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常躺在床上振臂高呼寂寞和无聊,也常常陷入一种混乱的状态。把自己搞得一团糟,绝望的发现一个人的生活其实就是没日没夜的跟自己开着一个又一个小玩笑。于是才想要去看那些大闷片,或者是一些关于孤独和绝望的电影。通常是眯缝着眼睛盯着屏幕艰难的看一个人如何从走廊的一头踱到另一头,或者两个人是如何面对面保持沉默然后暗地里滋生些或暧昧或压抑的情愫。于是发现自己着实是一个愿意和自己较劲的人,比如我用了两天时间来思考自己到底喜不喜欢《夜。上海》。到最后我发现自己真的是无聊极了,当林夕拥抱东东的时候我是真的被感动,这就足够了。
张一白说,《夜。上海》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比《关于爱》里的那个小故事更孤独一点;赵薇说,这个电影非常不真实,它更像一个童话。于是我好奇地跟着导演华丽却并不高明的镜头看见了一个灯火辉煌的上海,这个大都市因为它的美丽它的繁华以及一些人对它的热爱和另一些人对它的排斥而变得更加迷离。夏洛特和哈里斯在东京的邂逅还在让我们津津乐道,《夜。上海》里也有着相似的调调。电影的英文名字被翻译成THE LONGEST NIGHT IN SHANGHAI,语言不通却又同病相怜的林夕和水岛在容易让人迷失的上海度过了漫长的一夜。陈升唱,ONE NIGHT IN BEIJING我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触动了伤心的魂。林夕和水岛可以说都是茫然都市里伤心的魂,林夕爱着东东却不敢表白,水岛和女友八年的感情逐渐冷淡。或许是同病相怜,或许是因为语言不通更增加了一份对彼此的同情,在迷离的上海的夜里两个人产生了一种暧昧的感情。虽然在电影的结尾林夕问水岛你爱我么,但是我相信,爱情只是电影中的一个符号而已,不论是林夕还是水岛,一夜之后他们终究还是要继续各走各的路。两个人的交集,大概也就止于这一场美丽的邂逅吧。
看电影仿佛照镜子,以为自己是旁观者,散场时才发现满目都是自己的喜怒哀乐。生活中,大概人与人之间都会有些沟通障碍吧。沟通障碍,而不是语言障碍。当然有时是因为语言的原因,有时却又是心理上的。比如我常常误解宿舍里福建女孩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比如书店的小姑娘说不清“八折”和“八八折”,比如面对一个已经算是熟悉的人,还是不知该如何介绍自己。电影中,林夕不敢对东东的表白其实也是一种障碍,而水岛和女友之间的隔阂则更加明显。即使水岛遇见林夕,语言不通又成为两个人最大的障碍。所以我仍然固执的认为即便他们看似默契的把“我爱你,你爱我么”写了一遍又一遍,但其实他们不过是在书写自己的心情罢了。林夕对东东的一片痴情,到最后也就化成了被水冲掉的口红。红彤彤的汪洋一片,却怎么也看不出曾经浪漫的模样。
“童话先告诉你白雪公主,生活再告诉你世界上还有巫婆。”我越来越迷信她的这句话。就像我看过了这一场浪漫的爱情轻喜剧,转眼却发现所谓爱情只是一种表面的假象。张雨绮客串的那个赶场艺人代表了水岛过去的八年,从幕后到台前,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爬到最后,高处不胜寒,举目发现四周尽是熟悉的陌生人。是这个城市太冷漠,还是你我走的太匆忙。我们注视着电影里面的人,看他们是如何用我们熟悉的表情动作局促或者尴尬,一起笑一起哭。末了,在散场的时候还要感慨一句,戏如人生。所以我何苦和自己计较电影的好坏,我不是正为着它带来的孤独而感到一阵阵的荒凉么。
在电影进入都市题材时,中国内地导演的无能与空白是显而易见,集体无力长幼不分。也因此,有的人死了我们都要爱,面对都市题材他准确而直接,既不媚外也不流俗,可惜,他月初走了。
而显然,《夜。上海》顺利拥揽了两个大忌,不是说有日本人和异国情调就不行,恰恰相反,如不是有本木雅弘、竹中直人、西田尚美,基本上,选择观看《夜。上海》的可能性为零。可以回忆起本木雅弘和竹中直人在周防正行作品中的对手戏,西田尚美在SABU作品中形象的记忆犹新。遗憾,《夜。上海》更像他们假借旅游之名义来中国晃荡一圈的产物,他们不再是他们,好钢没用在了刀刃上。
例如走肢体语言夸张、舞台剧风格表演的竹中直人,一摸不着头脑的配角人物。西田尚美和从《大逃杀》里出来的冢本高史暧昧上一夜,没人知道其味。连同李灿森与小妖女乃至纯属鸡肋的酒吧男女,都是形神不在,开脱理由只有他们只是副线,那主线发展是不是就容易心生乐观呢?
