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h的绘画世界,复述着最原始暴力的同时,也在向世界展示出人性未经氧化的温柔。
这是一个和原生家庭相爱相杀的故事,10岁的Jonah带着被父母撕碎的草画,在一个冷冽刺骨的清晨,决定离开这个世界上他唯一的庇护所,去游走未知的世界。
US THREE, US KINGS, US BROTHERS, US FAMILY
虽然带有同性情节,但严格来说《我们,动物》并不是一个LGBT影片,里面涉及到的同性情愫几乎可以忽略,而我们的小主角Jonah的性觉醒甚至也并不是整个影片的重点。
这是一个个体与原生家庭决裂的故事,而故事令人动容的点在于,Jonah小小年纪就有着成人不及的勇气,这不仅仅是挣脱旧世界的勇气,更是一种维护自己精神世界不受侵略的倔强。
比起惯常的那些无来由的亲情羁绊,我们的小主角决断得有点让人欣慰。
《我们,动物》完美探讨了儿童如何去吸收、过滤和消化成人世界的矛盾和那些无法用言语解释的困惑,父母的挫败、无能、暴力、肆意妄为、对欲望毫无控制力这些人性弱点,都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世界。
无论是用何种的方式,这些少不经事的小孩们终将会与这个世界达到某种程度的和谐和平衡。
他们或粗暴地将这种影响通过行为性的方式来简单外化,如Jonah的两个哥哥Manny和Joel一样,变得和这个世界同等的暴力(他们的父亲)、同等的不安(他们的母亲)、同等的被欲望驱动,完美地复制着滋润着他们成长的环境。
未来他们也毫无疑问地成为这个世上第二、第三个像他们pops一样的男人,终将与ma一样的女人结合组建同样的家庭。
又或者,和Jonah一样,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工具,文字、绘画、摄影、诗歌等将成长过程中的一切负面能量内化成截然不同的力量和创造力,在内心打造一个相对具有秩序的精神世界,如Jonah在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所画下的世界。
Jonah作为整个fuck up家庭最年轻的一员,有两个冲动毫无节制的哥哥Manny和Joel,还有一对终日处于争吵、打架、做爱循环之中的父母:Ma是一个瓶子厂普通员工,Pops是一个夜班保安。
这个居住在纽约北区的家庭永远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这种不稳定不仅仅来源于濒临破产的财务状况,更多的是父母两人毫无理性可言的心理状态和极低的情绪控制能力。
正是因为这样,无数个小事都可以成为撕裂这个家庭的导火线,可以是教导小孩游泳的方式差异、可以是购买何种汽车、也可以是对失业的不同反应,生活的每一个挫败似乎都可以给这个家庭带来世界末日般的战火连连。
不需要外来的敌意,这样的一对父母就足以让三个小孩饱受创伤,本应成为水逆世界第一道防线的父母,却成为摧毁宁静的前线部队。
那些对于两个成人来说再也正常不过的争吵、离开、重聚、和好,对三个年纪尚幼的小男生来说,却是那么的困惑;小孩对世界理解的第一来源就是父母,他们的言行举止、他们的互动、他们对对方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都从根本上影响着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而这一对父母的世界,又相对于其他世界来说,混乱得多。
新鲜番茄指数达到91%,观众评分也有82%,对于一个文艺属性的作品来说,观众接受度可以算是非常之高了。
《我们,动物》以独特的、近乎记录片的眼光为观众描画了一个梦境般的真实世界,一个少年走向成人的奥德赛之旅,画面和情绪之震撼,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
影片最后,Jonah在后院垃圾筒翻出来的、父母所丢弃的那些画作,是捍卫自己精神世界的勇者之剑、继续进入这个守护乐园的钥匙。
父母、兄弟在这些看似色情的草画只看到了淫秽,但在Jonah的世界里,性尚未得到启蒙,那些对成人有着致命吸引力的欲望,完全不存在Jonah的魔法世界里。
