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the most erotic film that i have ever made.It is all done by suggestion,but eroticism is in every frame and image,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Michael Powell
(这是我制作过最具情欲的电影,虽然只有暗喻,但从头到尾,每一帧和每个画面都透着情色感。—迈克尔·鲍威尔)
《黑水仙》或许是鲍威尔和普莱斯伯格,这对儿搭档导演作品序列当中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它和他们之前的电影一样丰富繁杂,风格突出,美轮美奂。但这是他们迄今为止最黑暗的电影,气质颓废,通过它对人类的境况投以尖锐且坚定的审视,表面上黑水仙讲了一群修女的故事,他们在遥远的喜马拉雅山上建造学校和医院,大胆而惊人,虽然它较于前作《平步青云》少了一些超现实元素,但是它仍然在戏剧和奇幻之间来回摇摆,它呈现了一个夸张的世界和它的色彩一样过度饱和。
《黑水仙》取景自印度,借助东西方地理环境、社会文明的差异,在搭建的摄影棚中,展开西方对东方蒙昧伊甸园的瑰丽想象。影片以克罗塔主持的四名修女为主视点,来到秘境莫普,一个隐匿于印度高山深处的东方异域,展开名为“圣的信仰”的传教活动。在克罗塔的主持下,修女们在修道院建立学校和医院,以天使形象在百废待兴的莫普辛勤工作。可在自然环境与人性自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修女们努力维持的清修生活和与外界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引发激烈的戏剧矛盾。
这是关于女人和他们在战后社会的地位的故事,这是关于殖民统治和英国在世界舞台上位置变化的故事。但最核心的是关于被压抑的性与欲望的故事。
剧本由鲁默·格尔顿的小说改编而来,《黑水仙》对鲍威尔和普莱斯伯格来说是最完美的材料,影片的主旨之一。从默片时代起就令普莱斯伯格着迷,即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影片由喜马拉雅山壮丽的景色开场,我们意识到故事将在这个浩瀚且恶劣的环境里展开,气势滔滔的山景,加上山头上不停呼啸的风,映衬了搬到这里的女人们内部的纠葛,我们看到宫殿伫立于荒凉而凝重的山崖,仿佛即使有新家的庇护,她们在这可怕的地形中也并不安全,环境的严酷影响着每个地方。这座赠与修女的莫普宫殿曾是王子的后宫,乍一看这个用于享乐的宫殿,这对修女们来说是一个很尴尬的住所。
壁画与修女们的人物反差鲜明,但随着故事发展,它们对修女们的映射愈发准确,预示着性欲可以征服任何人,不管她的信仰为何,在这个严酷而广阔的环境里,修女们执着于他们加入修道院之前的生活,放毒她们的本性和他们的职责相互矛盾,如同修道院和喜马拉雅山地形间的不协调。
在一系列的闪回中,主持克洛塔展露了她加入修道院前的生活,她最初的形象是传统的男性打扮,奠基可她的主观能动性,她最终放弃了这种能动性屈服于教堂,她反复回想曾经可以自由追求爱情的生活,甚至展示她把自己的初夜给了一个抛下她去美国工作的男人。
