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弥足珍贵的清晨时刻,那些从静好岁月中,领悟到的点滴,你会拼命想留住它们,生活黑暗时,它们能带来光明希望。而那空无的大道理,看似深奥的生命真谛,则虚假惑人。”
当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才真正的感悟到电影真正想告诉我们的什么...一个人真正需要的一定是自己内心所倾向的..如果连自己的内心都无法满足的人却始终以他人的意愿压制自己的精神世界,那算是白活了,,因为太累..
一切来自大自然,最神秘不过大自然,最适合我们憩息的也不过大自然,我们来自大自然也该去向大自然。跟随自己的内心,你就能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人心的本真本来就是纯粹的。
追求你所想要的生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和陪伴自己的爱人坐在柔软的沙发看无聊的泡沫剧都比坐在跑车里炫富来的美好。当然 这也要看你想要的生活了..
真想打自己一耳光,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然后为之努力,有方向的去努力。
我喜欢美好而阳光的朴实生活,和爱人一起努力的生活着。
我觉得过好现在就是最好的。活在当下
其实,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你爱的人不爱你,而是某天发现你其实并不爱你的那个“挚爱”,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但全部感觉不到,因为,谁也没有最后一周,也不用费尽心思去考虑自己的另一半到底适合不适合自己,或者现在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因为要赶着给领导写报告做会议记录,周末还要给丈母娘家换灯泡,油价又涨了,还有九年的房贷和两个月三次的房事。这一切都是自以为是的小幸福,而你,也从不怀疑对爱人的感情。
哈,笑话。
请所有的人都仔细想想,想想自己的生活和感情,不觉得很可笑吗?反正我是这么觉得。女猪脚,叫什么来着,SANTANA?不管了,反正就是她,很像我EX,不是长相,是感觉,循规蹈矩,一板一眼,外表沉默而内心敏感,你永远猜不透她的想法。我突然发现,是的,就是昨天,彼此的选择都是对的,我们并不合适,之前脑海中频繁闪烁的所有的切都是自欺欺人的假象,不是够不够好的问题,也不是般配不般配的问题。突然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不是她,而是一种感觉,现在很好,有东西值得回忆,如果她回来,感觉肯定没了。
我现在终于能比较坦然的面对某些人和某些事了,心里愧疚是有,但与感情没有关系。
我们需要像这部片子这样,假想下自己只剩一天或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仔细想想自己曾经趟过的河水和将要游向的大海,是不是河是清的,海是蓝的,或者一拍脑门,原来我一直生活在下水道里,或者自知却游不出下水道。
其实我们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过的都不是自己想过的生活,爱的都不是自己的爱人,所有人都这样,于是一辈子过去了,当生命真的只剩下有限的时间,你才发现自己最爱的歌是《老鼠爱大米》,自己最喜欢的歌手是李宇春,想在王府井裸奔,想在马尔代夫海边撒尿。
电影刚开始估计好多人都跟我想的一样,脑海中就俩字“误诊,误诊,误诊……”,但导演没满足观众殷切的盼望,刚开始没多久就让观众断了念想。
这种片一定要用木吉他,钢琴小提琴都起不到煽情的效果,你要不让观众听到手指和琴弦摩擦的声音你都不好意思说是这部片子是你配的乐。
看过一句话,现在感触颇深:世界上最动听的一句话不是‘我爱你’,而是‘你的肿瘤是良性的’。
借着电影《2012》,加之这几个月诡异的天气和频繁的地震,大家交谈中不乏2012式的调侃,常常是“没两年了,该享受的快享受吧!”,“要是今年6、7月份还冷,我立马把房卖了周游世界去”,“别管吃的东西有啥不健康的了,口味喜欢就成,没两年了。”,当然,这只是调侃,大家依然要在美食和健康间纠结,盯着房价焦灼,要真六月飘雪了也只能加上几件衣服而已,卖房?疯了啊!所以,世界末日看起来飘渺,但是个人的末日却没准就会出现,在电影《最后一周》中,一上来就是一段追问“当你得知你只能再活一天,一星期,或一个月的时候,你会做什么”,而片中的主人公本•泰勒正是以自己的实践阐释着生命中最后旅程的厚度,没有奇迹,却更多引人思考的内敛情怀。