久不露面的老帅哥本木雅弘和前年被嘘的上海影后赵薇,开始一段从头烂到尾的爱情追逐,比如开场离奇做作的隔窗一视,之后夸张无比的撞车结识,上帝巴别塔的神圣旨意,肉麻至极的庸俗结尾,我甚至第一次没了看完字幕的信心。
在去年和前年的多线叙事风潮中,张一白的表现再次证明多线叙事发展可以被用到更烂,而不是最烂。就像1994年之后三段式允许被用到伪劣透顶,泛滥无穷。没人知道其他一帮神经兮兮的人,到底在上海夜里散步避雨闷骚裸奔都是为啥,多余,根本就是多余。
不断产生一个念头:此类言语阻隔究竟带来什么,反而使这对男女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仅此而已?而不是更为负责地连串起过往,唤醒其他可能共鸣的心灵。迷失上海就一定是每个人都有一段邂逅才可以满足?事到如今,这些不重要了,《夜。上海》被打为烂片之后,没有人会去在意此类庸人自扰的问题。恐怕作为编剧或者导演也没想明白过,带着青春浪漫爱情的影片,似乎不需要如此多的逻辑类推以及深刻意义,那,就称之为肤浅吧。莫名其妙的配角,搞笑发展的副线,生硬设置的细节,刻意模仿的情绪,它们都是《夜。上海》的弊病。
一个愤青的一生影响不了中日关系,几十分钟的夜景也决定不了上海的城市气质。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流光溢彩确实叫他们沉溺于虚假构造的爱情甜蜜,并以电影就是制造梦境为由,夸大着最长一夜里上海所能产生的各种意外相逢。张一白唯一的正确是在方向性上,在现代上海题材里选择出租车女司机邂逅日本失意型男并点燃火花,恐怕远比《南京大屠杀》中掺杂中日人民友谊万岁来得安全,而行之有效,可惜方向正确并不带来结果正确,很庆幸看到很多人发自本能的厌恶这个片子。
就像张一白自己的好意劝告,就像南方都市报的善意提醒,为《夜。上海》赶着半折早场已是仁慈义尽,用不着任何哀婉痛惜,什么国产电影月埋没,好莱坞横行霸市。事实是,《夜。上海》还有其他几个片子都做得挺烂的,用行动支持过不代表一定要为它说好话,相反,差距明摆着,叫人汗颜。
我應該是夠資格評論張一白導演電影的好與坏。耿樂和徐靜蕾的七年之癢《開往春天的地鐵》、胡軍和劉嘉玲的驚慄之作《好奇害死貓》和剛看完的由日本友人本木雅弘和趙薇出演的《夜。上海》這三部電影都一一看過了。
看這部《夜。上海》和上次看《明明》一樣一個人下班后跑到電影院去看的。其中還出現一些小風波,還剩下五分鐘開場的時候,準備買票入場的我卻發現錢包只剩下港幣,結果我只能用我手上的港幣作抵押,完場后用人民幣換回。
國產電影只要不是太爛,一般我都掏錢上電影院去看的。不僅僅是爲了支持國產電影來抵抗外國大片,還是衝著某些中國導演的出色和敬業而來的。在張一白之前兩部電影都沒有令我失望的前提下,我還是相信《夜。上海》還能帶給我驚喜。張導演是一個善於拍攝都市片的導演,並且描寫都市中的愛情特別有一手。《開往春天的地鐵》中的耿樂和徐靜蕾,愛情的積累到凋謝,僅僅用了所謂的七年,其實他們還是很愛對方,只是因爲都市上的物質要求令他們無法承受自己的超脫物質的精神壓力,中間出現愛情常有的窒息。 驚慄之作《好奇害死貓》中的胡軍和劉嘉玲,同樣地來自于物質社會的壓力,愛情受制于物質橫流。宋佳的出現只是讓劇情來得更突出地反映愛情物質性的殘酷。