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基督徒家的水管违建了,巴基斯坦难民包工头组织改建,俩人的口舌之争上升到了动手的程度,基督徒断了肋骨住院了,他要起诉对方伤害。经过一次敷衍的庭审,他的气胸和妻子的早产让他更加觉得此事不能不了了之。父女档的律师的介入和辩论使事件不断升级,从口角发展到对民族的歧视,对政权的攻击,对历史事件的仇恨……语言中的词语的放大和引用不止发生在庭上,也延伸到了庭外,暴乱和战火都在延续,双方都因此受伤。最终二人还是用了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庭上的辩论也以无罪宣告结束。
这是一个全程冲突的电影,节奏很快,从电影的开始就能看到环境本身中存在的民族冲突。在这个有战争有难民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的国家里,人与人之间一直存在芥蒂。就像电影里说的,“战争已经平息,但大家心中的战火未绝”。开始的时候根本不懂为什么男主点火就着,明明是他先挑起矛盾,但到后面看到他的经历又能理解他无法释怀和激进的态度源于幼年的伤害。这就是媒体和引导,人的情绪都不是凭空而来,但又有多少时间去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呢?
关于片中讨论的羞辱和矛盾太多人讨论了,我更想讨论的是由大见小到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冲突与矛盾。每个人经历的事和痛苦都不能被其他人看见,而情绪的发泄和冲突的挑起往往都会伤害到无辜的人,甚至引发不可控的发展就像是引发战争的庭审一样。当一个人任由自己的情绪发泄,并因他人之错自己犯错之时,道理和法律也不再能清晰的去判断对错了。所以真正消解矛盾的是什么呢?是原谅是宽容是冷静是自我约束吧。虽然这是很难做到的,就像前人说的以德报怨一样,但我私以为这应该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从有机会真正的平息各种意义上的战争吧。
我看到男主帮对方修车的时候,突然就有点泪目。双方都不是恶人,他们都存有善念有信仰也有自己的坚持和信念,也因此他们拥有爱人和信任的伙伴。但在不同背景下无法调剂的矛盾都让他们短暂的忘记了人性中的善,用言语和肢体暴力伤害彼此,这是最不可取,最遗憾,也最让人难过的事情。也因此在他们回归个体展示个体的善与美的时候,格外动人吧。
故事从一个很低的起点出发,过半的时候,我还在自以为是的揣摩这其实是一个最后会以“人性之罪”为最高落脚点,完全没预料到结尾会远远超过了预期。 导演似乎很容易拿捏作为观众对角色形象的心理预期,并且乐于打破这个心理预期,不断让双方各自在受害者和“施暴者”中切换,让你不断思考的同时避免因为同情和怜悯掉入人性陷阱,甚至有意让观众在这个过程中能保持中立,同时又在本应该保持中立的双方律师形象塑造中模糊了这一立场,这真是极好的一个设计。 第一次故意为之的羞辱是为了复仇,第二次故意为之的羞辱是为了和解。虽然那句话最终还是没有从那个巴基斯坦难民的口中说出,但是这个答案已经告诉了观众:谁也没有办法代表各自本身或群体背后的行为与遭受的苦难获得谅解与道歉,但是都应该被世人所看到。正是应了那句话: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
电影探讨的主题内核真的出乎我的预料,同时,第二次的“羞辱”真的是为电影的点睛之笔。
这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我差点就错过了啊!
