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一堆看完的回顾... 感觉没有必要就删了。挺喜欢后面斯蒂芬写的金鱼男孩的小说的~ 想看哈哈哈~
观后:
嗯,人生总是会有很多痛苦,巨大的灾难、打击,意外接踵而至。
人们总是无法从痛苦中离去,充满自责,像个孩童一般选择逃避、选择徘徊在原地,不愿意进步,充满失望、绝望,却一直相信着永远不可能到来的奇迹。
最后只会有两种结局,被痛苦打败,选择最决绝的方式逃离——死亡;或者在痛苦中慢慢意识到时间的流逝,生活的更多方面,决定从痛苦中站起。其实痛苦就像那一池浴缸水,你自己躺进去,憋着气,痛苦得快要死去了,明明可以站起来,却选择沉浸在里面,让自己难受,在最后终于受不了的时刻,你可以选择逼自己继续躺着直到呛水,直到窒息,你也可以选择起来,看一下时间流逝了多少,呼吸新的空气。电影里的人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成长,正如特尔玛所说,很多人尽管外表已经成熟,但内心却始终无法长大,无论是执念亦或是逃避。童年是一种特权,每个人都该拥有,我们不该剥夺,但是我们也必须成长,不能永远当个孩子。
唔,但是我觉得不论什么时候,内心还是要保留着自己的孩童时刻啦~ 就像中年男人心中的那个卷发小男孩一般,你知道你已经是中年了,但你心中还是有那样天真可爱、觉得不知道的东西都cool的童趣吧。That's so cool!
走失与拐卖儿童这事儿,不仅国内电影中常见,国外电影中也有,比如BBC今年出品的电视电影《时间中的孩子》。
如果只看片名,你大概不会猜到电影想表达什么。偏偏这样一个带着点意识流和文艺片调调的片名,却高配了卷福这样一个男主。
影片改编自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想用一集的容量来涵盖一本书的内容,看完难免有点意(一)犹(脸)未(懵)尽(圈)。
卷福饰演的男主角斯蒂芬是个儿童文学作家,有一个爱他的妻子朱莉,和一个可爱的三岁女儿凯特,生活美好而幸福。但是你们懂的,生活么,总会给你来一点出其不意的打击,问你刺不刺激,惊不惊喜,然后还要强迫你笑着活下去。影片中,故事正是从凯特的失踪开始。
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一切来得毫无预兆。斯蒂芬带着女儿去逛超市,当他在收银台结完账后发现女儿就这么不见了。是走失还是被人拐卖,又或者是什么其他阴谋,电影没有交代。但一个孩子的失踪,必然给整个家庭带来致命的打击。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争吵成为夫妻二人主要的沟通方式。
一次次的寻找,只是换来了更大的失望。朱莉决定搬去乡村,用分居暂时缓解二人的关系,以及丢失女儿的痛苦。逃避,是朱莉选择的解决方式。
而对于斯蒂芬来说,不逃避不等于被生活善待,即使住在原来的房子,一切也不可能回到曾经。
时间一天天过去,妻子逐渐适应了乡村的生活,而斯蒂芬也重新开始他的写作工作。生活看上去归于平静,其实大家都只是在假装遗忘罢了。时间当真会改变一切?也许,对斯蒂芬来说,这可以成为一个自欺欺人的理由。
你得承认,想念就是会呼吸的痛,而且一碰就更痛。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能让斯蒂芬触景生情,他无法走出弄丢女儿的自责,更无法停止对女儿的思念。
女儿的房间还维持着原样,而自从女儿失踪后,斯蒂芬还养成了外出时在门上贴上字条的习惯,上面写着他的手机号,因为他怕女儿回来或是有人提供线索。甚至,他不止一次看到和女儿相似的孩子,当然这不过都是生活开的恶意玩笑。
翻翻卷福演过的影视剧,无论是大侦探福尔摩斯,还是《模仿游戏》中的天才数学家图灵,又或者是即将上映的《电力之战》中的爱迪生,男主妥妥的都是“大人物”。难得这次演一个普通人,竟然如此被虐?!
