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我几度颤抖,为乱世中恶劣的生存环境,为弱势群体不能自主的命运,为小民族的屈辱,为Conlon父母的不放弃,为Joe在狱中的生命不止斗争不止,为Peirce的伸张正义。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比纪录片更直击心灵,因为它立足于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因为它于个人感情中抽象出了高尚的价值观。
然而,仅仅揭露黑幕,或谴责权力滥用,呼唤公正,则看轻了该片的价值。正如Mrs.Peirce最后的控诉所说,这场司法黑幕是“by a nation that was baying for blood”,那是一个时代的错,既包括做假者警察,也包括仲裁者法庭,更包括声援者陪审团及他们所代表的激愤的怀有民族芥蒂的大众。这冲突其实不是小百姓和权力机关之间的,而是北爱尔兰人和英国人之间的,无业游民和正当职业者之间的,是大众的声浪造就了这场冤案。多数面前,少数永远是弱势的。十几年后,动乱过去,人心安定,正义成为主旋律时,大众又成了追求真相的斗士,而当年仅仅作为执行者的警察则要背负一个时代的错,此刻的Mr.Dixon同样是少数的弱势,让人心酸。
这个社会上几千年来,从来都是多数人随波逐流,像Gerry一样恨着放弃,像狱中的英国佬一样自以为合理地欺负爱尔兰人,像剧中大众一样先声援制裁后声援翻案,掩盖真相的警察不过是时代的刽子手,我们要批判的不只是司法黑幕!为什么片名叫作《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缺少人云亦云者,而更需要能够坚持信念的勇士,剧中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仅仅是Conlon老爹一人,他始终没有放弃,也正因为如此,得到了Mrs.Peirce的帮助,赢得了平反。
看到一些人总是借一切机会批判时局,我真的从心底纳闷,如果当真这么多人都能昂起头挺直膝盖骄傲地鄙视那些无良的蛀虫,社会何能到这步田地。其实都用不着斗争,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简单的工作做得问心无愧,办事不取旁门左道,大环境就能清明一大截。写历史的也许不是人民,但创造历史的一定是人民。躲在人群中的你,只不过是虚伪地跟着大家呼唤正义,只不过是胆小地发泄自己的不满,只不过是有失公允地把错误栽给几个出风头者,却在行动中迎合不正当规则,认同扭曲的价值观,是典型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可笑的是,还能为自己的虚伪找到借口,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弱势群体,改变不了什么。可是,和多数人一样苟且着,算哪门子弱势?你只有站出来坚持自己的正义,才是弱势,才有资格斥责多数!
我真心地希望,所有嘴上是非分明的人,能时刻检视自己是否言行一致,能在选择时遵从正确的价值观,而非万般无奈地屈服于大势。不行动者永远保留对行动者的评论权,但只是说说说,甚至不如行动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有勇气。不要再嘲笑理想主义者幼稚,不实际,杯水车薪了吧,真正可耻的恰恰是“愿世界在我死后垮掉”的想法。不要再事后诸葛地指责别人的过错了吧,想想你是否追逐过拜金的时尚,是否羡慕过他人生来就有富贵,是否轻视过追求真理不在乎穷酸的学者,是否对残障人士少数民族有过一丝关爱。
从刑讯逼供开始,情绪就没好过。
学了快两年法,3个学期刑法,1个学期刑诉,精学了大约20多个罪名,200多条刑诉法,听过少说10种变态杀人方法,学过不下10个冤假错案。
我以为刑法会让我熟稔犯罪,让我不再恐惧,碎尸的、分尸的;让我把人间的苦痛罪恶都视为浓缩成几个字的法条——“故意杀人的”,无非5个字。
