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时刻

HD中字版

主演:玛利亚·海斯卡涅,米克尔·佩斯勃兰特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8

 剧照

永恒时刻 剧照 NO.1永恒时刻 剧照 NO.2永恒时刻 剧照 NO.3永恒时刻 剧照 NO.4永恒时刻 剧照 NO.5永恒时刻 剧照 NO.6永恒时刻 剧照 NO.13永恒时刻 剧照 NO.14永恒时刻 剧照 NO.15永恒时刻 剧照 NO.16永恒时刻 剧照 NO.17永恒时刻 剧照 NO.18永恒时刻 剧照 NO.19永恒时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永恒时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初的瑞典,社会动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双匮乏。玛丽亚(MariaHeiskanen玛丽亚·海斯卡尼饰)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着一个并不富裕的家,一次偶然的博彩,让她中了一台相机,她的人生就此改变。她开始偷偷学习拍照,并对此非常着迷,她拍下孩子成长的样子,随手发现的美景,慢慢的,她开始有能力为邻居拍照,赚点钱,他们也对照片特别满意,国王来访时,她也被请去拍照……当然,这一切要背着她的酒鬼丈夫。经常冲印照片令玛丽亚与当地小照相馆老板佩特森(JesperChristensen饰)熟悉起来,他是她的伯乐,一直称赞她的天赋,鼓励她拍下去,二人产生淡淡的情愫,最终发乎情止乎礼,湮没在时光里,唯有玛丽亚拍下的美妙照片,至今留存……\r本片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导弹煎蛋考验忠诚婚姻相对论最后的假期平鹰坟 上唐宫美人天下女子监狱百变爱人二十不惑奇怪的她2016跨越深海100万粉丝神龙策拥有神之舌的男子:鬼灯死亡之路篇我家的秘密喂,搵边位?杀虎口最后曙光第一季萤火虫小巷第一季偷猎者荒野迷案汤之国谍血黄埔滩国语版公主驾到2011龙虎沟狩猎季节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超越与留守

        摄影艺术在我看来一直是项文艺味道很浓的行当,而一部讲述摄影的电影,也似乎天然的会带上这种文艺的调调。《永恒时刻》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这是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的传记电影,与很多类似电影表现传主的成就或者精神上的超凡脱俗或者天赋异禀不同,这部电影充满了文艺的气质,却带着生活的写实;洋溢着精神上的超脱,却又表现着立足于人间的苦涩。玛拉•拉森,一个开创性的人物,她在精神上看上去超越了同时代的女性,但是最终依然还是被时代超越,她的命运难免让人百感交集,很难对其人生盖棺定论。

        这部电影的开始一段,让我想起了那部讲述法国平民画家赛哈芬妮•路易的传记电影《花落花开》,虽然玛拉•拉森没有赛哈芬妮•路易那种怪异的性格特征,但是同样是一个平凡的中年妇女,与赛哈芬妮•路易相比,她还多了一个有幸而又不幸的身份,即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作为那个时代的女人,她不可避免的受到男人世界的束缚,在这部影片中,某种程度上切入的就是她与生命中的男人们的生活、交流和战争。影片开场,玛拉的丈夫给人以辛勤工作支撑整个家庭的感觉,但是很快,幻象被打破,从他因为小错就用皮带狂抽孩子到酗酒后与工友互殴,进而将妻子打的头破血流眼睛浮肿开始,他身上的狂躁与大男子主义倾向就展露无疑。接下来,玛拉•拉森生命中的另一个男人出现在银幕上,那就是她病重的父亲,面对被打肿脸的女儿,他竟然没有一丝愤怒和安慰,而是以这是上帝的旨意,劝女儿忍耐,而非离开丈夫。影片开始短短的30分钟,玛拉•拉森的生活环境就已经被交代的很清楚了,这是20世纪初,是一个从父从夫的时代,是一个女权尚未唤醒的时代,作为一个底层的家庭妇女,她被时代紧紧的禁锢,感受着这份沉重,在艰难的生活和丈夫的辱骂拳脚下忍辱负重,而她的丈夫则毫无愧疚的酗酒宣泄,在外与情人风流,在他看来这天经地义,他的妻子无理也无力反抗。而玛拉•拉森的丈夫生活的是一个劳工权利倍受压抑的年代,面对高强度的劳动下微薄的工资,面对随时的失业危险,社会意义被压迫的他,在家中对妻子施加着家庭中的压迫和暴力,暴力常常就这样在整个社会传播。而同时,片中也交代了社会主义思想正在当时的老公中传开,也包括了暴力反抗的熏陶,而当这些劳工们眼看似乎有了一丝寄托时,在他们的躁动不安下,玛拉•拉森却寻得了另一种宁静的寄托和思想的革命。