從保護愛情的角度來説,只有確確實實的真愛,才能逃推這種讓觀衆帶來驚慄效果的劇情。 《夜。上海》裏面本木雅弘和趙薇從開始的偶遇到最後彼此相知卻還沒有走在一起,就像是説明愛情本來就是可遇不可以求的。都市裏的愛情就像一株溫室裏的幼苗,需要我們用心去栽培。在這部電影裏,我依稀看到都市男女的孤獨 - 本木雅弘語言不通迷失上海造成孤獨,即使身邊已經有一位女朋友,心裏卻依然孤獨;趙薇的工作開出租車本來就是一件孤獨的苦差事,雖然因爲喜歡修車的東東,每次都想撞上車來看看東東,但是唯一與她走得很近的人卻要結婚從此遠離本來就孤獨的她。上海的夜是可以是糜爛得讓一些人賣醉,也可以是繁華得讓一些人覺得討厭。不可置疑,張導演把上海的夜拍得非常迷人,加上downtempo得很的爵士樂,讓觀衆不知不覺地沉醉于其中,無法自拔。在上海美麗的夜裏,有數不清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在發生,有數不清的失戀失眠的都市人闖進燈紅酒綠的酒吧,有多少寂寞孤獨的都市人在找他們的另一半。
最後,電影配樂非常棒,彌補了一些電影中缺少的浪漫情節。讓人足以回味上海的夜有多迷人。
昨天上午,我订了黄昏时分的《夜·上海》的电影票。下午临出门的时候,突然黑云压城,狂风大作。我有些犹豫要不要回家,可是又实在不甘心在家里待上一整天,最后还是决定去了。刚跳上出租车,雨就泼了下来。
《夜·上海》又是张一白的电影。想想我看过的另两部张一白作品,《开往春天的地铁》和《好奇害死猫》,张一白还真的很喜欢在叙事结构上玩点新意,但是似乎每次他的新意都没有玩得太顺畅,反而为之所累。不过虽然如此,这些尝试还是应该鼓励的,希望下次能够更好一些。实际上张一白的强项是细节。
《夜·上海》的故事集中在上海一夜之间。一个日本化妆师和他的团队,分别迷走在这个异乡城市,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爱和自己。
限定时间和限定空间中的多线故事,听起来的确有趣,可惜张一白的这个故事讲得不好。除了主线之外,所有的支线都缺乏驱动力,几乎毫无情节可言,完全靠无聊的对白支撑,而且距离主线越远,这个毛病越大。例如中国翻译和“Cotton Club”中的那两条线完全是不知所云。这样的支线只让人觉得浪费时间,扰乱主线,让人根本不想回到这个线索上来。对比一下《木兰花》《撞车》或者《通天塔》,《夜·上海》的问题是很明显的。
好在《夜·上海》中化妆师和的姐的那条主线还算动人。
上海的姐有一个心爱的修车工,却从来没有表白过。这天夜里,她接到修车工的电话,却是对方要结婚了。
日本化妆师的女友是他的工作伙伴。化妆师习惯了依赖这个女孩子,却从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的爱渐渐逝去,而那个女孩也投入了别的年轻热情的追求者怀中。
这一个夜里,这个化妆师上了这个的姐的车。这两个不会说爱的人,在冰冷的夜上海徘徊。夜上海的扑朔迷离又如何及得上人心中的迷宫。
爱要如何才能说出口?这两个孤独的人在彼此的身边寻觅。
张一白的细节依然出众,例如雨中的弄堂,或是车窗上的倒影,都让人回味。
不知是否出于巧合,表达沟通之难和孤独之苦的《夜·上海》和那部题材相似的《千里走单骑》都选择了日本。或许这两个文字相似却又无法沟通的文化,正是这苦痛的绝佳象征。