但暴力、绝望和无法挣脱的无奈,这些情绪却可以无关年龄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尤其是对于尚无防御机制的少年们,更是让他们毫无退路的森林猛兽。
身在其中的父母,没有办法看出自己的困境,自然也无法理解Jonah所画的色彩世界。
Jonah的绘画世界,复述着最原始暴力的同时,也在向世界展示出人性未经氧化的温柔。
他坚决地奔向暴力父亲的反面,同时也远离母亲始终无法逃脱的懦弱。
在Jonah、Manny和Joel所建立起来的动物王国里,野性的Manny和Joel远远算不上勇敢。无知驱动的肆意妄为和恶意破坏,即使有着和勇敢类似的外衣,深究其中却正正是懦弱的守护神。
与母亲关系亲密、连游泳都没法独立练成的Jonah能够在父亲的暴力、兄弟的蛮横、母亲的盲爱之下,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打造得独立且毫无裂痕,虽然略显稚嫩,但这份勇气却称得上是成熟的。
执导本片的是Jeremiah Zagar,拍摄记录片出身他虽然凭借与HBO合拍的记录片《有梦成真》拿下包括最佳纪录片在内的两个艾美奖提名,在SXSW、Full Frame等电影节也有非常多的斩获。
但《我们,动物》是他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剧情长片,年初在圣丹斯电影节摘得到NEXT创新大奖。
虽然说是剧情长片,但Jeremiah的记录片拍摄技巧和痕迹还是在电影里随处可见;然而时长一个半小时的作品并不显沉闷,反而观众处处有惊喜,不仅能够完全浸淫在Jonah丰富的内心世界中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在视觉上也享受到了一场难得的创意盛宴。
整个电影穿插了很多很多诗意的段落,让观众在导演特意安插的动画与现实交叉中流连忘返,就好像游荡在艺术馆一样,你不会期待在这个诺大的封闭空间里有什么drama发生,但里面的每一个作品所营造的不同的精神空间总能让你对这个实际空间产生依恋,一看再看。
Jonah在父亲挖的土坑里肆意升空、不断出现的水中窒息挣扎、尾镜中的大鱼雪下游走的身影、更别说遍布全片的铅笔线动画,将那些儿童世界无法理解和消化的暴力、性觉醒、排斥、恐惧、孤独,全部都用一种直观但又非常概念化的笔触描绘了出来。
《我们,动物》之所以能够如此生动和准确地将10岁Jonah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那些极富诗意的插画功不可没,色情、暴力与儿童特有的纯粹揉合在那些或粗或细的交叉铅笔线之间。
而这些全部都出自俄裔美籍插画家Mark Samsonovich之手。
Mark花费了一整年时间和导演Jeremiah Zagar磨合合作,才有了最后成品的惊艳。
和电影中的小男主一样,Mark的童年经历也是相当的辛苦,但和Jonah不一样的是,他的父亲给Mark树立了一个相当积极的榜样。
在他三岁的时候跟随着父母亲从俄国来到美帝,而当时三人完全不懂说英文且几乎身无分文。
父亲在俄国从医的工作经验和学历在美国并不适用,他不得不在加油站工作和每天凌晨四点派报纸,用尽一切方式赚钱的同时还要学习英文和在医学院重新进修。即使经历了非常难堪的离婚,但他还是成功将Mark养育成人。
Mark回想说他们当时只能用起得二手的东西,多年之后父亲终于可以买下他的第一辆新车,载着Mark兜风前往拜访在美的姐姐,在他姐姐家门口一直按喇叭直到她走出门来。
他打开车门和姐姐相对而视的瞬间,两人都嚎啕大哭,这是Mark人生中最为难忘的一个时刻,因为当时的他都清楚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过去生活的艰苦终于可以划上了句号。
早在2014年,Mark的街头艺术作品“浇花”就已经成功在包括Instagram、Twitter、Tumblr、9gag在内的社交和媒体网站上爆红,但正如网络时代大多数凭一曲成名的歌手一样,大部分人都只记得看过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