讲真,如果你不是卷福的粉丝,或许很难耐着性子看完第一遍。至于是否很好地还原了原著,作为一个没看过小说的人自然无力评价。但在剧情呈现上,的确略显绵软与乏味。高开低走的豆瓣评分(6.7分)与之前吸引人的预告片形成了鲜明对比。
原本以为会是一部英国版《亲爱的》,越看却越觉得有点《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意思,但又丧得不够极致。
影片淡化了女儿丢失的过程以及斯蒂芬寻找女儿的经历,所以没有你们想看的催人泪下,反而多了点压抑和深意。
为了创作而在放满水的浴缸里练习憋气的斯蒂芬,又何尝不是那个想变成鱼的男孩?
斯蒂芬的好友查尔斯,为了找寻童真而隐居山中,他以近乎疯狂的方式享受着自己营造出的童年乐趣,但最终以自杀结束了生命。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想要寻回孩子般的纯真大概很难罢!就像查尔斯看上去神经质的行为一样,难以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但别忘了,“童年是一种特权”。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还安排了一次斯蒂芬与母亲恍如隔世的遇见(原著中也是如此),为剧情又添了一丝奇幻色彩。原来斯蒂芬的母亲也曾经差一点永远失去他。
这一幕在片中三次出现,也成为朱莉迎来新生命的预示。父母与子女还真是一种奇妙的关系,比起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为人父母的成年人有更多是从孩子身上学到的。
不要怀疑剧情,或许导演只是没有找到更好的表现方式。比起失去子女,电影似乎更想强调“成长”本身。
一次次把自己闷入水中的斯蒂芬,在用自己的方式成长着。而朱莉选择独自等待一个新生命的降临,也是她的成长方式。所以,我们是否也可以把查尔斯的死看作是一种拒绝成长?
从成年到成熟,不止是身高与年龄的增长,想要变成一个“真正的大人”还要经历很多。那个走失的孩子,正是随着时间而消逝的纯真。
致走失在时间中的孩子,那是每个成年人在找寻自我的成长过程。
作为麦克尤恩的书迷,去年听说了《时间中的孩子》要被BBC改编成电视剧时真的是挺兴奋的,虽然后来电视剧变成了电视电影,fine,有的看就行吧。然而,不得不说,真的是很失望,墙头本尼都救不了的失望。 影片的主题呢我也不想多说了,毕竟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可以说它是对走失儿童的社会关照,也可以说它在讲逝去的童年和成长的剧痛,再或者是两性关系、政府行为反思等等。但其实这些主题说到底也是聚焦于一个意象,“孩子”。人们对孩子的态度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精神, 这个故事以孩子失踪开篇, 以寻找孩子为主线, 并以孩子出生结尾, “孩子”在结构和主题中都占据中心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我觉得可惜的地方,恰恰在于影片对原著另一个重要意象的忽视,那就是“时间”。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吐槽查尔斯回归童年那条线显得格格不入,以及斯蒂芬的母亲在酒馆看到他的情节太过魔幻让人一脸懵逼。不得不说,后现代主义的时间写作要想改编成影视作品在表现上往往都会大打折扣,太过了呢容易有装逼之嫌,太少了呢就会像这部影片这样表意不清。 “时间中的孩子”其实表达的恰恰是创伤过后“从时间中逃离的成人”,因此,对斯蒂芬来说的时间静止与缺口、对查尔斯来说的时间倒流,都是他们逃离时间的方式。然而,“孩子”终究要回归时间, 走向成熟。