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有很多这种从小孩的视角来看待成人世界的佳作,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和杨德昌的《一一》就是完美的典范。张作骥这部比较类似《冬冬的假期》,着笔于乡下人的淳朴习性,突出都市与乡村的生活差异,以及成人世界里彼此冷漠疏离、复杂难解的情感,全然透过小孩的眼光去审视这一切。然而就切入点与观察角度来看,显然没有太多新意。前半部分较为有趣,用日记体的口吻做为画外音补充,乡村学校的种种趣事,爷爷这个角色的生动刻画,都算得上是可圈可点之处。越到后面越多戏剧化情节令故事走向变得陈腐乏味,特别是“死亡”这个设计过于生硬和突兀。并不是一味要靠沉重的话题才能令青春成长故事变得意味深长,同样结尾也不一定要以爷爷生病住院搬到大城市才能提升影片的思考价值。导演不太像从心底对此题材有着满满的喜爱,而更像是一部例行公事的套路之作。
张作骥一如既往的风格,却不会让人觉得乏善可陈。 镜头下有原生态的台湾,热情淳朴的乡民,少年成长的迷惑,亲子关系的疏离,和现代家庭的迷思。 为事业忙碌的父母无视孩子的成长,父亲没有留意孩子脚上的运动鞋早已破洞,母亲送来的新运动鞋却早已不是他合适的尺码。 绰号是“大雄”的小宝和大熊,一个生长在城市,一个生长在乡下。 大熊问小宝,你们在台北的家有花园吗?有栅栏吗? 小宝说,有。 大熊说,我们的家也有花园,但是没有栅栏。 台风大作那天,妹妹发现在平板电脑发现那天是小宝的生日,还取笑他“好可怜,都没有人给你过生日”,他也只好安慰自己,有90多个赞呐。在他想和自己的好朋友名铨通电话时,明铨却受伤在病房,妹妹恶作剧般的在小宝讲电话时大声的给他唱生日歌,被他极力制止。 台风过后的那天,大熊的父母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给她过生日,一家六口在不久前屋檐各处都在漏水的房子里,围坐在一起为她唱生日歌。靠拾破烂维生的奶奶在前一天因为台风导致停电摔伤了腿,但家庭的关爱和凝聚并未让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彼此疏离。 名铨的离开,让小宝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变幻。初到乡下的他不理解爷爷为什么把石头当做逝去的奶奶,名铨的离开,他开始学着爷爷在石头上划上他想念的人的脸,把它摆在画有自己头像的石头的旁边,带它去泛舟,放手让它沉入湖底。 对于成长这个已经被其他导演过度渲染的话题,导演一笔带过,只是一行被写的歪歪扭扭的“没有人会陪你一辈子,” 没有浓墨重彩,却直戳人心。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由两组长镜头组成,镜头对准了这个总是面无表情的小宝,坐在父亲的车上。电影刚开始小宝坐在父亲的车上,在去往乡下的途中表现出无奈,困惑,和对城市生活些许的不舍。电影的结尾,父亲接他去医院看爷爷时,他似乎就已预感到了离开,于是他不断的从车窗内向外张望,这段时期出现在他生活里的乡民站在路边,随着车的行驶他们的笑容和模样渐行渐远,他不停的、不停的回头,他想要记住这个让他感受到爱的地方和这里善良淳朴的乡民。 我想,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童年:在暑假开始之时被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陪伴长辈,却又在来不及向即刚要熟知的朋友道别的时候被安排离开;或者在暑假的最后一天才开始写暑假作业;或者写在作业本上的日记都只是应付老师的空话假话,而日记最真实的那一页,在写完之后,早已被悄悄撕下来。 这一定是小宝“暑假最有意义的二十天”,可惜,“暑假作业还没做完”。 PS: 1. 一直认为,台湾电影界能拍出最真实的台湾的导演有三位:杨德昌、侯孝贤、张作骥。本片描绘了一副美丽的台湾风情画,让更多人看到了最真实的台湾。 2. 好电影没有国界,这个道理犹如爱无国界一般。伦敦电影节放映该片的影厅里,亚洲人寥寥无几,但很开心看到,影片放映结束之后的影厅响起了掌声。这在两天前贾樟柯的《天注定》放映之后,不曾出现。 3. 配乐很加分,搭配镜头里夏日的台湾,犹如夏日里的一阵晚风,沁人心脾。