首先,这部电影荣获学院观众票选最佳电影,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烂番茄96%,豆瓣8.2,也是我继《一次别离》之后看过最好看的小语种电影,看的时候惊叹,贵国的电影除了要被伊朗追上之外,现在也要被黎巴嫩追上了。
其次,这部电影的译名就很有意思:
大陆译:羞辱
港译:给我一个道歉
台译:你只欠我一个道歉
大概也能从译名得知,这是一部关于冲突与和解的电影。
要看明白这部电影,首先需要一点黎巴嫩近代史。本来想做一个很专业的科普,但一翻百度很长很长,本人很懒又很笨看不懂,所以就大概就自己的理解说了几句,不是专业,只为能看懂电影。
1.黎巴嫩住着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的基督徒,除此之外还有多个派和什么教,不过我们的主角是前面那两个啦。
2.巴勒斯坦人属于难民,说得难听点是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生活。
3.黎巴嫩真的是很乱很乱,是随时都可能引发内战的国家。
知道大概背景后,我们再看看剧情,剧情很简单:一个巴基斯坦难民水管工与阿拉伯基督徒修车工的一次口角,结果透过律师,媒体,政府把矛盾不断放大,历史的伤疤越挖越深,最终上升到国家层面和人性的高度。
反正仍然是一贯的套路,创造矛盾,不断激化,到顶点后通过发现和突转化解,最后升华到爱的教义。
在这里很佩服导演,在这么敏感的题材下,尺度只要稍微拿捏不准,要不就是欠火候,要不就是过激,前者会得罪影迷,后者则会得罪政府。
不知道谁说过,一个剧本最基本的就是冲突,冲突拍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了电影好不好看。
可这部电影的冲突乍看之下真的很简单甚至很无聊,基本是每个国家每天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会发生的小事。可电影就是利用以小见大,让这个小冲突上升到了无法解决的,悠久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冲突,这样就很有看头了。
当一件很普通的小事,涉及了宗教,信仰,政治等国家背景,往往就变得很难解决。两个男人刚烈的冲突,最后演变成了全国大动荡,让我不禁想到,当初如果只是打一架多好啊,如果双方道一歉多好啊。可惜政治局势就摆在这里,没有人会轻易道歉,平民只能活在历史的悲痛和信仰中,真的很无奈。
而推进故事进度的几场法庭戏,台词和剧情都处理得很好,律师们看似帮助顾客实际只顾胜绩。每次开庭都能抖出几个包袱,令矛盾继续恶化,可谓是峰回路转。
当这个国家的人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市民,媒体,律师,甚至政客,都会不约而同的小题大做,想要保护自己,捍卫自己,让自己的势力变强大。说到底还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充分表现到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
至于抛开政治不说,电影中两个男人,到底为什么各持己见,不能和解?又为什么迟迟等不到那句铁汉柔情的“对不起”?这是家庭,是信仰,是尊严的问题,很难说的清楚,只有看过后才会知道。
最后,用一句很喜欢的台词作结尾:
道歉,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文明的体现。
道歉可能不会解决问题,但肯定是带来和平的第一步。
《羞辱》仇视与谅解!一根本该被修好的水管,背后蕴藏的却是历史的残酷、战争的创伤、政坛的矛盾和信仰的碰撞!四位性格迥异弧光饱满的人物,一段满是冲突的故事,哪怕没法感同身受的我们也会被深深的震撼到吧!你拥有那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可能是他人一生难以企及的梦想!高潮部分还是过于套路化了,被激化到顶点的矛盾被化解的太轻易了,夸大了人性自我反省的能力!8分!ps:看这片历史没学好是硬伤啊!