查尔斯没能实现这一步,所以他就只能作为一个孩子死在树林里了。(这一部分影片表现的死因导向成了查尔斯撰写育儿指南事迹败露所以自杀或被灭口,难怪很多人不理解他的人设。) 斯蒂芬走向成熟过程中有几个和时间有关的顿悟, 分别是他在时间缺口中的酒馆外看到自己的母亲并使得母亲留下作为胎儿的自己,接着时空交错他来到木屋和妻子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以及后来斯蒂芬在时间缺口中解救车祸中的卡车司机乔(这里影片未拍)。另外,斯蒂芬走向成熟恰恰对应了小说中象征孕育孩子九个月的九个章节。这一系列关于时间的意象,试图说明的是爱和生命是回归时间的最佳方式。可惜的是,这些在影片中都没有合适的表达。 总而言之,对于原著党来说影片是有遗憾的,看完电影呢我是已经准备回头再去啃一遍原著了。
是根据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同名旧作改编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是作家史蒂芬丢了四岁的女儿。史蒂芬开始走向漫长的寻找女儿的道路。看到这里,我马上想当然的认为,接下来一定是孩子被拐卖,史蒂芬和骗子斗智斗勇,最终大团圆。继续往下看,才明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不禁暗自埋怨自己犯罪片看太多了。
影片循着两条线发展,一是丢失孩子的阴影笼罩着史蒂芬的生活,导致夫妻分居,史蒂芬自己惶惶不可终日。内心痛苦挣扎,举止茫然失措。还曾经错认了别人的孩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没被抓起来就算运气了。然而毕竟生活还要继续,他尝试着修复与妻子的关系,继续写新的小说,和年迈的父母交流,走访以前的朋友。而头脑中挥之不去的还是自己的女儿,想象着她几年来的生活,思考着成长的烦恼。麦克尤恩在书中说道:“别忘了,童年是一份特权,正是自己的父母,作为社会的化身,授予了自己这种特权,而且父母这么做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让史蒂芬焦虑的是,因为女儿的丢失,让自己无法奉献这种牺牲,女儿更是无法享受童年的特权。
另一条线是史蒂芬最好的朋友查尔斯。他经商后从政,官至部长的高位。突然有一天他厌倦了这种生活,辞职到乡下隐居。连英国首相都气的暗地里给他使坏。查尔斯层对史蒂芬这样说:“我们都在寻找孩子”。查尔斯是在为自己寻找消失的童年。在乡下,他放荡不羁,像孩子那样在森林中奔跑、爬树,修造自己的洞穴。幸亏他有个贤惠的妻子,虽然不理解他的行为,却在耐心的等待。可也没等到查尔斯回归“正常”。他最终绝望了,尘归尘土归土。史蒂芬在给查尔斯的悼词里为查尔斯也是为自己做出这样的评价:“这世界配不上如此美好的他。因为他始终坚持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正直与纯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不经意间丢失了这些品质”。
有个老话叫做“童言无忌”。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童年,只有在那个短暂的时光中,他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自由的说话,自由的玩耍,自由的呼吸。不用去顾忌别人的目光,不用去理会大人的评说,不用去参与社会的纷扰。而在成人世界中,人们普遍能够宽容也正是儿童的行为。“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闲看之余,是不是也有些许的羡慕和惆怅?