《通天塔》的原声唱片中有一只曲子叫做“Only Love Can Conquer Hate”。爱是否真的有那么强的能力?写满了“你爱我吗?我爱你”街道,明明在说,仅仅是说出爱,也是那么的难。
《夜·上海》的情节有些有趣的细节。不知有多少人注意到,男主角水岛名字的发音和女主角林夕名字在日语中的发音是一样的。这两个人相对在空中书写对方的名字,是一个很动情的段落。
赵薇这次的表演真的很让我钦佩。即使是表现少女怀春中傻傻的那一面,也没有过去琼瑶剧的痕迹了。而在这部电影中,她的情绪变化幅度颇大,赵薇的表演却很干净利落。对比她早几年刚试图转型时拍的《绿茶》,进步真的非常巨大。
电影结束以后,我拍拍屁股走人,倒也方便,可是站在自动扶梯上升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点落寞。
前些日子,和表妹在网上聊天的时候,我告诉她,我周末一个人去看了电影。她说,你好勇敢。
我现在觉得,她说的很对。
IMDB得分6.7(36人投票),我打6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男主长相太让我反胃了,坚持了5分钟,真想骂脏话。一剪头发登峰造极的装13,他唯一适合的发型就是齐刘海,长度到下巴
戴着耳机用手机在必胜客看完……这个过程中我吃下整个个人装披萨一杯奶茶一个四格小吃拼盘(剩下一点)五杯水-、、--
词不达意的意境看得我有点累。。。丑小鸭变天鹅的蜕变再俗套也能让我兴奋得期待一下,可惜变得不是太惊艳啦。
导演对不住……我快进只看冢本高史的份……问题是为什么就不能找个跟他合称的女演员呢……
全片最可爱的地方就是赵薇头上的小辫子
配乐很好听
过程很吸引人,不过结局很没新意,如果水岛跟女朋友和好,而林夕倒是可以再水岛的帮助下大大方方,漂漂亮亮的参加婚礼,在东东的面前好好的美丽一次。
自从那以后,似乎就挺喜欢张一白的.还有就是,这个日本男人很迷人觉得.
温情就已经很好。有了日方的介入,中国的城市片才算有点味道。数处仍是败笔,但不影响大的感觉。赵薇的硬,@@的港台腔,夹杂着上海话,不和谐之美?好在主男女不错,老套也能讲出新意。结局YY一番,印象不错。配乐有意思。影影幢幢风姿绰约,契合了暗涌繁复的夜色。(最后,疑有城市宣传投资。但是都蠢
谈不上很好的电影,但看投入了,很容易被它淡淡的情绪感染~音乐不错~简单微秒的情愫~
男女主角都不错,就是结尾很糟糕
赵薇 张一白 本木雅弘 很好, 可惜我是看碟的, 香港沒上沒辦法......
本木雅弘总是感性的诱惑人..沉默或者忧伤或者迷茫却性感的一蹋糊涂。OST配的不错,这已经很难得了,豆瓣没有半星,想打3.5星的。
夜上海 ★★★☆幽默有足够,但不是很流畅.主旋律是很棒的,支线情节有的添加得并不恰倒好处,比如酒吧里的那一段.
“我想向他表白,让他抱我一下,一下就好。”
那个日本老男人太不舒服了!毫无争议的烂片!VV无愧其票房毒药的美誉!
好好笑的片子啊好可爱的赵薇和本木雅弘啊哈哈哈好好看的张一白节奏啊。
就口红那段有点意思~!
上海,上海........
张雨绮露了五秒钟脸 张一白眼中的上海就嫩么一条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