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阿富汗沦陷,被塔利班全境占领,女性们慌乱无措,男人们四散奔逃,从咯布尔到机场方向的车辆挤压的动弹不得,交通完全瘫痪
机场方面更是如人间地狱,大量难民为了赶上最后的飞机发生踩踏事故造成伤亡,甚至发生了枪击
可见,这群男权宗教分子回归是多么让人胆战心惊,虽然塔方宣布了一系列措施
但是从抖音和快手上得到消息来看,他们完全是在撒谎,这种以宗教为名行压迫之实的男权团体很快暴露了他们嘴脸
第一集非常无聊,没有任何亮点,硬着头皮能看下去,第二集开始无语😓
人物设定一团稀烂,剧情全靠硬推,毫无逻辑。末日过去两个月结果跟暂停了一样没有任何进展?蹚水找猴子和中国人对手戏的意义是?除自己以外所有男的都死了还大咧咧跑出去是在想什么?世界末日不仅带走了全世界的男人还带走了全世界的锁?
看到男主被特工直升机拉回来和总统妈同床睡半夜爬起来找猴子惊动其他人时直观的感受到了制作团队对观众的恶意,遂弃之。
烂中烂,很难想象会有比这个更烂的剧!
可能因为自己太过鸽派再烂都喜欢看或兴趣特殊喜欢看些比较扭曲的东西,这个豆瓣评分5.3的玩意自己硬是一口气看完,还整体观感不错。
所以以下也只是一些偏个人向的理论和观点,应该是不符合大部分人的评价吧。
从整个剧上说,这个脑洞有创意但早就烂大街了,不过把这烂大街的创意做出来的倒似乎仅此一家,也算是比较独特也不错的一方面了。剧本、技法、演技、效果等自己不够专业也不敢贸然评论,整体上说给自己一种中规中矩感,并没有在这些方面显得明显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而整个剧的题材上,可以说是“中头奖了”。在当今这种各个主义越来越激进与追求多思想表达与发展的时代下,直接在“女权”这个敏感又难以明确解出答案的问题上雷区蹦迪,争议或是批判也是自然而然的。这个话题本身就无法让所有观众都同意其观点。
但,也是就这个方面上,我开始感到这个剧独特而有趣一些内容了。
以下是核心理论区了,更是可能出现过分解读或解读谬误的出现:
自己的观点是,此剧的作者们正是借着这个敏感而独特的话题,结合原著漫画本身,阐述了一种作者对这个话题的见解与表述。
剧作的一开始,大篇幅地展开了各个剧情线路的角色,核心主题始终围绕着:女权(基本上吧,不完全)。让女特工制作炸弹交给自己的老板、总统与议员的对峙、男主对女友的求婚、男主姐姐在救护车上发生的一幕。这里作者的表层语言很浅显:渣男人。总统的问题绞缠不清、女性总是需要去带孩子、明明有了家人还要特意说谎搞外遇、把女性接受男性求婚当成必须。
然后,就把这群男性搞死了(此处不谈论争议的转性问题,至少我国内还不是那么敏感)。
结果就是导致了巨大的灾难与危机,一句话就是:没有男性的世界会产生灾难。这里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Wrong!没了男性女性也能自力更生。这种观点没错,但个人认为作者是希望从更宏伟的层面展开这个问题:同样没有女性的世界更会产生灾难,但是这是从物种、生物繁衍遗传来说的,也是为什么设定死亡的不仅仅是人类还有其他物种的雄性。
这里留一个疑点就是:既然让所有雄性都死亡了,那么为什么只有人类社会发生灾难而不去详细讲述动物身上发生的灾难呢?仅仅是拿“物种灭绝”一笔带过。是因为此段意义在于阐述社会性下两性别更是有重大意义与责任?还是说刻意营造一种人类女性离不开男性的氛围?