可以说影片用修女们的虔诚表象来掩盖藏在深处的情色欲望,这一点备受争议,以至于在美国上映时,这些闪回全部被删减。因为天主教到的审查认为它侮辱了宗教,性矛盾导致了修道院的覆灭,在克劳德修女和她的旧爱作斗争时,反复无常的修女鲁斯对阳刚但放荡的迪恩先生产生了深深的迷恋,修女鲁斯的痴狂临界精神失常,几乎到了被魔鬼附身的状态,在她脱下庇护的白袍换上更危险的红裙与红唇,她成为了失控的自我主义的使者,不顾一切地毁灭她眼中压抑人类欲望的伪善组织,鲁斯的堕落是压抑后爆发的化身。讽刺的是唯一没有屈服危险欲望的角色是康奇,一个被带到修女那里学习礼仪的年轻印度姑娘,康奇完全接受她的性欲,因此她拒绝修道,反抗教堂试图强加在她身上的道德观念,电影的最后她嫁给了年轻的将军。
不难猜想她因此脱离了贫穷,结尾修女们下山,启程回英国,我们最后看一眼修道院,云层渐渐完全将其遮蔽,我们意识到尽管修女们本着善意而来,但是当地人宁愿她们从来没来过,现实世界中,这是印度受英国统治的最后一年,电影强烈地控诉了英国的殖民主义的傲慢,盲目地相信英国知道什么最有利于被殖民者。
《黑水仙》是两人最黑暗、最愤世嫉俗的电影,但它同样是一部绝美的电影,正是在这样的矛盾中,他们实现了自己的宣言,通过美、通过色彩鲜艳的摄影,无与伦比的绘景和场景设计,还有夸张的表现派演技,他们向我们展现了深刻的内核,鲍威尔和普莱斯伯格的遗产不仅名列英国电影最佳,更给予我们一个可以窥探历史的胶囊,由此去探索一个逝去的年代和社会与政策。他们向我们展现了美,并通过美展现了暴露了赤裸的真相。
《黑水仙》 Black Narcissus 年代:1947年 / 国家:英国 / 导演:迈克尔·鲍威尔、艾默力·皮斯伯格 / 主演:黛博拉·蔻儿、弗劳拉·罗博森、简·西蒙斯
1、另类的环境!
影片是根据罗默·戈登的小说《黑水仙》改编而成的。罗默·戈登曾长期居住在印度,但导演迈克尔·鲍威尔却并未去过,因此他打造出来的是一个西方人臆想出来的东方世界,或者准确地说是英国人心目中的那个非现实的东方殖民地。说它非现实,是因为从电影里呈现出的风土人情都有种人为的神秘感,那座位于悬崖边上的修道院、终日静默沉思的白发圣徒、金碧辉煌的壁画,都构成了世外桃源般的峡谷风光。所以有人说它的内核涉及到东西之争,并且最终是以西式文明的劣势毕现而告终,其实不无道理。
2、失控的欲望!
影片还有一个译名叫《思凡》,说白了就是修女六根不净,贪恋人世间的情欲。片中那位露丝修女就抵挡不过迪恩的魅力,不禁暗恋他,但又见到迪恩对克罗塔修女有意思,又妒火中烧,导致她做出出格举动,并最终自掘坟墓。修女们把持不住内心欲望摇曳,屈服于灵与肉的挣扎,影片以此来达成对西方宗教文明的一种反观。可是,世间能做到真正色戒的又有何人呢?
亮点
第14分钟,在9000英尺高的悬崖峭壁上敲钟得是怎样一种体验?不得不说修女就是内心够平静坦然,才能在大风呼啸的山崖边敲钟。这看似逼真的一幕,其实是在英国的一个摄影棚里拍摄的,那时还没绿幕特效,能有如此视觉效果真是不简单啊!
雷点
第94分钟,露丝试图从背后把克罗塔修女推下山崖,但修女及时抓住了钟楼的绳子,露丝就又硬扒她的手,但也许是太专注于手了吧,以至于修女的腿都勾了上来她都没注意,结果修女爬了上来,她自己倒跌下去了——这得钱治的智商以后就别干这事儿了行不?
