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在座谈说他们是用的先锋的方法拍,就是第一遍只是进入情绪,还有很多时候是random take,最后footage每天拍摄都有两个小时,他们拍了三十天,所以六十个小时的source,用了九个月去剪辑成98分钟。他们只想给时间让演员去explore角色的内心。
编剧说,所有film school都教你怎么写对话,他只是想试试,台词不多会怎么样。
这部电影的composer下了大力气。
最后那段车祸+音乐会+火车的剪辑配合音乐赞爆了。
那个模糊的结尾,包括编剧说的life is gray,我都很喜欢这样的idea和表达。
I appreciate all of these.
BUT.
这部片子,我不喜欢。
片子的简介很简单,就是一个英国的exchange student的到来完全改变了host family的生活。
假若没有看剧透,那么前面半个小时大概大家都在explore到底要讲什么。在座的一个女孩说我还以为要讲immigration。或者新来的女孩是否会和这家里的女儿的男友搞上之类的。
但是是这个女孩儿跟这家里的男主人搞上了。
师生恋+老少恋(女孩年龄跟男人女儿年龄相仿)+婚外恋。
编剧真是DID A GREAT JOB,挑战三观的元素全在一段relationship里集齐了。
就从来不指望这个convincing,然后我还是放平心态去看的,结果再美的构图也让我过不去三观这个坎。
片子拍得很生活,最后座谈只有一个问题问道为什么写这个题材,编剧说:男人四十谁不出轨。
不错。但是你用文艺和小清新去包装这个出轨,合理化这个出轨,这就是三观问题了吧。
我看到了一个男人,甚至几乎要抛弃妻女,给学生上着课呢就出来跟女孩儿谈谈他们“突如其来的感情”。
That's irresponsible, man.
别跟我提soulmate,soulmate这词就是被频繁拿来当出轨借口才毁掉的。
所以在看到家里的女儿知道真相,深夜进入房间把女孩儿从床上拽起来,我真想说,slap that bitch。
顺道一提,不知道是为了制造效果还是怎样,很多时候都是音乐很大声遮盖掉了说话声音,说话很快且含糊。还有我觉得音乐真的太多太多了,就算是主题吧,我也有点烦了。但是车祸那段不错,还有ending scene。
然后shakey的问题,导演说了是handheld camera的缘故,他说他喜欢,好吧,其实我不是很喜欢。
节奏确实有点慢,不过确实也是real life的节奏,倒是不觉得drama,因为生活本身就很drama啊。
结论就是,文艺男真可怕。你和他谈收入,他和你谈梦想;你和他谈家庭,他和你谈追求;你和他谈责任,他和你谈自由。
其实,只不过是自恃怀才不遇又厌倦了家庭生活,心理年龄还不成熟,然后遇到了一个漂亮的、“懂他”的年轻妹子。
不过尽管这片子刻意营造出一个生活化的印象(也可以说是成功了),搞笑的是,男主抓住女孩的手的钢琴戏,导演说,其实是抓住了替身的手。
看,生活也可以很荒谬。
她正如她自己一样清新的撞进一个沉闷多久老男人的心里。无法复制的青春年纪,无饰即娇的轻松,这无论是附加在女孩身上都会与压抑自己,自葬梦想的老男人产生流行撞地球的冲击。
与社会生活稍稍有隔离的家庭,成为这个男主大部分并且主要的活动场所,可见其生活的封闭和自己的消志。在初迎这个女孩进门之后,迅速的躲进房中,拉起的大提琴。是否是新鲜的女孩拉开了这个艺术男人心动的一角,隐藏的什么东西暗地骚动。散漫的阳光和着轻纱下,那一脸的络腮胡足够性感。女孩实际上早就心属男人,要不怎么能在课上叛逆,用先柔后刚的钢琴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就像是给这个男人赤裸裸的挑衅。乐团演奏中,众人中镜头里只有交替的两双眼睛,无言无语全是挑逗的重头戏,“梦里寻他千百度 ”。终于在雨打泳池的雨天里,两人独处的家中,独望她弹琴的离不开的双眼,还有愈弹愈近,最后交叉化十指柔的缠绵,
我都在等待接下来还不是终点,一定再等等,才被拆穿
两人的湖边,实在太美了。两个人不激烈的亲吻着,爱抚着。镜头还将两人交谈的画面作为剪辑。无不用心打造两个人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无距离沟通。生活不能这样随心所欲,心想事成吧,两个手部的小动作,一是打量着男人的婚戒,还有就是女孩手捻着叶芽,这婚姻的约束束缚和青涩的不懂,既美好又不敢祝福。
这场剧终究还是破了。在经历了女儿车祸和妻子的识破。妻子将自己自视秘密珍宝的瓷罐打碎,压根不是在向丈夫发火,更像是对自己的发难,倘若是陌生的入侵者都不过如此,但这个人却是自己亲手迎进门。 想法不多的女孩和沉闷的老男人 一样巨型可怕,因为同样的思想简单,简单到不做任何计划,没有想过要负任何责任,无惧无畏。
事情没有更好的结局,当老男人落下钢琴琴板的时候落下了一弯落寞的背影,就到这里吧。
懦弱的男人本就不能允许得到想要的自己,无论以什么样的借口。注定可怜了旁人更可怜的自己。无输无赢
美国导演德雷克·多雷穆斯执导的《流入心海》(又译《生活似流水》2013年),讲述了一段瞬逝婚外恋的故事。17岁的苏菲是从英国到纽约的女交换生,住在钢琴教师吉斯家。苏菲刚好就是吉斯的学生。吉斯业余时间喜欢拉大提琴,一心想到交响乐团工作,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达成了这个愿望。