接着的故事线剧情线就不展开说明了,大致可以分为(自己分的,实践上可以有其他角度)3条线:新政府内部线、仅存Y染色体线、亚马逊武装线,其中未能再进入政府的母女和转性者同男主姐姐并入了亚马逊线(但是一定发展后),武装暴力者并入新政府线。
在这三条线上,展现出此剧的独特性和让自己感到不错的剧作方向:通过这几条大线,既是各个层面去反映“女权”这个问题(这个多线代表多层实践上并不算少见了吧,特别牵扯到宏大议题的内容上,如《炭疽》这样的。但这样谈论女权的是第一次?阅片不够不敢肯定。)又是以次背景充分刻画人物独特个性去上述大议题中角色的扁平化。
对应的政府线可以看成是美国高层政府对于女权的反应与态度观点。剧中显出的是一幅为民为安全的形式,高层的冷静与统筹解决实际问题,而人民的内心愤慨、悲伤、阴谋论则放置次要。对应就是代表着美国政府整体上现实出在女权争取与法案权利等争取中,政府更优先关注实际性物质性的议题,如国家经济、疫情、稳定上(真实怎么样是新闻的事,此处说的是剧中暗示的现实)。
同时政府中也多次提到共和党与民主党的女权态度,保守党激进党的不同反应,在国家完整统治中、总统稳定执政中,明显是优先考虑上面所说的内容。而当两党派相争时,女权不过成了一个攻击的武器,包括第一集中议员与总统的争吵,以及后几集的政府内部出现分裂与争议中,总统候选者拿外面暴动人群来说事实际上并不完全关心外面人心里的内容,而是作为一种攻击手段来辅助自己夺权。
而在这种角色扁平化进行表明立场观点后,同时又加入各种变量为人物添上独特的个人色彩。暂任总统对儿女关心与尽力处理的事物,第一夫人和其女儿的过程经历,这些是直接给人观赏时表层的快感,对某个角色的爱恨情仇。
在亚马逊武装线中涉及的议题显得更为宏大,有关于转性者在那样环境的境遇与个人态度,也有对不同意识形态女权主义的暗示。
此团体领导者自称曾是警察,在团体领导和实际中充满魄力,人物本身也极具自强自主的独特魅力,却在后面不但露了马脚而失去不可一世的地位。剧中对她的人生经历着了不少笔墨,可能就有以下暗示:
她一开始只是普通职工女,有权希望拯救女性不平等地位但屡屡受挫,因为她本身自然是有各种不好的缺陷,更无法爬到道德制高点去打压别人。象征着正常个体女性身边索取自我赋权而被淡化抹除或象征激进主义“女拳”(用词可能不准确)在个人情境下根本产生不了破坏?有待进一步阅片再解析。
而后她一方面靠恐惧放枪另一方面靠武力杀戮,练就了自己的团体领导与个人实力。此处的得到团体意味着较激进女权者因在意识形态上不为一般人所接受,只能通过特殊手段来实现团结与联合,一个外在灾难的压迫与恐惧点燃后实现。同时她练就个人枪法实力与个人魄力的过程确实暗地里放女性的冷枪,个人认为是对应着极端激进女权主义者更多不是因为自己生活被父权生活完全打压而形成的,那种情况更多是产生隐藏起来的复仇心和表层的服从与恐惧(这个团体开始时的其他成员应该是这种境遇)。真正的激进者有过一定受男权主义打压的境遇,但更多的靠着在暗处(如网络旁观、现实旁听)吸食其他女性的悲惨受压迫经历来形成一种自己的极端理论。简而言之,她(们)觉得自己没有经历过太多,但看到太多了,加上非亲身经历自然造成的一定程度上经历失真与扭曲,她(们)的女权极端性反而比正常受压迫女性更要扭曲。虽然她(们)表明着自己看到(暗处旁观的看到)自己女性同胞受到迫害的过程自己是无比心痛与仇恨,而且也是实话。但同时她(们)也十分希望这样看下去,因为每个女性的惨痛都是自己极端理论的完美佐证,也是让自己与自己理论壮大的完美途径。剧中对应着暗处放枪,喝酒取乐,现实就可能映射着在各种同经历自我治疗者全体论坛或圈子(USA)中浏览,对受害者安慰几句并记下经验,随时准备联合这些人们一同组织自己的团体。
接着一个核心点就是原为政府的一位母亲发现了她的背后阴谋,清朗了她对整个团体的机制。此处的群体社会心理学内容基本上就可以参考电影《浪潮》了,极端而响亮的意识形态(统一的敌人与精神批判对象:你懂得)、特立独行又集体意义的口号(亚马逊女战士,这其实还能扯的更远)、集体精神(团体内姐妹一般的亲密与无私)、仪式的存在(葬礼与诞生,基督教一样的洗礼,新名称与新生)以及武德充沛,详细的极端意识形态的行为看过都知道,虽然可能是一大看点但在整体性分析上仅提到此。此处意味着现实中偏向激进与极端化的女权团体可能不仅仅是为女性提供庇护与赋权争取,更可能是为了那个背后操纵她们的领导者的把戏。拿这种群体心理学蛊惑与利用,实现自己的理念与目的。
