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布莉卡 官网: http://pabulika.com/
《杜十娘》是痴情女和负心汉的传统故事,同样的情节拍成现代剧一定乏味的让人昏昏欲睡,但这个拍的很有古典味,原汁原味的《三言二拍》更是好看,古白话怎么读怎么爽。
书影音:卓依婷《杜十娘》+1981的电影《杜十娘》+《三言二拍》里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文章链接:http://pabulika.com/dushiniang/
死亡是悲剧永恒的主题,中国人的为爱而死,为情自戕,是吹熄蜡烛的最后一口气,是解脱,更是新的开始。 祝英台死在梁山伯墓前,相较于西式罗密欧的殉情,情景上更绝望,由此显得死亡反而更有希望。梁祝是个人情感与集体传统冲突下的悲剧,化蝶是民间对这个故事所能想象到的最好结果。有多少不圆满的中国爱情戏文里,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但又不只是死亡,他们化蝶或者成仙,终归是脱离了凡世,传达的是中国独特的死亡观:并不是为了爱与自由,我愿付出死亡的代价,而是唯有死亡,才能带我走向真正的爱与自由。
哪吒剔骨还父,剜肉还母的故事家喻户晓。李敬泽在《作为哪吒的文学》有写到,《西游记》里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那是革别人的命,很好,而哪吒这个少年是革自己的命。他剔骨还恩,他抛却已有的一切,走出他人的庙宇和城邦,进入广阔原野,越过种种界限,获得一个新的心。他脱胎换骨,然后在原野中,摘一枝荷花,或随手摘一枝别的什么植物,就以此作为自己的身体,获得一个新的身体。 这种自我毁灭的行径,往往蕴含着追求自我超越的本质,实际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就像今天观的这部影片1981版的《杜十娘》。杜十娘童年无奈被卖、母亲绝望自尽,数十年苟延残喘,八年青楼受尽屈辱,以为幸遇良人,孤注一掷携珠宝万两与李郎远走高飞。谁知李甲以家世和前程为重,转手将十娘以千两纹银倒卖给盐商孙富。而后杜十娘闻知,如雷轰顶,自己痴情追求的理想全告破灭,心如刀绞。电影高潮,正当李甲与孙富双方人银过手时,杜十娘打开百宝箱,指点着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尽吐满腹哀怨,倾诉世间不平,怒骂孙富,痛斥李甲,将件件宝物抛向江中,最后纵身跃入长江的滚滚波涛。
“我杜十娘虽出身卑贱,却是个堂堂正正的人。八年多少王孙公子,朱门豪富,车马盈门,万两黄金,都没能买到我杜十娘半点真情!”杜十娘船前投江是坦荡自尽,更是向死而生。一个人抛弃所有去追求内心最渴望的最珍贵的,这样的孤注一掷是另一种形式的对自我的坦诚相待。杜十娘的悲剧是封建时代赋予的既定结局,杜十娘的死比她生前无数的莺啼婉转和翩翩起舞还要美而壮观。 无论是梁祝的化蝶还是哪吒的自刎抑或杜十娘的自尽,有着同样的情感核心——一种身份与自我的割裂,一种面对庞大社会的无力,一种熊熊燃起的、无处可去的愤怒,于是举起了剑,不知刺向哪里,只能转向自己。 漫长的历史和集权,成就了高度统一的社会共识,依旧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旦凭自我意志行事,便极可能成为脱离纲常的异类,自己乃至亲友都要承受来自整个社会的弹压与抨击。此时社会的压力和亲情的绑架达成了同盟,完成对自我的共同绞杀。亲情血脉绑架你,周遭舆论压制你,公序良俗束缚你。你心里知道一切都不对,但是表面上看去一片风轻云淡,一片井然有序,所以最后只能“挥剑向自己”。