        玛拉•拉森在去照相馆变卖一部她购买奖券偶然得到的相机时,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人:照相馆的老板。在照相馆老板的劝说下,她尝试着拿起相机,从此,透过镜头,她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与男人们通过暴力对现实表现不满不同,这个经受了太多家庭暴力和屈辱的女人,用镜头去寻得心灵的另一份宁静,并改变了人生深层次的轨迹。不少社科学家都提到过工具的隐喻意义,即工具看似物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却又常常从精神层面改造个人与世界。摄影对人类精神层面的影响比其它工具来的更直观,凭借摄影,时间被留住,给人以美好的回忆,更给人一种对生活控制力的自信,生活从此不是按照时间轴被推动着向前,而是可以留下一个标记,可以以这个标记勾起对那一刻的记忆。对于玛拉•拉森来说,她长期处于对自己生活的失控状态,无法躲避拳打脚踢,无法干涉丈夫的出轨,而自从拿起了相机,她突然发现她可以控制镜头对向何方,控制审视生活的距离,控制镜头涵盖的人群,她突然发现,生活原来是可控的。从此,她的精神实际改变了,她快乐的生活,甚至对丈夫的出轨与否都感到无所谓。而慢慢地,社区里更多的人请她摄影更加深了她的这份自信,她的社交圈子被打开,她也充满了更多的自主性,小小的镜头让她面对的依然是这个保守的城镇,大男子主义控制下的家庭,但是又让她得以超脱这一切。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丈夫在影片前段看似为所欲为,掌控一切的状态后,却陷入了萎靡与困顿,革命喧嚣下,他终究面临失业困境,面对心灵的空虚,而酗酒也愈加严重。而最令他不能容忍的是,妻子不再对她“惧怕”,这是大男子主义者的危机,他们总是期待女人对他表现出依赖,表现出敬畏,而对于出轨,他一方面不希望妻子发现,另一方面又希望妻子知道却只能忍辱负重的忍受,表现他的不可一世。然而,玛拉•拉森却因为摄影,不再对他表现那么多的敬畏,是的,她依然要对他显得礼让三分,却在精神气质上少了那份卑贱的屈从。所以,对于正郁闷的丈夫来说,妻子不再带上害怕的面容让他感动挫折,妻子脸上带着更多的微笑让他失落,他甚至因此对小小的照相机吃醋,带着悲愤和暴怒的语调斥责妻子,而摄影确实已经成了玛拉•拉森的生命,这种矛盾在片中激化到最后,甚至让丈夫险些失控杀了妻子。

