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的第一场打卡,无疑是一场精彩的体验。而最精彩之处在于导演所刻意营造的矛盾,在结尾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时,好像猝不及防挨上了一拳,恰中心口最柔软的地方。最终奥诺夫终于正视了自己的一生,或悲惨或光辉,或罪恶或善良,在雨过天晴之后,放下一切再去远方,也许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难的也不过与自己和解。
以悬疑为名的温情片
急促的弦乐,晃动的镜头,雨夜中不安的男人带着满身的血迹狂奔,开头导演未用只言片语,就轻松将观众带入到恐怖悬疑的氛围中。作为毫无防备的观众之一,我也被导演诱使着开始猜测起男人慌乱背后的阴谋。
来到警察局后的悬疑片段更是堪称教科书级,锁眼背后偷窥的眼睛,雨滴滴落规律而紧张的节奏,都在强调着这是一部“悬疑片”。波兰斯基和德帕迪约演技的交锋让原本略显单调的审问环节变得异常精彩,面对如此精彩的表演,你会舍不得错过任何一个眼神。神经质不安躁动的奥诺夫面对警长的质问闪烁其词,前言不搭后语之间仿佛勾勒出一个在乡间别墅行凶后,企图逃脱罪行的穷凶极恶之徒。
在这样紧张的氛围中,一不小心就会掉入导演的圈套——当你开始思考奥诺夫是否真的有罪,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开始。
随着雨势渐弱,雨过天晴之时,影片的主旨也豁然开朗,警长和警局的存在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了救赎奥诺夫迷茫无措的灵魂。奥诺夫的惊惧迷茫来源于无法与这一生的自己和解,在自我与本我的拉扯中,不堪重负的奥诺夫选择自杀,终于随着警长那一句“这部小说是你最好的作品”,奥诺夫的灵魂也归于宁静。而此时,也才终于意识到导演掩藏在悬疑背后的温情内核,他真正想探讨的是生命应该如何自我认知,自我和解。
走出电影院时,才发现票根上被忽略的“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这才会心一笑。
以审判为名的救赎
在东西方神话中,死后世界总是会和审判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神话中的阎王判官,还是西方世界的天堂地狱,人在世时桩桩件件的言行,在死后逃不过被一一清算。在这部电影中,死后的奥诺夫也是慌慌张张来到了警察局,怀着不安与躲闪,接受警官的审判。
然而警官所进行的真的是对奥诺夫是善是恶的审判吗?
随着警官一次次的盘问,渗入屋内的雨滴一滴滴落下,奥诺夫从一开始的抗拒,企图逃离,到最后开始回忆,开始怀念。作家奥诺夫的一生不乏难以启齿的龌龊,为爱慕虚荣而编造的光鲜身世,灵感枯竭不惜劫走流浪汉的文字,而警长的盘问却并不意在为奥诺夫定罪,德帕迪约犀利却又悲悯的眼神仿佛穿透奥诺夫看到他的内心,他指引着奥诺夫打开那一袋他自己定格下的人生瞬间,指引着奥诺夫回忆起每一个他爱过的人,警局的存在在导演眼里不是为了审判,而是为了救赎,救赎那些在不安与龌龊中痛苦挣扎的灵魂,获得与自己和解之后的平静。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每个人都活在本我与自我的永恒无尽的冲突中,奥诺夫也是如此,在导演眼中,真正的雨过天晴的时刻,也许是正视自己的一生,直面欲望与愧疚,历经磨难后终于坚强的心灵最终发出的那一句感叹,“啊,那是我爱过的人和事啊!”直到这一刻,灵魂才终得以平静。而鼓起这样的勇气,也许就耗尽了普通人的一生。
整体来说,我还挺喜欢的,就算没看得那么明白。角色不多,场景以警局为主,剧情的推动也主要是靠警长和作家之间的对话来推进。但作家和警长/警员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作家被警长盘问时的回答及他脑海里闪现的回忆也在不断改变。作为观众,我全程在努力地在判断真假,试图推演事情的发展,就还挺有趣的。