《羞辱》是黎巴嫩导演齐德·多尔里第四部剧情长篇,也是他时隔五年的新作。这部电影倾注了他不少野心,卖力宣传的同时,对观众的反应也十分在乎。比如去年在Telluride,映后他就急切想知道穿插全片的历史政治背景是否扰乱了我们对剧情的理解——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不管从剧本的写作上,人物角色的设置上,还是拍摄节奏的掌控上,导演及其团队都十分精细考究地呈现出了他眼中最好的那个版本。经过了仔细的“雕琢”,《羞辱》是一部“匠气”很浓的作品。作为一位长期生活在法国,并接受美国电影训练的影人(他早年曾是昆汀的助手摄影师),多尔里对《羞辱》的处理其实是有不少“西化”痕迹的——除了故事背景之外,整部影片的观感并不是一部典型的“中东片”或“外语片”,而更像是一部“好莱坞”电影。也许正因如此,这部代表黎巴嫩“征奥”的影片给人感觉完成度极高,章节工整,丝丝入扣,畅快淋漓,又饶有余味。而更难得的是,大段的台词没有丝毫让人感觉到“说教”或违和,是一部规规矩矩叙事,却不忘“精打细算”地穿插和表达观点的好电影。
剧本和对话,导演自己也坦承从律政美剧里学到了不少。几段法庭戏是全片的核心,导演对其中角色“戏剧化”“趣味化”的处理,对不必要历史细节的简化,一举盘活了本该是枯燥压抑的控辩过程。我们看到的不是法庭现场的复原,而是导演巧借这个辩论空间,为我们把一段上升到民族间仇恨的个人纠纷仔细地抽丝剥茧。随着案情的深入,我们也逐渐发现,导演侧重的不是法理本身,而是历史怎样无形地入侵和渗透到每个人的意识和生活中,而这种入侵和渗透又是如何得持久与不可逆。另一方面,法庭空间也是文明的,丝毫不与外界接触的,没有肢体上的暴力,也没有无意识的煽动和盲从。导演着重用法庭戏来给我们介绍黎巴嫩,有意虚化现实社会中更血腥和不讲道理的冲突,我想,其中多少蕴含着“好莱坞”式的理想和对个体和理性力量的认同。
全片从小小的个人冲突出发,上升到两个家庭,两个族群,和两个版本的历史,最后再回到个人,回归到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对错善恶,和对自我的审视,实在是工整到不行,理想到不行的一个“回环”结构。在这里,导演有意把个人的口角与政治民族上的敌对强行“捏合”在一起,直面社会分裂并尝试深挖其诱因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包容了“裂痕修复”的潜在可能。多尔里创作背后的家国关怀和知识分子式的开放姿态在这里体现得再明显不过。最后同样“好莱坞味道十足”的结局,两人的相视和心照不宣,暖心到让人一刹那觉得社会问题不过也就是人的问题,而且似乎也在说,相比于法庭外的和解,法庭上的判决也没有那么重要。影片的结尾结结实实地收在了个人上,两人在修车行前再一次的会面与“交锋”,Tony对故乡Damour的回访,便是他们各自“重生”的过程。
电影的人物设置想必也是经过仔细斟酌,两位男主角,颇有点“赫克托尔-阿喀琉斯”式的二元对立,一位冷静沉着,一位勇猛刚烈,水火不相容的同时却也有各自成熟和认真的一面,比如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对家庭的责任心,还有对廉价“中国制造”零部件的嗤之以鼻,这些共性都为后来的互相原谅埋下了伏笔。两位律师的父女关系给法庭辩论添加了不少“趣味”,但这关系本身或许更代表着对民族矛盾态度的演变,从上一代到这一代,从与战火相伴生的对“政治语境”的习以为常,到用更开放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和正视“语言的暴力”,很难说谁对谁错,但总归是继承与发展了的。这段父女关系(尤其是女儿的角色)和影片的另一条暗线——Tony妻子安全产下他们的孩子——一起,烘托出了导演对未来的期许和对“下一代”的诚恳希望。
这部影片的声光效果同样非常出色,明亮的色彩,干脆利落的镜头推移,为我们呈现出一副生气盎然的黎巴嫩。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对影片亦动亦静节奏的把握,完美地呼应了发生在这个国度上粗暴的政治和民族生态,与动荡的社会湍流背后每个人寻求安定和解脱的平常心。动与静的相互作用还展现在法庭内外,律师和审判官们再思维敏捷,伶牙俐齿,也难以进一步推动“受害者”治愈回忆和与过去和解的过程,审判的决定可以做得很迅速,但创伤的恢复或许要等上一代人之久。最后,我想这动与静的较量还发生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积极澎湃的社会运动看似红红火火,口号响亮,可到头来催生得更多是彼此的不信任和仇恨,而导演花了心思让我们静下心来两个小时看一部电影,只看和听,什么也不说,却似乎来得更积极和有效。被问到电影和艺术是否能改变社会,齐德·多尔里也摆摆手说“不能”,但仔细想想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很多时候更需要被改变的不是社会,而是我们。