        玛拉•拉森在精神层面超越了时代,但是却无法做到彻底的超越,本片让人感到一丝无法言说的惆怅正缘于这样的命运困境。玛拉•拉森与照相店老板有着一丝暧昧的精神上的感情,儒雅温和的照相店老板给了玛拉•拉森与丈夫截然相反的感觉,当他决定离开之时,对于她却是人生一次情感的打击,两人分别一幕让我想起了《廊桥遗梦》片末,在雨中,伊斯特伍德带着期待的离开,希望梅尔•斯特里普能够跟上,与他一同去为爱出走。而本片这段,同样带着一种双方的不舍与犹豫,当玛拉•拉森纠结许久追逐向精神恋人奔去的脚步时,却只能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玛拉•拉森最终如同他父亲所说的,没有离开丈夫,尽管她看上去已经有了离开的底气,在片中女儿的叙述中,也对此无法道明原因“但是为什么妈妈和爸爸相守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永远得不到答案”。最终,夫妻俩和孩子们继续生活,玛拉•拉森因为心脏病死去。而生活,就如连续不断的照片组成,你总有一些或者构图、或者光线、或者表情、或者配饰不足留下遗憾的照片。作为观众,我多么希望玛拉•拉森有个更加完美的归宿,但是在那个时代,她毕竟用相机打开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这,已经是一种令人欣慰的突破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cfca218dadabb0a34fa41b2.html

 2 ) 窗棂上的蝴蝶

1

2008年,出了一部国产片《立春》;同年,还有《永恒时刻》和《塞拉菲娜》,它们分别被称作瑞典版和法国版的《立春》。在我的一位老师看来,如蒋韵李樯之辈热衷于书写的80年代的文艺青年,热衷于描绘的那种与现实打得头破血流的理想主义,某种程度上带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恋自怜的味道。然而《立春》如此走红,仍然可以受到今天的“瘟疫”青年们的热捧,个中缘由是值得思考的。

理想和现实的对立及解构的可能性是另一个大问题。仅谈《永恒时刻》。

得知这部电影是在《看电影》的“审片室”栏目,那篇评论仍然不脱理想主义的味道,认为此片与《立春》的共同点在于主人公都是“女性+无产阶级”,即双重受压迫者。但差异在于:《立春》将“去生活还是去文艺”的问题看作一种to be or not to be式的残酷选择;而《永恒时刻》则调和了两者,琐碎的生活之中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和艺术的光辉……(如果可以继续挖掘恐怕可以搬出海德格尔式的艺术观了)

然而,这真的是一部“立春”式的、关于生活和文艺的影片么?它真的调和了“立春”的问题么?这种解决又是如何可能的?

 
 
2

影片中非常明显地展示出一种传统的图式:男性/女性,被划分在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之中。

Maria Larssons的丈夫,一个地位卑下、粗俗不堪的工人。然而,即使这样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仍然忙着投身于“公共领域”的“伟大事业”。他热衷于“社交”(虽然那不过是与他同阶级的伙伴们喝酒吹牛),罢工,甚至参军,加入了世界历史的滚滚洪流;当然,找情人这种事情也是男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之一。相比之下,Maria固步自封,被困在家庭领域之中,默默承担着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宗教——真的像马克思所说的鸦片——既是迫使她自我认同的强大力量,又是能够间或舒缓心灵的福音。

那么,艺术在哪里?

Maria的艺术首先诞生在家庭领域,摄影,只有作为amateur自娱自乐的方式才是被欣赏,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宜室宜家的点缀才是被赞许的,也只有在附属的意义上,文艺与世俗生活才是可以调和的。一旦这“文艺”要跨出家庭一步,要独立,要进入公共视野,冲突就立刻浮现出来。譬如女儿玛雅指责母亲只顾着照相机而忽视了家庭;譬如当照相馆老板提出聘用Maria为专业员工时,她自己都受宠若惊甚至茫然失措。束缚不只是外来的,而是内化于每个女性个体心中,包括她自己。她的男人再微观再幼稚的“政治生活”都是宏大叙事,而她自己再有价值的艺术创作(虽然是不自觉的)也不过是生活琐事。

正如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中对女性作家排行榜的分析:仍然是男性的权力赋予女性“越界”的合法性,将其视作一种可允许、可欣赏的景观;她们被推崇的原因不仅在于公认的艺术成就,同时在于一个暗含的前提,即在家庭领域的表现同样完美——她们被赞美的同时还在被提醒,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分。