面对生命即将终结的现实,选择说多也不多,所少也不少,可以选择自我了结,多的只是死的方式;可以选择治疗,多的只是不同的治疗手段和药丸;还可以选择活在当下,这样的选择下常常发现有太多未了的愿望。本没有专门写下遗愿清单,却以旅行的方式去追寻余生和一生的意义,欧美文化中,“在路上”总是一种探索和成长的姿态,本于是在一段旅程中开始人生最后的旅程。
在自感来日方长的日子里,我们常常对于自己心中的愿望缺乏足够的行动力,哪怕它其实只需要你做出很小的努力,很浅的突破。如同文火加热的锅中蛙,渐渐的丧失对生命热度的感知,任生命消失,永远的想着“等明天”、“等时机成熟”、“等明年年假”、“等后年婚假”、“等儿子长大后”、“等儿子结婚后”、“等退休后”,渐渐的发现自己已经做什么都力不从心。“锅中之蛙”是比“井底之蛙”更悲剧的命运,井底之蛙看不到,而如果看到了,眼睁睁的看着愿望远去却是更大的悲哀。当本决定不管未婚妻对摩托的反感,驾车远行的一刹那,他就开始了赶超生命的突破,他不愿躺在病床上等着一个永远看似在明天的治愈的愿望,而是享受余生的每一天。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和一个偶遇的女孩的对话,女孩活在当下的生活状态深深的感染了他,两人那感受当下的性爱温情动人。
面对最爱之人的生命即将消逝,爱他的人又该做些什么呢?这常常是个涉及伦理的复杂问题,不顾一切的救治常常是第一反应,这已经成了文化传承的自然反应,一种“爱”的表现。是的,站在不同亲人身份的角度,为求最爱的未婚夫、儿子、兄长活下去,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吗?然而,有时候这种爱又充满了一丝让人不得不承受的强制性,本的选择被认为过于怪异,荒诞,让亲人流泪相劝,这带给本的无疑是一种纠结的压力。提到这个话题,我想起了美国电影《这究竟是谁的生命》,片中,一位车祸中全身瘫痪的男人肯,顿感人生如此继续的无力,他其实很乐观,一直积极的面对生活,开朗的大笑,感染着医院的每一个人,但是他也冷静的感到,作为雕塑家,全身瘫痪到手都无法动弹对于他来说是怎样的一种被剥夺感。所以,他并未直接冀望安乐死,而是希望离开医院,让自己来抉择自己的生命如何继续。而与很多类似情况不同的是,他的恋人恰恰最懂他,没有哭喊的求他活下去,而是深深的懂得,这才是爱人最想要的生命形式。这部影片中,极力“阻挠”主人公的恰恰是医院的大夫们,特别一位主治大夫,对于寻死的病人感到不可思议,他坚持认为病人是神经处于抑郁状态,不具备自我决策能力。正如肯后来所说,这些医生的“阻挠”恰恰证明了他们的医德,他们是很好的大夫,却不是能最懂他心的大夫,主治医生带着良好的出发点,但是对病人的关爱却依然带着强制的力量,以至于到了后面,他几乎是以战斗的姿态和病人离开医院的愿望对抗,善良的动机也慢慢走样,以至于要靠法律来评判。
“这究竟是谁的生命?”,这是个看似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对于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来说,生命常常不属于自己,他们的生命要承载亲人的爱、医生的医德、社会的关怀,这几乎成了传统的,一代一代往下模仿和学习的流程,它有好的一面,给了生命末期的人一种选择,一份爱的支持。但是,它有时候又是一种压力,面对这种压力,希望平静离去的肯的呼声老是被当作不正常的精神宣泄,希望远行的本的抉择被当作一时冲动,一些病人哪怕有过一丝想静静离开人世的念头,面对亲人敖红双眼的努力,也只能忍着不断加深的病痛“与病魔作斗争”。在《最后一周》的后段,本的未婚妻也坦承了自己的心理,那种爆发式的求本回来接受治疗的动机,多少也是缘于一种社会效仿,怕放任未婚夫活在当下,会被社区看作一种失责。
活在当下是一种洒脱和不留遗憾的生活态度,它其实本应是生命还很长的更多人可以体会的美好,但是,恰恰又是余日不多的冲击才能尽情体会的奢侈。《最后一周》末尾一段味道醇厚的男声的独白令人感到温暖和感动,“还没说出的秘密”、“还没表达的爱意”、“还没看过的乐队”,等等,多是多么平凡的小事,只需一点点活在当下的行动力就可实现。努力活在当下,同时理解和尊重身边的人为了体会当下的生命温度而做出的抉择,为他们祝愿,也为自己。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42d1c03dca4bdacb9e3d620d.html 昨天我的身体和我开了一个玩笑。肚子不舒服,有些疼。在一家社区卫生所,女医生问我,很疼吗?我说,相当疼。我希望她能明白,相当达不到很的程度。但她的坐姿暴露了她的个人素质,一只脚匪夷所思地踩在椅子的边缘,好像会随时跳起来。相当达不到很的程度。对于这样的疼,我还能接受。买了药,吃下去,等待那种疼消失殆尽。整整一个下午,疼痛并未消失。可笑的是,我竟然相信那个女人开的药会起作用。疼就疼吧,就当月经光临了我的身体。我想,那个每月都要迎接一次痛经侵袭的女人一定对我的肚子疼嗤之以鼻。在她眼里,这样的疼痛简直摆不上台面。