狗尾续貂的结尾,强行大团圆结局。难道法庭上的驳回,能带来法庭外的和解吗?大家各退一步,就是解决中东乱局的出路?真正有罪的是那些律师、政客、媒体、议员,甚至是法律和制度本身。从当年强行划出以色列版图,到打着人权旗号去主持大局,西方化在中东制造了更多问题。就像女律师说的,屠杀完又向难民施舍食物去侮辱他们,这不就是所谓文明世界的做法吗?正如总统说的,律师才不希望他们和解。律师要利益,媒体要眼前,政客要票仓,这些政治工具一天存在,人们随时会被挑衅着干架。
律师的无耻言论,看得我都想揍他。说什么说亚美尼亚人、同性恋、吉普赛人等弱势群体怎么没用暴力解决问题,说什么美国的空姐让政客道歉是文明人的做法。尼玛!亚美尼亚人那叫大屠杀,他们有还手余地吗?空姐这种依附于资本的职业,和有血性的劳动者一样吗?如果侮辱她的不是政客,只是普通人,文明世界会理她吗?美式的人权,只有在能成为媒体猛料时才生效。美式的文明,不过是弱者被霸凌时只能用强者的规则来抗议,否则就遭到镇压。
看到后面开始传递美利坚主旋律。一切问题变成了语言问题,暴力有罪,言论自由;只要大家要放下仇恨,让往事成风,就能做相亲相爱一家人。实在愤怒就拿起法律武器,倾家荡产请天价律师为你出头,能拯救世界的只有穿西装的资产阶级。——我严重赞同双方握手言和,然后一起去揍那个律师,这是让全国人民都满意的解决办法。
*
电影前半部分很好看,基督徒这个角色很生动。一个修车工人,老婆要生产了,嫌家里房子太小,房贷还没还完,生活的压抑转化为对巴勒斯坦人和法官的愤怒,是完全合理的。那种工人阶级的不讲道理,只要老婆和父亲不站在自己这边,就一起倾泻愤怒,此时角色已经很饱满了。到后面法庭上再去挖他的身世,好像他的悲惨遭遇能为歧视言论带来合法性,简直是脱裤子放屁。他的压抑生活足以让他说出那句话,但普通人不知道该恨谁,还以为那些油头粉面的家伙在帮他。
相对的,巴勒斯坦人一直很克制,因为他的身份更弱势,直到被解雇时的崩溃,那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也是千百人无家可归的巴勒斯坦人的困境。他唯一的问题就是太认真,因为太认真而打人,因为太认真而自首和认罪,因为工作太认真被污蔑成暴力狂,因为太认真而失业,最后又因为太认真而跑过去挨打。他是认真的人,而基督徒是较真。可悲的是这个世界容不下认真的人,却欢迎后者多制造点新闻线索。
他同样也不知道该恨谁,明明是个很冲动很讲原则的人,却默默忍受资本家对他的污蔑。他没有权利意识,当女律师说出他的苦难时,几次投去看圣母的眼神。女律师和父亲的矛盾,说白了是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他者的苦难变成了他们一争高下的素材,甚至可以怀疑她是在炒作自己的政治首秀。
巴勒斯坦人最后指责基督徒,他们这些小市民阶层,只知道过自己的小资生活,对战争袖手旁观,如今战火烧到自己身上。他骂的更是文明世界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当自己国家侵略他人时,他们享受着掠夺来的财富。当难民和恐怖分子跑到他们国内,一副受害者的样子。巴勒斯坦人一直都承认打人是错的,但不然呢?认领美利坚主旋律,被侮辱也要表现出文明吗?但道歉放在他知道基督徒也是受害者之后,削弱了他淳朴的动机。
后半段成了美式律师剧,完全变了味。大概因为当两个人都看到了更无耻的律师行为后,发现普通人再打架斗殴也只是小巫见大巫,实在没必要大动干戈。然而法庭一旦转起来,就由不得当事人了,连原告也成了被揭伤疤的受害者。我以为最后原告会撤诉,留下小丑般的律师,但最后他们都变成了顺民,意识到冤冤相报何时了,从此要讲文明树新风。但失业的巴勒斯坦人怎么办?谁还敢雇佣他?早产儿身体弱,以后高昂的医疗费怎么办?当然这超出了电影的范围,也超出了主旋律的范围。
*