而作品的爆红并未为Mark带来任何实质性的销售上涨或其他好处,更多的是他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各个社交网站、大V各种添加滤镜和任意剪裁,投诉无门。
在被导演接触之前,Mark不仅仅是一个单色插画家,还设计家具和服装,在自己的官网里进行售卖。
电影在美国加拿大上映的时候,Mark还和Carton Brew合作拍摄了一个独立短片“动画之疾”,半自述半虚构地讲述了和《我们,动物》导演合作的心路历程。
一年多时间6062张手绘画制成了4分钟12秒14帧动画,而这还不包括数千张没有成功被选上的“废稿”,终于让Mark“得”上了一种新奇的数码疾病,看到生活中的任何单独物件都像电脑动画那样不受控制地一直在动。
整个短片的拍摄手法和概念都非常之有趣,大家有兴趣可以上youtube搜一下短片名Animationism。
Mark为《我们,动物》所绘画和制作的动画不仅不会喧宾夺主,影响观众欣赏剧情,反而成为观众融入小主角内心世界的一支万花筒,将Jonah那些无法诉诸于口的挣扎以一个最为绚烂的形式呈现出来。
没有了这些细腻的笔触,导演或许很难再找到另外一种可以如此透彻地解构主角内心的方法了,Jeremiah的诗意运镜和Mark极具感染力的绘画技巧,这才有了今年独一无二的《我们,动物》。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从脓液的水面上漂浮有关生命重力的轻薄无力,从铅笔画出的无数线条中储存所有开放着持续开放着的挣扎痕迹,把呐喊喊成安静,把蹦跑变成浆糊黏在一起,然后低语:多一些再多一些,少一些再少一些。
太多时候,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开始的一切,但是又有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其他分叉的路径,那些虽然拐向别处又生动有趣的很多人生的可能-勇气。
导演和艺术家合作创作了这个奇妙的叙述方式。以一种近的不能再进的镜头昏眩表述真实。
男孩随意低吟的歌声流出,镜头隔着一层纱向外看去,三个男孩望向窗外,突然就一团犹如记忆一般细腻的朦胧质地。两声节奏音,画面变为潦草铅笔画。运用相同的方法打造出几组不同的记忆碎片。音乐升腾,各种噪音乱入,画面飞驰,持续不断的旁白继续带入。
BODY HEAT,兄弟三个人的秘密游戏。作为一组隐喻,开头和结果展示成长把我们拉扯开来,变为孤独个体,再也不法回去。
Jonah是一个带着敏感心思的孩子,剧情围绕着关于这个家庭平常的生活展开。
背景音乐奇妙的衔接,给每个画面注入完全不同的肌底色,从开始带着墨西哥音乐轻快自然,骤然急转驶向别处。
Jonah在街上游走时候眼神触摸过心动的大男孩。刚刚要思考什么,便被兄弟们打断。
在这场电影中,学游泳可以说是家庭悲剧的导火线,爸爸一意孤行认为只要在求生面前Jonah才能学会游泳,爸爸带着妈妈和Jonah游到池塘深处,Jonah在恐惧中慌忙看着池塘上团团黑水打着旋,突然爸爸故意下沉,Jonah也开始下沉,在这里Jonah第一次感受到濒临溺死的迷雾。后来他在他的日记中把这个下沉描述成飞翔。
而爸爸妈妈却为此大吵一架,爸爸把妈妈打伤后离家出走。三兄弟就这样看着爸爸离开。接下来妈妈不起床,也不做饭,孩子怎么也叫不醒妈妈。饿的没办法只能去超市偷窃。这个场景我在日本电影《无人知晓》中也曾见过。三个孩子此时相当于弃儿,他们到处游走,去偷别人家菜园的时候被发现,Jonah也再一次见到了心动大男孩。大男孩给三兄弟看了成人视频,这也算三兄弟最早的性启蒙。
爸爸不断给家里打电话,妈妈告诉三兄弟不可以接电话。最终爸爸回家了。买了一辆皮卡。
爸爸变得更加在意三个兄弟,帮Jonah理发,给他们洗澡,家庭一点点复原。在这复原的过程中,三兄弟的怨气在一次嬉弄中,猛烈还击给爸爸。通过拍打爸爸的背部,不断质问为什么不回来。这个发泄过程,导演巧妙融合了艺术家Mark Samsonovich的插画表现Jonah的内心世界。
整部电影的思路都是基于Jonah的眼睛和笔下的涂鸦来表现。这是一个基于儿童视野展开的电影。以唤起童年的无数声音,画面,人和记忆来筑建Jonah的成长模型。