所以我不认为《永恒时刻》调和或解决了《立春》的矛盾——尽管矛盾当然存在——而是它重点不在于此;它对矛盾的展示远不到《立春》的程度,而是《立春》前史的一个可能的版本。与其说这是一个“去生活还是去文艺”的选择,倒不如说仍是一个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这一次,扮演解放力量的是艺术。不过,这个觉醒是暧昧而柔和的,也是不彻底的:没有冲突,没有斗争,没有离家出走,没有变成一个疯狂的大龄女文青。我不知道艺术史上Maria何时被看作第一个女摄影家,但是在影片中,似乎终其一生Maria都没有被当做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无论在他人还是在自己看来。结尾处的蝴蝶和玻璃窗的意象耐人寻味:在那个透明的障碍之外,便是更广阔的世界,Maria打开窗子让蝴蝶飞走,似乎传达出她朦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期待。电影就停在这里,一个觉醒的萌芽;而不是觉醒后的行动,残酷而歇斯底里。或许,这就是它的温情?

 
 
3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角色——作为启蒙者的照相馆老板佩特森先生,以及一个有趣的细节——Maria拍摄国王,他拍摄Maria。拍照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看。Maria拍摄国王来访,拿起相机记录时事,意味着她在看,她摆脱被看的客体位置而成为看的主体。但是,她的拍照行为又是被佩特森先生看在眼里、记录下来的。正如这部电影、这位伟大的女摄影家的故事是被“导演的摄影机-(或许是男性的)历史叙述”所展示的。佩特森先生拍摄Maria的细节彷佛一个反讽,实际上是摄影机的自我指涉和自我暴露。

佩特森先生的角色可能是中性的么?

 3 ) 一部相机,一段爱情——瑞典电影《永恒时刻》

原文出处:http://www.sweden.cn/about/latestupdates/detail/article/-cf8e37c073/

一部瑞典电影,三个北欧演员——分别来自瑞典的米克尔•佩斯勃兰特(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获得者《更好的世界》的男主角),芬兰的玛利亚•海斯卡涅(与本片导演合作过另一部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获奖影片《船长》)和丹麦影坛常青树加斯帕•克里斯滕森(是个老帅哥)——这就是《永恒时刻》,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

故事的发展徐徐而进,稍显缓慢,但不沉闷,可谓波澜不惊——常常是仿佛风暴要来了,但却被现实的妥协或者说是家庭这一情感+社会纽带给不声不响地冲淡了。但正是在这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细腻的情感散溢出画面(这或许是许多欧洲电影的风格,或者说,特色)。

影片的女主角是平凡主妇Maria,原本丈夫和孩子是她几乎全部的世界,在遇上摄影之后,却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和另外一份情感。男主角,从角色的重要性上说,有两个:好色、酗酒、粗暴、感情外露的丈夫Sigfrid和照相店老板——绅士Sebastian,虽然后者的戏份没有前者多。

Sigfrid 与Maria之间的情感很值得玩味。Sigfrid占有欲比较强,自己在外面沾花惹草,却不许妻子的照片出现在照相店的橱窗里。Maria在遇上摄影以后,对Sigfrid还存在着多少爱(抑或是亲情,抑或是对子女的责任感),很难说清楚。只需记得当她看到Sebastian与一女子携一小孩在林中漫步,回家便把相机重重地扔在箱底,呵斥目睹这一行为的女儿去睡觉,并在此后的五年中不再使用相机或涉足照相店,就可知她那时心中的嫉妒、愤怒以及失望,也可知她对这一埋在心底的婚外感情投入之多。

