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2012

完结

主演:唐曾,傅晶,王凯,张龄心,程枫,李欣凌,霍亚明,李倩,周游,苏茂洋,瑛子,李超,任帅,杨圣文,王双宝,刘威,岳红,杨立新,岳旸,王姬,王奎荣,李强,赵亮,范志博,蒋欣,冯雷,吕凉,费伟妮,韩丹彤,缪婷茹,林依婷,王海地,潘晓莉,唐静,黑妹,刘向京,黄小蕾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2

 剧照

知青2012 剧照 NO.1知青2012 剧照 NO.2知青2012 剧照 NO.3知青2012 剧照 NO.4知青2012 剧照 NO.5知青2012 剧照 NO.6知青2012 剧照 NO.13知青2012 剧照 NO.14知青2012 剧照 NO.15知青2012 剧照 NO.16知青2012 剧照 NO.17知青2012 剧照 NO.18知青2012 剧照 NO.19知青201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知青2012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0年代末期,千百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红卫兵和老三届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奔赴全国各地农村生产建设兵团,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涌现出赵天亮(唐曾 饰)、周萍(傅晶 饰)等一大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有志青年。在陕北、山东屯涌现出赵曙光(程皓枫 饰)、冯晓兰(李欣凌 饰)、许蕾(周娟 饰)等志愿献身农村的知识青年,在城市家中,他(她)们大多是父母眼里的长不大的孩子,可是在边疆、在农村,他们成长为真正的战士,也有部分青年永远长眠在了那片土地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恶搞之家第十四季热血校花心灵召唤青蛙老师千鹤先生黑金营救歌舞大王齐格飞小巴勒斯坦——围城日记隔世追魂(国语版)灵山家族计划劫与罪 第一季不朽的樱花大小谎言 第二季警苑神掌皮囊 第二季恶魔玩具大对决蜘蛛灾2神龙赌圣之旗开得胜十八个礼物永不妥协透明的我们有房有车第三季为了所有的女孩黑冰2饿鬼食堂‎闪光少女撞地球