同性的性觉醒是Jonah将故事抛想高潮的点,在于大男孩近乎溺死的一吻以后,开心的Jonah回家后,发现自己的日记被拿走了。于是乎,所有一切保留在家人面前,他愤怒的冲向母亲捶打,被爸爸压在地上,Jonah野兽般吼叫,近乎安静以后,回去的时候一小节记忆出现,那时候他们的BODY HEAT游戏好像发生在昨天,可如今大家都变了。
第二天,Jonah去垃圾桶里翻找自己的日记,看着以前三兄弟原来还在一起的时候,在海滩上奔跑相亲相爱。Jonah抱起自己的日记,他持续凝望,画面停在他双眼处,不知他在想什么,于是乎,他毅然决定走向其他。
最让着迷的是这种近乎意识流的拍摄办法,是如此有趣。将破碎的画面有序的按照心理科学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我大大受到震惊的地方。每一个画面,每一个支离破碎的画面都可以被巧妙的集结在一起,通过Jonah的世界向我们从容的呈现出来。无论是涂鸦笔记,还是Jonah的百日幻想,还是日常细腻破碎的画面,极具章法的音乐分层结构使得整个故事变得生动仿佛是每一个人发生在昨天的童年日记。
在爸爸因为带着三个小孩在值班室过夜而被开除的路上,皮卡也宕机了,在拖车将皮卡拉回家的路上,爸爸因为难过流泪拍打皮卡,三兄弟也拍打皮卡,吵闹持续,导演对画面细腻的要求,使得Jonah的各个方向,各个动作被摄像头记录,倒贴着皮卡向远处望去的这一组镜头也被保留在影片中,人们透过影片大概可以感受到Jonah的所见,将真实感和带入感变成视觉的第一视角语言。
总之,这是难得用心之作。原生家庭不是处处尽人意,每每从是来的莫名其妙又无法摆脱。大人也和小孩一样,小孩也像大人一样。情绪无法控制,压抑难受。小孩的世界因为有想象所以还不那么无聊,而大人们却活的真无聊。如果当小孩不能再当小孩的时候,那是爸爸妈妈的最大过错。虽然过错其实也都已经被原谅了。
那些极具想象力的细节,比如爸爸挖一口无人的坟坑如同一个忏悔一般,妈妈让下雨变成魔法游戏,让一个吻变成溺死的美丽。这些趣味都是小孩天真有邪的表演。
觉得有趣去关注我的微博:EMPTY纪念碑
我是落魄诗人空空
一个普通的家庭,一家五口,一对夫妻,三个儿子。电影以最小的儿子乔纳的视野呈现给我们。开始时,一家人相亲相爱,其乐融融。哪知有些东西已经在暗中发酵,只等待一个爆发的时机。
乔纳的两个哥哥都是游泳能手,父亲也是,只有乔纳和母亲不会游泳。母亲说,从小就在河边长大,你的两个哥哥都会游泳,为何只有你不会?乔纳说,妈妈也不会游泳。母亲说我小时候成长的地方可没这么方便游泳呢。
随后父亲带着乔纳学游泳,顺便叫母亲也一起来。待到河中央,父亲一溜烟地下沉,留乔纳在水中挣扎。回去后,父亲就和母亲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而大打出手,母亲被打坏了一个牙,随后父亲离家出走,而母亲则好几天不起床。
这些天三个孩子成了没人照顾的弃儿,他们把家里能吃的东西都翻出来吃了,甚至饿的不行去偷东西吃。因为在菜地偷东西吃而被老爷爷发现,好心的老爷爷带他们回家吃饭,既而认识了老爷爷的孙子达斯汀。也是在那里,达斯汀给他们看了成人片,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性启蒙教育,小乔纳的内心也发生着微笑的变化。
后来父亲回来了,还买了一辆车,与母亲和好如初,家又暂时恢复到原初的模样。通过三兄弟的对话可知,这不是父亲第一次离家出走。
这个一个原生家庭相爱相杀的故事,那些对于两个成人来说再也正常不过的争吵、离开、重聚、和好,对于3个幼小的孩子来说,却是那么的困惑;孩子对世界理解的最初印象,第一来源就是父母,他们的言行举止、双方的互动、对生活的态度,都从根本上影响着儿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三个小孩,彷徨无助。在床底下画的那些彩笔画,是乔纳内心恐惧、无助、困惑、愤怒、不安等情绪的出口。简单的线条,醒目的色彩,将儿童心中无以名状的暴力、性爱、孤独、恐惧、撕裂等全部表现出来,也是人本身动物性的勾勒。
本应成为孩子守护者的父母,却成为了孩子精神世界的入侵者。两个哥哥变得越来越像父亲,还拿小乔纳来出气,难得的是,乔纳没有像他们一样,只因他有别的情绪出口。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情绪出口,乔纳会不会也会变得和他的两个哥哥一样,以抽烟喝酒、暴力来宣泄内心的徘徊和无助呢?