我以为听多了刑讯逼供我就不会怕它了,我以为我知道那么多冤死狱中,或是出狱时已经垂垂老矣的人,知道了聂树斌、赵奏海、呼格、建斌、佘祥林,我的同理心早就会用尽了。狼来了还事不过三呢。
怪吗?不怪。多吗?多的很。
但是我错了:我对它了解地越细,它越是会无孔不入;我对它越是司空见惯,它越是会无限放大。心中树起的所谓的“法律人的城邦”,越是高耸入云,坠落的过程便越是绝望。
说什么“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放屁,人就是目的,就是手段。
都是政治的牺牲品。
乔,乔他十恶不赦吧。他当然十恶不赦,但在另一个电影里,他完全可以是《勇敢的心》的主角。
什么“爱尔兰人”,什么“意大利人”,什么“叛国罪”,什么“恐怖主义”。
什么祖国是我的意义,什么党是我的生命,什么政治是我的追求。
人首先是人,其次是人,最后是人,表象是人,实质诗人,过程是人,结果是人。
人是主体,不是客体。人是一种不停运动的精神,是一幕自我编排的戏剧。
人不是政治的附庸,不是城邦的附庸,不是党派的附庸;不是为了提高氛围的柴火,不是随意利用的情绪。请把人当人。
体制是规定,守法是美德,程序是纪律。但政府不是免死金牌。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6/in-name-of-father44.html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
本片获得第44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电影完整讲述了“基尔福四人案(Guildford Four)”。男主角是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一个混混,因为四处偷窃,爱尔兰共和军要惩罚他。为此,父亲将男主角送去了伦敦。在途中,男主角遇见老同学,两人来到伦敦后就投奔了男主角的老乡,并当起了嬉皮士。几天后,两人与屋内人发生争执,只好露宿街头。那一夜,男主角捡到一个妓女的钱包,他用钱包中的钥匙将妓女家的钱偷走,两人大肆挥霍一番。此时,伦敦的基尔福酒吧遭到爱尔兰共和军的炸弹袭击。男主角很快回到贝尔法斯特,向家人炫耀自己的成就,大家都很高兴。几天后,英国警察将男主角、他的同学以及同乡四人都抓了起来,并进行严刑逼供。英国警察让他们承认自己是爱尔兰共和军,并炸毁了基尔福酒吧。几天后,四人都屈打成招。父亲为了救儿子,来到伦敦的亲戚家,很快英国警察就将父亲以及亲戚全家人都抓了起来,并认为他们是幕后的炸弹制作者与运输者。审判很快结束,所有人都被判为有罪,男主角与父亲被关在了一起。在狱中,男主角与父亲因为是恐怖分子,犯人们都厌恶两人。一段时间后,真正的爆炸案凶手被抓了进来,他向英国警察和父子俩承认了爆炸案是自己所为。随后,在真凶的帮助下,男主角在监狱内获得了地位。一段时间后,真凶因为谋害狱长,被送去了另一个监狱,也让男主角看清了现实。同时,父亲的身体在男主角参与的几次闹事中每况愈下。此时,一个女律师想要帮助他们,男主角就用录音机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男主角父亲很快去世,同时英国、爱尔兰都有人为他们翻案游行,这坚定了男主角翻案的信念。上庭前一天,女律师在查阅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警察隐藏的证据。于是,女律师在法庭上提出了这个证据。这引起人们的骚动,“基尔福四人案”的所有人都被取消指控。男主角昂首得从法庭正门走出,与律师、欢呼的人群相拥。
本片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片中人物都是真人真事,所以使得这部电影观赏性非常高。谁不想知道男主角的遭遇?谁不想知道冤案有没有昭雪?因此,这部时长133分钟的电影,我是一气呵成,一口气看完,而且还感觉意犹未尽。电影结构完整,节奏张弛有度,人物塑造分明,而且通过剧情的前面铺垫,使得影片结尾的欢喜大结局让人颇为感动。这些都电影紧紧抓住观众们的法宝。总之,本片具有的这些,使它也有一部好电影最基本的素质——好看。