就像《牡丹亭》里,杜丽娘说良辰美景奈何天,好像人是命运的人质,一切故事的暗线必定指向此恨绵绵无绝期。由此可见,中国人的爱恨情仇全部指向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胜与和解,只剩“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离魂时一改病容,鬼魂披鲜红的披风出来,神采奕奕,比活着时还像活着。我想她此刻才是个活人,才是“姹紫嫣红开遍”,从前只是行尸走肉罢了。 这样的死之咏赞是中国人才能理解的家与国的悲剧,忍耐与克制是秩序紫禁城下每个个体生存底色的暗与哀。
看了些评论和弹幕,觉得很多人对李甲有误解,觉得他嫌弃杜十娘是妓女,又贪图其钱财。其实不然,这全部因为李甲自己的身份处境有关系。
第一,作为官宦子弟从小到大一切都是别人给的,物质条件包括感情从来都不是自己努力争取而来,不会像普通人一样珍惜自己努力争取到的一切,自然也就不会把杜十娘看得比杜十娘看他一样重,这就是两人的情感冲突。其实从李甲四处借钱、偷拿白眉手帛到想要放弃家业去私奔还是能看出来李甲真心爱着杜十娘的。
第二,李甲在外看似花天酒地自由潇洒,但他实际上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没有什么主动权,没有财政权也决定不了任何事,关键他花了那么多钱考试还没过,考试是一件可以让李甲在父亲面前有话语权的事,这个很重要,如果他考试过了就有了主动权也不会如此在意所谓门当户对娶妓女的事,这一点可以从李父第一封信和自我独白的剧情可以看出来。
第三,李甲如此家境,并不会对十娘的珠宝有所贪图,可能都对这些东西的价值没有太明确的概念(这里可以从孙富对珠宝的态度可能看出来)。但毕竟李甲还是有文化,无价珠宝和一千两哪个更贵他还是知道的,两者对比主要是用来羞辱李甲。
另外一提李甲不具备盐商孙富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练就一身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他可能从小都没有什么人与他对抗,只有一个具有压倒性力量的父亲,如此生活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个容易听信他人的性格。不然也就不会一个设定成商人,一个设定成官宦之家的书生了。
孙述宇曾说过:
“《红楼》的故事中,晴雯的贞洁是毫无疑问的,读者从头到尾都如作者一般知道得清清楚楚,只是王夫人由于一时误会而枉加给她淫荡的恶名而已。王夫人的误会何以竟一直不能消除而要晴雯屈死,这是关乎本书艺术本质的关键问题,答案也许很多,但最根本的显然还是,非此便不能引出故事的精髓部分,即是那荡气回肠的永诀与私祭场景。这些场景,乃至这整个故事,明白是写来赚人热泪的。”
同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以最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是作者写来赚叹息的。
必得如此吗?
当然不是。不说唐传奇中的女性,即便在明清,也有更积极的案例。《女聊斋志异》写了这么个名妓:
柯寿菊,字丹薏,广陵乐工女生。其大母八十诞辰,梦女冠持赠丹菊一枝为寿,翌晨,女生,进以名之。髫龀失怙恃,叔无赖,鬻入勾栏中。六七岁,闻人诵诗,窃爱之;见文士即求指授,一听了了。十岁初度,口占一绝云:“戏控青鸾下碧空,十年尘梦堕西风;此生不作韩枢密,愿抱秋心老蕊宫。”一时传诵,佥谓是儿命薄心高,恐非佳兆。及长,美而侠;富儿大贾,争以缠头媚之,辄时分济寒。年二十,自以千金脱籍。私谓狎客某甲曰:“儿齿日渐增矣,浮沉风尘中,终无了局。频年积,不下十万金,颇可自给。愿乘色未衰,择一才貌俱优、可同白首者,托以终身。君阅人多矣,烦留心物色;倘当意,不吝谢也。”甲笑曰:“诺,容徐图之。”有山阴陶公子者,少年俊美,薄游广陵;艳女之名,兼利其资,赂甲求为说合。时女已独居谢客,甲特往述公子向慕意,并盛夸其门第才貌。