尽管烦恼,人们总要长大,时间中的孩子成了标准的社会动物。读书认字,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在碰了多少个钉子之后,逐渐“成熟”起来,戴上了又重又厚的面具。从乞丐到土豪,无一都活的很累很无奈。童年是回不去了,纯真也没有了。年纪越大越变得城府森严老于世故。只有在含饴弄孙之时,勾起一点早已忘却的记忆。
人类组成了社会,社会也在改造人。社会的直接责任是要让人们免于恐惧,免于贫困。那么随着社会的进步,是不是也可以让这个世界免于虚伪呢?我想,这真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影片改编于小说,可是在短短90分钟的时间里,很难承载原作者那么多的思想和情感,甚至省略了许多情节。不过即便是刚刚走近麦克尤恩大脑的边缘,仍然可以给观众们不少启示。看这个电影,需要沉下心来,稳稳坐好,不吃爆米花,慢慢看,慢慢想。
飞机上被卷福吸引点开的片子,抱着睡熟的丸子看完了。
片子讲述卷福因为不小心在超市走丢了自己的孩子,之后的三年一直在自责和寻找中度过,终于在三年后和妻子重新生下一个宝宝。同时,他的好友帮政府编写儿童教育法案时迷失了自我的童心,只能靠去深山天天像孩子一样玩耍这样极端寻找童心的方式自我救赎,最终还是在绝望中自杀。
看完片子的现在已经是深夜1点半,但它带给我的震撼让我毫无睡意。在儿童教育方面,我一直是没有话语权的。我时常嫌她们麻烦幼稚,但其实我自己知道真正幼稚又没趣的是我自己。
几乎每个孩子都带着与生俱来的纯净、好奇、单纯。喜欢某物就立刻表现出来粘着不走,不喜欢就大声say no;高兴就肆无忌惮的大笑,难过就旁若无人的大哭;每天有真正问不完的为什么,每天都要大声表达对爸妈的喜爱,每天都会很直白的求关注。如此直接、透明,直指人心。
THE CHILD IN TIME.
Pure Drama
那种遗失感在这里都被描述的深入人心
不是说那种撕心裂肺 而是作者试图去保留的那片美好
A truly touching story.
Time can not heal everything, but it brings hope.
最开始以为是家庭创伤治愈片,看着看着成了科幻片就差出现时间旅行者了,最后又回到情感片。想刻画人物但未成功,BC在小人物感情细节的表现差把火
疯朋友的线插入让人困惑,没有了孩子,新的希望,看到未来的孩子,好神奇,不是男主,看不下去。
靠新仇忘记旧恨,靠时间治愈创伤,靠未来弥补过去,一点也不治愈,反而让人非常无力。三星加一星给卷福的演技,把小女孩认错成kate在校长室哭的时候太难过了。
某些角度,在看不到眼睛的时候,我以为是在看nadal在演电影。
没当过爸妈体会不到这种痛苦 但是Cumberbatch演技多少拉近了这种距离
“我想要记住关于你的一切。”
可以说是严重undermined麦克尤恩的原作了
可惜可惜,氛围很对,但是改编笔力不行……
基本靠演员的台词表现,镜头语言有点匮乏,剪辑也比较混乱
主线清晰,时间闪回的几幕,倒是多了一些魔幻色彩。
Manchester by the sea
看完我是懵逼的,这可能是我2017年看得最烧脑的电影。
比芙芙和MM那部定情之作“Ça n'arrive qu'aux autres-1971”多了些支线,整体很痛且很美。但我不愿意给它打高过芙芙的分。
英国版的失独家庭记录。儿童拐卖其实世界各个角落都有,而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孩子的,各有对孩子亲生父母的,多少家庭因为孩子的丢失而破碎。英国人可能就喜欢这种散文诗的调调,没有歇斯底里,只有平淡的忧伤。卷福这里没有足够感染力。
一个丢了女儿的普通父亲,BC诠释得还不错。没看明白查尔斯那条线。配乐加分。
活在过去的就让他留在过去,活在未来的就让他活在未来,活在当下的就让他活在当下。
本尼父爱爆棚。拍得很细腻,像散文诗。
赢了赢了,就是这种久违的英伦文艺范,看着太舒服了。我缺是真美啊,满屏的细腰长腿,伦敦腔依旧好听到炸,相比之下女主说的是哪里的方言喔(抠鼻)。
BC的演技啊啊啊,比原先更多了份为人父的成熟,特别棒。剧情就一般般。
朋友那条辅线十分硬拗,还有强行往“童年”主题上靠,以图深化和升华内核的各种素材细节——那名首相、那个政府主持的研讨会、以及出台的儿童教育计划等,也都透着刻意和多余,交待得又语焉不详,看得人一头雾水、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