但这位母亲并没有说撕破脸皮,而是提出条件并延续。这位母亲可能代表的就是比较偏保守一点的母系女权形象(可能不太准确,不清楚核心是在于其母亲的形象还是说其在女权中代表的形象,第一集她与总统的话复杂了此人物但也体现人物多面性),而她的认同与加入也表明了这样的偏极端女权并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在此环境下反而是很好的团体,明显可以看出和其他团体比这个团体的生存力武力凝聚力都要强大很多(最后决战等下再说)。也象征着现实中通过较激进(可能用词不准)手段争夺女权的团体并不是暴徒,也是为实现自我权利的一种大胆尝试与有事实历史价值的活动。这位母亲的加入不代表她符合或希望符合她们的极端意识形态,而是作为自己的一个平台或跳板,也可以说是被迫,也象征着现实中不少正当索权的女性不得不投身激进运动的尴尬局面。
最后团体气昂昂(前一句有一个字可能比较敏感,没说)地进行战斗,却被能包容正常男性、转性者的集体给击败了。讽刺一般的,这里还多是更可能有暴力色彩的囚徒,反而原因在极端情况下包容其他异己者。而亚马逊的失败则暗指激进团体可能有成效但也损失巨大,而多样化的女权团体可能会一时显弱但因为历史性(剧中就可以代表主角光环了)而必然会长久存在。
战败回去的女领导者与那位母亲产生激烈的争执,此处的争执与前面两团体的战争,除了表层意义,有可能就是深层理念的冲突与斗争。激进与多样的冲突,较保守与较极端的冲突。
较激进者认为对方不敢开枪,而那位母亲则没有犹豫地按下扳机。此处可能意味的是:母亲意识到激进与极端虽然能带来一时之利,但其本质就是拿女性的身体去堆起一个莫名的理念,而真正能为女性争取来的权力(剧中的资源)并不多。而她只是杀了领导人而不是彻底与团体决裂,是代表真正该被女权争取者铲除的是背后利用她们而并不完全考虑夺权的极端理念者?也或者直接表明女权者应打倒的敌人除了父权体系外还有“女拳”者(同争议)?
其中领导者表示的你不敢开枪显示激进女权者对保守型稳定型女权者的看不中,或者至少是认为她们不会把矛头伸向自己的姐妹,较激进的女权争取者。但那一枪的鸣响也彻底意味着女权与“女拳”(同争议)的决裂,她们如果真正希望自己有明确的赋权与平等,就要警惕内部的平均主义、利己者、激进极端的人等等。(不恰当的比喻,伪科学比非科学更需要被科学去打倒,因为它以假乱真,更会为科学沾上污点。空想SH主义与ZB主义比起来,前者更需要SH主义者警惕。)
同时此线中的独特变性者角色也比较特殊,他没有Y染色体,在群体中并不受待见。象征着那些性转者的几度悲惨,原性别不认同,新性别也不认同,个人就夹在其中备受各种言语与道义的折磨。此处因为是处在较激进组织而产生的,所有也明确了性转此事本身虽然很有自由派激进派作风,但与较激进极端的女权组织完全不是一路人,他(她)们不但无法在这里找到归宿和认同感,找到另一性别的认同感,反而备受诟病。
而那位母亲在一定情况下也找过转性者希望两者一起,但被否决了。意味着转性者意识到,她(他)也并不属于这一个保守式较正常的女权团体,只能默默忍受这种痛苦。最后他(她)忍无可忍地离开而奏起了琴声,也象征着虽然她(他)们的性别可能受人诟病,但对生活的热爱与艺术的美好是无论什么性别什么情况都可以甜美共享的,一个童话式的结语。
第三条主线自己就不好解读了(实力不够),角色少(从1个人到2个人到3个人),人物多面性更丰富,不易进行扁平化理解。整体上个人观点是:整个剧设定的全男性死去(以Y染色体定义,无冒犯意),代表着把镜头拉入现实的女性或女权生活,而女权中虽然几乎无男性但总会有一两个,不过目的可能又需讨论(男性为自己利益而加入女权,或是真心真意为身边女性赋权,或是被女权运动当道具般使用)。
男主觉得自己就是第三者(长两个腿会跑的Y染色体),他的存在是为了女权(剧中世界)更好的进行,为了人类。但他又渣又屑还管不住自己的猴(可能象征着什么?),猴子可给他闯了不少灾难他还总是不想锁住他反而更显疼爱,身边人说过这货烦人但这也是唯一的雄性而过去了(这时大家应该都能猜到猴子暗指什么了吧,但因为自己也不确定我就点到为止)。