女命导公子至,相而后可。既至,果一见目成,两心相许。公子言妻相祭频年,死在旦夕,虽暂居鋍室,一俟中馈虚人,即当正位。甲居中怂恿,女喜,遂定割臂之盟。定情后,两情缱绻,誓同生死。 居无何,公子告女曰:“将如京师,纳资求官。”问:“何官之求?”曰:“倅丞可耳。”问:“何不求守牧?”曰:“固所愿也,奈资不足何?”问:“所绌儿何?”曰:“五千金足矣。”女笑曰:“此亦甚易办,妾当足成之。奈何甘就冷宦?”公子大悦。翌日,女为治任祖钱,出五千金付公子曰:“趣速经营,早去早归,免妾久盼。”公子唯唯,订期珍重而别。逾期公子不至。女问某甲,但饰语支吾;及坚诘不已,甲乃实告。公子固携归乡里,入京求官,皆属诳语,且其妻悍妒,亦不敢纳妾媵。女知为公子所赚,殊不恚愤,笑谓甲曰:“妾初见若言大气浮,固虑少年轻薄,不可终恃,今果然也。”因详问公子里居第宅,自买太平巨舫,携媪婢五六人,径如山阴,僦屋而居,与公子望衡对宇,戒众勿泄。瞷公子母寿辰,贺客盈门,女华妆命舆往。公子方肃宾在堂,骤见女至,大惊失色。众客不知谁何?睹女容光焕发,讶为天人,凛然不敢正视。女乃向众客敛衽致词曰:“妾广陵乐工女柯寿菊也。诸公非公子族党,亦必贵戚,妾有微忱,愿为诸公陈之,可乎?”佥曰:“愿闻。”女遂备述公子赚己始末,已,乃指公子而数之曰:“妾始以若贵公子,必知自爱,故遽以终身相托,不虞轻薄儿居心龌龊。但涎妾卖笑金,巧设骗局,自以为得计,不知妾卖笑金固用之不竭,特笑若太器小,无福以消受之耳。”公子闻之,汗流满颐,惶愧俯首,默无一词。众客为之缓颊,并好言抚慰,愿其为调停,令公子谢过,仍践前盟。女谢曰:“诸公休矣,此等龌龊儿,妾誓不与相见。今所以不惮劳苦,千里而来者,诚以若今日可负妾,异日负君、负亲、负妻、负友亦何不可!故特将若人暴告诸公,俾各慎与交游,勿受其诈耳!”众以女言爽诀,知不可挽,因谓公子所携归五千金,当如数返璧。女笑曰:“此尤细事。若重利轻义,妾则不然;今既为若所赚,直如当日缠头少博此戋戋耳。况妾平日赒济究困,浪掷何止倍蓰。若既爱之,亦第蹴尔与之,以大快其欲可也!妾去矣。”遂别众,从容上舆登舟而去。公子面如死灰。众相对叹息,但讪诮公子薄幸而已。
这只是故事的一半。柯寿菊后来自择一老名士,成为他的续弦。那男人骗走了她的十万金去做生意,利润翻了一番后,翻脸不认人,要跟出身乐籍的继室作切割,本钱还给她,两人生的小孩也任由她带走。经受这样的打击,柯寿菊依然没有自杀,断然离去,抚养儿子。“四十岁后,改号瘦菊老人。然风骨珊珊,虽当中年,望之犹如二十许人。”
《女聊斋志异》的作者是一位清末女性,名叫贾茗,因为仰慕蒲松龄的作品,撰写了这本人物志。民国二年,此书出版,叙曰:“昔人云:'古今山川灵秀之气,往往不锺于须眉丈夫,而锺于妇女。'谅哉是言!……留仙有知,得毋啾啾于青林黑塞之间,曰不图百数年后,尚有异体同嗜之替人在。”网上可以查阅。
古人写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对当时价值观的反馈。从什么视角,选取什么事作为歌颂对象,动机鲜明。考虑到香草美人的传统,晴雯、杜十娘必然有意象上的寄托。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小时候看过潘虹那版电影。李郎诚为积石如玉,杜十娘却很不风尘。八十年代的编导把冯梦龙那个劝人擦亮眼睛的故事,提升到反封建的高度。十娘得知被李甲出卖的当晚,回忆起童年被人牙子带走,母亲追赶不及,跳河自尽。这个原创情节是她之后投江的线索。因此,谴责的不止是一个负心人,而是整个黑暗社会。
2020年4月
电影里同样的发乎情止乎礼,对比爆剧真的讽刺啊。当时的娼妓有几个是心甘情愿的呢?这是我杜薇八年的心灵血肉,八年的买身钱呐,握拳颤抖的手太难忘了。想到梦华录美化官妓,不正视她们的苦难就痛心,还是2022年。潘虹老师扮相好美,身段也绝👍