根据豆瓣上大家的普遍看法,所谓的警局,是作家死后回顾自己人生的地方。在不断被盘问的过程中,作家逐渐坦白自己的真实出身;回忆起那些曾对自己很重要、但被遗忘了的人;坦诚自己已经灵感枯竭,写作与饮酒一般,都是上瘾一般的快感。最后解开的悬念是,作家没杀别人,而是选择了自杀。 期间有很多记忆的闪回,一开始是快速闪现的照片,随着记忆的恢复,变成了一些片段。有些片段,好像是重复出现,但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感觉特别有意思。好像人的回忆,基于真实,但不一定完全真实,每次回忆都可能变得有所不同。 站在已死之人的角度回顾/反省自己的人生,谎言都变得不那么必要了,可以非常坦诚地面对自己。翻看整整俩麻袋的照片/回忆的过程里,能很清楚地看到哪些人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最后有个很温暖的细节。作家问警长有没看到自己最后的作品。警长说,看了开头几页,比以往的作品写得更好,一定也比之后的作品更好,没有更好的作品了。真的特别像来自好友的无条件的偏爱/袒护~
托纳多雷依旧是那个沉溺于回忆无法自拔的人,在致敬童年观影碎片与性启蒙之后,又开始剖析过往的创作历程,无论借什么类型片的壳,内核总是不会改变。当然无法改变的还有他廉价的审美与豆瓣250式肤浅的镜头运用。好在全片处处可见波兰斯基施加的影响,封闭空间、大仰角、闪回与音效的配合甚至核心悬疑点的转移都能够体现他作为悬疑恐怖大师对节奏的掌控能力。故事设定点破以后并不新鲜,自杀的作家、作为死亡中转站的警局、全知的死神、无法传达的爱,却依靠叙事上的精密排布与演员的优秀发挥显得丰满。波兰斯基出演还带来了一种奇妙的二义性,悬疑类型本身更契合他过往的创作历程。7
当年买这张D5的时候波兰斯基的《钢琴家》刚刚获奖,D版商也把这片宣传成了波兰斯基的作品。今天看了才赫然发现导演其实是另一名导托纳多雷,而波兰斯基只是作为主演(当然演技也是杠杠的)。片子一遍就看懂了,到最后那段险些泪奔。总结下便是:一曲献给孤独作家的心灵挽歌。
安德烈小哥真帅(大眼睛版吴启华)但是镜头数量多的有些多余。开头第一视角奔跑气氛很足,梦回alanwake。标题最挂羊头卖狗肉的是车站(该不会是station和policestation之误差吧)。也想要一件带肩章的蓝色毛衣
气氛如看卡夫卡的小说
20210613 SIFF No.3|托纳多雷,你的名字是做作。打字员小哥和老波波演的探长当然是可爱的
三星半,波兰斯基如果自己来拍可以去掉所有闪回完全当成封闭空间,那样更戏剧化。悬疑对话救赎!
一部相当另类的鬼片。虽然有点絮叨和故弄玄虚,但所获得的启示足够振聋发聩,因为世上无几人活到生命终点扪心自问过自己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就像观影以后有人会问奥诺夫为什么自杀,那我会反问世人你为什么这么苟活。面对死亡总会拷问自己为什么而死,而活着却若行尸走肉不闻不问。
此片是Polanski主演而非导演,故事性一定不会让你失望。更妙的是,整篇就两个男主角一来一去,却从来不让人看得闷。从人性的角度,也是一个促进Know Thyself的良好诠释。到了最后,回来想想影片标题,也是一个额外的乐趣。
看到结局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好久没看过这样的电影了。过程中一直在猜会是什么样的结局,是《禁闭岛》?不是。其实是XXX。绝对影响了那部电影,只是影片翻译有问题还是有很多没看懂,给个四星。
隐居多年的名作家奥诺夫,因其居所附近发生命案而成为疑犯,不料盘问的警长却是奥诺夫的忠实读者,对其作品情有独钟,一些盘问变成了相逢恨晚的知己对话,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也被一一道出……到底奥诺夫有罪否?死者是谁?