 长篇影评

 1 ) 热血灌溉的青春

我不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也不敢对那个时代妄下定义。我只是感叹于能有这样这样一部优秀电视剧。
网上的质疑声很多,说这部电视剧不能真实反应当时的知青生活,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当时的知青生活没有电视剧中表现的那样美好。
针对质疑声我陈述下我的个人观点:
首先剧中兵团那些知青,他们即是知青,又是战士,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现在作为一名共和国战士对于一个20左右岁的年轻人来说都是充满新奇与荣誉感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他们是被层层选拨选出来的,都是根红苗正。能够参军更是对一个年轻人家庭成分、阶级成分的肯定和认可,所以兵团的这一批知青来到北大荒是带着荣誉感与自豪感来的。所以他们初到北大荒的惊喜和正式进入兵团之后的兴奋和积极表现都在情理之中。他们是战士和知青两个概念混合的群体,我想这也是编剧和导演进行如此艺术加工的切入点。
而剧中对于其他知青点的表现,比如山东屯、坡地村的两个知青点,知青干活拿公分,还有接受继续教育,吃住条件都要差的远,当时的社会现状总体可能就是这样,这些我想已经表现出了当时知青下乡的情形。
而对于剧中人物的塑造,人性化的东西是有点过多,包括老站长,团长,连长,指导员。在大家理解的范畴内,这些领导可能不会像杜忠诚那样满口革命口号,阶级斗争,但也不至于和蔼可亲到电视剧中这个程度。女排长,山东屯梁支书,陕西县城农资站站长,坡地村党支部三人组,这些参与到政治中的人,一个个表现的都特别开明民主并且极富正义感。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也许这帮年轻人遇到的好人有点多,这就使得电视剧中的知青们日子过得没有那么苦,甚至让观众感到一种艳羡。当然,我相信当时好人确实还是在多数,因为都是知识分子,人心也不可能麻木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只是不会像电视剧那样明目张胆的维护正义而已。而当时,某些正义是不允许存在的,而剧中却使正义处处得以伸张。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虽然吴敏的行为、言语、做派让人感到令人发指,但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在她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吴敏就是混乱那个时代的那批人的缩影,而那批人正操控着当时的中国。陕西的县革委会主任杜忠诚以及他手下的整个革命团队,就是这样一批人的典型代表,他们忠诚于自己的革命信仰,放肆的对权力扭曲和对人性践踏,错不在他们,社会大气候就是如此。就像曙光在给张敢峰的信中所提到的中国病了。而导演也没有把杜忠诚这样的人表现的极端十恶不赦,在很多细节上,偶尔也掺杂了人情味在他的身上,这也表现了当时那个时代最最深层的内心。
我喜欢这部电视剧,不是因为它有什么教育和讽刺意义,我只是感动于剧中年轻人的热血和太多体现人性之美的感动瞬间。友情,爱情,亲情,乡情,信任,理解,正义,民族情怀,爱国情怀,这些正能量的东西在剧中都得到了十分顺畅的表现。总之我很喜欢张新建导演的拍摄风格:大气,刚为主,柔并济。《闯关东》我喜欢,现在《知青》我喜欢。
剧中赵天亮和赵曙光两兄弟的性格截然不同,却都是充满热血和正义感的好青年,这两个人的形象似曾相识,我总觉得这部电视剧有《平凡的世界》的特点,也有《围城》的特点。只是感觉。
剧中所有的知青都表现的很有理想,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对现实的不满,而且很多细节表现出的是他们对青春是毫不顾忌的。不管这符不符合事实,至少年轻人的热血被表现的十分到位。
我只看到了第十八集,我可能是在断章取义。但是我真的喜欢这部电视剧,我还是学生,也许很多东西还说不好,但是电视剧中很多瞬间已经令我热泪盈眶。
一个弱不禁风的上海姑娘脚崴了之后拎着沉重的行李走在泥泞的路上让人心疼;
当周萍扭捏着向赵天亮借钱买解放鞋那种难为情的表情让人心疼;而赵天亮为周萍补上了供销社的欠款之后,又为周萍加了双新鞋的行为让人感动;
   赵天亮只身来到陕北,淳朴的王大娘一家为了给远道而来的赵天亮做一顿像待客的饭。娘对女儿说:“这六个鸡蛋就留着吧,六个鸡蛋炒盘大葱也算个大菜了。这些都拿去供销社换斤挂面,剩下的能换点酱油什么的就都换了。”听到这句话我眼泪就打转了,“六个鸡蛋炒盘大葱也算个大菜了!”这是多么淳朴的乡情和感恩的情怀。
赵勇周萍一批人在县里遇到上海的三名插队知青,知道她们日子过得不好,然后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三人的场景让我热泪盈眶,看着小地包向徐前进借钱的样子我忽然就笑了,笑了之后是感动;
赵勇等人把面粉私自送人的事,老魏一番善意的责备令人欷歔;
孙曼婷为了维护周萍,当场背毛泽东语录反驳吴敏的样子带着一种正义与豪气;
孙曼婷撕毁自己的被单为大家缠镰刀是一种大度;
老支书为了能让赵曙光住院治疗,往医生手里塞鸡蛋抵扣医药费的样子让人心酸;
王大爷在韩奶奶坟前唱信天游的场景让人感到一种悲愤;
导演总是注重这些细节,演员也都表现的特别到位,性格特别鲜明。我还没有看完这部电视剧,总之就是很喜欢。





 2 ) 新世纪的样板剧

我以巨大的耐心,看完了<<知青>>全剧。心情难以平息,梁晓声笔下的知青,是一部美化文革,掩盖真相,歪曲事实的电视剧。因为那场给千百万家庭和青年带来深重苦难的运动,最后是以4个不满意,即国家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收场的。梁晓声笔下的几个人物,就像文革中革命样板戏中的角色:高大全。全然不见当年实际知青的身境,贫苦的生活,渺茫的前途。以至孩子问我你们那时是这样的嘛,而我却不知如何回答。(不禁想起某一次在医院时,某位病友嫁到日本的侄女所说的一番话:她的日本丈夫对侵华战争毫不知情,还认为当年是帮助了中国。)影视剧的结尾是,此片献给一千七百万知青,他们在那个年代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得到了锻炼,做出了贡献……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希望类似这种水平的作者好自为之,如果自己经历过那个岁月,所出的作品扪心自问,对得起历史和千百万知青即可;如若凭空臆想,不免有哗众取宠,贻笑大方之嫌。