除了猴子以为,他其他的操作也是巨婴一般的让人迷惑,总想找女朋友,不懂得体贴人还总搞圣母行为坏事,相比之下其优点屈指可数。但他确实又是唯一的男性了,加剧的矛盾产生戏剧化的效果,但一定会让大部分观众极度不适(可能也是剧作评分低的一大原因吧?)。此处自己太会解析,可能代表的是女权运动中就算怎么努力,也会因自然遗传规律而无法完全摆脱男性(实际上应该可以,据说几年前就实现了卵卵结合并成功),正常女性确实与男性的各种情感关系也使得在社会层面男性必不可缺。就这样男性像橡皮糖一样黏在女权的脚底(无针对意,仅指剧中男主渣男行为的象征意),希望摆脱而事实无法摆脱。
最后的一战中追杀弟弟的竟是姐姐这样戏剧化情节,个人认为:姐姐加入亚马逊确实实现自我赋权,但却对弟弟饶恕并放走了他。暗指被极端激进女权冲击后,摆脱那种不切实际的理念的一大方法就是亲人,想想身边的男性亲人,哥哥弟弟父亲等(不说那种这些亲人反而正好就是你被压迫的真正来源,就算一定程度上是,如剧中那位姐姐一样确实受到家里一定的性别那啥)在暴动战争灾难等情况下,亲情会跨越那种总让人很在意的性别问题(剧中也算是此处试图升华了,效果怎么样看个人感受)。
总结来说,上述仅仅为个人观点与理论,既可能过分解读,又可能解读过歪或扭曲本意。同时在几个观点上,自己也仅仅是去阐述作者希望在本剧表达的观点,非个人观点。
满分5分给4分,是绝对从理念和各层面说起还不错,至少给平均分数2.5。自己很久都没找到能让自己看到折射这么多社会层面问题的剧,再添0.5分(最后是感到此剧这种评分5.3太可怜了,拉高平均而给的1分,实际上应该是给个总分3.7上下。)
第二集的时间线已经在事发日过去60多天了,完全没懂这些人都在干什么。都已经两个多月过去了,大街上尸体都没人去收。总统除了讲漂亮话只想找自己女儿,连个重振秩序的想法都没有,不知道在混什么日子。剩下的一些配角,还有总统女儿和儿子都不知道在乱晃什么。也没有在做重建工作,也没有统计幸存者,也没有什么目标要干什么。就虽然这是个大灾难,但是又不像行尸走肉那样还有新的危险咯,女的大部分也都活着,男的也活了一小部分人,怎么整个社会完全就没人想重新来过好好活下去啊,看的我满头问号…
【情节与女性:稻草女权【JoinFeminism字幕组】-哔哩哔哩】
涉及到女权议题,有必要先观看一下这个视频。漫画的局限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对女权主义者的稻草人化的刻板印象。
原作漫画讲的一种危机感,科学上来说y越来越短已经在消失的边缘了。
😂亚马逊仇男女杀手团,这个真的不是现实中incel“非自愿单身男性”群体的性转版本吗?这叫啥,“要是女的像男的对待女的一样对待男的”这太可怕了,太没人性了。
设想一下如果真的存在这么恶女,为什么在y染色体消失后才出现啊!如果现在就出现女性专门针对男性的恐怖暴力行为,那是不是至少可以和incel打个平手。
一群幼稚暴力自私狭隘不讲理没有同情心的女人,不仅对男性如此对同性也这样,一个完美的稻草人女权出现了。
很多人喜欢联想之前网络上的问题,假如男人都消失会怎么样,一些女人的回答令男性很震惊,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为啥男的消失了女人就能松一口气了。男人觉得大部分女性的回答都太“小家子气”啦,格局太小了,完全没有讨论出这个话题的科幻想象力之类。
😂我只能说,这个话题中女性的小家子气,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只是验证了那个“我真的有一头牛”的逻辑罢了。我记得有一个男人表示理解女性的回答,他举了自己的例子:他有一段时间需要带塑料牙套,他非常痛苦,这个牙套的存在感太强烈了,他吃饭不方便嘴张不开,吃不了喜欢的事物,刷牙也难受,而且一直箍着很疼,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他做什么事情的心情都没有了。他说,这时候要是有人问他,要是有一天塑料从地球上消失了,他会想做什么,他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该死的牙套的束缚终于没了,而不是塑料消失对工业和地球的长远影响。