温牛奶,水浸屋,桥底智者流浪汉絮语;有浪漫之处,但悬疑设置现在看来太老旧套路了点,中文译名剧透系列,太不对了;那我也剧透一下:波兰斯基演了个达芬奇 : )
导演牛逼整部影片基本都在同一室内场景完成演员也没超过10个但把故事讲的扣人心弦但愿在死后世界每个人都能被指引梳理回忆打开心结无所执走上下一段旅程
采访/审问-回忆/忏悔 很符合西方的宗教传统,那么既然自杀被视作一种罪孽的话,当然需要一个警察局(police station)来处理。或许绝大多数缺乏自省的灵魂都需要一个mentor来引导(对那些极不自觉的,则需要刑讯)在开始下一段旅程之前,忆苦思甜,谈谈那些微不足道的成就,睡梦里呓语的名字,深埋心底的感激或悔恨。所以喝下那杯温牛奶吧,然后老实交代。
托纳多雷导演,名导波兰斯基和大鼻子德帕迪约主演。影片几乎是双人话剧,波兰斯基扮演的警官非常精明,德帕迪约似乎相形见绌。影片的构思表明上单薄处理冗长而阴暗,但是它所展示的主题是生命境遇和自我审视之间的迷失,是自我和他我残酷角逐,导演带给我们的无关肉体的朽灭而是精神的发现和认知。
#重看#封闭空间内的大量对话(同质于波兰斯基的几部室内话痨戏)+刻意架空的荒谬超验感,初看有舞台剧之风,或以为是一部寻常悬疑片,越往后越逐渐剥离出所谓真相,直至翻出日常记录照片,在对往昔的逐一翻检中才明白何谓回望生命——全片最触及泪点之处,这些才是生命的印记,那些爱过和被爱的人,那些谎言和真心,那些渴爱的孤独呐喊和无穷悔意,都深深镌刻在充满伤痛的生命体验里。警长是镜像里的灵魂拷问,他洞悉所有深埋记忆的伤痕,戳穿自造的光环泡沫——波兰斯基真是又一个被导演生涯耽误的好演员;被质问作家的惨烈复杂前史,竟也神奇地混合着他自身的影子。如果有那么一刻后悔过,一定是倒数时分的无数记忆碎片纷袭而来,快速剪辑制造出的意识流,并没有这样一个车站,唯有喝过孟婆汤后登上天国列车。
#siff 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意境,几处闪电和忽然增大雨量,整个闭塞的空间积水越来越多,意向也越来越多,口哨吹的音乐、胡子、葡萄酒、捕鼠笼、照片…看得云里雾里但节奏越来越抓人直至最后像想起了梦里的记忆,一切都归于沉静了,再也没有能扰乱心绪的声音和图像了,终于可以步上新的旅途…
24届上影节打卡~ 梅雨季跑酷转场~大概剧情不够好莱坞,让坐我旁边的俩菇凉看睡着了…
大雨滂沱最是犯罪的经典剧情背景,而这部电影展开的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和作家的粉丝探长,你来我往,唇枪舌剑,電影张力十足,居然就在一间“屋漏偏逢连夜雨”的逼仄时空里,而所有的好天气和其他角色都在二人的假设和回忆里穿插进行,几乎和我们熟悉的导演风格大相径庭,没有了莫里康内的電影音乐,没有了我们熟悉的喜剧或者大师的出色情色的叙述,只有所谓的罪犯与审问者的针锋相对,喋喋不休。電影应该也是非常“烧脑”,稍不注意就会跟着画面感觉“误入歧途”,到底是不是雨夜杀人,那就打开電影看仔细吧,所谓“幽国车站”也只是一句台词,真的不是中心的关键。
7/10。托纳多雷真正想表现的是自我精神的认知,奥诺雷缜密而清晰的表述能力完全有资格成为作家,但他宁愿做精神上狼狈的流浪汉,孤儿院的苦难、抄袭与名利的压力,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巨大落差成为奥诺雷堕落的借口:依靠酗酒寻找片刻安宁,不敢从写作中探索生命意义,终于活不下去,刮掉胡子、拿出手枪来挣脱自我的伪装,开始审视本我的存在。雨的意象引人注目,开头雨夜狂奔后随着奥诺雷暴躁的言辞躲闪,警局里漏雨越来越多,直到奥诺雷认清自杀的现实正视本我,窗外放晴,探长的神态变得和蔼,命令解开手铐应许奥诺雷打那通一直想打的电话,这意味着雨的精神洗礼结束,自我与本我做最后的通话告别,注视着新来的亡魂,踏上通往天国的车。奈何桥的接引人不像孟婆一样叫死者忘却过去,反而用盘问引导死者接受过去,这种神话设定就是体现东西文化的差别吧。
【SIFF新衡山】表面环境(幽森、压抑的密闭空间)很有波兰斯基气调,而思想内核又似是枝裕和[下一站,天国]——逝者对过往自我的回溯、探寻与拷问。只是后者温润柔美,本片则足够阴郁,时而暴烈,全程笼罩在劲风冷雨的暗夜氛围之中,及至最后(找回记忆,与自我和解)才兀自破晓,雨过天晴。豆瓣长评中至少有两个误区:1.温牛奶与孟婆汤并不相似,因男主没喝却记忆紊乱失却,审讯过程即整理与唤起记忆;2.疾速闪过的过往蒙太奇,非整个人生,而是仅有与宝拉的短暂相处不断复现驻留于心。作者与读者关系问题(尤其是读者应如何看待作者及其作品)亦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如:采访常常毫无意义,只是在重复提问与回答早已知晓的;作家生平与自传信息有不少都可由其自主虚构演绎;被人津津乐道的作品,有些来自作者在腹泻蹲马桶时产生的灵感。(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