说说四个和事佬的角色,包工头、第一个法官、总统、妻子。包工头以大局为重,他惦记的是能解决几百人住房的工程,象征了创业阶段的资产阶级。第一个法官象征前现代的社会治理模式,那种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态度,他知道老百姓脾气大但人不坏,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总统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代理人,他宁可舍弃真诚也要维稳,这符合有限政府的短视做法,但缺乏真诚的稳定只是为冲突埋下祸根,这也表明西方模式不能解决中东问题。一个普通市民敢对总统大呼小叫,这种所谓的美国民主(说不定有很多国人在羡慕),背后是一整套权力机构镇着,或者要靠统一的宗教来凝聚人心。移植到混乱的中东,迟早变成军政上台。
而妻子和孩子代表了爱,这才是能让人放下屠刀的力量。爱才能拯救世界,无论是爱上帝还是爱真主。也许导演的用意是这个?讽刺了司法机构只是秀场,只是利益集团的工具,真正化解矛盾的是人性中的善与爱。马克思从来都是对的,阶级矛盾永远是主要矛盾。但只要权力斗争不消失,普通人就会在各种宗派、各种主义中被当枪使。生活有多压抑,愤怒就有多猛烈。
男主犯浑时看到一部分自己和很多时候的我们,而至少他是直接受害者。当两个人想要decency时,事情早已发酵失控【修车桥段太刻意了啊233【庭审辩护还挺像美国的,但要真在美国早就objection一万次了。女法官垃圾,搞得跟菜市场一样。总统水平也跟街道办主任似的【最后大家一致的敌人:made in China🤷
4.5 视角以小见大,伤口层层划开,控辩步步升级:叙事老道,表演摄人、节奏准确,非常精彩!长镜头追拍的紧凑叙事尤其非常带感 。个人恩怨加上宗教冲突家国仇恨真是无解 #片尾鸡汤瑕疵,车库挨一拳那句I'm sorry放在最后就好了,以小见大好但最后还是要放在小上#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男主演得一般啊怎么就影帝了,后来发现拿影帝的是另一个= =法庭戏很精彩,好是好的,对我来说太政治化了点
观影过程中很生气,觉得断肋骨小哥是傻逼,恨不得他被巴勒斯坦人围攻。突然好想打了个冷颤,发现自己才是最容易被煽动最容易被愤怒支配的人,政治的战场上大概就是炮灰。电影从一点出发,引出这么多元素,却一点不乱不崩,全程正襟危坐,丝毫不敢分心,真是佩服导演功力。#第八届北影节#
种族矛盾的怒火、历史遗留的疮痍、不同政见的抵牾、法理媒介的博弈,都源自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一台引擎坏了可以修理,两个民族的矛盾却难以修复;几根肋骨断了可以疗愈,一段历史的疮痍却无法愈合。楼群里的水管风波,街道上的言语冲突。法庭上的唇枪舌战,现实中的暴力横行。沉默,是我最大的羞辱。
#Venice2017# 想完全看懂需要大量关于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的背景知识。片子真心不错,一件小事搅动起的政治历史矛盾和战争创伤记忆,连篇累牍的法庭戏实际成了对死结重重的历史问题的(无法)审判和精神分析。说教肯定是说教,都快成政治电影了,尺度拿捏肯定是不如「一次别离」。必有一奖。
哪个二货把巴基斯坦加在标签上的
情节安排上匠气十足,都是完全可以想见的起承转合,两个人的敌对升级和背后大规模的仇恨升级相互纠缠得有点新闻特稿化了。有一点更值得深思,一个社会如果已经变成了仇恨的培养皿,是否还有解决的可能。像这个故事一样依靠道德力量,或许仍然是理想主义的。
比较刻意,拍得还不错。仍旧是欧美电影的套路:创造矛盾,不断激化,到顶点后通过发现和突转化解,最后升华为一条爱的教义。不妨多向伊朗电影学习:矛盾为了迫使人物寻找原因被设置,在两难困境中探入人性深度。前者人物本来就有,很少变化;后者人物在寻找过程中不断被发现。神的缺席和在场。
D+/ 大失所望。即便有更深的文化了解也无法认同本片营造戏剧冲突与升华谕旨手段之生硬拙劣。编剧为每个关键人物装备好随时随地义愤填膺舌灿莲花的开关,真实的生活场景多数沦为演讲大礼堂。除了历史纵深剩下的探讨依然很欠力道。和《一次别离》完全没法比,倒和《广告牌》有不少相似之处。
去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获得者、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五部提名之一,黎巴嫩社会题材电影。一件小民事纠纷引起的民族、社会冲突的轩然大波,剧作、导演、表演均佳,值得看的好作品。丝绸之路电影节选这样的电影是对题对路了!
