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还能找到一部反应WG,还没有被禁的片子。
80年代真是一个思想解放,百花争鸣的时代。崔健扛着《一块红布》的摇滚大旗唱遍大江南北,伤痕派文学,现代朦胧诗慢慢兴起,随风飘来的还有来自海峡两岸的歌声。当然这部《芙蓉镇》也出自那个年代。
整部电影比较真实的再现了WG时代的个体命运沉浮。作为普通的老百姓,真的不知道风究竟会往哪个方向吹,在一次次暴风来袭时,只能被狂风吹的流离失所,疲于奔命,甚至于只能像牲口一样的先活下来再说。
而不断变换的风向,也让人性的丑陋显露无异。李国香被打倒时,其一手提拔的王秋赦把破鞋挂在她脖子上,当她被平反,又当上了县领导时,王秋赦居然又舔着脸来找她,真是墙头草,随风倒,领导让往哪倒就往哪倒。
其实王秋赦这个懒汉,人性本身在历次运动中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在有的运动中会被委以重任,有的运动中被边缘化?因为衡量的价值观标尺变了。这便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价值观的风向,不是空穴来风,衡量的标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运动的需要不断变化的。稳政权时代,需要无产阶级的坚强领导,贫下中农以及雇农,当然是又红又专,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忠实拥护者、捍卫者,而稍微赚了些钱的个体户,当然是站到了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成了剥削阶级,逃不过被打倒的命运。
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经济强国是首要目标,重商,崇商,企业家精神满天飞是理所当然,如果企业家被当成剥削阶级打倒了,这经济和国力,谁来强大呢?
所以,吹什么风,不是空穴来风和头脑发热,都有着其背后正确的逻辑,虽然时隔多年,有些时候看起来觉着荒诞,但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你认为的荒诞,只是信息不充分情况下的想当然。
略微遗憾的是,影片作品只描述了风来后,狂风暴雨中个体的悲惨命运,而不能更进一层次,引导人们有所思索,这风起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复上演呢?
最后,片尾王秋赦的“运动了,运动了”的喊叫,和姜文的话“还是小心点他,他说的对。”,还是有些意味,因为运动产生的环境、主体、条件又再一次万事俱备时,风还是继续会吹。只是老百姓,不知道风会往哪个方向吹。
这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生理欲求,甚至让它成为了故事的主动力。不论是男女,还是饮食,皆像两条欲望的河流推着人物往前走,而政治不过是给了欲望以躁动的契机。不论是创作者有意或是无意,性、食物多次清晰地显现,性与食物的夺得与失去,很大程度上昭示着政治地位的获取与失落。 政治首先成了李国香打压自己性嫉妒对象胡玉音的武器。从一开始,影片就有意渲染了李国香与胡玉音之间性魅力的对比落差。按照李国香的看法,男人见了胡玉音“就像猫儿见了腥”。作为芙蓉镇的豆腐西施,胡玉音的身体就像她的米豆腐那样受人欢迎,两者互相彰显,互相隐喻。只要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存在一天,她身边就会环绕着无数的男人,老实巴交的丈夫黎桂桂为她奋不顾身,大队支书黎晚根、粮站主任谷燕山扶助她开店并时时光顾,就连被打成右派的秦书田,也不忘在她的摊子上帮忙。更有意思的是,谷燕山路过供销社门前时,李国香热情巴结,有意追求,而谷燕山甚为不屑,冷淡地应付过去之后即走进胡玉音的米豆腐摊,并在胡玉音受到李国香为难时进来解围。两种态度的比较之下,李国香的受挫感可想而知。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虽然胡玉音是被动卷入而且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受到攻击的原因。胡玉音的新屋建成成了李国香对她进行攻击的突破口,而且更为可笑的是,她不仅攻击胡玉音米豆腐摊的高盈利,而且把帮助她的男性一并拖入打压。按她跟谷燕山所说的“你们是一个小团伙”,什么团伙呢?是牢牢占据住芙蓉镇“革命果实”的“利益团体”,其实,更可以说是胡玉音和她的裙下之臣所组成的一个让李国香时时感到失落的团体。只有借助政治去击落这样一个团体,李国香才能摆脱性的失落而享受政治上的成功,从而把政治-性的关系给置换过来。 李国香成功了,她成功地关闭了米豆腐摊,逼死黎桂桂,让黎晚根背叛了胡玉音,一时间,胡玉音成了“镇上最苦的年轻寡妇”。而自己也终于从王秋赦身上找到了自己作为女人的象征。从这里看,她似乎反转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当秦书田提交要和胡玉音结婚的申请书时,她自然再一次感受到威胁与嫉妒,其怒火中烧并拿此事大作文章自然不可避免。于是,秦书田入狱,胡玉音再次守活寡。这变成了特殊年代下,一个女政治狂热者运用政治手段打压意念中情敌的故事。而故事该让人思考的一点就是,如果胡玉音不是一个美女,一切还当如此发展吗?