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剧透。
友谊。
怎样的关系可称之为友谊?长久以来我致力于苦苦追寻某种友谊,很难确认我现在拥有。这段友谊给我信心,并为之数度落泪,眼泪真实地从鼻梁两侧流下。
爱丁顿在一战前夕得知爱因斯坦这位尚不知名的理论科学家,因缘之下,研读演算推论验证爱因斯坦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观点。他们在一战英德双方意识形态阻隔之下,在伦敦与柏林之间互通信件,谈论牛顿经典物理观与宇宙运行理论,五年时间,并未见面,在科学场域中相互神往。最终爱丁顿借由观测证实了爱因斯坦对于曲率的假设。
权威。
挑战权威是困难的。现行的种种策反言论都似乎怂恿我们挑战权威,坚信自我,放在这里来看,都是无知者愚蠢的歇斯底里而已。爱丁顿阅读爱因斯坦理论,理解了爱翁提出的问题,之后数度写信交流,在与英国科学界神学观的激烈搏斗(内心中)、对水星运行的计算确认之后,终于做出推论,牛顿是错的,上帝可能在打盹。现在或许难以理解为何神学总要插手科学的事,但在牛顿经典物理观中,牛顿建立起传统力学大厦之后,却将大厦的基底——重力——交由上帝处置,三百年来无人质疑。在一战背景下,其后的科学研究由于各自阵营不同而迎来了紧迫的时刻,动摇上帝的机会被爱因斯坦抓住了。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量子理论、进化论生物实验、精神分析学的建立,科学与神学的博弈进入至关重要的阶段,这里的这个故事即为此背景的一个缩影。
国界
科学是无国界的。因为备战,英德双方都开始抢夺科学家,即所谓人才引进。而此时科学研究在两国意识形态影响下也各自选择起阵营。包括普朗克、哈伯这些现今科学界大佬都有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分界,甚至不乏放弃宗教信仰,以投入相应阵营的研究中去。更过分的是,德国科学界为德国军队研制出化学武器,在奥索维茨战役中造成英军的大量死亡,成为现代战争史上第一场毒气战……对此种种,爱因斯坦始终确信科学的伟大,它超乎国界,超乎仇恨与愤怒。另一边,爱丁顿因奥索维茨战役痛失爱人,嗯,我们可敬的科学家是同性恋。不过这并未影响到爱丁顿对于科学的理解,这一点上,他与爱因斯坦是人类共有的科学家,他们都是第三阵营的人。而影片对于科学精神的阐释可谓处处经典,可乎格言。
科学。
对于广义相对论如此难以理解的东西,处理的很好,很容易理解,爱丁顿将其简化为一块桌布与馒头的关系,爱因斯坦的灵感来源被简化为他在街上走而车都对他绕行。每个严谨结论的推演过程并未出现,而是以相当耍酷又不失准确的方式表述出来,对于略知高中天体物理的人而言,都可以消化理解。毕竟,最主要的,它是关于真理与友谊的故事,而真理与友谊,我们应当都有概念的。
影片给四星。因是觉得英伦味道太重,略为贬损德国,这就显得很不“科学”了。
这是一个跨越战争与空间的科学家之间的思想交流。爱丁顿让爱因斯坦名声大噪,却在电影的最后一幕握手微笑。
故事要表达的内涵很丰富,战争、立场、宗教、同性之爱、出轨、科学与真理……很多矛盾和艰难险阻,而这部电影却处处表达得极为克制,每一步每一个情节,都点到为止,充满了英国气息的沉敛和宁静。让人看着,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即使是较为外放的爱因斯坦线,也无法逃脱这些气氛——爱因斯坦的张狂和有趣、反叛和骄傲,也无法抹杀影片的基调。
喜欢他陪孩子在河里穿上玩耍的场景,鲜活、古怪且幽默。但这种令人会心一笑的气氛很快就结束了——他回家了,看到了妻子,态度变得敷衍冷漠。于是这个人开始不可爱了……他私生活的作风令人讨厌,对妻子对孩子有失责任,心疼他的妻儿。
我是因为David看了这部电影,他身上总是糅合了极其鲜明的矛盾特质,眼神总是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他的眼神坚定、沉默、内敛、固执、悲伤,在一些时候,还带着青涩、胆怯、悔恨和骄傲。把爱丁顿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通过这样的表演展现得淋漓尽致。偶尔几个镜头会让我想到他演的Doctor,那个快活、疯癫、可爱、自由、悲悯而忧郁的形象,我果然还是更喜欢他笑得可爱的样子。
英国人的克制真是无处不在,他们似乎天生就能驾驭好这种分寸。
英国德国两条故事线风格差异明显,爱丁顿的沉郁内敛与爱因斯坦的自由任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两位科学家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工作的认真都令人敬佩。
最喜欢的两个镜头:一个是同事质问爱丁顿他的儿子死在战场上,你有什么资格说这些?而爱丁顿却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深爱的人也死在战场上,但这件事比这些要……他只能沉默。