加我微信jignyurizhi
“在这里我看得很远,看到了过去。”菲力葩修女站在菜地里焦虑地说。镜头仰望着她,风吹着她的白袍子。她扶着锄头,后面是蓝天和雪山。菲力葩是圣信堂(House of St. Faith)的修女,圣信堂在北印度大吉岭(现属印度西孟加拉邦,尼泊尔和不丹之间)附近喜马拉雅南麓一座八千英尺高的山上。它前身是当地头领莱大帅的的藏娇之地,名叫莫普宫,墙上的壁画还没褪色,画着裸体印度女人。大帅把它捐给了圣玛丽教会,教会派歌洛达修女(Sister Clodagh)从加尔各达来此,设立圣信堂并担任院长。她带来四个修女,强壮自信的布莱妮,友善热心的蜜糖,长于园艺的菲力葩,和问题修女露丝。大帅派来帮忙的英国买办迪恩先生说,你们最多也就能在这停留到雨季。莫普的雪山,空气和水,仿佛有种神秘力量,使修女们把持不住,无法继续,终于在雨季来临之前,黯然撤了。
上面那个镜头是影片的转折点,使歌洛达(和我们)开始正视世外绝色中的隐忧。
又一部Archers。《黑水仙》不是关于印度。印度沦为他俩借用的符号,以创造那种奇异的非现实氛围,并描摹在某种特定的背景下,主体,即英国人,的身心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和风林山川一起,发散出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神秘力量,在这个与世隔绝的香格里拉,侵入了英国修女们想要清修的心。
很显然的,阿亚嬷嬷(Ayah),少帅(young general)和甘姬(Kanji)代表的东方,即原始迷信,即蒙昧,放任,混乱和纵欲。歌洛达修女等代表的西方,即基督文明,即理性,克制,整洁和禁欲。Rumer Godden女士的原著以海外殖民地的大英住民的感受写成,有这种东方主义思想,那简直是非常可能。不过她至少了解一些当地状况。鲍威尔片中却搞出了南亚庭院,热带植物和鼓声,留辫子戴瓜皮帽的村民,阿亚嬷嬷的晚清服装,喜马拉雅山下的竹林,和最让人目瞪口呆的,印度群众的四邑口音广东话。当真是英伦之外皆蛮夷,蛮夷懒分国界了。这只能是不认识东南西北亚,不想分尼泊尔人藏人印度人和中国人的鲍威尔同志,在寒冷郁闷的英伦对潮湿茂盛的热带的意淫。意淫中的东方,是挡不住的诱惑,就如青春黝黑的少帅和甘姬,柔媚艳俗,很是奇观。
如果忘记它政治不正确的硬伤,这又是一部秀色可餐的电影。它看上去很难让人相信是1947年的作品,颜色饱满欲滴,构图讲究,许多镜头几乎是Jan Vermeer的画。色彩,光暗和线条把雪山,树木,宫院,花朵,墙,首饰,甚至风,都呈现得活色生香。在令人心旌摇荡的环境中,所谓理性克制者,下场不是精神分裂,就是忍成内伤。
Black Narcissus,黑水仙,在电影里它指的不是修行的神仙姐姐们,而是那个黝黑的印度少帅。油光水滑的少帅注重打扮,总是穿得珠光宝气,并且用洒了英国香水的手帕。那香水叫做黑水仙,露丝姐姐不屑地说,这名字倒适合他,他爱慕虚荣,跟只孔雀似的,又黑。
字面上,title role仿佛是黑少帅。但在这出戏里,少帅绝不是主角。少帅和所有充满“异国情调”的当地人,包括珍西蒙丝涂黑了脸扮演的甘姬,一样,是配角。英国修女歌洛达、露丝和迪恩先生,才是主角。歌洛达和露丝同样的穿着,近似的年纪身材样貌,有两生花的镜像效果。然而她们对自律,对环境的诱惑,对迪恩先生的态度,又仿佛月之明暗。