近日看潘虹主演的《杜十娘》,发现里面演纨绔子弟孙富的娄际成,居然就是娄烨导演的父亲。一个始乱终弃的风尘故事,近乎哀感顽艳,杜十娘在知道自己被情人李甲转手卖给了孙富的详情后,潘虹演出了哀莫大于心死的悲戚、绝望,这种悲不是歇斯底里那种悲,甚至带着一丝毁灭性的理智和自嘲,心死,是确凿无疑的。潘虹形神内敛,收放自如,情绪酝酿极佳,船头怒斥之后幻灭,先是沿江心抛弃珠宝首饰,直到携百宝箱只身投河自尽。1981年第4期的《电影画报》上有介绍这部电影,彩色印刷,美极了,小时候经常对着杂志发呆,猜想剧情走向。
小时候看的,当时好想跳下河去打捞杜十娘扔进水里的奇珍异宝哦
先看的故事,后看的电影。忘了电影结尾是否保留了最后托梦赠宝箱给船夫的段落。潘虹真的太美了。
高中语文老师上课时放的,全程目不转睛盯着潘虹。
规矩,认真,老片气象。服化道值得玩赏。选角非常成功。台词多是来自冯梦龙的原作,而电影里的人物则更扎实。潘虹是我喜欢的一类演员,有贵气。有趣的是,大陆和香港的杜十娘,分别选择了潘虹和李嘉欣这两位混血美人出演。或许下意识里,名姬就该是一张明艳张扬的面孔?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观看时间:2007年。观看地点:高中文科楼13班教室语文自习课。
中国古典电影美学的高峰,可惜再往前是戏曲衣箱,往后是港台歪风,80年代本可以往更系统化发展的古典影视审美成了无以为继的独苗。
伤害杜十娘的不是爱情,是那种人生走到绝境、终感社会容不下自己的绝望,她恨的不只是这个男人,更是那个吃人的社会,她只是用死亡嘲笑这个社会,死亡是她的反抗。
记得和妈妈一起看的,当时我妈是鼻涕一把泪一把了,我还在看笑话。等到上了高中再看才看到潘虹的美和杜十娘的决绝。
加了太多有的没的配角 杜十娘也是哆啦a梦的一种 什么宝贝都藏着掖着
经典~。。乃至小时候自导了许多遍囧 = =。。。
很喜欢1981年版《杜十娘》的仕女画风,这部电影的制作真的很走心。在古代聪明成熟的杜十娘以投江自尽表当时赞颂的女性贞烈之志,如果是现代杜十娘应该用自己的百宝箱把自己赎回来。
记忆中故事是拍的挺好看的,虽说当时(90年代看的)没觉得女主多美(确实是个漂亮姑娘就是了),但怒沉百宝箱的一段真的带动情绪。现在看演员才知道,原来我是看过潘虹版的哎………我脸盲,到她《股疯》之后N年40+重出拍剧总演恶女人才认得她~
潘虹当年真是绝代佳人,而且演技确实出色,很赞的一版,告诫深情善良女子切勿爱错人。
孙富谋夺美色,轻掷千金,固非良士;李甲不识杜十娘一片苦心,碌碌蠢才,无足道者。独谓十娘千古女侠,岂不能觅一佳侣,共跨秦楼之凤,乃错认李公子。明珠美玉,投于盲人,以致恩变为仇,万种恩情,化为流水,深可惜也那名姬姓杜名媺,排行第十,院中都称为杜十娘,生得: 浑身雅艳,遍体娇
为潘虹阿姨的美貌打三颗!如此交际名媛白富美因为被一渣男辜负了于是携巨款投江自尽。。。胸中顿感一万只草泥马在奔腾。。。
儿时看《杜十娘》,应该是在村里的某个晒谷场。后来又读了“三言”“二拍”,很长时间算是树立了我对中国古代女性若干天真的想法,和一个不太正确的女性观。女性崇尚爱情,拒绝物化,却只能以死相争,想起那些不愿被侮辱被欺凌最后决然喝药上吊跳楼自戕的美丽尸身,悲乎!后来略经过一些人事之后,才发觉中国古代女性,《诗经》之后,若还能发出一点真实的声音,只能是泼妇、妒妇、娼妇、悍妇者流了。那些所谓的贤淑秀慧,被宝塔镇着,被牌坊压着,早已发不出任何声音了。如今回过头再来看这部电影,明珠暗投,又岂止十娘哉?她们一样在苦熬。
友邻提到杜十娘,第一想到的就是潘虹的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当年潘虹还是个美人演戏也张力十足,但现在所有形象都是一个模子可出来似的,十足不通人情世故的恶婆婆,她也不是不会演戏,但为什么不挑一下剧本呢,完全想不通,就算入老年也可以有自己的戏路,她完全是把自己封死了。。
小时候好多年都忘不了杜十娘最后往江里扔宝石、项链、玉镯的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