晚上我回到家,吃了一碗热汤面,疼痛虽略有缓解,但范围却扩大到全身。我难受得要死。我躺在窗台上,期盼晚风驱散这种不详的感觉。从电脑里拽出一个电影,开始看,转移注意力。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选择《一周》。里面的主人公比我还惨,他得了癌症,时日不多。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会何时死掉。一旦得知自己的死亡时间指日可待,心里肯定挺难受,一时接受不了,不知道怎么办,该做点什么,才对得起这副苟活了多年的皮囊。在最后的日子,他决定上路,骑一辆老旧的摩托车。女人是他唯一的羁绊。他没有听女人的话,没有让这好事坏在她的手里,他个嬉皮士那样走在马路上,很拉风的样子。
最后,和所有的公路片一样,摩托男通过旅行找到了活着的意义。我想,如果我同样时日不多,会干点什么?我没有摩托车,也没有女人,也就是说,我可以步行上路,不需要征求任何人的意见。我会一直向西走,走到大沙漠里去,走成一具干尸。我走路的姿势不好看,不适合在城市行走。野外的山和水,应该不会对我有任何意见,我爱怎么走就怎么走。就这样吧,我就把这个计划放在这里,一旦遭遇类似问题,马上采取行动。
好长的MTV
一本美国畅销书一样的电影。摩托车在其中的形象是Triumph式审美多年来在电影中的首次逆袭。以文艺、well educated、理智而自由的形象重述了Triumph的大不列颠机车之梦。哈雷党!你们占着的时间太长了!
看完内心很温暖!!我喜欢norton的摩托车!!
我们经常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却不知道真正想要什么,只是总觉得有某一瞬间可以觉悟。
结尾是黑板上写着的: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距离第一次在[死亡诗社]中看到这句话已经很多年了,这句话的妙处是它从未强调过去和未来,它说的是现在。而它本身又是永恒的。。。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know you only have one day, or one week,or one month to live? What life boat would you grab onto? What secret would you tell? What band would you see? What person would you declare your love to? What wish would you fulfill? What
一方面片子节奏极缓,一方面场景又太跳跃,完全跟不上本片的tempo,男猪的娃娃脸似乎与人物性格不太搭。完全看在风景的份上多给一星。
配乐还行,摄影一般,风景很美。可惜“peter”很逊,故事很“学生作品”...
To strive, to seek, to find, and not to yield。。。
珍惜人生,很好的音乐
温情公路片,骑上摩托,我们上路…
尼玛为什么在我决定离开加拿大回国以后看到这部电影~~又要开始纠结回不回去了
励志公路片,可惜这次缺了摇滚乐。乔舒亚的演技自然流畅,或者说他根本是本色出演。
人生的旅途……
风光片,值得深思的作品啊。
剧情很磨人的旅游纪录片,但是耐着性子看完才觉得是值得的。没有routine没有should be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PS:如果你问别人恋爱是什么感觉说明你还没有在恋爱中,一针见血。从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被规划,不要道听途说,用所有感官去感受生命,探索万物。内心的纯粹是最重要的。
canadian landscape movie.. not that good for demonstrating what it trying to talk about
“旅行的意义”。原声很加分!以后也要去加拿大看看的。
有家庭,有工作,有爱人,可是有一天发现迷失了,只有大自然和陌生人能够救赎你。
最舒服的公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