莫普宫里走动的春色,不是黑孔雀,而是迪恩先生。这是Archers的前卫之处:那个年代电影中非常少见男性白人成为凝视目标,性欲对象。迪恩先生穿着很短的短裤,还时不常袒着胸,足登凉鞋,在修道院里走来走去,成为修女们的视线焦点和心理依靠(他是宫里唯一男性的男性,很C的少帅已公然宣布 “你们不要把我当成男人,我只对学习有兴趣”,Joseph还是小孩,而且他们两人都是亚洲人,在那时的电影体系里亚洲男人总是被塑造成阴柔的)。他的短裤出奇地裤地短,在永远吹着风的莫普宫,露丝修女看见他,已经心旌摇动,情不自禁。歌洛达院长却总是义正辞严地和迪恩先生对话。但歌洛达并非没受诱惑,她对往事的突然怀想,她在圣诞夜对迪恩先生的激动斥责,不正是困扰的表征?她对露丝的责骂和管束,不正是她对自己的负气?露丝可被看作是歌洛达的另一个自我,情欲的化身,所谓一人分裂两角,人天作战,黑白水仙。
露丝修女终于走火入魔,夜奔下山,对迪恩先生投怀送抱,迪恩先生不受,她气血攻心晕倒,魔鬼从此诞生。歌洛达院长守候一夜毫无建树,在破晓时分敲响晨钟,这时戏剧高潮降临,逃回山上的露丝企图杀死歌洛达,结果殒命深谷。猩红的露丝消失,白袍的歌洛达站在悬崖边上,面带惊惧,身后是黎明。这12 分钟的镜头没有对白,是由演员的动作,富有象征的画面和具叙述感的音乐来完成。
黛博拉卡尔在《黑水仙》里的表演得到纽约影评人最佳女主角,是应得的。歌洛达的恃才傲物,固执,隐忍,还有一点点性焦虑,卡尔演绎得恰到好处。
Black Narcissus是一部奇特的电影,它一反同期英国电影的写实风格,绚丽而camp。它注重形式,运用比喻和象征(譬如红橙原始和欲望和黑白灰文明理智两组色系的争斗),并不完全是melodrama,涉及些许对宗教的质疑和嘲讽。惊悚片导演可以从露丝修女的精神分裂中学习经验,《东邪西毒》里似曾相识的大鸟笼,原来也是从这里去的。它象一场春梦,从内到外散发着情色,从花草树木,到明艳的蓝厅,到对镜跳舞的甘姬,到裹得严严实实的厚嘴唇黑少帅,到冰雪容颜的歌洛达院长的白日梦。那是在故乡青草地的一场骑猎,她身穿猎装策马平岗,绿色的起伏的丘陵,飞奔的马,追逐的猎犬,令人喘息的速度,使这个升华的性幻想充满动力和美感。
http://www.lpsfield.net/soundnimage/powells_sensuous_dream.htm
一群英国修女被教会派到位于印度加尔各答的一处犹如世外桃源版的山谷中,让他们在一座本是将军后宫的宫殿里开办修道院、医院和学校。在这个充满了原始和野性的大自然里,曾墨守成规的修女们也动了凡心,他们有的不再只是为了工作、生存而劳作,在本该种植土豆、番茄等农作物的田地里种满了鲜花,心思沉迷在对大自然的热爱中,有的则对当地的男人产生了爱慕之情,甚至因爱生恨,欲将情敌杀死,就连领头的大修女都开始回忆“出家”前的爱情。
这里的每个人都被大自然的力量带出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这里没有物质诱惑,没有阶级之分,就只有人类最本性的渴求和需要。在这部电影里,基督教和印度神秘宗教,禁欲与纵欲,严守教义和遵从自我等都充满了矛盾,甚至棱角分明的宫殿建筑和无处不在,飘忽不定的大风都形成了鲜明对比。“黑水仙”象征着诱惑,一旦闻到了“黑水仙”的香味,就好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欲望的小恶魔们就会蜂拥而至。影片中,修女们每天都会站在悬崖边上敲钟,好似你若安分守己,不越雷池一步,就能安身立命,若随性而为,忘乎所以,就会被深渊吞没。那个爱慕迪恩先生,嫉妒大修女,妄图杀死大修女的露丝最终就掉下了悬崖,也意寓着被欲望吞噬。
很难想象这部美得让人窒息的场景是在摄影棚里拍摄出来的,我还特别喜欢这部电影里的画面,油画般的低饱和度色彩和很多次光线透过窗户投射下来的几何图影,都深得我心。迈克尔鲍威尔好几次通过“窥视”的角度来拍摄,让观众更能站在人物的角度,理解人物的内心,沉浸感更强,这在40年代来说,真是技术性的突破。修女露丝的扮演者演得非常好,还有那个野性难驯的印度少女,妖娆但又纯真的眼神十分的摄人心魄,我都非常喜欢。
佳片推荐!