总之我希望电影里出现更多没有男性凝视的更加丰富的女性形象,从这一点上来说电影是值得期待的。
《Y: The Last Man》 ,这是一部八字还没一瞥的漫改剧,也并非一个多么出名的项目,却引出了一些或许与之并不匹配的议题
在一个英美剧博主的文章里,见到对这部剧开发过程的介绍,博主是这样形容的:“ 这个故事之所以改编起来困难重重,主要是因为现实世界仍然是男人的世界。如果一部电视剧里仅有一个男性角色,其余所有角色是清一色的女性(甚至连猴子都是母猴子),这样的剧集会有多少人愿意看?估计除了中国观众之外没有哪个国家的观众愿意看。 ”(援引自该博主原话)
但是这位博主在介绍另一部《The Terror》时,则说的是:“ 该剧几乎没有女性角色(98%的演员——包括群众演员——为男性), 因此喜欢风花雪月的朋友就不用看了。 “以及”用中国人的话来说,这是一部很「爷们」的剧集,几乎没有女性角色,风格也是很「硬核」的。 ”(援引自该博主原话)
在几乎同时期介绍一部几乎全男性角色的剧集,说的是”喜欢风花雪月的朋友就不用看了“,言下之意是不喜欢风花雪月的观众还是会喜欢看的,而介绍(第一主角还是男性的)几乎全女性角色的剧集,则变成”这样的剧集会有多少人愿意看?“然后对这个假设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估计除了中国观众之外没有哪个国家的观众愿意看。“不仅是对前景的疑惑,更是直接看扁
我猜博主的意思是,因为现实世界(社会)仍然是由男性控制的,所以几乎清一色女性角色的剧,除了中国观众没人愿意看——现实是不平等的,所以女性不(太)可能会成功——女性没有能力/女性没有商业价值
看似提出了现实的不公,但得出的结论不也带着典型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类似这样的论调其实一早就有,只是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措辞来质疑女性的各种可能性
在08年《欲望都市》上映前,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女性题材的电影能够吸引足够的观众,带来可观的票房,有趣的是在《欲望都市》剧集版里面,也曾提到要将同名专栏改编成电影,出品方认为会取得票房成功(big opening weekend),女性票房的成功(chick flick big),不是《X战警》那种成功,几年之后现实中《欲望都市》登上大银幕,获得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反响,不是什么所谓“女性票房的成功”,而是取得了一线商业大片式的票房,甚至比《X战警》更高出许多
后来大热的《饥饿游戏》,其主创在曾在接受纪录片采访的时候说过,曾被要求将女主角换为男性,就是因为投资方不认为女英雄为主的电影能获得成功
在17年《神奇女侠》之前,几乎所有人都怀疑女性超级英雄是否能够吸引足够的观众,也怀疑女性导演是否能执导商业大片,导演Patty Jenkins曾说自己压力很大,如果她失败了,别人会认为不仅是她失败,而且也会就此认为女性导演无法执导商业大片,整个行业的女性前途的重担似乎都压在她的肩上(大意)
男性角色为主,男性导演执导的商业大片那么多,为什么失败了不会被认为是男性角色为主的商业大片就不会取得成功,也不会被认为男性导演不适合执导商业大片?
如果女性从一开始就被质疑,被看扁,千载难逢才能得到一次机会,万一失败了不仅被认为是这一部电影不行,剧本不行,或者这个导演不行,而是直接被盖棺定论为女性为主的就不行,女性执导的就不行,让其他女性能得到的机会更少——这难道不正是最典型的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吗?这不正是这个现实社会各种不公的起源吗?
——为什么“我”失败了,“她”就不能有机会了?(不明白?让我们把性别、人称调换一下)
——为什么“他”失败了,“我”就不能有机会了?(看明白了么?)