 3 ) 一场全民传销闹剧

看了一些对知青的评论,感觉自己有些话不吐不快。文笔不好,请大家轻些拍砖。
我看电视剧知青是冲着编剧梁晓声去的,当然目的是为了打发时间。看国产电视剧,对于质量,确实没报什么希望,只要过得去,矬子里面拔将军而已,当然也有质量比较高的,如本剧。
我个人认为电视剧的质量的关键首先是剧本,然后是导演。(我说的质量我自己的定义是情节经得起推敲,剧情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有高潮,有过度,相声一样的包袱,伏笔等等)
剧本像食材,导演像厨师,食材够新鲜够分量,那么,一般的厨师也能做出一盘不难吃的菜来。
而编剧是剧本的生产者,因此,一个本来就是作家的编剧提供的剧本,就像一个专业水产商提供的鲈鱼一样,清蒸鲈鱼味道也差不到哪去。
首先声明我是八零后,对于文革那段历史的了解程度跟大部分八零后一样,但我们都有各自的理解,大体都是相当的,文革是浩劫,是历史的倒退。我的理解,文革就是一场全民传销洗脑,很多人被彻底的洗脑,深深的沉迷,如剧中的吴敏,很多人没有被洗脑但被传销所累,如剧中的一般的贫苦农民,很多人在洗脑过程中,做到了独立思考,认识到了传销的危害性,但反抗无效,因为他们的上级或者他们的上级的上级,已经被洗脑或者就是发起传销的始作俑者。
我非常认同剧中赵曙光说的:中国病了,而且病得不浅。
剧中有很多很多人物场景可以说明这部电视剧是对文革的批判和反思,如杜主任、牛主任、吴敏,杜主任抓坡底村卖拖拉机,他的结局是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自己也被牵连进去了,牛主任抓羊,开批斗会批斗赵曙光,他的结局剧中没有透露,但最后一个场景是他在暴雨后主动把坡底村村民转移到公社了,吴敏,我想每个看过此剧的同学对他应该都是恨得咬牙切齿,深恶痛绝,恨不得把她碎死万段,编剧和导演太“黑”了,哈哈,把一个那个时代又红又专,提出24不的红色典型代表刻画得入木三分,吴敏是那个时代一类人的代表,人缘极差(这个不需要说场景了吧),无时无刻不在挖别人缺点专心整人(主动偷沈力的画),工作没有方法没有效率(磨镰刀总是最后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拉帮结派(上大学得票最少拉拢齐勇),心机重(给四人帮(剧中没讲是四人帮,我猜的)写信,获得大学资格),最后获得了上大学的资格,这是对文革的最大批判。网上有一些资料说参与文革这场全民传销的组织者和传销的积极分子文革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坚信真实存在的或者虚拟的吴敏这位传销积极分子最终也得到了惩罚。
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不是真实的历史,戏剧化和文艺化的电视手段是必须的,好的电视剧对于历史应该是尊重的,不是丑化,也不是美化,而是带给观众感官上的愉悦,郭德纲说:观众花钱听相声不是为了受教育,但如果能给观众带来一些启发,是人向善,这也是郭德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贡献。我个人认为知青做到了。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有信仰,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领导有原则,不会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他人利益之上。而现在呢,ZF以自己小集团利益至上,社会的道德底线一再被打破,权钱官商交集,一切以私利唯上。
这是我的看法,当然知青给我感官上的愉悦很多,周萍两次捉弄赵天亮,似陈相识吧,你也许也经历过类似的恶作剧吧,哈哈。齐勇和孙曼玲一起坐火车去山东弄海带,在火车上齐勇让孙曼玲把腿放他身上,浪漫吧,哈哈。
对于剧中人,我最佩服的是小黄埔,老谋深算,以后必定是一名精明,财富无限的商人,最羡慕的是小地包,有这么好的姐姐,我也想有啊,最崇拜的是沈力,对艺术的追求,那个时候画周萍哺乳圣母,他只是想画下美好的东西,追求美好的东西,沈力画上周萍很好被理解,在一个除了娜嘉这条狗是母的以外,远离其他同学的边防哨所,孤独,寂寞,心灵没有慰藉,周萍是唯一出现的女子,而周萍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的快乐、美好,也给沈力带来了创作上的灵感,临摹也是一种创作。因此临摹哺乳圣母画上周萍也是情理之中。
演知青的都是些生面孔,我不是专业的,但感觉演的水平也有点参差不齐,整体还不错,演得最好的,个人认为是孙敬文和小黄埔徐进步,尽管小地包的东北味不足。

 4 )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这是一个血色年代。

既有浪漫也有疯狂,这部剧里的很多台词真实地让人害怕,荒凉而澄澈的北大荒,土地与土地上人的故事动人又悱恻,雪和夏天。

很想谈谈齐勇,眉毛没有好好修还留着小胡茬面色黝黑的“老高二”,他的个性冲动,有深入骨子的温柔和仗义,虽然作为配角剧情着墨不多,但是每一次出现都十分稳妥出彩,作为一个演员遇到这样一个坚毅大气的角色其实是那时候的王凯先生的幸运,这个角色让他沉淀下来扎根现实,也给了他机会。