然而,正是Maria与Sebastian之间这段“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让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倍感惆怅。这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瑞典故事似乎与《小城之春》一类讲究传统道德或情感克制的东方电影异曲同工,描写细腻而不张扬的感情,欲言又止的悸动,以及身不由己的遗憾。然而,爱情静谧的美又正源于这种精神上的共鸣、心灵的碰撞与行为上的克制。此时,如果男女主角中的任何一方在行动上迈出更主动的一步,那么,整个故事或许就变成了浓墨重彩的爱情私奔,而这份感情也就失去了遗憾的美——或者说造就美的遗憾,那便也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瑞典风格,而变成激情的弗拉明戈或者沦为廉价的快餐速食。

其实,女主角是非常勇敢的:有一个在多方面令人失望的丈夫,却仍然坚持为这个家(或者说,为自己的孩子)而付出;丈夫因对她暴力相向而入狱后,又因为责任(或者亲情?)对他不离不弃。她的勇敢不是盲目或者不顾一切的,正因为这种勇气,她在阻止 Sebastian说出自己所期待的表白的同时,主动吻了心仪的人——也是唯一的一次吻,然后转身离开。这一吻似乎使得这段感情不再显得那么遗憾。但是,Sebestian最后的离去却让Maria始料未及,她脸上的痛苦、失望甚至懊恼说明了一切,或许此刻她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遗憾。

 4 ) 再苦忍一忍就过去了

2008年瑞典电影《永恒记忆》是部描写20世纪初的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同样是欧洲的电影,和我上次看的《当我们离开》不同,这次女主人公选择忍耐和坚守。她有7个儿女,丈夫酗酒好色暴力,在那个年代,一个女性成功的不易。她也曾受不了丈夫的好酒外遇和家暴,带着孩子回娘家,她母亲只是劝她回去,慢慢会好起来的。她听从了,等待她的还是生育、漫无边际的痛苦,有一天她找到了她生命中的闪光点,一部相机,当然她只是想去照相馆卖掉它,补贴家用的,这时她又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教会并鼓励她照相,人生就是有那么多因缘际会,也领会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女主人公就是有摄影的天份,成为了一名摄影师,留下了许多永恒的作品。

 5 ) 当我拿起相机,世界瞬间辽阔

“她是瑞典第一位女摄影师,她树立了自己的流派,她开创了自己的风格。然而在电影中你看不到她的传奇,你只看到一个喜欢照相的女人平凡的生活本身。电影优美而隽永,不枝不蔓,大巧不工。”

这是一位影评人对电影《永恒记忆》(《Everlasting moments》)的赞美之词,为此,我看了这部长达131分钟的电影。

1

《永恒记忆》是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也是瑞典导演扬·特洛尔第二次角逐奥斯卡的倾心之作。

为了演好玛丽亚·拉森这个角色,导演选用了女演员玛丽亚-海斯卡尼,她是瑞典的实力派女星,曾在2003年荣获芬兰维拉奖的最佳女主角殊荣。影片中她对玛丽亚的塑造沉静不留痕迹,观影时,仿佛与好友并肩散步,风和日暖,时有清风吹你襟怀。

在影片中,导演展示了等待我们去探索、去记录和去叙述的世界。为了更好表现故事的主题,他特地将影片调成了暗黄色,用一种旧照片的色调,来追溯时光。有趣的是,导演本人有色盲的缺陷,但不艳俗的世界十分符合他的怀旧与抒情,也恰如其分的展现了玛丽亚普普通通、不疾不徐的人生。

电影以玛丽亚大女儿的回忆开始,在她的记忆中,家里的房子很破旧,但是妈妈玛丽亚总会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玛丽亚有一台缝纫机,花了好多功夫,攒了很久的钱才买到,在找不到工作的时候,玛丽亚就做各种缝补的活儿赚钱养家。

20世纪初的瑞典,社会动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双双匮乏。玛丽亚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操持家务是她生活的全部,还要忍受着酗酒丈夫的暴力和拈花惹草。