勉强四星。很现实的主题,把这片里的黎巴嫩基督徒替换成大连人,把巴勒斯坦难民替换成东北人,我觉得也毫无违和感,当然还可以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把两方置换成任何身份。这片子和导演之前的作品一样,充溢着金色暖阳,然而最难得是剧本的处理——你怎样在一场微不足道的小矛盾引起的法庭戏中,穿插进整个国家几十年的动乱记忆?这个编排铺陈非常见功力,尤其在总统出面说和二人失败的戏以后,再揭开黎巴嫩男人的童年屠杀记忆,这个编排真是很大气了,过程中还有突然爆出两边律师是父女这类提速段落,总之,全片的节奏掌控属于剧情片这门手艺中很纯熟的例子。主题提炼的也很聪明,何谓“羞辱”?在这片里就是非战争状态下,对犹太人的无可奈何。犹太人打跑了巴勒斯坦,巴人又侵害/互害邻国,其实这就是全片“羞辱”的最终指向
同一个街区的人各自怀着苦难记忆,虽然一起生活但从未互相谅解。从平常口角到打开一个修罗场,像徐徐揭开包扎旧伤的纱布一样推进剧情,从一个小口子越撕越大,超出期待很多。有的地方匠气了,但会一直被剧情抓住,这个导演真的懂讲故事。如果我们的历史事件也能够这么拍,也算集体治愈了!4.5
4.5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两个民族间的伤疤因为一个小小的口角被狠狠的揭了下来。说实话,全片两个男主看似“小肚鸡肠”的恨不得作为观众的我想冲过去暴打他们一顿,但是又能怪他们么。最后两个男人之间独特的和解方式看得挺温馨的。全片很会带动情绪,法庭戏出众。
简直是,好得令人咂舌。看的时候电影里在下雨,恰好威尼斯突然暴雨打在影院顶棚上像全景声效果。最后落幕,全场响起掌声和雷雨声混在一起,像是把银幕里的故事延续到了现实世界里———太有戏剧性了!
在中东,很可能因为一句话最后演变成战争,充满了同情地看着中东人民的故事,直到...黎巴嫩总统接见了打官司的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总统说我有权利中止这场诉讼,黎巴嫩人说你没权利,我们纳税让你坐那位置上就是为了保障我们有上诉的权利。看到这,我不知道有啥资格同情他们。
任何一场细小的争论都可以追本溯源找到历史里在埋下人心中的伤痕和鸿沟,战争从未结束。
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就知道是一部非常好莱坞类型片化的片子,果然如此。一句简单的道歉,被编剧用各种叙事技巧一再放大,做法类似于【一次别离】,最后连法官竟然都难以解决,只是这部的戏剧性非常刻意,有想法,也有亮点,只是显得技巧性太强,导演风格也很平庸,大煽特煽的类型片,不耐看。
影片快结束时,我手机震了一下,我摸出来看一眼是谁。旁边的女孩马上怒言“不要睇手机”。我看着她的充满正义的侧颜,仿若道德的化身。生活里我们抢着扮法官,电影里他们争着做受害者,孰不知我们的人生就这样被吞噬,何时“讨论不再只是对与错,争执而非只有赢与输”:那时,我可以请你吃爆米花。
45/100 电影的立意是极好的,背景资料罗列的也够详细,让不熟悉政治环境的人也能大致了解局势,但它失败的地方在于,没有给观众独立思考的空间,每一个精心计算出来的情节的目的都显得太露骨,使得《侮辱》失去了原创价值,更像是照着模版打造出的商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