还是说一切早就有先决寓意的,自由就如同美人受人喜爱,而意识形态的禁锢就如同一个没有“人”气的老处女李玉香那般让人厌恶;同样,独裁政治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自由与开发的美与魅力?王秋赦与李国香的苟合,正反映这种极权禁锢,也只有二流子王秋赦(赤贫无产且好吃懒做)才趋之若鹜并从中获利。 胡玉音始终是和米豆腐联系在一起的,米豆腐的兴衰正暗合了她命运的起落,也暗合了她性魅力的彰显与黯淡。四清运动之前是胡玉音人生的高潮,青春正茂,豆腐摊生意也十分兴隆;新屋建成宴请宾客更是有酒有肉。及至受李国香打压成了新富农婆,豆腐摊也就此关闭。等到对秦书田日久生情,开始这段恋爱之时,她竟又做起米豆腐来了,她生命在长久的黯淡中出现了一丝亮色,这里我们看到秦书田吃了她的米豆腐,这是有多重象征在里面的。米豆腐摊的再次开业已经是文革结束、秦书田回家之后了,豆腐摊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只是此时美人已韶华不再,但她终究还是过上了“人”的日子。 王秋赦更是紧紧地和食色/政治捆绑在一起的。对比于色而言,食才是他的生死命脉。影片有意多方凸显他强烈的食欲。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在食欲和性欲上皆十分饥渴的男人,先是在供销社门市部对着大鱼大肉探头探脑,接着来到米豆腐摊蹭了一碗豆腐吃,再对着玉音姐的性感乳房两眼发光。可以说,他“运动”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食欲的满足,财富的拥有。运动中他获得了政治地位的上升,而当他在北京归来后,影片除了极力渲染门市部的人员对他极尽谄媚之外,更让满桌的酒肉来显示他的满足。当他被怂恿着跳舞之时,手中还拿着一个猪手,更是丑态毕露。王秋赦对于弄权其实没有真正的兴趣,因为他对政治既不了解,也缺少野心。因而当他“掌权”之后,并不见他刻意地去打压谁,就连此前对他态度恶劣的门市部掌勺,似乎也没受到他丝毫的惩处。政治在他看来,就是利益,就是食物,其余关系不大。当李国香再度当权之后,他急于去讨好李国香,更大程度上是怕自己的“粮仓”不保。有意思的是,当他把自己梳洗干净去见李国香时,影片也凸显了李国香的“欲”。她从锅里捞起一个热腾腾的鸭腿,坐在桌子旁大口吃喝,在一旁的王秋赦极为贪婪饥渴。对他俩而言,运动就是分一块肉,当王秋赦胡编乱造说谷燕山背后骂她之后,让她感到他的忠心与用处,她才把吃到一半的鸭腿递给他。而且就在这一晚,他们不仅分肉成功,还自此开始了男女之事。所以,运动的领导者就是野心家与二流子,两者的苟合形成了强势的力量。不过,运动过后,野心家高升了,而二流子却疯了。 谢晋模式的批评,是认为他把政治替换为道德寓言。但从《芙蓉镇》来看,却可以发现弗洛精神分析的若隐若现。道德背后是人之大欲,饮食男女。它们是两股汹涌的欲望之流在运动的表皮之下翻腾着,写就了一个政治/食色的故事。
2019/1/9续
看戴老师《性别中国》,早就觉察到了“性”在影片中的运作方式
P88“在中国版的性/政治修辞中,冷战年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叙述再次蜕变为某种性别与欲望的叙述:分辨好女人与坏女人,并分别予以褒扬和惩罚:归还其男人或将其放逐在性别秩序与欲望满足的可能之外。”
一直对姜文的电影了解不多,除了广泛熟知的鬼子来了,和让子弹飞,几乎没有看过他的其他作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受人推荐,看了这部电影,感慨良多。
电影摄制于1986年,正是思考反省的年代,很多针砭时弊的作品,电影芙蓉镇也是所属,不过却有其独特之处,没有强用力的地方,没有血腥批斗的场面。因为影片中秦书田的一句“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不免会和另一部反映文革题材的《活着》做比较。据传闻电影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164分钟版本和目前看到的129分钟的版本,据传闻大概删掉了李香国开头找茬和她倚靠叔叔的关系成为了芙蓉镇的代理人的一段戏。如果属实,那么这也许就能解释了为什么文革结束了,她还能继续担任领导拍拍屁股走人的原因了。
回顾两部80年代的电影庐山恋与芙蓉镇,都出自八十年代,都反映了文革这段不幸的历史。从思想性、艺术性和影响力来看,《庐山恋》远远赶不上《芙蓉镇》。
为什么芙蓉镇可以更具有批判性?通过各种佳片总结,不难发现,一部优秀的作品永远不会把自己个人的感情代入到角色身上,优秀的作品往往是一个冷冰冰的上帝视角,让你看完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的蹂躏感却又无可奈何。这就是大时代下的老百姓的悲哀感。电影结局也并没有因为胡育英的悲惨遭遇告诉观众终于冲破黑暗归于平淡,而是用王秋赫的几句疯言疯语运动了运动了和李香国保住了自己的政治体制官职作为结局。这样比一部分电影坏人终遭惩罚更有震撼力。
所以,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芙蓉镇都应该修建一座电影院,轮番播放电影《芙蓉镇》,让芙蓉镇有名有实,名副其实,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惠己利人,何乐不为?