另一个是他和同事在非洲拍日全食的照片,只有5分钟,天空深邃壮阔,而镜头里只有他一言不发有条不紊地换底片的声音。没有音乐,没有天空的壮丽镜头,只有轻微而有规律的换底片的声音——探索科学似乎就是这样,枯燥而繁复,看起来简单——其实这些都通过了无数艰难的探索、演算、假设、积累。
敬所有超越国界、利益、追寻真理的科学家。
1、英国人拍这片是想说伟大的爱因斯坦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英国男人吧;2、基本上不相信科学研究会像片中表现的这么浪漫和戏剧化;3、挺喜欢爱丁顿那一丝不苟的英伦派头;4、演爱丁顿好友的演员应该是《剑桥风云》中演朱利安·贝尔的那位,看来被同志暗恋且死于战场的角色是他看家本领。
爱丁顿居然暴露了基情,爱因斯坦跟他表妹恋爱,哈哈。还有一战,德国使用毒气。以及广义相对论的诞生。普朗克选的演员跟他本人不像啊。后来证明了当时爱丁顿的测量有误差,属于歪打正着,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实在越来越喜欢爱因斯坦啦~
爱因斯坦的第二个女人怎么能那样呢...人家一出名她就回来了,切
竟然是自然辩证法课上看的,喜欢英国的腔调。醉啦!2018年10月23日博士课上又看了一遍 爱因斯坦是个渣男啊!配渣女挺合适的
我们活得太没性格了,艹,生活是我们的,世界现在也是我们的,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书写历史,我们敌不过影片中的两个技术宅,我们缺乏勇气,但是我们还有时间,那就去做吧。两位演员朴实无华的演绎了不朽的故事,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就从这开始吧
DT你拍什么我都买账
对于这部电影,我已经没有办法客观的评价它的艺术价值,演员的演技等问题几乎没有办法影响到我看完后的激动,因为是一个这样的主题呀,相信每一个物理人,都会为此感动。Idealist,But beautiful.
爱丁顿的基情与爱因斯坦和表妹的婚外情!好吧,此外还有相对论、1919年的日全食观测、一战、德军第一次使用毒气、普朗克.........
"Adding One"
爱丁顿的日食照片对比发现日食前后星光位置不同,由此证明了光线扭曲,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使爱因斯坦从默默无闻变成广为人知的科学家。英国与德国,一战背景,科学跨越国籍。其实这片名让我以为它是基情片。
Genius can't predict, unless an extraordinary guy start to follows.
其实也就三星半吧,惺惺相惜表现得不够力,且爱因斯坦完全是噱头,不如好好发展爱丁顿,但是飞机上坐我旁边的芝大小哥长得实在太像David Tennant了,私人多醒半颗星
我是这么称呼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诸神的年代"...两位伟大的科学家远隔千里...却超越国界与战争达成合作...最终改变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从那一刻起苍穹移位物转星移...一个新的宇宙诞生了...这是多么浪漫与自由的年代啊...
安迪•瑟金斯演人真奇怪,然而沉浸在我DTT的美貌中不可自拔,其实重点是爱丁顿啦。科学没有国界以及追求真理的惺惺相惜虽然片中呈现得太直白,但那一握手还蛮动人。
"The Space is shaped. Starlight will bend. Time is not the same for all of us, but different for each one of us. Such a relative way of seeing, harder, less certain, and more lonely." Einstein himself is lonely too, and marriage made his loneliness deeper.
苹果扔进桌布中,宇宙的真相从此渐渐清晰起来。
爱丁顿是隐忍的、克制的。DT的眼神总是蕴含着无限的悲悯,欲语还休。这是一个被遗忘的英伦绅士的故事,爱因斯坦在这里只不过是个配角,在我看来。
早就烂熟的故事,不喜欢这个爱因斯坦
2009.05.04虽然不喜欢这一任Doctor Who,但David Tennant在本片中的表现出乎我意料的好:抚摸着亡友怀表的颤抖的手,在妹妹怀里哭喊“我爱他”都令人非常动容。此外,我非常喜欢他在本片中的发型,嘻嘻~~奇怪的是,看完此片,我对爱因斯坦的好感度显著下降。
讲了广义相对论是如何形成,太有意思了。英德交战的背景下一位英国科学家去证明一位德国科学家的理论,从而推翻了牛顿的定律,这位英国科学家还要顶着叛国、偏见和基友战死在德国毒气下的压力,爱因斯坦成名后他选择了默默无闻。科学无国界,历史会给出公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