当回到家,发现自己小心守护的彩笔画被公之于众时,小乔纳彻底爆发,歇斯底里地推搡父母。夜晚,乔纳看着睡着的两个哥哥,仿佛又回到自己与哥哥他们经常玩的bodyheat小游戏的时候。但残酷的现实告诉他,再也回不去了,末了乔纳去垃圾箱把这些画一张一张地捡出来,带着它们离开了家。
有人说这并不是一部LGBT类型电影,虽然同性恋意识的觉醒只有短短一个镜头,但是磊磊觉得这还是一部鲜明的LGBT类型电影。影片中,父爱的阶段性缺失与两个哥哥对自己的欺负,这种安全感的缺失,正是激活乔纳体内同性恋基因的有力诱因,而此影片也详细记录了这一个过程。
既然无力改变,就只能远离伤害。人,最后总是要面对并且接受自己,即使过程艰难不被理解。
在这场电影中,学游泳可以说是家庭悲剧的导火线,爸爸一意孤行认为只要在求生面前Jonah才能学会游泳,爸爸带着妈妈和Jonah游到池塘深处,Jonah在恐惧中慌忙看着池塘上团团黑水打着旋,突然爸爸故意下沉,Jonah也开始下沉,在这里Jonah第一次感受到濒临溺死的迷雾。后来他在他的日记中把这个下沉描述成飞翔。而爸爸妈妈却为此大吵一架,爸爸把妈妈打伤后离家出走。三兄弟就这样看着爸爸离开。接下来妈妈不起床,也不做饭,孩子怎么也叫不醒妈妈。饿的没办法只能去超市偷窃。这个场景我在日本电影《无人知晓》中也曾见过。三个孩子此时相当于弃儿,他们到处游走,去偷别人家菜园的时候被发现,Jonah也再一次见到了心动大男孩。大男孩给三兄弟看了成人视频,这也算三兄弟最早的性启蒙。
开篇是小黑和两个小哥哥,三个小家伙相互取暖。一副温馨的画面。
他们的爸爸暴躁没责任感,一次因为小黑孩不敢游泳,妈妈护着孩子,爸爸就打了妈妈,还离家出走。第二天小黑生日,妈妈就一直躺在床上,也不给孩子做饭,完全不管孩子们。好在小黑还有哥哥们,三个孩子在一起并不孤独,但很饿。三个孩子就在家里到处找吃的,直到家里吃干净了,就去外边偷,被追赶。这充分说明,为啥拉丁裔犯罪率高,他们是真的没有文化,而且太懒。生活是很困苦残忍,但是不是可以通过多读书让自己精神充实起来;遇到这种事情时是不是多想想办法,要不然让妈妈振作起来,要不然就三个兄弟一起出去挣钱。此后他们来到一个农家,偷西红柿被发现,老头把三个小黑孩带进家,遇见金发男孩,金发男孩给他们三人看黄片。
妈妈起床了,爸爸也回来了,全家又其乐融融;爸爸当着三个小孩的面和妈妈亲热,还说想要第四个孩子,首先这就是一种没有道德没有素质的表现,哪有在自己孩子面前耍流氓的?其次生活都已经这样了不想办法把日子过好一点,却还想要生孩子,孩子越多,不教育,麻烦越多,生活越困难。无聊时,孩子们还会到大马路上用石子打别人的汽车,别人教育他们,他们还骂人,典型的没有教养。
爸爸买来一辆轻卡车,妈妈发飙怪他根本没想到孩子们。爸爸开着轻卡车去见老板,和老板发火丢掉工作。路上车熄火了,拖车过程中,爸爸坐在后斗哭了,三个孩子手敲车发出声响喊:再也不哭泣,鼓励爸爸。回到家爸爸依然低落。说想要离开这种生活。
爸爸挖大坑,这个废物!不想想怎么好好过日子,竟干这没用的!