在广袤的土地上,播撒青春,实现理想,背井离乡。青年人的活力洋溢在剧中,却没有一丝一毫地矫情,或重墨或轻描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立体,极具代表性地展现了特殊年代中一群特殊人群的悲欢离合。

作为一部背景为特殊年代的正剧,它的台词深度和剧情展现其实有不少已经到了违禁的边缘,但是这样坦诚而深刻的讨论恰恰是影视文学作品缺乏的精神内核,编剧导演藉由演员说出的不少言论放到现在,同样有针砭时弊的效果。

创作是严肃的,情感却是软性的,唯心的。齐勇和孙曼玲大胆也甜蜜的恋爱也许比诸多偶像剧中所展现的浮夸而虚伪的爱情要更让人动容,是两种人格的互相倾慕,是两个灵魂的互相支撑。

真诚地向大家推荐《知青》。

 5 ) 理想中的人文环境

45集的电视剧,在YouTube 上,用 iPad 看的,质量真心不好,邪恶的苹果在 iOS6 运行环境下,取消了 YouTube 的 iPad 版本,用 iPhone 版的 YouTube,图像和字幕一般模模糊糊。条件如此恶劣,居然吸引我无间断的看了下去。原因嘛,用剧中的台词说:

青春万岁,爱情万岁,友谊万岁,快乐万岁!

这几个名词似乎和文革距离遥远,格格不入。其实文革如何,我毫无概念。但和每个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负面感觉。我甚至是愤怒的,妈妈就是知青,去的是条件非常艰苦的北大荒兵团。她很少提起那时候的事情,我知道的并亲身体会的,是那艰苦的回北京的路。当然这所谓的后续不是电视剧描述的重点,我也不愿节外生枝的讲我家的故事细节,但有一件小事可以很说明一些问题,就是从小到大,我家没有做过豆腐,直到和LG结婚我才发觉豆腐非常好吃。姥姥告诉我,因为妈妈当年在北大荒,吃黄豆制品吃得太伤,所以家里从来不做豆制品。于是我对那个时代所能相信的是,每个知青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大多数,并不明快。

在这灰色的背景下,我不愿多了解这段时光。毕竟,没有人愿意费力揭开一层一层故意的遮掩去发掘丑陋。不能怨大多数的中国人不愿反省,因为脆弱,是天性。坚强,太难得。

而这部连续剧,光荣的成为是我主动观看的以文革为背景的第一部作品。因为它所想表达的,不是丑陋。

网上的评论很多,都说这部电视剧大大美化了文革。我深有同感。其实,这部作品何止美化了那一个时代,它大大美化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电视剧里面的男女知青们的家长,师长,同学,战友,绝大多数都是非常正面的形象,好到我希望穿越到那个年代,仅仅为了遇到他们。里面的连长指导员,村支书党代表,都是充满了同情心有精准理解力甚至是高尚人格的长辈,他们口口声声说,这些知青孩子如何如何,要向知青的父母交代怎样怎样。其实,即使在我成长的年代,也几乎没有被当作孩子的记忆。我们这个民族,一个启蒙书籍是 “人之初,性本善” 的民族,是从来没有对“孩子” 的特殊待遇的—— 确切的说,物质上有,精神上从来没有。教育我们的体系是像成人一样被灌输各种概念,而不是从触摸各种色彩开始的感性的教育。

所以,这部电视剧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一个可以包容孩子成长的社会,即使是文革的背景下,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再稍微推广一小步,如果周围绝大多数人可以正确的分辨出好人坏人,即使被叫做“文革”,大多数人的生活还是可以保持正常的。可是,天知道这个状态离真实有多远!三个世纪之后的中国,大批的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人主宰的社会,还在探讨是否应该当街扶起摔倒的老人,这个社会的主体,真的有独立的判断力么,真的有宽厚的仁慈心么?!还是说,经济发展以前,还是可以托付人心的?