让我从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到底是一股什么力量使得修女们渐渐发了疯?看了一些影评,发现大家都把焦点放在了Mr. Dean,这个剧中唯一的白人男性身上,认为是他挑动了修女们的欲望。我觉得归因于此未免也太过简单了,原因在于这种看法一来低估了修女们多年修炼的功力,高估了Mr. Dean的魅力,二来把导演大费周章讲的故事的主题简化成对男欢女爱的欲望的讨论了。至于有人把这部电影名字翻译成《雪岭春梦》,实在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还要从容易被忽略的修女们最初上山所隐含的动机开始说起。不管是之前的修士们,还是这群精心搭配各司其职的修女们前赴后继地想要征服这座雪山,无非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宣教。向背负着"罪"的人们传扬福音,让无论何种宗教、种族的人都能得救。
然而这山上的景象实在不仅不符合我们对需要被拯救对象的期待,反倒像是修女们走进了一片世外桃源。
修女们居住的宫殿不禁让我想起《消失的地平线》中希尔顿对香格里拉喇嘛寺的描写:“一片色彩纷呈的亭堂楼阁紧紧依偎着山腰。它绝对没有莱茵兰城堡那种阴森可怖,令人讨厌的做作,而以一种花瓣似的精美与雅致巧妙地镶嵌于悬崖之上,显得富丽而又高雅。”
这里土地辽阔富饶,人们生活自己自足(想想看修女们在加尔各答的修道院里吃饭时喝的是白开水,在这里却能喝上牛奶)一切仿佛欢快又美好,人们仿佛没有什么缺乏。正如影片开头Ayah对大帅邀请来修女们表示抱怨时说道:“You know nobody here wants a school and I’m sure they don’t want a hospital.” 唯一一个主动上门的印度人不过是个为了获取功名而求知的贵族,除此以外,这里的人们仿佛不需要修女们的“拯救”。
这片喜马拉雅南麓八千英尺高的山上的净土的确很符合西方人对 Shangri-La的想象,甚至可以说是对伊甸园的想象。如同那最初的世界没有罪一样,如同东方世界没有基督教文化里的那种深深的罪(sin)的概念一样,山上的一切都很纯粹,自然。没有罪可背负,人们的心灵轻快,自由。这一点在印度少女大胆诱惑的眼神,灵动的舞蹈和行事处处克止的修女之间形成的对比中表现的再明显不过,不论是主动将自己送上Mr. Dean 的门,还是向少帅暗递秋波,少女都并不感到羞耻,她不过与一只到了交配期的活泼的松鼠或者小鹿无异。
而修女们也在这神圣唯美的自然环境中体会到了这种强大的心灵自由。如果罪的概念都失效了,禁欲的意义又何在呢?这种突如其来的心灵解放让每一个人都有些无所适从,她们开始对自己最初确信的到此地所肩负的使命感到怀疑,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回忆纯真美好的过去,甚至想到了爱。
自然,她们不仅没能给印度人带来救赎,反而 “害死”了一个婴儿,打破了与当地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状态。而这种平衡被破坏之后,修女们一直矛盾潜存的心理也在骤然安静下来的宫殿里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Ruth 的失心疯就在于她太快的跳进这种自由,拥抱自己的欲望,于是欲望如开了闸的洪水猛兽将她吞噬——原本因欲望得不到满足,心生嫉妒想要杀死“情敌”Clodagh, 最终却自己跌入了罪恶的深渊。她忘了自己与印度少女的不同,当她脱去道袍时展现出来的是一副妆容精美,散发着成熟气息的都市女性的样子,而从来就不是一只野鹿或者松鼠。
又如Mr. Dean, 既没选择禁欲,也没有纵欲,他用尽量维持原来的世俗的生活的方式来逃避这种自由。喝酒作乐,玩世不恭,当镜头切换到他的住所时你会有种瞬间回到现代社会的感觉。自然,一个俗人是不会疯的。
在这个伊甸园里,修女们面临选择:是像印度少女那样做一只欢快的野鹿,还是像打坐的大师那样去除感官欲望,成为一块没有意识的磐石?是像Mr. Dean一样干脆回归世俗的生活。还是忘掉自由继续背负着承重的十字架,克止着欲望不让自己坠落悬崖?
