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一代大儒,感人至深。 这部片子,说的是明代冯梦龙在福建寿宁做县令的一些故事。冯氏所思所为,看过如沐春风。冯氏考科举屡次不中,在家著书立说,著作等身,天下闻名。思念三境界,被举荐任寿宁县令。舟车劳顿,草草到位。所见市井凋敝,民不聊生。寿宁三大患:倭寇、虎患、匪患。冯大人单身一人上深山访山寇,欲邀其助力除虎、剿倭。贼子有未泯之良心,被感化招安,后捉虎有功,剿倭得力,为民除害。冯氏又以爱民之心立性善之法,化民除恶,整理民俗,弘扬公德。又断绝官患,还民清明,治县“成绩显然”。
故事真假在其次,艺术剧之情境惹人遐想。其中人物之淳朴真切,自由自在,公堂向民开,大人解民忧。上下通畅,往来有常,其乐融融。冯氏个人修为颇高,看尽千古社会之故事,深入人心民情之滋味,了然草民之姿态,为其小,成其大,境界高远。恰如那昆曲,声腔虽只在咿咿呀呀之数调,然听去却有无穷变化的魅力。庭院落雪,瞻之悠悠。
冯氏,大人也。
关于冯梦龙,最广为人知的还是“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还有“二拍”我一时都想不起来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更想不起作者是凌濛初,对不起文学和历史老师。 打虎、剿倭、清匪。怎么都想到周处除三害。有点戏剧化,传奇化了。这三件事,即使历史有过,也被大大美化了,我觉得不如写点更朴实地气的事。如果你想传奇化,就拍得更动作片一点,奇幻一点。或者可以讲讲冯梦龙的爱情,老人家也可以谈情的,是不? 居然不提及“三言”,太奇怪了。 很难想象让一个歌唱家来演一个历史人物。那种风骨一点没体现出来。
两个当官的相遇,各问什么官职。一人说:“随常菜饭掇将来”。意思“现成”的,暗指“县丞”。另一个说“滚烫锅里下文书”。意识“煮薄”,暗指“主薄”,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吏。旁边一个村民听闻,随即来了一句“乡下蛮子租粪坑”。两人疑惑而询问,答道:“典史(屎)”。
此段子出自冯梦龙编著的《笑府》,个人理解旨在讽刺文人做官,没什么政绩,整天搞些无聊的谐音梗,2019年的李诞都看不上。不过,同时记住的两个官职均在这部电影里对号入座了。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典史相当于派出所所长。电影中也有情节侧面反映,典史归吏部所属,由上头指派,县令没有任免的权限。没点背景知识确实感受不到该片知识点满满。虽然“梦龙兄”这个叫法确实是个槽点,但名与字是会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使用的。不是说一个古人不用他的字称呼,就是不懂历史,没文化。
说起冯梦龙,大家普遍更熟悉的是《三言二拍》中的“三言”(二拍是凌濛初两部作品的简称),所以很多人对于没有对冯的文学性进行诠释表示很大不满,殊不知有关冯梦龙的史料甚少,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受重视。他的书被禁过,据说国内曾经一度失传,而后又从日本引进回来才失而复得的。新文化运动时在鲁迅先生的研究后,这位通俗文学集大成者才逐渐恢复地位。想要将冯梦龙文学的一生在不瞎编的前提下拍出来,恐怕是无米之炊。此片,想必也是大量参阅了珍贵的《寿宁待志》才敢拍摄的吧。
本人并非历史学者,看过冯梦龙的《警世恒言》后对这位明代白话文人起了兴趣,断断续续阅读他的众多作品,并额外看到一些资料了解这位牛人。对于片中情节,大致为学术界公认。61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从苏州到寿宁,除虎患,抵倭寇,修学堂,根据当地情况断案(电影中一笔带过的“断牛案”,更著名的有一个“三望洋断案”),并把这些如实记录在县志《寿宁待志》上。
李长蛟的情节可能来自于民间传说。
