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影片,最后定格的那一瞬间,心是纠起来的,一种无言的痛,让人有拍案而起的冲动……
整部影片没有一处描写战争的场面,但却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和苦难描绘的淋漓尽致,我想,这全部都源于那个时代,那个鲜活的生命、真切的生活体验吧。
看的是电影版的,我不太清楚这部在豆瓣上标为剧集的影片为什么我拿到的是部电影版,只知道它在我硬盘里躺了几年,而我居然没有找到字幕,也是无数机缘之下,长久的努力,才终于找到了一版翻译良好的字幕,在此感谢字幕无名的作者所做出的贡献。
关于二战,关于纳粹,关于那个时代,有太多的影视作品问世了,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那段人类悲痛的历史,但这部《安妮日记》无疑是一部另类的、很清新的作品,但正是这样的清新,一位懵懂未化的少女,恰巧深刻地对比出那个时代的残酷……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不是因为它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光环四溢,也不是因为它像《美丽人生》那样撼人至深,只是因为它太真实与鲜活,当这样的真实和鲜活跃然于上时,你无法不直视摧毁她的、那残酷的一切……
喜欢它,是因为那谆谆的父亲,那坚韧的母亲,那为女儿争取最微不足道的一点权利时父亲形象所带的光晕……那刻骨铭心的、生命之美——消逝的、安娜的背影……
喜欢它,是因为那些在战火里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点燃一线希望,将爱传递永恒不息的、生命之美——绽放的、善意的灵魂……
愿每一个灵魂都被温柔以待,愿残忍和血腥不再降临!
密室狭窄的楼梯,八人缓缓走下,和着悲伤的调子。
剧终,画面定格于安妮最后的回眸。
似乎是回到若干年前的那个夜晚,一个人捧着那本现早已找寻不见的注音版《安妮日记》,对着拼音逐字读着。
脑海中的残留的记忆渐渐模糊,眼眶不禁湿了,却未掉下泪。
我问自己,你看到了什么?
是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年少的叛逆?
是青涩的爱情、温暖的亲情、纯洁的友情?
或许不止这些吧。
多年之后,我似乎又看到了纯粹,看到了平凡,看到了抗争。
——“我想活下去,哪怕我死后”
幸而,纸远比人有耐心。
幸而,我终未错过你。
安妮,15岁的一个女孩,本该有着美好的童年生活,战争,给了他畸形又压抑的生活,她其实很坚强,超乎所有人的想象,我一直觉得他父亲是懂她的,只是在这样的一个时期谁也无奈,不依不挠不低头的安妮,似乎她对任何人都尖酸刻薄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聪明的头脑,太有主见的她,对写作的热爱甚至是执着,现实太残忍,让她那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心灵遭受打击,可是她从不懦弱,战争和压迫是人性丑陋的一面,互相残杀,多可怕的存在。
她那么爱憎分明的活过,为自己的小小权利锱铢必较,爱过、恨过、反抗过、憧憬过、低沉过、狂妄过,但始终积极地像一朵花一样拼命地怒放、怒放,可是生活终究不是电影,生命就这样无情。不知道在集中营的最后一刻她是怎么想,该有多绝望,生活终究没有奇迹。她要活,不要苟延残喘的活,不要委曲求全的活,她要用生命呐喊着活出她自己,最狂妄最真实的自己。可是她终究不能活。那最后一眼,是对生命最深沉的眷恋!
关于犹太人,教科书上都写,一个和中华民族一样经历了苦难的伟大民族。其实我一直十分不解,一个流浪了一千年,失去了祖国和家园的民族,是什么让他们坚守信念心怀理想,仅仅是一方血脉吗,血统具有这样的力量吗?
两年前一时无聊和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读了几次圣经,我对宗教的历史逐渐了解了一点,这才发现,圣经最早是犹太人的圣经,后来经历了数次被政治利用,宗教改革才形成现在的各个分支,上帝之子,最早却是犹太人。
我虽然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我逐渐感觉到一个引人向善的宗教,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对犹太人来说,也许这就是他们民族的真正核心,共同的信仰造就了这个民族。
关于电影《安妮日记》,有两段台词特别感动我,第一个是安妮的父亲为安妮争取一个星期多两个小时用书桌的时间,因为一起藏身在小阁楼的另一位先生认为安妮每天写日记是小孩子胡闹行为,安妮的父亲说:“写作时她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唯一有意义的事,努力就有希望,这是我一直告诉孩子们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教育如此重视,唯一的自由在思想里,这是我么未来的希望。”
另一段是盟军即将来到欧洲,广播里对受难的犹太人的鼓励:“历史不是由官方的文件和决议写成的,如果我们的后代想要了解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所受的苦难,我们需要的是平常的文件、信件和日记。当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收集起来,将会描绘出我们为了自由而抗争的光辉画卷”
关于这个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当年将这些犹太人藏在阁楼并保存的安妮日记的女人,她并不是犹太人所以才在大屠杀中安然无事,而作这件事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她答应了。一个人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颗高尚守信的心。在战争结束后这些年,她一直强调自己不是伟大的人,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她在今年一月辞世,活了100岁。我想她是领悟了生命的真相。
最后是关于苦难的中华民族,我一向反对以血统论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变迁,一个人的DNA不知排列组合了几百次,故乡也不知迁徙了几十次。什么时候中国真正有了开化的教育和开发的胸怀,我们才算是个优秀的民族。
BBC拍得东西质量都很高。 很想看小说了
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关系,觉得没有早期同名的黑白片精彩。
一切就此成了魔法,完整得展现。90%得还愿了我的所想,有华丽有阴暗,那些争执与矛盾真实得让我忘记一切。这不仅仅关于梦想,这是人生,是奇迹。两年,who will believe it. 我没有想到的是,在最后看见你走下楼梯,我还是哭得不能自已。
不错
震撼我的是某种内在的激情。与之相比,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
可能没有什么,比“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这个语句更让人悲伤的了。
被破门而入的最后5分钟让人窒息 看哭了。。不过为啥豆瓣上收的版是5集的啊…… 还有的呢还有的呢还有的呢
悲剧的人生 但这就是现实 哭死了
整个就是这个妹纸在叽叽喳喳叽叽喳喳。。。最感动的是第五集最后2分钟出字幕的时候。
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
“我不想像母亲那样,组建了家庭以后就被遗忘。”
really touched even not in mood. that's not the sin of war, but a side of human nature.
对战争片一直不感冒,但是经典名著例外,怎么改编都不会太离谱,何况是BBC乎
To Anne!
说啥呢 啥也不说吧
看完《安妮日记》才明白为什么觉得《金陵13钗》只愿有四星,更好导演表达情绪都很克制,镜头台词配乐,绝不是以煽泪为目的,意图表达太明显反而露了骨,还是更喜欢克制冷静缓缓到来不乱激动的导演。《母亲》《天水围的夜与雾》都很不错,中立平淡的述说观者能各有立场各自思考而不是跟着导演的情绪。
电视剧剪辑的,显得有点凌乱,最后的一场戏很不错。
看过很多版,但是第一次看完,因为压抑。无论如何,这,便是人类真实的灾难,以及灾难中真实的反应
可能没有什么,比“他们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这个语句本身更让人悲伤的了。因为他们已经坚持了那么久。有一天,你可能跌入痛苦的日子里,要挣脱那通向深渊的轨道,要活着,在黑暗中,仍然创造!
小女孩的幼稚和青春期的叛动。战争吃了那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