小黑每天晚上都趁两个哥哥睡着,自己到床底下画画,他画自己的生活,笔触粗糙却充满想象力。他躺进坟墓,感觉自己灵魂出窍、飞升起来。
妈妈大半夜带着三个男孩离开,也是个对生活没有方向的疯子,然后哭着又回来。哥哥们越来越大,也像爸爸一样粗俗,小黑抢了他们的东西来找金发帅哥小黑貌似很喜欢金发帅哥。他的画被哥哥翻出来,有一些比较不堪,他生气打妈妈。感觉整个童年都被撕碎了。晚上回到卧室也没有往日哥哥们和他“身体取暖”。早晨他从垃圾堆里捡出撕碎的画册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这个家。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是多么痛彻心扉,“我们”原本单纯善良,但最终沦为“动物”。
作者:蓝雨星城
第89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月光男孩》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变剧本3项大奖,成为了该届奥斯卡的最大赢家。
今天推荐的这部片子,评分比《月光男孩》还要高些,但豆瓣观影人数只有984人,你需要看一下:
《我们,动物》
关注微信 后台回复《我们,动物》即可观看
这是导演Jeremiah Zagar 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改编自贾斯汀·托雷斯的小说。虽然Jeremiah Zagar是拍纪录片出身的,本片也保留了一部分纪录片特点,但丝毫不沉闷。动画与现实相交叉,片子带着满满的诚意与诗意,实名吹爆他的摄影与配乐。
在影片中,导演有意夸大了色彩的对比并将它们和谐地拼接在一起:整体淡蓝色调,其中又插入大红大绿的色块。后现代的色彩搭配显现出整个片子的主旨:生命不知朝向的野蛮生长。
片中不仅涵盖了家暴、性爱、盗窃、情欲等元素,而且主题敏感尖锐,涉及到了“双重边缘身份人群”——主人公乔纳:一个混血族群(父亲是墨西哥人,母亲是白人)的同性恋者。影片两条线索并行:其一是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家庭的破碎,父母的争吵打斗下兄长暴虐的性格形成;其二则是以梦境的重复且逐渐完整的过程,呈现乔纳如何在挣扎中获得自我身份认同。
影片以乔纳的视角展开,带有家庭纪录片的痕迹,首先介绍了家庭状况:妈妈是工厂员工,整天与瓶子打交道;父亲工作一直不稳定,目前在大厦里做夜班保安的工作;另外乔纳还有两个哥哥:曼尼与乔尔。一家人的生活看起来简单温馨实质上危机重重:
首先,种族的差别一直是乔纳父亲的心结。清晨,父亲一边教孩子们跳舞一遍对他们讲:“像你很有钱似的摇起来,傲慢、势利、富有……就像你是个白人似的摇起来,就像你妈妈一样”。
尽管他们不顾种族差异组建了家庭,但是以离开家乡布鲁克林为代价的。“族群”是社会语境中的文化建构,他们被迫“离乡”,可见社会并不承认他们。导演并没有选择言语批评,而是选择了含蓄的镜头表现他们“边缘人”的身份。
除此之外,母亲因皮卡车没有安全带而狂躁,父亲在手臂上刻上带有家人姓名的纹身,这些都是他们作为“边缘人”不安全感的表现。
不为主流社会所承认的整个家庭是焦虑不安的根源
其次,母亲十四岁便生下了曼尼,父母太过年轻,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控制,更承担不起家庭的责任。在一次郊游中,由于父亲野蛮行径,乔纳与母亲差点溺水身亡。争吵后,父亲打伤了母亲离家出走,母亲则沉静在悲伤中卧床不起。三个孩子成为弃儿,甚至都无法填饱肚子,只得去偷食物果腹。而这种情况已经不仅发生一次了。
“你觉着爸爸还会回来吗?”