最终,她们选择离开。正如之前的修士亦没能征服这座山顶一样,她们离开了这片‘乐土’。Clodagh和Mr. Dean告别完向山顶回望时,云层慢慢裹挟遮住了宫殿,隐喻伊甸园向她们隐去。
电影的确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是如Narcissus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一样,电影Black Narcissus让我们在一对对如倒影般的关系重新审视“自己”和“他者”:两个年龄相仿容貌相当的修女,一个因罪恶坠入深渊,一个克制住了己心安然离开;而一群西方人在东方世界里的无所适从以及如何才能弥补西方所寻求的拯救与东方追求的逍遥之间的裂痕,我想才是本片更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吧。
一、“国王诞生了,他属于以色列,穷苦的牧羊人,在田野上劳作。” 这是莫普城堡的空间隐喻,对即将四散而去的被绑架者(殖民地)的权力绑匪式忧思,那些貌似圣洁的牧羊人们在印度的雨季开始前离开,日不落帝国与布道的荣耀之梦被积雨云遮蔽。二、后殖民主义下的北印度臆想:歧视与异化——“他们都是未开化的人,他们都是孩子” & 随时可能发生的被压迫的他者暴虐; 对受害者的二次暴力与降级,男性角色的人为见黜(迪安先生-阳刚。少将军-阴柔),女性角色的妖魔化(康奇淫荡如蛇,阿娅疯癫污浊);受戕害者映像放逐——全部印度角色都是白人演员扮演,但允许华人面孔出现;一切罪责归因下位者,莫普城堡的自然风景与男人都成了背誓的诱因;民俗奇观与不严谨失真:混淆了中国与印度文化,王子与乞丐女孩的传说。三、禁忌的癖好,修女爱欲之屋
异域撩人,圣女思凡的挣扎和代价。镜头里有视角绝妙的仙境写真,镜头外有轻描淡写的欲望挑逗
"我已经喜欢上这个地方,快让我离开这个地方。"喜欢把那位把庄稼都种成花朵的修女。为什么要如此压抑自己的本性呢?喜欢就去做吧!
黑水仙是那种罕见的东西,一部关于修女幻想的色情英语电影,在印度于1947年8月脱离英国独立前几个月,它才被发行,因此当修女们放弃喜马拉雅山,走向山下时,这部电影的最终画面可能会被英国观众在1947年解读为对他们日渐衰落的帝国的最后告别,对于电影制作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失败的形象,而是一种对英国从未拥有和理解的东西的尊重和理性的退缩。马丁·斯科塞斯曾说这部电影是最早的色情电影之一,这一切都是通过暗示完成的,但色情自始至终都存在于每一个画面和形象中。大屏幕上展示的充满活力的粉色花朵的镜头在当时是一个奇观。
2019003 大光明。聚焦修女的人性一面,黑水仙作为香水是欲望的象征,异域世俗的吸引诱发压抑性格中的渴望,有人挣扎,便有人放纵。
看过CC版花絮部分,你就知道MichaelPowell 和 EmericPressburger 有多creative。
【大光明英伦大师展】1.颇具魅力的鲍威尔/普雷斯伯格代表作,足以证明古典的主题、叙事和视听语言依旧不过时。2.象征性、表现性的色彩运用:红色(激情、爱欲与死亡)与黑白(戒律与禁欲)的对照,红衣、红唇与红眼的魔化修女令人惊骇,外加蓝色的舞厅。3.影片在形式与内容上建构了多组二项对立式:宗教vs世俗、理性vs情感、文明vs原始(自然)、种植的谷物vs种植的鲜花、女性vs男性、成人vs小孩、西方vs东方。4.修复效果极佳,不知贯穿全片的细微闪烁的光线是否为原片效果,闪光与不断吹动的风都使影片浸染上了隐隐的不安与颤栗感。5.棚拍布景的又一次胜利,在万丈悬崖上敲钟的修女亦成为经典形象,结局似为希区柯克[迷魂记]所致敬(而[偷窥狂]与[迷魂记]之间亦有丰富的互文关系)。6.黛博拉·蔻儿美若天仙。7.美中不足的是影片有点东方主义。(8.5/10)
"I couldn't stop the wind from blowing, and the air from being as clear as crystal, and I couldn't hide the mountain."