所幸的是还是有《异形》、《欲望都市》、《神奇女侠》、《女子监狱》、《饥饿游戏》这些一部又一部的各式各样的女性作品成功了
可即使有了这些凤毛麟角的成功,依然不能改变大家的刻板偏见,即使有些项目得到了机会,也无形之中承担了并不需要承担的压力
这部《Y: The Last Man》 难道不是一样吗?这样一个并不算一线的项目,再普通不过的项目,成功了,应该是这剧的成功,失败了,也应该是这剧的失败,而不该是因为角色几乎都是女性所以失败
是的,这是一部八字还没一瞥的漫改剧,为什么我们不能就事论事,就剧说剧,而是针对整个群体给出这些不靠谱的预测?让这剧承担与之并不匹配的议题?
因为女性角色为主的作品不多,就认为女性角色为主的作品不会成功,因为女性高层不多,就认为女性不适合做高层,认为女性导演不多,就认为女性不适合做导演,因为女性军人不多,就认为女性不适合参加,因为女性成功的不多,就认为女性不会成功,因为女性……所以女性……
以及因为有色人种……所以有色人种……
因为LGBT……所以LGBT……
这种思维模式,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偶尔的,在下意识的情况下冒出来过?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要抨击这位博主什么,而是觉得我们在不自觉间都会有着各式各样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不说并不会消失,说出来自省共勉会更好
一集弃。本来是冲着这个女性视角和科幻设定而来的,失望。拒绝任何理由的暴力解决问题,无论男女。没有感到应有的,合理的科幻氛围,反而只是极端展示两性间的冲突关系,那你直接打出个字幕说:所有男人都该死,现在他们都死了,我很开心~不就好了,搞什么科幻设定,扯那么多理由何必呢~
一个女性统治的世界,焦点仍然放在最后一个男人上,这个世界的阳刚之气真是过剩了。
戴安琳恩的儿子又成了全世界的希望是吧
没有喜欢的人设。一集弃
这个傻逼儿子,是个正常人都不会喜欢这样的傻逼角色,弃了
设定还不错,观望后续,知道是铺垫但是前面男性角色真的太冗陈了还不如直接从末世开始,或者相关剧情塑造好一些,前面完全不知所缘,去掉完全可以...
带着很高的期待看的 结果味同嚼蜡and男主和🐒怎么不去死?
少了一半人,又不是大地震,不至于断水断电断食物。现代化工业都有操作手册。
即便全世界只剩一个男人,电视剧还是在围着这个男人拍。这个世界不行啊。
剩这么个货色……还不如一枪崩了。P.S.弹幕里以及评论区某些跳脚蝻可真比剧情精彩多了。😄
虽然拍得烂 但能让男人跳脚也算是功德一件
我只是无法理解没了男人为什么女人要去白宫闹事……
角度挺有意思的,而且我也幻想过这个事情,起因是某年单位里很多男的都感冒了,女的都没事。
第一集就好磨叽混乱,都不知道导演想要讲什么,到了第三集仍然是注水的剧情,弃。
看第一集的时候觉得好女权好精彩。虽然男的有点多但也知道异性恋是为后面男死铺垫的。可是第二三集真的太无聊了,线好多又没有巨大的波澜,已经有点不知道期待什么了。朋友提到没有探讨指派性别/性别认同/性取向,我也感受到且觉得这方面不够,但我更觉得剧情本身就有很多问题,都末日架空剧了就不能更激进极端一点吗?
以为强设定会带来惊喜。然而,就是平平,披着强设定讲夺权(宫斗不比这香?),披着强设定讲特工(毫无亮点?),披着强设定的废材(废材究竟有什么用?说实话这个确实很吸引人哈,可是故事也不讲啊)。干嘛非要最后一个,直接死绝,讲讲强设定多好。视角可以多个拉开,爱夫的,恨夫的,受到压迫的,一直反抗的。编剧拉胯,我来讲几个可开脑洞的:男性职场,财产继承,欲求不满,性向改变,集体无领导,母亲肚子里的男孩,感觉自己又可以当编剧了。额三集无惊喜,再看一集,毫无惊喜直接弃。剧情没有女性不可替代性,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什么样的人才会爱看这片子?可能是看了能得出“果然男人是天,果然女人的问题都在自己身上”的人吧。批着女性主义的外皮,吃着女性主义的红利,却拍成世界没有男人不行、女性全是争端、情绪化、能力不足的样子。真搁这儿演猴戏呢?
忽然想到这样一句话:天底下的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
y染色体海报都是女的,干脆死完算了
这部剧唯一的价值只有所有男的都喷血而亡的那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