而这次的经历与之前不同,他们遇见了同样被母亲抛弃的,梦想回到费城与母亲身边的达斯汀。
破碎且没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几乎是致命的,不仅如此兄弟三人混血儿的身份又使他们无法从外界获得“身份认同”。混血族群作为“边缘人”经常表现出自尊困窘,他们拥有更高程度的“同群体保持一致”的现实需求,这也是兄弟三人经常玩的“body heat”游戏的原因。自小被家庭和社会所抛弃的他们只能抱团取暖,以获取安全感:“us three”。
看他们逐渐长大,他们会成为谁?
谁认识他们?谁认识我们?
曼尼与乔尔变得像父亲一样暴躁,抽烟酗酒,他们试图模仿父母行为的方式来表现对父母的认同以获得聊以慰籍的安全感;乔纳则越发敏感,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钻进床下打开手电筒涂鸦,以此来宣泄自己的不安。
影片采用大量的手持拍摄,不断晃动的镜头以及对面部和眼睛的特写表现了乔纳内心的恐慌与迷茫,使观众也感受到了童年乔纳的不安。如乔纳与兄长、达斯汀一起看成人录影带时:
片中交叉呈现了乔纳五次溺水的梦境,并插入了乔纳进行涂鸦的特写。父亲、兄长的水性都很好,在乔纳看来,他们是自由的、无畏的;而自己则是软弱的。溺水的梦境表现了乔纳对自己无法获得“男子气概”的焦虑心理,他已经隐约意识到自己与父兄的不同。
在认识达斯汀之后,乔纳每一个溺水的梦境里都浮现出一双眼睛,随着梦境的重复,那双眼睛也越来越清晰。
那是达斯汀的眼睛。
值得一提的是片子中的插画,均出自俄裔美籍画家Mark Samsonovich之手。简单的线条,刺目的色彩,将儿童心中无以名状的暴力、性爱、孤独、恐惧、撕裂全部表现出来。这些画作带着人作为动物最原始的冲动,也是蕴藉着最本真的温柔。
作为一部LGBT题材的儿童片,作品中并没有出现同性间的亲密镜头,而代之以乔纳视角下的达斯汀的特写镜头来表达朦胧的暧昧情绪。唯一的亲吻,也不带任何的欲望与情色,而是标志着乔纳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认同。
当乔纳从达斯汀的小屋出来时,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终于不再迷茫。
而后片子出现了亲吻后的第二次高潮:满心欢喜的乔纳回到家后发现自己的藏在床下的涂鸦本被发现了:一页一页的图画散落于客厅中间。曾经他被小心安放的迷茫与不安的琐碎情绪就这样毫无尊严可言地暴露于家人异样的眼光下。绝望的情绪彻底冲垮了他。
在野兽般的嚎叫之后,他眼前又一次出现了幻像:兄弟三人“body heat”的场景。不过他知道,现在一切都变了。
第二天,乔纳去垃圾桶找到了被丢掉的绘图册,他选择了离开,与家庭决裂。一段晃动的特写镜头后,画面升高为俯拍,广阔的森林与乔纳飞翔的影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他的选择,是逃离也是反抗。自此,乔纳完成了自己“双重边缘人”的身份认同与建构。
人,最后总是要面对自己并且承认自己,即使过程艰难不被理解。
导演旨在用家庭录像式的拍摄方式和角度来探索在家庭分崩离析前后三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敏感、饱含艺术气质的小儿子),一些细节有被触动,但故事情节实在不够抓人,做得最好的大概是小儿子在笔记本上画的那些抽象画。
父亲中了诅咒,总是不断弄丢工作;母亲带有魔力,跳下去就引来暴雨。而我们,张开嘴就喷出火焰,闭上眼能腾空而起。以为是未被笼子锁住的光,却成了被拖车拉走的皮卡。记住这些感觉,溺水时濒临死亡的恐惧,悬浮时脱离重力的自由,接吻时欲望觉醒的萌动,挣扎时咬破手臂的绝望,这是归于动物性的证明。
嘶吼。击打。响声。躁动。雨点。雷鸣。坟墓。懵懂。偷看。奔跑。鼓点。性爱。赤裸。接吻。触摸。卡车。无奈。误解。爱意。恨意。愤怒。嚎叫。扯打。争执。欲望。偷盗。森林。原野。湖水。雪原。暴雨。出离。归回。无声。飞翔。