人在环境的驱使下,会逐渐被抽丝剥茧,无法抗拒无法逃避。影片的剧情让我觉得有丝可怕,人的内心承受力有限,何时爆发很难预料,环境是个关键因素。影片的布局很令人印象深刻,几位演员也表现的出色~
一群修女被神秘的东方力量和男人诱惑最后失心疯。唯一的白人男子天天穿超短裤,被修女们视奸,这种女对男的性审视在那个年代倒是新鲜。广东话、旗袍、瓜皮帽、印度苦修徒、锡克教大头巾、细密画杂糅在一起,中国印度傻傻分不清,50年代西方对于东方的异域想像还是蛮炸裂的。
3.5;前半段的雪山纯净蓝光与后半程的玫瑰色血意映射,正是修女们情思萌动、摇曳生姿的对照,克制与狂放的镜像两生花,在修道院里交替完成了西方宗教在东方奇观前的失语。不无猎奇,不无夸张,情欲的奔涌与撩拨,在进入这个无人之境后,「世界挤进来了」,遗忘的过往纷纷复活,如渴死一般强烈的爱欲淹没了奔走在暗夜的孤魂。摄影极美,远山如黛,修复版质感一流。
深淵上的鐘和修道院,形成了一種巧妙的隱喻和象徵,一則是宗教所含蘊的超脫和救贖,及某種意義上的自我規避與放逐,一則是現實那難以逃脫的淵藪,慾望和人性的兇險,最後在聖靈之鐘聲下的搏殺,不論是誰最後墜毀,都是高尚的一次隳滅,人欲扼殺了上帝之贖,現實碾破了虛妄之遁,那突來之雨,挫敗侵襲。
从音乐之声到龙凤配,最后成了迷魂记。混搭风着实好玩,不过配角实力不济,整体质量有所影响。一直都不明白,风景好的清净之地为什么不适合修行?
真是部变态的电影。宗教和修道院成了这帮逃避现实和自我的傻女人的出口。当到达偏远自然纯朴的北印度后都一个个原形毕露。但她们不愿承认,反倒指责是当地的环境和文化诱惑她们。最奇怪的是片子塑造的院长完全就像个自以为是的独裁者,说起话来下巴抬得比鼻子还高。可其实她进修道院的原因蠢得和猪一样
小修女年方三八,正思春被嬷嬷发配天涯,我本是初嫁娘,不是老师太……
布景真是绝美,演员也美。全片充满了对人性和东方风情既倾慕又蔑视,既耽溺又警惕的复杂情感。
刚读完的《电影的秘密》里讲到遮片绘景,把本片作为经典范例讲解,故事发生在尼泊尔却没有一场戏是实地取景,都在伦敦郊外的摄影棚里完成,因此观影时尤其留意景色,外景大银幕看起来以假乱真效果佳,但室内窗户看出去则明显许多了。从电影史角度值得一睹当时的典型电影制作特征。悬崖边鸣钟仿佛一幕大型暗示,故事上和红菱艳有相通之感,虽然对于异域的描绘有点西方人的“想当然”色彩,但压抑的暗示,禁锢的环境给人带来的“魔怔”,在表现上方式上令人印象深刻 20190105@大光明重看
剧情有点拖沓 人物因为年代久远都比较扭曲动作很造作....
AMSTERDAM FILM MUSEUM VERSION 英国40年代的绚丽电影代表 "技术化色彩"运用的范本 剧情和拍摄都十分精彩 仅影片中稍微带有对东方的歧视意味
意淫中的东方,是挡不住的诱惑,就如青春黝黑的少帅和甘姬,柔媚艳俗,很是奇观...... 在令人心旌摇荡的环境中,所谓理性克制者,下场不是精神分裂,就是忍成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