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我才五岁,对当时的记忆剩得渣都不剩。在我出生的地方的人们从来不听音乐,但是我妈妈是重庆人,特别喜欢音乐,还有我的舅舅,所以脑海中还有一点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的旋律存在,那时候的印象,外地人都喜欢听音乐。 对于90年代的人来说,90年代的记忆都是残缺的。1995年,赵宝刚指导的电视剧,王立文和许晴主演,还有伍宇娟。 90年代,原来电视剧里还有什么事都不干只捏瓶子的陆建平,还有为了逃出金钱的染缸抛弃一切重头来过的肖男,还有抛弃对丈夫的依靠,抛弃七年的家庭主妇生活,重拾理想、独立自主的陆雪儿。那时王志文还年轻得充满文艺气息,那时候许晴美得正值年华,两个酒窝不笑的时候都很深,那时候伍宇娟的波浪发型风姿错约。 90年代,人们刚刚从贫困中解脱出来,世界充满了金钱的诱惑,娱乐业,金融业开始发展,总有一夜暴富的人出现。抛弃音乐,转而下海的沈宏有了钱,却失去了家庭,失去后才方知一切都是虚的,真真实实的家庭生活才是幸福。 让我感动的是在90年代的这部电视剧里还有真诚的艺术家存在,还有放弃金钱为了爱的人存在,还有为了独立放弃金钱的主妇存在。剧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工作都与艺术搭边,沈宏和吴永明都是乐团吹黑管出生,陆雪儿原先是跳独舞,陆建平是陶艺,陈丹妮是电台主持人,还有摄影家等等。这些人有些努力逃离金钱,有些脱离金钱,有些无视金钱。要说这是部关于爱的电视剧,我更觉得这是部关于对金钱的多角度批判的电视剧。艺术和金钱本不对立,只不过现如今的艺术都以金钱为先,再也找不到从前的纯粹。不是说现在的土豪流行玩艺术吗?不是说现在798也沦为参观的旅游景点了吗? 这剧里总透露着一种平静的气息,每个人说话至少都是平心静气,即使吵架,说话的速度也是慢的。这里面属丹妮的声音最温柔,听得让人沉醉。其次是音乐,每集都有一首歌,我最喜欢的是“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这首歌实在太棒了,这真的是一首缠绵又充满温柔的歌。还有陆建平在北京郊区的林中小屋,白色吉普车,这一切都显得这么随性又充满诗意。 相比现在不是婆媳大吵大闹,就是在韩剧高富帅和无知女中意淫,浮躁得让人想吐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却亦真亦幻中将我短暂地带回那个90年代。
《东边日出西边雨》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一座高峰,在那个经济能量爆发的时代,探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似乎也表达了金钱和艺术的关系。彼此需要,互利是常态,但相互欣赏和成就才是最难得的相处之道,才是爱。全剧充满了对人生的哲思,塑造了一批重情重义的理想化人格,影响了一代人的审美。世外桃源般的树林木屋,典雅动情的旋律,本色出演的优秀演员。陈丹妮甜美的嗓音,蓬松的卷发,温婉的眼神,你是否也因为这个形象迷上了电台节目。肖楠的冷峻,理性,洒脱,自带高级感的举手投足是不是把当时的你震了!剧中每个人物都值得深入剖析都具有典型性。这种剧小时候是看不懂的,不惑之年再刷,才品出点味道。90年代初改革开放提速,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经典辈出,怀念那个时代,那是文化追求自尊,独立和思考的年代,那是文化温文尔雅,重情重义的年代,那是陈丹妮和肖楠的时代。如今的文艺虽然排场更大,经费更足,但似乎成了丁晓敏的时代。感触很多,今天先开个头吧。
刚趁着周末一口气把这部古早剧追完了…
可能前些天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在下班之余,脑海里总是出现小时候依稀记得的那片密布丛林的郊外,那个大大的木头房,阳光窸窸窣窣从屋顶倾泻而下…根据记忆中的吉光片羽,按图索翼到此剧,总体看完后,不由和小时候再对比,多了些许更深的领悟。
陈丹妮,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人,家境优越,有着都市丽人的典型特征,和男友相处几年里也足够包容、善解人意(当然也少不了有着恋爱中女孩子的小性子,但是总体不作,有着自己喜爱的职业和生活)