慧卿这个角色设计值得商榷。历史上确有“侯慧卿”其人,据说是冯梦龙年轻时在风月场所对她流连忘返,因而对民间曲调大多了解,而后编著了《桂枝儿》。但这个是冯早起的作品,慧卿在冯60岁后的接触,时间是对不上的。一个父亲和丈夫在罹难后的女人,就算仰慕新县长的才气,但一来就送鱼送肉,主动照顾,还想要做妾,未免显得性格轻浮或逻辑单薄。
此片仍然反映出了明末官场的腐败,好一句“自苦穷民不穷官”。无论何时何代,当官要是抱有此种观念,也不怪别人恨之入骨了。
另外,一个情节,令本人啧啧称赞。冯在学堂上说,朝廷要增加赋税,工作职责要收,可老百姓穷苦不堪,情感上不愿收,内心痛苦矛盾。在座一个学生,标准化的举手动作,问“不知这些与科举考试有无关联?”冯以王阳明《传习录》——有良知后而治天下为解答。这个回答虽然掷地有声,但令我更触动的是提问。今天,互联网时代,科技按照摩尔定律的速度发展,课堂上依旧会发生相同的事情:一名老师想要给学生讲些书本外的知识或道理,而学生默默地想,这与我高考有什么关系?教育之悲哀。
所以,总体来说,该片基本符合史实,讲述了一位明代文学家在立德,立言后,成功立功,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三不朽”。看似娓娓道来,实则信息量很大,知识点丰富。对于当时社会的刻画,从政工作应有的样子和昆曲的表现,可圈可点。个人认为评为国产冷门佳片不为过,对历史和古人传记感兴趣的朋友,放心观看。
我的天呐,真的是阎维文!晚会歌手要组团出道了嘛?!竟然觉得还不错。
冯梦龙传奇,平心而论这个适合在电视上播而不是大银幕上,我更想了解的是他写作那些传奇小说的过程与心态。而不是已经著书立说之后再去当个县官。因为我们知道他是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官
中规中矩,在如今的年代,已经不错了
对人物传记类型的电影很感兴趣 然而成品总是太差劲
在偶像古装魔幻后期等等当道的今天 这种朴实的人物纪录怎么说呢 中规中矩 公正无私 大爱无疆 没什么大水花 没有不好 也没有精彩十分 很保险的片子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为阎维文老师而来,为冯梦龙人格而泣!
古而见今
影片首次将冯梦龙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搬上大银幕 聚焦于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迹上 还原其“两袖清风父母官”的真实形象 传递了正能量 讲述了冯梦龙从苏州至寿宁 由为文而从政的传奇经历 以及其在寿宁的为官经历为主要表现内容 围绕抗倭寇 灭虎患 禁溺女婴 倡导文教等事迹 表现其爱民 务实 清廉的形象
比一般国产片质量要好很多,虽然故事不是太吸引人。
能做到老老实实讲故事,在当下也是挺不容易的了。
当今的时代,能拍这样一部片子不错了。可以看得出编导对冯梦龙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也是基本看过冯梦龙写的《寿宁待志》,电影需要,做了一些戏剧加工,也可以理解。算是难得一部正面反映明代的电影
我不希望观众们一看到主旋律,就骂声一片。古代时的这些大文人们,实际上都有着兼济天下之心,三言二拍的作者凌蒙初,甚至为抗倭战死,而冯梦龙在明末大乱的背景下,为了反清复明,奔走呼号。活着的时候,他们为百姓谋福,死后,他们的精神财富造福后人。
主演居然是阎维文……作为人物传记片,人物没有立起来,故事太零碎,可看性不足
地方宣传部门的新戏,苏州拍的古装正剧都还一板一眼有架势,当然这部明显不如柳如是,但也讲顺畅了明末才子的立功路程,带观众认识了寿宁
放在中央六那还是很合格的 道具布景摄影还是很用心 阎歌手虽然没什么发挥余地 但演技无碍 本来这种片就好比一场官方晚会
党的好干部冯梦龙
电视剧,非电影
主演阎维文……只能说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但是绝对不是一部质量好的电影
清正廉洁为官之道。算是一部正能量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