简述的时间之流连缀周五和周二这两个被以不同人的主观感受反复叙述的日子,结构上值得注意。退部(退出社团)是一个[青春终结\无限可能坍塌]的具象-象征,是所有主人公都要面对的。至于飞身跃下高楼、继续停留等待机会、专注于当下、仅为了兴趣,都是不同的方案,集中(汇总交叉)问询青春的终章。
精致的青春小品,叙事方式值得玩味,背后的隐喻作为中国人不太好理解,中国社会比这复杂多了,哪怕高中。桐岛无处不在,桐岛处处不在。
话说,要拍青春就一定要拍凝视。懵懂的木然,欲言又止的心动,仿佛此刻正凝视着银幕的观众。一旦,被凝视物成为凝视主体的时候,凝视的内部序列就会重组,激发出观众对于自身潜意识的自我凝视,这个时候,观众就与角色同在了。一片虚空,角色消失,电影结束,观众的自我凝视却没有散去。
最常遭到践踏、无视和羞辱的电影宅是最不可侵犯但也随时可以被侵犯的一群。貌似隆之介很适合这种废柴,比一十一的感觉可强多了。镜头中,罗梅罗附体,完成了对金字塔尖阶层的逆袭,现实中几乎被时代淘汰的8mm摔坏。宏树不要自卑,多年后前田只是个送外卖的小弟(见MV),世界还是属于你们高富帅的。
桥本爱一巴掌打上去,我喊了出来:贱人!打得好!
开局的POV挺有意思,相应地用POV作结,但最后更有意思一点的是声乐部的演奏作戏剧的高潮这点。然后豆瓣的桥本爱主页是被黑了只剩下Ai Hashimoto吗?
架子给的那么大,装这个主题有点空荡。缺席的未来和青春的叹息一直到片尾也是毫无回应。此外,桥本爱真好看,就这样
醒醒吧,只有什么都不成的废物才会爱电影呢。
群像描写真实而服帖到让我暗暗震叹,这才叫真正的“等身大”!各种微妙明暗参半的心理情绪都细细密密地渗透在镜头里。平淡不惊却把我完全带入(回)那个世界。非痛非痒但心里一直有些什么隐隐纠扯至片终未停,只要曾经上过学的观众都不会不被牵动某条曾经熟悉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