陆建平,以设计陶艺瓷瓶为手艺谋生,自称艺术家,向往随性自由,不受世俗规则下束缚,在一次机缘巧合认识肖男,开始了纷纷扰扰的羁绊……
吴良平,掌管一家集团公司,并不断经营着新业务,由于和肖男的情感过往加之对方出色的能力才干,意向提拔其为总经理,却被对方拒绝提出分开。
肖男,出色的才干和出众的外表,加之不俗的履历使之成为集团财务主管,吴良平的情人,因厌倦了经商圈的尔虞我诈与看清吴为人的面目,决意独立门户,断绝来往……
冯西平,圈内小有名气青年著名摄影师,因丹妮一次电台采访而相识相知,孵化出了一生称之最满意的作品并结缔出难以忘怀之缘…
整个剧给我最多次的感受就是一个词:“心气儿”,也就是现如今的“体面”。丹妮背叛了建平迅速和大冯结婚,后来经历了新婚甜蜜后看清了枕边人真面目后,自知自己配不上原来那段感情,只能深深把过往的情感埋下,祝愿建平开始新感情,就算和前夫离开后,也绝不利用建平的感情纠缠不休。肖男看着建平心里始终无法割舍牵挂的前女友,陪着他去看她,帮他送花,转交他俩“信物”,宽慰女孩估计对方,最后宁愿成全别人,也一再忽略自己……不由让我一次次感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而不停流动着的变幻无常。
此剧让我略感惊讶在于,这么年代感的剧里,就已经强烈的体现出当代女性为了活出自我精彩而不断蜕变、割舍的剧情,非常原始而真实,不造作,无论是小有事业的蒋薇还是从多年全职妈妈复出的陆雪儿,亦或是摘下“笼中金丝雀”标签的肖男。
最后的最后,可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结局,在那个算偏远又不太远的世外桃源,故事依然在上演,一幕又一幕…………
王志文年轻的时候真的很潇洒,许晴那时候有点婴儿肥,并不算好看。但那时候的电视剧很有内容和味道,演员都是实力派。不禁让人慨叹这个神奇的国度,真是越发展越后退!
王志文的背带裤和那辆白吉普成了我童年时对时髦的评估标准。以至于我姑夫后来买了一辆那车我觉得自己都无限荣光。最要命的是我从小就觉得谈恋爱得去做陶艺,就要像许晴那样过生活谈恋爱。真怀念那时候的北京城啊。
当年的电视剧制作到底还是更严肃 有时重看老电视剧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借片感受回味一下当年的社会风情 除感叹伟大的改革开放成果 还可略带忧伤的对号入座对过往小小怀念一下 现在再看此剧 不得不佩服当年意识的的超前 剧中人物的的装扮即使放在今天亦不落伍 对所谓高品质生活的描绘虽略显幼稚 却
多文艺!多奋青啊!多爱啊!多棒啊!:)。。
这片我也看过,当时觉得王志文潇洒得不要不要的。那可是90年代中期啊。
王志文的气质(不是文艺气质,是艺术家气质)太迷人
李成儒、郭冬临、姚橹的配角有些抢戏过分了。
女人要什么,不是名分就是金钱。可都拥有后发现,被尊重,被平等的对待才是女人内心要的。那时候的电视剧就有这观念了,他们可想过未来的电视剧播的却是几个女人整天为一个男人斗争互相设计流产的故事
那时王志文还年轻
1995年,北京大街上还有自行车的铃铛声,王志文还有出世不羁的气质
深深地被肖男这个女人吸引,不过细细想来许晴台词是不是背的也太熟了,以至于她说话都不带思考,有点假了。ps:那个时候的志文叔叔形象可真是够不羁的。。。
九五年的剧,女性观都甩现在很多剧十七八条街。左翎许晴伍宇娟史兰芽,女演员的区别还是很清晰的,不像现在剧集的看着都差不多的整容脸。
小时候看这个电视剧的时候就听着妈妈对我说,“这个女主角的名字和妈妈一样”。疫情放开十余天,老妈已退烧,症状快消失了,胜利就在前方。
20年前的偶像剧,情感真挚,台词和画面交代的都很细腻,结局虽然没有大团圆,但是有理有据。每个人都付出和得到成正比,没有高富帅一手遮天,白富美做了错误的选择都要为自己埋单……善恶终有报,好单纯的逻辑~~20年后的社会,拍不出这样的好剧了吧
王志文虽然颜值不高 但是那种帅那种潇洒 是英俊的男人所没有的 在这剧里达到巅峰
那些物欲横流,现实的让人害怕
王志文满满艺术家的气息
我去,那个年代玩陶艺,搞soho,还有一辆破JEEP自己批地盖房子,多么梦幻的一件事儿啊,搁今天也实现不了。。。
多少多少多少年前的片子了
很爱王志文当年的有些桀骜不驯的样子,一笑露出两排白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