想念,那些年,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们,虽然,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少有交集了。但那些或开心、或不快、或幼稚的岁月,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温馨。—— 电影本身很写实,像是对生活的纪录,但也因此导致对剧情的把握度不够,中间的部分叙事有些许混乱,但也因为这种真实,勾起了我很多童年的回忆,我喜欢。
拍得还挺温馨的,暑假日记太可爱了,非常真实。对我而言代入感稍差。
终于没了超现实结尾,导演功力较近两部有所恢复。但夏天假期讲来讲去总是城乡差别,少年友情,遭遇死亡,悄然成长,匆匆告别。所以呢,《冬冬的假期》或说好的作品强就强在这,它既能激起情感共鸣,又能唤起私人体验,但当你要另起炉灶表达这份隐秘时就会发现,还是绕不过前人前作。
@2014-08-13 23:46:11
虽然没有安安的假期那么炉火纯青 不过全片看完还是觉得不错
日记的假和暑假的真,归咎于家长的缺席和教育的缺失;孩童与成人世界的统一(记忆沉在心、习惯孤独)构成自我成长。无奈中段叙事和剪辑游离,人物关系越描越乱。从“名诠之死”开始陷入窠臼之中,就像学生日记一样,一笔流水账+乱用辞藻。
看电影了没
已经沦落到电视电影水平的张导
大熊的暑假在肖邦19号A小调圆舞曲的伴奏下是那么的纯粹、自然、宁静、甜美,旋律又有犹豫与忧伤,对大人世界生命恼人的疑惑让童年又不敢自在起舞。童年早逝,心底最美的暑假哪还记得,忧郁的青脸早是内心每天的表情,老师没有教,老师也不会教,大人还在学,大人永远也学不会
张作骥的影片有一种基调,就是总有一些小片段就让人感叹“唉,这就是人生啊”恰巧这种基调又是我太喜欢的。他当然还是有很多的缺点,就这部影片来说,人物之间的动机不太自然,演员的台词也有些戏剧。但是不妨碍看的时候也想去我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度过的暑假日子。
四星半,台湾电影的调度,一种伟大传承。最大缺憾在于爷爷的表演经验阻碍他像小演员们一样融入电影。郑人硕是一位好演员
儿童片,有部分细节很有生活,总体感觉还是生涩,可能是小演员的问题吧
三星半,童年题材始终绕不过侯孝贤。但张作骥也有其独到之处。前边爷孙戏份颇为新颖,小孩作文硬塞成语让人莞尔,中段开始碎片化。整体瑕不掩瑜。
小时候每到一个新地方,环顾四周左瞧右看,环境的陌生感让我们对排斥那的人和物,感觉自己对一切都格格不入,但日子久了,陌生变淡了,情感与日俱增,离开的时候依依不舍,特别是当成长掺入了一些超乎年龄的东西,那份爱就更显弥足珍贵。
本来这部还蛮平淡的,居然被戳中三次. 1.想起同样水里的小伙伴,我也一样,把你沉在心里π-π 2.他还那么矮 3.爷爷说要习惯孤独,没有人会陪伴你一辈子.
在还有勇气面对离别的年纪勇敢去经历!郊野的孔雀破洞的球鞋他最喜欢的螳螂大雨淋湿的球场,是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每次戳泪点的都是野爷好心疼:“把它丢在湖里,让这块石头沉到我心里去了。要习惯孤独,没有人会陪你一辈子。”蒟蒻超萌的:“老丝我请你吃小美冰淇淋还是你要吃大便?我家里都有诶!”
是我变了,心境老了,觉得温吞。
真的很平庸,剧本上思路很好但没用的篇幅太多,故事本身太平淡,想动人有难度。小男孩气质样貌都很有前途,但也没能打动我更多。我想要再纠结一点的情感,这样的故事无法令人开心。
这部电影里有很多很多宝贵的东西。
那些炎热的夏天,我已经再也没有暑假。