其实,这部电视剧从来是旗帜鲜明的表达了“文革期间是病态”这样一个主题的,类似的台词,被剧中很多人物直接说起过,甚至反面人物——从来没有出场的吴敏的爹,也在信里说,这样的现象不会长久。那大家为啥都觉得电视剧把文革表达的太温情脉脉了呢?一来,满嘴说“阶级斗争”的人物很少,只有吴敏,县革委会的杜主任,公社革委会的牛主任,还有一个火车上打酱油的角色,剩下的所有人,兵团的领导战士,村里的支书村民,个顶个的是知恩图报的“正常人”。

二来,主要人物被精心爱护,没有被人为的惨剧折磨得怎么着了。知青里头遭遇最惨的是蹲了监狱的武红兵,精神失常一段时间的沈力,被隔离写检查的赵曙光,和失去了上大学资格的孙曼玲。他们也无一例外的被照顾的很好。即使泪点超低如我,也实在不觉得这些是多么“惨痛”的结果,反而是村里的韩奶奶和王支书——都是很不起眼的配角——因病去世,赚足了我一大票的眼泪。

三来,不但坏人少,好人超多,那些重要的负面的重大事件被远远的拖到镜头之外,虚而又虚,比如经济崩盘人民生活极度贫困——虽然直接描述了陕北农村很穷,好像还是够吃够喝的;比如因为卫生条件差很多不足为患的疾病夺走人的生命——小地包儿因工伤壮烈牺牲的事件勉强触碰了类似的观点,毕竟,用双手绣地球,而不是大力发展工业发展经济,是令人痛心的错误抉择。

最重要的,知青的风潮的直接起因应该是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一千七百万的知青离开城市,圆满的解决了这个命题;可惜这个办法带来了更严重的社会问题,那就是后来的返城。诚然,电视剧开始就说了,只关注68-79这十来年的事,但是对于“知青”这个沉重的话题,逃避这最令人神伤的后果,已然大大的削弱了这种关注的力量。

借用红眉姐姐的评分系统,1-5分,我给《知青》4分,算是和甄缳传一样好看的电视剧。戏拍得算精致,背景道具都下了工夫,主要人物青春蓬勃,性格算鲜明,节奏算紧凑,情节也没有明显的漏洞。最值得说道的硬伤是结局太仓促,很多条线索戛然而止,喜欢的人物都没有交代清楚,而且因为在结局所以印象深刻,非常遗憾。

 6 ) 深渊下的光

本来我打开这部剧的时候,男票一脑袋疑惑:“怎么突然开始看这个题材,还这么老的片子。”

看到一半,他兴致勃勃地推荐给了他妈妈。

我们俩都觉得这个片子很有意思,可是到豆瓣上一看,却批评颇多。

看了看差评,觉得也能理解。毕竟我们只是雾里看花,差着时代,如果几十年后有人拍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拍我们兴高采烈地做房奴,心甘情愿地还房贷还高呼万岁,估计也是想打人的。

但是我还是喜欢这部剧。如果说那段岁月是个深渊,那这部片子就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拍深渊下的光。这光在黑暗面前那么难能可贵,也那么耀眼。

其实对黑暗也不是全无描写,只是都点到为止。比如坡底村喝不上水的农民们,比如去找海带的时候那个小渔村,比如山东屯插队知青的生活,比如吴敏。

带着镣铐把舞跳成这样,我个人是可以原谅的。

我喜欢黑暗以外的部分,时代是无从选择的,可是处于时代中的青年,却没有丧失青年特有的朝气和思考。满怀梦想,也脚踏实地。生活艰苦,却苦中作乐。

赵天亮是个很丰富的角色,他有冲劲,也有些固执;有同情心,也有些大男子主义。这跟他的家庭出身倒是很吻合,是温柔独立的母亲和当团长的英雄父亲将这些特质遗传给了他。所以带着这样的性格,他并不是个十全十美的主角,会犯错,反而显得人物生动起来。

周萍是个几近完美的女生。漂亮温柔明事理又坚强,我要是个男人,我也想娶她。可是家庭出身却给了她太多的压抑,还好没有泯灭她的善良。当她终于回到七连,变回活泼的她,说了一句“我本来就是这样”时,真的挺心酸。这又是创作者对时代默默的控诉了。

而赵天亮和周萍的爱情,虽然“土味十足”,却比很多专门谈情说爱的偶像剧还要有张力。未表白时的关怀,表白时的羞涩,小旅馆里情不自禁的吻,都充满了爱情的张力,让人忍不住露出姨母笑。

别的人物也十足可爱,齐勇和小地包从仇人到兄弟,齐勇对于爱情的态度,一直很成熟的赵曙光和晓兰,在基层从一心情爱的小女孩成长为能帮乡亲做事的大人的李君婷……我真的很久没有看到一部剧鲜有坏人,却故事性这么好的了。