一部触碰心灵的作品,孩子的意识之强大、内心之复杂,不要简单对待,被隐蔽的自己需要找出口发泄。导演的剧本和镜头以及编排都很特别,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B+]
我观影时所联想到的三部电影《南国野兽》《月光男孩》《弗罗里达乐园》都看到有豆友的短评提及,我看片时觉得出色的摄影和酷炫的配乐也得到不少豆友的赞许……看完电影来豆瓣条目查阅短评时经常能找到同感,这是我喜欢上豆瓣的原因之一。—— 被小男孩口吐黄色粉渍的海报剧照吸引而来,然而正片里并没有那个画面。
马力克美学(的表面)
隔天重看了一遍,坐着皮卡兜风看星星的时候好希望我也在场。
他们生而类兽,野蛮撕裂自我。
摄影与音乐都极佳,可惜最后人物的转变还是有些突兀,如果能更长一点就好了
7/10。惊艳的儿童同志电影。摄影和海报都很美,想起《月光男孩》。兄弟间的取暖,父母间的亲昵,同性间的触碰,感觉自己也被拥抱了。较意识流,没有理解电影表达与片名的关系。
视角不错,镜头有想象力,音乐不错,不过太多无人机俯拍镜头有点腻味。感觉比月光男孩要更感人一点。
3.5 技术层面做的较好的典型美式独立片。惜于太注重摄影配乐等,反而没力量,一种日志体东拼西凑小清新美学。
7分。枯燥压抑了一些。父母对年幼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基因和模仿引导都是重要因素。破碎不健康的家庭很难长出健康的心灵。父母在几个孩子面前从不掩饰的暴力、争吵、性爱都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少年的精神。大多的熊孩子都是熊父母的锅。
我太喜欢这部了,今年第一部让我看完后直接倒回去又重看一次的电影。这是一部包含儿童成长、家庭伦理、种族歧视、懵懂同性之爱的电影。乔纳是三兄弟中最小的,最漂亮也最敏感,他和他的父亲兄弟不太一样,甚至因太柔弱而被两个哥哥嘲笑。父亲也曾说:那天给他剪头发的时候,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我给自己生了个漂亮的孩子,这是哪来的福分啊?乔纳一共经历了六次身体和心灵上的溺水,小小的他一直在冥冥中寻着同类,他爱母亲,因为她总是庇护学不会游泳的他,可当他亲吻她嘴唇时,母亲却将他狠狠推开。他爱父亲,可连在父亲怀中沉睡的时候他都在溺水,身旁空无一人,没有父亲母亲,没有哥哥们,孤独像漂浮的水草,令人窒息的绵密。可从第四次溺水开始,他看到了金发男孩的脸,他就在乔纳身旁,触手可及。乔纳终于不再挣扎,平静地沉溺在温暖如阳的水中。
Indie cliche影像和原作小说的气质挺相配的,水平也差不多。
其实不喜欢Moonlight型电影 我可能还是肤浅型观众了。
惊艳的新人作,薄薄的原著也让故事一开始就变得没有很长。成长中的目击与伤痛,那个蜷缩在屋里看色情频道的男子所满足的对性的想象,每一次颠沛流离的“被叫醒”都化作简笔画,在床底的笔记本上勾勒出这份生活与认识;埋葬的空洞,森林里腾空的自己,终于有了觉醒和逃离的心。画面和音乐很赞,但Raul Castillo先生的演技似乎退步了...
6.0/10 分。初看,蓝光。好无聊的剧情。。。也许表现手法还有点新意,但这剧情简直闷死人。。。导演到底想表达啥?父母吵架对儿童的伤害?儿童朦朦胧胧的“同性”之恋?
伊始,“茹毛饮血”的我们游走在俄狄浦斯与厄勒克特拉之间,他们仿佛就是全世界。渐渐,羽翼渐丰的我们开始充盈“弑父杀母”的原力,想要毁灭宇宙,想要杀死一切。最后,当我们孕育出生命的延续,才意识到历史的循环和螺旋。我们虽是万物之灵,不可避免,我们也依然是弱肉强食动物世界的一环。
儿童同志电影佳作。有完整的家庭成长,也有毫不妥协的性觉醒之路。新人导演在手法上追求变化,通过孩童视角植入了超现实元素和天马行空的蜡笔动画——有点像在看月光小男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