2

玛丽亚因为一次偶然地机会获得了一台照相机,在忙完一日的家务之后,她穿着自己最体面的一套衣服,进入了城里的一家照相馆,在那里她遇到了来自丹麦的摄影师佩德森。佩德森让她明白了镜头下的人、事、物的美丽,并教会她使用相机。

当孩子们的影像在简陋的暗房中慢慢冲洗出来的时候,玛丽亚被这魔法般的神迹震惊了。即使是暴躁不讲理的丈夫西格,看到四个孩子的照片,也舒缓了下来,惊喜于镜头的魔力。

她为远行去美国的家人拍照,为国王拍照,为邻居家早夭的小女孩拍照,躺在床上的小女孩,窗边泻下的一缕阳光,脸贴在窗玻璃上围观的三个小孩子。好吧,我苍白的语言无法复制那种视觉冲击力。她独到的极致的审美能力,让摄影师佩德森大呼有天赋。

如果不是一台相机,玛丽亚将和其他妇女一样,终日操持家务,抚养越来越多的孩子,慢慢的湮没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和无奈中。

相机让她的人生有了一种笃定,让她可以毫不犹豫的扛起生活的重担,从泥泞和平庸中,挖开一条小路,路边风景优美,蝴蝶蹁跹。

3

即使玛丽亚的酒鬼丈夫,看到她深夜在暗房中冲洗照片的身影,也是欣赏和沉醉,不敢再把她当成一个生育工具或者保姆。

玛丽亚替自己记录欢乐的瞬间,也为别人抚慰悲痛的灵魂。生活并不因此变得更好,但却变得有意义。

因为摄影,引发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导致玛丽亚的第七个孩子得了骨髓炎,她为此难过自责悔恨。她痛苦的说,拿起相机,我就忘记了做母亲的职责,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佩德森安慰她说,摄影是为了那些看见世界的人,既然是为他们,他们不会视而不见的。你透过镜头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你已无路可退。

佩德森是她的伯乐,一直称赞她的天赋,鼓励她拍下去,他也是她的精神导师,两人因为共同的兴趣和灵魂的契合而产生了淡淡的情愫,最终也只是,发乎情止乎礼,湮没在时光里。

摄影这个词的词源,在希腊语里就是‘光’加上‘书写’,摄影师就是用光线来书写的人。玛丽亚没有多少文化,不能用文字书写人生,幸好她有相机,她用光线书写她的世界。

4

触动人心的作品,不是打磨光滑的浪漫情节外壳,而是人心的斑驳起伏。

当丈夫因诈骗锒铛入狱,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们劝说玛丽亚和无良的爸爸离婚,说是没有爸爸他们也能过得很好,但是玛丽亚没有答应。

在最艰难的日子,她也没有把丈夫心爱的马卖了。幸好房东看中了她的摄影技术,把她推荐给其他人拍照,以此渡过难关。

丈夫出狱后,看到马还在,她还在,感动了,或者说是震动了,他重新振作,并将他的感动付诸于行动。

他戒酒,努力赚钱买一座新房子,专门为玛丽亚造一间冲洗的暗房。

玛丽亚的选择超越了世俗的道德、也超越了普通的情感。你可以形容玛丽亚的选择是爱,是牺牲,是义气,或者别的任何伟大理由。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此时的玛丽亚对命运已经无所畏惧,因为只要有照相机在手,她就拥有了自我。

玛丽亚是那个时代无数默默无闻的女性中的一个,她们有土地一样坚韧的生命力,承受着风雨,承受着锄头与犁刀,承受着一切污秽却把它变成养份。

影片的最后,玛丽亚与丈夫在草地上翩翩起舞,这是对苦难生活最好的还击。

5

我很喜欢俄国女作家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尤其是她的组诗《书桌》,诗中有她高傲的,孤苦的,永恒的,诗情澎湃的写作生涯。如果玛丽亚也为自己的相机写一首小诗,应该是这样的:

多年在一起,比爱情更清澈, 我熟悉你的每一个结构, 你了解我眼中的美丽, 当我拿起你,世界瞬间辽阔, 日常生活的潮水退却, 我已踏上光影缤纷的艺术岛屿。

 6 ) 我想这就是灵魂伴侣(Soulmate)的真谛吧。

想说的很多,但变成一篇有结构有逻辑的影评,对不起,我不会了。

我想说的只能把它们变成只字片语,用我自己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我是有多么喜爱这部电影。


电影开头的欧式居家装修风格和那些美好的细节,像餐桌摆设、餐杯以及桌子上精心摆放的一瓶花,全部都很漂亮,都很有欧式风格。

在玛丽亚拿着相机给孩子们照相的进度条里,这一切的感觉都是那么的美好,我竟不自觉地露出了微笑。

佩德森让我知道,无论生活多么的窘迫(大环境是在一战,大家都吃不饱的情况下。 )你都要让自己看起来好一些,着装方面。

从(相机)镜头里,你会发现生活的美好。如果你看完这部影片的前半段,我相信你会有立刻买下一台相机的冲动。

当玛利亚听到或看到有意思的事发生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拿起相机记录这些美好时刻。

生活真的需要仪式感,这一切并不只是简单的说说。

在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iPad、没有电脑、没有网络。音乐和跳舞,这些简单的事就能让人感到很快乐。

当玛利亚遇到再不开心的事,唯有冲洗照片时,得以找到快乐和自我或者的感觉。这也就是发现自己有“爱好”这件事真实的表现吧。

佩德森与玛利亚最终还是以朋友的身份相互爱着对方,他们在摄影中找到了彼此心灵的契合,即便是如此的默契,玛利亚还是坚守着对家庭的忠诚。

我想,这就是你生命中能够遇到最好的Soulmate了吧。他会倾听你、欣赏你、赞美你、发现你身上一切美好的事情。如果,你们能够最终走到一起,那真的是非常完美的事,如若不能,那也会在你这一生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短评

1.用如此隽永幽美的画面来讲述一位摄影师的故事,再恰当不过,光线和构图都太完美;2.朴实无华的故事,婚姻、子女、爱好、止于礼的情愫,时光慢走,岁月静好;3.光影凝固,永恒记忆。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叙事算得上从容,慢慢地就把一个韩剧会拖沓几十集的故事讲完。是的,从容和拖沓不一样。@MOMA with DTM

12分钟前
  • NullPointer
  • 推荐

【S】摄影是光影谱诗的艺术,对焦点滴,就像在平凡琐碎的日常中谱写自己的回忆录,当记忆被框在黑匣子里的小小胶片上,就好像在世上终究留下了痕迹,延缓了衰老违抗了死亡,生活也变成了艺术,就像《冰山的阴影》——你一生的故事。而我们所热爱的电影,这项同样是光影之子的伟大艺术,因为摄影术的普及而迅猛发展,爱迪生发明电灯并尝试拍片后首次发现了光的无限魅力,之后梅里爱的StarFilm更是将采光能力充分发挥……片中他们看到动态影像露出的笑容以及卓别林的影片更让我相信其实这是一封写给光影的情书,看到了元电影的痕迹另外相知相吸的情愫太难得,当爱上一个真正懂自己的人,会变得又温柔又勇敢。若能刻画更加细腻微妙一些,以及将家庭的离合悲欢艺术化,定能升华层次,也正如影片的内涵,定格美好留住瞬间,此刻我很怀念马力克

13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Imelda Staunton和Audrey Tautou结合的女主角。

16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就像小气的拉森钟情于酒,玛利亚喜爱的是对事物的探索,叙述和保留,片尾她把蝴蝶放走,我她背对镜头让人想起最初从塞巴斯蒂安手里攒住的那只影像,我想这也就是永恒时刻吧。喜欢摄像的朋友们必看。