和胡玉音的苦情戏相比,“恶之女干部”李国香更引人注目,本以为她结尾也会遭到惩罚,结果却看到她继续平步青云,和自己迫害过的人谈笑风生,真是(真实得)可怕。
重看胶片版真是牛逼!竟然是2.35:1的超宽银幕版本……先前没注意的许多细节毫发毕现,这部片子真勇猛!
你说要文斗,我偏要武斗,你说矛头对准特权阶层,我偏要对准黎民百姓,你说要理性对待知识分子,我偏要阶级斗争迫害到底。这段历史,太多空白期,从教科书知道只言片语,就以为是他一人的错。世道如此,不癫的癫了,癫了的不癫
米豆腐西施,蛾眉曾有人妒。“我是秦书田,外号秦癫子,专业是扫大街。”得知有了孩子后兴奋地在凌晨的石板街上翻跟头。大字报、挂破鞋、白对联。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革命如同醉酒,有人精神亢奋,有人昏头晕脑,总归都不清醒。何必,何苦。
片尾一幕。“运动咯!运动咯!”疯了的王秋赦敲锣大喊,引发众人连连嘲笑。谷燕山故意逗他:“运动咯?”王秋赦连忙附和着,“是该运动了,该运动了!晚饭后集合!” 秦书田(姜文)神色凝重且严峻:“世道不变,要是不防着点,他说的兴许是道理。”原本嬉笑成一团的众人,脸刷的一下变得惊慌失措和失去了血色。34年过去了,我也觉得好恐怖。
艺谋和第6代的反思是流于愤怒诅咒的“倒霉蛋”似叙述,谢晋×阿城突出的是历史背后所坚持的“牲口一样活下去”的韧劲人格和冷静的明鉴,格局高下分明。有人在私欲中跟着党,有人在不公中喘着气,有人在现实里低着头,约莫是不分时代的 @2017-02-09 23:01:26
我极少会因为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不爽而发火,深刻的政治电影却有这个魅力;我也极少会因为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快而落泪,细腻的爱情电影却有这个魔力。而《芙蓉镇》则罕见地让好久好久没有实践过这两种行为的我,火并幸福着。2008年10月26日,【电博】谢晋影展第二次看。
你们人类总说,活比死更难,为什么个个还总是求生怕死呢。《芙蓉镇》告诉我,因为一死,我就是鬼了,而活着,哪怕像牲口哪怕再难捱,我总归是个人。
美好的人性,来源于美好的制度
“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跟他们过不去。”
房子可以还,1500块可以还,甚至男人也可以还,时间呢,你拿什么还!?
目前看过的最佳大陆电影(与[霸王别姬]并列)。①不仅直面历史批判极左思潮与政治运动,还上升至人性探讨;②意识流手法(如醉酒战场幻梦)和对性心理隐晦而高妙的描写;③演员表演登峰造极,尤其刘晓庆;④扫帚华尔兹,翻跟头与白对联;⑤珠玉台词:完了-没完,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运动了-,世道不变。(9.5/10)
原来姜文从来没有年轻过!
这部电影公映于1986年,很难得地反映了极左时期中国底层社会人民的众生相。这种电影也只有1980年代中期领导人比较宽松开明的年代才能拍出来并上映。。。真是难得。1990年代同样题材的《活着》《蓝风筝》都被禁了。
《活着》《霸王别姬》《芙蓉镇》讲述的都是中国同一段沉痛的史诗。《活着》戏谑荒诞,《霸王别姬》撕心裂肺,《芙蓉镇》直接将人间描述成无间地狱。人像牲口一样活,革命小将们做着布朗运动一样无秩序且永不停歇的勾当。这风云间打倒了多少胡玉音般的劳动人民?斗垮了多少秦书田般的知识分子?抛弃了多少谷燕山般的战争英雄?沉默了多少黎满庚般的普通军人?处决了多少黎桂桂般的有妇之夫?却又得势了多少王秋赦般的狗腿奴才与李国香般的地头蛇?在呓语中的“运动,运动”警醒着我们那个时代并未离去。无间地狱之所以无间,是因为时无间,空无间,受者无间。难定你是你来负我是我的道。
代入感好强,这片子像一个巨大的黑洞。
活下去 ,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到如今看,依旧是一部牛逼闪闪的片子!刘晓庆美的不成活,男女间的情爱也自然真实不装逼。最后送给大家那句话:要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别人践踏你,你不能也作贱自己。
谢晋凭借这一部电影就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导演的行列了~
相比胡玉音与秦书田,女干部李国香才是政治运动中最大的牺牲品,她一片真心又红又专,已丧失人性。变成了专政机器。折射出政治斗争的可怕。徐松子演活了这位招人恨的样板戏主角一般的女干部形象。电影一些段落的处理显得刻意拖沓。我在睡梦中居然续写了故事,还是很震撼的。远比当今电影有深度。四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