电影重点是影片片名所揭示的父子情,因为男主角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父之名”。因此父子关系是本片重点,这些通过影片都可以看到。一句话概括:本片对父亲的塑造非常全面。此外,电影还描写了父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使得男主角有了成长。比如,男主角最开始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混混,但在父亲不懈坚持下,男主角终于看清了是与非、对与错。还有,电影对父子交流采用了比较含蓄的方式,诸如儿时的回忆、往事中的趣事等等。总之,男主角父亲虽然是一个外在比较软弱的人,但是他用内心的坚强改变了男主角,让观众们知道了什么叫做“父爱”。大概,世间的父爱都是如此吧。
除了父子情之外,电影还表现了英国政府的黑暗与无情,这也是影片着重展现的一点。看着片中英国警察们的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看着英国法庭的冠冕堂皇,就可以真实的看到人性之恶。当然,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只有英国才有,但它还是让我对英国的印象打了折扣。原来英国并不比美国强多少。
以上就是电影的优点与主题。编导通过电影故事反映了男主角众人们的顽强不屈以及心理的转变,并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同时还揭露了英国警察、司法机构的黑暗。这样的主题看起来虽然很教条,但影片却非常好看,这就是一部好电影的之所以“好”的地方。
额外说一句,如果女律师没有看到那个档案,男主角们岂不是还要在狱中度过?这也太巧合了。男主角他们运气不算太坏嘛。
电影拍摄方面没有太风格化的东西,毕竟这不是艺术电影。不过,电影音乐值得一提,尤其是电影开始前人群的仓皇逃窜配合着摇滚乐,使得电影别有一番味道。通过这个场景就知道,编导想用摇滚乐的叛逆来表现男主角们的特立独行。此外,听着入耳且富有节奏的影片音乐,可见爱尔兰音乐人才倍出啊!
演员表演非常出色。男主角Daniel Day Lewis的演技不用说了,一种“神经质”式的表演方法,看起来很真实。父亲扮演者Pete Postlethwaite是一个脸熟的人,曾出现在很多影视剧中,是个大绿叶,只可惜他在2011年去世了。Emma Thompson在本片中属于打酱油的,基本没有戏份,但最后的法庭争论却很真实,竟然都“脸红脖子粗”了!其他人戏份不多,不说也罢。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非常好看且能给人震撼的电影,除了歌颂基尔福四人案中的坚强的人们,也让观众们体会到父亲的伟大,当然也看到了英国政府的黑暗与麻木不仁。因此,本片获得金熊奖实至名归。
序列:0840
In.the.Name.of.the.Father.1993.720p.HDTV.x264-DON
2012-06-14
愤怒的要求审判的是这些人们,推翻了原判而谴责法庭的还是这些人们,如果你是十年前的法官,你会怎么判,你会不会有高尚的职业操守,难道因为社会潮流所指就可以肆意妄为吗,没有必要为后来对执法人员的处理激动,真的不值得激动。
那么,到底又是谁应该为这个悲剧负责呢,难道仅仅是那几个法官,难道仅仅是愤怒的民众。也许,影片的目的就是让大家思考一下吧。
当盖瑞不耐烦地打断父亲的叮嘱,在匆忙离去中庆幸挣脱了厌烦的枷锁时,却不由自主地转身轻叹:“再见,老爸。”;当盖瑞在伦敦落魄街头、流离失所时,却在电话中用一句“我很好。”欺骗父亲;当盖瑞在狱中颓废放纵以致和父亲僵持赌气、互不搭话时,却先认了输主动把背身相对的父亲哄得开心;当父亲在死神的凝视下遗恨而去时,一向嘲笑他睡前祈祷的盖瑞却虔诚地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
为什么?既然对他的条条框框人生道理只存不屑,何必要留恋?既然对他的冷漠胆小感到愤怒悲哀,何必要在乎?既然对他的顽固信仰觉得可笑愚昧,何必要伤感?