17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寒夜月色渐浓,落于大地寂静无声,像轻盈着床的孢子,屋内昏灯摇曳,泛着蓝光的屏幕前,此刻我的周围,没有一个人、半个人,能体会我“哇”一声哭出泪来的摇颤悸动与瞬间幻灭。它击碎了我的心,我的固执,我的不由衷,我的微不足道的,魂牵梦绕的奢望。/ 我失落。在一个濒死的理想面前,费劲气力又能走多远呢。我难过。挤压喉咙摩擦出凄厉的怪叫,它把灵魂都囚死了。

21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平淡,舒缓,隽永,情深。每一帧画面都好像被雕刻过似的,尽在瑞典国宝级导演杨特洛尔捕捉到的永恒时刻。

2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这部关于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的电影,摄影本身也非常精彩。职业的伟大与个体的渺小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21世纪的人们虽然无法理解那个年代被强行捆绑的命运,仍钦佩于女主逆境中的勇敢坚持,心灵的滋养能支撑物质的粗砺和肉体的暴虐;摄影赞。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无所谓文艺理想的实现或破灭,在母亲这里,它本就是和生活搅和在一起的,是自然生发出来,又可以随处落脚

30分钟前
  • 推荐

为什么他们还相守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32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

那根本不是爱,只是被绑住的人生,以及一个母亲所能做出的牺牲和隐忍。而一个丈夫所能做出的最恶毒的事除了暴力相向,就是利用孩子绑住妻子——片中的父亲都做过了,还不算酗酒和不忠。照相馆先生至少是理解女主的。片子的色调取景美极了。

3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又一部老人老事的欧洲传记片,记述上世纪初瑞典第一位女摄影师的人生故事。一战前的穷苦工人家庭,社会主义思潮兴起,科学技术带来的发展,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等,都通过女主对照相术的偶然获得及迷恋的独特视角,生动、有趣地表现了出来。古典绘画式的影像,琥珀色的色调,演员精彩的表演,让电影美伦美焕。虽然是11年前的片子了,如果错过了,值得补上。

3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几次看哭。女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啊。她们有土地一样坚韧的生命力,承受着风雨,承受着锄头与犁刀,承受着一切污秽却把它变成养份,年复一年的发出芽,开出花,生养出孩子,还结出艺术的果实。多渺小又多伟大,什么也打不垮。

40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这不是爱,只是被绑住的人生,以及一个母亲所能做出的牺牲与隐忍。CC#520

42分钟前
  • 怪力比多兽
  • 力荐

美則美矣,不夠過癮。藝術是有力量的。maria實在好運了點,在塞巴斯蒂安的啟蒙下,她有了美的意識,但並沒為此走出原有的生活軌道,且一次次的試圖拒絕。因為美需要付出代價。還好他的啟蒙人沒有放棄,一直鼓勵。Maria才堅持,並輕輕的對壓力說不,守得云開見月明。當然,即使月不明也會有美,哪怕殘缺

45分钟前
  • 最后一代沉树
  • 推荐

好像一只飞舞在掌心里蝴蝶,任世间如何冰凉,心田里总有一窝温暖。

47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讲述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人生经历的瑞典传记片,构图非常优美,主要人物表现都非常好,特别是女主角隐忍而克制,很完美。

50分钟前
  • 乌咪
  • 力荐

导演把妻的家族故事拍得饱满隽永,自有一番娓娓道来的小说感存在。从容将个人生活融入那些历史洪流与社会事件中,潮起潮落只是一段人生。摄影是留住记忆,永恒的家庭,女孩在白雪中消失,情人在夏木中远去;也是发现美,透过那面水幕女儿看情郎。对电影的爱叠化进故事里,就像对摄影的爱叠化进爱情里。

55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全片灰褐色調,沒有出現預期的高潮,但這是攝影史上的一章:平凡女性如何成為攝影師,映照她所見的世界!

60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