期间,吉斯和苏菲有零散交流的机会。吉斯对苏菲的清新、活力和聪慧,抱有一个中年男人的好奇和喜欢,但只能藏在心底。而吉斯与妻子梅根的生活,早已静如死寂,毫无生机,只是按部就班过日子而已。几乎与苏菲同龄的女儿劳伦则是一个非常自我的女孩,跟英俊男友的关系濒临破裂,她把这个责任归咎于男友迷恋上了苏菲,搞得苏菲很难堪。其实,苏菲更喜欢她爸吉斯。一次谈心,苏菲问吉斯“什么事让你最开心?”他说“当然是能自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要做到喜欢做的事的前提,是得有自由,也就是要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能让彼此有机会了解对方。这对他俩,想必不是难事,是师生关系,又住在一个屋檐下,关键是相互有莫大的好感。吉斯作为中年男人的魅力,早在苏菲来到他家时就被深深的吸引。她清澈又明亮的双眸总不时徘徊在他的脸庞。连他的妻子也注意到,但不会往那方面想。
一次聚会,大雨倾盆之后,他俩有了一起回家换衣的机会。之后,二人联奏钢琴,不巧引起了他女儿劳伦的注意。更为糟糕的是,劳伦跟男友大吵一架后,架车到密林深处下来,走到静静湖边,却发现对岸躺在水边草地的苏菲正依偎自己爸爸的怀里,这对她不啻是一记晴天霹雳,真是“祸不单行”,男友离开,老爸被人占。乱了方寸的她驾车途中遇到了车祸。
苏菲跟梅根说她要跟同学去外度假,收拾好行李就走了。作为临时监护人,梅根不放心,给苏菲所说的女同学求证,结果发现是谎话,原来吉斯的衣柜也空了,该带的行李都给带走了。这时她才如梦方醒,他俩私奔了。梅根愤怒之下,砸碎了家里的瓶瓶罐罐。
交响乐团演奏会一结束,吉斯就开着车跟苏菲见面,正享受这温馨和甜蜜时,他却接到了妻子电话。他只得匆匆赶到医院,还挨了妻子一巴掌。幸而女儿伤情无大碍。必然,他与苏菲的爱情就此戛然而止。苏菲也回来了,当然是受到冷眼相待。她是走是留,是个难题。更大的困局是,破镜重圆的吉斯夫妻生活,能否就此恢复到以往平静的状态,恐怕也只能勉为其难了。
有了裂隙,修修补补,能应付一阵,但之后呢。苏菲年轻漂亮,找到爱的归宿并不难。生活如流水,这对于她顶多只是人生一段难忘的经历而已。而对吉斯来说,恐怕对妻子和女儿的愧疚,也难抵消对苏菲的怀念,毕竟最美妙的琴音已流入心海。
2013、11、26
看似简单平静的生活,一旦打破,结果就是出人意料。每天的日子似乎雷同,又如流水,波浪各有区别,但远观几乎一样;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追求,希望按自己的愿望活着,但生活如流水,我们无法确认明天将会发生什么?我们刻意努力着,为了爱、成就和利益,却无法提防无意间的失误与伤害。一生中刻意努力的获得有限,但无意的伤害却很多。
hipster型电影教科书。不带这么装逼的啊
生活似水 暗潮汹涌
这个情偷得磨叽又憋屈,似泥巴还差不多。暧昧亲嘴无性爱,害得全家搞破坏。
淡而无味儿 果然似流水
中年男人精神危机片能不能有点新意,好像每一个愿意交心的美少女都必须往性爱发展似的,怀念摇滚生涯么你先拿起吉他呀?受够了这种去色去到瞳孔颜色都分不清的独立清新影调
坏消息:你喜欢的男生好像和你闺蜜在一起了 好消息:他俩没在一起 坏消息: 但是她和你爸在一起了
个人认为它是Drake作品里的巅峰之作。感情间脆弱微妙让我不敢呼吸。/电影翻译名毁了电影。
看完的时候有嘘声…不过这片的价值观的确不是很主流。完美理想的爱情遇到了现实生活会是怎样,必须得有一面要屈服。抛妻弃女这样的事情,对一个家庭而言代价太大。Guy Pearce坏人演多了,也总让我觉得他不是好人,尤其还要做这样违背伦理的事。同时这英国姑娘的感情,或多或少也是带点崇拜?
多雷穆斯做得最好的一次,张力十足。他说有界限是好的,因为你一旦跨过去,哪怕有再多自由,都是爱得最卑微的那个;她的旅行箱里有两本书:《呼啸山庄》和《情人》,难怪浪漫放纵到自私。不伦恋只是过境的暴风雨,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换气。
这什么屁电影,英国绿茶表的美国生活?被家庭束缚住的音乐家的不成功的出轨?还是一个美国傻逼少女被一个婊子夺走男友和老爸的故事?
如此知音体的一个故事,拍得这么文艺真不容易,但也真实够累的。剧情和人物情感间的模糊处理,相反使影片更具张力了,同时也避免因故事题材限制所带来的俗套结局。皮尔斯和伊丽莎白选角很合适,与影片气质相匹配。
婚姻就是这个模样
分未免低了点
老故事了,蓋皮爾斯也屬於越老越有魅力那種
小可爱❤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少勾老的故事 皮尔斯演个安静严肃的男人不容易 结尾是个啥意思?
这导演的镜头都好小清新啊。。。和like crazy一样都好无聊惹
是不是总会遇见那个第一眼就看透你灵魂中一直遮掩着的最深角落的然后一见钟情被闪电击穿无力抵抗只想放弃一切远走高飞的那个人?(最近难道大提琴手很流行?两、三个月看了4、5部以大提琴手为主角的片子了。)
烂尾。过于仰仗配乐、摄影和故作清新的剪辑了,看着有点累...Felicity Jones一如既往地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