盖瑞不知道,就如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
写到这,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事。我与父亲的关系应该是目前很典型的一种,没有话题,很少求助,尽量逃避。平淡地过了6、7年,直到高中毕业都相安无事,父亲似乎消失在我的人生中,出现,不过叫声“爸。”,不见,我生活依旧。然而当我踏上异乡求学的征程,看着父亲的身影在吵杂的月台上静静消失时,我只觉双眼一阵温热。那是什么?悲伤?不舍?恐慌?失落?我无法分辨。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我想,看不到父爱,只因为自己本就从未失去。这爱早已是你生命中的部分,如一日三餐,如呼吸吐纳,拥有时你不觉幸福,而稍有不得时才知其哀其苦。
盖瑞定是体会极深,当那纯粹的爱随着窗外一团团火焰地飘摇而下,层层剥落,淋漓尽致地展现给盖瑞。眼前的一切让他重新地思考与抉择,明白了那爱的深远执著,他也得到了生命之所以要延续的理由,毅然抗争了15年,换回了满意的结局。
父爱,低调得让我们难以察觉,殊不知它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表露得真真切切。
资料馆2014.5.24.7pm 被命名为恐怖主义的民族独立革命/战争,在当代的三种路线(嬉皮乌托邦的逃避、纵火的暴力、制度内解决),选择性表述后被转化为一个司法问题,以一个父子情感弥合(道德理念继承)的叙事呈现。较成功的把敏感政治问题商业化。三星四星间。
1、作为儿子,永远不能让父亲为你蒙耻;2、有天你做了父亲,永远要保护自己的儿子。片中的父亲可能是一个平庸的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一看父子的我肯定掉眼泪
政治与亲情,一个男人的成长
得知艾被取保候审时,我恰巧在看这部电影。盖瑞蒙冤入狱十五年,重获自由后,他说:我是清白的人,我因莫名之罪被囚十五年,我看着父亲冤死在英国监狱,政府仍然说他有罪,我要告诉他们,除非我父亲平反,所有蒙冤的人平反,有罪的人受制裁,否则我要斗争到底,因父之名,因真理之名。
没有想象中感人,不过你如果恰巧也看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血色将至,那么就会明白Daniel Day-Lewis的演技有多强大了。Emma Thompson也很强大。
即使动荡不安,可是父亲的爱却很安稳
监狱墙上贴满了Sex Pistols的海报,Gerry是个有血有肉的爱尔兰嬉皮男青年
在1993年的《因父之名》里,我看到了未来影像的影子:有1994年美国出品的《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狱友联盟;有2006年印度制作的《芭萨提的颜色》里的放荡不羁青年却被政府无情的陷害,有2013年韩国上映的《辩护人》里的为屈打成招的无辜者申冤终获胜利的场面,……父亲惨死、盖瑞平反后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直到多年之后,一位英国的女律师才开始从头调查这件极其荒谬的冤案。这件冤案最后能否得以平反,父子能否重见生天
父子部分拍得尚且合格,但不算出彩。而司法部分则实在难以感染我等见怪不怪的天朝人...
除了感人的父子情.那个女律师更不能被我们所遗忘.在一切有冤假的地方.我们要战斗.
历史意义大于艺术价值。DDL的演技此片中并不突出,Emma则着实厉害。
何处都有黑暗,希望有一点中国电影可以拍政治题材
当我们无限制脱轨后落入深渊时,已然还是被自己无数次挣脱的父母,在悬崖边上拉住我们。
动乱年代下的父子情同样温情,剧情冲突很足。
好看 最让我难受的是父子情 艾玛汤普森代表的勇敢善良的知识分子阶级 父亲的被欺压软弱善良的阶级 主人公那一代的血性与自我调侃 交织在一起彼此救助 其实可以拍得更好 不矫情 这种事情还在发生我们却不知道
好歹英国人民还能上街游行示威...
In the name of father! 经典的电影!伟大的父爱!可恶的英格兰政府!我泣不成声……正义需要勇敢执着的人伸张!
導演對於情節和線條顯然有極強的駕馭能力。他十分有技巧地把英愛衝突的背景、警方的黑暗腐敗、獄方的慘絕人性,和主人公的經歷際遇編織在一起,清楚地展現了這樣的背景,如何影響了一個普通人的成長,如何影響了一對普通父子的情感心路。但是,導演也在另一層面上,對於人性,揭示給我們更深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