那个时代也许是个深渊,但这些可爱的人儿就是深渊下的光。

电视是真实与美的结合,从这点来说,这部剧也许不够真实,但是足够美。

 短评

因为王凯才看的,但是完完整整看完之后觉得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不用看CUT,真的拍的很好。各方面都不错,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取景都很不错。

6分钟前
  • Aly
  • 力荐

看完了王凯的cut,被帅惨。造型和人设好适合他

9分钟前
  • dadasuperman
  • 推荐

最震动我的是那个细节,齐勇对感情深厚的要去读大学的女友孙曼玲说:“该分就分,该分不分也不对。”孙曼玲责怪齐勇不懂自己。但是齐勇平静地说这句话的时候,却是最震撼的时候。他既感到了命运的不确定性,又有强烈的无力感。人心易变,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人性。这是合理的,不必责怪的。

12分钟前
  • 沧木生
  • 还行

群戏很棒。齐勇哥哥苏到没有我。在电视剧这个要求老少皆宜不能尺度太大的形式下,风格比较接近于Ridley Scott?

16分钟前
  • lothron
  • 推荐

为毛我觉得好好看!!!

19分钟前
  • Ruby﹡
  • 推荐

真是搞不懂,文革年代的故事,不够惨不够脏兮兮就不能给高分吗?

22分钟前
  • 花满楼
  • 力荐

对知青上山下乡是有反思的,也揭露了一些丑恶现象,但还是太避重就轻了,主人公不管经历了什么磨难,还是都好好活着连婚都结了,真正的坏人只有一个小兵吴敏,领导人都还是无比伟大的,发生了那么多混蛋事的回城运动,完全没有,整个剧当成架空历史的玄幻剧可以看看,要舔着脸说这就是真实那太不道德了

23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还行

好看 本来是想去看凯凯王的 但是很惊喜 整部剧都非常棒!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啊 闪烁着理想的光辉

28分钟前
  • 力荐

齐勇太迷人了

29分钟前
  • 巴西松子
  • 力荐

打一星的真是豆瓣脑残渣。这剧里年轻演员也能塌下身子来演,接地气难得。对时代不予置评,痛与暖并存。齐勇尤其好。难怪后来能一飞冲天。

33分钟前
  • 厄庇墨透斯
  • 推荐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剧的评分会这么低,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很优秀的电视剧。年轻演员们几乎没有一个是我认识的,可是不过几集,我就喜欢上了他们和他们的角色,这是演员的功劳,是导演的功劳,也是编剧的功劳。我不曾经历那段历史,但是我相信每段历史中即使充满尔虞我诈,也总还是有爱和温暖,我们都深知那

38分钟前
  • lvlalala
  • 力荐

王凯最好的表演,齐勇太生机勃勃了。

42分钟前
  • L
  • 推荐

王凯这演员真是个妖异的存在!只要看他的一场戏就会无可救药的爱上他,然后只要一天不看他心里就空落落的,简直生无可恋;可要是放任每天看他,会更心塞——这样的男人怎么我就睡不到呢!!!QAQ

43分钟前
  • 还行

虽然是为了王凯去刷的剧,但是意外地很感人。

46分钟前
  • 墨索
  • 推荐

因为王凯认识了齐勇宝宝,认识了这部剧,了解了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不一般的故事

51分钟前
  • 推荐

看过齐勇cut,土帅的齐勇萌萌哒。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55分钟前
  • 且隐杉木街
  • 力荐

不为某一个人感动,只为那个时代的所有知识青年感动,他们放下所有的一切,做好到农村扎根的准备,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留在了那里,挥洒着热血。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是那个时代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60分钟前
  • 乐筝
  • 推荐

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剧,知青们的理想主义纯真又美好,无处不在的浪漫主义气息,可惜历史背后的针脚总是残酷隐蔽的,怎么可能毫无保留地呈现?

1小时前
  • 秋天的黛西
  • 推荐

扎实的正剧。只看了凯凯王cut。凯凯王在《知青》里的人设比靖王宝宝还要好。虽说造型是糙了点,但符合背景且man气爆表。有学识打得了嘴炮,有良知看得到阴霾,谈正事耿直诚恳有担当,撩妹也干脆利落不含糊。bg线在一部正剧里简直可爱得不科学。

1小时前
  • 嘟嘟啦啦鹿茸
  • 推荐

齐勇大兄弟真是我最想嫁的凯凯的角色!

1小时前
  • wink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